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论文

2022-04-17

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应试教育正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所接受,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赞赏。而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由于其知识的创新余地不大,且由于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加之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够,不少的中学历史教师还没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严重地影响了历史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论文 篇1:

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的对策

摘 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利用网络进行教育也逐渐被我们接受,并带来了很可观的教学效果。在目前这种形势下,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入到校园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历史教学;创新对策

当前的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进入校园,它不仅会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会改变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历史学科之中去,以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为载体,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中学历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

(一)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历史信息

使学生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进行深入的了解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过去的历史教学资源有限,历史信息存在一定的延时性,很多学生不能及时的更新历史信息。而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网上搜索历史信息,关注最新的教学动态,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历史知识不断更新,使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历史信息,保证历史信息的时效性。

(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可以说是一个演变的过程,而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学生无法想象到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历史教学有效性不高。而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了信息技术,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包括:音乐、图片、视频等。通过这些教学课件使历史画面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抽象、枯燥的历史内容变得生动和丰富。不仅如此,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把几百年前的历史故事以动态的形式表达出来,为课堂增添了趣味性,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相关历史内容掌握的更加牢固,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又提升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主要运用

(一)多媒體教学

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图片的讲解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口述以及挂图的使用,形式单调,对于历史知识的整合有所欠缺。而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的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音频、视频等方式将无声、枯燥的文字转换成历史情节,以此让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形象。这种教学方式能使不能复现的历史故事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找回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老师通过课件,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分析的能力。

(二)网络教学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称得上是本世纪的最大成就之一,网络的出现以及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变,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各种信息,并在相关的网站上开展讨论等等,这种方式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言论自由,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展示教学的内容,学生可以借此平台在线与教师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近期,网上课堂也逐渐成为一种热潮,学生在学校接受到的课堂教学是很有限的,但网络资源却是无限的,网上课堂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远距离教学,让学生随时可以进行课堂教学,这不仅延长了学生课堂教学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弥补他们在校期间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双管齐下,保证教学质量。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创新对策

(一)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

虽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好应用程度和技巧,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经验,不断的创新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对策,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的对其进行应用。如果教师长时间的只应用计算机教学,学生也会因此失去新鲜感,对于历史兴趣也会随之下降。只有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选择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感到新鲜感。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关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来吸收所学的知识。

四、结束语

总之,当下信息化教学在不断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但它只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方式,我们不能忽视它更不能完全依赖于它。如何更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剑.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05):32.

[2]刘慧芬.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249-250.

[3]蔡蓉芳.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29-30.

[4]薛荔.浅谈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259.

作者:龙燚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论文 篇2: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应试教育正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所接受,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赞赏。而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由于其知识的创新余地不大,且由于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加之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够,不少的中学历史教师还没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严重地影响了历史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历史教学的创新呢?笔者经过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笔者认为,推进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创新,应该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

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三国史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肯定要向学生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割据局面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对东汉末年政治形势的分析以及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势力的形成和他们各自的有利条件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不易理解为什么说东汉的灭亡和三国的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具有了这样一种将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的观念之后,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2.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

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

笔者从调查得知,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时常指定出一些知识点或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忆某些历史知识时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笔者对此举深表担忧。诚然,让学生记得较多的知识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一个必要前提。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就是系统的、灵活的,可以保证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作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比如我们在教授学生学习法国大革命等章节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将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美国独立战争等史实作对比分析,找出这几次资产阶级的背景,参与阶级,领导阶级,革命的结果以及意义等各个方面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各自的原因,这样学生学习到的就是比较系统的知识。由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他们在记忆的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历史知识网络,便于他们学习之后的运用。

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教授的重要性。因为知识的教授毕竟是历史教育乃至各个学科教育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只知道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给学生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例如我们在教授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知识的时候,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们抗日战争的前因后果,只教授学生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那么学生对抗日战争就只能达到一个浅层次的理解。而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如果能结合抗战前的中日关系和两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就今天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的猖獗和中日两国之间在“钓鱼岛”等问题上的冲突进行系统的梳理,就可以使学生在宏观和微观,历史和现实等各个方面去把握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并使学生真正领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样的教学就能保证学生既学习了知识,也培养了素质,提高了能力。

作者:邱燕萍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论文 篇3: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要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人才的多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和决定性因素。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创新。我个人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必须要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能力来源于知识,知识有待于转化为能力。能力必须以知识为依托,离开知识谈能力,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中楼阁。假如一个中学生对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不了解,你能说他有历史思维能力吗?当然,知识又有待于转化为能力,知识不经过加工、处理、联系和重组,不用思维的经线贯穿,就只能是静止的、零碎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古知今。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中,必须是知识与能力并重,只传授知识,不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法是不可取的;而任何忽视传授知识,片面强调培养能力的作法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二、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反映出来,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直观地接受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历史课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手段。《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历史课的内容更具有情感因素,与其他科目相比它可以上得更生动活泼,课堂效率更高。在教学手段进步的条件下,如果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完全的投入情感因素,只是枯燥无味地、机械性地演示文稿,那么,多媒体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中学历史教学没有也不可能有唯一固定不变的形式。中学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它应该因课因人而异,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例如采用问题讨论教学便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通过问题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就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设计的一个匠心独到的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在解决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辩论,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或结论教师不能妄加评论,而是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我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是:不怕学生的观点有误,就怕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对于提出错误观点的学生也要给予表扬。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

四、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中学历史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史学材料的大量涌现、信息量剧增的矛盾,传授系统知识和教学的集体形式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实施因材施教的矛盾。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历史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要努力形成契合点。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能力也就愈强。

五、深与浅、难与易的关系

这是任何一门课程教学中都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深与浅、难与易其实都是相对的,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一样的:接受能力不同,原来的知识水平不同,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同,因而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深与浅、难与易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如何处理深与浅、难与易的关系,关键在于一要吃透教材,二要吃透学生,从学生的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出发,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这应该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掌握但又不容易掌握的教学基本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该形成各自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教学风格。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肩负着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为此,我们要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不屑追求,努力开拓中学历史教学的新天地。

作者:刘芳竹

上一篇:电子教学书籍设计论文下一篇:认知模型小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