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医院医患关系论文

2022-04-19

近几年来,患者或其家属冲击、打砸医院,殴打及杀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在各地频繁发生,医患矛盾持续升级。“温岭杀医案”“哈医大杀医案”“天津杀医案”“北京同仁伤医案”等一系列惨剧,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使本已脆弱不堪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在这些极端事件中,医务人员是直接的受害者,但最终导致的却是医患两败俱伤的双输结局。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学医院医患关系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教学医院医患关系论文 篇1:

医患交流技巧实训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医患交流技巧在临床医务工作中的所处的地位及医患交流技巧在实训中的重要性。

方法:广泛查阅国内有关医患交流的文献,对医患交流沟通中的现状及中医专业医学生的临床交流能力和接诊能力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医学生对医患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虽然有一定认识,但是在主动性上略显不足,对于如何与患者沟通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结论:临床交流与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医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技能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医患交流 医患关系 实训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一些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加之少数医师不负责的态度,不仅使患者及家属感到不满,也成为困扰医生、阻碍医学进步的社会性问题。基于现在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沟通与交流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世界各国医学组织都非常重视对医学院校学生交流与沟通技能的培养。而我国长期以来的医学教育一直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的培训,却忽视了交流与沟通技能的培养。因此,加强医学院校对医患之间交流技能培训的重视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现阶段医患交流技能实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患者就医过程中与医务人员(包括所在医疗机构)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它涵盖了患者就医时所形成的医患双方权益和义务[1]。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传统意义上的医患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医院方面讲,医务人员态度的淡漠、语言的生硬、沟通的不畅等是最大诱因[2]。上海市卫生局一项调查显示,近年医疗纠纷以11%的速度递增[3]。与此同时,相关医疗纠纷事也屡见报道,医疗纠纷的严重状态可见一斑。目前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高新仪器的过度配置和利用,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弥补医疗服务补偿的不足,是医院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备与药品的不合理使用,也使医生养成了过分依赖仪器检查的负性职业心理,伴而生出的是医疗服务价格的增长,医疗服务价格的显著提升,使患者感到负担加重,从而引发对医疗服务的怨愤。

对于医患关系的现状,加之部分媒体的无故夸大,也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而作为医疗主体,又对此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根据勒温的社会认知理论——场论(psychological life space,LSP)[4]:個人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即他人或群体组成的社会场,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即人际关系、群体决策、舆论、气氛等的制约。因此,对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应将其放在整个现实社会背景中去认识。当我们对某个人或某种现象所处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理动力场”有了充分的理解时,才能够比较准确的描绘并解释该社会现象。

2 医患交流的重要性

医学领域在不断进步,但是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医生在做出治疗决定时并未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5]。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人群受教育程度也日益增长,社会民众在其他方面受到良好服务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接受医疗服务中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通信资讯科技及传媒的飞速发展,使民众可多渠道获取不少医学知识信息。加之各种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广大群众的权利意识觉醒且日渐增强[6]。因此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医患关系问题也尤为突出。对于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7]

医学沟通是指发生在包括医院、诊所以及社区等医疗活动情景中,在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病人、病人相关人员如家属之间,围绕病人的健康问题和治疗等方面的一种互动过程[8]。医学沟通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而交流沟通技能是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之一[9]。虽然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丁朝黎等[10]通过调查问卷显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医疗制度缺乏人文教育(41.6%)。所占的比例可见在人文教育上我国医学院校的教育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倡人文关怀是当代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在医患沟通交流中,医生经常换位思考,主动表示出对患者存在的对疾病的担忧或经济上的困难的同情心,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所谓“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彻骨寒”是尽人皆知的道理。

3 医患交流技巧的实训

在国际上,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1999年,国际医学专门教育委员会(IIME)采用客观结构临床考核(OSCE)——即运用标准化病人(SP)及各种病例来考核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目前,该种考核已被国际医学教育界普遍采纳。同年,美国医师考试委员会(NBME)把人际交往与沟通技能,明确列为住院医师必备的6项技能之一,并要求所有的医学毕业生必须通过医患沟通的测试,才能拿到其行医执照。其测试内容中包括了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模拟人上实际操作、临床资料的采集等等。从2004年开始,对医患沟通技能的考核已正式成为美国行医执照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1]。可见国外医学教育界很早就开始重视培养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了,并且国家给与了足够的重视。

相对国外医学教育来说,我国医学院校和临床教学医院长期以来对于医生和医学生交流技能的培养起步较晚,其发展也较为缓慢,因此,我国医学生临床医患沟通与交流技能的培养一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临床实习中,许多学生害怕单独面对患者,担心说错话。因此无法很好地了解病史、病情。医患沟通能力作为医生职业特性的一部分,必须从医学生的培养抓起。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培养医学生临床医患交流能力,建立和谐的医学生与患者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加强交流与沟通技能重要性的培养。

1997年我国开始推广实施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的专业目标中,也要求医学生“具有人际交流的能力,乐于向他人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2003年,由南京医科大学等15家著名医学院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写、由卫生部部长高强亲自作序的《医患沟通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但是这些措施仅仅是对于医学生临床医患交流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持,实践价值无法体现。对于刚刚踏入临床实践的医学生,如何从学生的角色转向医生的角色,仅仅是生硬地套用书本上的理论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医学沟通教育已经开始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王锦帆主编的《医患沟通学》在2006年首次被教育部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对我国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沟通课程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学生与患者的交流比较笨拙,不知道如何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造成患者对于医师的不信任,正是因为这种不信任,为以后的医患纠纷埋下了种子。因此,由专业知识与临床技术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加强学习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模式,是改善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的策略,是建立良好醫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12]。叶添文等[13]在研究中指出,培养医患交流沟通能力,首先要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要进行岗前培训。介绍有关医院因医患沟通问题造成的医疗纠纷案例,并对安利进行总结分析,使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前对医患沟通在化解医患关系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次,请专家介绍医患沟通对临床疾病诊治的作用。临床沟通不到位,可导致医生对病史了解不全面,从而影响疾病的诊治。而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有助于明确疾病的诊治。再次,组织医学生观察有关医疗法规制度方面的宣传录像,让学生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培养其依法行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认识依法行医和依法沟通的重要性[14]

广西医科大学实施以同伴教育形式进行医学沟通学的教学。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性别、相似年龄、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15]。它是首先在学校进行艾滋病宣传时开展起来的,因此人们通常把同伴教育作为艾滋病教育代名词。亚文化理论和革新沟通理论都从一定的角度从受教育群体中选择同伴教育者[16]。林发全等[17]在大学校园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在医学专业选择一些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同学作为同伴教育宣传员,并对其进行相关培训。同伴教育以班会或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传授医学相关的经验教训与实用方法。从而促进同学们之间进行医学沟通的学习与交流。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大量增加。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医患交流带来更多困难[18]。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怎样有效交流还远远不同于在实践中能够与老年患者进行有效地交流[19]。李峻等[20]对进入老年病科实习的90名临床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30%的医学生不知如何做沟通前的准备及如何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的沟通技巧,但是对于医患沟通的互动性把握性不足。而又有超过2/3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方式是临床带教。因此在假期举办社会实践或临床带教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4 总结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在医学临床教学中加强医患交流技能的培训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医独特的望、闻、问、切的接诊模式,不仅需要培养实践诊疗和操作能力,而且更需要强化语言表达的艺术培养。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徐由佳,张振方.医务人员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和谐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保障.中国卫生法制.2007,15(86):32-34

[2] 刘谦.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12):21—23

[3] 金永红.为医患撑起法律保护伞[N].健康报,2003,4(7):8-25

[4] 高觉教,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46

[5] Marvel MK,Epstein RM,Flowers K,et al.Soliciting patient’s agenda:have we improved JAMA,1999,281(3):283-287

[6] 卢仲毅.实施医患沟通制,改善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2):726

[7] Windish DM,Price EG,Clever SL,et al.Teaching medical students the important connec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clinical reasoning.J Gen Intern Med,2005,20(12):1108-1113

[8] 林发全,罗群.以同伴教育形式进行医学沟通学教学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7(336):78-79

[9]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1—5

[10] 丁朝黎,何小军.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6-7,17

[11] 温世浩,江晓滨.美国医学生学习的沟通技能[J].医学教育探索.2006,5(7):604-606

[12] 许双虹,陈治珍,胡小英,等.医患沟通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5):56

[13] 叶添文,朱巍,倪斌,等.临床教学中如何提高医学生与患者沟通技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53-54

[14]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15] 肖华,黄炎炎,方定志.谈艾滋病同伴教育及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5,4(5):348-350

[16] 闫保华,王振作,王克利.同伴教育者的选择和培训[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0):899-900

[17] 林发全,罗群.以同伴教育形式进行医学沟通学教学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7,28(7):78-79

[18] Lee M,Wilkerson L,Reuben DB,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geriatric knowledge test For medical students.J Am Geriatr Soc,2004,52(6):983-988

[19] San chez-Reilly SE,Wittenberg-Lyles EM,Villagran MM.Using a pilot Curriculum in Geriatric Palliative Care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Skills Among Medical Students.Am J Hosp Palliat Care,2007,24(2):131-136

[20] 李峻,吴红梅,董碧蓉,等.医学生与老年患者交流/沟通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1):30-33

作者:王金贵 张玮

教学医院医患关系论文 篇2:

加强医务人员医患关系教育的途径探析

近几年来,患者或其家属冲击、打砸医院,殴打及杀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在各地频繁发生,医患矛盾持续升级。“温岭杀医案”“哈医大杀医案”“天津杀医案”“北京同仁伤医案”等一系列惨剧,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使本已脆弱不堪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在这些极端事件中,医务人员是直接的受害者,但最终导致的却是医患两败俱伤的双输结局。表面上看,医患矛盾是“医”和“患”两方面的问题,但中国医患关系的现状,其产生原因包括体制桎梏、历史遗留问题、医学发展阶段、媒体舆论导向、公民素养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就意味着缓解医患矛盾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依靠顶层设计实现医疗体制的深层次变革,减少医患间的利益冲突,通过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重塑医患间的信任基础,逐步走出医患关系紧张的困局。然而,改革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现阶段,从医务人员自身的角度出发,加强医患关系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实际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对于有效减少医疗纠纷、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创造和谐医疗环境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医疗诉求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医患关系在这些变化中也呈现出新的形势。医务人员除了以精湛的医术作为技术支撑外,高尚的医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对医疗法律的熟知等都是处理医患矛盾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国内的相关教育一直处于缺失或十分薄弱的状态,已不再适应当前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要求。笔者以为,加强医务人员医患关系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起伴随医务人员职业生涯始终的、规范化的、实用性强的医患关系教育体系。

一、加强医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医患关系教育

医学基础教育阶段是医务工作者形成基本的医学伦理观、培养良好医德的关键时期。初入医学殿堂的医学生们怀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使命和救死扶伤的职业愿望,却又承受着现实中频发的医患冲突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对神圣医学事业的怀疑,并影响其未来的从业信心和职业选择。因此,在这一阶段,应以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教育为基础,通过理论学习、事实教育、沟通训练形成对医患关系的基本认知,培养处理医患关系的基本技能,使医科学生能够放下包袱、心态坦然地走入社会,顺利实现从学生到执业医生的角色转换。

首先,卫生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深刻认识国内医患关系现状的背景和成因,高度重视当前医患关系教育的不足和紧迫性,借鉴先进国家的成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联合制订医学基础教育阶段医患关系教育大纲,设计制式课程,开发相关教材,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明确对医学院校的考核要求和评价标准,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现状的医患关系教育体系,并随着医患关系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其次,医学院校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医患关系教育列为医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一是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顺应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基础,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引导医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着力塑造以人为本的医德价值观。二是要灵活运用教学模式,避免空谈理论和一味说教,可以将医生、医疗管理人员、律师、媒体记者乃至患者等请到课堂,客观呈现医患冲突的现状,通过讲座以及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研讨,加强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认知。三是要进行专项沟通能力训练。沟通是建立信任的基础,绝大多数医疗纠纷是因为医患沟通不畅所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发布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而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几乎没有专门的沟通能力训练课程。在国外,通过创设模拟情境,以移情体验为特色,进行角色扮演和信息反馈,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医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四是要强化卫生司法教育,通过梳理和解读与医药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医学生正视医疗行为中的法律责任,一方面约束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恪守道德底线,不违法犯法,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职业尊严,保障自身权益。

再次,对医学生而言,努力学习医学知识和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是成为合格医生的基本前提,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是降低未来医疗技术风险的根本途径。在此基础上,医学生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主动进行课外学习,加强医德修养,培养人文情怀,不仅学“技艺”,更要学“做人”,客观理性地认识医患关系,对医患矛盾不回避、不恐惧,学会与人沟通,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有步骤、有目的地提高处理医患关系的技巧和能力。

二、加强岗前阶段的医患关系教育

岗前阶段包括医学见习期、实习期以及全日制临床研究生培养阶段,这一阶段是医学生开始与患者进行实际接触但并不独立承担医疗责任的时期,也是医学生从校园到社会、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时期。较之基础教育阶段,本阶段的医患关系教育更加侧重实际,并落实到具体的医疗行为当中,是培养医务人员医患关系处理能力的关键阶段。

第一,与基础教育阶段相同,本阶段亦需卫生和教育主管部门制订指导性的医患关系教育教学大纲,明确医务人员岗前各时期的教育目标,对教学医院相关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质量提出具体要求。

第二,教学医院应细化岗前各时期医患关系教育内容,将医患关系的教育目标与见习、实习期和研究生阶段的医技培养目标相结合,将教学活动落实到每一个与患者打交道的环节。一支技术过硬、医德良好、善于沟通、经验丰富的带教医师队伍是实现本阶段医患关系教育目标的依托。教学医院应当严格带教医师的准入标准,明确考核要求,同时赋予相应权利并制订激励措施,调动带教医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相关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三,带教医师是本阶段医患关系教育的具体执行人,是岗前医生进入临床实践的引路人,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带教医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教育典范。带教医师一是要在思想上建立正确导向,不断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引导岗前医生进行换位思考,帮助他们准确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二是要了解岗前医生的实际能力和心理状况,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通过良好示范帮助他们克服与患者接触的焦虑情绪和心理障碍。三是要积极鼓励岗前医生与患者进行沟通,提供锻炼的机会,并对他们的表现及时给与纠正或鼓励,使其树立与患者交流的信心。四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岗前医生进行沟通训练,辅导他们在容易产生医疗纠纷时的谈话方式和沟通技巧,如问诊、病情解释、检查必要性说明、诊疗方案选择、术前谈话、预后评估、拒绝红包、告知“坏消息”等。五是要能够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模式,从临床中就地取材,帮助岗前医生深刻认识医疗纠纷的起因、避免方法和解决路径。

第四,本阶段岗前医生在进一步提高临床技能、丰富临床经验的同时,要树立“治疗从沟通开始”的观念,养成主动与患者接触和与上级医师交流的习惯,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在医疗实践中强化训练、不断总结,为独立走上医疗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执业阶段的医患关系教育

在医患关系中,具备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由于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控而成为这种关系的主导者,因而承担着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加强执业阶段的医患关系教育,依靠的主体是医院和医务人员自身。

在医院层面,一是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围绕医患关系在医务人员中推行人文关爱文化、患者中心文化、职业精神文化等,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在院内营造文化氛围,使医务人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加强身心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要建章立制,对医务人员的医患关系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和标准,并与业务考核和工作绩效挂钩,从思想上引起大家对学习处理医患关系的足够重视。三是要把握成人教育的心理特点,丰富医患关系教育内容和形式,开展专家讲座、法律课堂、专题辩论、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四是要为医务人员创造更多的医患沟通机会,如利用节假日宣传医疗知识和开展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务人员在压力较小的环境下得到沟通能力的锻炼,也增强了医务人员应对医患关系的信心。

在医务人员自身层面,要以职业精神为依托,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强化综合素质,加强自身学习,主动投身实践,向着“德艺双馨”的职业目标不断努力。

加强医务人员医患关系教育是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状态的有效途径,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医患矛盾,却是医患双方关系中“医方”必须迈出的一步。医学是关乎人类健康和幸福的科学,不是纯技术的学科,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我们期待全社会动员起来,在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中,共同努力创造有利于全体人民的新型的和谐的医患关系。

(责编  周继平)

作者:吴星

教学医院医患关系论文 篇3:

浅析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现状及可能原因

摘 要:医患沟通不仅仅关系到患者的治疗,甚至可能成为医疗纠纷的起源,因此医患沟通能力在临床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生的储备军,关注其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医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综述就实习医学生目前的沟通能力作出客观评价并分析原因,强调其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医学生;医患沟通;沟通技能

“醫患沟能”(physician-patient communication)是指:在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诊疗、服务、健康及心理和社会等相关因素,以患者为中心,以医方为主导,将医学与人文结合,通过医患双方各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使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指引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达到维护健康、促进医学发展的目的[1]。

目前的“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不仅要求重视患者生理健康,更强调重视患者心理健康,同时,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交流沟通的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2]。正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的:“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与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

关于医学教育中沟通技能的培训,中外存在较大差异。世界各国医学院校把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英国早在1987年就将沟通技能的评估纳入到执业医师的考试范围中,美国早在2004年执业医师考试中就规定必须包含沟通技能的内容[3]。我国早期医学教育模式较注重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视不够,就使得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较低。直至2003年我国首部高等医学教育《医患沟通学》教材出版,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才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和技能目标中明确提出医学生“应具有有效交流的能力”。目前我国医学生的沟通技能仍较为薄弱,极需加强[4],本文就我国医学生沟通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综述如下:

一、我国医学生沟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医学生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据梁嵘[5]关于医学生对医患沟通认识的调查研究显示:医患沟通能力并不计入学习成绩,也无关就业,导致许多医学生重医疗技术,轻医患沟通。而梁栋[6]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临床医学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邓凤[7]调查发现:95.28%的医学生同意或完全同意“学习医患沟通技能与学习医学技能同样重要”,无论其性别及学制的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学习持积极态度。郑剑明[8]调查研究显示:78.6%的医学生认为开设医患沟通课程是必须的,63.4%的医学生认为医患沟通的学习应同医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重要。分析可能原因是:(1)既往医学教育对医患沟通重视不够,导致医学生在校期间也是只重专业技术而轻沟通能力;(2)当前医闹事件越演越烈,新闻媒体对医患纠纷的有意炒作,让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巨增;(3)随着进入临床实习后,医学生更加明显的切身体会到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从而明白了迫切需要提升自身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二)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自我评价

郑剑明[8]、唐丽媛[9]对医学生对自我沟通技能评价的调查内容显示:只有11.4%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能力,66.7%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足,18.1%认为自己存在缺陷;67.3%的医学生在社交场合会感到紧张,65.8%在生活中会因倾听或者理解错误而做错事。周栩[10]调查发现:通过实习,医学生清晰的发现自己在医患沟通上的薄弱之处。管园园[11]调查发现:88.83%的医学生需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可能原因分析:(1)医学生缺乏医患沟通方面的系统培训;(2)大部分患者对医学生的疑虑与不信任,导致医生学没有机会进行沟通实践获得经验。(3)由于临床技能较低,对专业知识掌握亦不全面,造成其与患者沟通时缺乏自信心,心理上有退缩,顾虑重重,阻碍了沟通交流的展开与深入[12]。

(三)医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的满意度

当前,医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人文素养及医患沟通类课程多为不满意,据梁栋[6]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医学生认为,目前学校设置的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对提高医患沟通技效果不明显,在临床沟通实践中帮助不大。郑剑明[8]研究显示:67.6%的医学生认为医患沟通不应单独开课,应插入专业课程和临床中, 80.5%认为应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出现。可能原因分析:(1)医学院校内的课程多是以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重,涉及医学伦理、人文素养类的课程重要性排序都是靠后的,在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水平上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医学生在校期间也是重专业技术、轻人文、沟通教育[13];(2)虽然国内前后已有超过百家的医学院校开设了医患沟通类课程,但即使是开设此课程的学校,课时较短,操作性不强,而且是作为非限制性选修课,部分的医学院至今还未开设此类课程,而大部分医学院校只是在医学伦理学或其他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少量概念性知识[14];(3)此外医患沟通和交流技巧相关课程缺乏具体指导和必要的实践教学,医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

(四)家庭经济情况及环境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

据唐丽媛[9]调查研究显示:无论是在自评还是他评的情况下,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高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来自农村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最低,来自城镇的学生沟通能力居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沟通能力最高;而非独生子女的人际沟通能力高于独生子女。分析可能原因是:(1)经济因素,农村的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或是勤工俭学上,而无暇顾及同学之间的交往,也无经济条件去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2)心理因素,来自城市的学生,自身就存在优越感和自信心,而农村的学生,因经济条件受限制,心里存在自卑感,与人交往中往往不自信,导致沟通能力较差。(3)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宠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容纳他人能力普遍偏低。

(五)医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对沟通能力的影响

在网络、电子化信息传播盛行的时代,手机及网络依赖人群日以巨增,吴心灵[15]关于医学生网络依赖程度的调查研究显示:男生的网络依赖总分及人际交往困扰显著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的网络依赖总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分析结果表明,医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越深,其人际关系困扰问题越为严重。唐丽媛[8]调查研究发现:在互联网时代,“低头族”、“手机控”越来越多,特别是学生这一大群体,接受新生事物速度更快,更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当中。可能原因是:医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原因不是用于人际沟通,更多是用于休闲娱乐,男生主要是以网络游戏娱乐放松、宣泄感情为主,而女生则更多是在网络交往关系中寻求情感支持为主[15],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感,不仅影响了正常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进而会影响到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六)医学生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满意度

我国当前的就医环境不容乐观,医患纠纷更是日趋激烈,据郑剑明[8]调查研究显示:见习过的医学生对当前医患关系不满意占见习人数67.44%,没有见习过的医学生对医患关系不满意占见习人数38.84%,可见大部分医学生对当前的医患关系持有不乐观的看法,特别是在实习或见习后,对医患关系更为不满意。蒋晓敏[16]调查研究发现:不论是中国本土医学生还是到中国求学的留学生,都表示医患关系紧张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实践机会。可能原因是:医学生对自我沟通能力期望值过高,而自我沟通能力较低下,而经过实践之后发现,医患之间复杂的关系,超出了预期。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上调查研究[4-5,8-11]显示,我国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现状令人堪忧,国内医学界已逐步认识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性,但主要是学术界,对直接和患者接触的临床医生和医院的影响却远远不够[17],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教育当务之急的任务,也是我国当前整个医疗环境极需改善的现状问题,只有提高医学生的培养水平,才能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锦帆,尹梅,唐宏,等.医患沟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董慧.从医患关系看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J].河北中医,2010,32(3):473-474.

[3]崔渺.重庆市“三甲”医院住院医师医患沟通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

[4]高中玉,钟懿隽,任为民,等.浅析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10,2:427-428.

[5]梁嵘,胡晓桦,李永强,等.临床医学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索[J].华夏医学,2013,6:1145-1147.

[6]梁栋,李艳妮.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医患沟通知识的缺失及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8-51.

[7]邓凤,欧阳运薇,王忠,等.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教育现状调查[J].重庆医学,2015(9):1241-1243.

[8]郑剑明,郑剑聪,李继香,等.医学生见习对医患沟通认识的调查[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3(4):55-57.

[9]唐丽媛,陈洁,芮丹云,等.某高校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26):364-365+366.

[10]周栩,金为民.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21:101-102.

[11]管园园,王锦帆.低年级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研究——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141-143.

[12]趙丽,王良滨,吴锦娟,等. 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医患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9:82-83.

[13]苗丽娜,杨俐玲,刘宏.多途径提高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7-19.

[14]姚锡涛.医学生沟通技能课程有效性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19:22-23.

[15]吴心灵,王津,杨晓静,等.医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现实人际沟通差异及影响因素探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2):45-48.

[16]蒋晓敏,孙忠河.教学医院医学生对我国医患关系现状认知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26:166-167.

[17]贾文妍,景惠荣,赵桂秋,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A),2014,5:80-83.

作者:徐静 向茜

上一篇:心理健康调查分析论文下一篇: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