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安全生产论文

2022-04-20

韩国政府充分考虑本国大型财阀集团智能制造技术积累雄厚而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亟待提升的现状,以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为导向,采用政府主导、官民合作、财阀支援的模式,集中推进智能工厂特别是中小企业智能工厂建设,以期提高制造业整体智能化水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制造业企业安全生产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制造业企业安全生产论文 篇1: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浅析

摘 要: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恶化了自然环境、过度透支了各种资源,损害了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本研究认为必须建立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以约束企业行为,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建立该评价机制,必须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交易伙伴、压力集团、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要素。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制造业 利益相关者

2008年8月,因产品三聚氰胺污染事件,三鹿集团这个曾经中国最大的奶粉制造商之一,声誉急剧下降,品牌价值近150亿、总资产为16亿多元的大型企业就这样被自己在一夜之间摧毁; 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宣布,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因多次“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上海市物价局做出对其罚款200万元的行政处罚;截止2015年11月,据上海市环保局统计,申城立案处罚各类环境违法企业2573件,处罚金额达1.7亿元。透过这些事件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重要的根本性原因——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本文认为,各种后遗症的产生与企业社会责任息息相关。基于此,本文拟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此进行解释,在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产生的问题及其成因基础上,提出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对策,并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一、社会责任评价概念及利益相关者理论

1.社会责任评价概念。1895年,美国社会学界的著名学者阿尔比恩·斯莫尔(Albion Small),在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杂志》(AJS)的创刊号上呼吁,“不仅仅是公共办事处,私人企业也应该为公众所信任”,该文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萌芽。1924年,美国的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其著作《管理哲学》中,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把企业经营者满足企业内外各类人需要的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联系起来,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道德因素。社会希望企业实现经济使命的同时,能遵法律、讲伦理、行公益。美国卡罗尔(Archie B.Carroll)教授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某特定时期社会希望企业履行的义务,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总和。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对股东、员工、社会与环境所承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仅要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而且还要尊重人权,维护劳工与消费者的权益,遵守法律,讲伦理道德,保护生态环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

2.利益相关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出现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1984年,弗里曼的专著《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出版,书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管理活动。相比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因此,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并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政府、社会等各界的广泛认同,成为一种共识。虽然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清晰,但是,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具体范围界定仍然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以企业为圆心,其利益相关者既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压力集团,还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要素。这些要素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关系密切,其中,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简言之,企业的生存、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股东,也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要求的回应质量。因此,企业既需要承担经济责任,同时也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绩效评价指明了方向,为其后的绩效评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的发展进入大踏步大发展时期,然而这种发展是以重大的牺牲为代价的,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根据美国研究机构HIS测算,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从那时起到现在,中国制造业产值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根据中国经济网的数据,从基础工业数据看,2010年中国粗鋼产量6.2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4.3%,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水泥产量18.6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60%;电解铝1565万吨,占世界总量65%;精炼铜产量占世界24%,而消费量占世界一半;煤炭产量32.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5%;化肥产量占世界35%,化纤产量占世界42.6%;玻璃产量占世界50%。除了石油、乙烯外,中国的基础工业产能大多名列前茅。 在具体产品上,中国的汽车产量1826.47万辆,占世界总产量的25%;船舶产量占世界的41.9%;工程机械产量占世界的43%。中国还为世界生产了68%的计算机、50%的彩电、65%的冰箱、80%的空调、70%的手机、44%的洗衣机、70%的微波炉和65%的数码相机,等等。由于土地、原材料、人工等各种资源要素供应有限,尤其是我国地下蕴藏的煤炭、石油等各种矿产资源几近枯竭,必将严重影响制造业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并将最终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中国,首先在学术界得到重视,其后经过各界努力,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从这一理论诞生的背景看,这是对西方企业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现如今,许多制造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在我国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但总体情况仍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生产、销售劣质产品甚至有毒有害产品,坑害消费者。这类问题比较普遍,消费者深受其害。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以及最近发现的“毒胶囊”事件,就是此类恶性事件。第二,散布虚假信息。通过互联网、电视、传单、信函等散发虚假信息,夸大产品作用和性能或颠倒是非黑自,误导消费者,牟取不义之财。第三,损害员工利益、忽视职工安全。无偿延长劳动时间,压低雇员工资,不按国家规定发放法定假日加班费,拖欠、克扣员工工资,随意裁减员工,劳资纠纷不断增加,不重视职业健康和劳动保护,忽视矿井安全,安全生产事故频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第四,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生态破坏严重。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长期生态环境效益,乱开滥采、随意超标排放“三废”、能耗过高,以破坏和污染环境为代价获取企业利润,浪费国家资源,牺牲社会和公众利益。第五,各种资源透支严重。由于属于欠发达国家,我国一直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主要为世界提供低端、低附加值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原材料,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原材料使用效率不高,客观上也造成大量浪费。

三、建立和完善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系统

长期以来轻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这种后果已经无法承受,亟需全社会立即行动起来,需要强化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单一的评价、单向的评价,而是复合的、多维度的评价,简言之,对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必须建立一套评价体系。

1.坚持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可以简单概括为目的性、可比性、可持续性、通用性、代表性等五个方面的有效结合。构建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衡量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提升、改善,最终提高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可比性是指不同空间、时间以及内涵、口径上的可比,而且尽量以定量评价为主,增强可比性。通用性和可持续性是指评价指标设置不仅必须涵盖社会责任的主要方面,而且必须保持一定的前瞻性,确保评价可持续。代表性的涵义是指这种评价既要反映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共同要求,又要结合中国国情以及东部地区实际情况。在构建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时应大胆借鉴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地区、任何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企业必须适应国际标准,否则很难获得发展,有时甚至危及企业生存。必须注意的是,在大胆借鉴的同时,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照我国政府制定的相关标准、规则。近年来,中央政府出台了相当多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到环境和资源保护、员工权益、企业行为等多个方面,对企业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二是结合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实际。制定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目的是正确处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引导企业取得合理的效率和效益,其行为符合国际标准,推动其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有效统一。

2.完善与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科学、合理、可持续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涵盖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建立了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级指标。交易伙伴、压力集团以及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各种因素作为二级指标。在三个二级指标中,交易伙伴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这五个要素作为交易伙伴之下的三级指标;压力集团的三级指标则包括政府、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以及环保主义者;自然环境、人类后代则作为受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要素的三级指标。在各项三级指标之下,再根据各指标的内部涵义,确立了四级指标。各项指标的具体设置情况详见表1。

除此,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宏观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3.着力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法律约束。放眼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目前分散在我国多部法律法规之中,为企业提供了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法律依据,但还不全面化、系统化,力度也不够,对制造业企业的量化约束指标更是难觅踪影,致使企业无法可依,不明其社会责任,能逃则逃。法律法规不完备,不但无法界定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一些问题,不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监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目前,只有法制体系健全,执法措施严格,才能促使企业规范自身行为,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必须加快建设与完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要逐步法制化,《公司法》应明确规定企业必须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特别是制造业需要承担细分责任,提高社会责任的约束力。可通过人大立法、地方立法等,完善和修改不符合国际惯例、规定不明确的现行劳动法等法规,加紧研究和制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地方法规,以员工权益、消费者权益、职业健康安全、食品安全、市场经济秩序以及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强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制意识。与此同时,建立与完善相应的惩罚机制,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有力的惩处逃避企业社会责任而酿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提高逃避社会责任的成本,引导企业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从而积极践履社会责任。

4.建立产业化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制度、机构等,是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依托和工具,需社会、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建立。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依据,从而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能力,为提升企业的品牌信誉和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对企业承担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经济指标仅是最基本的评价指标。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建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先进经验,在参照SA8000、ISO26000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国情、经济发展阶段特点和文化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再以此为基础建立符合制造业发展需要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从对企业以经济指标评价为主,逐步转向对企业履行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社会责任的综合衡量评价,引导和促进企业正确处理好与职工、社会及環境等方面的关系。政府定期组织相关部门,根据产业不同,标准不同,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制造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工作进行评估,使制造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从自律开始逐步过渡到第三方认证,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四、结语

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散布虚假信息、损害了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生态破坏严重、各种资源透支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是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对其严重性后果估计不足,加之各级地方政府出于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考虑,既没有及时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评价机制,也没有建立严格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有效机制。本研究认为必须建立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以约束企业行为,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建立该评价机制,必须坚持目的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持续性和通用性等构建原则,建立涵盖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交易伙伴、压力集团、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要素。

参考文献:

[1]Sheldon,Oliver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London: Sir Isaac Pitman and Sons Ltd, 1924.

[2]Carroll, A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al Construct. Business and Society, 1999, (3).

[3]耿合江.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及推进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7).

[4]王阳.系统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J].学术论坛,2008,(3).

[5]王晓霞,邓启稳.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着力点[J].当代经济管理,2008,(5).

[6]王文明.企业社会责任的优良外部环境建设[J].现代企业,2008,(2).

[7]冯晓静,韩兴.浅析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经济与管理,2008,(6).

[8]作者不详:“中国制造”2011年喜忧参半不要为虚名所累,中国铝业网.

[9]余慧敏等: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营与管理 ,2015,(2).

[10]殷格非,陈锋:关于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的思考,WTO经济导刊,2015, (3) .

[11]孙德厚:社会治理中的企业社会责任考评体系探析——以烟台开发区为例,行政与法,2015,(10)

[12]陈静,上海今年立案处罚各类环境违法企业2573件罚金1.7亿,中国新闻网,12月25日.

作者:万云南

制造业企业安全生产论文 篇2:

韩国推进智能制造的最新部署及其启示

韩国政府充分考虑本国大型财阀集团智能制造技术积累雄厚而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亟待提升的现状,以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为导向,采用政府主导、官民合作、财阀支援的模式,集中推进智能工厂特别是中小企业智能工厂建设,以期提高制造业整体智能化水平。据韩国中小企业厅统计,截至2016年,通过智能工厂建设和改造项目,韩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29%,次品率减少了27%,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了25%。

一、韩国推进智能制造的战略思路

韩国政府将智能制造推进政策的战略重点锁定于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而非智能制造技术的深度开发),集中力量进行中小企业工厂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工厂建设。20世纪60年代以来,财阀集团成为韩国制造业的主体,大量中小制造业企业为财阀集团下属企业提供简单配套,形成了中小企业高度依附于财阀集团的“中心企业—外围企业”制造业组织格局。在此格局下,财阀集团在生产系统自动化、信息化集成解决方案、预测性维护、生产数据收集分析等方面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已经完全达到“工业4.0”水平(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分析结果)。中小企业则既缺乏发展智能制造系统和相关商业模式的内生需求,也缺少应用智能制造系统所必需的人力资源、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根本不能满足智能制造对数据交换和数据分析的要求。有鉴于此,韩国政府确立了利用财阀集团既有技术优势、多方合作弥补中小企业短板的智能制造推进战略,力争为占制造业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企业提供适用性的低成本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整体提升制造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二、韩国推进智能制造的具体部署

(一)政府主导官民合作,大中小企业合力推进

韩国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项目多采取政府主导、官民合作的模式,吸纳各层次、各类型的参与主体,实现各级政府部门、大型财阀集团、公共研发机构的分工合作。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MoTIE)与科学、信息通信技术和未来规划部(MSIP)等中央政府部门分别发起了“制造业创新3.0战略”(MII 3.0)和“智联工厂”(CSF)等顶层战略性项目,并于2015年6月正式设立官民合作智能工厂推进团,合理配置公共资金,引导财阀集团投资参与。韩国各道(省级行政区)政府与财阀集团共建创造力经济创新中心(RCECC),促使财阀集团向本地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转移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制造相关知识。韩国生产技术研究院、电子通信研究院、电子技术研究院、机械与材料研究院以及研究型高校等研发机构直接参与或组组织公共科研项目,力争在MII 3.0提出的八大智能制造技术重点领域实现突破,补足当前韩国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缺失。以三星(长于智能制造技术)、LG(长于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浦项(长于智能工程和智能集成)为代表的财阀集团在政府协调下参与各类项目,帮助中小企业探索、应用适用性的智能制造平台。值得注意的是,韩国财阀集团对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建设的针对性支援不仅体现在人力和技术上,而且直接体现在财务投入上。例如,MII 3.0的计划总投资约为8000亿韩元,其中政府投资仅占三分之一,主要投向公共研发机构;其余三分之二的投资大部分来自财阀集团,主要投向中小企业相关项目。再如,2016年8月起,韩国开始落实1500亿韩元的投资,帮助中小企业建设900家智能工厂;其中政府投资450亿韩元,财阀集团投资100亿韩元。

(二)充分利用既有优势,有计划分步實施

韩国推进智能制造的具体部署注重利用国内财阀集团现有的技术优势,匹配不同地区的产业特色和中小企业的能力基础,在短期内最大化智能工厂建设项目的效率效果,实现智能制造从试点企业向试点地区、从试点地区向全国制造业的渐进式普及。目前,韩国财阀集团集成全球已有技术、开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能力非常出色,但在工业传感器、全息技术等核心技术上始终有所欠缺。MII 3.0计划明确提出并支持包括上述技术在内的八大核心技术开发任务。2014年9月以来,韩国省级行政区根据“一地一特色”原则,明确智能工厂建设的重点产业,与在该产业相关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的某个财阀集团或其下属企业一对一联建创造力经济创新中心(RCECC)。例如,庆尚北道与三星于2015年开始联建RCECC,由后者在自动化生产控制、实时数据收集与分析等领域内提供咨询服务,逐步提高中小企业生产制造活动先进性(如帮助汽车零部件生产厂ENA Industry将次品率从12%降至1.8%),到2017年底在庆尚北道的500家中小企业落实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根据MII 3.0计划,韩国将以RCECC工程等各类操作性项目为依托,提升员工规模20人以上的工厂的智能化水平,在2020年前将其中的1/3改造为智能工厂,在全国范围内打造1万家智能工厂。

(三)强调应用导向研究,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智能工厂标准

韩国推进智能制造的公共科研项目虽也涉及关键元器件、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相关的基础性研究,但整体而言更加关注生产数据互联、信息物理系统模拟、智能工厂认证标准等方面的应用性研究,直接支持中小企业智能工厂改造建设工作。MoTIE、MSIP以及韩国各大公共研发机构的智能工厂相关研发项目将中小企业中的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作为重点方向,致力于开发数据收集、分析、交换的开放性平台,并为中小企业提供可对标的智能工厂评价模型和分级认证标准。MSIP正在推进的9个智能制造相关项目(6个CSF项目和3个信息技术研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智联工厂系统检验与认证试验台建设、智联工厂应用评价模型开发与示范、大规模定制的开放性FaaS(Factory as a Service)平台开发、生产性服务与智能制造过程标准模型开发为主。MoTIE已经资助开发出一个相对成熟的智能工厂分级评价模型,按照生产智能化水平将工厂分为四级,并且还将资助开发最高级智能工厂的认证体系,配套出台不同级别智能工厂的资助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开展智能制造、争取评级提升。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的近期研究则聚焦于开发能够对车间生产、商业经营等活动过程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分析与应用(生产过程仿真和虚拟现实)的开放性平台。

三、韩国推进智能制造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以提升中小企业为核心目标,以大企业为主导力量

韩国政府将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作为推进智能制造的主要阵地,是尊重国内制造业固有的结构特征(中小企业对财阀集团的高度依附关系)、破解制造业整体智能化最大瓶颈(中小企业生产系统自动化与数字化水平过低)的系统性选择。围绕这一既定宗旨,各方主体有效回避了盲目追求尖端技术、“为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的倾向,以求稳务实的态度分类型、分层次、分阶段地提高中小企业群体的生产制造水平。MII 3.0计划和CSF项目分别提出了上下游企业(包括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实时数据交换和智联工厂(多个智能工厂实现信息互联、以类似“一个工厂”的形式运作)的建设目标,但都明确地将其作为第二阶段或最终阶段的长期发展方向,并不做硬性的短期要求。目前,韩国推进智能制造的各类应用项目与支持政策均以促进财阀集团“长板”主动对接中小企业“短板”为重,帮助后者稳扎稳打地完成必要的“补课”,首先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其后再渐次由自动化而数字化,由数字化而智能化,最终实现整个制造业系统跨工厂、跨企业的智联化。当前我国致力于打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工信部也即将启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但相关工作多瞄准生产自动化水平已经较高的大中型企业,对规模偏小的中小企业(如韩国MII 3.0计划特别强调的“员工规模20人”的小型企业)缺乏关注。然而,大量技术水平不高的中小企业是我国制造业实现全产业链智能化不可或缺的微观主体,而不少对前沿技术十分敏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或创业企业则可能成为智能制造基础件和适用性技术的突破口。我国各级政府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不应简单地瞄准技术制高点或大中型企业,更要根据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能力基础,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地引导、协助广大中小企业持续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尽快破题智能制造。

(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明确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目标

韩国政府推进智能制造的战略思路、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均体现了突出本国制造业固有优势(财阀集团强劲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实力)、最大化优势技术应用范围与应用效益的特点。与美、日、德、法等国企业相比,韩国财阀集团固然在集成电路、数字显示等硬件技术和生产系统控制、流程数据管理等软件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在工业传感器等关键元器件和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上存在一定劣势。不过,考虑到财阀集团自身的研发投资兴趣,结合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上面临的共同问题,韩国政府并没有把关键技术突破(虽然亦有投资和立项)作为推进智能制造的重点方向,而是依托地区RCECC建设等项目,加快扩散、应用国内制造业特别是财阀集团已有的先进自动化技术和集成技术,取得了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果。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成熟度上差异极大,不少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物流管理还十分粗放,离全面数字化都还相去甚远。我国各级政府在鼓励能力较强的企业与科研院所追求关键元器件和尖端技术突破的同时,应持续强调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式“补课”,明确当前我国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真正强项所在,以此匹配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规模制造业企业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快优质技术与知識在广大制造业企业中的扩散与应用,一方面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为未来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奠定基础。

(黄群慧,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研究员。江鸿,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研究员。贺俊,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

作者:黄群慧 江鸿 贺俊

制造业企业安全生产论文 篇3:

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分析

[摘 要]目前中国正经历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加强制造业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对于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发展,也能为企业财产安全、财务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供保障,从而实现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因此,制造业内控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文章介绍了制造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制造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分析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据此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

1 企业加强内控管理制度的现实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由公司领导层和企业员工共同实施的以达到企业控制目标的制度体系。现代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才能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实践来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有以下五点。

1.1 有助于促进企业遵循国家法律法规

守法和诚信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铺路石,内部控制要求企业经营发展不可逾越法律法规的高压线,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服务企业守法经营和合规管理。

1.2 有助于维护财产安全

企业资产安全不仅是企业所有者重视的问题,更是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良好的内部控制能为资产安全提供扎实可靠的保障。

1.3 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对内部信息报告及时、有效、完整的提供,能够提高管理者经营决策的准确性、有效调配资金合理使用、利于經营业绩实施程度的监控;同时还能有效保障对外部信息披露的真实、完整,有利于提升企业在业界内公信力和诚信度,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1.4 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管理效率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内外部环境,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和要素,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

1.5 有助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目标。内部控制能够把企业的现状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企业的整体运行中努力做出符合战略要求、维护企业稳定发展和创造利益最大化。

2 企业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控制组织架构不健全

企业在建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国家法律以及公司章程;另一方面则要紧密贴合自身经营管理情况。据此对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确立。若是企业内部控制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将会极大地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如职权交叉、权利重复等问题均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2.2 人力资源政策不完善

人力资源的冗余、综合素养的不匹配、聘用和退出机制的不健全均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关键岗位人员引导得好,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大大提升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管理不善则可能导致经营效率低下、形成同行业竞业限制纠分,泄露商业机密,损伤企业信誉。而通过明确缺陷与不足,可以完善现行人力资源政策,促进团队充满生机与活力

2.3 社会责任履行要及时有效

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会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甚至会危害整个社会。例如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如果湖北武汉相关领导能够更加及时有效的妥善处理,启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告,不迟报、不瞒报,疫情的发展情况与传播速度都会得到更加及时的控制,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国家的财产损失都会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产品质量不合格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现象的频繁出现,就是内控制度不健全的重要表现形式。

3 财务管理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资金控制活动不规范

资金活动中的筹资、投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时刻存在着风险,若是筹资方式失当,必然会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产生影响,引发债务危机或是加大借款成本。而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同样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效果,轻微的会影响资金利用效益,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资金链断裂,致使企业举步维艰,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每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使企业财务陷入困境,甚至走向灭亡。

3.2 采购业务授权分工不明确

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市场形势瞬息万变,造成存货库存过大或积压,都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及时,出现存货贬值、生产停滞。供货商选择不合理,采购方式不当可能导致采购成本过高或出现质次价高的情况。

3.3 销售业务风险控制不到位

销售策略不当、市场预测不准确、销售渠道受阻、市场营销环境突变、客户选择失误都可能导致商品销售不畅、市场竞争没有优势、账款回收困难,甚至出现上当受骗,导致企业难以持续经营。销售环节存在舞弊行为,还会导致企业利益蒙受损失。

3.4 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不足

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审计工作处于核心地位,客观、公正的内部审计可以将企业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完整、准确地反映出来,为监督控制措施提供支撑,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具有独立性与不可替代性,纵观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虽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往往其部门一直为财务部所领导,受制于财务部领导,没有独立性。但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通常会将精力集中在差错纠弊方面,很少会关注具体服务工作的实施情况。这种重心偏移现象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十分不利。还需注意的一点是,很多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都是由财务部和审计部人员构成,无法做到对一些技术性内容的有效覆盖,容易为企业发展埋下安全隐患。

4 优化企业内控制度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制定企业组织架构

企业应合理制定内控制度组织架构图,同时按照架构图的组成部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并以电子文档或纸质版下发到各部门,使各部门各层级人员了解和明确自己的权利和岗位职责范围,从而确保权责履行规范。

4.2 完善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引进与退出机制

人员引进必须具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重点关注引进对象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意识是否与企业文化相匹配,从而保证工作有序开展。人才退出要严格按行业规范及劳动合同条款执行,对于通过转岗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要按规定和程序解除劳动合同。建立约束机制,定制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以此为标准核算员工薪酬及岗位调整,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制定员工轮岗制度,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4.3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

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操作规范、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安全管理部门和监督机构,负责企业监督管理工作,贯彻以预防为主原则,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对特殊岗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对重大事故启动应急预案机制,对产品质量要做好售后服务,发现重大缺陷及隐患产品应急时采取召回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其社会危害,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4 制定年度财务预算方案

依据企业的年度目标及战略规划,制定年度全面预算,拟定投融资计划方案,明确资金的使用方向、使用额度,对投融资成本和潜在的风险作出充分的风险评估。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投融资方案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当及时进行可行性研究并通过公司领导层集体联签。对于经营活动的流入与流出应严格按预算方案执行,如出现资金短缺时,可召开资金调度会,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在采购、生产、销售各部门之间做出适当调整,改善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做到全面提升资金营运效率。资金业务票据严格控制印章由一个人管理,来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4.5 采购业务授权分工要明确

企业应建立采购审批制度,对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应先履行预算调整程序,由相关部门具有审批权限的人审批后,再按调整后的数量、金额进行请购手续。加强采购付款业务的审批流程,应由采购部填写付款申请单,采购部主管领导签字后报财务部审批并核对发票是否开具、金额是否正确后实施付款手续。对于大额长期预付款应当定期进行追踪,发现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应对策略降低企业风险。

4.6 销售业务要把握重要环节

企业应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工作。现阶段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动性极强,企业若是不能根据市场波动对销售方案进行适应性调整,则极容易出现业务失败。为了应对这方面的风险,企业应加强客户管理,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了解收集,采取一定的风险防控措施。同时,在合同签订之前,必须要咨询专业的法律专家和顾问。除此之外,承兑汇票管理也不可忽視,企业应对各类商业票据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严格的审查,并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应收账款的管理。

4.7 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为实现较为理想的管控效果,内部审计机构应具备独立性,保障审计部门不归总经理直接管辖,也不允许总会计师插手管理。在具体工作中,企业管理层应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实现对所有经济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全面覆盖,加强对企业经营决策执行效果的了解掌握,最大程度地确保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并做好内部控制各个环节工作的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所处的专业领域不同,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漏洞,必要时可以聘请外部评审机构,承担企业的内部审核工作,如此可以更加高效、精准的防范风险,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效性。

5 结论

总之,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对提升企业的综合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能有效地把企业文化、人员素养、社会责任全部调动起来,并对企业各方面业务产生关键的引导与激励效应,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万坤.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9(23):154-155.

[2]刘晓东.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115.

[3]陈妙环.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分析[J].中国市场,2019(6):88-89.

作者:张丽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论文下一篇:财务软件业发展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