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公司财务控制论文

2022-04-20

[摘要]当前阶段,寿险公司的发展越来越规模化和程序化,对于其财务的管理也需要进行升级和强化。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系统的应用让财务的管理发生了重大改变,有效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文章主要对ERP环境下寿险公司财务管理优化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供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寿险公司财务控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寿险公司财务控制论文 篇1:

论我国寿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

摘要:寿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其本身也面临着各种风险,主要有市场竞争风险、资金运用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等。随着风险的多样化,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已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运用。本文介绍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并提出了运用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构架、流程和信息系统以解决我国寿险企业面临的风险。

关键词:寿险风险;传统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

一、我国寿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市场竞争风险

市场竞争风险是我国寿险公司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业间价格竞争的不合理性。部分寿险公司为招揽客户,通过低费率、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保障范围、协议承保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二是利用外来力量竞争的不公平性。借助行政权利、私人关系等外来力量,甚至通过向企业发放巨额贷款或帮企业担保、融资来争夺市场份额。三是外资寿险公司进入的迅速性。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寿险公司发展迅速,其保费增速远远高于中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上升很快。

(二)资金运用风险

寿险产品的长期性和保费收入的稳定性给寿险资金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但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寿险业已积聚了一定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运用渠道与国外相比过窄(见表1)。目前大部分资金都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国债,这对防范风险、规范保险投资活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单一的投资结构不利于保险资金的长期管理和运用。二是与国外相比,资金运用的收益率低,波动性大。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无论哪一年都与国外有着巨大的差距。三是寿险产品创新提高了对投资收益的要求,加大了资金运用的风险。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随系统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变化。在寿险业中,有三种特别值得关注的市场风险形式:利率风险、基础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对外融资和投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在融资过程中,由于利率变动而增加了直接融资成本或间接机会成本,使保险公司的预期利润难以实现:后者是指在投资过程中,利率变动会使其投资收益率大幅下降,甚至使其经营出现亏损,继而导致利差损,最终带来偿付能力危机。基础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具有不同信用质量、流动性和到期日的金融产品带来的收益会出现不一致性,从而使保险人面临与负债价值无关的资产市场价值变动的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削弱寿险投资功能、降低寿险保障功能、减少投保需求、增加费用。这就是说如果在制定费率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风险,就可能会发生实际赔付额高于保单面额的情况。

(四)经营风险

从寿险业务经营流程来看,主要有产品研发、市场销售、承保、理赔和财务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存在相应的风险。这里主要涉及流程中比较突出的精算风险、承保风险、理赔风险和营销风险四个方面。

精算风险主要指产品定价不当带来的损失。影响寿险产品定价的主要因素有利率、死亡率、各种费用、退保率及市场竞争等。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预估失误,都会造成一定的定价风险。此外,费率厘定是保险精算师的主要职能,费率厘定的准确与否与精算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目前我国精算师缺乏,且精算师积累的产品定价和设计经验有限,加大了因精算水准不足而引发的保险风险。

承保环节需要特别注意的风险是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逆选择主要发生在投保时投保者往往不会提供不利于自己的资料,这些投保者也往往是身体欠佳或人身危险性较大的人。同时还体现在定期寿险续约和转换权利的选择和使用上。道德风险是指保险欺诈行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健康保险和巨额人身保险中,比逆选择现象少,但也会给公司带来一定损失。

理赔程序通常来讲主要有四个步骤:索赔通知、调查核实、偿付或诉讼和结案。相关风险也来自于这四个程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于保险公司理赔延误或操作失误所致;另一类风险源于客户对保单条款缺乏正确了解而导致的保险使用不当,甚至有意的欺诈行为。

营销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市场不完善、市场竞争不规范,各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忽视业务质量而导致的风险。二是个人代理人素质低下的风险。保险代理人流失引发的诸如“孤儿保单”等一系列问题给保险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分散可保风险,各种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公司经营的数理基础,是一种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以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对这些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还未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数理基础。

(二)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投资风险管理、核保管理、理赔管理、产品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既包括硬件失误风险管理,又包括软件失误风险管理。而在我国,没有相关能力的人才来对保险公司的风险做一个全面的管理。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个不争的事实。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国外金融风险管理的量化指标和模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而国内风险管理技术还很落后,对国际上发达国家保险业通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仍比较陌生。此外,我国也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风险管理活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集中体现为寿险公司内部的各自为战、拥兵自重行为。

(三)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和内生风险管理,忽视隐性风险管理和外生风险管理

一是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量。二是在保险发展战略上还存在着保险决策上的短期行为,对公司发展的长远性研究不足。三是缺乏对保队欺诈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诈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益加大。四是保险法规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有效的法律体系还未建立,而且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四)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基本上还没有融入到保险企业管理中,保险经营还是财务控制型被动经营。保险公司发展总体决策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以保费收入

作为经营业绩的粗放型经营对保险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保险公司在考核时,很少涉及与风险相关的指标,而过分强调保费收入和利润指标。另外,许多寿险从业人员或研究人员所抱定的仍是传统的风险管理思维,漠视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在保险监管方面,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ERM)是现代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原因主要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因素多样化和人们对风险更加全面的认识。其推动力是1998年制定的新巴塞尔协议和2001年开始制定的名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新COSO报告。

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应用于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领域,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国际保险业也做了许多尝试,如美国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的企业全面风险评估系统和英国FSA监管当局提出的类似于巴赛尔协议的Integrated Prudential Sourcebook(PSB)框架。这种将保险经营过程中的产品设计、定价、核保、理赔风险及资金运用的投资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综合到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进行管理的方法也得到了其他国家保险公司的积极探索。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应以价值或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整个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为考察对象,综合风险企业现在的和未来的所有风险,利用不同风险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抵消的性质,借助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控制对企业有负面影响的因素,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它的特征主要有:一是从企业整体角度进行,而非在数量有限的部门如财务、法律、精算等中孤立地进行若干个独立的风险管理;二是既要分析单个事件的结果,也要意识到相关风险的综合效应;三是须有一个系统的框架将风险管理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四是要融入企业文化之中,要求组织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人人参与,风险意识融入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各项活动之中:五是风险管理的目标不再是降低风险,而是与风险共存荣,在风险中发现企业盈利的增长点;六是要对诸多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

与传统风险相比较,其主要差别如表4所示:

四、利用全面风险管理解决当前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从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全面风险管理思想可以在多个方面提高我国寿险业风险管理水平,改善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落后的局面。

(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

我国寿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应由三个层级构成。如图1所示,第一层级为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首席风险执行官。董事会是风险管理系统最高的机构,对各种风险负最终承担责任;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是董事会的一个次级委员会。肩负着为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职责提供风险报告、风险管理建议以及监督董事会风险管理战略实施的责任;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有首席风险执行官,是专门负责风险管理事务的高级领导层,他可以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甲衡、协调,限制某些业务部门为单独追求利润造成承担过多的风险,同时他的设立也能保证风险管理工作得到公司高层的重视,使风险管理在公司中处于较高地位。第二层级为风险管理部,它独立于业务部门,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其主要根据寿险企业风险管理战略要求,落实和执行各项风险管理具体目标,向各业务部门派驻风险经理小组,行使风险度量、风险评价、风险报告和风险预警职能。第三层级为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其在各业务部门内设立风险管理岗或风险管理小组,并指定风险管理经理对本部门负责人和风险管理部双重负责。

(二)规范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要从风险识别入手,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普查而进一步进行准确的计量和有效的控制管理,并不断检查调整管理的战略和执行。它包括风险水准定位、全面风险识别、客观风险计量、有效风险控制和动态监查调整这五步流程。(1)风险水准定位。风险定位是确定经营方向的指南,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定位应根据企业自身风险应对能力的大小和风险胃口的大小来共同决定,要落实到具体的风险限额和资本充足率的持有水平上。(2)全面风险识别。全面风险识别强调全面,即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普查,并对风险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常见的识别方法有风险列举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现场调查法等。(3)全面风险计量。全面风险计量需要一个统一的风险尺度,可以利用在险价值(VAR)、经济价值等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结合风险附加值和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对企业整体风险进行计量和资本配置。(4)有效风险控制。即站在企业全局角度。充分利用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尽量从产品设计、投资选择等着手,使风险相互减轻或抵消,通过合理的风险预算。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策略组合,实现风险管理目标。(5)动态监督调整。全面风险管理是动态过程,需要随时检查管理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并及时反馈,根据修正后的资源配置计划,重复上一个流程进入下一个管理周期。

(三)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数据信息,实行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汇总企业各项业务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对企业风险做出客观判断并研究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寿险业应该加快建立一个包括企业内部业务数据、外部经济、金融及保险行业数据甚至客户的信息数据库,使风险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调取有关数据,根据风险计量工具进行及时的分析研究。图2是国外某些企业建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其中,财务数据和中心数据库存储种类历史数据,包括利率、汇率、收益曲线和股价等财务数据;模型集合则集中了各种产品的定价模型,包括保险产品的定价模型、投资产品的定价模型等;计算分析中枢根据用户提供的业务数据。选用适当的模型,计算分析公司各种产品在给定市场数据下的价格;模拟预测中枢根据客户要求生产各种用户感兴趣的风险情景,具有动态预测功能:报告汇总中枢根据计算分析和模拟预测的结果,总结公司的风险报告。

就整个寿险行业来说,企业整体风险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与金融机构在此领域进行的大量研究和运用工作相比,保险业的整体管理发展比较缓慢。不过目前不少保险公司已开始由过去那种单一的、独立的传统风险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的整体运作模式转变。全面风险管理已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对此,我国寿险企业要采取措施,加快发展;完善企业治理,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创造更多金融工具,同时也要加快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以此来创造适合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良好环境。

作者:李琴芬 张 苗

寿险公司财务控制论文 篇2:

ERP环境下寿险公司财务管理优化模式

[摘要]当前阶段,寿险公司的发展越来越规模化和程序化,对于其财务的管理也需要进行升级和强化。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的应用让财务的管理发生了重大改变,有效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文章主要对ERP环境下寿险公司财务管理优化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ERP;集成化模式;结构设计;过程重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1.140

经济改革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呈现出经营多元化的态势。寿险公司作为人民生活的坚强后盾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企业财务管理作为寿险企业中的核心部门,也需要在相应的趋势引导下进行不断地发展,探索新的路径提升其管理的能力。当前阶段,ERP系统的出现带给企业财务管理一丝新鲜的气息。其能够正确、充分、高效地应用到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中,让企业的各个层面能够根据系统所显示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决定,对整个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相应的监控和管理,让企业的财务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开展。正是因为ERP系统的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其与自身企业有效的契合点,让其不断推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让企业财务管理在ERP环境下得到优化和提升。

1ERP系统的特点和功能模块构成

1.1ERP系统的概念

ERP系统即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又被称之为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其是依托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根据当前环境下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在资源制造计划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式的财务管理理念。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能够有效满足财务分析和评定的需要。它以供应链为基础,集成了支持性价值链(财务、成本、人力资源、质量控制)和决策性价值链(产品开发、市场定位、销售预测和利润分析等),能够为企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近乎完美的方案和措施建议。如果仅仅认为ERP是信息系统,难免对于其理解有失偏颇,其更加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呈现。此系统将企业中的各种信息囊括其中,对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让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充分的融合,最终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要求。

1.2ERP系统特点

ERP系统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也是其展现自身优势的重要基础。其所具有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该系统具有集成性。ERP系统将企业的计划、制造、供销、库存、项目管理、服务、运输等业务纳入其中,对这些业务的开展进行管理,让这些内容在系统中形成模块,并沟通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形成高度集成化的系统构成。各个业务在系统之中能够形成一体化的运作,并在财务管理中予以显现,形成子系统和母系统的包容关系。第二,该系统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在此系统中所进行的任何操作都能够及时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及时反映,并在系统内部形成实时更新,形成新的报表数据,让财务管理能够根据业务信息进行相应的监控和管理。第三,该系统具有数据共享性。这是因为系统具有同一性和整体性,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数据的录入都能够形成前后的呼应,能够影响相关模块的构建,从而避免了其他部门或者模块录入过程中的重复,形成数据之间的共享化。第四,该系统具有准确性。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业务环节反映在系统中都按照设定的标准流程操作,任何人不得对其进行任意的修改。这对于财务部门来说则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其数据的使用具有唯一性。第五,该系统具有流程性。该系统强调面向业务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管理系统能够支持业务流程的调整并可以对业务活动进行成本控制。

2ERP环境下寿险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优化

2.1设计目标

寿险公司运用ERP系统首先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定位制定合理的、科学的目标,其业务的开展都应当依照企业总目标而进行,既不可偏离方向,也不可过于冒进,从而做好相应的统筹规划。ERP环境下寿险公司所进行的目标应当首先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也就是说要寻找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关各个部门的财务工作安排,应对好内部各个部门所发生的财务狀况,对其财务工作实行实时管理和控制。通过ERP技术的应用,企业要将各个部门的业务进行整合,让所有部门的数据、应用得到相应的管理,让其能够在多个系统上进行应用,在企业和部门之间形成数据共享,发挥企业一体化的构建模式,让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势逐级下传至各部门,让企业与部门之间形成心心相印的管理模式。

2.2设计原则

ERP环境下寿险公司进行系统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依照原则的要求对系统进行构建。第一,寿险公司ERP系统的设计要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进行,其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兼顾各个部门对财务管理特点的形成,最终形成具有一体化特性的设计。战略高度上进行系统设计是设计的重要事务。第二,寿险集团ERP系统的设计要坚持财务整体最优的原则,这种所谓的“最优”并不是对原有系统的补充和完善,而是一种新的系统设计模式和构想,其不再强调单一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环节,而是强调业务开展的整体性,以及财务管理的整体性,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让各个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统一整体。系统的构建还要解决好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问题,做好业务流程的增值与非增值作业,对于非增值部分则可以进行相应的简化,提高财务的运营效率。第三,寿险公司ERP系统的设计要坚持资金运动轨迹为主线的原则,财务管理最为重要的便是资金的流动,其囊括部门所有资金运动的业务流程。而资金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命脉,资金只有得到最优的运动才能够产生增值,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等流程都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系统设计需要构建资金流动顺畅的财务流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3ERP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架构

虽然同样为寿险公司,但是不同的寿险公司其内部财务管理的模式却具有一定的差别,寿险公司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种类的选择,从而选择ERP环境下最好的财务管理模式。第一,财务管理型模式的选择。此种模式的选择主要是以财务指标对相关部门所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和考核。企业财务关注的是本公司的盈利能力,投资的回报成果,以此来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此种管理模式更加灵活,能够节约公司的管理费用,能够提高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此种模式应用注重的是结果的产生,对于过程则并没有给予限制规定,因此,对于部门的财务情况难以有效把握,难以进行统筹规划。第二,战略控制型模式的选择。此种管理模式坚持以战略规划为主,根据企业的情况建立相应的业务部门,关注的是各个部门的财务管理是否能够与企业的发展保持一致,坚持以财务控制、战略布局和重点业务的管理作为突破口,实现集团和分权形式的管理。此种管理模式能够让企业有效把控各个部门的财务管理状况,能够实现统筹规划。但是其管理费用相对较高,权责难以明确划分。第三,经营导向型模式的选择。经营导向型主要是通过总部业务管理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日常经营进行管理,公司整体协调成长、对行业成功因素进行集中控制与管理。其对于高新科技的应用较为广泛,对财务进行控制,以及各种营销活动进行控制,属于集权的类型。此种管理模式已经应用到了非常广泛的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结论

ERP环境下所进行的财务管理,对于寿险公司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但是其中同样蕴含着机遇。只有公司对其运用得当便可以让其发挥出事半功倍的功效。因此,相关管理层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让新型的管理模式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作用,让其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获得更加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朝嵘.如何优化ERP下的公司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220.

[2]刘娜.ERP系统实施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优化分析[J].管理观察,2013(25):142-143.

[3]郑贞.ERP环境下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的新构想[J].会计师,2016(3):71-72.

作者:王敬党

寿险公司财务控制论文 篇3:

从财务角度浅析寿险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工作

摘 要:寿险分支机构的主责是按照总部战略意图,组织有效落实执行,以在所辖区域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在经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风险,如果内部控制体系缺失或建立了但不够完善,分支机构就面临严重的经营与财务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简单概述了寿险分支机构内部控制工作的价值,进而分析了寿险分支机构内部控制工作可能存在的不足,最后给出了寿险分支机构强化内部控制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寿险分支机构 内部控制 价值 不足 措施

1 寿险分支机构内部控制工作的价值

内部控制在寿险分支机构(下文简称分支机构)经营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从多个方面提升分支机构财务资源投入的效率与效果。基本来说,这种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内部控制可以增强分支机构市场竞争力。内部控制是以战略规划为基准的,涉及到分支机构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所有业务。内部控制能够为不同的业务部门制定起相应的目标,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部门的经营活动加以规范。通过这些工作,内部控制工作最终可以及时发现不同部门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面临的风险,进而加以调整。另外,不同部门借助内部控制工作,可以将彼此间的工作目标有效协调,避免出现经营目标冲突的局面,从而确保不同部门的工作都能够有效支持分支机构战略落实,提升分支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内部控制可以很好地调整分支机构资源,杜绝浪费。全面预算管理是分支机构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基于经营目标对分支机构资源的配置规划,但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内部控制体系支撑,以使经营管理者可以清楚各部门的资源实际分配情况和具体的工作安排。对各部门之间存在的资源利用不合理现象,作出调整,从而避免浪费的情况发生,来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第三,内部控制可以极大地提升分支机构的盈利能力。在经营效益管理方面,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反映出分支机构资源投入的强度及产生的结果,可以据此为不同部门进行资源调配,确保资源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在财务收支方面,内部控制可以使分支机构根据收支情况的变化来对营运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控制,这也有助于提升分支机构获利能力。在损失控制方面,内部控制是控制内部风险最主要的手段,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大幅降低来自监管处罚、客户投诉、内部舞弊等方面可能造成的损失。

2 寿险分支机构内部控制工作的不足

内部控制工作对于分支机构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正向影响作用,但当前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归纳来说,当前主要面临如下几点不足。

第一是内控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关键环节管控缺失。与目前行业快速的业务增长相比,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一些公司内部控制没有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许多关键控制点处在控制无效状态。前期,在业内查处的案件中有相当部分是分支机构员工或营销人员利用公司内控漏洞进行的侵害公司财产行为,如公司员工利用单证和印章管理的漏洞制作假保单进行非法承保或诈骗活动等。近期,比较突出的是基层销售人员以虚假宣传误导客户引发的消费投诉,给公司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和监管处罚,进而影响了公司乃至行业的声誉。另外,一些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在手续费、佣金及一些费用支出方面还不够规范。

第二是财务控制人员管理方面面临新旧切换的难题。内部控制工作强调采用集中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原有的财务人员感觉自己变成了单纯的数字操作人员,个人的专业技能“荒废”,价值得不到体现,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工作热情,转岗乃至跳槽的情况并不少见;另一方面,新引进的人员,根据岗位要求学习的主要是流程操作而非原理,只能简单通过数字来开展相应工作,与工作的最前线脱离,这使得他们很难真正掌握具体业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可能存在或发生的风险,敏感度低,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效率与效果。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留住现有的骨干人员和培养新员工综合技能是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第三是缺乏内部控制评估和持续改进机制。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需要通过内部控制的评估手段,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与薄弱环节,并及时进行整改来实现。有些公司尤其是新设立的公司在分支机构的内控建设工作还停留在建章建制甚至是建队伍的阶段,没有对公司经营各环节的风险和控制进行梳理,也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没有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监督,缺乏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机制。

3 寿险分支机构强化内部控制工作的措施

面对上述不足,分支机构“守土有责”,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内部控制工作的水平。归纳来说,如下措施尤其需要加以重视。

第一,加大内部控制标准化管理的力度。一方面,分支机构必须严格结合当前的会计政策,在分支机构内部构建起一套系统性的内部控制工作实施标准,确保分支机构不同业务的会计工作各项数据能够通过标准化的接口实现对接,从而提升数据传递的效率,提升數据处理的速度与质量。另一方面,分支机构还有必要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加以升级,也即不仅强调会计工作的标准化对接,更要强调业务部门通过标准化流程实现对接。为此,分支机构的不同业务模块都需要积极配合该项工作,自身也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协调机制并明确负责人员,对于不同业务数据的标准化对接工作进行统一的安排部署,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矛盾进行沟通协调处理。

第二,分支机构应构建起内控风险警报体系。实施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鉴于内部控制的整体性特征,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给分支机构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分支机构有必要构建起内控工作警报体系,采取对重点环节和特殊阶段密切监控、定期进行内控风险排查等策略。当发现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完该问题才能进行下一阶段及其他业务内容的工作。另外,借助警报体系,员工也会提升自身开展工作的认真程度,有助于内部控制报告的总体质量。

第三,分支机构有必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加工与信息风险防范能力。内部控制工作是提升财务信息加工能力与效果的关键,因而分支机构必须为该项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从软硬件配置上都要满足分支机构自身内部控制工作的需求。对于工作人员,分支机构必须建立完备的培训体系,定期给予岗位基础培训、专业进阶培训、综合技能培训等,这不仅能够为员工职业规划提供支持,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也有助于数据处理工作的速度与质量。有条件的分支机构还可以引进相应的人才,来支持内部控制工作创新大数据的挖掘工作。信息安全处于所有信息加工工作的首要位置,分支机构必须首先构建起相应的信息风险防范规章制度,对于数据信息进行类别管理的基础上,严格明确不同数据的传递与使用原则,以及对于数据出口管理的方式与责任人。除了防范体系,分支机构还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对于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对于信息泄漏情形加以快速弥补处理。

第四,分支机构应强化关于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状况的系统考核。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过程中,考核工作因其能够有力地激励员工全力完成工作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分支机构在进行考核过程中,应当围绕内部控制的指标体系来开展工作,严格根据内部控制工作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奖惩。典型的负激励案例可以有效警示内控各环节的重视度,而正激励可以鼓励内控工作的进一步完善。通过考核工作,员工可以不断强化自我管理能力,在确保本职内控绩效的同时,积极投入到内控体系建设中。

参考文献

[1] 王耀斌.寿险分支机构内部控制现状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3).

[2] 韩惠玲.浅谈寿险分支机构内部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8).

[3] 欧阳卓平.我国寿险分支机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 2008(1).

作者:朱敬滨

上一篇:金融产品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人文关怀思想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