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指导金融论文

2022-07-03

【摘要】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着一些新问题:职业指导重视不足;职业指导工作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不能与时俱进;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进行全程的职业指导;开展创业教育;加强职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职业指导金融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职业指导金融论文 篇1: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摘要】由于高校扩招的背景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本文从高校主体、毕业生自身和市场需求出发,阐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

一、就业形势分析

2009年我国有611万高校毕业生;2010年毕业生超过630万人;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人。人才培养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才需求的速度;在金融危机的余热下,部分企业停止校园招聘计划,部分企业倒闭或裁员;国家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大学生就业,很多单位将后几年的招聘计划拿出来提供给应届毕业生,这些都给后面几届的毕业生求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二、就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将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从学校走向社会过程中实现角色转变的一个过程。就业的难易取决于高校制度、毕业生素质和就业市场需求等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任何一方有失偏颇,都会影响毕业生的合理就业。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离,造成学而无用

随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很多单位慢慢调整经济策略和市场需求,而原本在大学中很吃香的专业没有赶上外面世界的变化,仍在闭门造车。有些学校仍然开设冷门专业,有些则不顾自身实力,开设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过多而盲目。不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让学生在毕业时没了用武之地,学校的专业设置跟不上时代和市场的步伐。

2.高校就业指导存在滞后性,职业发展队伍不强

各高校虽然重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职前指导,但很多做职业指导的老师都是在高校工作,他们很撒少有人在企业有过任职经验,不了解企业或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基本靠书本知识宣传,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此外,高校辅导员日益年轻化,很多毕业后直接留校做辅导员,年轻的自己与学生探讨职业发展的问题,大部分依然靠书本知识或者自己成长轨迹或名人事例引导,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准确地将企业需求或就业市场状况转达给学生。此外,辅导员任务艰巨,身兼数职,缺乏一定的精力投入和个性化指导。

3.毕业生求职能力不高,缺乏准确的就业指导

很多學生不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社会知识,缺乏必要的沟通、管理、组织能力和一定的创造性,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很多毕业生在学校职业导航活动中,不积极参加,结果导致简历冗长、杂乱等不符合求职需求,同时在面试中缺乏准确的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让很多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颇受打击。

4.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合理,求职心理不稳健

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存在对口就业、待遇要好、薪资要高、离家要近等传统观念,让他们在选择时丧失了很多机会。名企情节、高薪诱惑、期望值过高、盲目从众等因素让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过分挑剔。很多同学在现场招聘会或网申时信心百倍地海投简历,石沉大海的结果让他们心灰意冷,出现了疲软状态,很多毕业生对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兴趣不大。面试中的屡次被拒致使他们没有足够勇气继续寻找工作,一直拖延或停滞不前。

5.毕业生产出的供应和企业需求脱节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高校扩招,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迈入大学殿堂接受高等教育;在次转变过程中,买方市场逐渐取代了卖方市场,大学生经历四年苦读之后,却面临激烈的竞争,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6.企业需求和毕业生角色不匹配

企业的目的是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创造价值,而应届毕业生从头开始学习和适应,几乎没有工作经验,加大了企业的运作成本和资金投入,很多企业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或专业人士,拿来即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应届毕业生会受冷落。

三、解决就业问题对策

1.及时更新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重视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

高等学校的一大功能就是社会服务。通过历年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大学所学在毕业后的职场上是否有用;与实习基地联系,了解各类职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立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选修课,树立正确的人生规划或职业意识。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国内高校虽然也在此方面创新,但目前高校复杂的课程体系,很难给学生实践留出充分的空间。高校应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或课时分配,为毕业生的求职提供充分保障。

2.加大就业指导和职业导航功效

大学生就业指导即根据大学生自身特征和社会需求,在有科学根据的职业发展指导下,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合理化选择职业的过程。对低年级同学要做好职业导航教育,通过职业倾向测试,初步了解职业概念。对于高年级或毕业生同学,通过校友论坛、企业精英论坛、实习汇报与分享、形象求职与礼仪、就业沙龙、成才之路优秀案例分析等活动,分享职场经验,避免求职弯路。同时对毕业生进行分层分类指导。在不同群体中,通过对就业、考研、出国、自主创业、西部就业等不同就业途径与渠道的划分,让他们根据自身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对毕业生要做好求职准备于能力提升的活动。对优秀同学提高求职技巧,以期顺利通过;对中层同学加大职业指导力度;对就业困难同学,通过个性化分析,制定个人求职方案。聘请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或企业高管做职业顾问,与各大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充实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3.加大宣传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一系列就业政策,在不同的毕业生群体中,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中小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或考取研究生;通过三支一扶政策、毕业生应征入伍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的解读和宣传,鼓励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中西部地区等;在各大城市高校中,让毕业生回生源地工作;让经历过磨练的校友以亲身实践来打动大家,丰富宣传形式。此外,政府等就业部门要进一步给毕业生提供就业途径与机会。

4.加强毕业生求职心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毕业生在求职中难免遇到困惑或打击,及时疏通心理压力,引导积极就业;通过历年毕业生求职典型事例分析就业心理;诚信应当贵为当代合格大学生的优秀品质之一,但是面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和社会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原则。为了得到心仪的工作,求职材料虚假包装、简历掺水,为了取得工作盲目签约、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而随意毁约等现象不但影响本人的求职,还降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学生甚至学校的形象。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

5.正确审视自己,塑造准确的就业观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面临激烈的竞争,要让毕业生端正不良的求职意识,转变择业观念,引导他们先就业后择业。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选择,从自身情况出发,结合实际寻找职业机会,而不是一味盲目、跟从、挑剔。鼓励他们结合自身所能,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文化、社会需求的匹配,真正实现理性就业。在职场生涯中,不断发展个人能力,从而实现进一步飞跃。

6.重视就业困难学生,做好分析汇总和借鉴

每年都会有部分就业困难的学生,要详细分析其就业困难原因及分类、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记录其求职过程和数据并跟踪指导,历年就业困难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制定相应方案,如党员或优秀毕业生起带头作用的一帮一活动、针对优秀的困难学生优先推荐等,提高就业指导和促进就业的有效性。

7.加大企业与高校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

一方面与企业建立联系,针对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建立实习基地,让优秀学生在毕业前实习,同时加大毕业实习的实践和指导,能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角色意识,加强学生与企业文化的匹配,有利于顺利度过毕业实习期或使试用期;企业将毕业生表现情况和知识水平等反馈至高校;同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要派出优秀就业指导教师到企业观摩或实习,能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结合亲身经历升华和拓展,有利于就业指导的准确性和长效性;另一方面,企业派出相应的管理人员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或担任指导老师,提高学生在职业指导方面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此外,高校要不断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分析,获取更多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把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动性。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现实表现。开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毕业后的工作表现。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从市场和社会需求出发,加强就业指导并结合市场变化和本校学生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就业实施方案;积极调整毕业生求职心态,引导他们以良好的知识储备、过硬的动手能力和优秀的个人素质赢得市场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周毓萍.从高校视角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政策[J].理论月刊,2009,8.

[2]钱宁等.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3]陈小芬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文史博览,2009,5.

[4]胡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7.

作者:刘飞

高校职业指导金融论文 篇2:

浅议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摘要】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着一些新问题:职业指导重视不足;职业指导工作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不能与时俱进;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进行全程的职业指导;开展创业教育;加强职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而2010年我国的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30万,再加上往年未就业以及就业后又因金融危机失业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膨胀[1]。当前及今后很长时期,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帮助和指导大学生顺利求职,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文章从职业指导的基本内涵入手,阐述了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效途径。

一、职业指导的基本内涵

不同国家对职业指导的称谓不一,人们对职业指导概念的理解也不同。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称职业指导,日本称出路指导(专指学校里的职业指导),德国称职业咨询,原苏联则称为职业定向教育,我国许多人经常将其与就业指导、择业指导混同使用[2]。典型的观点是:“就业指导,也有人称其为‘职业指导’、‘职业辅导’”。结合我国职业指导的发展的具体情况,使人们对就业指导工作有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这里笔者主张将职业指导表述为:职业指导是指职业服务机构为求职者(或学生)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或招聘员工)提供咨询、服务、指导和帮助的活动。因此,职业指导的概念应包含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等。

二、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不仅关系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及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的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指导工作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建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已,根据从业人员的要求、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能力、专业知识、潜力、人格特征、限制和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能发挥个人专长的职业。同时,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我,使他们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根据社会和职业的需求,结合自身实际,端正就业态度,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理想,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职业规划。

(二)高校的职业指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高校作为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全面、深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开设职业指导课,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迅猛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对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高校的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职业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如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聘策略、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适应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等,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高校的职业指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稳定就业服务

职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对高校大学生顺利就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职业指导,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一方面通过指导实现人职匹配,达到良好就业,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为企业的用人提供咨询,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3]。

(四)高校的职业指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本义和宗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职业指导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使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措施更加有效,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和成才,更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缺乏深度和广度,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职业指导重视不足

高校职业指导是指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能力等品质因素,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体验职业和选择职业,从而为形成良好的从业素质奠定基础。而当前部分高校对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把职业指导仅理解为就业指导,单纯重视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因而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内容多数停滞在指导学生如何就业的层面上。这些高校主要通过分析就业形势、印发就业指导书、发布就业信息等强化就业能力,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观、就业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这种主观上的忽视,导致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着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二)职业指导工作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应该是一个长期化、经常化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才能达到良好效果。而当前我国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理解片面,把职业指导单纯地理解为帮毕业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忽视了职业指导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没有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更谈不上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和指导。仍把职业指导课程安排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学期,才匆忙地在课堂上对毕业生进行指导。这种指导,在提高毕业生求职技巧,让学生掌握就业程序、途径和就业心理等方面可能会有一些帮助,但是对提高毕业生未来工作能力、调整就业方向和进行创业教育等重要方面,很难有实质性的收获。

(三)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部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往往脱离社会实际,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渴求、困惑与矛盾,致使毕业生难以准确自我定位。许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职业指导”讲座,但大多停留在形式上,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讲授式的指导,内容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无论是授课还是讲座、咨询,职业指导的内容大多针对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和就业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泛泛而谈,无法反映企业运作的真实情况。加上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削弱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更谈不上实现职业指导的深层次目标——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我国高校尚无开设职业指导专业,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普遍缺乏,其数量和质量都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几乎都是非专业化人员,主要来自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思想政治辅导员、行政人员和政工干部等。他们多数为“半路出家”,缺乏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也缺乏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和资质,至于要照顾到个性化服务的需要就更不现实了。加上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往往局限于讲解就业政策、传授择业技巧、做好择业准备、举办咨询活动和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很难有充足、固定的时间对各专业年级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指导。

四、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针对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一)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认真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

第一,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列入学生工作重点,进行专题研究,交流学习新经验,不断归纳总结,研究新策略。同时,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构,全方位地构建起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

第二,采取在新生入学起到毕业的各阶段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分步骤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技巧辅导。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意识的引导、就业素质的培养、就业能力的训练,使就业指导工作能贯穿于大学生生涯发展之中;并鼓励他们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对社会的竞争能力,顺利通过“择业关”。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培训科根据国际航协所属的民航运输销售代理企业从事国际客票销售及国际货物运输必须具备的岗位资格要求,每学期举办IATA/UFTAA和IATA/FIATA培训班,90%以上的民航运输专业学生都取得了该证书,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能力。与此同时,学院是国内第一所获得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资质CCAR-147学校的高职高专院校,为机务类学生参与航空器维修基础执照的培训和考证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进行全程的职业指导

人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高校应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高校要将职业指导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职业教育和指导。

第一,对于一年级的大学生,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教育以及适应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和职业的关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素质、职业兴趣等,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牢固地树立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观。可引入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和北森职业规划测评系统。

第二,对于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应着重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各类渗透教育,通过组织大型讲座、小组座谈、模拟招聘、到人才市场的调研以及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需求,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在其学习阶段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及时修正职业目标,并努力完善自我。

第三,对于四年级的大学生,应着重加强诚信意识、就业观、心理健康、创业素质的教育以及就业形势、面试技巧、就业指导等,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当然,高校的职业指导还应体现对学生的个体化指导。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设立“一对一的就业谈话室”,这样便于学生与就业指导人员一对一的面谈。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以后的面试和就业时能够冷静思考、沉着应对。

(三)开展创业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挑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中应突出创业教育,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所谓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的教育。

第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对学生在创业计划制定、市场营销、工商税务、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培训。

第二,组建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创业协会”,并聘请名师作指导,定期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

第三,和省教育厅或企业合作设立创业基金,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为今后的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加强职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

加强职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实现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是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前提。《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强调:“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因此,高校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专门化职业指导机构,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第一,引入持证上岗制度、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培训制度。通过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有计划地对现有的职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工作交流和理论研讨,激励他们进行科研立项研究,鼓励他们考取国家职业指导师,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邀请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校友以及政府职能部门人员担任就业指导员,扩大就业指导队伍的阵营。采取培养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支具有扎实、专业的职业指导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的队伍,为推动学校职业指导提供良好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总之,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实施新途径,才能全面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林丽.新形势下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机制的构建[J].教育导刊,2009,(8):41.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编.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68.

[3]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组编.学生工作的释义与构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290.

[4]刘晶,陈群辉.高职院校应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就业形势[J].机械职业教育,2009,(10):11.

作者简介:

刘晶(1982—),女,现供职于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陈群辉(1982—),男,现供职于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黄白玲(1983—),女,现供职于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刘 晶 陈群辉 黄白玲

高校职业指导金融论文 篇3:

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摘要]新时期高校就业形势严峻,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也面临着工作目标不明晰、重视程度不够、指导内容和形式单一等问题。这需要高校辅导员积极探寻职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文章认为,可以通过提升工作理念、加强政策宣传、强化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实现组织方式的多样化、优化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结构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职业指导的工作成效。

[关键词]职业指导 高校辅导员

[作者简介]王玉忠(1974- ),男,江苏高邮人,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研究;田如(1975- ),女,江苏镇江人,镇江市润州区政府法制事务所,助理政工师,主要从事法制宣传与思想教育研究。(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8SJD7100035)、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以科学发展观研究金融危机下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项目编号:09SJD880094)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09年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LX2009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辅导员责无旁贷,必须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②虽然大部分高校辅导员能意识到职业指导工作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与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仍然存在着职业指导工作在重视程度、管理理念、指导方法与内容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合理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已成为当前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职业指导就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知识来研究人与职业相匹配的一门综合性新兴社会科学,③是一种新的、需求比较旺盛的社会服务手段,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指导工作是联系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的桥梁,起着信息传递、指导咨询、沟通学校与社会需求的作用。随着高校就业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包统分制度到1985年自费生由学校推荐就业或自谋职业,再到1989年国家正式推出的“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的逐步改革,就业模式亦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模式转变为“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模式,④就业机制市场化、人才流动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也暴露出了新的问题:

1.职业指导工作目标与理念不明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虽然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已日益受到各方的关注,但由于其起步较晚并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致使职业指导未形成明晰的工作目标与理念。当前,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着能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积极作用,但却缺乏对职业指导工作目标与管理理念的深层思考,仅把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作为职业指导的唯一目的,使大学生形成仅考虑待遇、地域等因素的片面的就业观,从而导致了市场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间的落差。相当数量毕业生的择业观未能从传统择业观念中走出来,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形势的变化,他们往往缺乏理性的职业观,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分析,从而导致了想去的单位不要人,要人的单位不肯去的用人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

2.职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职业指导虽已列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然而各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一,部分高校未能建立起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课堂教学不规范,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从而导致了辅导员职业指导水平不高,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教学效果。当前,大部分高校都由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兼任职业指导工作,他们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日常事务较多,不能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专门从事职业指导的实践调查与理论研究,理论水平与研究层次较低,对一些社会现象、敏感问题、热门话题不能从理论上给予解答,说服力不强,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同时,在高校层面还存在着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资源配置严重不足,职业指导课的安排随意性大,甚至没有,缺乏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等问题,这都导致了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难以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更难以满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

3.职业指导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指导滞后且缺乏个性化的咨询和辅导。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主要采取以讲授职业基本知识,特别是当前就业政策为主的传统方式来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碰到的问题,忽略了多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如职业指导课、专题讲座、个别咨询、就业动员、就业形势报告等,职业指导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职业指导对象也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未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程指导,职业指导时间严重滞后。据中国人民大学姚裕群所做的调查显示,52.9%的高校是大四才进行职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这导致了毕业生在毕业前仍不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只能慌不择路地在各种人才市场上寻找岗位。正如全球职业规划师肖子阳所说:“缺乏职业规划的就业如同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自任何一个方向的风都能成为逆风。”同时,由于高校缺乏对毕业生的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也导致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自我角色转换不及时,自我认识、自我定位不准确,在就业时往往表现出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情况”⑤。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的应对策略

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难度高、压力大、富有挑战意义和充满魅力的事业,它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以“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为素质发展要求,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与专家化为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价值,思考并实践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

1.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择业标准。职业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⑥不同职业有着不同的责、权、利和不同的层次与地位,这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择业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会产生不同的择业标准。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基地,辅导员的职业指导工作不可因面临严峻就业形势而有所偏移与动摇,其工作理念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与价值观,在社会中积极寻找自己的位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指导工作在使大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注重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指导的工作力度,提升工作理念,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全面的成才观以及“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理念;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响应祖国号召,积极投身西部计划、支教计划、苏北计划等志愿服务活动,立足自身专业,遵循通过分析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规律,确立自身的择业标准,提高人力资源配置与供需矛盾的适应率,以期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加强政策宣传,开展个性化指导,完善大学生职业测评与就业咨询。就业工作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近年来,就业工作已列入了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高校辅导员应主动顺应市场需求,遵循就业政策与教育教学的规律,主动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市场分析,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强化对大学生进行的就业政策宣传和求职技巧指导。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完成一定时期的就业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学生求职择业行为的基本依据”⑦,高校辅导员一方面在职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大对就业政策的宣传指导力度,使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人事制度,使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择业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就业纠纷和违约现象,保护供求双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在依据学生共性开展职业指导的基础上,应充分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职业指导,根据毕业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学生的个体塑造、潜能的开发、个人理想和需求的引导、个体职业能力倾向的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分散的个体辅导,实现职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使职业指导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⑧。

3.强化职业指导的全程化,让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职业发展理论指出: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职业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是个人职业选择由幻想变为现实的关键环节。周济同志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曾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以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指导的“四化”标准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让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把职业指导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向学生进行系统传授,并将职业指导与高校招生、入学、教学、管理、升学、毕业等各项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看,发挥职业指导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在时间上,从一进校开始,就应对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侧重于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之后,对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着重独立思考和继续学习与深造的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内容上,可包括就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观念上,要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包括市场观念、责任观念和法制观念;在指导上,要讲究目的性、导向性和互动性。针对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的专业性培训与指导,让职业指导与大学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建立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的长效工作机制,实现职业指导从临时性、突击性向长效性、全员性转变,促使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和有效。

4.实现组织方式多样化,及时发布信息,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职业选择。“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的复杂性与指导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组织方式的多样化。实现多样化就是要以学校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现代化的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⑨,只有实现内容与组织方式多样化,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与机会,才能为毕业生提供比较和选择职业的余地,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和谐匹配。因此,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交流沟通平台是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建立用人单位、毕业生信息交互网络,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实现就业信息网络化、系列化,多渠道地为大学提供多种职业选择,多方面地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面与就业层次。例如,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依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定向输送其所需的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毕业生;也可通过用人单位与对口专业建立起的长期的横向联系,逐步巩固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双向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亦可依托社会人才市场、校内人才市场,强化学校自身的职业指导服务,结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价格信号,实现学校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

5.优化职业指导人员结构,强化职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保证职业指导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我国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瓶颈”,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是新时期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亟待解决的难题。职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研究性很强的工作,它体现着高校的教育与服务职能。辅导员是高校推进毕业生职业指导的骨干力量,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职业指导工作所需的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形成综合素质全面、市场意识强、了解就业市场的职业指导团队。“香港城市大学的就业指导部门就是由学生工作辅导员、心理学专家以及曾在不同行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过的专业人士组成,在国外不少大学里都设有择业指导专业,有的甚至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⑩同时,职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在结构上应具备跨学科、跨部门与专兼结合的特点。因此,高校要通过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职业指导环境,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目标,加强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系统组织辅导员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的等级培训与职业资格的鉴定,并努力做到不仅把职业指导工作作为日常工作来做,而且还要将其作为一个课题去研究,以促使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指导工作走上常规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注释]

①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gov.cn/flfg/

2006-07/31/content_350701.htm,2006-07-23.

③薛琴.朝阳职业——职业指导师[J].教育与职业,2003(22):36.

④陈德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8.

⑤⑦⑧陈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几点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01,103,103.

⑥王筱棠.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证研究[J].教育评论,2009(1):78.

⑨王溢泽.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60.

⑩马于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及其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55.

[参考文献]

[1]苗天慧,包惠珍,俞智慧,王艾平.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2]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3]熊慧.“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误区[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7).

[4]张杰.变革环境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5).

作者:王玉忠 田 如

上一篇: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论文下一篇:网上商店税收征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