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2022-04-20

[摘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教育轻指导、重模式轻管理、重活动轻实效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与学风建设相结合、与就业目标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建立一支以授课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职业咨询队伍建设为辅助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化、专业化队伍,从而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篇1:

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建议

摘 要: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变生活迷茫、学习动力不足的状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如何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采取行动,对学生职业道路会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等特点进行分析,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若干建议。

关键词: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建议

1.高校职业规划的作用与意义

1.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

所谓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择生所爱、择生所长、择世所需、择生所利”四个基本原则来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今,自幼儿园至中小学,学生每一步所做的事情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和计划进行,学生很少能自我做主;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有所改变,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时大学生尚缺乏把自己作为主宰命运的主体的能力和意识。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弥补学生的这一缺陷,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把寻找职业、发展职业纳入到人一生的设计中,尽早地建立职业准备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1.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意义。

首先,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规划未来的生活目标,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正确的启发和锻炼;其次,高校职业规划是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特点进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领域、解答学生职业困惑的有效途径;最后,高校职业规划是可以激发大学生自我能动意识、增强个人实力的有效手段。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2.1高校职业规划工作开展现状分析。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据调查,90%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工作人员高谈阔谈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实际上大多数都是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全部,而且对此项工作的执行力和落实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这就使得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原因在于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不完善,没有抓住工作的重点问题。例如,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哪怕是选修课;缺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师资源;就业指导中心与心理咨询老师、各院系辅导员等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联动机制;只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服务,忽视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性特点;只注重提供就业信息,忽视对学生发展规划的咨询与指导。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由谁来做、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2.2高校职业规划的误区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辅导需要专业人员,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混淆,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就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是错误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也不只是心理健康教育,三者不能混淆。三者必须形成联动机制,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动力支持。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2.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女生理论成绩往往能优于男生,但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创新意识不是太强,很少有女生接受竞争性强、挑战性大的职业,而这些能力却往往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女大学生就业难”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受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女生大多数喜欢选择比较稳定、风险小的工作。例如,文秘、财会、实验员等稳当职位成为女毕业生的首选,对一些需要开拓精神的职位则避之不及。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陈旧使其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首先,就业期望过高,寻找就业单位往往将眼光锁定在那些国家公务员、银行等事业单位;其次,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就业岗位定位不准;再次,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内心里排斥地方岗位就业;最后,现在很多工作岗位仍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点,因此,女性的生理、心理劣势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

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若干建议

3.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具有很强实践性和理论性的课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改变以单纯的就业指导形式为主的局面,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能停留在只是开展几个就业技巧培训、对毕业生求职的传授和训练等较低的层面上。高等学校在重视招生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因此,应根据社会行业特点、社会形势、学生的职业需求来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与咨询帮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大学生在校时期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不仅可以为人生中制定一个短期规划,而且可以制定中长期、长期的人生规划,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指导学生在人生中走好每一步。

3.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具有全程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贯穿于人生的始终,为人生导航。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应仅仅为毕业生设置,大一、大二刚入学的新生也应该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甚至从小学时代就可以开始职业生涯意识的启蒙,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就应该对此进行普及和拓展,要每位同学都对人生有所追求。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职业生涯教育基本上是空白的,因此,高校必须转变观念,以发展的眼光,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从大一新生刚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和行业特点,在职业方向上进行定位,并树立目标,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与改进,既做到实事求是,又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理念。

3.3提高高校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质量。

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务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担任,而这些工作人员并没有专业的职业资格认定资格证书,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大量培养和聘用的专任教师,学校应提高实际人力、财力投入,加强硬件设施,不断维持理论更新和学习培训。加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3.4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重点关注女大学生。

受传统的风俗习惯、家庭环境影响,以及自身的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远大于男生。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对其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时,需要根据行业特点,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及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的变化等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进而分阶段制定计划和目标,并不断进行调整,既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性,又使职业生涯的规划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3.5建立导师制,体现个性化。

虽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集教育、管理于一体,但大学生人数较多,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人员有限,对每位学生进行全程细致的跟踪教育是不现实的。最好建立导师制度,不仅能对学生进行跟踪教育,而且可以采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而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导师从个人阅历、工作经验、专业知识、社会观察能力等方面都能辅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在大学期间制定良好的目标和计划,并在朝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塑造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寻找机遇,向着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王云飞.方绪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1).

[2]史灵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

[3]李晓军.以职业生涯规划的模式创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7).

[4]杨娜.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初探[J].传承,2009,(7).

[5]冯峰.浅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6]汪风涛,严志谷.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长效机制的探索[J].理论观察,2007,(6).

作者:胡文龙 王秋梅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篇2:

对推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摘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教育轻指导、重模式轻管理、重活动轻实效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与学风建设相结合、与就业目标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建立一支以授课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职业咨询队伍建设为辅助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化、专业化队伍,从而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作者简介]赵会利(1973- ),女,河南辉县人,黄河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6)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凸显,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已经提上各高校的议事日程。在近些年的实践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专业化队伍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但这其中也存在着尚不能与大学生的求知、求职需求相符合,不能与学校的整体工作相结合,不能与学生工作队伍相结合等方面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的必修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逐步成熟,教学实践体系日趋完善,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体系性有待商榷。

1.重教育轻指导。目前在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教育占主导地位,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课堂传授。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对课程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不够了解,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启发性不强,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在被动教育中逐渐丧失对课程的兴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综合课程,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主要停留在初级的技术层面,缺乏对学生进行深度的指导,忽略了现实针对性,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同时,高校的职业咨询尚未广泛开展,咨询队伍还相对薄弱。职业咨询教师的工作就是在学生自我规划过程中不断指导其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诊断和自我探索,但目前各高校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或有相应职业资格的教师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指导也大部分是零散的、随机的,没有计划性和系统性,更缺乏对生涯规划实践的指导,偏重于学生的自我认知,轻视职业探索方面的指导,并且出现以就业指导代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象,这都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一步深化。

2.重模式轻管理。目前,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内容、教学形式不断丰富,引入了一些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及测评工具,也摸索出了一套基本的规划教育流程及模式,大体包括学生对自我的评估、环境分析、目标定位、实施方案和生涯规划评估反馈等,这一模式本身无可非议,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师资队伍人数的有限以及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动态的跟踪管理,对学生阶段性目标的实施效果不能及时进行评估和指导。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模式化教学本来无可非议,但对于学生在自我规划过程中的具体执行情况了解不充分,也就很难对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科学客观的解释。面对各类生涯测评工具及测评结果,指导教师也常常无法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内涵,面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教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书往往缺乏深入的理解,也不能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来进行规划,学生或照抄照搬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或随意拼凑,职业生涯规划书也失去了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变成形式主义的代名词。

3.重活动轻实效。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都会开展许多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深度职业体验、职场模拟等。近年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方兴未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有相应的省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这些比赛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活动中过分注重成绩,往往忽略了学生在比赛之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效果。很多学生经历了初赛、复赛、决赛的层层选拔,可是在轰轰烈烈的比赛之后,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其方案的可操作性不强,执行起来难度大,其职业生涯规划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学生往往放弃在参赛中进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另选出路。这样既浪费了学校在一系列选拔、培训中所投入的人力、财力,也占用了学生大量的精力,最后比赛的意义大于在学生中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这样的比赛对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不到实际的效果。很多学校鼓励学生进行的职场体验、职场模拟也是这种情况,学生确实投入精力在做这些事情,但是活动之后的效果如何往往不得而知。

二、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握的原则。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着眼于为学生谋发展、谋出路,它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一条与学生管理、学风建设、就业指导相结合的道路,真正使其深入广大学生内心,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活力及内在动力,使他们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把职业生涯规划变成一种持续学习的内驱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把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与学生管理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利于高校对学生的管理由以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强制性教育向学生自我探索、自我管理为特征的指导性、服务型管理迈进。以前的高校学生管理过多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纪律约束、主题活动开展和各种奖惩措施等方式来实现,在这种管理体系中学生容易懈怠,缺乏学习动力,自我认知模糊,目标不明确。学校为管理而管理,也缺乏明确的导向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管理的结合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督促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真正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最终形成很强的自律意识和目标意识,最终实现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二是与学风建设相结合。高校应充分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指导过程中注重与学校学风建设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规划中真正体会为自我谋发展的紧迫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他们从自身出发,准确定位,在学习职业生涯的早期评估自身的职业能力倾向,同时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并适时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使之越来越趋近实际。在这个过程里,大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励大学生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明确大学学习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转变学习风气,不断充实包括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在内的知识基础,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与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以高校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助力推动学风建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

三是与就业目标相结合。在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但它的出发点还是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为学生顺利就业、走上社会提供动力支持。在这个意义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纳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之中,以职业生涯规划来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就业为中期目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争取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职业规划指导,同时引导学生认知社会,了解就业政策、求职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为学生提供权威、准确的市场需求情况,这就要求学校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就业调研,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应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造良好的氛围,最终实现学校高就业率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2.构建三位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在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进取动力,及时调整目标,确保学生健康成长,而这一切有赖于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以理论课教师为骨干,辅导员队伍为保障,职业咨询师为辅助,建立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是必然选择。

第一,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必不可少,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高校应完善队伍的评聘机制、考核奖励机制,创造条件吸引更多有相应学术背景和丰富社会经验的人士加入这支队伍。学校应将校外聘请专家与培养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相结合,对学校内部相关教师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职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这支队伍中的授课教师应通过职业指导师认证或者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背景,有较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完善的知识结构,熟知生涯规划领域的最新成果,了解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够确保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专业性,使学生受到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为大学生实现学业、生活的自我规划奠定良好基础。他们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广博的知识,与企业及社会团体有相当密切的接触和了解,能把最新的职业资讯传达给学生。

在此基础上,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甚至可以成立教研小组,定期开展交流,如集体备课、教学讨论、相互听课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第二,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保障。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与服务者,承担着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重大责任。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大量的工作如对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指导、阶段目标的修订执行以及学生在了解各项就业政策和办理就业手续过程中的问题,都需要辅导员的倾力帮助和指导。在指导实践中,可以制定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手册”及“职业生涯规划记录本”,其中“职业生涯规划手册”是将学生个人的计划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理。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要与职业生涯规划模块的教师以及学生本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要召开专门的班会集中讨论和讲解,确定每名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后,按照就业、创业、升学进行分组,按照每月一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规划目标跟踪的要求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记录本”。在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职业目标选择,区分出学生个体不同的性格特点、发展水平,据此进行分类指导,完成对每个学生的职业认知、从业决策等多角度的评价和指导。

第三,职业咨询队伍是辅助。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场的人才需求来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指导机构,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咨询人员是这一机构的重要组成人员,在掌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他们应精通各种职业测评手段,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他们应该更多地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发挥宏观指导和个别指导的辅助功能,为解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种种疑惑提供可行性方案。在以往的工作中,学校的职业指导教师更多参与的是就业信息提供、招聘会的举办以及就业手续的办理等工作,而没有纳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中来。作为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职业咨询教师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他们站在学生就业工作的主阵地,与企业和社会的接触最为密切,对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就业政策最为了解,他们对社会需求的风向标最为敏感,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起到诊断和修正的作用。学校应该加强对职业指导师的专业化培训,使他们在就业信息的搜集、学校就业政策的制定方面更贴近社会的人才需求,并且在长期的职业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就业预期、职业目标实现提供指导服务,以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

作者:赵会利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篇3:

新高考视域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探究

摘要:新高考改革下,高校職业生涯规划赋予了新的意义。传统职业生涯规划大多在大学期间开展,根据新高考改革模式的指引下,在高中各阶段更有探索的价值。目前,高校职业生涯教学现状存在不够系统、缺乏个性化特点。今后的高校职业生涯课程改革也必须完善优化路径,突出培训体系的专业性、完整性和持续性,服务学生成长。

关键词:新高考;职业生涯规划;思政教育

一、新高考改革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联系

新高考改革是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9年4月23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发布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8省市均将试行“3+1+2”高考新模式,将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高考改革它的根源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次转变。高考改革中,逐步推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同时对高考报考设置选考科目要求,这就要求高一的阶段,学生对自己未来报考和就业的方向需要提前作出选择。如何让学生科学作出规划,合理选择自己优势尤为重要。以往,我们职业生涯课程通常设置在大学,这对新高考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现在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从高中做起,高校应该与高中联动,同时课程也需要将高中与大学的相连通,成为一整套科学完备的课程。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 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擅长优势和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规划同时制定个人职业发现目标,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具体的奋斗方向。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固话课程必须是合理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早、更准确的认清自我,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有计划的进行自己各个方向的培养,同时储备更多的竞争资本,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课程不够完善,有如下问题。

高校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据调查显示,大多高校只是设置成选修课或者第二课堂指导课,没有真正纳入学生必须课体系,而且各高校根据自身师资力量等设置课程的年级也各不相同,一年级或者二年级有的甚至安排在大三年级,这就严重延误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授课时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各高校也慢慢认识到了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相对于整体的课程设置和资源分配,很少有高校单独设置职业生涯规范的课程,已经设置课程的高校,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课程少、教学目标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凸显。国家目前对就业率非常重视,作为国家的民生工程,各高校更是狠抓不放,有的学校就业率只是看学生就业情况但是忽略了源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还没有全部发挥出。

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缺乏科学系统性。职业生涯指导是一个由个人对自己主观和客观条件测定、评定的一个过程,其最终也是个人主客观的一个结果。个人评定的科学程度跟了解和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度也有关系,如果职业生涯课程设置的科学系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课程设置,才能更多理解课程设置的意义。同时,个人也会因个人能力情况、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职业生涯课程也需要不断更新、调整、完善,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也缺乏持续性。

职业生涯课程缺乏学生针对性个性化辅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囊括多个方面,如果多所有学生设置统一课程后,没有针对每个学生特点、个性进行指导,受用效果还是会差很多。目前,各高校课程设置都有一定局限性,课程设置统一,千篇一律但是缺乏个性化辅导。个性化辅导可以分为很多层面,可以设置“一对一”、“一对多”和“小团体”模式,通过这种对不同学生的引导方式和内容的不同,让课程适合每一名学生,也会弥补整体大课对个别学生学业生涯的辅导力不够。

高中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联动不足。传统观念中,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新高考改革制度下,高中学生必须提前了解专业方向、就业方向,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必须提前到高中。这时高中和大学必须连通紧密,互为对方提供相应的资源。高中的学生需要了解各行各业的情况,同时也就是各专业的情况,这就需要大学的专业队伍教师来提前为高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了解各专业的同时也是潜在的介绍相关行业和了解相关的大学,也是为大学招生作出相应的宣传。所以高中与高校应该充分沟通、合作、交流,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多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工作。

三、新高考改革下职业生源规划完善路径

1、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体系,系统科学性制定目标

高校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对于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而言是一重保障,体系的完善应该包括课程系统设置、评价反馈机制、导师培养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新高考模式的改革,很明显的一个变化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的设置时间前置。从原来的大学期间开设到现在的需要更早的介入高中。从原来的统一、不系统、不科学到目前需要科学规划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从原来的不连续到现在的高中与大学学习的连续性,更加提倡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成长。

2、转变培养观念,点面结合,突出学生个体性。高校职业生涯课程设置要吸纳课程改革的“个性化”原则,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改变以往统一培养模式,转变侧重教学转到为引导辅导,让学生突出主体位置。坚持点面结合培养盲僧,优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和团体辅导。同时也可以建立个性化辅导信息库,帮助学校更好开展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教基〔2001〕17号.

[2]吕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设计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赖雄麟,2012.

作者:张琳 赵浩轩 于文达

上一篇:道德情操修养管理论文下一篇:传球技巧篮球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