医患关系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当前经济和文化共同快速进步的时期,人们对健康的意识逐步提高,并在医患合作时对整个医疗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医疗模式,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技术和医生的医德素质并不能完全满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要求,患者与医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医患关系模式的转变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医患关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医患关系论文 篇1:

浅议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及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摘要]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的趋势。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上升,但与医疗事故并不成正比,这反映了医疗技术问题不是主要原因。出现这种情况尽管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对医患关系定位的认识不到位,甚至混乱,是一个重要原因。探讨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并分析改善医患关系的途径,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医患关系;法律属性;法律关系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根据云南省昆明市卫生局昆统批X2003(19)号文统计结果,2005-2007年3年云南省各类医院发生医疗事故争议件数分别为:2005年医疗事故争议件数比2006年增加20%;2007年比2006年下降23.5%,比2005年下降8.2%。而与此同时,发生的医疗事故数量并不与医疗事故争议成正比:2005年共发生医疗事故3件,2006件1件,2007年7件。

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上升,但与医疗事故并不成正比,这反映了医疗技术问题不是主要原因。尽管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对医患关系定位的认识不到位,甚至混乱,是一个重要原因。探讨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并分析改善医患关系的途径,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医患法律关系属性学术之争

所谓医患法律关系,是指为医疗法律法规所调整的医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对医患法律关系做出明确的规定,所以其法律关系属性一直是医学界和法学界争论的热点。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1民事法律关系说

以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梁慧星为代表的民法学家从医患双方的地位、权利、义务出发进行分析,认为医患关系应该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1.2行政法律关系说

该理论认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性质上是公益性事业,同时我国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业务中,其职权、职责均发生于卫生行政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1]。

1.3消费法律关系说

“医疗消费说”认为患者到医院就诊是一种接受服务的行为,医院从事的是一种提供服务的行为,因而医患关系是一种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可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医患法律关系的性质分析

以上三种观点对医患法律关系的定位均有偏颇。

2.1医患关系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主体平等,二是双方自愿,三是等价有偿。在医患关系之间,并不具备这三方面的特征。

首先, 医生给病人看病时,医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病人只能处于配合的地位。其次,在医患之间不存在自愿的特征。这种自愿,必须是双方自愿,现在虽然提倡病人可以选择医生,病人根据个人的愿望可以选择医院和医生,但医院是无法选择病人更不能拒绝为其治疗。同时还存在强制医疗所产生的医患关系。第三,医患之间也不存在等价有偿的特征。目前,我国医疗收费仍按成本核算,仍是要由国家投入的社会福利性事业。

2.2医患法律关系不是行政法律关系

在我国,医院不是行政机关,医务人员也不是行政人员或国家的公务员,如果把所有的医务人员和医疗行为都纳入行政授权的范围,未免过于牵强。

2.3医患法律关系有很多与一般消费关系显著不同的特点,医患之间不是简单地买与卖的关系,二者是以生命健康为代价建立起来的高度协作信任关系,医患之间不能简单地用一般消费合同来衡量。

2.4医患关系是独立的卫生法律关系

医患关系的复杂性使以现有的任何一种法律关系来做一刀切式的概括都不恰当,同时由于专门调整医患关系的医疗卫生立法的缺失,我国目前在处理医疗纠纷中存在适用法律混乱的情况。致使医疗纠纷数量逐年攀升,医生和患者成了水火不容的“仇敌”。鉴于发生医疗纠纷的多种客观原因仍然存在,医疗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又比较复杂,应将医患关系定位为专门的卫生法律关系,并相应制订一部具有其自身特点、级别更高、更具有操作性的法律,对双方权利和义务做出更为全面的法律规定,并明确保障这些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规定和法定程序,使医患双方的行为都能够有法可依[2] 。

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也是解决医患纠纷的根本所在。只有建立在对医患关系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才能找到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1加强医患沟通

患者是一个特殊的人群,需要医务人员的关爱与疏导;加之患者与医务人员对医疗信息的了解缺乏对称性,所以,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3.2推进体制改革,维护医患双方利益

推进卫生体制改革,着重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随着落实这些原则出台和即将出台的配套原则的逐步跟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有较大扭转。

3.3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快医事立法

为规范医患关系,维护医疗执行,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实际的医疗纠纷处理中,仍然碰到了许多棘手问题,尤其是在医患法律关系性质的认定、经济赔偿问题上缺乏专门的法律规定。因此,根据我国目前医疗纠纷处理的现状,为了妥善解决医疗纠纷,必须尽快立法,制定一部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特殊法,在诸多疑难医疗纠纷中,依法解决医疗纠纷才是最有效解决的途径[3]。

总之,医患关系的好坏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健康,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医事法律体系的建设。对医患关系的正确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当前解决紧张医患关系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金晶,唐宏川.浅析我国医患法律关系的性质.西南国防医药,2007,17(5):654-655。

[2] 孙峰.医患关系的法律定位研究.法律硕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05.

[3] 黄少平,陈晓红.解剖医疗纠纷原因,探讨处理对策.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9,20(3):228-229.

(收稿日期2009-06-04)

作者:陶 玲

医患关系论文 篇2:

医患关系模式的转变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

摘要:在当前经济和文化共同快速进步的时期,人们对健康的意识逐步提高,并在医患合作时对整个医疗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医疗模式,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技术和医生的医德素质并不能完全满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要求,患者与医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医患关系模式的转变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患关系模式;转变;和谐;医患关系

1医患关系模式

1956年,按Szasz和Hollander在《内科学成就》上发表了《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文章中谈到医患关系模式包括三种类型: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以及共同参与型。这三种合作关系模式层层递进,逐步满足社会人群在就医过程中的需求。另外,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George L.Engel)正式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新概念。这种概念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医患合作关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1主动-被动型:这种模式比较落后,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医生盲目的运用此模式进行医患合作便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在这种医患关系模式中医生处于主动状态,而患者处于被动状态,患者在就医中完全取决于医生的决定。在医患合作中此模式只针对不能自助的患者,比如昏迷、意识模糊等。

1.2指导-合作型:这是一种较主被动型稍微人性化一点的医患合作模式,主要指医生或护士方为患者在就医中做就医指导,患者方配合医生或护士就医的一种合作模式。在此模式中医生占主导地位,医生告诉患者就医的方案,但是医生在无意之中占取了患者在就医中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在这个模式中,医生是主角,患者是配角,医生能听取和考虑患者的意图,但是医生通常还是按照自己的决定为患者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的医患关系多属于此种模式。

1.3共同参与型:这是医患关系模式中最高层次的医患合作关系概念,是一种以平等互利的医患关系模式。医生提供医疗技术帮助患者康复治疗,医生获得自己应有的劳动报酬;患者付出代价获得生理与心理都满意的治疗效果。

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积累,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对人的属性的认识,由生物自然人上升到社会经济人;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次;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身体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对健康的思维也日趋全方位、多层次。医学发展史证明,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类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已经不单是个人的活动,而成为整个社会性活动。

2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如今,全国每年发生的医患纠纷和事故逾百万起,平均每年每家医院医患纠纷约40 起,尤其近2 年来,医患纠纷和事故发生率明显提高,增长速度超过70%[1]。不良医患关系的矛盾频发主要原因在于医生与病人在医患关系模式中的三种模式下相互合作运用不当。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近年来频发的医患纠纷和事故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80%左右均缘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等。非技术因素引发的医患纠纷中,70% 由沟通不到位引起[2]。沟通不到位也就是指在医患合作用医生与患者大部分处于主动-被动型或指导-合作型。有关数据可以直接反映这种现状,39.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主动-被动型医患关系模式;43.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指导-合作型医患关系模式;还有17.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模式[1]。

另外,患者对就医过程中的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也是引发医疗纠纷频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当前医学界依然面对许多束手无策的疾病,就不能有效的为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治疗服务。对于患者来说,他们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效果,不仅生理上的疾病没有得到改善而被这病痛折磨,患者在心理上也承受这巨大的压力。如果医生在医患合作中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思维为患者治疗,而患者没有主动决定的权利,那么会对患者造成各方面巨大的伤害。

再有,如今社会快速发展,媒体在社会进步中对社会信息的宣传更加快速、方便。在医患关系之中,不良媒体对医患不良关系大肆渲染,对医疗事业和患者均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现今如果发生医疗纠纷,医生和患者均意气用事,不能冷静的处理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转变医患关系模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综合当前医患关系引发医患矛盾的原因分析,医生与患者在合作中的不愉快往往不是医疗制度的不完善和相关法律的不健全,而是二者之间的语言沟通,行为举止,医德医风不良造成各种医疗纠纷频发。所以除改善医疗制度、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良好的医德医风外,现在最主要的是转变医患关系模式的运用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1加强医生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提供良好就医氛围:在医患关系模式中的三种模式中,现阶段大部分医生与患者的合作均是指导-合作型模式。这种模式不适用与所有的患者。患者得不到与医生的足够交流沟通,患者会对医生留下不好的印象或是直接与医生或医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加强医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合作由“家长式”的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同时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以解决患者的生理疾病为目的,同时对患者心理安慰,这样便能使双方的合作变得愉快、和谐。

3.2加强医院管理,为患者解决生理疾病和进行人文关怀:医院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为患者接触病痛,但就现金社会发展来看,就医的患者在医院需要得到的服务不再仅仅是接触生理疾病,心理精神层面的影响对患者在就医及康复过程中均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医院就医管理,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这不仅仅为患者就医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同时能让患者在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满意的医疗服务,这为患者就医提供方便,同时患者得到良好心理安慰,这对生理疾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也在社会上留下良好的医生声誉,共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3完善医疗制度,提升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精湛的体疗服务: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但是中国的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较大,为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带来许多困难。所以当前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对于患者来说,他们生病了就到医院看病,对于国家的政策不能完全的理解,只是抱怨看病中遇到的问题。所以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我们的医疗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医生和医院对患者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同时不断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与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沟通工作,以使医患之间的合作愉快、顺利。

参考文献

[1]宋平,张少会.医患纠纷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2):72

[2]宋理博.提高沟通技巧,和谐医患关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233

作者:曾雅丽等

医患关系论文 篇3:

浅谈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

当前,在社会转型时期,医患关系紧张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从而导致医疗纠纷增多,甚至演化为“医院暴力”,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一、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初探

(一)患方因素

1、对医疗高风险性认识不足与对疾病康复的期望值过高。

健康是第一财富,人人关注自己的身体,一旦生病,都期望尽快康复;孰不知,医疗技术发展到今天,尚有许多不可预见的问题未能解决。一旦患者花钱就医,病未愈,甚至出现恶化、并发症及意外情况,统统将不满情绪对医院发泄,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引发纠纷。

2、对医疗费用负担承受能力差,尤其是经济困难等弱势人群,更是高危人群。

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及经济困难等弱势人群的医疗没有保障,完全由自己来承担医疗费用。当倾自己家之所有来看病,却未能治愈,本来生活已经艰难,加上疾病康复的希望消失,无助、绝望的情感易激发患者对医院的不满情绪,从而引起纠纷。

(二)社会因素

1、政府未健全医疗保险及救助体系。

随着改革深入,下岗、失业等弱势群体增多,他们无医疗保险,承受经济能力差,容易产生不满情绪,若就医发生不满意,就成为发泄不满的导火索。

2、媒体的不当炒作医疗事件。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为群众指明正确舆论导向。但近几年来,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媒体纷纷站在患者角度指责院方,助长了患者的“闹事”,极大损害了医务人员的权益。

(三)医方因素

1、医德医风不正,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不强。

经济转型期,部分医生医德医风缺失,注重经济效益,而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精神,漠视病人疾苦及利益,容易在医疗服务中存在缺陷,从而成为医患关系紧张导火索。

2、医患沟通不到位,让患者缺乏信任与理解。

有人指出医患关系紧张80%归于医患沟通不到位。由于医患双方的医疗信息不对称,再缺乏良好的沟通,患者对医院就会产生不信任感,甚至逆反心理,这就给医疗纠纷埋下祸根。没有信任,是现代医患关系的一个祸根。

综上,医患关系的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归之医方或患方。

二、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

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系统处理,需要政府、患者、医方共同努力。

(一)政府方面

1、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及救助体系,给人以安全感。

2、加大对公益性医院的财政投入,让医院不追求经济效益。

3、管好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炒作”医疗事件。

(二)患者方面

1、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正确认识医疗的高风险性和不可预知性。

2、理解与信任医务人员,理性处理医疗事件。

(三)医院方面

1、加强管理,尤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制度及“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三合理”方面案实施。

2、加强教育,尤其医德医风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树立“病人利益第一”思想。

3、加强医患沟通制度实施,体现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石。

总之,医患关系的好坏,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更关系到患者与医院的利益,也直接影响医学科学的进步。因此,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意义重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作者:徐 进

上一篇:晋商会计学论文下一篇:园区党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