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工程论文

2022-04-27

摘要: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独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弊端,并从培养方案的修订、实习基地的建设、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方式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工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工程论文 篇1: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性基础实验的改革和优化

摘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背景下,嘉兴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将环境监测和环境化学实验整合为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并进行了优化。整合后的综合性基础实验,避免了单独开设实验的弊端,开设项目更加合理,呈递进互补的关系,同时将地表水的采集和分析评价有机地融入到实验过程中。实践证明,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实验的改革和探索,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了广泛认可。

关键词:环境工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

一、引言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实验教学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从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地位等方面强化实践教学。嘉兴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过程中,要求各专业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实验教学质量。环境工程专业是嘉兴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其中环境监测和环境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其实验课程是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实验是学生对基本概念、监测方法和反应原理等内容加深理解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专业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下,我们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分析了实验课程现状及目前存在的弊端,并开展了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改革和探索。

二、环境监测和环境化学实验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嘉兴学院以往的实验开设情况,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是两门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两者之间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在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分开设置两个实验体系,各自组织实验教学的模式,存在以下弊端。首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容的重复,如环境监测实验中会开设“4-氨基安替比林法测定苯酚”的实验项目,而环境化学中有一个实验项目为“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动力学研究”,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室资源,学生的积极性也会下降。其次,传统的环境监测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各实验项目为4学时。一般由实验老师提前准备好所需的仪器设备,并配制好所需的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学生只要根据老师的讲解或实验教材进行操作即可,实验步骤过于详细,指导教师也缺乏引导性和思考性的指导;学生的操作相对被动化和机械化,缺乏自身的独立思考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从而限制了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环境化学实验项目一般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各实验项目为8学时左右。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一般情况下,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和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同步开设,往往环境监测实验课程中尚未进行的实验项目,而在环境化学实验中已经进行,两者的衔接性较差,同时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如果将环境监测和环境化学实验合并,将部分环境监测的实验项目融入到环境化学中,学生既可掌握污染物质的分析监测方法,又可掌握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避免内容重复的同时,学生能更加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上述问题,我们针对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并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性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实验的整合和优化

嘉兴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将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整合为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删除了部分重复的内容,增加了设计性项目的比例,同时将地表水的采集、分析、评价过程纳入实验课程内容。改革后,实验项目的开设更加合理,不再是孤立的实验项目,而且呈现递进互补的关系。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设计性项目—地表水的采集及污染指标的测定分析和评价。在前期实验基础上,该项目将地表水的采集和各种综合污染指标的分析测定,以及最终地表水的环境质量评价融为一体。首先老师给出实验项目的目的:即掌握地表水的采集、分析方法,并综合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同学先根据实验目的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并提出初步的实验计划书交给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可行研究方案;然后确定采样地点,进行水质分析等,期间所需的实验试剂等均需自己配置,全程指导老师只给予必要的指导,并根据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组织情况和操作过程,做出考核评价。

四、综合性专业基础实验的实施效果评价

1.增加學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户外采集水样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比较高涨,带有一份新鲜感和神秘感,从而提高了实验兴趣。嘉兴学院2014级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围绕校周边水域进行水样采集时,不巧赶上下雨时节,同学们在躲雨的过程中,就自发地采集雨水,准备回校后测定pH值,“顺便”了解一下嘉兴的酸雨状况。同学们对自己采集的水样格外珍惜,这份珍惜同样推动了他们对整个实验的关注度和积极度。当同学发现自己的实验数据与其他组差别较大时,除了分析采样点的不同,也会主动考虑是否是测定过程出现了失误,会主动回看实验记录本寻找答案,甚至会要求重做实验。根据最后测定的实验结果,同学们会主动地查找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分析和讨论,大大提高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的真正融合。学生在户外采集地表水时,指导老师可以就如何采集地表水进行复习性讲解,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通过自己动手采集水样,学生加深了对自己的水样状况的了解,可以在数据分析时有的放矢。同时在进行水质评价时,通过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实际采集的水样,不再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在根据水质分析时,没有统一的实验方案,要在前期的实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水样特性,制定实验方案,并在分析过程中进行修改和完善。

3.避免实验项目的重复,实现实验项目的融合和优化。通过将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的有机整合,实现了实验项目的全程把控,进一步提高了实验项目的融合性和递进性,实验内容在安排上可以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操作到应用操作再到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学生掌握环境监测和环境化学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基础上,在实验课后期开展综合性设计实验,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另外,在实验内容上,将地表水的采集及污染物的分析监测等联系起来,同时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水质评价时,又将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和迁移转化规律有机地结合,从而有助于形成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验现象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五、结语

环境化学和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两门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实验,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设了综合性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了知识技能的施展空间,提高了积极性,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促进了理论教学,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2]徐波.构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论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J].嘉兴学院学报,2006,18(5):124-126.

[3]向红军,雷彬,吕庆敖.构建多元实验考核体系提高专业实验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72-273.

[4]童晓晖,戴建兵,修树东.强化实践教学加快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嘉兴学院学报,2006,18(3):140-142.

作者:高树梅 赵国华 刘辉 翟志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工程论文 篇2:

浅议独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摘 要: 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独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弊端,并从培养方案的修订、实习基地的建设、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方式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我国的大学教育正处于精英化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并存的时代,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本科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独立学院本科教育应运而生。独立学院大多定位在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实践能力强,具有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培养,必须以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

随着工业的持续发展,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刻不容缓,与之相适应的环保产业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目前,我国开办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很多,但毕业生质量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甚至存在入职后长时间不能上岗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校期间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造成书本知识同实践动手能力之间的脱节。因此,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必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来说尤其迫在眉睫。

从研究现状看,天津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对普通本科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有所研究,但对独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将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做出积极贡献。

环境工程专业的涉及面较广,实践教学的环节较多,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各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强化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专业问题处理能力等在内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在减轻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同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一、独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离。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兼具理论性强和与工程实际结合度高的特点,然而,独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学习常常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学习与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较少,课堂上多以纯粹的理论介绍为主,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消化。

2.实验技能培养不够。环境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水处理工程、大气处理工程等专业课程中均开设了实验课,但实验课时和实验内容常常遭到压缩打折,有限的实验操作也常常是与同组的同学合作完成,少有个人独立操作的机会。且多数环境实验室只对课堂实验教学和老师的科研开放,学生平时的实验锻炼机会少,导致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能力脱节。

3.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与工程实践结合力度不够。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任务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环工原理课程设计、水泵水力学课程设计等,指导老师在下达设计任务时,一般只提出设计的达标要求,很少与实际工程问题结合,更不会安排相关企业的工程师进行指导或带领学生到类似工程现场参观。这种课程设计主要是根据设计手册,完成计算和设计,缺乏对实际构筑物的感性认识,最后的设计结果过于理论化,与工程实际应用相差较远。

4.实习基地建设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单位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环保公司、环保设计院、环境监测站及与“三废”处理有关的当地企业等。高校与以上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多限于参观实习,挂牌的定点实习单位不多,更谈不上与实习单位之间进行深入、密切的合作;另外,由于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不强,实习单位愿意提供的实习岗位非常有限。

5.实习时间过短且流于形式。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主要包括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几个环节。认知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到现场参观也在很大程度上是走马观花,学生把这种实习戏称为“一日游”。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和第八学期,实习时间分别为4周和2周,时间较短,不利于实习单位安排具体的工作任务,常常是打理一些琐碎的事情,这种走过场的所谓实习当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习的另一种形式化还体现在部分学生的实习内容与专业内容相差甚远,对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难以到位。

6.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度不高。毕业设计主要有实验论文和设计论文两种形式,实验论文占的比例不高,常常安排考研的同学去做,多与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结合,但因为时间较短,这种实验论文只能是浅尝辄止;设计论文与课程设计相似,大多偏重理论研究。

二、改革内容与目标

1.修订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关系,规范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来设计培养方案。首先,应调整各学期的课程分布,提高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如金工实习(1周)和生产实习(4周)的时间可适当延长。其次,适当压缩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多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最后,对实践性课程设定最低学分要求,并在教学指导计划中开设适应行业或岗位需要的实践课程。

2.建立面向独立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强化岗位实习环节。主要建议措施有:(1)建立校内各种开放性实验室、制作室等,在校内强化技能训练,让学生经常能“大显身手”。(2)在省内外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络,通过签订实践基地建设协议并挂牌,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办学运行机制,在互动中保持学校与社会的联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3)搞好校企联合,聘请企业家为兼职教授,不定期安排企业的兼职教授来校进行有关操作与实践活动的讲学与交流。(4)对实习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整。可根据实习单位的要求,把实习安排到寒暑假期,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接受充分的专业实践锻炼。

3.打破课程实验的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开创综合性、应用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性,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有关水分析和处理的实验为例,可从宿舍附近化粪池的生活污水、食堂淘米后的淀粉废水、校广场喷水池的景观水及市厂矿企业的排污口中取水样,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污(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最后对处理后的水进行监测,并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处理工艺和效果进行答辩和论证。本实验集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监测、水处理技术于一体,整个过程需要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可能出现的问题→再实验→再数据处理→再分析结果……最后根据存在问题,调整工艺参数。

4.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及其他创新项目引入实践教学。将教师科研课题的有关部分设计为实验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实现科研资源的教学共享。目前,我院环境工程系教师主持的项目包括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及市校级基金,涉及核废料处理、核化工、地下水保护、环境微生物抗逆性等领域。将科研课题引入实验教学,可实现实践教学由“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由“教师统一安排”转变为“学生自主设计”;由“单一验证实验”转变为“综合研究实验”。另外,可设置环境工程专业创新项目,整个创新和训练过程可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完成,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创新项目设计。

5.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专题片和仿真模拟系统。通过自己摄像、拍照和企业本身的宣传片、培训资料等在课堂教学或实习过程中穿插使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可通过显微镜摄像和投影展现、垃圾的高温焚化通过摄像资料展示等。通过多模拟仿真系统可以引入动画,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某些工艺机理,如水处理中“气浮法”、固废处理的“堆肥法”等。

6.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锻炼。为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效率,选题应当贴近专业实际,可安排学生到工程现场参观,结合工程案例完成设计任务,改变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过于理论化的现状,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莫灼均.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10,15:106-108.

[2]孙连鹏,曾令初,张再利.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中国建设教育,2008,10:43-46.

[3]叶远帆.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探索,教育探索,2010,3:99-100.

[4]胡立德.李灵芝,胡文敏.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环节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2:221-222.

基金项目:该项目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2012年度校级立项科研课题。

作者:唐东山 刘海涛 吕俊文 张晓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工程论文 篇3:

地方高校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摘要】为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适应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地方性高校工科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应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尽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需求。本文从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和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两个方面,探讨了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环境工程 人才培养 实用型人才

在环境问题尤为突出的今天,环保是本世纪公认的“朝阳产业”[1-2]。然而,近几年来部分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并不理想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部分地方企业不景气而减少用人外,高校自身专业人才培养达不到社会需求可能是另一个主要原因[3]。所以,根据社会需求,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从教学考核方式和对学生毕业论文及设计的指导工作两方面入手。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

学校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的考核方式都不应该“形式化”,做到切合实际、求真务实的考核是发展该学科的重要任务。

1.在教师的考核上应该正视差异,区别对待。首先,教师教学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根据学生情况组织教学;另一方面,需要不断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授课方式。所以,对教师的考核应少一些会议参加、教育学习、岗位考勤等内容,增加一些学生评价、教学大赛、实践技能学习等指标。鼓励教师在科研和创新创业上帮助学生,奖励那些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作出贡献的教师。其次,重视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教学、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近几年来由于各高校对科研方面的重视,在教师考核上屡屡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例如在部分地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文件中,主要是考核“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对老师评价等教学指标要求很少,甚至没有。这种忽略教学的做法严重损坏了教师认真教学的积极性,许多优秀教师因为专职于教学终身与高职称无缘。最后,学校对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标准不能“一刀切”。例如:理科和工科由于学科特点的差异,理学主要偏向于基础研究,工学则更注重的是工程建设与实际应用。内在的不同也就造成了它们成果形式的差异,理学教师在科研上成果主要表现为发表高水平文章;工学则注重实际转化。然而,成果转化与论文发表在完成周期、复杂程度以及社会影响完全是不一样的。只有正视学科差异,制定出有利于各学科的评价标准,才是确保该学科健康发展的基础。

2.对学生的考核上,除了执行好各学科成绩考核外,还应该加强第二课堂专业素质考核。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性实践环节,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二课堂本身无需考试,但是为了鼓励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可针对现下热门的环保问题如:环境监测、农村污水、牲畜养殖固体废物处理等,以知识竞赛的方式把这些问题设计成比赛,专业教师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动手解决一定的问题。在公平、公正的评价下,可以考虑把这部分成绩纳入学生的总学分中。

在毕业生实习的问题上,应根据专业特点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适当改变对学生的要求。根据近几年用人单位反映,企业需要的是业务熟练,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作为招聘对象,希望提前对招聘对象进行培训和考察,他们更愿意主动与学校建立“实习+就业+毕业论文 (设计)”的合作模式,即:用人单位首先成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到该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用人单位免费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对于优秀的实习生,双方遵守自愿的原则可提前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最后,该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完成毕业论文和设计。然而,这种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现阶段多数环境工程专业对毕业实习实行的模块化考核方式是冲突的。学校要求毕业实习必须包括认知、仿真和生产实习,时间约4周左右。在执行学校要求的实习环节过程中,学生可能走访3~4家性质相近的企业,由于生产实习时间过短,企业在接受学生后,不愿让学生动手操作,生产实习最后也变成了再一次认知实习。所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灵活的改变对学生毕业实习的管理和考核方式是改变现阶段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四年级学生,学校应支持他们深入到环保企业生产第一线,与企业的生产实际任务相结合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合格的應用型环保人才。

二、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 (论文) 设计是锻炼学生实践和综合性能力的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设计) 指导,培养学生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研究及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 体会到严谨科学研究态的重要性,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和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基础。目前,部分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设计) 还存在选题脱离实际、形式大于内容、设计环节不完整、图纸、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对往届毕业论文(设计) 的审查情况来看,影响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导致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出问题。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师资不够的现象,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较多,为达到一人一题的要求,有些选题缺少科学性和针对性甚至脱离实际、题目陈旧、设计思路错误等情况。其二是学生就业与考研对毕业论文 (设计) 实施的影响。由于毕业论文 (设计) 阶段学生面临就业与考研的压力,很多学生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毕业论文 (设计) 中,找工作、考研面试、岗前培训等事情使学生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难以保证。其三是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环节的严格要求。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 (设计) 认识不足,认为自己找到工作单位了,学习已经没什么用,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以应付心态来做论文(设计),质量难以保证。

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提出以下改进措施:首先,指导教师结合自身或学生参与过的科研项目做好毕业论文 (设计) 的选题工作。以参与过的项目为背景选题,学生快速进入主题,缩短试验周期,保证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解决专业难题,增加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二是协调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与学生就业、升学方向的一致性。学生在毕业论文 (设计) 阶段,对有些已经签了工作且需要岗前培训的同学,学校应联系用人单位,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鼓励学生在工作单位完成与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 (设计) 内容,力求做到就业促进毕业。另外,对考研同学可尽可能选择与攻读硕士研究生方向一致的题目,以提高兴趣,促进效果。三是要加强对毕业论文 (设计) 的管理和监控。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开始前,加强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学风教育,使指导教师和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提高指导教师的重视度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严格遵守各项纪律、端正态度,使学生和指导老师体会到毕业论文 (设计) 并不是走过场而是教学过程中关键、重要的一环;切实推行学生答辩资格审查制,严格答辩程序,严把答辩关,避免答辩“放水”现象;对未达到毕业论文 (设计) 要求,要求学生及时修改后二次答辩,对于情况严重者给予不及格,督促学生重修毕业论文 (设计)。

三、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更好满足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仍是各高校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作为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遵循“面向社会需求、夯实专业基础,注重实践应用,强化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的人才培养理念办专业。

参考文献:

[1]何德文, 柴立元, 彭兵,王云燕, 特色環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 (30): 47-49.

[2]彭永臻曾薇,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 2006 (6): 36-37.

[3] 吴烈善,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2): 235-238.

基金项目:四川理工学院教改项目 (B11603017),四川理工学院创新创业课程项目(B12007013)。

作者:桂明生 王鹏飞

上一篇:中职汽车维修工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技校计算机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