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修养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教师职业修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意识形态,不仅包括爱岗敬业精神、教书育人的理念、爱国守法的情怀反映到现实当中还包括廉洁自律的行为。高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于高校教师社会、乃至国家产生积极地影响。要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当内外兼修形成合力才能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第一篇:高校教师职业修养论文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摘 要: 明确和理解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前提,是培养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当前高校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修养做了较为具体的阐述,以期为今后高校师德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发展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从业的灵魂,是教师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它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还影响到受教育学生的成长,也是影响学校的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职业道德修养是其从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般而言,高校教师往往具有三重身份:第一,高校教师是教育提供者。高校教师一般承担了较为繁重教学和科研任务,是与学生最紧密连接的群体;第二,高校教师是管理者。据调查,大部分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辅和与教学相关的管理工作的同时,参与学校众多政策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第三,高校教师同时也是受教育者。高校之中,很多教师同时也是在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在职的高学历人员。以上三重身份的重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更加被关注。

鉴于此,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以下简称《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六个方面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做了方向性规划。在此,笔者就以上六点提出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个人理解。

1.爱国守法是教师基本的政治立场

做爱国守法的支持者、践行者和宣传者,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属性和应有之义。“爱国”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是公民道德规范。高校教师作为社会道德的重要载体,最受社会尊敬且肩负着国民成长的重要使命。因此,爱国不能是一句口号,教师必须自身具有非常清晰的认知:高校教师群体是一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承载者,其表现形式以教书育人为主。在价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态性的当前,高校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及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和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都是热爱国家的具体表现。高校教师应当时刻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对党和国家充满感情的前提下心系国家利益和学校发展,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校园和谐建设。

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是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应有之义。“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守法不仅是国家法律层面的要求,而且是道德层面的要求。高校教师应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生格言,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学术操守,不在课堂上散播影响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教师只有自身做到遵纪守法才能教育好大学生遵守国法、遵守校规,只有自身自觉坚持和贯彻国家法律法规,才能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教育他人。

2.敬业爱生是教师的核心要求

敬业爱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教师做到敬业爱生具有特殊意义。梁启超认为,“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是中国传统职业道德的两大准则。托尔斯泰说:“一个教师,如果只爱业,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他把爱事业和爱学生兼备于一身,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当前,我国的教育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其伟大成果不仅体现在当代,而且对后代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回归教师本源,践行育人天职。高校教师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立志献身国家教育事业、坚持教书育人、真心关爱学生,将党的教育事业定位为毕生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要求教师敬业爱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体现,又是教育工作的切实需要。

“敬业”要求教师对这一极其繁重而需要自我牺牲的职业精神内化为一种道德自觉。教育工作的实质是成人之美,如果没有牺牲和奉献精神就很难做好这项工作。只有将自己的职业劳动与远大理想统一起来,立足于本职工作,遵循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才能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爱生”体现的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爱每一名大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在此前提下,建立科学、平等、明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学活动中那种“施”与“受”、“教”与“学”的快乐。在有些教学活动中,个别教师没有从尊重学生人格的角度出发,没有及时形成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总有学生对教师的施教过程要么“逆来顺受”,要么“坚决反抗”,使得师生关系变成一种对立关系。这不仅影响了施教效果,而且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同时蒙上了心理阴影:前者认为学生不受教,后者责怪教师无师德。因此,教师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互相尊重、积极沟通、相互交流,并在此前提下将学生的人格要求放在第一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维持正常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关键举措。

3.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责任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主题,也是教师的根本责任。教师首先要有育人意识。明确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的,教书是育人的手段,教书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没有只教书不育人的目标,也没有只育人不教书的行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是现代教育价值的基本体现。因此,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衡量高校教师师德的根本标准。

高校教师应做到以德育人,以教师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高校教师对自我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和对贯彻执行国家意志的彻底程度。教师个人正确的人生观不仅影响着周围同事的人生观,而且对受教育群体——大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尤为重要。对于高校而言,社会职能是培养有用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教师的人生价值观应定位在“教书育人”上。高校教师只有通过教书育人才能最好地体现人生价值,才能将自身的劳动成果——培养有知识的大学生,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

4.严谨治学是教师基本的职业操守

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自我求知和传授知识与学问过程中一种严密谨慎、严格细致的科学态度,要求教师严谨治学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和职业需要所决定的。严谨治学既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又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进而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要求。高校教师只有自身拥有厚实扎实的知识基础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才能教好书,只有以自身完美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学生,才可能教育好人。因此,教师应该时刻保持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工作作风。

好的治学态度、治学作风是保证其职业生涯获得成功、不被社会歪风邪气所影响的稳定基石。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到治学严谨,就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第一,首先从思想上明确,教师的“严谨”应是对自我的严谨,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论是在知识的充电上,还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完善上,教师都应严格自律。第二,教师的严谨治学是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因为学生知识的递增和品行的进步是诸多教师接力完成的。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影响作用巨大而深刻。第三,教师的严谨治学是现代教学的需要。在现代信息多元化、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多于教师、了解信息的时间早于教师或者某方面的能力高于教师的现象并不鲜见。虽然说“青胜于蓝”是教师之幸,但倘若常常如此,教师“学高为师”的基础地位必将动摇,威望也必将减弱。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需求。第四,教师应坚持诚实守信、力戒学术浮躁。在现代科学研究领域中,教师应该自觉遵守学术规则,自觉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达到“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境界。

5.服务社会是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

教书育人之余,主动去承担社会义务,自觉服务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也是高校承担社会职责的一种方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科技发展是客观要求,在当下要发展科技,就要求高校教师以自己所学之专长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教师服务社会是无形知识向有形生产力转化的过程,是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实现教师自身知识增值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有计划地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到相关产业部门的生产一线接受教育和培养,同时也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教师通过服务社会有利于激发自身职业潜能,通过服务社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通过社会大舞台的检验来对自身知识进行提纯达到知识促进生产,生产提升知识的良性循环。

6.为人师表是教师思行合一的表现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2],可见“师”之作用身教重于言传。师之典范、师之表率皆体现在一个“范”字上。受教育的学生会非常自然地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教师真实思想的外在表露,会以教师在课堂内外表现的行为作为评价一个教师道德水准的标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天花乱坠而课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就会立马一落千丈,其为人师表的作用也会荡然无存。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先正己,再正人”,“先善己,方善人”。中国自古就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3]的说法。所以欲正人,先正己,欲正其身,先正其心。在实际生活和日常工作中,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为人师表”的真正内涵,从一点一滴做起,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方方面面做学生的表率[4]。可见,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做到“思行合一”,才能够真正实现“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教师做到“思行合一”这一点尤其重要。教师作为与学生年龄和成长经历最为相仿的教师群体来说,其生活环境和行为举止更加与学生接近,也更能对学生造成影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优秀人格、明白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才具备了师德师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总之,教师必须用灵魂去塑造,用情操去陶冶,用品质去培养,用人格去锤炼,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教人[2011]11号)[Z].北京,2011.

[2]黄晓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全面提高素质教育[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6(1):66-67.

[3]中国青年网.论语·子路[O/OL].2009-07-27[2012-03-28].http://wenhua.youth.cn/wx/gdwx/js/200907/t20090727_

967318.htm.

[4]李东坡.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2011(3):114-115.

作者:廖蓉 廖渐

第二篇:浅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摘 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意识形态,不仅包括爱岗敬业精神、教书育人的理念、爱国守法的情怀反映到现实当中还包括廉洁自律的行为。高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于高校教师社会、乃至国家产生积极地影响。要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当内外兼修形成合力才能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一、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具体化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作为意识形态的职业道德修养也会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起到决定作用。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应当是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应该是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

无论是何种行业的从业人员爱岗敬业这一职业道德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从内心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有热情,有激情去开展工作。高校教师既然选择从事高校教师工作,出发点肯定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使得自己所教授的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高校教师只有具备爱岗敬业精神,全身心的投身投入高校教育工作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初心。

2.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应该是心存教书育人的理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书育人的理念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和主要工作。高校教师只有把“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够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广招门徒,不分贵贱。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不一,作为高校教师也应当本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有耐心、有针对性教导每一名学生,帮助每一名学生更好地成长。是的学生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3.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应该是恪守廉洁自律的行为。

高校教师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还代表一个集体,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势必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勤于修身,加强自己思想建设,恪守做人做事的底线。应当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既然选择的高校教师这一行业就不应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应当追求精神满足,做到君子好财取之有道。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意义化

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仅对于高校教师个人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也会对社会、乃至国家起着决定性影响。

1.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助于实现高校教师的自我价值。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着高校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一个具备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高校教师,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取得成绩,一定会受到师生的喜爱,也会受到学校领导的关注,学校为了声誉和发展也势必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帮助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2.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

一名具备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高校教师,其身上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往往会让学生所崇拜、信服、认可。只有让高校学生从心里接收你、认可你,高校教师在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时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教师良好的日常行为和思想价值观念也会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对于学生产生春风化雨班的作用,促使学生茁壮成长。

3.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快速建立。

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每一位国人的参与,只有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作为培养人的最后一道“关卡”对于学生素质和观念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像。“人不学,不知义”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阵地,高校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第一责任责人,每年为社会培养几百万的高校毕业生,如果每一名学生的都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生活工作中去感染身边的人,那么就会加速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到来。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实化

1.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需要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当加强理论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對于个人来说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高校教师的人生目的应当在于通过培养学生优秀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应对生活的困难与挫折;要理性对待金钱与名利的诱惑,要拥有积极主动的心态去承担自己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责任使命。

2.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需要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当前,我们社会上对于一些品行不端的高校教师进行大肆的报道,致使全社会对于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持怀疑态度。高校教师兢兢业业、立德树人得不到社会的肯定,这不仅会对高校教师心里产生压力造成不好的影响,也回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起到阻碍的作用。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否定,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这将不利于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因此,应当在全社会加强具备良好师德师风模范人物的报道宣传,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使得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需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教育。这就导致了当前我们培养的学生存在知识过硬,人道的修养缺乏的现象。而高校教师的培养方式也是如此,折旧导致了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存在不足,。因此,在大学期间开展好文化教育是解决好高校道德修养的直接方法。我国的高校在发展上往往只重视引进高智商、高学历的人才,忽视对于其职业道德考核,这就给高校教师队伍埋下了隐患。对于高校教师的引进应当做到“德智并举,以德为先”。

4.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需要法律法规保驾护航。

法律法规作为兜住高校职业道德修养的“红线”是绝对不能触碰的。法律法规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不仅是“护身符”保障高教教师的正当权益,还是个“紧箍咒”防止杜绝有损师德师风现象的发生。完善法律法规不仅有助于高校教师“严于律己”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遵规守纪的良好的行为规范。

结尾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先后用“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等表现力极强的称谓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够履行好作为高校教师的职责,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释放的巨大红利,擎起更加美好的中国。

作者:王帆 王亚莉

第三篇: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途径分析

摘要: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只有高校教师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己对道德素养的自我需求和觉悟认识,才能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提供积极、主动的条件;只要学校上下一心、社会舆论积极参与,才能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提供更多奋勇前进的正能量。

关键词:

职业道德;高校教师;途径

G4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改变,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环境也随之大为改观,可以说,经济大变革对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和高校教育机制改革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在这期间,高校教师的角色认同和社会适应也面临着重要挑战,高校教师师德修养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能否适应高校教师本职工作的特色和要求,成为提高高校教师师德修养、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十八大三中全会为解决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同时,也是高校教师师德修养培养的指路牌,为新时期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建设提出了积极的能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师德修养建设的研究非常丰富,笔者依据不同著述将之粗略分为学院派和经验派两个研究方向。学院派主要以经典的道德发展、职业理论为依据,对教师这种职业的道德修养建设进行了分类论述,为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经验派倾向于以道德自觉和从教经验两方面为基础,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进行阐释,为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建设提供了生动详实的资料。

当然,笔者的粗略分类没有厚薄之分,主要是为了说明师德修养建设中“知行合一”的问题——如何将高深的理论转化成高校教师自觉恪守道德的动力?如何让默默无闻而又德艺双馨的教师在师德建设中坚定地立有一席之地?其实,道德不是别人约束我们的法宝,也不是我们前行的羁绊,道德应该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阶梯,我们一步一步沿着道德规范的方向勉励前行,最终才能为教师道德修养建设提供既现实又有说服力的生动教材。

因此,总体来说,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提高有赖于理论和实践的自动结合和相互促进,这种结合的自发和自动性是本文将要重点说明的问题。

3 研究思路

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师德修养建设进行了简单梳理,并对调高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途径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希望能对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帮助。

4 理论基础

4.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概念

道德是指受社会习俗、群体心理影响下的,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具有非强制性和非成文性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被社会公认的职业道德规范。

4.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2.1 基本规范

从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规范上面考虑,高校教师人员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知行合一、教书育人;热爱教育、甘于奉献;治学严谨、求实创新;尊知重教、为人师表。

4.2.2 工作规范

从教师的工作对象考虑,高校教师在与学生的关系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关心热爱学生,严格而科学的要求和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和尊重理解学生,诲人不倦,言传身教。

从教师的工作环境考虑,高校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同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同时,正确处理同领导的关系,克服各种错误倾向。学校领导也要更新观念、深入基层、率先垂范,关心教师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人才和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4.2.3 长远规范

从教师作为正常社会人的功能角度考虑,教师具有普通人应该具有的社会功能,参加普通社会人可以参加的社会活动,同时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正确处理在社会交往中道德要求,文明礼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校内外平易近人,以高尚情操影响和净化社会,在校内甘为人梯,在校外也以为他人服务为乐事为己任,谦虚勤奋,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

从教师的个人素养的道德要求方面考虑,高校教师应该:语言规范精炼、准确纯洁;仪表仪容亲和、衣着朴实整洁,举止文明得体,态度和蔼可亲,行为稳重端庄,文化知识渊博,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纪律,模范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不断提高自己的言表风纪素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5 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5.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需要依靠个人的自觉

道德是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的规范,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人觉悟认知共同决定的。所以,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依靠教师的个人觉悟和认识的提高。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进行规范。第一,要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我评价机制,让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能反省自身,在“见贤思齐见不贤思内省”的环境中才能让高校教师不断地主动反思、精进。第二,要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将先进事迹、榜样带到基层,带到每一个高校教师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创造条件,为普通高校教师向师德模范学习提供机会。第三,要从全社会、全学校形成一种学习榜样、尊德重道的风气和文化氛围,把学生和群众对师德的期待转化成对教师的舆论监督,让教师在不自觉中发现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自我要求、约束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觉悟。第四,要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发掘更深层次的教育素材,激发高校教师中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美德的自豪感、自信心,把行善和积德的种子播撒到深厚肥沃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第五,要从家庭这个小团体中激发教师的职业道德诉求,只有从关爱自己身边的小家,才能从中体悟到关爱学校这个大家庭、关心学生这个家庭成员的重要性。第六,要从学生的感恩教育中为高校教师师德修养提供持续的动力,只有教师工作对象的理解和接纳,才能为教师的德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健康的基础。

5.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需要依靠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道德是需要社会舆论支撑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反映。所以,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需要依靠全社会和整个学校提供理性、包容、善意的环境。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提供便利。第一,不轻易以道德为借口要求别人,苛求他人,而是尽量以身作则,行为世范,用自己的行为和口碑为他人提供学习的榜样和教材。第二,在非正式的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无法对教师的德行进行有效约束的时候,可以采取公认的、正式的机制制约相应当事人,防止发生影响教师师德的不良情况的发生。第三,“知未真,毋轻传,事未明,毋轻信”,不能为了博取同情或者哗众取宠等不端目的,传播不实的负面消息,影响师德建设工作。第四,建立师德建设的危机应对机制,把偶发的不良事件的影响限制到最小,不能受群众的猎奇心理或者“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规律的影响,放任不良消息的无限制放大,影响到公众对教师师德的信任。尤其是在“眼球经济”的影响下,新闻媒体为争取受众眼球,往往会避重就轻、断章取义地故意挖掘一些负面信息,迎合受众的胃口,导致影响师德的负面消息被无限制地放大。第五,建立主动公开、检讨的民主制度,为师德建设提供一个公开的平台,为教师的自我检讨和进步提供一个自觉、主动的平台,将这种平台的沟通、交流功能变成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生动课堂,为局外人提供了解师德的窗口,也为当局者提供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和机缘。第六,建立一个教师道德修养的最低底线标准,明确高校教师所不能为、不当为的行为指标,将简单的、富有典型意义的不良行为以明确的指标固定下来,为教师的学习进步提供“日省”的指标,相信会给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更有可操作性的量化工具。

最后,作为一个刚进入大学从教的新教师,我们还有很长的学习道路,在这条道路上面还会有很多挑战,其中师德修养就是很重要的一点。虽然,自己对师德的认识和自我的觉悟还不够高,但是,我还是非常愿意向每一位教师前辈们学习,学习学校已有的优良传统和校园文化,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在不断的思考和行动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6 结论建议

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推陈出新,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让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共同推动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2]陈锐,吕建明.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

作者:许昭宾 刘岩

上一篇:企业文化模式研究论文下一篇:企业宣传画册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