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元素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多元文化的交汇中,香港电影呈现出诸多异域文化的特质,其中,祖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文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无疑最为突出。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世界电影元素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世界电影元素管理论文 篇1:

论电影创意

摘要:对电影创意的研究,是艺术管理学科的重要任务。当代创意与传统的创作既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具有重要的区别。当代电影创意是在综合艺术及文化元素的充分交融、科技特性的增强,以及经济因素强化的基础上出现的。电影创意是一个有机的生态运行的链条,艺术创意是电影创制的核心,科技创意是电影创意的支撑,经营创意是电影创制的拓展,管理创意是电影创制的保障。电影创意人应具备与众不同的能力和素质。在当下,需要加快构建培养创意人的平台,建立竞争机制,还应理解、善待创意人,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氛围。电影创意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具有广泛的意义,具有极强的渗融性、示范性和辐射性。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影创意;创意内涵;创意人;艺术创作;社会意义;影视作品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创意的时代。当代文化创意源自20世纪末世界性的创意产业的兴起,人们将最具创新性的活动及其行为称作文化创意或创意。在各种因素促动下,文化创意迅速辐射到世界更多国家和领域。在中国,也形成一股影响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进程的重要潮流,同时融入于新世纪之初风起云涌的文化产业建设大潮之中。而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实现融合并逐渐形成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文化创意更成为具有主导性的力量,各种具有不同文化和艺术特色的创意性活动普遍展开,形成蔚为壮观的时代景象。在这一潮流中,电影制作及其创意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影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艺术样式之一,也是最具创意特色的艺术。自诞生之日起,电影就是在艺术领域和企业经营的范围中进行的,既受到艺术规律的制约,又与市场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了电影的创意实践。但真正的当代创意。则是在创意产业的大潮中逐渐形成和走向成熟的。

随着各个领域文化及艺术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愈来愈看到,作为电影创制的创意性活动,在整体文化及艺术创意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不少学者认为,电影本身就是一门极具创意性的艺术。电影创意从属于文化创意,电影创意又对各种文化和艺术的创意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电影创意的研究,是艺术管理学科的重要任务。作为当代艺术管理客体的基本构成,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其间,电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电影的产业性活动,还是公共文化服务,创意都是其核心的部分。20世纪末创意产业的兴盛与发展,均是以创意为核心的,许多国家直接称之为创意产业。作为当代艺术管理学科与专业,应当把研究创意产业和创意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将培养具有优秀的创意能力的人才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认识电影创意的特质,需要从文化创意的构成以及电影创意活动的意义切入,加以认识和透析。

创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或文化活动中创造新的意蕴。创意的意义在于,不断为人类提供越来越丰富的艺术产品,服务社会与大众。1998年,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恰当地使用了“创意”一词来定义文化产业的特征:“每一种创意在个人创造力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起源、技能和天才;通过对知识产权的生产和开发,每一种创意都是一种创造财富和工作的潜能。”

电影是一个庞大的艺术系统,又是一个庞大的企业运行系统,具有其他艺术所不及的优势和特点。电影是当代所有艺术中最具市场化的艺术,因为电影放映只能在影院进行,同时又很难以垄断的方式加以控制。因此,电影只能依靠社会和大众的认同,才能获得生命。电影又是一项产业化较强的艺术行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可以将电影养起来,为电影制作全方位投资。在所有艺术中,电影只能依靠社会产业化运作,方能得到生存,否则,只能处于低水准运行。

创意与创作的区别是微妙的,应当说文化创意或艺术创意历来就有,只要有艺术活动,自然也就存在艺术创意。然而真正的创意产业是在20世纪末才出现的,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几个方面重要因素的成熟密切相关。首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跨国的和跨行业跨领域的文化活动与经营才能成为可能;其次,高新科学技术的影响。特别是以数字技术、网络科技等为代表的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成为创意产业高速和深入发展的巨大动力;再次,经济与文化的深度交融。经济的文化化,文化的经济化,推动着创意活动与各项产业逐步实现更为密切与深度的融合。正是在创意产业的激励下,创意产业及其包括电影创意在内的各个艺术领域的创意就应运而生了。

作为狭义的创意,可以理解为在一项艺术创制活动的初始阶段,对该项活动作出重要的构建和创造独具特色的意蕴。在这样的意义上,创意具有对整体艺术活动实施宏观创构的作用;而作为广义的创意,则是体现于创制活动的每个阶段和每个机构,均具有创造新的意蕴的功能。艺术创意可以贯通艺术创制活动的整个过程,渗透于每个环节。

当代创意与传统的电影创作既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又有重要的区别。

当代创意体现为综合艺术及文化元素的充分交融。在传统的电影创作中,虽然已经显现出对不同门类艺术样式各种元素的借重,但却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各种艺术元素的融汇有着如此强烈的需求,也没有显现出对电影以外其他艺术样式和文化元素的多元吸纳。作为当代电影创制,通常以显现更多元的艺术元素和文化元素为其追求的重要目标,由于创意的广泛进入,已然呈现出更为强烈的多元色彩。电影对各方面元素的吸纳和融汇,体现于诸多方面,一是对各类艺术样式的审美元素的吸取,各种不同的艺术样式的元素,已经成为电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对艺术之外各种文化特质的借重,例如对历史的、民俗的、社会的、地域的文化元素的充分吸纳;三是对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借重。正是基于对更多学科的广泛融汇,方能显现出更为纷繁和厚重的特点,以及整体性、交融性等特色。

当代创意昭示了科技特性的增强。尽管科技一直是电影赖以呈现自身特色的本质特性之一,但传统的电影创作仍以如何讲好一个文学性的故事为主体。至少是在电子或数字技术诞生以前,人们尚没有将科技因素作为电影创作的本体性构成,更未将科技思维作为创作的基本思维模式之一。而在当代电影创意中,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材料技术在电影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电影创意的科技因素成为不可或缺的创作元素,甚至融入人们的整体艺术思维之中,成为艺术思维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当代创意依托于经济因素的强化。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对经济因素依赖最为突出的是电影。多年来,电影制作呈现出经济成本愈来愈高的态势。电影既是最具大众吸引力的艺术,又是创造较高经济效应的艺术,但同时,也是耗费资金最高、最具风险的艺术。没有哪一位创作者能够避开经济的制约因素,也没有哪一家政府可以为电影票房的失利而全部买单。在以往的电影创作中,由于科技含量较低,制作成本不高,电影创作者远没有今天这样的经济压力。而在当代,一部电影作品市场效应的高低,大多是与制片人投资的大小成正比的。今天的电影创意,不能不充分考量影片制作的成本,以及如何创造与成本投入相一致的经营性效益。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人们看到,今天的电影创意,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电影创作。一方面,创作在向着创意深化,融入了十分丰富和多样的因素,使之成为一个浑然的整体;另一方面,创意促动着创作,使得创作逐渐具有了创意的特性。虽然创意不能代替创作,但是创作者已经以其创意思维,倾注进大量的创意元素,悄然改变着电影的结构及语言。当代电影中那些成功的制作,无不体现出创意的精美与新异。

电影创意是一个有机的链条,显现出生态均衡的运行轨迹。笔者认为,一般来看,电影创意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创意一样,体现于四个方面:

艺术创意,即指创作中对艺术元素、文化元素的充分融汇和多元利用。电影的艺术创意,体现于作为艺术电影制作的各个方面;

科技创意,是指在电影创制中,对各种科技元素的交融和吸纳,同时将科技思维融汇于艺术思维之中,成为艺术思维的有机构成;

经营创意,是指在影片创制的进程中对产业、市场和经营方面的考量和运作,包括成本核算、资金筹措、经费使用,以及市场拓展、后电影运营等;

管理创意,即指对影片整体和全过程的掌控与驾驭,以及科学管理理念指导下新思路的不断生成,包括对影片制作格局的掌控、各创制部门之间的协调.创制人员的聘任与调控等。

上述四个方面的创意,首先,是各有侧重的。具备某个方面特殊能力的人员往往特别侧重于自身熟悉的领域,推出独具特色的创意。其次,各类创意又不是孤立的,在更多的时候会相互联结、相互渗融和交叉运行,不存在孤立的和单纯某一方面的创意。正如英国学者贾斯汀·奥康诺所说:“每一种艺术形式本身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产业。但是它们屡次涉及这样一种用法,通常不仅仅包括原初的生产者——音乐产业涉及到大量的参与者,包括作曲者、表演者、出版者、录音公司、分销商、赞助者、零售商、收藏协会等。”剧作、导演、摄影、表演等创作机构与人员,导演、剪辑、特技等与科技相关的人员,成本核算、资金运作、产品营销、受众拓展等机构人员,制片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传播与交流等机构人员,都有可能成为影片创制的创意人,为影片创意作出贡献。他们既要专事自身的工作,同时又需兼顾各个方面,在进行某一方面的创意时还要适时融入另外方面的创意,使得创意的理念渗透于电影创制的各个方面。

第一,艺术创意是电影创制的核心。

电影创意者应对属于电影各个方面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十分熟悉,精通艺术创作的各种手法,不仅懂得电影创造的各种技艺和技巧,各种语言和形式,以及与电影密切相关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基本语言和形式;还要具有更广博的文化知识,具有驾驭哲学、美学理论的能力,熟悉历史、民族、民俗、社会、伦理等各领域知识;又应具有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丰富的艺术想象能力,娴熟的把握艺术语言的能力,以及多元的艺术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创意,正是在长期和大量艺术实践基础上生成的。“在我看来,创意的生成有两个普通性原则最为重要,第一个原则,创意其实没有什么深奥的,不过是旧元素的新组合。第二个原则,要将就元素构建成新组合,主要依赖于以下这项能力,能洞悉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詹姆斯·韦伯·扬的看法道出了创意的关键。如何有利于电影的高质量和高效率生产,如何有助于电影的广泛传播与大众接受,如何产生更大的经营性效益,是创意的基本目标。在艺术创意中,既要首先将作为艺术的各种电影元素予以淋漓尽致的呈现,将诸如音乐美术等相邻部类艺术元素及时融入,还要对属于文化层面的更广泛的元素实施有目的的采用,又要同时兼顾和考量与电影创制相关的科技元素的使用和进入。正是在这些方面,充分体现了创意在作为艺术的电影中的作用。其间,往往是一个不经意的突然萌生的想法,起到激活整体创作的作用。正是创意,赋予电影创作活力,打破了以往部门与部门之间、创作与运营之间、制作与营销之间的隔膜和分离,成为整体系统中的有机构成,以及整体链条中的一部分,为着统一的目标而创造性地工作。

第二,科技创意是电影创意的支撑。

科技因素的进入,对电影创制的影响不言而喻。借助科技而营造的各种奇观效应,可以满足观众的不同欲求。自数字技术出现以来,数字拍摄取代了胶片拍摄,非线性编辑系统、CG技术以及数字合成软件的出现,促使电影后期制作的效率不断提高,拍摄内容与题材的广度得到拓展。4K分辨率成像、IMAX银幕、3D立体投影以及多声道数字环绕立体声等技术,大大提升了电影视听效果。正是更多科技手段和科技因素的使用,增进了影片的清晰度,色彩的丰富性,声音的逼真性,甚至感官的体验性。科技的因素渗透于电影本体和电影制作的全过程,成为影片中创造人物、渲染情景、制造奇特景观的必要方式。在这样的制作中,科技因素作为电影艺术的有机构成,自然地、合理地成为人物行为和情境变幻的基本元素。

因此,电影创意者应在具有一定艺术创意能力的基础上,熟悉与电影制作相关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传媒技术等。而作为擅长科技创意的人员,更应对各种技术具有娴熟的把握和驾驭能力,在影片的色彩、光影、声响、画面、动作等方面的技术表现中发挥特有的作用。同时还应具有科技思维能力,即将科技思维融入艺术思维之中,与业已属于艺术思维的形象思维、意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熔为一炉,形成有机的结合,在艺术创作中发挥催生、化合与裂变的积极作用。

第三,经营创意是电影创制的拓展。

创意者应十分熟悉电影制作整体和每个环节的经营策略。既要善于筹资,又要精于成本核算,以既有的资金,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还要具有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在资金不稳定和不能及时到位、甚至资金链出现断裂之时,及时予以补救。经营创意还要在影片制作完毕,对如何实现营销的最佳效益,以及推进后电影运营中发挥作用。作为经营创意,应当充分研究社会各行业在营销方面的经验和举措,懂得如何借鉴社会各类产业中的经营手段和方式,有机地运用于电影经营中来,应当善于将那些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因素,例如粉丝效应、网络营销、病毒式传播等具有市场效应的方式及时运用于电影经营,使得电影真正告别传统的单纯放映的历史,走向新的文化传播的时代。

第四,管理创意是电影创制的保障。

没有一个科学的和高效的管理核心,就难以保障影片创制的有序进行,更不会产生最优的影片。科学管理的核心在于管理创意。面对一个具有数百人和数十个机构、同时大多又是临时组合的企业,电影制片人与导演等核心群体,将起到决定性作用。管理创意是十分丰富的,在影片的创意与策划阶段,影片的整体构想与创意的生成;在影片的决策阶段,确认剧情建构与人物走向、影片基调与风格、主创人员的构成与聘任、制作费用的筹备及落实;在影片创制的运行阶段,对每个机构每一环节运作的监控和督导,对资金使用的检查与落实,对人员的掌控与使用;在影片制作的评估与验收阶段,对影片的整体评估,对社会不同人群接受状况的判断,对影片进入营销阶段宣传策略的制定,对后电影阶段继续生成效益的运作等等,均属于管理创意的范畴。

基于当代电影创制的特性,特别需要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意能力的人才。在我国,电影创作的总量不可谓不高,但质量上乘、拥有较大市场号召力的作品尚属凤毛麟角,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作品创意不够新颖和深刻。缺乏奇异的构想、别开生面的故事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已成为阻碍电影发展的瓶颈。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缺少优秀的电影创意人。纵观电影市场,大凡获得较好口碑和较高票房的作品,均离不开优秀的创意,与拥有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创意人直接相关。一个上好的创意,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一位优秀的创意人,可以扭转制片企业的颓势,甚至拯救一个企业。加快培养优秀的电影创意人,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电影创意人应具备与众不同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与理论修养;其次,具有敏锐的感觉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善于打破既有的方式,探索更丰富的路径与方式和语言;又次,具有超人的创新能力,能够迅捷地对各种事象实现创新的可能作出反应,善于将各种散落于方方面面的元素加以有机的甚至是神奇的组合,使之成为具有新的意蕴的形象或情境;再次,具有多元的思维能力和方法。

一位优秀的电影创意者,至少应当在艺术创意、科技创意、经营创意、管理创意诸多领域的某个方面具备突出的创意能力,如果能在两个或更多方面具备创意能力,这位创意者就应属于相当卓越的人才,如果在上述四个方面均具有突出的创意能力,那么就应属于十分罕见的人才。在电影领域,一些当代著名导演或制片人应属于这样的人才。为了加快我国电影发展的步伐,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意人才。加快培养电影创意人,这也是加快我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方面。

应当构建培养电影创意人的平台,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创意人是需要不断发现和培养的,他们往往隐于广大的人群之中,有的或许依靠自身的能力获得社会的认可,也有更多善于创意的人们可能因为缺乏伯乐的慧眼识珠,长期被湮没,或者因缺乏必要的培养机制,致使人才遭受夭折或遗弃。美国学者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指出:“要成为好点子源源不绝的创意人,养成惯于去寻找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的思维,是最为重要的,而这种习惯毫无疑问是可以被培养的。”因此,为更多创意人的脱颖而出搭建一个利于被发现和利于成长的平台,以及创建有利于创意人脱颖而出的机制,使得创意人可以在更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创意和创作的自由,是十分必要的。

应当建立竞争机制,使得创意人在竞争中得以激发活力,激活思维,驰骋想象,获得创作的更大自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作为物质生产的成果的大量产品均成为商品,而且作为智能和才华的呈现,大量创意的成果也具有价值,体现为商品。因此,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将创意纳入其间,有利于更多创意人的出现,以及更多创意成果的涌流。反之,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下,人们缺少竞争中利益的激励,同时缺乏竞争状态中亢奋的创造意识,是很难出现优异的创意成果的。人们在其创意活动中,凸显和创造出一个特别的灵感并不稀奇,困难的是如何持久地保持自身良好的创意能力和状态。持续提升创意能力的关键在于,要科学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追寻有利于推出特别灵感的路径和方式,掌握某个领域创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应当理解、善待创意人,为创意人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氛围。由于创意活动所具有的创新价值的不断生成,其活动更多呈现为个人化的与众不同的表现形态,因此大部分创意人均有着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以及特立独行的活动特点,甚至显现为某些缺失。他们的行为方式有时会与社会传统文化或大众习俗相左,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往往为多数人们不理解,遭到较多非议和责难。作为电影管理者,应当十分熟悉各类创意者的个性特点,在创作活动中,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支持他们那些极具价值的创新性灵感,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给予合理的精神与物质奖酬,还要理解和宽容他们的某些个性特点,使创意人的积极能量发挥到最大;还应允许创意者出现一时的困顿或失误,鼓励他们尽快走出困境;有时还需施以举措,善于抑制或化解他们由于个性张扬而对艺术创作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其时,还应逐渐推出创意人独立的职业模式,使创意者拥有更大的群体,甚至成为一个创意者阶层,使他们的权益得到社会性保障。这是为创意人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最佳途径。

研究艺术创意,不仅应看到创意在电影创制中的核心作用,还须洞悉电影创意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具有的广泛意义。

电影创意与百年电影的持续发展相伴随,成熟于20世纪末以来创意产业的大潮之中。由于电影创意依赖更广泛的综合艺术与各门类文化的知识建构,同时又能够充分利用和融汇科学技术的因素,因而电影创意在实践中,一方面创建了大量创意的经验,为文化创意和艺术创意积累了丰富内容,另一方面,电影创意也为社会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做出贡献,推动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电影创意已在诸多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它所创造的不少范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为更多艺术或文化领域仿效和借鉴。

电影创意长期得益于诸多艺术样式的滋养,而今不仅回馈于各艺术样式,同时又促动各新兴艺术样式的生成和发展。电影曾经长期以文学为其母体,同时也较多借鉴戏剧等艺术样式中的元素,充分借助各艺术样式的形式和语言,增大电影的艺术精神含量。而今,电影作为一门业已成熟的艺术样式,以其丰富和多元的艺术魅力,为更多新兴艺术输送丰富的艺术元素与技术元素。多媒体艺术、网络艺术、手机艺术等新兴艺术的生成与发展,均得益于电影的直接影响。电影已作为上述艺术样式的母体艺术而显现出巨大的能量。

电影创意在当代创意产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科技是当代创意产业的支撑,电影艺术在其制作方式与技艺上,随时可以融入和利用科学技术。一个多世纪以来,任何科技的发现与发明,只要可行,均会十分及时地运用于电影的创制之中,成为科技与艺术的最佳融合。而今,电影更是利用最先进的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等各种科技手段和方式,实现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更为奇特的景观的营造,对人们产生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正是这种巨大的引力效应,不仅对电影,而且对其他艺术样式以及当代创意产业,均生成难以想象的魅力。

第一,电影创意具有很强的渗融性。

由于电影艺术具有视听一体、穿透力强、传播广泛、易于接受等特点,因而对其他相邻艺术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电影艺术在与其他艺术实现互渗的进程中,一方面可以及时吸纳相关艺术的特质与审美元素,同时又将自身的艺术特质融入其他艺术样式之中。电影创制广泛借鉴艺术之外的和相关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科技领域的大量元素,使之成为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具开放性和适应性的艺术,其创意理念及其实践也具有很强的先进性。电影创意的开放性理念充分影响着其他艺术门类,使更多艺术样式广泛借鉴各种文化元素,持续提升自身的艺术表现力;电影创意的多元性理念促使其他艺术样式充分借助于科技的力量,营造更为诱人的奇观化效应;电影创意的经营性理念融入其他艺术样式,使更多艺术样式面对广阔的市场,拓展更大的空间。

第二,电影创意具有鲜明的示范性。

电影创制活动无论是在艺术创意、科技创意、经营创意还是管理创意中,均呈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势,在每一环节中融入浓郁的创意色彩,走在各相关艺术样式的前列,为更多新兴艺术样式带来直接影响。电视、动漫、游戏,以及新媒体艺术,大都是在电影创制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创意实践及其经验多为其他艺术活动所借鉴。不仅在剧本创意、导演、摄制、剪辑、制作等方面受益于电影创意,改变和完善自身的艺术特性,甚至直接引入电影的创意元素,为我所用。其运营模式也深受电影的影响。电影创制较早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方式,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艺术创制管理、资金管理、营销与推广管理、后产品管理等熔为一炉,形成了虽然只是具有一个不大规模的企业格局,但却拥有全面的和先进形态的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为基础而形成的电影创意,对诸多新兴艺术样式具有鲜明的示范意义。

第三,电影创意具有广泛的辐射性。

电影艺术在其艺术创意方面最为自由,能够促使信息量的快速增殖,以及艺术意蕴的深化。创意人善于利用电影特有的语言形式,以动态和形象的方式,深化对世界、人生和人的精神层面的表现,既可以极大地释放人的想象力,又能够自由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持续地创造新的意蕴与意境,上升到更为丰盈和华彩的境界。电影艺术的创意理念及其运营方式,还在于毫不迟疑地推向市场,在市场的大潮中经受磨砺,同时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电影运营全面采用现代经济模式,具有了跨国、跨行业制作与运营的机制,以及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格局,及时将最能够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营运模式融入电影的运营之中,成为所有艺术样式中,文化与经济实现一体化运作最为丰富和多样的艺术形式之一。电影创意在精神创新及其制作理念等方面的成功,产生了广泛的辐射效应,一些与艺术相关的审美活动领域,如会展、旅游、园林等,均通过对电影创意理念或手法的借鉴,大大提升了自身文化生产力水平。而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比如教育、科技、体育等,甚至是制造业、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也可以汲取电影创意的理念,与之产生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提高相关领域的文化品位,同时可以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

电影创意所拥有的强大的创新力和传播力,对社会各领域文化创意的展开与深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力倡导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社会相关产业实现深度融合的当下,人们更看到电影创意对更多产业和不同文化领域创意活动产生的巨大影响。电影创意与更多艺术门类和相关产业创意活动的不断深拓,将会带来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责任编辑:贾明哲)

作者:田川流

世界电影元素管理论文 篇2:

他者的身影

[摘要] 在多元文化的交汇中,香港电影呈现出诸多异域文化的特质,其中,祖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文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无疑最为突出。

[关键词] 香港电影 异域元素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02

香港是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国际都市,英国殖民者的放任促成了香港文化的多元特色。传统的中国文化(主要是岭南文化)在香港得以延续,而西方文化也在这里恣意生长,中西文化的交融使得香港成为光怪陆离、迷离恍惚之所,成为著名的“动感之都”。

电影是文化的显影。在多元文化的交汇中,香港电影自然也呈现出诸多异域文化的特质。在这些异域文化中,祖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文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无疑最为突出。

一、香港电影的大陆元素

“大陆元素”无疑是香港电影最为突出的外来元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陆称之为“外来”,但在百余年的殖民地时期,作为母体的大陆对香港来说,确实是一个“外来”的形象。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加之英国殖民政府管理上的宽松,大陆与香港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颇为频繁,特别是在1949年之前,尤为突出。而早期的香港电影,很大程度上更是作为大陆电影的一个分支而存在。

大陆与香港电影的紧密联系可以追溯到1909年。这一年,香港人梁少坡在香港拍摄的一部短片《偷烧鸭》即是由上海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投资的。《偷烧鸭》是第一部香港人拍摄的电影。《偷烧鸭》的拍摄也是香港和大陆在电影领域进行合作的最早记录。四年之后,1913年,香港人黎民伟与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的老板布拉斯基合作,创办了香港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影片公司”,拍摄了影片《庄子试妻》。《庄子试妻》被看作是香港电影的开端,黎民伟也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

1949年前,上海是中国的“电影之都”,是亚洲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一度被誉为“东方好莱坞”。早期的香港电影,于是便与上海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早期的电影事业便是在香港和上海之间完成的。1913年黎民伟拍摄完成《庄子试妻》之后,由于布拉斯基的撤资,华美影片公司宣布倒闭,黎民伟于是只好自己筹资建立电影公司。1922年,黎民伟成立了“民新”公司,拍摄了轰动一时的香港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三年后,由于“省港大罢工”的影响,黎民伟把公司迁到了上海。1930年,黎民伟的上海民新公司和其它几家公司联合成立了“联华影业公司”,公司的总部设在香港,生产机构仍然留在上海。第二年,“联华”在香港设立分厂,拍摄了几部影片。不过,由于经济的萧条,分厂很快倒闭,黎民伟把电影事业重心固定在了上海。

与黎民伟相反,对香港电影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个人物邵醉翁虽身在大陆,却把香港视为自己电影事业的重心所在。邵醉翁是赫赫有名的邵氏兄弟中的老大,1925年,邵醉翁在上海创办了天一电影公司,宣布邵氏家族进军电影领域。天一公司在短时间内拍摄了大量的娱乐影片,成为闻名上海滩的电影公司。1935年,邵醉翁将天一公司迁至香港,自己也于抗战爆发后移居香港。此后,邵醉翁与弟弟邵逸夫、邵仁枚一起,开创了香港电影历史上辉煌一时的“邵氏时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沦陷使得许多电影机构和电影人大批涌入香港,香港电影也迎来了自己的活跃期。从1937年至1941年,是香港与内地联系最为紧密的时期,香港成为了内地文化人的“大后方”。这一时期,从上海来到香港的电影人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主力军,蔡楚生、司徒慧敏、夏衍、汤晓丹、胡蝶等知名影人是个中代表。

上海影人的到来改变了香港电影的格局,香港开始出现国语电影。《孤岛天堂》《白云故乡》是第一批国语片的代表作。此后,带有明显大陆特色的国语片在香港电影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国语片与粤语片一道,成为香港电影的两大片种。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共两党的内战爆发,大批内地影人移居香港。朱石麟、李翰祥等对香港电影产生重要影响的知名影人均在这一时期进入香港。1949年,大陆政权更替,又有一批上海影人进入香港,这其中,包括许多电影公司的老板,如文华公司的老板吴性栽。同时,许多原来滞留香港的左翼电影人也纷纷回流大陆,比如汤晓丹、张骏祥、夏衍等人。此后,香港与大陆之间这种大规模的电影人才往来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被迫渐渐中断。直到1980年代以后,才又开始得以恢复。

可以看出,1949年前的香港电影无论在产业上还是人才上,都受到大陆的极大影响。那个时候的香港,经济还比较落后,港人的本土意识也尚不浓厚,因此,作为母体的大陆元素便得以在香港电影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从香港电影的影像内容中,也可以得到印证。从最早的《庄子试妻》,到其后的《胭脂》《铁骨兰心》《人海泪痕》《强盗孝子》以及抗战时期的《孤岛天堂》《前程万里》《白云故乡》,再到战后的《同病不相怜》《三女性》《珠江泪》等,香港电影的大多数影片无论是内容表达还是影像技巧,都具有浓烈的大陆色彩。

1949年之后,由于政治上的分治,大陆与香港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两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明显淡化。不过,在1966年内地爆发“文化大革命”之前,香港与大陆之间的电影文化交流时有进行,当然,这种交流主要局限于“长城”、“凤凰”等香港左翼制片公司的影片。这期间,香港电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17年间共4000部影片的生产规模,使得香港轻而易举地从上海手中接过了“东方好莱坞”的桂冠。不过,此时的香港电影,已经显出娱乐化、低俗化、快餐化的特征,武侠片、言情片充斥银幕,来自大陆的影像与记忆正在香港电影中渐渐消退。

在香港电影的大陆元素逐渐减弱乃至于无的同时,来自台湾和欧美的影响则开始在香港电影中渐渐显现出来。

二、香港电影的台湾元素

自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至台湾以后,曾经被日本殖民统治了五十年的台湾才开始有了正统的中华文化,台湾电影作为一个区域电影也才开始出现在中国电影版图上。大陆的封闭使得同文同宗的台湾电影与香港电影有了亲近的契机,于是,自1950年代开始,台湾便开始在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对香港电影施加影响,香港电影因此便多了一道“台湾元素”。

文化间的相互作用似乎总是从人才的流动开始的。1950年代,刚刚起步的台湾电影在成就上远远比不上正值辉煌时期的香港电影,于是,许多台湾影人便奔赴香港,追寻自己的电影梦想。第一批到香港发展的台湾影人有穆虹、张仲文、夷光、唐菁、丁善玺等,这些影人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可能相当陌生,但正是他们拉开了港台电影联姻的序幕。

此后,到了1970至1980年代,更多的台湾影人涌入香港,香港几乎成为了台湾的电影基地。在香港众多的电影明星中,来自台湾的影人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包括:张艾嘉、林青霞、王祖贤、胡慧中、吴倩莲、舒淇、柯受良等等。台湾影人的加盟促进了香港电影的发展。不过,与1949年前大陆影人进入香港不同的是,大陆影人在香港起着引领作用,而台湾影人到香港更多的是以打工者的身份谋取生计。但无论如何,有了台湾影人的加盟,香港电影或多或少掺进了台湾的影子。

与影人的流动相比,台湾的资金与市场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更具杀伤力。1980年代,台湾经济腾飞,电影市场急速膨胀,观影需求急剧上升,但是,生产能力本已有限的台湾电影在政府当局的限制下,根本无法拍摄足够的影片供应市场。于是,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香港电影便成了台湾电影市场的救世良药。而香港电影也借机占领了台湾市场。

香港电影在台湾的热卖使得台湾的本土电影几乎无人问津,台湾的电影投资商于是纷纷把资金转向香港,在香港拍完片子后再拿到台湾放映赚钱。台湾很快成为香港电影最大的销售市场和投资来源地。

台湾资金和市场的双重催化,使得香港电影在1990年代初形成了又一个高峰期。不过,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大量涌入、韩国电影的崛起以及“九七”前电影人才的流失,香港电影很快失去了包括台湾在内的许多重要市场,开始走向低迷。台湾对香港电影的强大影响力也随之逐渐减弱。

与“大陆元素”对香港电影的作用不同,“台湾元素”对香港电影影响只企及肌肤,而非心灵。在“大陆元素”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内地常常作为电影的故事发生地而存在,大陆意象几乎无所不在。而台湾却很少出现在香港电影的影像文本中,即使偶尔出现,也只是一笔带过或是侧面交待。比如在《英雄本色》中,台湾只是作为狄龙交易毒品被出卖的背景出现。即使是台湾意象出现篇幅最长的《古惑仔》系列中,台湾也仅仅是黑帮人物避难的场所而已。

三、香港电影的欧美元素

在大陆和台湾之外,来自欧美的“西方元素”在香港电影有着突出的显现。香港电影从一开始就有西方人的影子——香港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偷烧鸭》便是美国人的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也只在美国公映过。

香港电影首先与好莱坞电影有着密切关系,陈果的《香港有个好莱坞》用片名直言不讳的道出了这一点——当然,这部影片的内容跟好莱坞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说早期的香港电影从上海电影那里间接地接受了好莱坞电影的影响的话,那么1970年代以后的香港电影则是直接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大面积“侵蚀”。这种“侵蚀”不是电影市场的占领,而是电影观念和电影手法的效仿和学习。典型的例子是发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香港“新浪潮”电影,当徐克、许鞍华、章国明等人以《碟变》《疯劫》《点指兵兵》等影片引发香港影坛地震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徐克等人均是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海归”影人,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对电影影像的把握以及个人风格的呈现均表现出“新好莱坞电影”的某些特征。而此后,随着徐克们转向商业电影的拍摄,香港的好莱坞特色愈是浓厚,与好莱坞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如徐克的新片《龙门飞甲》更是直接聘请了好莱坞的3D特效团队参与影片的制作。

在好莱坞之外,欧洲电影也给香港电影提供了滋补的营养。欧洲毕竟是电影的发源地,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现代电影、作者电影等等电影史上著名的流派和现象均出自欧洲大陆。虽然曾经统治了香港上百年的英国在电影上的造诣并不深厚,但香港电影还是或多或少地吸收了欧洲电影的营养。

王家卫无疑是欧洲营养的吸取者之一。在这位喜欢戴墨镜的导演的影片中,充满了自我追问似的喃喃自语和错综复杂的心理探寻,片中的主人公似乎永远在寻找某种答案,而总也找寻不到。从内容到结构,从风格到手法,王家卫电影显然属于源自欧洲的作者电影的一种。

大陆、台湾、欧美,三个来自不同区域的文化要素在近百年的历史上,对香港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香港电影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了大陆、台湾、欧美乃至世界的电影文化。《大话西游》的流行、《骇客帝国》的武打、《无间道》的翻拍……香港电影在吸纳着世界文明,世界电影也在感受着香港文化。

作者:崔颖

世界电影元素管理论文 篇3:

蔡星 “微”时代创业新星

2006年,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蔡星,和几个同学一起成立了“白菜帮工作室”。他当时不会想到,5年后自己会作为“全球杰出青年代表”参加2011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参加G20青年企业家峰会。如今,他创立的“青元素电影发展计划”已与包括港澳台在内的20多位青年电影导演建立合作关系,签约的四十余部作品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日本横滨电影节等获奖,网络上、穿行在北京的cctv移动传媒20000多块屏幕上都在播放他们的“微电影”。

梦想,从“白菜帮”开始

成立“白菜帮工作室”的初衷很简单,源自于偶然看到的一则消息:一个月后,学校将举行一场视频创意大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蔡星摩拳擦掌。虽然是新生,一个月的时间也很紧张,但“白菜帮”还是很快组建起来了。他们写了一个关于四个男孩的校园故事。从编写剧本、拍摄到后期制作,一阵紧锣密鼓的忙碌后,这部短片顺利“杀青”参加了校园大赛。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赛的“白菜帮”竟然一举夺魁,获得了第一名。

这次意外的得奖让蔡星和伙伴们倍受鼓舞,团队没有在比赛后解散,而是一直延续了下来。他们一起创意想点子,一起编写剧本,找同学当演员,一起通宵达旦地后期制作……在一部部作品中传递着他们的思考和声音。

他们的努力也收获了更多肯定。2007年11月,由电影协会举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市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白菜帮的参赛作品获得全国29个优秀作品之一。2008年初,参加首届“动感地带杯”校园创意大赛,获得了动画组的二等奖。

最让蔡星难忘的是,他们制作的一部反映希望小学孩子们的故事在教育部举办的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这一次,蔡星生平第一次去了人民大会堂,捧回一座沉甸甸的奖杯。“我们拍摄的是大兴区狼垡的一所希望小学学生们的真实生活,还记得在拍摄过程中为了找一条小河取景,我们找遍了整个大兴区。后来得了奖,我们把奖金全部买了书,捐给了那所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直到现在,蔡星仍然十分怀念在学校大家一起为了梦想燃烧青春的日子。虽然十个人挤在一间只有几平米的工作室里,日夜忙碌却没有物质上的回报,但是那段时间却是蔡星和他的伙伴们最快乐的时光。也是在“白菜帮”,让蔡星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他们制作的视频短片,成为了后来青元素“微电影”的雏形。

微电影,意外的发现

对很多人来说,“微电影”还是个新鲜词。蔡星为记者播放了一条他很喜欢的微电影作品,它讲述了一位台湾老妇人不寻常的一段旅程:她不会说英文,没出过国,却独自飞行三天,历经三个国家辗转去委内瑞拉。累了睡在候机大厅,渴了就在机场喝口凉水,她随身携带的一包物品在机场被扣留,警察怀疑那是违禁物品,等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中文翻译,他们才明白,她带的是一包中药材,是为了去看望刚生产完的女儿,给她炖鸡汤……

这支名为《母亲的勇气》的短片其实是一则广告,是台湾大众银行“不平凡的平凡大众”系列广告片中的一部。

“在微博上看到这个视频,我想每个人都会再转发一下。所以微电影还有个名字,叫做病毒视频。”

最初,蔡星并没有想过要做微电影,当时的创业计划是个“很传统的模式”。在学校制作视频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他和很多青年导演有过接触。他了解到很多年轻的导演没有机会拍摄电影,大制作的电影也不可能一开始就交给没有经验的导演。如果有一个平台,可以将很多低成本、好创意又有教育意义的剧本由年轻的导演来拍,再送到学校去展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导演、电影和观众对接的链子,这是一个惠及青年电影人和大学生观众的项目。

蔡星想要搭建这个平台。

2009年5月,蔡星正式发起青元素影投计划(现在的青元素电影发展计划),并成为共青团中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支持的全国五个扶持金奖项目之一。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问题:五万到二十万的预算,难以支撑一部电影的制作。于是,蔡星想到了自己之前做的视频片,机灵一动,何不改电影为“微电影”?

这次意外的转型却带给蔡星更多收获。同样是用电影语言来讲故事,与传统的电影相比,微电影形式短小,更适合在手机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商业模式也更灵活。

目前,青元素的主打业务正是制作一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微电影作品,特别是为企业传播企业文化以及社会责任的微电影作品。

蔡星告诉记者,他们刚刚与一家叫“吃亏是福”的传统文化培训机构完成了一部微电影作品。故事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寻找自己被拐卖的儿子,走遍全国各地,历时七年,虽然最终未能寻找到自己的孩子,却帮助更多的家庭团圆。整个故事虽然只有不到十分钟,但在网络上却引起巨大反响,很多网友看完后纷纷转载分享。“其实,这就是传统文化,不需要多么宏大、或者多么复杂,它就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和故事。”

2011年11月,“青元素微电影”作为大兴区政府优秀青年创意文化产业项目参加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我们的展示厅前,很多领导都会走过来看一眼说,你们用微电影的方式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挺好,很有意思。”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碰撞,文化创意发展需要很多跨界的文化,需要将新媒体结合起来,我们要用一种80后、90后看得懂的方式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过程是最大的财富

大二暑假的时候,蔡星走进了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简称YBC)的北京办公室,为他当时的创业构想——一本叫做fun90的电子杂志争取支持。

没想到刚一进门就被泼了冷水。

“他们知道我才刚刚要上大三,考虑到创业的风险,希望我先完成学业后再开始创业。”

蔡星没有就此罢休。一出门,他就拨通了YBC的客服电话问:“你们的章程上有没有明文规定大三的学生不支持呢?”

答案是没有。

于是蔡星又转身回去了,这一次,他软磨硬泡,索性坐在人家的办公室不走了。老师对这个倔强的孩子很无奈,于是打电话给全国办的老师,想让更“权威”的人物来说服他。

不想电话一接通,蔡星就抢过话筒,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做自我介绍、项目介绍,阐明自己的优势……在蔡星的强烈要求下,全国办的老师答应和他见一面。

“去了之后,我见到了YBC全国办的邹叔君老师、崔志如老师等等,虽然到最后他们还是没有在电子杂志这个项目上支持我,但是他们却在我后来创业的道路上一直给我精神上的指导。YBC给予我最大的帮助不是后续的资金支持,也不是给我分配的一对一导师的经验和资源,而是YBC这个大家庭背后导师们的那种创业精神,是这种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在创业路上无论是顺利、跌倒都会积极的看着前方,享受着创业的乐趣,只寂寞不孤单。”

没有得到资金支持的蔡星向父母要了五万块钱,还是把fun90做了起来。

他们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当办公室,平时要上课,晚上六点到十点和周末是上班时间,寒暑假别的同学都回家了,他们还留在“公司”忙碌,“老板”给大家发工资,从每个月五块钱、慢慢涨到两百块钱。有了之前做视频的经验,电子杂志也做得风生水起,他们还携手北京市文化局共同发起了“首届北京大学生FUN达人选拔大赛”,很快fun90的读者就覆盖了北京的28所高校,下载量也相当可观。

但是由于没有商业运营方面的经验,fun90终于没有支持多久,不过七八个月的时间,5万块钱就快花光了。那时马上到大四,同学们也都开始考研的考研,找工作的找工作,整个公司就剩下了蔡星一个人。“那时候觉得特别对不起爸妈,剩下的钱把他们接到北京玩了一圈,让他们住五星级饭店,吃各种好吃的。”

之后的日子里,蔡星一头扎进图书馆去,每天看十二个小时的书。晚上,他一个人住在一个租来的小隔间里。“里面除了一张床就是个大大的暖气片,晚上倒一盆水,早上就蒸发得不见踪影。”高温烘烤加上内心的压力,蔡星得了带状疱疹。“那段时间真的压力很大,每天晚上要喝半瓶二锅头才能睡着觉。”

回想起那段很低谷的日子,蔡星很感谢学校、老师们给自己的鼓励。“我们的院长、系里的老师们都给了我很多鼓励。”他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莽撞地“冲”进校长办公室,找校领导谈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可万万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一次见到蔡星的李杰院长一口答应支持蔡星创业再起航,并鼓励他向学校申请创业资金支持。

“当时我也蒙了,只是觉得没想到会这么顺利得到学校的支持,还拿到了两万块钱……”蔡星回忆说。

这些亲人般的支持和鼓励,让蔡星有勇气收拾行囊,重新开始。

2009年,蔡星发起的青元素影投计划正式立项,成为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全国金奖扶持项目。2010年10月,青元素获得YBC支持,成为YBC大兴办扶持的第一个文化创意项目。

现在,青元素已经签约20多位青年电影导演,四十余部作品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日本横滨电影节等获奖或提名,2011年6月,青元素与CCTV移动传媒合作,在北京241条公交线路,20000多块移动电视荧幕上线中国第一档微电影电视栏目《移动光影》。蔡星也作为中国首批全球杰出青年社区代表之一参加了第五届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并作为中国青年企业家代表之一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G20青年企业家峰会。

“能有这样的机会,我觉得非常荣幸,也很有收获。以前,别人都觉得我很年轻,但是,在G20峰会上,我看到一个韩国的女孩只有19岁,已经开始创业了,先不说她能做得多么成功,但是能有这样的尝试,是多么好。”

对话蔡星:没有失败的创业不是成功的创业

《中华儿女》:微电影目前还是个新事物,你如何看微电影的发展前景?

蔡星:随着3G手机、视频网站的普及和人们版权意识的增强,这块市场是逐渐打开的。今年1月份我在百度上搜索“微电影”还只有三个词条,现在有6000000个词条,可见它发展的速度。现在盛大开设了微电影平台,新浪也有微视频大赛,征集原创作品。据我了解现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都建立了视讯基地,搭建起了平台,那么对内容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我们的规划是从做“内容”到做“品牌”到做“平台”,这可能需要几年,我们更看好未来移动互联网微电影的市场。

《中华儿女》:那么青元素如何靠微电影来盈利?

蔡星:微电影综合了电影、广告、互联网、新媒体,这是它的特点。它的电影语言让它更适合做企业的定制广告,形式短小,适合新媒体的传播,因此微电影有很广阔的前景。

现阶段靠广告收入,短期内,用户付费、版权等其他收入来源暂不确定,但我们看好它的未来。而微电影跟企业合作有两种方式,一是传播产品和服务,二是传播企业文化,我们更偏向于传播企业文化。

《中华儿女》:一部微电影的创作过程是什么样的?

蔡星:我们有编剧、制片,有合作的导演,有来自电影学院、北京大学的教授做我们的顾问。首先是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方向,编剧团队写出一些剧本给客户挑选,确定剧本后,做制片预算、匹配导演、拍摄、后期制作。如果拍摄完成后需要推广,我们也有一些平台来做推广。而对于微电影来说,无外乎三个环节“创意”“制作”“推广”,我们更想能做好第一个环节——创意剧本市场的管理,我认为对微电影来说,好的创意在高校,而不只是广告公司的创意团队,学生的思路是非常活跃的,如果征集活动落地到高校,可能还会衍生出另一个附带价值。比如“爱国者”想要做个微电影,它的产品受众就是高校学生,那么到全国高校去做创意征集,这个环节本身就是对产品和企业的宣传,征集出的创意我们来拍摄,推广,这对企业是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所以这条路很新,还是要慢慢走。

《中华儿女》:对于一些想要创业的大学生,你有什么经验传授?

蔡星:没有什么经验传授,只是有一些感悟吧。第一,TRY IT!我不认为每个年轻人都适合创业,但我鼓励每个年轻人都有这样的尝试,你会收获很多,成长很多。第二,年轻人创业不要太看重结果,特别是太向“钱”看,过程才是最大的财富。我们衡量创业的成败,不能太物质的去看,去看赚了多少,车有多好等等,心理的收获与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正视自己,放低身段,学会感恩。佛说要学会“戒、定、慧”,这个社会真的或者自认为“慧”的太多太多,可是“定”才能生“慧”,而真正厉害的人是学会“戒”。特别是创业的年轻人,更要学会感恩。在我这一路,要感恩的人就太多太多……

作者:陈晰

上一篇:基础工作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大豆影响防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