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17

摘要:吴桥被誉为杂技之乡,其杂技文化生态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内涵。发展杂技文化产业是对吴桥杂技文化生态最好的保护。可以通过创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区及将吴桥打造成世界杂技文化名城,发展杂技文化产业,保护杂技文化生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杂技文化产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杂技文化产业论文 篇1:

传统技艺的当代生机

2011年以来,吴桥县把杂技文化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来抓,积极推进杂技大世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该项目占地7500亩,分东西两大区域,西区以吴桥杂技大世界升级改造为核心,打造民俗文化园、农业观光园和大运河观光带;东区打造杂技公园、杂技艺术中心、度假中心。目前杂技大世界占地1000亩,有江湖文化城、红牡丹剧场等九大景点,现形成以京沪沿线及京津冀鲁为客源主体的市场格局,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具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

目前产业基地东区的杂技艺术中心和杂技公园即将竣工,西区的杂技民俗园和农业观光园项目也在整体推进。2011年以来,吴桥杂技大世界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正在进行精品提升工程。

杂技文化产业论文 篇2:

吴桥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吴桥被誉为杂技之乡,其杂技文化生态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内涵。发展杂技文化产业是对吴桥杂技文化生态最好的保护。可以通过创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区及将吴桥打造成世界杂技文化名城,发展杂技文化产业,保护杂技文化生态。

关键词: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产业发展

杂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门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吴桥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吴桥杂技从萌芽、生根到繁荣,其文化生态的发展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杂技已从原先田间的杂耍发展成为一项国家艺术,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一、吴桥杂技文化生态发展的历史底蕴与丰富内涵

中国自古就是闻名世界的“杂技王国”,以其独特精美的技艺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吴桥杂技是扎根于杂技王国里的一枝奇葩,历久弥香,光耀杂技艺坛。

1958年,在吴桥县宋门乡小马厂村,发现东魏时期(公元534—550年)的一座古墓,在古墓壁画上画着倒立、肚顶、马术等杂技表演的形象,距今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足见当时吴桥杂技在当地已经非常流行。

吴桥杂技文化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沿革而形成,经历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时期。汉、唐时期,杂技达到兴盛,并登堂入室成为统治阶级的主要娱乐形式。宋代,杂技走向民间,成为市井百姓共享的民间艺术。到了明代,杂技已经形成了信奉信仰、行规禁忌、行业语言、技艺传承系统而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

据清代《吴桥县志》记载,明朝末年,出生于吴桥县的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公元1587—1644年),于1623年回吴桥过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南门外的祭风台同民一起观看杂技表演,写了一篇《游南园记》,在游记中真实地记述了当时在祭风台观看表演马戏的盛况,证明了当时吴桥民间杂技的高超技艺和繁荣兴旺景况。

吴桥杂技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流传至今,内容和形式不断完善发展。杂技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杂技英豪,而且也在吴桥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杂技文化生态。

二、吴桥杂技文化生态的发展与保护

当杂技艺术成为人们直接或间接谋生的手段时,其文化生态就能在自然状态下得到健康发展;当它不再是人们谋生的必要手段时,其文化生态则会逐步变得脆弱而急需得到保护和传承。

(一)农村小农经济耕种模式为杂技文化生态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在吴桥这块土地上,从古到今陆续出现了数十家乃至上百家杂技、马戏团,他们常年在外卖艺谋生,使得杂技艺术在吴桥这块土地上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生态氛围。杂技文化艺术之所以能在吴桥这块土地上得以传承数千年而经久不衰,主要得益于父传子、子传孙,拜师学艺、杂技小科班的招徒授艺等传承模式。这种传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 家族化的传承模式。家族化的传授方式,在吴桥较为普遍,一般是父传子、侄,这种形式叫“门里出身”。许多孩子从三四岁起就开始独立练功,在这种家族化的传承模式中,由于需要依靠在外演出谋生,高难动作是当时杂技界的普遍追求。收买养子、养女则是一种特殊的家传方式。

2. 拜师学艺的传承模式。许多生活在农村的家长为使自己的子女有一技之长,日后在生活上有个着落,便让孩子从小就拜师学艺。

3. 杂技小科班的招徒授艺传承模式。杂技小科班,一般是富人投资,雇用艺师,招收儿童组成班子,谓之“小科班”。这种班子在吴桥为数不少,对培养杂技人才,普及提高杂技艺术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吴桥杂技在海内外的传播促进了杂技文化生态的发展

清末以来,一些身怀绝技的吴桥艺人,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从事杂技演出活动。最早出国的是同乐杂技班,他们1889年赴越南、缅甸等国家演出。从此,吴桥杂技艺术开始在世界传播,杂技艺人的足迹遍布欧美、东南亚等地并蜚声海内外。“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是杂技界普遍的说法。据统计,吴桥杂技艺人所到达的国家有五十多个,人数达千余人。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至今仍有数百名吴桥杂技艺人定居国外,分布在俄罗斯、日本、印度、东南亚诸国及欧美等地。他们把中国的杂技、中国的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对世界杂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欧洲十四国,所到之处接见的华侨中,几乎都有吴桥的杂技艺人。周恩来总理欣喜地说:“吴桥真不愧是杂技之乡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吴桥杂技主导了世界杂技的新潮。吴桥艺人一路往北,从东北和内蒙古出境,经俄罗斯到欧洲国家。到欧洲国家的吴桥艺人有很多,曾经占据了欧洲大半个演出市场,他们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美杂技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吴桥向全国各地输送了两千多名杂技艺人,全国大的杂技团几乎都有吴桥籍的杂技艺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吴桥杂技艺术再次走向世界大舞台。吴桥杂技艺人在各国、各地区演出的同时,也使得杂技文化在当地扎根,形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吴桥杂技的认可;同时,外围演出的巨大市场,无疑为壮大演出队伍、培养大批后备杂技新苗创造了空间,这又在客观上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农村多元经济的发展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提出了课题

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经济呈多元化发展,不少农民走进城市的工厂或乡镇企业,或者与他人合作办起了企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生活更加富裕,走上了小康之路。杂技已不再是吴桥人赖以谋生的手段。在信息化的时代,杂技行业的收入水平已经落后于其他行业,放下绝技另谋出路成为部分吴桥人的选择。从事杂技艺术事业的人在逐步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杂技文化生态的发展。

数千年以来,吴桥杂技艺术人才主要来自于农村。近几十年来,农村多元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杂技文化生态进一步发展的冲击。显然,这种多元经济的发展势头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三、杂技文化生态保护与其产业发展双赢的运营机制

当一种民间文化需要得到保护,相关的激励政策也将随着社会的呼唤应运而生。针对杂技文化生态发展面临保护的工作如何实施的问题,将杂技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便是明智之举。产业的发展是对杂技文化生态最好的保护,而这种保护又会促进其产业的发展。

(一)杂技学校的兴建与发展使吴桥成为杂技人才的摇篮

为了使杂技事业后继有人,1985年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成立。该校于1998年被河北省政府正式批准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999年3月被文化部批准命名为国际杂技艺术培训中心。目前,学校共有在校生300多人,累计培养外国留学生120多人。建校以来,该校已向广州、北京、辽宁等16个省市杂技团体和文艺单位输送优秀杂技人才近1 000名。杂技学校编排的节目多次获得国内外杂技比赛大奖。此外,学校还多次代表中国到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获得多项荣誉。

由于国内外杂技市场的红火,杂技人才供不应求,一批民间艺人也纷纷办起了杂技学校,招生培养杂技新苗。目前,吴桥县民间的杂技学校有22所,在校学员达1 800多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杂技人才的培养和杂技文化生态的建设。

(二)杂技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1992年,吴桥县政府与香港国旅合资兴建的集民俗、表演、娱乐、交流、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吴桥国际杂技大世界。杂技大世界开业运营以来,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海内外广大游客的赞誉,被国家旅游局列为“民俗风情游”、“华夏城乡游”、“中国民间艺术游”指定旅游路线之一,并被列入奥运旅游线路,2000年被评为首批“4A”旅游景区。目前,杂技大世界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万人次,游客和综合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已成为杂技之乡的品牌。

目前,吴桥县现有各类演出团体100余家,其中40人以上的有76家,从业人员上万人,年演出收入5 000万元以上,已创建杂技演出团体62个,杂技从业人员6 000余人。吴桥县从事与杂技相关产品生产的企业达20多家,直接从事杂技和旅游服务业人员达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开发了包括杂技道具、魔术道具、杂技服装、纪念品、工艺品、娱乐品在内的产品达60大类、800多种规格,这些企业为杂技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后劲。到目前,吴桥杂技旅游集团公司所属的八大行业,用于景点开发、创办杂技团体、杂技学校、杂技道具等民间资本投入达1.08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实现综合收入上亿元。

吴桥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始终是与杂技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的。经过吴桥地方政府的运作,通过发展杂技文化旅游等项目,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其产业发展的工作已步入正轨。

(三)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为保护杂技文化生态创造了条件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创办于1987年,每两年一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9届。艺术节期间的活动主要有国际杂技比赛、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国际马戏论坛、杂技艺术交流、参观杂技之乡、杂技图片展览等。其运作水平、节目质量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杂技界人士的极高评价,被盛誉为“东方杂技大赛场”。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经过近20年不懈地追求与探索,已经从地方性的杂技赛事跨入了国家级艺术节的殿堂,成为中国杂技艺术领域中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杂技艺术节。同时,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国际马戏界的影响日益广泛,国际地位逐年提高,成为国际马戏界公认的世界三大杂技赛场之一,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世界杂技节各领风骚。

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吸引了世界各地杂技精英前来献艺,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吴桥杂技在国际社会上的知名度,使得吴桥这块神圣的土地成为海内外各地游客纷纷向往的地方,这在客观上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其产业的发展获得双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四、杂技文化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吴桥杂技经过久远的历史传承,形成了在中国乃至世界杂技界绝无仅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在普通人眼里,杂技只是演员的专利;在吴桥,杂技是所有百姓的游戏。杂技在吴桥方言中叫做“玩艺”、“把戏”。吴桥民谣中所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吴桥耍玩艺,人人有一手”,就是对杂技艺术在吴桥广泛普及最精彩的描绘。吴桥的花甲老人变几手魔术,走几趟拳脚,轻松自如;五六岁的小孩翻一串跟头,来个倒立也是家常便饭。杂技之于吴桥人,如同吃饭、穿衣、说话一样平常,却又不可或缺。古老而深厚的艺术就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积淀,从而形成了吴桥杂技特有的文化生态。

杂技文化生态的平衡,需要源源不断的杂技后备人才作支撑。如何让杂技之乡再现当年的辉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吴桥少年继续保持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对杂技艺术的热爱之情,是新时代向吴桥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杂技是吴桥特有的名片,其文化生态的保护需要相应的产业发展来扶持,更需要政府政策作保障。而创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区无疑是最切实可行的保护举措。

(一)创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区”强化保护工作

吴桥杂技既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传统,又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面临艺术创新的要求。文化生态建设既有文化产品硬件生产的任务,更有塑造杂技文化软环境建设的任务,创新是有效的保护。努力组建良好的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在继承先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更为复杂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以新的成果来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民族文化保护》中提出了“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标。当前,若将吴桥杂技纳入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创建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响应“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杂技艺术在吴桥这片土地上传承了数千年,历经社会的沧桑巨变,积淀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为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吴桥杂技文化产业已步入发展阶段,但是吴桥杂技生态区的保护工作尚未列入议事日程。将吴桥杂技文化纳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二)借助杂技文化产业、打造世界杂技文化名城

吴桥杂技历史悠久,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艺术、文字,又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既包括固化的部分,也具有活的载体。从吴桥县文化旅游局提供的《河北省吴桥县杂技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材料来看,其产业发展思路和着力打造世界杂技名城的战略规划,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杂技文化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并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并以此为龙头,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种社会背景条件下,吴桥杂技文化产业也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并且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同时,其也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其他省市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古代的吴桥人创造了优秀的杂技文化艺术,既为当时杂技艺人的生活保障创造了条件,也在客观上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近代吴桥人把世界东方的这一艺术瑰宝传到了世界各地,在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艺术方面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现代的吴桥人更是借助现代交通、通讯的便利将吴桥杂技文化艺术在海内外广泛传播;而当代的吴桥人则是运用了创新的思维理念,用经营主题公园的形式为吴桥杂技文化遗产的传承、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吴桥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其产业发展的宏伟战略规划的逐步落实,既能使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又能使杂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还能让民族未来的新一代感受到我们祖先创造的杂技文化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边发吉.河北杂技[M].石家庄:华山文艺出版社,1999:44.

[2]杨双印.吴桥杂技[M].石家庄:华山文艺出版社,2003:43,42.

责任编辑:武玲玲

责任校对:周海鸥

Empirical Research on Pre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in Wuqiao: Acrobatic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Industries

Pang Qingyue, Zhou Zhiping, Yang Hongzhi, Yang Shuangyin, Wang Xuedi, Hou Kanmao Xu Peitao

Key words: Wuqiao acrobatics; cultural ecolog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作者:庞青月 周志平 杨洪志 杨双印 王雪笛 侯堪茂 许培韬

杂技文化产业论文 篇3:

濮阳杂技:河南重要的文化名片

从街头杂耍到朝阳产业

濮阳市共有各类杂技团体3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演出足迹遍布全世界。

近日,河南濮阳的水秀国际大剧院,一台以杂技为主题的《水秀》演出正在上演。演员们时而“上天”,时而“入水”,在天地水火之间,以戏曲、歌舞、武术、魔术等艺术形式为观众带来惊险刺激、温馨浪漫。 这是杂技《水秀》的一个场景。据说,《水秀》经常会在这里演出。

一台节目提升濮阳知名度

“以前我也看过很多杂技,最大感受就是表演的技术难度高。现在看了《水秀》,才发现杂技可以用美和漂亮来形容了。《水秀》与一般杂技不一样,真的很惊艳!”来自山东菏泽的董先生一家三口来濮阳串亲戚,看过之后觉得很值。

正如董先生所说,《水秀》跟普通的杂技不一样。从始至终,《水秀》处处给观众意料之外的震撼,从剧目的编排到杂技的技巧,处处透露着新奇,时时挑战着观众的想象力。

《水秀》集现代科技与民族传统为一体,将杂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结合,运用水幕作为背景,融入黄河、龙等元素,将体操、跳水、魔术、舞蹈等结合,所有节目在水底、水面与空中结合进行。自2009年上演以来,《水秀》已演出200余场,接待观众20多万人次,吸引世界多国的文化艺术界人士前来观摩。

杂技成为濮阳名片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处处演杂技,人人有一手”。在濮阳市华龙区东北庄这个杂技专业村,60%以上的群众从事杂技产业,杂技产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44.8%。

濮阳素有“杂技之乡”的美誉,与河北吴桥并称“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濮阳杂技历史悠久,起源于春秋,兴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以功力深厚、技艺精湛著称。目前,全市建有杂技专门培训学校3所,其中濮阳杂技艺术学校累计培养杂技人才3000多人,学员遍布国内外30多家知名杂技表演团体;创作的以《腾空飞杠》、《高原童话——独轮车技》等为代表的精品杂技节目,荣获国际、国内大奖100余项;先后培育出濮阳市杂技团、华晨杂技集团、豪艺杂技集团等多个现代杂技企业;深圳华侨城、杭州宋城、张家界等地的杂技晚会,都有濮阳杂技的身影。濮阳市杂技团体先后100余次出访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广泛赞誉……濮阳杂技从最初的鲜为人知到如今的家喻户晓,已由街头杂耍成长为一个有着无限潜力的朝阳产业,成为濮阳乃至河南的重要文化名片。

近年来,濮阳市积极实施园区带动、项目推动和投入拉动战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特别是杂技资源优势,多渠道培育市场,在全市初步形成以杂技为龙头,多方位竞相发展的产业体系。

用“四有”方法打造三区一团

濮阳对文化工作创新了“四有”方法。什么是“四有”呢?即:有人管、有人干、有事干、有钱干。

近年来,濮阳市委为了发展文化工作,在深入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提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干、有事干、有钱干”的“四有”要求。“四有”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濮阳杂技产业,在此基础上,濮阳将着力打造三区一团。所谓三区一团即办好杂技教育园区,以濮阳杂技艺术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文化艺术大学的合作为契机,加快濮阳杂技教育基地建设;办好以精品杂技剧目《水秀》为品牌的杂技演艺园区;继续加快杂技产业园区建设,以杂技文化为核心,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区块,加快推进杂技文化产业园、东北庄杂技特色文化旅游园区等较具规模的杂技产业园区建设;整合杂技资源,成立具有核心竞争优势、超强实力和超大规模的濮阳市杂技演艺教育集团。

作者:宋松梅

上一篇:财政国库改革论文下一篇:人才评价推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