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通过对现阶段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以其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论文 篇1: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谈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

摘 要: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良好的实验室建设是保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探讨了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验室;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室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周期长的特点,一般的工程项目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学生在有限的学习周期内很难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有比较全面和直观的认识。因此,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模拟实验室建设,通过模拟、虚拟现实技术等将工程建设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面展示,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有比较直观和形象的了解,并借助模拟实验室软件的模拟操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按照这个标准,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一定的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工程建设实际,主要从事工程建设一线生产管理的专业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技能,强调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思维能力、果断的处理问题能力,有序的项目组织能力、灵活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敏捷的商务谈判能力,是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者、工程建设项目组织管理者和实施者。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2.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要求

2.1 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

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过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来说,至少应该具备编制项目策划报告,编制项目建议书及科研报告,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大纲及实施计划,编制招标投标文件,编写工程合同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工程预结算文件,编制项目投资(成本)计划,编写会议纪要、函件、周、月报等管理文档,应用CAD、PM项目管理软件及信息平台、工程计量及计价软件等技能。而这些技能的培养出了理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实践性教学必须围绕这些能力培养安排相应教学环节和内容。

2.2 实践性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工程实践

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具有极高的操作动手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求,期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尽快地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以实际工程需要的能力为导向,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计划的实施等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都应从工程实际需要出发,实验、设计、实习等教学环节围绕实际工程进行,坚持突出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实际工程需要的人才。

2.3 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工程管理專业应用型人才得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按照能力培养规律,对大学四年全过程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以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与方法为实施策略,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性环节,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通过构建从课堂内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自主式实践、贯穿校内外大学全程的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2.4 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化

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系统,需要紧紧围绕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分步实施、选修与必修相结合、教学过程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形式的选定、教学效果的考核等各个环节要相互协调,保证实践教学体系高效、高质量的运行,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既要有利于单项能力的培养,又能通过相互联系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达到整体最优化的效果。

3.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目标

3.1 优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平台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利用模拟、仿真等技术手段,给教学提供一个综合实践教学场所。通过案例教学和计算机仿真模拟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工程管理全生命周期的作业环境,弥补课堂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2 广大师生科研创新的平台

工程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在满足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的要求外,实验室建设成面向广大师生开放的系统,在授权范围内给师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进行理论实践与科学探索,利用实验室的软件、硬件等设备和工具,承担各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领域,以及工程建设投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也可以进行相关软件的开发创新研究工作,成为广大师生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创新的平台。

3.3 开展对外科技服务的平台

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成后,广大师生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类专业软件和实验设施,为所在地区的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各级建筑企业及建筑咨询单位提供工程管理项目前期文件编制、施工资料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工程造价编制、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等工程领域全过程服务。成为广大师生开展对外科技服务的平台。

4.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思路

4.1 实验室建设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实验室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的需要而建设,从工程管理实际需要出发,重在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周期长,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受到限制,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认识和掌握不可能通过有限时间的教学环节全部解决。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验室建设需要贴近工程实践,以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认识和了解为原则,以具体的工程实例作为依托,重在为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实践环境,满足工程建设实际的需求。通过模拟仿真技术手段系统全面和高效直观地提供各类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模拟或实物情景,模拟实践环境,再现工程建设全过程或各参与方的管理工作,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认知和掌握工程概念和管理实务,高效率地实现对工程的理解和对管理的理解。在满足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软件等为广大师生开展科研活动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社会服务功能,利用实验室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使实验室成为集教学、科研、科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实验平台。

4.2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实体设备投入

在实验室建设中,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工程结构、房屋建筑等基础性实验需要的设备、仪器等,由于使用的设备和仪器投资巨大、运营维护成本很高,并且试验耗用的实验材料成本也很高。对于具有土木工程背景的院校来说,这些实验仪器和设备可以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共享利用,设备和仪器的使用率高,单位运行成本相对较低;而对于非土木工程背景的院校来说,可能工程管理成为独立的一个专业存在,既没有其他相关专业共同分担实验室建设成本,也无法与其他专业共享实验室的使用,从而导致存在实验室投入巨大,但使用效率不高,同时运行维护费用很高的问题。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应根据学校学科背景以及今后的发展思路综合考虑,对于具有土木工程背景的院校,可以与其他专业共同投入建设和使用基础实验室;而对不具备工程背景的院校,基础实验室应该尽量避免投入建设,应该考虑重点建设模拟与仿真实验室。

4.3 充分利用模拟与仿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模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室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进行模拟与仿真实验室建设。可以利用沙盘、模型等教学工具,通过引入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工程结构等基础实验模拟教学软件,引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一系列工程应用专业软件,利用仿真技术搭建教学仿真综合实践平台,为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测量等基础课程实验实践的全过程模拟、演示和操作,对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的全过程仿真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短时期内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有比较直观和形象的了解。由于模拟仿真实验室主要投入是计算机和软件的购置,计算机可以与所有专业共享利用,软件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可以自行开发,及时升级换代,运行成本较低,应该成为实验室建设的主要思路。

4.4 加强信息技术在实验室建设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充分利用工程应用软件、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包括工程管理常用建筑CAD软件、工程招投标及评标应用软件、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应用软件、BIM信息化软件等,通过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熟悉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且亲自动手完成包括建筑制图、编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招投标文件、项目管理规划、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文件等实际工作,为毕业后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打下坚实基础。加强对典型的工程建设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设成為开放的系统,允许在授权范围内对广大师生开放,使广大师生在课余时间不需要进入实验室也可以直接利用网络进入系统,利用实验室资源平台完成实践教学、进行各种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以便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结语

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操作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工程管理专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实验室建设模式,以适应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红镝,苗金燕. 工程管理专业仿真实验室建设分析[J],实验室建设与探索,2012.2(2):170-173

[2] 李明孝,孙松林,姚帮松,等.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问题的探讨[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42-143

[3] 李 静,袁永博.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0,1(1):30-32

[4] 陈俊杰,田 敏,张静文. 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4):136-138

[5] 王志英. 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5(5):147-148

作者简介:

李明(1969-),男,汉族,山东费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财经大学工程管理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作者:李明 吴光东

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论文 篇2: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通过对现阶段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以其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训练

1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进行转设工作,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对于民办院校而言,该专业是转型的热点专业。通过对各民办高校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开设的该专业并没有体现出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所具有的特色,大多数高校是模仿公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不相符。大多数高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只懂得理论知识,而不懂实际动手能力,使得其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快适应,遇到工程实际问题往往措手不及。这样一来,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评价较低,不利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

2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 人才需求市场严格说就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人才培养定位关系到高校教育定位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其发展的重中之重,很多高校逐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进行探寻。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应以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此来寻找协同于应用型人才发展的新培养模式。

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准确,适应社会需要,能有效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也有利于企业发展。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性和实践性。但是某些高校设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区位优势缺乏,信息闭塞,学科结构单一,科研层次偏低,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结构不够合理,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致使其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攀高、求大、尚名、逐利,把自己定位于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甚至研究型大学,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转型已经成为热点话题。高校转型关键不是挂牌,也不是更名升格,而是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的改变。各高校按照国家要求,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据调查,很多高校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体系仍按照以前的教学体系进行修改,没有从应用型方面着手考虑。

工程管理专业是由很多学科交汇形成的,包括经济类、管理类、技术类、法律类四个体系,该专业的学生每个方面都有涉及,但都不专业。转设后该专业逐渐向技术类靠拢,但很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技术类课程大多是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技术类课程为指导,简单地把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进行压缩,应用到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体系中,而不是按照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制定教学体系。在教學时,他们仍然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根本达不到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工程实践课贫乏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学习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一项工程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就在于此。但是据调研,目前转型的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过于看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际训练,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能力培养的现象。在许多高校中,其开展理论教学的课时量远远大于其开展课程设计的课时量,这也使得很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错误地认为理论课重要程度远远高于实践课。在做课程设计或课外实践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只是一个形式,很难学到真正的专业技能。

在学生进行生产或毕业实习之时,很多企业对实习的学生关闭了大门,这导致不少工科院校的生产或毕业实习以走马观花的形式完成,最终使得学生普遍缺乏现代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缺乏工程实践 目前各高校中青年教师基本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高校在招聘工作中大部分关注的是教师的学历和教学经验,很少关注教师的实践经验。据调研发现,大部分工科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很多工程类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高学历,基本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甚至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教师自己都没有掌握做工程的实际技能,何谈带出能够做好工程的学生?实际上,教师向学生提供的帮助大多停留在科研方面。

高校教师由于教学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去企业进行锻炼,使得很多工程类院校的教师只会讲理论,不懂得如何操作。工程管理专业很多专业课是需要结合工程实践来讲解的,教师若无法通俗化这些晦涩的理论知识,学生势必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去听、去学。试想,一个没有经历过实践训练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呢?

3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在进行人才的培养之时要对经验予以总结,同时不断地对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创新与调整,以真正地解决“学校与社会”接口这一现实问题。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引起高度的重视,科学的培养方案对于高校来说就是一项根本大法。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专业工程人员,所以该专业转型为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转型后高校首先应该明确人才的培养定位,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时,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主”的教育原则,以培养符合当地社会需求人才为向导,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平台,争取做到课内联系课外,校内联系校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明确定位,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界定,将优势与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并应用于专业建设的过程之中,使得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适用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相应层面。

教学大纲改革 作为对学科教学工作进行指导的文件,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以及教学要求,它以学科中知识系统同相关课程之间存在的联系为依据,对课程每一章节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问题加以明确,并在最后指出学科所取得的新成就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教学大纲并不是单纯地供教师使用的讲授大纲,它更大的作用在于能够指导学生自学,对学生的学习及相关能力进行培养。

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高校虽然对教学大纲有所改变,但改变是在以往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其力度还不够大,其培养出来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仍远远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高校应该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改革,以培养实战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以增加工程建设实际案例分析、实践课为准则,争取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决定了教师应为既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又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与丰富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对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地进行积累,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相应的资格证书也要具备。

高校培养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考虑教学方案改革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具体地,可以建设针对性的教师教学与发展中心,制订并实施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向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使他们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能力,提高工程素质,增加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拓宽高校教师的行业视野,提高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争取培养出一支会实践、懂理论、能讲解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培养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工程实践训练 工程实践训练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备课程,所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重视工程实践训练,对学生从入学到畢业的全部环节进行统筹与安排,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还应该与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进行中青年教师培训基地以及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将训练基地与中心的设备与自然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各大高校应该联系其他院校或是企业,建立自己的大学生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校际资源共享。高校应该联谊举行大学生工程实践问题创意大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综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让学生针对实际需求开拓创新思维,而且能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工程实践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4 结论

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使得高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定位,不断提出改革创新方案,在增加学生实践课程环节的同时,加强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顶岗实习,争取培养出一支懂理论、会实践、能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扎实实地培养出一批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真正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应用型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戈,李佳.技术类课程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高等建筑教育,2010(3):43-46.

[2]黄大文,李立新,陈兴海.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学研究,2007(S1):56-58.

[3]郑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104-106.

作者:陈富平 王芳

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论文 篇3: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日益竞争激烈,一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各大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鉴于此,首先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其次指出目前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改革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纵观我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态势,建筑行业这个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地位岿然不动。以房地产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几乎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纯粹的工程方面的投资在固定投资中的所占比例最大。这就拉动了市场对工程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这里面尤其以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量最大。鉴于此,近些年各大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工程管理这个专业。相对于其他工民建这些老专业来说,工程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教育部正式把这个专业列在专业目录的实时间并不是很长。

二、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想要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工程管理人才,首先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用实践性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绝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者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查阅各个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会发现不同的高校其定位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培养目标为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有的高校则强调培养技术性人才或者应用管理型人才等。其实,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通过调研发现,工程管理这个专业各个高校分属院系、学科各种各样,有的设在土木工程院系,有的设在经管院系,有的院校把它归为工学范畴,有的则归为管理学范畴。这就造成了专业定位的模糊性以及培养目标定位的不明确,很多高校甚至在没有明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情况下就随意新增这个专业。所以来说,如何规范这个专业的属性,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是目前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个课题,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第一步。

(二)实践训练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是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模块,这里的实践训练包括实习基地实习、模拟实验等。但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实验室配置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没有或是很少。工程管理专业很多课程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着重依靠专业实验室或是实习基地来提升的。例如CAD制图设计、造价实训等课程,必须让学生在相应的实验室反复练习,才能提升其应用实践技能。而有的高校由于没有专业的实训室纯粹进行理论讲解,本该实训的课程也是理论讲解,学生的实践技能就没有得到锻炼。再如,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测量等课程必须有一定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如果没有实践环节,这两门课就失去了其开设的意义。

(三)教材选用及课程配置不当教材的选用对人才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对于工程管理这个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要求知识的前沿,例如很多教材上讲的一些施工工艺、软件技能等在目前工程上早已淘汰,学生学完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学了早已落后不用的知识。工程管理专业方面的教材普遍比工程实际前沿知识滞后目。一些高校选用的教材还是十年以前出版的,试想在一个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时代,这样的教材又怎么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此外,目前很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众多的课程中,一些理论性的课程所占比重太大,而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很小或者基本没有。例如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在大学的前两年基本没有开设专业课程,主要上一些诸如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性课程或者管理类等大众化课程;在后面的两年里才陆续开设了几门专业课,有些高校还把专业核心课程放在大四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大四学生一般都出去实习或者考研等,不像前三年那么专注于课程的学习,导致专业知识构架的缺失。除了上述三个基本问题外,师资力量不足、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毕业设计等问题都是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尽管工程管理专业各个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有着统一的衡量尺度,即能否培养出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换而言之,就是工程管理专业应该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这个目标一旦明确,就有利于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去除一些无足轻重的课程,加大一些不可或缺课程的比重。优化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之处,如应按专业课的相关属性来确定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将核心专业课程开设在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管理等。

(二)加大实训投入力度

实训是培养工程管理应用人才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加大实训的投入力度。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训硬件设施的投入不够,如缺乏相应的模拟实训室、没有或者仅仅是名义上有实习基地。对此,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实训室,学校建设自己的实习基地或者建立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应用技能的锻炼,才能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三)做到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也就是掌握前沿性的专业知识,应用人才就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满足时代市场的需要。对于教材陈旧落后等问题,就要求我们在选用教材上一定要仔细,尽可能选用最新或者最接近当前实际的教材;对于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个问題,我们可以实行双师制度培养模式,即理论课由在校教师来讲,实践课程可请企业工程专业人士来带领完成;要关注专业的前沿知识,例如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比较前沿的软件BIM等。

参考文献 :

[1]胡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 ,2013,(10):

[2]刘卫东,李丽民,吴江莉.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5, (6):76—80.

作者:刘强

上一篇:高职院校双证制建筑专业论文下一篇: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