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27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际贸易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发生改变。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单一、考核方式僵化、校企合作不力等问题。因此要适应贸易形势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 篇1:

论“十二五”时期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十二五”时期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试图明确独立学院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关键词 “十二五”时期 独立学院 国际贸易 应用型人才培养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n Independent Institute in "12th Five-Year" Period

Key words the 12th five-year period; independent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trade;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ation

1 “十二五”时期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

1.1 经济纵深发展奠定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经济基础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进入纵深发展时期。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4736美元,迈入中等收入水平,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10.1%、46.8%、43.1%,城市化率为49.7%,对外开放度为56.3%,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9727.6亿美元。这为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可以预见,“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

1.2 教育大众化为其搭建发展的平台

目前,中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稳步发展。201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是3.66%。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23所,比2009年增加3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358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比2009年增加53所,成人高等学校365所,比2009年减少19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12所,比2009年增加22所;高职(专科)院校1246所,比2009年增加31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61.76万人,在校生2231.79万人,毕业生575.4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为9298人,其中,本科学校为13100人,高职(专科)学校为5904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15.6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34.31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33:1。民办高校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招生146.74万人,在校生476.68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280.99万人,专科在校生195.70万人。由此可以看出,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将长足发展,这将为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1.3 政策支持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发展导向

党中央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还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同时也列出了“十二五”时期末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见表1)。

2010年10月,“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明确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十二五”时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主要任务推动人才培养结构出新格局。这些政策将为“十二五”时期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发展导向。

2 “十二五”时期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2.1 经济全球化要求开放型人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将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将进一步推进,但是各国之间围绕着贸易保护与反保护不懈地斗争着,特别在欧债危机发生后。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必须掌握国际贸易规则与法规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国际商务与贸易的开放型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其面临的挑战之一。

2.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升级要求调整培养方向

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动经济内涵式增长。2010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分别为10.1%、46.8%、43.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从1978年的23.9%增长到2010年的43%,尤其是沿海部分地区服务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624亿美元(占世界的5.1%),较2009年增加26.4%;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74709亿元,其R&D经费支出规模为967.8亿元,占制造业R&D经费投入的25.7%;显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升级将要求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调整,培养模式创新,进而满足其发展需要。

2.3 高校间激烈的生源争夺竞争

“十二五”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与高考生源的逐年下降,这使得独立学院招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生源争夺战。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2358所,教职工215.7万人,专任教师134.3万人,而独立学院分别仅占其13.7%、8.1%、9.4%,其他主要为普通本科院校、专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所占据。①因此这给其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挑战,要求独立学院更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观念,明确其定位,紧跟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否则将无法生存于高校竞争的狭缝之中。

注释

① 中国统计年鉴2011.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中国教育报,2011-07-06:002.

[2]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R].科技统计报告,2012-01-17.

[3] 马闯.教育部: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3.66%[EB/OL].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11228/5353566.shtml,2011-12-28.

[4] 吴月辉.教育部推出“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五大目标[EB/OL]. http://edu.sina.com.cn/l/2011-03-29/1211200946.shtml,2011-03-29.

作者:占明珍

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 篇2:

“新常态”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际贸易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发生改变。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单一、考核方式僵化、校企合作不力等问题。因此要适应贸易形势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新常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14

习总书记在2014年度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之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这也意味着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领域改革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与经济形势紧密联系的专业,如果不能适时做出相应的改变,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会影响未来国际贸易人才质量,不能适应岗位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探讨“新常态”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常态”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放缓,贸易增速也将随之降低。国际贸易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再是注重量的变化,而是质的提升,实现贸易结构的逐步优化。从出口方面来说,出口产品必将更加注重产品技术含量,品牌优势及服务水平。从进口方面来说,进口产品结构也将随之提升。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是提升国内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无论从人才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本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2 目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制约因素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价值的重要导向,也是确定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明确的培养目标就像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为学校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并为人才的验收提供标准。而目前各院校的人才目标中,普遍存在着方向不明确,培养目标趋同等问题。此外,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又面临新情况,如何适时改变培养目标,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变化,是各个学校面临的新问题。

2.2 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阶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策略体系的总和。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较为死板,对问题的理解不够全面,不能做到活学活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为上课而上课,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实际经济发展中对知识的需求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仅仅是就书论书,照本宣科的传授知识,很难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兴趣低下,自然很难有大的提升。

2.3 考核方式僵化

考核方式是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考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教师授课情况;另一方面,考核也有助于测评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程度。可以说,考核是大多数高校检验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考核方式单一和僵化使得考核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目前,多数高校仍然采用期末考试作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考核方式,这就导致有的学生仅仅将考试作为一种“应付”,只要顺利毕业找到工作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将考试成绩仅仅作为一种“殊荣”,认为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奖学金。这些现象影响了学生对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认知,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考核方式僵化不仅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而且不利于教师培养大学生多元文化修养和素质。因此,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考核体系是未来人才培养改革的努力方向。

2.4 校企合作不力

校企共建是各大院校普遍采取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办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补充课堂教学不足。初衷虽好,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一,学校充满热情,学生消极怠工。有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功利心太重,怕苦怕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仅仅是应付差事,实习完成交一份实习报告草草了事,起不到锻炼学习的作用。其二,学校和企业对接不力。学校与企业合作,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这本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但是合作中却普遍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很多企业对校企合作并无热情,即便有合作意向的,承诺的经费也很难保证,使得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3 构建“新常态”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3.1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适应“新常态”制定出适合的培养目标。“新常态”下,国际贸易行业面临重要转型,未来的国际贸易必将偏向知识及资本密集型成品的进出口。在知识结构方面,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外,为适应贸易“新常态”的需要,还要求学生熟悉互联网知识,熟悉国家经济贸易领域政策和法规,对国内新业态有一定了解。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培养目标上要突出对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在人才定位方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可以侧重培养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为地方中小外贸企业转型服務的新型人才。

3.2 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在目前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传授式地教学模式,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影响教学效果。“新常态”下的国际贸易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上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模式。其一,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模式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要实现由传授向引导的改变。从教学内容选择上要结合“新常态”下贸易形势的转变选取实用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教学方法上,课内课外都要设计更多的实践环节,课内教学中可以采取情境教学、协作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此外,可以通过实践基地、联合企业进行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真实的参与到企业经营当中,激发学习动力。其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字、声、图、影并茂的优势丰富课堂教学。同时,结合软件教学弥补课堂教学不足,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学习中的知识盲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3 改变僵化的考核方式

改变僵化的考核方式,推进和建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考核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学校角度来看,要转变考核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这就要求在考核方式上添加一些具体实践项目,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要建立现代考核体系,全面体现学生基本能力,不能仅将学习成绩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其次,从教师角度来看,考核要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一,从课堂入手,课堂是最能体现学生学习状态的地方,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合理的分数。与经济形势结合紧密的课程,可以适当提高課堂表现在总分中的比重。第二,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例如有软件实训的课程,可以采用将整个学期实训成绩平均值,作为期末总成绩的组成部分。此外,还可以采用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代替闭卷考试这种传统模式,真正让学生走上社会,将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3.4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要实现校企顺利对接,需要学校、企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的稳定合作,特别是一些当地有实力的知名企业。更要着眼于长远需求,从而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具体可以采取联合企业采取订单培养模式、实习实践培养等举措,向企业输送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毕业生,减少企业入职培训环节,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其次,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是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建立在基础理论之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参与到校企合作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专业知识,通过对企业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将这些知识再传授给学生,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应用型培养人才循环过程。最后,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过程中,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校企合作的模式。由于地域等原因,一些高校所在地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合作的可能性。这就要求一些高校着眼于外地大型企业,可以采用互联网+校企合作的模式,克服一些地域限制等因素,增强校企合作的灵活性。

3.5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从上述举措可以看出,教师处于“新常态”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只有切实提高教师能力,才能保证上述措施的顺利实施。具体包括,一是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成果的反映,教师在基础理论教授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实践经验进行讲解,这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教学能力重点在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进修学习、网络培训、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二是提高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应用能力的教师进行培养,这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着实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需要校方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形成一套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鼓励教师通过创新创业,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从教师自身来说,要积极地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通过“行万里路”来积累实践经验,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作者:尚爱英 孟书霞 王军英 何锡金

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文 篇3:

从课程设置的视角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本文根据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应该具备的能力,从国际贸易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的设置的角度来分析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课程设置 国际贸易专业 应用型人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不断的融入全球的经济贸易,中国各大高校纷纷设置了国际贸易专业。

如何培养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在国际贸易高等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

在美国,与中国国际贸易性质相同的专业没有统一的名称。有的学校取名为“国际商务”(International Business),有a的取名为“国际管理”(International Management),也有的取名为“全球管理”(Global Management),甚至有的取名为“全球商务和管理”(Global Management&Management)或者有的直接称为“管理”(Management)。

目前美国约有190所商学院专门开设类似的专业,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商科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规模在本科教育中是很大的。每年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从正规的商学院走向社会,他们在社会的商业活动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其中众多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为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使美国成为国际经济交往中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美国商学院培养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商务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适应能力。

如马歇尔商学院全球管理(globalManagement)专业简介中提出:此专业是为那些“今后打算在跨国公司中就业的学生”开设的,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分析能力;斯特恩商学院对其国际商务(InternationalBusiness)专业的介绍是“使学生具有独立调查、客观思考问题、分析信息和做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并能熟悉理解国际商务活动的有关概念、方式和原则”,强调学生的经济和政策分析能力;沃顿商学院认为从其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具备进行商务活动的基本知识,并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工作”,强调学生的适应能力。

美国该专业具有共同点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商务活动中的基本能力。从有代表性的商学院如穆尔商学院和史密斯商学院商务专业开出的课程可以看出他们更加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商务活动本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应用型人才。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也应以社会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 在培养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根据我国外贸发展的特点,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市场调研决策、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善于捕捉贸易机会,开拓新市场并在具体业务活动中对产品、目标市场、贸易时间及贸易方式与手段的决策能力。

(二)管理能力。这主要体现为对企业、部门及周围群体组织管理和协调的能力。

(三)涉外交流沟通能力,除掌握最基本的外语听、说、读、写等知识和运用能力外,还包括涉外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和技巧等能力。

(四)财务分析和核算能力,指成本效益分析、财务报表审核、国际汇兑及外汇风险规避等方面的能力。

(五)业务拓展和创新能力,这是一项最为基础的能力,主要指进出口贸易中及常规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和业务创新。

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紧跟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和更新。

二、课程的设置是培养高素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一)在公共基础课程方面

第一,公共基础课程应该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开设了多语种的外语课程供学生选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专门安排一学期的时间(美国大学的暑期)让学生到国外学习。

第二,我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强调政治、体育、军训、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而国外大学没有体育、军训这类课程。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一般都是必修课,选修课程较少。即使是一些由学校规定的“文化素质”选修课,如美术、文化、音乐等课程只起点缀的作用,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该多开公共课程的选修课以便学生能够选择从社会学到心理学的任何课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各种文化和专业领域知识的认识,丰富自己的感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第三,在公共课中,我们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这一块,美国特别重视自然科学,如穆尔商学院要求学生学习长达一年的自然科学包括天文、生物、化学、地理、海洋学和物理等。这样能达到提高学生基础素质,扩大知识面的目的。

第四,要重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开设演讲交流、公共交流等课程,让学生掌握交际技能。

第五,公共基础课难度适中,课程设置要务实,不要刻意追求深、难、繁强调要符合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

第一,相比于国外的大学,总体上来说中国的专业基础课较薄弱。这难免会造成学生基础理论薄弱,知识面过于狭窄。而专业基础课,有利于学生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进一步重视实务性的课程,如增加全球市场中的技术、职业和商机搜寻技巧课程的开设,增强课程的实务性。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操作。比如穆尔商学院就开设了职业交际、英文商务写作、国际商务调查等课程。而史密斯商学院开设了计算机在商务中的运用、职业和商机搜寻技巧等。

(三)在专业课的设置方面

第一,在专业课的设置上, 美国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较为细致,更加细化。美国很多的专业课程包含于中国的一门专业课程之中。如中国的国际物流课程,在美国就分为国际物流和运输管理以及物流管理入门两门课程。

第二,进一步增加专业课中必修的科目数,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有广泛的选择自由。这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适应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专业课特别要重视与国际接轨。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身的特点,就要求本专业的课程具有国际性。要增开涉及“国际”的课程,如跨国文化分析、国际交流、各国商务政策、国际商务组织形式、跨文化管理等等。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其重点还在于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强调学生熟悉他国的商业运作规律及经济环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鼓励学生走出国门,甚至要求学生到国外学习一段时间。

第四,重视明确的区域研究,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将其经济政策和环境相结合,并向学生提供贸易策略。学生在确定专业后可以有选择地倾向某一区域的研究,学院可以设置区域研究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加强学习的针对性,注重某一区域的研究,使学生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如沃顿商学院关于中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就有:中国文学、中国画、中国建筑、当代中国与印度的经济(1949-1995)、中国文化大革命、中国政治等。因为要想在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

第五,进一步重视和改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多方位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报,2004,(3).

2.孟繁华外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7).

3.蔡玉彬,刘覃石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5,(10).

4.罗郑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

作者:邓艳平

上一篇:单位财务预算问题及策略论文下一篇:应用型人才培养网络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