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计算机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在生活中普及。身患残疾的特殊人群希望通过学习计算机技术,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这些残疾人中,视障群体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文章以视障学生计算机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为题,阐述了视障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文章作者的教学实例,提出了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为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计算机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1:

中职学生计算机动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摘要:当今世界各个领域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信息量正迅速增加,这就要求本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中专毕业生以其实用性的优点正在逐渐受到广大企业、单位的青睐。根据计算机动画教学现状、学生学习能力及技能水平提出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求。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动画教学; 学习动力

1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例如“flash遮罩动画”。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从心里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本课的知识点理解起来并不是很难,但如果采用以往教师“灌输式教学”来进行的话,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难以激发,而且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本课中教师首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播放flash视频,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确定自主学习内容;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整体感知教材,以带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通过问题的设计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次,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交流总结形式,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给予必要的发展性评价,既梳理整合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又升华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最后,采用课外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培养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基本上实现了思想品德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步骤,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答疑者,而非“知识的搬运工”。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学

学会自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通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猜想、探索、质疑……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要求和热情,要让他们感到,自学是一种习惯、一种必需。更多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

3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学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好计算机的关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它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能力的综合体现.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着重从以下两点进行训练:1、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语言,使用计算机寓言2、在学习小组的讨论中,每个组员都要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分析步骤,发现不足,反复训练,直至熟练掌握。

4 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学

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规律和强大的功能,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

5 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区别教学,使教学要求适应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教学形式,它充分承认和注意个体差异的现象,有能重视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获得均衡发展,围绕着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内做到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和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各自地最优发展。

例如flash教学中,对学生的分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动手能力、学习基础的不同,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于A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强,动手能力较强,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对新的知识有深厚的学习兴趣,为第一层次的学生。B层学生由一定的能力,但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督促和辅导,C层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于学习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知识有一定的困难,学习不够自觉。西面就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C层次学生,教学目标是了解动画的基本概念,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动画形成的原理,学习任务是制作简单的逐帧与渐变动画

B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就要高一点,不仅能制作简单的动画,还要制作出一个简单的有主题动画作品,学习任务是在C层次学生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对图层的了解及运用。

A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最高,制作出相对复杂的多场景动画,学习任务是在影片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丰富:背景音乐,并能使用遮罩动画效果,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为复杂的效果。

最后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要重视发现不同层次学生的亮点,给予肯定及表扬,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达到同一课堂中的有所收获。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激活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要让学生在主动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开拓思维,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韦伟,陈刚.浅谈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科学教育论坛.2006

[2] 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湖南技工学校

[3] 许惠英、张广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马磊

学生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2:

视障学生计算机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在生活中普及。身患残疾的特殊人群希望通过学习计算机技术,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这些残疾人中,视障群体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文章以视障学生计算机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为题,阐述了视障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文章作者的教学实例,提出了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为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视障学生;计算机;任务驱动法

残疾人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其生存和发展受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为增强残疾人的社会生存和发展能力,教育部门设置了特殊教育学校,以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求。但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具体表现为教学效率较低和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对视障学生计算机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一、视障学生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效率较低

与普通学生相比,视障学生在视力上有所欠缺,主要表现为全盲或视力低下,再加上计算机教学要求学生实践操作,并且教师需要利用计算机讲解知识,这对正常学生而言,难度较小,并不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但对视障学生来说,可谓是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无法正常观看计算机视频画面,如果不结合实践操作,单纯地听教师讲课,在理解知识点时可能会存在偏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会因为自身的视力问题,使得学习效率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视障学生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

绝大多数残疾人都存在自卑心理,视障学生也不例外,这类学生的情绪较为敏感,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缺陷的原因,会感到十分恐慌。究其原因,主要是视障学生的视力存在问题,而计算机教学需要学生用眼的部分较多,学生很容易在课上,因为一句有意或无意的话语受到心理上的创伤,这种情况会导致计算机教学开展的难度大幅度上升。

二、视障学生计算机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视障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此类现象,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促进计算机教学开展的策略。

(一)完善设备,为计算机教学提供设备保障

视力是影响视障学生计算机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视力的影响下,视障学生无法像普通学生一样学习。因此,特殊学校应该依据视障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和完善教学设备。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该校作为一所特殊学校,其学生多为残疾学生,其中视障学生占了较大比重。为解决视障学生在学习中的阻碍,学校斥资购置了读屏软件、点显器、盲文制图机等无障碍辅助教学设备,通过这种方式,弱化了视力对计算机教学的影响。视障学生由于视力原因,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而读屏软件的应用,则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讀屏软件可以将屏幕上的内容转化为声音,便于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升。此外,学生在搜索和查阅学习资料时,利用读屏软件,对知识点进行重复练习,亦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师应加强与视障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教学氛围

视障学生对他人的关爱十分渴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态度较为冷淡,必然会影响其心理,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视障学生对计算机教学产生厌倦心理。针对此类现象,建议教师加强与视障学生间的互动,给予其无微不至的关怀,并鼓励视障学生融入学生群体之中,让学生切实地感受教师和同学带来的温暖,以此来消除视障学生的自卑心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视障学生小明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十分厌烦的情绪,并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总之,就是无法静下心来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与小明单独进行沟通和交流,发现小明并非是讨厌学习,只是因为自身视力有缺陷,无法看清计算机屏幕,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师在了解小明的实际情况后,对其进行了关怀和鼓励,并要求其他学生帮助小明学习计算机知识,促使其主动融入班集体。经过一段时间,小明的自卑心理逐渐消除,学习水平也回归正常。此外,教师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课程活动的开展,而营造计算机教学氛围就属于有效措施的一种。比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问题引导方法,调动视障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由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在讲解完成后提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难度不能过高。利用提问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在学生回答并提出疑问后,教师应该用温和的语气解答;当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时,教师应给其鼓励和赞扬。此外,学习氛围的营造对学生之间的关系发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组织一些学习活动,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其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笔者为促进学生关系的发展,组织学生参加了打字活动,每3人为1个小组,其中视障学生负责打字,其他学生负责文章阅读,用时最短且错误率最低的小组为优胜组。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预留充足的准备时间,让视障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训练和磨合,在这个过程中,视障学生会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形成所谓的战友关系,这对视障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单独辅导,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视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严峻的考验,如果学生性格较为开朗,可能会在课上直接反馈;但部分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可能会将事情默默记在心里,不会向教师反馈,导致问题逐渐积累,不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针对视障学生的特点,对其提供单独辅导,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比如,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并上传至学生的邮箱,让学生在课下观看数学视频。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直接反馈问题,但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关注,把握学生的心理,并与其私下交谈,解决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惑。

此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应倡导自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为学生自学创造有利的条件。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预留10~15分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就所学内容展开分组讨论,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与此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整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请教教师和其他同学,以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四)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现代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视障学生计算机教学之中,优势极为显著。具体措施如下。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计算机知识和视障学生的特点,促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以此体现视障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其树立创新思维。

(1)任务目标细化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就是教师需要将完整的任务分解成多项容易完成的任务。比如,笔者在引导视障学生学习键盘知识时,考虑到视障学生无法通过肉眼看清键盘上的字母和符号,于是将键盘上的按键分为6行,为学生布置6个容易完成的小任务,视障学生每次只要触摸和记忆1行就可以完成任务。在完成6个小任务后,就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并不会给视障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而且在学习其他方面知识时,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如果不采用任务分解法,视障学生则可能会因为任务完成难度过高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2)针对学生特点设置任务层次。视障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布置一项任务,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视障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依据,合理地布置学习任务,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针对计算机基础能力较为扎实的学生,让其在解决简单任务的基础上提出自身的观点,并探究其他的解题方法。针对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知识的学生,仅要求其完成基础任务即可,缩短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间的距离。

(3)合理把控任務难度。在布置教学任务时,教师应该将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参照理论,对视障学生实际学习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的距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任务的布置,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帮助视障学生临近或超越最近发展区。然后重新制订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计划,简言之,就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就实际教学情况而言,视障学生对计算机教学充满了兴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对计算机教学产生厌倦心理。针对此类现象,教师需要通过趣味性任务的设计,调动视障学生参与计算机教学的积极性,促使其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必须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并为学生创新任务预留充足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视障学生需要在任务完成阶段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主动探索吸引自己的内容,教学效果才会因此而强化。

(4)任务设计与学科有机融合,发挥计算机教学的价值。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这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在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能对视障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为视障学生解决问题开辟一条全新的路径。比如,教师在教学“网上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将语文教材中的《将进酒》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成了各个学校的共识,且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视障学生作为特殊的教育主体,其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会面临诸多的阻碍,导致计算机教学效率和质量不佳。针对此类问题,建议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先进设备的应用,并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方法的应用,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杜春云.视障残疾人计算机教学策略有效性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4):166.

[2]顾丽霞.高职听障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J].华夏教师,2017(9):36.

作者:范天乐

学生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3:

基于大数据的高职学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现如今,在信息技术的促进下,大数据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为了适应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高职教育领域也开始重视信息化教学改革。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计算机教学改革,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现代化计算机教学体系,从而全面提高高职生计算机操作素养。鉴于此,围绕基于大数据时代,如何对高职计算机教学进行创新展开有效分析。

[关 键 词] 大数据;高职学生;计算机教学;改革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促使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也就是的大数据时期。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高职院校作为实践性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对计算机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与创新。立足于学生实践技能以及专业素养培养需求考虑,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从而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素质教育改革发展需求。

一、高职计算机传统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体系单一

据了解,在计算机教学领域,高职院校传统教学体系存在明显的不健全现象,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方面比较滞后,缺乏创新,导致计算机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比较低下,甚至还会对计算机课堂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过于关注基础知识渗透、讲解,忽略了计算机学科本身的思想教育,导致高职生对计算机课程缺乏正确认知,误认为计算机课程就是平时的电脑操作技巧,对自己来讲比较简单,根本无需设立课程。正是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合理,才导致学生形成这种错误的学科观念,且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所以高职生计算机学习效率比较低下。

(二)课程资源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职教师在组织计算机教学时,利用的课程资源比较匮乏,且在内容上存在较强的片面性,导致高职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体系比较片面,对其今后合理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问题造成不利影响。首先,在课程资源应用方面,教师通常以计算机学科教材为主,缺少课外资源的有效渗透。导致课程内容不够丰富,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建设。同时,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缺少对计算机领域创新性知识、信息资源引进,导致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缺少实效性和前瞻性。此外,教师并未针对学生兴趣需求,对计算机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导致课堂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根据对目前高职院校现有计算机教学体系的了解,院校在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方面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首先,在评价理念上,教师仍然比较关注学生在计算机测试中的成绩,但对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综合素质的考查缺乏重视,导致评价结果所呈现的片面性较强。同时,在评价方法和途径上,教师通常以随堂计算机操作练习以及计算机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对计算

机专业知识、操作技巧的掌握情况。在评价结束之后,未能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导致教学评价功能和作用存在明显的局

限性。

二、大数据对高职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作用分析

(一)促进计算机实现素质教育改革

在全新的社会形势下,大数据概念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

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首先,高职教师以大数据为载体,对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能够进一步优化课堂环境,满足高职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创新教学理念,以高职生计算机操作实践技能为培养目标,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实现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办学与教学水平。

(二)创新计算机教学体系

大数据具有信息含量丰富、传播速度快、传播载体多元化的特征,将其应用到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能够实现教学体系的有效创新。首先,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实现教学方法的开拓与创新,从而构建全新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打造高效的计算机学习环境。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教学资源、教学渠道以及评级体系的有效开发与构建,从而保证计算机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三)强化高职生计算机学专业素质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教师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丰富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路径,优化教学评价,健全高职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体系,从而强化学生专业素质,为其今后在工作和生活领域更加专业和娴熟地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学科素养。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对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影响和作用十分显著,高职教师对此应加强

重视。

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一)利用网络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体系

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平台,对计算机课程资源进行优化与完善。首先,在搜集課程资源之前,教师应对计算机教材内容形成正确认知,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搜集课程资源,从而保证课程资源教育功能更加有效。比如说,教师可以针对计算机发展,搜集相关的科技故事和历史资料,从而让从高职生对计算机学科以及技术发展,形成正确思想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科理念以及科学素养。其次,教师在搜集课程资源时,应立足于学生所学专业考虑,综合学生专业特征以及专业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合理搜集教学资源,从而保证课程资源更加符合学生专业信息化素质建设需求。比如,针对园林专业学生,教师可以合理融入CAD设计软件课程内容,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自身专业所学联系更加密切。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学科兴趣以及计算机领域科研动态,搜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动向信息以及先进的科研技术等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让学生对当前计算机市场发展方向掌握得更加明了,并树立正确的学科素养。

(二)构建计算机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高职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并根据计算机课程内容,合理构建课堂情境,从而改善课堂气氛,实施直观性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发掘和整理,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程内容以模型、动画、图片等直观性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能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要点掌握得更加清楚。比如说,教师在介绍计算机起源与发展时,不妨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计算机在外形、内部构造以及系统功能方面的差异,从而让学生对计算机发展史形成深刻的认知,以此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

(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大数据技术体系支撑下,教师需要对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

创新。作为计算机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兴趣需求,对授课方法进行创新。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微课视频,构建翻转课堂,从而实现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比如说,教师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以將Word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以微课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自主利用计算机设备进行

技术探究以及操作演示,跟随微课视频的教学步骤,一步步进行计算机操作实践,从而提高高职生计算机操作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计算机教学。根据计算机课程具体内容,为学生设计任务课题,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技术要点的掌握,自主参与计算机操作

训练,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作用下,全面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

(四)创建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拓展教学路径

为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高职教师需要针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对教学路径和渠道进一步创新,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从而为高职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空间。

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慕课网为平台,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学习。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特点,自主创立适合高职生学习的在线学习网站,并在网站上定期发布计算机课程内容、操作任务以及作业练习。而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促进计算机学习资源的有效传递和共享。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学习软件有序地进行计算机学习。如关注计算机常用操作要点教学软件,学习基础课程内容,从而实现高职生计算机学科的自主性学习。

(五)建立计算机实践操作平台,强化学生学科素质

高职院校针对计算机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从而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便利的环境以及操作条件。首先,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构建计算机实践中心,并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计算实践操作以及创新活动。学生可以借助先进的设施与器材,进行计算机操作训练,并根据自身兴趣需求以及特长进行编程、代码的创新编制实验,从而实现高职生计算机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

(六)构建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跟踪性评价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师需要重新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综合性、智能型的评价体系,从而保证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合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练习进行跟踪管理以及综合评价,综合学生计算

机随堂练习、在线作业等情况进行有效评价,从而判定高职生的计算机学习进展以及对计算机操作要点的掌握情况。其次,高职教师需要专门设立电子成长档案,将学生平时在计算机操作中的

成绩进行统一整理和记录,并定期进行数据分析,掌握学生计算机具体学习情况。教师以此为依据,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进行调整,从而保证课程教学更加高效。

(七)重视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为实现计算机教学信息化改革,必须重视对内部教师队伍进行调整和建设。首先,在队伍结构方面,院校需要引进在计算机领域具有创新理念且实践操作水平较高的教师,参与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工作,从而为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注入新

鲜血液,实现创新性教学思想、观念的渗透与传递。其次,院校应定期组织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培训活动,定期围绕高职生计算机学习需求,依据实践教学需求,对现有教学体制、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研讨,在研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计算机课程体系,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更加符合大数据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综上所述,计算机作为高职教育领域重点学科,是高职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重点学科载体。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学科的功能逐渐开发出来,院校必须要重视人才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综合化、现代化的计算机教学体系,全面提高高职生计算机操作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学利.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J].电脑迷,2018(9):98.

[2]马秀丽.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11):203.

[3]徐志英.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9(3):19-22.

[4]拖洪华.基于大数据的高职学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8(3):54-55.

[5]杨菊芳.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4):69.

编辑 陈鲜艳

作者:胡双

上一篇:中国梦思想政治论文下一篇:砼裂缝水利水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