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论文

2022-04-30

摘要: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问题是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逻辑起点。从职业知识论这一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职业本科教育“4+0”试点专业的个案调查,基本明晰了职业本科教育在本科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定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个性化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性化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论文 篇1: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模式、方法进行了介绍,对如何能成功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输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西南交通大学是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摇篮”之称,也是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学校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优势,积极建立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轨道交通运输类专业急需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1.学校学科优势特色进一步传承的需要。从历史上来看,西南交通大学自诞生以来,就始终与“交通”紧紧联系在一起。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学校仅保留了铁路相关学科,成为了最早直接服务于铁路的高等院校。经过历代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在选线设计、桥梁隧道、通信信号、机车车辆、列车控制、运输经济等铁路学科方面已拥有较强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并建有全国交通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了解决铁路科技难题的重要依靠力量。2000年学校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管理,在顺利实现管理体制重大转变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第一,作为原行业院校,必须正确处理好全面参与国民经济经建设与重点满足原行业需求的关系。铁路现代化建设主战场仍然离不开学校的服务与贡献。第二,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必须正确处理好规模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必须建设好交通运输类相关专业,培养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各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走“特色强校”之路。

2.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大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千米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4.1万千米以上。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大规模的铁路网建设和铁路的自主创新,需要学校提供大批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更新教学内容,建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更要建立灵活的、能快速响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3.大众教育背景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到来,学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问题。一是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日趋明显,不同领域、不同技术知识含量的企事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二是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强劲发展使得高校毕业生的选择和去向日益多样化。三是高等院校的入学对象日趋多样化,大众化阶段走进高校大门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求学意愿和态度以及价值取向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需要学校改革传统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4.与国际工程教育相衔接的需要。为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做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准备,同时为了探索建立我国的注册工程师制度,促进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2006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学校积极参与认证工作,先后有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等多个轨道交通运输类相关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在专业认证过程中,学校认识到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相结合”,建立“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相衔接专业标准”是极其重要的。学校在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需作出调整应对。

二、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在广泛调研国内外交通运输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充分吸收各项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依托学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优势,加强学分制模式下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努力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契机,指明了道路。通过研究,学校认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解决学校所面临问题的良方。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材施教,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快速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工程人才。

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思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在轨道交通特色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的指导下,按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通过科学的培养体制、合理的组织形式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构成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受教育者掌握教育内容,成为既定目标所规定的创新人才。

2.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根据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学校在原有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初步构建起“3+X”和“4+X”两个体系、六种类型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①根据行业对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设置“3+3+3”本硕博贯通和“3+5”直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培养的特点,突破传统培养阶段的界限,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贯通,统筹设计课程体系。以“3+3+3”培养模式为主渠道,少量优秀学生采用“3+5”培养模式,前三年不分专业,研究生教育从第四年开始进入。该模式具有三大特点: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大类培养和强化工程基础教育;突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②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灵活设置与企业联合培养的“3+1”和“3.5+0.5”模式。学生前3年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第4学年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设专门课程,并让学生进入企业结合岗位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在“3.5+0.5”模式中,根据用人单位对急需人才的需求,从相关专业选拔大四学生在寒假和第8学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寒假完成特定的课程学习,第8学期进入企业结合岗位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③根据行业对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设置“4+2”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工程大类公共课平台上进行工程基础教育和在打通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上进行专业培养,第4年主要针对铁路行业需求,结合工程现场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第5、6年结合企业创新需求进行研究生阶段培养。④根据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设置“4+1”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一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培养的基础上,开展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如工程管理、工业工程、公共管理、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如“工学+工程管理”的双学位模式,根据轨道交通行业现场对综合技术、管理能力的要求,对传统工程管理的教学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学生用四年时间取得本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同时延长一年时间完成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与论文,取得由国务院学位办统一颁发的工程管理第二学士学位证书。

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快速响应高速铁路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10年瞄准我国高速铁路大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大好机遇,我校以“3+1”模式与6个铁路局联合培养了44名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与养护的卓越工程师;以“3.5+0.5”培养模式,与北京铁路局联合启动了“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培养了50余名国际化的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和20余名“一专多能”卓越工程师,他们已在沙特工程现场担当重任。根据铁路单位对国际工程现场的需求,我校以工学+英语的“4+1”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31名卓越工程师。今年,根据铁路单位对一专多能技术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又以工学+工业工程的模式培养了70余名卓越工程师。根据铁路行业部门,尤其是铁路设计院和工程局对专业能力精深的高水平工程人才的需求,按照“4+2”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10年和2011年,我校与11个铁路单位依托此模式,联合培养了200余名轨道交通领域工程技术类拔尖创新人才。

2.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培养国际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学校瞄准中国在沙特等国家的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对高速铁路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需求,于2010年1月与北京铁路局联合启动“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对签约北京铁路局的50余名2010届毕业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师素养和外语能力强化培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阿拉伯语的基础训练和高速铁路专业外语能力的强化。在学校培训结束后,学生将到北京铁路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部分学生将赴阿拉伯国家参加国际工程实践锻炼。近年来,学校已先后与铁道部客运专线、成都铁路局、成都地铁等多家用人单位开展校企合作,采用“3+1”(前三年采用大类培养,后一年与企业共同制定特殊培养计划)订单式联合培养的方式,陆续开办了动车司机、牵引供电、铁道工程、高速铁路司机、地铁等培训班,为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数百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引进与培养并重,为培养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打造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学校通过选拔具备国际化背景的优秀师资以企业挂职锻炼、出国考察学习、参与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国外工程现场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和国际实践能力,同时面向国内外聘请高水平专家为学生授课,充实高速铁路人才师资队伍。为办好首届“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学校专门聘请了阿拉伯语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为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师资保障。此外,学校充分发挥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优势,组织专家为高速铁路人才培养编写国际化培训教材和讲义,开展双语教学。

4.完善组织机构,科学构建高速铁路国际化背景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长效机制。学校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指导下,成立了“茅以升学院”和“詹天佑学院”。“两个学院”实行“大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学习”的“新三段”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不分专业,做大人文、自然科学和工科基础的大基础,中间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强化专业特点。其中,茅以升学院侧重于培养拔尖类研究创新型人才,以“4+2+3”培养模式为主,培养本科、硕士、博士贯通的高速铁路工程科技博士型卓越工程师;詹天佑学院则主要面向轨道交通(包括高速铁路),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以“4+2”培养模式为主,培养本科、硕士贯通的轨道交通应用型、研发型卓越工程师。学校专门成立了教授团,为学生开设研讨型课程,引导学生将专业与科研结合起来学习,注重专业能力强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压缩课堂教学内容,至少有1~2年时间在实践教学基地或单位完成学习,突出实践能力锻炼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教育改革计划,要达到改革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注重与学校的优势特色相结合: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也与所在行业、企业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学校的特色专业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将将丰硕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实训动手能力培养项目,更容易培养出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二是注重与行业部门的结合:行业部门最了解本行业技术前沿、发展趋势以及本行业系统的用人需求,也就最清楚本行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格,所以在选择专业领域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注重学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行业企业背景,这样才能更直接面向行业企业培养它们所需要的优秀工程人才。三是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结合:学校的一切改革都围绕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而能力源于实践,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重要,为此学校需根据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需要,不断改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xxgk_115066.html.

[2]庞烈鑫,刘朝晖,闫开印.构建研究型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5(4):22-24.

[3]吴启迪.发展高等工程教育,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第七次全国高等工程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4]吴爱华,郑秀英.稳步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5]新华网.《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方案[EB/OL].(2008-11-2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27/content_10422275_1.htm.

[6]西南交通大学“216质量工程”实施方案[Z].

[7]蒋葛夫,阎开印,韩旭东,杨韬.以探索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人才培养为契机改革行业院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0,(8):6-8.

作者:何小燕

个性化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论文 篇2:

职业知识论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实证研究

摘 要: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问题是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逻辑起点。从职业知识论这一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职业本科教育“4+0”试点专业的个案调查,基本明晰了职业本科教育在本科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定位。在横向定位上,职业本科教育所传授的职業知识在内在属性上偏向于技术维度,在知识面向上偏向于中微观层面,在知识的主体构成上偏向于主观经验层面,在知识的建构逻辑上偏向于工作体系;在纵向定位上,职业本科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主要体现在职业知识中的理论知识占比提升,实践知识的内在结构更加复杂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范式呈现网络化趋向。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始终以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为根本遵循,以“技能精英”为目标开展校企定制化联合培养,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以质量标准为准绳推进多路径齐头并进。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职业知识

基金项目: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双高’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成效评价及推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NDJC039Z);2020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服务‘江苏智造’产业发展的本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JYB005)

作者简介:王亚南,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戚建飞,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办公室干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职业本科教育在“十四五”时期将从试点探索走向稳步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尽管职业本科教育已经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仍然有一些基本的理论难题困扰着职业本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而在这些理论难题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问题。人才培养定位是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职业本科教育存在及其发展的合法性基础,如果不能够真正厘清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相较于学术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区别,就无法真正建构起支撑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制度体系,那么职业本科教育不仅无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站稳脚跟”,也无法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领头羊”。虽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了“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然而,限于政策文本的篇幅,该文件并未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而是采用“程度副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方式来描述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高层次”的内涵并不十分清晰明确,无法据此推论职业专科教育和职业中等教育培养的就是中等、初等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高层次”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深入阐述。

二、文献述评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作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对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主要从人才分类、能力规格描述、工作系统分析三个基本研究视角出发。

从人才分类研究视角出发的学者主要从传统的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划分中寻求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例如,陆素菊(2019)认为,职业本科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人才分类看,应用型人才是能将科学原理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能为社会谋取利益的人才。因从事特定专业领域实践活动目的的差异性,应用型人才又分为:主要从事设计、规划和决策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工艺、执行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技艺和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从人才分类视角出发对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研究的学者还有宗诚(2020)、鄢彩玲(2020)等。

除了从人才分类视角进行研究外,还有学者试图通过对能力规格的描述来开展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研究。例如,方泽强(2019)认为,从技术技能角度看,中职教育培养学生掌握的是经验技能,标准是“会做”,追求的技能境界是“熟练”;专科职教培养学生掌握的是策略技能,属于“怎样做好”的范畴,即不仅要“会做”,而且要“巧做”“做巧”,追求的技能境界是“巧”;本科职教培养学生掌握的是智慧技能,属于“怎样做得更好”的范畴,即要力图掌握技能操作的规律,并达到“进乎技也”的“道”的境界。庄西真(2021)认为,职业本科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致力于培养在较为宽广的职业领域具有综合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工艺设计能力,以及解决工作过程中复杂实践问题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王兴(2021)提出了“一核四性”,“一核”是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四性”是指“应用性”“层次性”“创新性”和“复合性”。李政(2021)提出了复合型、专业性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该类人才面向链接研发和生产的中间环节岗位,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和工艺设计能力,能适应复合型岗位及复杂问题情境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

无论是从人才分类的理论视角还是从能力规格描述的视角出发,都主要是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技术知识论、人才分类理论等为基础进行的理性思辨研究。而朱俊(2020)则创新性地从工作系统出发,通过对工作系统中所有职业岗位的分析,在辨别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差异的基础上,明晰了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即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所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在生产一线,他们能够在生产现场指导生产人员进行现场工作、管理生产设备与实现生产工艺,具备监督和管理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等的工程技术应用知识与能力,通常被称为技术工程师或者现场工程师。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关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一方面,研究视角多元,无论是从人才分类视角出发,还是从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描述出发,都较为清晰地澄明了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独特性的学理依据,尤其是对工作体系的系统研究又为职业本科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奠定了实证基础;另一方面,关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研究尽管在不同的结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但也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即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仍然以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同时要彰显本科教育“高层次”的特征。然而,关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争论有待解决,比如:在横向定位上,职业本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两者之间是否能够划上等号;在纵向定位上,职业本科教育同职业中等教育、职业专科教育之间有何实质性区别,职业本科教育是否是职业专科教育的简单延伸。此外,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借助知识论、学习论等理论视角,以澄清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培养的人才,在智能结构以及知识结构上到底有何根本性的区别。

三、个案选取及资料分析

为了能够真正突破当前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法对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展开深入的实证研究。个案选取某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两个职教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这两个专业均采取“4+0”的办学模式开展职教本科办学的实践探索,即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举办职教本科,人才培养完全由高职院校负责实施,但学位授予由应用型本科院校负责。之所以选择这两个专业,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开展职教本科试点过程中必然会思考自身人才培养定位与应用型本科和职教专科之间的区别,而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对其进行优化调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试点过程中,三种教育的办学理念在同一个时空下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碰撞与互动,试点院校的专业负责人能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三种办学理念的冲突与异同。

“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它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实际从事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用于教学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考核评价)的标准。”[1]因此,要考察职业本科教育同其他类型教育有何根本不同,就必须考察职业本科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智能结构及其所需掌握的职业知识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此外,本研究在确定了个案选取对象之后,收集了试点职业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职业专科教育这三种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文献资料,并对试点专业的专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本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从职业面向—任务要求—能力需要这一人才培养定位的三要素出发,对三种教育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同时,以职业知识论为理论视角,对三种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所需职业知识的属性、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试图能够更为清晰地从知识层面指明不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区别。具体如图1所示。

四、横向定位:职业本科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定位

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本科教育形成于清末民初,虽历经变革,但基本学制仍延续至今[2]。传统的本科教育更偏向于学术教育,无论是其课程教学模式还是人才培养目标,都以培养“治学者”为主要目标。尽管并不是所有人在本科毕业后都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但传统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无疑更偏向于学术研究。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两者有性质之别,而不必有年限与程度之差。”[3]由于当时的本科教育主要在大学实施,以学术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这也导致本科教育在内涵上经常就是学术教育的代名词。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本科教育的内涵意蕴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再局限于“学术教育”这一狭窄范围之内。

(一)技术应用导向:聚焦先进技术的掌握及其熟练应用

职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以技术技能人才为主,所传授的职业知识在从科学到技术的连续体中更加偏向于技术这一维度,而且偏向于先进技术的掌握及其熟练应用,与学术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根本区别(见表1)。从表1可以看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而职业本科教育的电力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之所以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差异,是因为两类人才所掌握的职业知识的性质以及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存在根本区别。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所从事的职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工程应用以及运行管理等工作领域,而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所从事的职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技术改造、工艺设计、设备运行支持等工作领域。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隶属于专业教育的范畴,所面向的职业具有专业属性,而职业本科教育所面向的职业仍然以技术技能型职业为主。对个案专业进行深入分析后可以进一步明晰两类人才掌握的职业知识属性的差异,即“从工程與生产的区别出发,工程教育是针对工程活动、依据工程目标优化集成技术,关注人更新、创造技术的理智经验、思想智慧培养的专业性教育。与工程教育不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依据职业需要整合技术、重视物化技术对人的塑造与培养的职业性教育”[4]。尽管两种教育都具备技术因素,但两者围绕技术的职业活动存在根本区别,工程型人才侧重于技术的发明、集成以及系统创新,而技术技能人才则侧重于技术的熟练应用及操作方法的优化与改进。

(二)产业面向聚焦: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

职业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以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主,所传授的职业知识在从宏观到微观的连续体上更偏向于中微观层面,更加聚焦具体产业、行业的特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本科教育所传授的职业知识在服务面向上与学术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从表1可以看到,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普适性,并不特别面向某一特定区域的主导产业,因为该专业主要是依据学科技术领域设置的,其人才培养定位面向较为宽泛,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需要学习的学科知识较多,但职业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较有针对性的,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对两种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后可以进一步发现: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宽泛的知识基础,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知识应用领域可能是不确定的,更加强调学生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而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所面向的行业、职业通常都较为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主要是通过对职业领域中所蕴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从而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且通常都会根据地方产业的需求选择具体的教学载体。例如,通过对职业本科教育两个样本专业的深入调查发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上,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开设了面向地方主导产业的专业方向课程,如电动工具、农业机械等,电力电子技术专业也将地方的无人机特色产业确定为专业发展方向。因此,职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比应用型本科教育所面向的行业、职业领域更为具体,甚至可以通过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等合作形式明晰学生未来从事的就业岗位;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所面向的职业领域通常较为宽泛,缺乏清晰的职业岗位面向。

(三)实践操作为主:工作任务达成要依靠娴熟的技艺

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所掌握的职业知识不仅包括大量的学科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同时也包含技术实践知识和难以言说的默会知识,这些知识也被称为主观知识、个体知识。因此,职业本科教育所传授的职业知识在从客观到主观的连续体中更加偏向于主观层面。其中,具有应用属性和程序特征的实践知识依然占据主体地位,“会做事”“能做事”是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即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运用先进技术进行实践操作。技能、诀窍、技艺都是经验层面的实践知识的表现形式,它们存在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大脑和身体的感知、操作过程中,通常只能够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很难像科学理论知识一样进行客观化、普遍化的表达。尽管科学理论知识在职业实践中应用得日益广泛和深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践知识可以被替代甚至消亡,相反,一些复杂机器设备的操作和高端服务的提供对技艺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而这些知识很难在理论课堂教学中习得,必须经过必要的实践训练才能够习得。本研究通过对个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应用型本科教育和职业本科教育不仅在所面向的职业岗位上不同,而且在胜任这些职业所需的能力上更是大相径庭。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强调学科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性,更加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熟练地应用到相关职业领域中,是否能够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开发方案,培养的实践能力的内核是知识创新能力;而职业本科教育要求毕业生能够胜任特定的职业岗位,能够完成安装调试、维护及维修等实践操作类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的完成通常需要毕业生具备娴熟的技艺,培养的实践能力的内涵是技术操作能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总是关注着在实际的工作现场人们如何有效操作的问题,集合着关于操作的规则、程序、方法等。”[5]

(四)职业情境依赖:知识建构过程以工作逻辑为主线

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知识习得的过程必须考虑到所习得知识的内在结构与性质,必须根据所建构知识的属性特征进行学习,否则学生将难以获得对知识完整意义的理解。职业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想建构完整的职业知识就必须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去学习相关知识,其职业知识的内在结构在从学科体系到工作体系的连续体中更加偏向于工作体系,只有在工作中通过“做中学”的途径才能够得到完整建构,从而真正形成职业能力。在职业本科教育传授的职业知识中,技术知识占据着主体地位,技术知识的学习必须在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情境中才能够获得完整的建构,这是由技术知识自身的情境性特征所决定的。尽管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样强调知识的应用,通常也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由于两者所传授知识性质的差异,导致两者知识建构的过程与逻辑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应用型本科知识应用的目的依然在于知识本身,实践过程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完整地掌握知识本身的意义价值,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实践的最终目的仍然指向科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此外,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所面临的未来职业情境相较于职业本科人才而言并不确定,其工作任务、工作方法都无法进行清晰的界定,因此不能将其学生的职业发展限于特定的工作体系之中。而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的未来职业情境是基本确定的,工作过程也是清晰的,完成工作所需掌握的职业知识也可以通过工作任务分析进行明确,因此,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强调要建构真实或虚拟的职业情境,以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职业知识。

五、纵向定位:职业本科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定位

前文已经围绕职业本科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应然定位展开了深入分析,较为清晰地辨明了职业本科教育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异同。此外,职业本科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领头羊”,在引领带动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十分有必要进一步阐明职业本科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尤其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厘清职业本科教育是否仅仅是职业专科教育的适度“拔高”,作为目前职业教育最高学历层次的职业本科教育到底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有何独特之处。

(一)知识增长:理论知识在职业知识中的占比逐步增加

技术形态的演进与变化是形塑职业教育形态与办学模式的根本动力。在工业革命之前,职业教育主要以学徒制的方式开展,因为当时的技术主要以经验技术为主,而且在技术知识的构成中技术实践知识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一技术形态决定了知识只能通过个性化、潛隐化的师徒制进行传承,学徒唯有在工作场所通过对师傅的操作过程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模仿才能够有效习得技能。工业革命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技术的演进与变化愈加依赖于科学的支撑与发展,技术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重要改变,开始从经验技术向理论技术转变,尤其是随着现代化工厂的大规模建立,传统的学徒制模式因为人才供给效率较低、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而随之逐渐没落甚至消失,学校开始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这是因为,学校在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具有独特优势,而且满足了企业对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的现代化产业工人的需求。“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凭借经验和技能已不能实现对硬技术的合理运用,特别是在现代技术发展日益极端化、复杂化和综合化的情况下,与硬技术相比,软技术更需要灵活地运用知识,更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6]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新兴技术在工作场所中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正在重新塑造着工厂内部的劳动组织管理模式及生产体制,技术变革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能产生新的需求。这种需求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具备更多的知识,如信息、计算机、科学、工程、数学等知识。“在精密加工领域,加工工人需要了解相应的加工工艺流程、各类金属的特性、数控车床的工作原理等各类理论知识;在保险经纪领域,保险行销员需要掌握心理学、法学、保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动漫设计领域,动漫设计师需要掌握美术、文学、心理学乃至出版学的部分理论知识”[7]。基于个案专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从职业专科到职业本科,课程体系显著的变化特征便是学科理论知识占比逐渐增大,比如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加大了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的学习深度和广度,旨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对生产、技术系统的认知上升到更高层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应加强关于制作、控制的实践训练;而相较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加强制定设计方案、作业规则所需的技术理论学习。”[4]

(二)难度提升:满足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所需复杂技能

生产体制转型是我国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我国的生产体制正在从过去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向着多品种大批量生产、灵活的多品种大批量生产、定制生产和适应性生产转型,从而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能需求将会逐渐从低端通适性技能向行业企业专用技能和高端通适性技能转变。从职业专科教育到职业本科教育,不仅职业知识中的理论知识部分需要增加,在实践知识部分,知识要求同样发生了改变,技能操作的复杂性和创新性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各种新技术在工作场所的大规模应用,一些复杂尖端设备的使用和高端服务的提供都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能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较于中职教育和职业专科教育所要求的技能操作水平,职业本科教育对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专精、灵活、复合三个层面,在从程序性到非程序性这一维度上更加偏向于非程序性,在从动手操作到认知思维这一维度上更加偏向于认知,在从单一到复合这一维度上更加偏向于复合。从程序性这一维度来看,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所从事的部分工作任务也逐渐具备专业性工作任务的特征,即一些工作任务缺乏具体清晰的工作流程,工作目标与工作手段之间的关联不清晰,需要个体进行创新性的设计;从认知性这一维度来看,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需要掌握操作背后的原理性知识,需要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从复合性这一维度来看,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跨职业、跨岗位的复合技能,能在全面掌握生产系统、工作业务流程的同时具备专精技术实践能力。

(三)网络整合:职业知识整合范式逐渐呈现网络化趋向

从职业专科教育到职业本科教育,不仅职业知识的组成要素发生了改变,而且不同知识要素之间的整合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职业知识不是静态储存的知识,是不能够完全通过符号进行客观表征的知识,这种知识只存在于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行动中。个体只有通过理实一体化的学习过程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才能够在具体的职业行动中表征出完整的职业知识。相较于中职和专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操作方式的机械化、标准化,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所面对的非结构化、非程序化工作任务逐渐增多,复杂的工作环境以及多变的工作条件都急需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根据情境需要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判断决策。因此,当今职业世界日益需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具备“基于非良构问题的判断决策知识”,能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作出关于成本—收益最为合理的决策。所谓非良构的问题特指这些问题“和具体情境相联系,问题的描述比较模糊,问题给定信息不全,目標不确定,已有的概念、原理不知如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应用”[8]。随着技术技能人才所面临的工作任务的不断变化,确定性的、有固定操作规范标准的工作任务逐渐减少,更多的工作任务日益呈现出不确定性的特征,即工作任务与职业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再是一种线性的关联,而是一种网络化的关联,因此,如何将知识有效应用到工作过程中?这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储备以及判断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所面向的职业领域尽管同职业专科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但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更为综合,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多,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见表2)。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所中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并实践,如何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整合的方法以及路径,学会在工作场所中体悟、判断知识如何应用于行动过程中,这是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不同于职业专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

六、结论及建议

从职业知识论这一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对两个职业本科专业个案的实证分析,本研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定位。从横向定位来看,职业本科教育在本科教育中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在属性上,所传授的职业知识在从科学到技术的连续体中更加偏向于技术这一维度;在面向上,所传授的职业知识在从宏观到微观的连续体上更加偏向于中微观层面;在主体构成上,所传授的职业知识在从客观到主观的连续体中更加偏向于主观层面;在建构逻辑上,所传授的职业知识在从学科体系到工作体系的连续体中更加偏向于工作体系。从纵向定位来看,职业本科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高层次”的内涵在职业知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职业知识中理论知识的变化来看,理论知识在职业知识中的占比增加;从职业知识中实践知识的变化来看,满足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所需技能更加复杂化;从职业知识中不同知识的整合方式来看,职业知识整合范式逐渐呈现网络化趋向。为此,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应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并且,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领头羊”,必须走一条与职业专科教育不同的人才培养“升级”之路,必须充分体现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属性特征。

首先,以“技能精英”为培养目标,校企联合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作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高层次,职业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理应成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中的“精英”。因此,开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院校要严格控制职业本科专业的班级规模,精准面向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个性化、高端化人才需求,校企合作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将复杂高端的技能习得作为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将体系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作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点,以高质量人才培养引领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其次,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本科院校和企业应根据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强化面向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技能训练,强化诊断解决跨岗位、跨领域技术难题的综合训练,使学生掌握在变化的职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和进行复杂操作的专业性技能,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创新能力、跨岗位迁移能力以及知识整合能力。最后,以质量标准为准绳推进多路径办学齐头并进。当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已经呈现出多路径并驾齐驱的态势,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本科教育标准体系,推进不同类型办学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民办“升格”院校应加快推进内涵建设,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补齐办学短板,推进办学条件的达标;公办“升格”院校应围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合理设置专业,推进专业升级,引领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合并转设院校应将办学理念统一到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上来,实现在理念、制度、队伍等方面的实质性融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9.

[2]曲涛,王小会.关于我国本科教育的若干思考:历史、属性与能力[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8(2):118-123,176.

[3]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1.

[4]鄢彩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内涵与发展策略——基于技术哲学视角的分析[J].职教论坛,2021,37(10):33-37.

[5]赵文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观探析——基于技术知识论的视角[J].职教论坛,2021(3):50-56.

[6]杨若凡,夏建国,刘晓保.技术视阈中的高等技术教育[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24(8):5-11.

[7]李政.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结构的变迁及其培养——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J].江苏教育,2019(4):34-39.

[8] HONG N S,杜娟,盛群力.解决良构问题与非良构问题的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8(6):23-31.

[责任编辑   贺文瑾]

作者:王亚南 戚建飞

个性化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论文 篇3:

国家开放大学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

才的能力、数量和质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供需矛盾较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社会

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以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国民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定位于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因此,应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

的优势,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贡献力量。

【关键词】国家开放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HT5”SS][HJ2]

【收稿日期】20150219

【作者简介】周丹(1977—),女,黑龙江富锦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

向为远程开放教育。

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

规划纲要》)提出,要 “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

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20

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

刘延东在出席揭牌仪式的讲话中指出,”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设国家开放大学,是满足

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

的重要措施”。在日益加剧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开放大学如何能够突围电大办学瓶颈,如何

培养出适应市场竞争的、有真才实学的、具有开拓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在办学特色与质

量方面独树一帜,如何探索一套符合实际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开放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特色人才培养定位是开放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定位特色化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现代社会及经济发

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必然。普通高校具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多定位为

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高校,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主。依据开放大学的办学层次、生源特点和

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当前开放大学的战略定位应是应用型、服务型高校,

国家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专门人才即

“应用+创新+素质”型人才较为合适。

“应用+创新+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岗位技能和全面

专业素质为主要特色,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介于研究型和职业技术型的培养目标之间,是

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发展需求的。开放大学培养的学生应体现“应用型”

特色,全教程均要贯彻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应

区别于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体现其“专门人才”特色,应具有更扎实的基础理论知

识,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二、形成特色专业体系是开放大学办学的立足之本

所谓特色的专业体系,就是指专业体系要个性化。专业设置的个性化是人才培养个性化

的基础,也是打造开放大学专业品牌的基础。开放大学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关键是形成

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创建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这是办学特色的支柱。

为确保学科专业设置的生命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

应以人才市场需求预测分析为依据,以电大自有资源和合作高校企业的优质资源为基础,

体现区域经济特色。专业设置不求全、求大,而求精、求新,主动适应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搭建合理的专业布局,逐步形成专业吸引力和差异性竞争优势,为学

校的生存和发展开辟空间,形成特色专业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优化课程结构是专业发展的内动力

人才培养模式既包括内容范畴,又包括形式范畴,既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又包括用什么知识

培养人才,还包括培养者采取何种方式确保为人才培养提供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机会,促使

各种能力的具备和素养目标的实现。

国家开放大学作为国内继续教育的重要载体,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其他高校的教育资

源,但由于其办学定位的差异性,其教学规律与合作高校并不完全一致,这一点在以课程体

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构建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根据“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关键、创

新能力培养是核心、素质提高是根本”的人才培养思路,开放大学应该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

行改革,改变原有课程知识老化、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结构不合理等现状,调整各专业课程

结构,搭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

式,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多元交叉。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同时,应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在教学内容制定上

狠下功夫。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考虑学生

的基础和实际需求,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坚持教学内容的先进

性,理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构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取舍。

四、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是提高开放大学学生竞争力

的有力保障

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立足区域经济,面向市场,服务企业,培养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开放大学要在面向社会需求和

服务区域经济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思路,在为学生搭建合理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创建针对性强、

有办学特色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扩大多

元技能培养渠道,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全方面提升学生的再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提高

办学质量。

学生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

。为了使开放大学学生的价值、潜能、个性与力量在在校期间以及毕业以后能得到充分的展

现与开发,都能体现出自己的综合素质,并能促使自己的地位得到不断的提升,开放大学应

从端正大学生的学风入手,根据不同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分年度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例

如,入学抓好入学教育,学习期间抓好第一课堂学习和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毕业班重点抓好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工作。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校要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取心、学习主动性和责任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

锻炼学习毅力,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搭建创新教育平台是开放大学实现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创新教育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本质,也是21世纪大学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核心目标

。开放大学作为新型的教育载体,应以全新的姿态和面貌搭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大平

台,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促进国民素质提

升,促进教育公平,逐步探索将创新型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构建创新教育平台

,在高等教育创新教育领域独辟蹊径。

1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适合在职学生的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

开展创新教育,要树立精益求精的教育质量观,同时重视教育方法改革,推行以学生自

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教育方法为主的学生管理模式,辅以导师制;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寓教于导,突出成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抓好教书育人、管理

育人、服务育人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以导学方法为主,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综

合素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整体发展的多能教育,要求学生毕业后能“一专多能、一人多

用”。

2强化应用创新意识,依托校内外资源,努力构建基础创新平台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放大学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技能贯穿

于整个教学体系的主线,逐步改革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体系和知识体系,逐步推进教学由以“

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换,要践行“面向学生、满足学生、提升学生”的教学思想

,并以这种新思想和新观念指导和推动教学工作。

3依托区域产业发展,履行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开放大学的发展依赖于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既不能照搬照抄原有电大

系统和国内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也不能急功近利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必须在全方位的

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把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把教学改革与区域经

济发展结合起来,把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从而确保开放大学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

国家开放大学应树立起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履行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

服务的功能,与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紧密联系,把企业人员招进来,把具有较高素质的创

新人才送出去,既节省企业再培训投入,也为开放大学的学科专业创新找到落脚点和着力点。

六、全方位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

服务竞争,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国际化交流合作空前活跃。

“引进来、走出去”这种国际交流方式,将成为中国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新

趋势。开放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机制、新模式”的办

学主体,不应忽略国际人才培养这一趋势,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着眼于引进外

“智”,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经验。

通过中外教育的“嫁接”,可促进国内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使学生不出国

门就能达到“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背景。同时,积极扩大渠道,推进学生短期

海外学习经历,将学校的人才培养链条进一步延伸。此举将成为开放大学在未来高等教育激

励竞争中的特色突围战略。

【参考文献】

[1]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5—18

[2]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3]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5—10

[4]赵珂苑,牛慧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设中的基层电大转型对策探析[J]广播电

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04—108

Exploration on the Models of Training Applied[JZ]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pen University

ZHOU Dan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Staff College, Beijing 100013, China)

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ability,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str

uggle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society With an i

ncreasing ga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human capital, training students with

practical expertise is imperat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s a part of a

new and innovative system of education,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sets its goals

in parallel to the needs of society to cultivate talent for greate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should therefore maximize its advantages in exploring t

he talents cultivating mode, and mak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contr

ibutions via reforms to our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Key words】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编辑/乔瑞雪)

作者:周丹

上一篇: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研究论文下一篇:医学院校法律教育模式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