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观点下的医患关系论文

2022-04-27

群众观点下的医患关系论文 篇1:

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党的生命线。为民务实清廉既是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为民务实清廉不仅是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

一、为民务实清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复兴梦。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勇敢担当起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发展壮大,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9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在实现人民群众的安康幸福中成就了党的事业,人民群众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空前广泛,党的执政环境、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释放了生产力的活力,党领导人民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我国也进入了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外部局势复杂多变,广大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迫切、行使民主权利的愿望更加强烈、享受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期盼,对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更加向往。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极端重要性、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极端重要性、用手中权力服务人民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必须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同采访党的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发表的讲话中强调,“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让“我们的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为民务实清廉,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源泉。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为民务实清廉既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表现,又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和重要目标。党的纯洁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上的纯洁。保持党的纯洁性,就是要在思想上保持纯洁。要坚定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求同群众思想上心贴心,行动上同心同向。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清白做事,干净做人;二是政治上的纯洁。党员干部必须要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要不断增强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站稳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政治立场;三是作风上的纯洁。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坚持贯彻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和个人专断、追求奢华等不正之风。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这种性质和宗旨,既决定了党的先进性,也决定了党的纯洁性。党的纯洁性同党的先进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党的坚强有力和事业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党的纯洁性对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着根本性影响,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保持得好,党就更加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就能健康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受到影响和削弱,党的战斗力就会下降,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三、为民务实清廉,是应对四种考验和化解四大危险的根本举措。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以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为此,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决不能手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古往今来,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只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四、为民务实清廉,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和理念。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进取的根本立场。一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心里没有群众,感情上不贴近群众,处处考虑自己,把群众排除于局外,就不可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二要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三要在工作上为了群众,“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五、为民务实清廉,必须掌握群众工作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迁,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现在通讯工具便捷了,但一些干部离群众越来越远了;交通发达了,一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理念以及群众工作方式方法都未能与时俱进,以致党的群众工作状况与社会发展现实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如一些领导干部对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认识不清,尤其没有清醒认识群众工作的对象和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对当前形势的认识不准确而导致在思想认识上没有把群众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对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一些领导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失灵,处于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尴尬状态;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未能全面把握群众工作的内容,简单地把群众工作等同于教育群众。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工作的具体效果。除了传统的调查研究、变上访为下访等群众工作方法以外,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今天,必须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比如说,利用手机短信、互联网、QQ群等,在多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努力提高和掌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法。

六、为民务实清廉,必须提升群众工作的本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对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群众权益诉求的增多,为领导干部提升群众工作的本领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到基层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建起解决群众诉求的“百通车”,变“上访”为“下访”,变“群众访我”为“我访群众”,及时掌握广大群众最直接、最真实、最广泛的诉求,让信访人来有地方坐,说有专人听,事有部门办,反馈有结果,不出村镇就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将各种矛盾化解于基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民众诉求的能力,努力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做法,克服个别领导干部人治思想不断膨胀、遇事不同群众商量、拍脑袋决策的错误行为,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做到三个强化、三个增强,这就是要强化党的意识,增强政治观念;要强化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念;要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观念。

七、为民务实清廉,必须建立联系群众的制度。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要加强宗旨教育,使党员、干部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坚持群众路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要建立健全加强党内监督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法律监督制度、舆论监督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八、为民务实清廉,必须转变领导干部的作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可具体表现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以及干部生活作风等多个方面。要真正做到密切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就必须要很好地解决党的作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前,一些干部“衙门”作风十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搞权钱交易。有的领导干部作风浮夸、爱搞“花架子”,一上任就搞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对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却麻木不仁或无人问津。有些干部热衷于名利、权力和地位,热衷于搞小圈子,有血缘圈、工作圈、同学圈、战友圈、老乡圈、朋友圈等等。要切实解决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必须转变作风,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郭 志

作者:孙杰

群众观点下的医患关系论文 篇2: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1.重视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自觉

2.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党风的唯一标准

3.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风建设的核心所在

4.优良党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证

5.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解决党内各种顽瘴固疾的关键之举

6.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是改进党的作风的重要前提

7.保持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

8.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保持党的战斗力生命力的扎实基础

9.构建长效机制,以制度治党,是建设优良党风的治本之策

10.在党忧党、在党兴党,管党治党、从严治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

01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邓纯东——

重视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自觉

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的政治自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独特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胜利的重要政治保证。在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取得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60多年前“两个务必”的提出,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执政环境的新考验所表现出的高度政治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重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政治自觉是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凭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党所面临的执政风险和挑战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党的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殷鉴不远。苏联共产党由于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丧失了其先进性和纯洁性,最终走向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为人民群众所抛弃,造成了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理论和历史都说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不注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听任不正之风、歪风邪气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面对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疏远,党中央一方面强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全党同志补足精神之“钙”;另一方面,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从严管党、治党,努力做到表里双修、表里如一,令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使党心民心为之大振。

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须臾不能放松。只有始终坚持这一政治自觉,才能始终维护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无自身特殊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光辉形象,才能使我们党始终奋进在时代的潮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02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潘维——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党风的唯一标准

从当下舆情看,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干部群众反映是好的。还要看到,一个时期以来,作风问题在党内确实相当严重,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不抓不行了。

我刚从新疆调研回来。新疆和平解放后,我军曾派出工作队,骑马奔赴南疆各村,靠比划手势了解村里情况,铲除恶霸地主,组织人民自己的政权。这里的维吾尔族村民们依旧信教,但更信共产党,因为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今日南疆,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也出现了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和暴力恐怖犯罪活动。这里原因复杂,但也与党员干部中存在“四风”,党组织战斗力不强,让恐怖分子钻了空子有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从宏观看,服务人民的事主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基础性建设。这要求专业化、知识化、法治化的组织系统来集中人力物力。从微观看,服务人民的事直接涉及民生,涉及人民生老病死的日常生活,就是养小孩,送老人。无论什么民族,普通人的一生无非四个阶段:被养、养小、送老、被送。养小和送老是百姓生活的重头事项。无论辛勤劳作或追求事业有成,核心都就是争取更好的养小和送老条件。

我们为什么要办大事?办大事的目的是普惠全民,改善全体人民养小送老的条件。办大事的基础是办好小事。不把小事放在执政的重要地位,办不好小事,丧失了人民的支持,大事也就办不到了。《周易》中说“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这古老的知识印证了党和政府要“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要看到,群众路线的精髓是依靠群众。政府包打天下,期待“全覆盖”,包办人民的小事,这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怎样才是依靠群众?分散的群众是较难依靠的,组织起来的群众是我党最强大的依靠。组织起来的人民,才有人民的权力和权利,才有人民日常生活的公正,才能监督官员的行为。因此,要纠正“四风”,就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必须深入群众,动员群众,把人民组织起来“全参与”,当家作主。办好了小事,人民的日常生活就有公平公正,人民就会心情舒畅,就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支持政府办大事。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党风的唯一标准。要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抓和不抓大不一样,小抓与大抓也大不一样,只有动真格打硬仗,才能扫除顽瘴固疾,取得人民满意的实效。要兴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要发扬钉子精神,按照树立科学理念、积极改革创新、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实际成效的思路,切实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让广大群众真正满意。

03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刘洪彪——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风建设的核心所在

加强党的建设关键就是党风建设,党风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93年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一套优良作风,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共产党人必须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为了谁”,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心服务群众, 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依靠谁”,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紧密团结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我是谁”,就是要牢记党和人民是利益共同体,党和人民是命运共同体。我们党从来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所以,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后特别是长期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前苏联共产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苏联人民抛弃了苏联共产党,苏联也解体了。

应该说目前我们党风主流是好的,但是要高度警惕一些脱离群众的突出表现。比如一些党员干部容易产生做官当老爷的官僚主义作风,看不起群众,不愿接触群众,认为我是干部,群众有事自然会找上门来;不善于听取意见,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是些不带普遍性、支离破碎的问题,甚至是不具客观性的,对工作没有指导性;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不及时解决;有的干部讲的话是大话、空话、套话,甚至是主观主义的假话;有的干部脱离群众,官气十足,霸气冲天,严重伤害了群众感情。

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都是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的。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不良作风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为民务实清廉上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共产党要“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終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04 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 桑学成——

优良党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证

作风建设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路线正确,二是作风优良。从一定意义上说,优良的作风同正确的路线同等重要,因为没有好的作风,即使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不可能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就像歪嘴和尚念经,虽然“经”是好的,但是因为和尚的嘴是“歪”的,再好的经也念不好。作风建设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它在服务党的工作大局中发挥的作用如何。

优良党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实现中国梦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力量。但党的力量从哪里来呢?只能从植根群众、联系群众中来,从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中来。只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才能同心同德,攻坚克难,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提高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好的第一要求,是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一项新的伟大工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使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与实现中国梦在指导思想上相统一、在目标任务上相一致、在工作原则上相呼应、在重大措施上相协调,把是否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作为衡量和检验党的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当前,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刹住了“四风”蔓延势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转变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不仅要打牢思想根基,使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而且要建章立制,以制度固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尤其要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确保中央“八项规定”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使改进作风的过程成为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过程。

05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陈学明——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解决党内各种顽瘴固疾的关键之举

把加强作风建设与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当今中国,没有一种政治力量能替代中国共产党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

毛泽东把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后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视为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然而,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党内各种顽瘴痼疾越来越突出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解决党内各种顽瘴固疾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被曝光的问题很多是涉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一批干部被严肃查处,广大人民群众从心底里叫好。

当下,作风建设涉及面广,作风问题多种多样。如,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正派能干的干部不被重用,不学无术和说谎邀功的人却大行其道,出现干部“逆淘汰”现象。而有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其中的钱权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触目惊心。

治疗各种顽瘴痼疾是整体的、系统的过程,要抓住要害和关键。当前,重点是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问题。“四风”问题涉及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它直接折射了人的操守、文化、素养。一个作风优良的人,就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当我们通过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员从总体上都成了人格高尚者,党内各种顽瘴痼疾就失去了滋生的心理土壤。

让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目前党内那些搞腐败、沉于享乐奢靡的人,他们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崇尚个人主义,将个人私利置于人民大众利益之上,无疑是个重要的原因。其中已触犯法律者当然必须绳之以法,但為数众多的还是属“可以教育者”。那么如何使他们悬崖勒马呢?一个有效的办法是从改变他们的日常作风入手,在细微之处改变他们,使他们通过作风的改变逐步领悟到“蚁穴溃堤”的道理,逐步培养自己“知廉耻、知是非”的觉悟意识,逐步摆正自己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逐步将“作风建设”植入自己的灵魂深处,逐步把优良的作风变成其基本的生活习惯。

与此同时,我们要以“四风”问题为突破,严格落实法规法纪,积极治疗,该吃药的吃药,该动手术的动手术,深入推进,促进作风问题全面解决。

06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 王玉周——

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是改进党的作风的重要前提

党的作风与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密切相关。作风是素质能力的外在表现,良好的作风需要过硬的素质能力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作风上的问题,是通过党员干部的行为直接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看作风建设,也往往是看党员干部的作风。因此,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是改进党的作风最重要的保障。

党员干部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当下,我们党需要的是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家,而不是胸无点墨、利欲熏心的政客。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必须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让作风好的干部受尊重、受重用,让作风不好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对于那些热衷于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的人,对那些投机取巧、四处钻营、八面玲珑的人,对那些拉帮结派、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的人,一定要警惕和防范,不能让他们得逞。

改进党的作风,要见物见人,把一切措施和工作落到促进党员干部加强自我改造、自我提高上。见物,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深入查摆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实际问题,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见人,就是要提高工作能力。作风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根本的原因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不高。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提高履职本领,在关键时刻才能站得出来、危急关头才能豁得出去,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作风问题是具体而实际的,而且往往也是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但不能片面地将解决作风问题等同于兴办实事。改进作风要与兴办民生实事结合起来,但不能用兴办实事代替解决党员、干部作风问题,也不能只注重解决作风问题而忽视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要认识到,作风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观念。改进作风,最重要的是要使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党性,提升思想境界,也就是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

当然,见物见人,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必须落到实处,才能见到成效。群众最反感的是只说空话,不办实事。只有全体党员干部都积极行动起来,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提升素质能力,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作风建设取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07 河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 郭献功——

保持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息、不断繁荣发展的重要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要看到,忧患意识既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又凝聚着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忧患中诞生、奋斗并不断壮大的政党。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和“进京赶考”问题。

现就整体而言,我们党是一个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先进性特征鲜明的党,是一个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一个经受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成熟自信的党。

当前,在全球化视野中审视我们面临的形势,可谓忧在眼前,患在脚底。一方面,是来自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的风险和挑战。另一方面,我们是一个成立93年、执政65年、拥有8668万名党员的大党和老党,就像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是不可避免的。时下,一些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作风状况上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对此,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意见。

我们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事实上,任何安于现状、盲目乐观、囿于眼前、轻视长远、掩盖矛盾、回避问题、贪图享受、攀比阔气的不良作风都是致命的。

要增强使命意识,把忧党、忧国、忧民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我们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前进的道路上必定充满艰辛,会遇到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我们既要怀着明确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又要脚踏实地地干好当前的本职工作。

要更加勤勉地治国理政,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保持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表率,要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回答新问题,破解新挑战。

要坚持群众路线,努力践行党的宗旨。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08 天津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孟庆松——

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保持党的战斗力生命力的扎实基础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和部门政治生活的大气候、大环境和大趋势,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呈现,其折射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理想信念、作风建设等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政治生态建设的核心要求,更是当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端正党风政风的一项重要举措。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保持党的战斗力生命力的基础。好的政治生态,好比政党有了抵抗不良风气侵蚀的“抗体”、“疫苗”,能够及时驱散政治雾霾,防大病去小病治未病,强基健体,固本培元。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能让领导干部在权力、关系和私心面前敢于触及灵魂、敢于硬碰硬、敢于动真格,真正确保让老实人不吃亏、让干事者得实惠、让有为者更有位。反之,庸俗的“圈子”文化、潜规则大行其道,恶性的政治生态必将在党内滋生消极腐败,导致党的战斗力生命力在自我摧毁和腐蚀浸淫中被蚕食瓦解,最终使党丧失执政之基。

优化政治生态,是客观形势所需,更是全党的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固“打铁之硬”,以加强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从严管党、从严治党,出台“八项规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涤荡“四风”中扫除影响政治生态的沉疴顽疾,在“打虎拍蝇”中剜除破坏政治生态的恶性毒瘤,以作风建设澄净从政环境,积极优化政治生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唯有把作风建设进行到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政治生态建设“抓常、抓细、抓长”,我们党才会更加成熟、更加强大、更有战斗力。

良好从政生态环境的营造,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如果“一把手”能够责重山岳,带头破除“四风”积弊,其下属就会以此为镜,政治生态环境自然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要严肃纲纪、疾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

09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 戴焰军——

构建长效机制,以制度治党,是建设优良党风的治本之策

构建长效机制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作风问题相当顽固、易于反复,抓作风建设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可以说,构建长效机制,以制度治党,是建设优良党风的治本之策。

我们要看到,解决作风问题必须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不能因为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就有畏难情绪,产生不着急、慢慢来的想法,也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要下功夫、用狠劲,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要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a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党的作风是从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各个方面的经常性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应从经常性、细微处工作着手。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有所遵循、有所约束,在作风方面体现出一贯性。而和经常性密切相连的就是细微处,这就需要从细处着手,在微小问题上留心,帮助党员干部在一丝一毫改进中逐步养成好的作风。

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和韧劲。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是一朝之功,应认真研究作风建设的规律,分析当前作风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不能就现象讲现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更不能解决问题只停留在面上,把深层次问题掩盖起来,得过且过。同时,应有长远的规划,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抓作风问题,最怕的就是紧一阵松一阵,这样势必会出现反弹,不仅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还会影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解决作风问题的信心。气可鼓而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坚持不懈抓下去,使各项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作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取得成效。

要体现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应真正了解作风建设的现实环境和时代特点,从实际出发推进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要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在当前出现的作风问题中,大量涉及实际的物质利益,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仅革命时期很少见,就是执政以后的计划经济时期也不多见。利益问题的处理和思想认识问题的处理,也就有了很大差异。因此,当前抓作风建设,既要继承发扬我们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又要根据新的实际不断进行创新,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全方位完善党的作风建设各项制度。

10 中央纪委研究室信息处处长 姜向红——

在党忧党、在党兴党,管党治党、从严治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这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表明了党中央创造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的坚定决心。

在党忧党、在党兴党,管党治党、从严治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当代共产党人应以实际行动重视和加强自身建设,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当务之急和首要问题是要抓好作风建设。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必须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群体,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第一次鲜明地把“严”、“实”作为作风建设的新标准,把党的作风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建立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的新航标,切中干事创业的要害,划定了官德红线。党员干部必须抓住修身这个基础、律己这个根本,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上下功夫,筑牢作风建设的根基。

要打造全方位监督体系,进一步强化刚性惩处机制。加强作风建设,彻底根治顽疾,一方面要划清“高压线”,打造好“铁笼子”,建立领导干部、群众、社会等多位一体的作风建设监督体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同时畅通监督渠道,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监督,自觉与各种不良风气作斗争,让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另一方面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和各地区各部门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规定,对发现的各种踩“红线”、闯“雷区”的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下决心排除各种人情干扰,以刚性的标准、刚性的态度,坚决查处,绝不姑息。

要总结把握规律,健全与时俱进的长效机制。解决作风问题,不仅是一场硬仗,而且是一场持久战,一定要把這场硬仗进行到底。为此,要认真回顾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要深入总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抓作风建设的新鲜经验,既剖析坏的事件,又学习好的典型,加强理性思维,总结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要把作风建设的要求尽可能地细化、量化、硬化,对条件成熟的规章制度及时法制化,使改进作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建立起加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作者:翁淮南 张少义 黄武 范绍峰 张洁

群众观点下的医患关系论文 篇3:

青年手记

中国好网民青年须当先

王召收

6月18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新华网主办,人民网、中国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等网站协办的“2015中国好网民”流行语和故事征集活动正式上线。这标志着“2015中国好网民”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让我们距离网络如此之近,没有任何一个时期使我们的生活与网络联结如此紧密。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截至目前,中国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第一大国。网络便捷大众的衣食住行,塑造公众的思维方式,加速社会的发展进程。

不可否认,当前网络中仍有一些“毒素”存在,网络谣言的屡禁不止,网络色情充斥其间……凡此种种,已严重侵扰网络安全,危害网络健康。在此背景下,“2015中国好网民”流行语和故事征集活动,正当其时。提升网民素养,弘扬网络正能量,清朗网络空间,其意义不言而喻。

做中国好网民,人人可为,全民有责。据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目前6.49亿网民当中,青少年占80%,成为网络“主力”。故做“好网民”,青年人更应当仁不让,争当先锋。

争当网络好公民,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清朗网络空间,关乎民族未来发展,关乎国家前途命运。这一宏伟事业的成功,需要当代青年的敢为人先。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当代青年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共建绿色网络空间的接力棒,已经交到当代青年手上。

清朗网络空间,须全社会青年共同努力。青年群体富有朝气、极具潜力,历史昭示我们,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赢得了希望。在网络空间净化的征程中,当代青年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绿色网络空间的实现便会拥有牢不可破的思想基础;当代青年具备文明的网络素养,绿色网络空间的实现便会拥有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当代青年养成守法的行为习惯,绿色网络空间的实现便能汇聚起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当代青年掌握必备的防护技能,绿色网络空间的实现便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御壁垒。推动改革,

须打通“任督二脉”

薛明军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三严三实”,如同人体的任督二脉,直接影响着整个干部队伍的精气神,更关系着当前深化改革的大局。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从“小”着眼,打通自己“任督二脉”。

小事要管。常言道“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关注“小事”,要“小题大作”,更要用“三严三实”做对照思想的镜子和丈量行为的尺子,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小错要纠。每个人都存在着缺点,有些可能是司空见惯、微不足道的小毛病,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这些小错不纠正必成大错。

小欲要扼。十八大以来,大批领导干部落马,究其原因,无一例外的是他们未能遏制对权、利、色的欲望,最终走上了不归路。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常思贪欲之害,清清白白做人做事。

小誉要争。在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逢旗必夺、不甘人后。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名誉观,。

“三严三实”是对领导干部的谆谆告诫,当需常抓不懈、久久为功。领导干部只有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真正转变,勇于对自身问题举起手术刀,用积极的心态、担当的精神投身改革大潮,在真抓实干上下工夫,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才能取得经得起人民检验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

品读习近平关于群团工作的“三性”

倪洋军

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7月6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党的群团工作肩负着庄严使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汇聚成强大动力,共同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是我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职责,其工作质效高低,直接影响着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关于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论断,是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遵循,同时也体现了党中央对党的群团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党的群团工作开拓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政治性是前提。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首先姓党,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始终保持政治性、突出政治性,始终将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站稳政治立场,无论是部署工作,还是开展活动,都必须坚决服从中央的绝对领导,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重大决策落地见效。无论哪一级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必须首先服从党委政府的领导,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必须讲政治、讲大局,通过扎实务实的工作,将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到群众中去。

先进性是根本。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更是做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的前提。首先,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是在党领导下的,必须始终体现和维护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传播正能量、传承好传统,将正面的信息、正确的价值观传播、传承下去。其次,必须采用先进的方式、先进的手段,将党的声音尤其是党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先进观点传递到千家万户,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抢占舆论阵地,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再次,要注重挖掘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先进思想感染和引领身边人,从而为党的先进性增光添彩,为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找到标杆、确立样本。

群众性是本质。党的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党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坚持党的群众观点,保持和增强群众性,是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本质特征。更好地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党政同责”抓住了环保的“牛鼻子”

刘鹏

7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规定。针对环境保护问题,会议指出:要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对问题突出的地方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

保护环境已经是全民共识,而且环境保护工作的各级责任主体,大家也不陌生,比如首先是企业和企业负责人,其次是环境保护执法部门,再往上就是地方政府等相关执政与领导机构,更往上一些,则是引领与指导政府工作的党委。

但在此前的环境保护问责制度下,出现相关环境事故,我们一般会处罚企业,会惩罚管理与执法失职的环保局,甚至会追究地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责任,但对党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职责,却没有相关明确的党内规定和国家法律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如果一个地方的“一把手”,特别是书记等党委责任人,其被经济发展冲动所左右,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环境保护工作无疑将陷入困境。

事实上,类似的问题也确实并不少见。比如一些环境保护部门在管理执法过程中,会受到来源于污染者保护自身利益,而拒不执行相关规定的阻力。但往往更大的阻力,却并不在污染企业等,而在环保局的直接上级部门、领导者,也是管理者的政府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的“一把手”等。

而建立相关法律规定,实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相当于统一了环境保护的管理者口径,消除了来源于地方政府与党委的环境保护压力,这于保护环境工作的开展来说,无疑抓住了“牛鼻子”。

“党政同责”最大的优点在于,通过加大问责力度,加强官员干部责任的办法,从根本上调动了地方最高领导机构保护环境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辅以“按日计罚”等经济惩罚手段,以及重大环境事故入刑等刑事惩罚手段等,将会大大减轻环境保护工作压力。这无疑是环保的利好,是人民的福音!

高温津贴唤醒劳动敬畏感

雷振岳

据7月4日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伴随夏季高温期到来,全国各地相继进入了酷暑季节,一些地区连续出现高温天气。国家安监总局、国家卫计委、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四个部门,最新下发通知,强调加大防暑降温经费投入,依照有关规定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有媒体进行的“夏季高温费发放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都没有拿到高温费。

其实,一个月一二百元的高温津贴,对于员工的现实生活,能起到多大的帮助效应吗?——不大。而更在于其精神意义和价值意义。“桑拿天”,很多人都已经在空调房里休息了,快递员、建筑工、环卫工等,仍然在烈日下劳作。他们用自己的辛苦劳动、自我牺牲,换来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有序,和谐运转,我们当然应该为他们送去“清凉的关怀”,这是一种经济补偿,更是一种宝贵的人文尊重,以及劳动敬畏。

社会和各种制度,只有对辛苦工作者充满敬畏,构建一种温情脉脉、相互关心的劳动尊重氛围,让勤劳者得到饱满的社会尊重、精神自豪感,才能为未来发展,注入不倦动力。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积极倡导劳动尊重意识。

企业动辄克扣员工应该得到的高温福利,的确能节约一些所谓的成本,可别忘了,一个眼里只有利润的管理者,肯定管理不出最为和谐、最为忠诚的“员工”和“团队”。一个对辛苦劳动,缺乏敬畏感的管理者,也肯定不能将劳动者的潜能挖掘出来。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和谐管理才能有效应最大化。基层劳动者缺乏应有的尊重意识,现实生活中的“懈怠”和“漫不经心”,可能就会多。“次品率”和生产成本,就会增高,或对单位的发展漠不关心等。管理者和企业,仍然是最大的“输家”。

对于本该发放的高温福利都不发,企业公民责任和诚信度,降低很多。口碑不好,想要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效应,更是空谈了。因为很多国际企业和订单,都越来越强调企业公民责任和诚信度。高温补贴都打折的企业,怎么能让人放心呢?

劳动关怀意识日益成为未来发展重要方向,有远见的企业和管理者,更愿意将高温补贴,当做展示公共形象、人文素养的一个机会,尽可能将劳动关怀和敬畏意识,落到实处,尽可能通过温情管理的力量,给员工提供更多尊重、体恤,比如高温补贴发放的比例是30%,这些企业的美誉度、诚信度,以及爱岗敬业的氛围,肯定非常浓郁,发展效应会更好。这个“30%”,应该成为高温福利发放的榜样。大家齐心协力,营造积极劳动、勤劳是美的氛围,为社会提供更多精神正能量。

为医护人员减压还需多管齐下

刘鹏

6月29日,年仅43岁的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因心脏破裂猝死。离世前一天,他曾头昏乏力、四肢酸软,以为只是疲劳过度。谁也不曾想过,这“疲劳过度”最后导致了这样的悲剧。

李晶等医生的遭遇又并非个案,比如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几乎100%的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甚至连续工作超过48小时的医师比例,也超过了20%。

医生工作压力有多大,不得不连续加班的现实已经告诉我们答案。特别是作为患者,我们恐怕也发现了,去门诊看病时,一些医生面对数十甚至几十名排成长队的患者,连起身上厕所甚至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由此也不难发现医生的工作强度与工作压力。

基于此,关爱医护人员,为医生等群体减压,明显迫在眉睫,并且必须多管齐下。比如其一,各医院等直接管理者,要有关心与爱护人才的意识,要正视“医者难自医”的现实,多给一些医护人员定期免费检查身体等福利待遇。

其二,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坚决落实好“小病到社区医院”等医疗改革举措,要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为医生,特别是大医院的医生等减轻负担。

其三,也是最为关键的,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正视医疗的公益性,然后多些投入,特别是要进行更多的医护人员培养。目前我们国家医疗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发展,但面对13多亿人的医疗需求,现有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资源,明显还是远远不足的。因此,加大医疗投入,培养更多有能力、高水平的医护人才,加大医疗供应,平衡供求矛盾,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离婚率高不能怪社交工具

张爽

近日,民政部发布《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全国共依法办理离婚登记363.7万对。对此,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专家卢明生称,“一半以上离婚官司都涉及婚外情。当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微信、陌陌等社交软件,就更可能成为诱发婚外情的工具,变为婚姻的‘新杀手’。”

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我国离婚率已连续12年呈递增状态。虽然就法律普及、观念进步、人权意识提升等方面而言,离婚率高未必是坏事,但其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一些社交软件助长离婚的情况,确实值得我们警惕。

但仔细分析,夫妻离婚以及离婚率高等问题,又不能怪QQ、微信、陌陌等社交工具。因为最起码,其一:社交软件只是通讯工具,其本身并无原罪,更没有助长离婚的本意,而且其也有存在与发展的自身积极意义。就像菜刀,它本身只是一个切菜的工具,不能独自来承担有人用它来违法伤人等的后果。

其二,离婚率高,其本质在于夫妻之间感情基础不足够牢固。比如感情破裂,没有婚姻责任感,比如忠诚义务意识不强等等。社交工具可能成为离婚的“催化剂”,但其显然并非引发离婚的主要原因。换言之,如果夫妻之间感情基础牢固,社交工具明显不足以成为婚姻的“杀手”。

对社交工具在离婚中的反作用力,我们明显要客观看待。一方面,它确实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夫妻感情出现问题之后,社交工具的存在,成为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感情的另一个出口,结果加速离婚步伐。但另一方面,社交工具不过是夫妻离婚的一个导火索。避免夫妻离婚,特别是轻易的、草率的离婚,还有待于从其它方面努力和改善。比如结婚前的相互了解,感情基础培养;比如结婚后的夫妻间加强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和矛盾;比如相关部门在办理离婚案件时,必要的调解、劝导等过程,不能简单取消等等。

总之,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离婚率高现实,更要客观看待社交工具在离婚率高问题中的责任,不能将离婚率高归罪于社交工具,而忽略了夫妻间最为重要的感情基础问题!

“城市看海”不妨多修地下蓄水池

雷振岳

6月28日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雨水来势汹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着实给我国各地的防讯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根据国家防总的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41座城镇因暴雨内涝受淹。

遏制“城市看海”的态势,不妨借鉴香港的做法:香港计划投资8.8亿元人民币(10.6亿港币)建造6万立方米蓄洪池,以暂存特大暴雨期间的雨水,缓解港岛湾仔地区的水浸问题。当下,建“地下蓄洪池”,很有必要。

城市内涝的主因,就是地下设施的不足,规划过于短视,比如很多城市地下管道太窄、太细,遇到大雨,就会“水满为患”。而基础设施管网铺设“木已成舟”,成为既定事实,想要推倒重来,既影响居民和城市生活节奏,又要耗费巨额资金,很难实现,而“内涝”问题,总会“卷土重来”,修建相应的地下蓄水池,让多余的水,顺着地下管网,“有地方可去”。让公共设施不足的“漏洞”,得到一定的“补充”。

让湖泊不足的现状得到“补短”。内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城市固有的生态系统、地表地貌,受到了人为的破坏,很多城市为了房地产需要,大拆大建,填平了原来的湖泊、水池,城市应有的净化自我、涵养生态的能力,降低很多!

让公共财政不足的现状得到解决。每一种城市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地下建设,都需要投入巨额的公共财政资金,我们因为在地表建筑,投入了太多的金钱,而让地下设施的建设,出现了“没钱可花”,自然就会让“城市即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等,人文规划精神,成为空谈,而香港地下蓄水池的投入,就将近9个亿,有了如此充分的“财政输血”,地下空间得到了有效开发,内涝问题能得到较大改善。

原国家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首次以法规形式规定“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建地下蓄水池,符合国家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宏观政策,通过商业化运作、政府规划,树立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意识,避免出现“城市看海”,让城市发展更为和谐。

上一篇:农机合作社新农村建设论文下一篇:高中图书室与学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