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集中控制研究论文

2022-04-18

财务集中控制研究论文 篇1:

国企集团的内部财务集中控制分析

摘要:国企集团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是一种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多个企业为外围的一种企业架构。在联合企业内部,各成员企业既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地位,又实行统一领导和分层管理,建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模式既能发挥成员企业的灵活性,又能保证其统一接受核心企业的管理,发挥国企集团的领导作用。本文结合我国国企集团进行分析,探究加强国企集团财务集中控制的有效策略,为提升集团财务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企集团  财务  集中控制管理  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加强国企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也越来越重要。国企集团加强财务集中控制有利于完善以及优化财务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对下属企业的控制力,保证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的统筹性和协调性。财务集中控制可以提升国企集团高层的资本经营意识,实现对集团资金的合理调拨,提升集团的的资金利用率,实现国企集团利益最大化。加强财务集中控制可以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梳理,避免下属企业各自为政的现象,通过集中化管理更易发现集团内部财务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可以提升国企集团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强化内控管理。

一、国企集团财务集中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财务集中控制意识不强

财务集中控制对国企集团较为重要,提升财务集中控制意识是强化集团财务管理的关键,国企集团的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集团管理层首先应认识到财务集中管控的重要性,其次要具备财务统筹管理思维。然而当前部分国企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意识不强,片面的认为财务是否集中管控对集团的影响不大,因此将管理的重点放在项目投资或者企业的关键利润环节,这使得使国企集团的工作重心向扩大效益倾斜,财务集中管控力度减弱;另外,国企集团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作为内部财务集中管控的标准,使得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协调性不足、财务集中管控混乱,财务集中控制认识上的缺失造成财务集中管控在执行和实施中有效性不足。

(二)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当今社会,国企集团财务集中控制离不开财务信息化建设,通过合理的利用财务信息化系统或者设备可以大大提升财务处理的效率,同时减少财务集中控制中的失误。以L国企集团为例,由于该企业集团涉及的不仅是一个财务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如果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不仅工作量较大,而且容易产生失误。因此需要加强财务集中管控信息化建设,但是实际的集团管理中,部分管理人员认为购进财务信息化设备需要投入成本,包括设备成本、人工成本、维护成本等,因此不重视引进先进的财务系统,在工作中只是选择购买相对便宜的财务软件大,但是这些软件存在一定的漏洞,较容易出现系统瘫痪,因此使得集团的财务集中管控效率不高,甚至造成集团财务风险。

(三)国企集团绩效评估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绩效评估与监督机制在国企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集团内部管理体系错综复杂,而且涉及到多各领域,因此如果绩效评估与监督机制缺位,一方面不利于约束各下属企业以及对下属企业的财务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另一方面不利于对集团内部财务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管控,容易出现懈怠工作的现象。另外,集团在审核下属公司的项目经费预算申报书以及评估预算执行情况时,如果缺乏监督就容易滋生财务舞弊行为。当前部分集团的财务评价与监督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使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还有部分集团内部审计监督岗位人员由财务人员兼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审计监督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二、优化国企集团财务集中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培养国企集团财务集中控制意识

财务集中控制是国企集团开展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作为国企集团在管理中应重视培养全员财务集中管控意识,同时注重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并通过加强制度化建设提升单位的财务集中管控水平。国企集团优化财务集中控制环境、重视加强财务集中控制意识应做好以下工作:其一,重视集团内部宣传工作,也可以在集团的官方网站上发布财务集中控制的相关内容和制度,普及财务集中管理思想,使全体员工对财务集中控制有更深入、更科学的理解,以便在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

(二)加强财务集中控制信息化建设

国企集团加强财务集中控制信息化建设,可以在集团与下属之间建立统一的财务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以实现财务战略层面集中指导,从而提升整体财务管理效率。国企集团财务集中控制信息化体体系构建应做好以下四部分:第一,将集团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对接,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把主要以事后算账为主的传统核算模式转变为数据高度集中、信息共享的财务集中管控模式,从而实现集团与下属企业之间的信息高度共享,保证集团对下属企业财务高度控制和监督;第二,借助IT平台建立集团统一的基础报表体系,以形成具有国企集团特色的多为度、多视角的指标分析体系,从而为国企集团的经营、决策等各个层级提供信息支持;第三,建立信息集中管理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通过建立财务集中控制信息化体系,可以实现有效的实现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互联互通,提升集团决策的科学性,促使整体利益最大化。

(三)实施财务“实时”集中管理

国企集团可以实施财务“实时”集中管理,集团实施财务“实时”集中管理,可以保证下属企业财务数据信息及时传递到集团进行并集中管理,财务“实时”管理要求集团企业与下属企业共用一套财务管理软件;并且财务制度、会计核算方法、预算方法、人员权限等都要由国企集团统一制定。企业集团与下属企业财务对接工作应做到全程在线处理,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在权限许可范围内做好数据和信息的传递工作,从而实现集团整体的财务集中控制。

(四)加强对财务人才的培养,提升财务处理水平

国企集团财务集中控制对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是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因此企业应重视人才机制建设,为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科学性提供保障。国企集团注重人才培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加强对集团内部财务人员的定期培训,集团企业的财务集中管理涉及面广,变动性较强。为了保证财务人员的水平能够适应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应定期组织培训交流活动,以提升集团财务管理团队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要结合集团的实际情况,对财务工作集中处理的注意事项、方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对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有财务集中控制理论知识讲解,又要有操作方式的讲解、学习;其二,国企集团要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选聘,吸引优秀的外部财务人才,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团应重视完善人才选拔制度,为企业选聘综合型人才。

(五)完善國企集团的评价与监督机制

加强国企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应重视构建完善的财务监督与评价机制,这是促进国企集团财务集中控制的关键。集团可以组建独立的审计部门,保证监督职能不受干扰,实现监督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国企集团审计监督部门应直接由集团董事会管辖,对集团内部以及下属企业内部实行定期核查,并直接向董事会反映,财务部门不能干涉审计监督部门的工作。除此之外,集团应注重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制定明确的考评指标,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考评,通过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可以调动集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财务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集团财务集中控制在集团的长远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财务集中控制可以优化集团的产业结构,对集团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能够发挥集团规模效应,提升国企集团市场竞争力。国企集团财务集中控制能够实现对下属企业资金流动的集中管控,有利于对集团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发挥资源优势,促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财务集中控制能够防范集团的财务风险和决策风险,提升企业风险规避能力。加强财务集中管理可以实现对资金的统一调剂,降低不必要财务费用的消耗,控制集团的经营成本,促进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猷艳.试分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的创新[J].财会学习,2017(16):4-5.

[2]赵登朝.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9,243(01):115.

[3]岳燕萍.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现状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5):128-128.

作者单位:中节能(唐山)环保装备有限公司

作者: 彭兰

财务集中控制研究论文 篇2:

财务共享的发展前景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一种典型的集中控制模式财务共享随之而来,财务共享是更高层次的财务集中化,本文从财务共享的利和弊出发,通过财务共享有效降低人工成本,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入,利用网络的便携性,大数据分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公司提供服务,增加公司的收入,有利就有弊,针对财务共享可能存在远程沟通不畅,沟通存在障碍,网络不畅导致数据传输中断缺失,公司裁员,待就业群体增多,财务共享刚刚起步,规章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完善组织构架,完善业务流程,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共享控制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企业长久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财务共享 财务管理 控制制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财务共享在中国的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中率先得到了应用,并逐渐得到了众人的信赖,财务共享是依托信息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创造价值为目的,以市场视角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的分布式管理模式。面对财务共享这一新兴事物,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是每一个财务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财务共享的意义

1.财务共享有利于降低成本。财务共享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各个地方、单位以及分公司往往设置相同的岗位,企业增加了人工成本,财务共享在资源、业务等方面的共享有利于减少企业的人工成本,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业务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企业财务人员,降低成本。同时,各企业通过财务共享,通过流程优化和网络支持,一个人能同时处理多个公司的财务,不仅可以减少公司支出,同时也可以增加工作人员收入,财务共享运用合理有利于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业务流程的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消除了重复、多余的工作,极大的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公司运营成本。

2.财务共享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由于网络的强大作用,财务共享可以规范业务流程,使业务标准化,业务处理专业化,更加细化业务流程,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升。对子公司采用统一的业务流程,消除了重复、多余的工作,同时,子公司将数据传回总公司,方便审核与数据整合,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起到制衡的效果。

3.财务共享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公司建立子公司,财务共享能立刻为子公司提供服务,为公司解决招聘的烦恼,有利于收购其他企业,提高资源整合速度,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财务人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救出来,集中精力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利用财务共享不必考虑企业招聘问题,不必考虑财务人员开支问题,节约了财务支出,企业变得更加灵活,更具备规模扩张的能力。

4.财务共享有利于为其他公司提供服务。公司可以利用财务共享为其他公司提供服务,获得更多利益。公司利用网络的便捷性承接其他公司的财务业务,增加收入,同时也减少了其他公司的财务支出。既增加了自己公司的收入,也方便了其他公司,充分利用了公司员工。

二、财务共享的缺陷

1.远程服务沟通不畅。既要看到财务共享的利,也要看到财务共享的弊,由于财务共享采用的是远程操作,而财务在一个公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财务人员与公司其他部门沟通至关重要,网络沟通远不如当面沟通好,有时会存在沟通不畅,此外,由于网络原因,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数据被盗用的情况,可能由于信息核实的过程中错失良机。

2.财务共享造成弱势群体离职。财务共享使公司需要的工作人员减少,公司必定会裁员,财务人员的离职,可能将其调到其他岗位,在薪资、工作环境等方面可能不适合其工作,或者直接让其失业,沦为待就业群体,成为弱势群体,增加社会就业压力。

3.财务共享制度缺失。由于财务共享刚刚兴起,在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缺失,财务共享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企业的财务工作都太侧重于外部财务的预算,而不重视内部机制的管理工作,这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带来很多影响。有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一定的财务共享管理机制,但是这些制度都不够完善,它没有严格的责任制度以及监察制度,企业也没有严格按照制度上严格执行。同时,大量的财务共享机构成立,由于激烈的竞争,招聘一些没有经验的财务人员,压低价格招标,赢得项目,但是财务人员没有工作经验,不能及时了解业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变化情况,不能及时、准确的完成核心财务分析管理,从而造成工作缺失,不能良好的沟通,造成双方矛盾,甚至影响到公司的业务,影响公司整体正常运营。

三、财务共享的措施

1.完善组织构架。财务共享是一种先进的、新型的管理模式,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财务共享需要有效的管理和观念的转变,这就需要公司高层领导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大力支持。公司在总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取消各个分公司的财务机构,收回分公司财务权,改变公司的组织构架,这种改革对公司原有管理模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一部分人的利益,公司需要完善组织构架,提高财务人员的水平,完善业务流程,制定适合本公司的业务流程。

2.有效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企业应该注重有效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企业要不断的组织培训工作,让员工都能不断的进步,推动企业快速发展。首先,企业应该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他们足够的专业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培训他们有关的新形势下的财务共享的知识以及思想理念,培养他们创新财务管理模式的意识和理念。其次,企业完全可以派遣有资历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人员去外面的有名望的企业进行交流学习,以提升自我,从而带领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共享模式进行有效改革创新。

3.建立完善的财务共享控制制度。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共享控制机制,强化财务控制,落实经济责任。首先,企业相关部门要做好财务使用之前的预防工作,以及使用之后的控制措施,保证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无误。企业应该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做好企业财务支出和纳入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做到公平公正,不误不漏,保证在企业内部将财务管理工作控制好,要严格把好每一关,并且严加防范,层层控制,将企业财务共享控制制度严格落实。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制度,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共同约束会计的行为,避免出现一人专权的现象,增加企业投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国财务共享机制的利弊分析,预测了我国财务共享的发展前景,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是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都有其有优点和缺陷,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也不例外。企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种模式获得增值,才能真正运用好这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促进企业长久健康稳定发展。由于本人的局限性,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可以在我国财务共享的发展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建辉.关于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思考[J].现代商业, 2013 (15): 254-255.

[2]陈虎,李颖.财务共享服务行业调查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3]张瑞君,陈虎,张永冀.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J].会计研究, 2010 (7): 57-64.

[4]段培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典型案例分析与研究[J].金融会计, 2009, 9: 21-26.

[5]张瑞君,陈虎,胡耀光,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研究及实践[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08 (3): 19-27.

[6]陈虎,孙彦丛.财务共享服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00.

作者:王守君

财务集中控制研究论文 篇3:

股权集中控制下的财务欺诈

摘要:在股权集中控制的所有权结构下,作为重要治理机制的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由于受大股东控制,其监督功能被抑制。大股东可以凭借信息优势隐瞒真实业绩,通过财务欺诈侵犯中小股东利益。本文选取万福生科作为研究的案例对象,从股权集中控制的视角分析财务欺诈行为。研究发现,在股权集中控制下,万福生科董事会听命于控股股东,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受股权结构的约束,不能有效地发挥内部监督作用,导致大股东利用控制权随意操纵利润和违规进行信息披露。

关键词:股权集中控制 财务欺诈 公司治理

一、引言

近年来,万福生科、绿大地纷纷爆出通过财务欺诈上市的丑闻,给资本市场带来严重的信用危机,引起监管层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通常,财务欺诈行为的发生表明公司治理存在重大缺陷。而我国当前公司治理的突出问题是:在股权集中控制的所有权结构中,大股东实质上控制了董事会和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作为重要的治理机制,其内部监督功能被抑制,导致大股东有利用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获取私人收益的动机。而财务欺诈行为是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进行掠夺和侵害的典型体现。目前学术界对财务欺诈和股权集中控制已经作了一定的实证研究,并认为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欺诈行为存在显著关系。但实证研究无法透视财务欺诈在集中型股权结构下的运行机制。本文通过对万福生科进行分析,研究股权集中控制下财务欺诈的具体形成和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遏制股权集中控制下的财务欺诈行为。

二、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

根据“全美反财务舞弊委员会”(Treadway委员会)的定义,财务欺诈是指“公司在对外财务报告中,由于故意或轻率的行为,无论是虚假或漏列,结果导致重大误导性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鹿小楠,2003)。通过有目的的欺骗或故意谎报重大财务事实的不诚实行为,回避信息披露责任和逃避监督就构成了财务欺诈行为(汪昌云等,2010)。

财务欺诈通常与公司治理机制缺陷密切相关(汪昌云等,2010)。公司是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关系网,公司的持续发展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维护密切相关。而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往往并不一致,这样公司在运营中就会产生治理问题。公司治理问题通常存在于两类代理冲突:第一类为经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Berle and Means,1932;Jensen and Meckling,1976)。Berle和Means(1932)提出,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了分离,现代公司已由所有者控制变成经营者控制,并指出管理者权力的增大有损资本所有者利益的风险。Jensen 和 Meckling(1976)指出,管理层过度投资和在职消费等行为损害了外部股东的利益。第二类冲突为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Claessens et al,2000;Johnson et al,2000)。Claessens等(1998)对东亚2 658家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发现存在广泛的大股东掠夺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Johnson等(2000)通过分析捷克典型企业公司治理情况发现,控股股东借助于“隧道行为”转移资产,侵占中小股东利益。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具有特殊的制度背景,因而表现出相当集中的股权控制结构(李先瑞,2008)。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民营上市公司也同国有上市公司一样,普遍呈现股权集中控制的特征。蒋学跃(2010)通过对截至2009年12月31日在中小板上市的256家民营上市公司调查发现,民营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股权集中特征,前三大股东之间持股比例悬殊;多数民营上市公司除控股股东以外股东持股比例较小。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属于典型的股权集中控制类型。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控制与财务欺诈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现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股权集中控制与财务欺诈关系提供了一定证据。蔡宁和梁丽珍(2003)选取45家财务舞弊公司分析董事会构成、所有权结构与财务舞弊的关系,研究发现,发生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与未发生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两者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股权集中度越高的上市公司越容易发生财务舞弊,但控股股东性质与财务舞弊行为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刘立国、杜莹(2003)选取了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制度、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流通股比例则与之负相关。杜兴强等(2006)发现上市公司的外部董事比例与财务欺诈行为不显著,而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欺诈行为显著正相关。

在集中型股权结构下,企业核心管理人员通常由控股股东委派。当管理层表现不佳时,控股股东可以利用投票更换管理层。因而集中型股权结构可能会对管理者形成更好的直接监督。但此种治理结构下大股东实质上控制了董事会和管理层,内部监管机制被抑制导致大股东有利用控制权获取私人收益的动机。黄溶冰等(2009)认为,独立董事的选择权往往由公司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所掌握,大股东内定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成员,导致他们之间有着相同的利益观,这就大大影响了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萧维嘉等(2009)使用四种模型检验了当大股东存在时独立董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发现独立董事对业绩的影响并不显著,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公司存在大股东的时候,公司董事会的构成会受到大股东的控制,从而使得独立董事制度流于形式。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监督功能被抑制为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提供了制度环境。

以上文献回顾了财务欺诈和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在集中型股权结构下,中小股东由于股权分散,无法与大股东相制衡。而作为重要治理机制的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由于受大股东控制,其监督功能被抑制,大股东可以凭借信息优势隐瞒真实业绩,通过财务欺诈操纵利润,侵犯中小股东利益。

三、万福生科财务欺诈情况——基于股权集中控制的视角

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福生科”)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湖南省桃源县湘鲁万福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3月,公司更名为湖南湘鲁万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经股东会审议通过,整体变更设立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龚永福。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万福生科股票于2011年9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万福生科属于典型的集中型股权控制结构。

2012年9月17日,万福生科因涉嫌违反有关证劵法规被证监会立案稽查。根据万福生科2013年3月15日披露的致歉公告(公告编号:2013-012)反映,公司2008-2011年期间存在财务数据虚假记载情形,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其中,2011年度公司虚构营业收入2.8亿元,虚增营业利润6 541.36万元,虚增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 912.69万元,分别占公司已披露2011年财务报告中三项财务数据金额的50.63%、110.67%和98.11%。经对上述虚增数据进行调整后,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数额分别为2.73亿元、-630.51万元和114.17万元,与公司披露的相关财务数据存在重大差异。

据万福生科招股说明书及2011年年度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1年,公司净利润分别是2 565.82万元、3 956.39万元、5 555.4万元和6 026.86万元,四年内净利润总数为1.81亿元。但扣除虚增净利润1.6亿元,实际上四年合计净利润数只有2 000万元左右,近九成为“造假”所得。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条件中,为适应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对发行人设置了两项定量业务指标,以便发行人选择,第一项指标是要求发行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且持续增长;第二项指标要求发行人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五千万,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显然万福生科的真实业绩并不满足创业板上市条件。由于中小股东股权分散,控股股东能够控制公司的财务政策。为了取得股票发行资格和募集更多的资金,控股股东便有了财务欺诈上市的机会主义行为,通过虚构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的方式达到上市条件。

万福生科在通过财务欺诈上市后,伪造上市公司业绩,用募集的资金分红,透支公司发展,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万福生科2011 年年度权益分派方案(公告编号:2012-018)为:以公司现有总股本 67 000 000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3元人民币现金,合计发放现金股利2 010万元。而万福生科201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只有114.17万元,据此可以推断巨额现金股利大部分来自于IPO募集的资金。为印证这一假设,我们可以从募集资金的使用上发现问题。万福生科2012年年中在建工程账面余额从86 750 113.38元增加至179 975 363.60元,增加近9 323万元。在建工程科目的增加对应的是银行存款、预付账款的减少,应付工程款的增加。

但是,公司2012年半年度报告披露数据为,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为5 883.12万元。据此可以猜测或者预付工程款减少,或者应付工程款增加。然而预付账款账面余额却从119 378 847.66元增加至145 695 483.65元,增加了近2 632万元。应付账款只增加3 788 081.77元。由此可推断万福生科将募集的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只是财务“洗白”的道具,募集资金有相当一部分用于了现金分红。

万福生科财务欺诈与公司治理缺陷有着直接关系。据万福生科2011年年报披露,公司实际控制人龚永福既是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担任总经理职务。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法定代表人职权法定化的立法模式,导致法定代表人权力较大,实际控制人可以通过直接担任董事长的方式控制上市公司(蒋学跃,2010)。同时董事长和总经理“两权合一”模式导致实际控制人控制了管理层和监管层,内部监督机制被抑制。

从独立董事监管的角度分析,根据万福生科2011年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公司共召开6次董事会,三名独立董事均参加,对于万福生科财务欺诈行为,独立董事未发表任何独立意见。三名独立董事中,邹丽娟作为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是唯一一名会计专业人员。以她的专业背景,不可能不知道公司财务存在重大问题,最大的可能是其已丧失独立性。并且万福生科选择会计人士担任独立董事并非因为大股东青睐会计人士,而是为了满足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独立董事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最低限度要求。另外两名独立董事单杨、程云辉分别是农业、生物领域的专家,万福生科选择行业专家作为独立董事,说明大股东更多是把独立董事定位于咨询、顾问角色,而不是监督自己。因此在集中型股权结构下,万福生科独立董事作为重要的监督机制,未能发挥制衡董事会、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另外审计委员会作为重要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审核公司财务信息及其披露上也未发挥监督作用。据万福生科2012年11月23日披露的致歉公告(公告编号2012-45)反映,万福生科2012年半年度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在2012年半年度报告中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净利润4 023.16万元,前述数据金额较大,且导致公司2012年上半年财务报告盈亏方向发生变化,情节严重;2012年上半年万福生科循环经济型稻米精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因技改出现长时间停产,对万福生科业务造成重大影响,但万福生科对该重大事项未及时履行临时报告义务,也未在2012年半年度报告中披露。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规定,审计委员会具有财务信息监督功能。针对财务报告违规,公司内外部审计均未正常发挥作用,审计委员会对重大信息披露也未进行有效的监督,可以说万福生科审计委员会功能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

四、结论和启示

结合以上的理论综述和案例剖析,我们发现公司治理机制缺陷是产生财务欺诈的根源。在股权集中控制下,万福生科董事会听命于控股股东,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受股权结构的约束,其监督作用被抑制,内部监督未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导致董事长随意操纵利润,违规信息披露。由万福生科案例还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是一定程度的股权集中对于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从而增加公司价值是有效的,但是在投资者保护程度较差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能会利用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和公司的利益。因而有必要在法律层面进一步约束控股股东的行为,对涉及中小股东利益的重大决策,要限制控股股东的表决权,遏制控股股东的违规行为。

二是在内部控制层面,建议董事长与总经理职务相分离。在集中型股权结构下,董事长与总经理职务合二为一使得实际控制人与管理层高度统一,导致内部人控制严重,容易滋生侵占中小股东和公司利益的道德风险。

三是在集中型股权结构下,控股股东掌握了董事的任免权,由控股股东提名独立董事人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独立性。为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建议实行控股大股东及其派出的董事的强制性表决回避制度,由中小股东提名独立董事人选,以更好的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除了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外,还要加强对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实际运行效率的监督,对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的运行状况要定期对外披露,避免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制度成为上市公司治理的“花瓶”。

四是要强化信息披露责任,加大对违规信息披露的惩罚力度。在集中型股权结构下,中小股东由于信息不对称,更多的是从外部渠道获取公开披露的信息。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中小股东通过“用脚投票”、法律诉讼的方式来遏制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财务欺诈行为。同时由于现阶段造假成本太低,资本市场欺诈行为猖獗,监管层必须加大对财务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财务欺诈违规成本,降低财务欺诈者的预期风险收益。

参考文献:

1.汪昌云,孙艳梅.代理冲突、公司治理和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0,(7).

2.蒋学跃.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状况实证分析报告[R].深圳证劵综合交易所,2010.

3.黄溶冰,王跃堂.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基于审计委员会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

作者:胡伟

上一篇:会计服务行业研究论文下一篇:西方企业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