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学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结合《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提出《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思路,旨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学论文 篇1: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会计学方法研究

近年来,我们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一方面展现课程的应用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掌握管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并较好运诸于企业实践之中。

一、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社会对人才有共性要求,各类人才都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从大类来分,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行业需求,着重培养工程师、设计师、经济师、管理人员等人才,更注重能力的系统化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中,能力为本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就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专业工作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等)、持续发展能力(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中,特别是课程的课外设计与实践环节之中。

二、传统管理会计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出发展后劲足,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表现为:

(一) 教师满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

长期以来,我们把管理会计知识本身看得太重,在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注教学法,重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授,轻管理会计知识的运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二) 重理论,轻实践

在管理会计教学中,教师重点介绍管理会计的原理和方法,学生掌握和做作业时“依样画瓢”,使管理会计理论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

(三) 考核方法单一,教师考,学生背

长期以来,管理会计考试以试卷形式命题,题型侧重于静态测试,学生死记硬背,唯“分”是图,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加以考核评价。

三、管理会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传统的管理会计学教学忽视了专门技术方法的操作训练,缺少了实践环节,学生难以取得实效性的知识收获,因此我们将管理会计学的教学方法沿着内容如何讲授——过程如何体现——形成何种变化这一主线总结为“三式”、“四变”和“六讲”。

(一)三式

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二)四变

变单项灌输为双项交流;变简单作业为复杂作业;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解决过程;变重视记忆训练为原理应用。

(三)六讲

课堂讲解做到“讲重点、讲难点、讲要点、讲疑点、讲思路、讲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学弄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实行个别问题个别解决。

四、管理会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模块教学法

我们将管理会计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包括管理会计基础理论模块:涵盖有管理会计概述、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的内容;管理会计应用模块:涵盖有预测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存货控制、责任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发展新领域模块:涵盖有作业成本法、战略管理会计等内容。三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个模块是课程的基础,第二个模块是课程的核心,前两个模块是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三个模块是课程内容的拓展,属于学生应当了解的新内容。这样的划分,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能够区分重难点内容并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

(二)案例教学法

课程教学中我们每章都设有导入案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内容讲授,其间再及时穿插课堂教学案例,即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单一知识点的案例加以分析。每个重点章结束后,再给出相应的讨论案例,即涉及多个知识点的分析性案例,由学生以小组形式课下准备,课上派代表上台进行总结,交流学习体会,最后再留出课后思考题,以巩固强化相关知识。这样,将教学内容全部用案例贯穿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统一,做到了相得益彰。

(三)辩论赛法

在学习成本性态分析与变动成本法内容时,对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进行比较,我们将学生分为正方(变动成本法)和反方(完全成本法),并选出学生评委,进行辩论赛。这种方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意识,效果较好。

(四)小组调查法

在学习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的具体运用时,我们采取小组调查和上台演说的形式,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为若干小组,各组分别设调查分析者,报告撰写者,上台演说者,并选出评委和教师一起评判各组的调查分析效果。

(五)参观情景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进入大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和调查的建议,我们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参观情景法教学。即让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引入管理会计仿真软件或模拟实验室,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参与企业具体管理操作的机会。

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因而也就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深刻的认识,不能真正了解学习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要性,更无法了解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参观情景法教学是一种既注重获得间接知识,又注重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它可以逐渐改变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机会少的状况,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场所,以便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六)参与科研学术法

教师推荐名著和管理会计学前沿著作,引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调研报告等,这样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写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这些方法的运用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又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环节,得到了学生好评。为得到更确切具体的信息和数据,我们专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施效果较好。总之,《管理会计学》作为一门应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教师应认真研究本科教学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秀兰,1964年生, 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成本管理。吕冰,1977年生,唐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投资、金融、区域经济与财务分析)

作者:高秀兰 吕 冰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学论文 篇2: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结合《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提出《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思路,旨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 基础会计学 教学优化

一、引言

众所周知,会计学科的实践性较强,学生除了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外,更需要较系统的实践经历,方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学生和专任教师会计实践经验的双重缺失已经成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会计实践经验不足,缺少动手实践机会,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快速转变角色,适应未来会计岗位的实际需求。鉴于此,亟需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思路,为该课程具体的教学改革指引方向。

二、对应行业需求,优化教学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紧密对应行业需求,体现“应用”特色。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与专业定位的契合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必须紧扣“应用”这一关键点,凝练专业定位主色调。其次教学目标必须和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具体能力联系起来,围绕能力进行分析并加以分解;再次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目标吻合,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都必须考虑所授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最后,教学方法也不能与教学目标错位,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实现去选择合适的、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鉴于以上要求,《基础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类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制证、出纳、记账、主管、稽核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关键,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因此,《基础会计学》教学目标必须以技能为主线,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进行总体设计。首先在知识目标上,学生必须掌握会计的含义、会计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账户结构等基础知识;其次在能力目标上,学生必须具备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错账更正、对账、结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再次在素质目标上,学生也必须掌握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会计职权范围等内容,并能实际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

三、衔接岗位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以纯粹的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力度不够且与理论讲授脱节等突出问题,不利于当前新的经济形势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鉴于此,需要紧密衔接会计岗位的实际需要,围绕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灵活安排会计基本理论的学习,在学生获得感性经验并在一定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会计动手能力的指导,做到“教、学、做”一体化。首先,在教学内容的总体安排上应该考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顺序,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前后顺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步应该通过重点讲解原始凭证的种类、填制方法、审核技巧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会计业务核算的学习欲望;第二步应该使学生明白业务核算需要了解会计的含义、对象、要素等内容,使学生主动学习以上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记账凭证上练习填写会计分录,引导学生学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复式记账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和思考。总之,把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的有机融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将学习和就业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做到“学”、“做”统一,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

四、着眼能力培养,优化教学方法

学习独立性提高,探索能力逐步增强,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是现代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针对以上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继续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势必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较差的后果。《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专业术语、计算公式较多,需要较好地处理理论讲授与技能实践的关系,着眼于能力培养,不断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努力做到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学生后续学习《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和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必考课程,教师在《基础会计学》上课前,应该组织开展实地的专业认知实践,使教学“接地气”。譬如组织学生深入相关税务部门或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就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工作流程、会计岗位职责等内容进行观摩学习,或者邀请企事业单位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相关企事业单位会计相关工作进行培训,促进学生形成对会计工作的正确认识,构建良好的学习概念,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其次,在理论知识教学时,必须纠正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和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情景式、发现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譬如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场景→布置任务→引导讨论→总结分析”等环节,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的过程中掌握会计相关知识,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又如在运用发现式教学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针对问题做出假设并提出答案→检验假设→对结论进行补充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在掌握会计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主动探究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再次,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力度,优化实践教学方法是《基础会计学》课程实现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关键。模拟实训和课程实训作为《基础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譬如在模拟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报表和账簿等实训材料,预先设计好编制题目,指导学生根据要求编制相关的仿真报表或账簿,真正达到“学中练,练中学”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如在课程实训教学时,可有效利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一个“会计岗位情景”,由这个“会计岗位情景”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如根据会计的不同岗位,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会计岗位平台设计诸如“出纳岗位模拟情景”、“稽核岗位模拟情景”、“會计主管岗位模拟情景”、“总账岗位模拟情景”等真实工作情景,根据岗位进行分组轮换实训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师生在共同体验、共同讨论和共同总结中完成教学任务。

五、紧扣行业标准,优化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既能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鉴于此,在《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紧扣会计行业标准,不断优化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注重考核学生有效运用所学的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学生的考核成绩可以遵循“末考成绩(40%)+平时成绩(30%)+实训成绩(30%)”的模式进行,其中期末考试必须以应用题或实践题的形式加大对学生记账、算账、报账基本技能和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方面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力度;平时成绩应该综合考查学生的日常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方面的内容,注重“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实训成绩要包括模拟实训成绩和课程实训成绩两个方面,模拟实训成绩注重学生在课中动手能力的考核,课程实训注重学生在实际的会计模拟岗位上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实践证明,紧扣会计行业标准,优化考核方式,既可以改变教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习惯,又可以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思考和主动创新的转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成效明显。

六、结语

在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进行整体改革和优化,不仅可以提高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而且对于同类课程的改革和相关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云. 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之我见[J].专业教学研究,2006(8):109.

[2]徐娜儿.浅析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2008,(3):32-33.

[3]王海民.对基础会计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思考[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83.

作者简介:陈丽(1984—),女,汉族,四川绵竹人,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农村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2015年度百色学院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立项编号:2015JG31):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陈丽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学论文 篇3: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模式优化

【摘 要】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会计学专业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会计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不能恰当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所致。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难以找到所需专业人才的矛盾日渐突出。文章就现阶段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寻求有效的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实践; 理论; 动态结合; 个性培养

一、培养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现行的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会计人才市场所需求的专业人才相脱节,会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呈现出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状况,有悖于科学发展的社会理论。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缺乏信任,认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心态浮躁,责任感不强,同时对教育体系的单一性存在偏见,从而使这一脱节现象更为明显。现在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力量来推动,需要一股新的活力来改革创新,这也反映出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转型

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使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转变,这一变化必然推动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由教学型向应用型的培养模式转化。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所拥有的会计人才知识结构薄弱,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的发展要求,使得会计行业急需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一矛盾具体体现为大量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被迫转岗,而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会计学专业人才,这是人才的浪费,也是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通过会计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结果显示:人才市场对中、高层次及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大,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不单纯看重学历,更注重其是否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新型会计学专业人才是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二)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是企业重要的管理者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会计学专业人才是企业重要的管理者。现阶段,资本化市场运作占主导地位,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制定等工作,有70%的公司总裁是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并且是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可见会计的角色正逐步向企业的管理者、领导者和决策者转变。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是资本市场的主要运作者,是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其运用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与决策、控制与评价,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将自身的应用型才能转化为企业价值。应用型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乃至整个社会的资本积累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的动态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提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会计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基本素质与理论知识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导向,同时以企业需要为根本,以岗位群设置为依据,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据一份关于现阶段会计本科生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能力的调查报告(如表1):

可见,用人单位对实践性的要求是居于首位的。而且,在一系列的人才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会计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因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不强,要使其能够适应工作岗位,必须对其进行培训,用人成本加大。可见,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一)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会计人员的诚信、责任心、谨慎性等都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加剧以及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重新定位,使得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的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会计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应成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

(二)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会计学专业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专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会计所处的环境日新月异,每年都有新的准则和规范出台,从业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同时,会计工作从以前的会计核算到现在的财务管理与财务预测等职能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据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能容忍本科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最长时间依次为:3个月40%,6个月以内34%,1年以内24%。因此,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在市场经济多元化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会计的牵涉面越来越广,会计工作不但要完成基本的核算职能,更要完成成本控制、风险管理与投资决策等重要职能,这就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要掌握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善于接受新事物,要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因此,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并能适应于经济发展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应是国际型、沟通型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和我国的入世,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国际化越来越普遍,国际间的交流愈加显得重要。这就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国际性的培养,不仅掌握本国会计知识,也要相应地了解国际商务知识和国际会计业务,处理好国际间的会计协调问题。同时,也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

会计学是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科。长期以来,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过分地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在人才培养中,先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教学,再进行会计实践的教学,人为地割裂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不但影响了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也影响了独立思考、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机制束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的考核,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只注重对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考核,而忽视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在大多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实践所占比重并不少,但大多流于形式,其学时并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同时,由于招收规模的扩大,使得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与科研任务,影响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更新;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不重视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使得教师不愿意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上下功夫。人才的培养机制束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应用能力不强,人才亦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学生就业难,这个尖锐的问题反映出教育的产品——会计专业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企事业单位现在都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会计人才,致使刚出学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的经验,实践能力较弱经常吃闭门羹。高校对学生进行统一性的专业知识教育,灌输会计理论知识,以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并且统一用考试来检测学习成果,而忽略了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教育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生光学习理论知识而忽略了现实当中的实际操作性,就业的困难明确指出了教育的缺陷。

(四)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学生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升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却日益明显。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其他相关知识,如管理、金融、税收、法律、证券和投资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然而长期以来,在高校会计教育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从而忽略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不合理搭配导致了培养出的人才过于专门化,知识面过于狭窄,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备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知识结构薄弱,缺乏打破成规的勇气,且综合素质达不到经济市场的要求,毕业后无法迅速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

四、建立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而模式正如一个舵手驶向成功的彼岸所要走的航线,是至关重要的,在培养中应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使培养活动系统化、秩序化,从而达到所要的目标。

培养目标的动态变化性,决定模式的建立不仅要与之相适应,而且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方能在动态的环境下稳定成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将科学理念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将人才培养成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全才。因此在模式建立上,理论知识的教育是固不可少的环节,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使得理论与实践实现一体化的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的天平逐渐推向平衡化,而改变之前一边翘的状态,并在此之间相应转变教育模式,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同时增加校外实践课程,实行动态结合的教育,将人才推向多元化的发展,发扬人才的个性。

(一)素质培养

作为人才市场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素质培养是立足于人才培养的根本点。所谓“人才”,先成“人”,后成“才”,而成为“人”的本质就是自身拥有高尚的道德素养。任何企业都关心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教育模式中夹杂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而忽略了人才的素质培养。因此高校应当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时刻提醒学生对自身素养的重视,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协调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加快专业课程体系的变动,深化学生的理论基础

南京某高校针对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合理度与课时等的态度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少数学生认为不合理,仅有1/2的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表示有兴趣,而绝大多数的学生提出要加强实践性的教育环节。以上结果表明目前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课程体系仍然不够完整,同时学生普遍认为现有的实践环节教学不够突出,实践课时安排不足,致使参加工作时在校学习的东西并不能熟练运用。因此,高校应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厚基础,宽口径”,将会计、计算机技术、税收、法律、外语等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各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理论模块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以公共课程为辅助,深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纳入课程,使专业会计教育与行业标准接轨,让学生对理论的熟练掌握适应不断变革的经济格局。

2.层次性的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北京工商大学杨有红教授就会计人员应具备素质的重要程度对部分分布于不同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见表2)。

根据表2可见,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与多元化的能力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应突出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以统一教育为主,同时展现各专业知识的重要程度,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要求学校增加实践性的教育环节,以克服传统会计教育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接受手工操作的培养,在实践中寻求真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以此来培养拥有多元化能力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三)动态多元化教育

1.实行动态式教育,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是不同的,如果都采用同一种教育模式,必然会导致部分人才的泛滥和一些特色企业所需人才的匮乏。高校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根据区域内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定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地方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并建立与会计实践环节相适应的企业实习基地,与社会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任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进来,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

2.由单一型向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转换

组织形式集团化、经营方向多元化,企业经济活动范围由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强调专业对口的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国际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需要。鉴于目前态势,我国高校会计培养目标定位应由单一型的专才教育向多元化的通才教育转变。在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环境下,各个部门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而教育的统一性将本来具有个性的人才磨合成了“大众人才”,这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反而增加了人才就业的困难度。高校应考虑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和接受水平,采取弹性学制,对学生进行差别化教育。在规定部分必学课程外,还可以在一个学院内增设更多的选修课程,增加实践性选修科目,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这样不仅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掌握不同知识与操作技能的个性人才,使得人才多元化的水平有所提高。

3.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实行融合教育

教学和指导会计实践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高校教师应注重“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侧重、创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针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融合教育的措施,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校内、校外两边跑,同时又完善教师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高校可以分派教师到企业实习,这样在课堂上以理论为基础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实践知识为主深化学生对理论的了解并掌握,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复合型。同时,高校也可聘请校外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来校兼职,为学生讲解实际中的案例,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做到进一步的结合。

五、结束语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经济目标与市场目标。而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其职能和作用都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更着;作为会计行业的坚实力量,经济信息的获取者和分析者,在动态的经济环境下要不断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全局观念,以核算趋向管理,扩展企业理财思路,成为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资本市场的支配者。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已经不可逆转,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知识经济体系的主体,能够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活跃于信息化时代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环境,客观上市场对于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对于人才的造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重在氛围的熏陶和实践环节的训练。来源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人才自身的多方面影响,社会与学校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相互发展,从实际出发进行调查与研究,根据经济的动态发展,确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框架,及时调整对学生的培训方向和能力提升计划。会计学术的繁荣源自于丰富的社会实践,而实务工作又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所以为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需完善课程设置,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也要结合对实践能力的重视,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科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佩芬.“双导师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2] 陈学清,郑岩.地方大学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N].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 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财会通讯,2006(4).

[4] 唐青云,江景.关于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就业定位情况的调查分析[N].南京市会计管理网,2008(12).

[5] 苏祖德.广西企业中高级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8(59).

作者:王亚萍 王远利

上一篇:大学生微信传播信息安全论文下一篇:影响网络环境的化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