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服装设计论文

2022-04-15

自贡市杂技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和独具特色的杂技节目,常年扎根在农村、厂矿、部队、学校等地点,坚持为百姓服务,把文艺作品送到百姓身边,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团常年坚持送戏下乡,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的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每年完成公益类演出80余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杂技服装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杂技服装设计论文 篇1:

浅谈杂技创新之法

中国的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存在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独特的一门艺术,人们的生产生活使得人类人体机能产生异化与延伸,人类劳动技能得到提高和升华,中国杂技及其艺术观念的发展历史脉络和丰硕成果显而易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审美观念的变化,对杂技艺术的要求更为高,促使杂技艺术向更新领域去发展,让新一代的杂技艺术以全新的形式、风格展示在人类的面前。因此,我认为杂技艺术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舞台视觉为创新之本。中国杂技素来以“惊、奇、险、难”为主要特点,以独具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差异为特征,杂技的完美呈现需要多方面的结合,比如炫耀的舞台、艳丽的服装、震撼的音乐以及充满玄机的道具、杂技演员精湛的表演。而舞台视觉的设计随着杂技艺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春晚杂技表演——《空山竹语》,她从美学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得上是一场视觉盛宴,带给人一种无可比拟的震撼感。而杂技艺术的美是由多方面组成的,在杂技表演中我们通常会发现演员的服装多为鲜艳的,如前进杂技团的《女子跑车》,演员服装呈现一种潇洒利落、完美造型、气势磅礴,场景由红、白、蓝、绿、黑、黄等各种色彩搭配形成,服装设计以自然为主,体现出一种自然朴实,强壮健美,拼搏进取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展示的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欣欣向荣的美感。由此看得出来,杂技的发展由技巧转向巧、美,即是杂技需要更加完美的视觉艺术来包装,唯有震撼的视觉设计结合充满玄机的道具、演员绚丽的服装,再加上演员精湛的表演技巧,才会呈现给人类不同的惊喜,才会让杂技艺术赢得广大百姓的追求和喜爱。

戏剧元素为创新之魂。杂技剧《西游记》在国际上获得比较高的赞誉,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因为《西游记》融入了剧情元素,把戏剧元素和杂技完美的结合起来,更好诠释了中国名著《西游记》。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很多的杂技团,他们有出名的也有默默无闻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有巧没美,有巧有美但是缺乏新颖,所以存在不同级别的差异。杂技单有高难度的技巧是远远不足的,即使舞台设计、服装、道具等技术层面呈现的视觉比较完美,但杂技其本身的艺术元素不多就会出现“萧条”的情况。纵观杂技发展,杂技与戏剧、音乐剧、童话剧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这些艺术元素对中国文化进行完美的阐述,让人产生遐想。利用扣人心弦的故事、唯美的戏剧来打动人,杂技表演变得充满灵魂,仿佛有了语言,重新以一种更加新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相信这种呈现方式会将杂技表演带向崭新的未来。

展望中国杂技艺术的未来,创新仍然是杂技艺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和生存根本。杂技技巧的创新日益艰难,亟需创新,基本功缺乏科学、系统、针对性的训练,杂技理念研究不透彻,处于间歇的状态。杂技艺术从形式方面上看,其本身就是一门追求极致完美的艺术,她推崇原创,展示精美,追求独特,每一次创新都是质的飞越、“灵魂”的升华。只有用最优秀的作品、最先进的思想去鼓舞、引领和凝聚人,杂技艺术的生命才会得到延续和兴旺。

作者:刘运明

杂技服装设计论文 篇2:

独辟蹊径推陈出新

自贡市杂技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和独具特色的杂技节目,常年扎根在农村、厂矿、部队、学校等地点,坚持为百姓服务,把文艺作品送到百姓身边,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团常年坚持送戏下乡,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的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每年完成公益类演出80余场。近几年我团先后派遣精干队伍赴深圳景秀中华、西双版纳、北京什刹海、甘肃嘉峪关等景点驻场演出,每年演出场次达200余场。自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团远赴墨西哥巡演,开创了自贡杂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迈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此后,我团每年涉外演出三次以上,近10年来演出足迹已遍及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南非、加拿大、澳洲、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这些年,我团先后两次被四川省评为对外文化先进单位,“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赛场上荣获全国杂技比赛铜狮奖;两次获得中国政府文华奖;全国金菊奖、提名奖;全省优秀剧目奖;巴蜀文艺金奖;西班牙国际马戏节唯一金奖及特别奖等奖项。

杂技作为一项传统的表演项目已传承了上千年,一代又一代的杂技人在继承和发展中付出了许多艰辛与汗水,为的是使杂技更难、更新、更奇和更美。现代杂技更是一门综合各派门类之长,集姊妹艺术精华于一身,以此来提高和发展杂技表演的综合艺术。在杂技创作中我认为杂技表演不是只限于单纯的把技巧由低到高的串联起来,配上优美的音乐,华丽的服装,炫目的灯光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或完美的节目。我觉得可以适当的为杂技节目立意、叙事、抒发情感,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达到一定的思想性、观赏性和共鸣性。我在创作男女《父亲·双人技巧》时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试图打破观众对杂技的传统印象。

目前有许多成功的杂技节目,编导也给它赋予了一定的主题性和思想性,如表现爱情、战争、小桥流水、神话飞天等主题,但这些都是营造一个大背景而已,节目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中表现及完成,从头到尾场景几乎不变,情绪的变化只能靠高难度的技巧去烘托。有人说杂技拙于叙事,这一点我也承认,但是也不完全同意,其实有一些节目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思考借助演员和编排去赋予它内在的思想性和精神层面的感悟。“男女双人技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它是通过男女的肢体配合做出倒立、柔术、跟斗及托舉等高难度动作来完成表演,表现方式大多以男女爱情为主体关系(也有西方传过来的静态流动雕塑表演形式),我始终觉得缺乏叙事性和故事延展性。

其实我认为可以另辟蹊径,《父亲》正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第一、我给需要创作的“男女双人技巧”立意,树立形象,寻找关系,最终我确定以“父女”为主体关系,表现父女之间的情感变化。第二、选择演员,父女一定会有年龄的差异,我故意没有使用年轻的男演员,相反我选择了一位近五十岁的演员饰演父亲,这不仅仅是故意寻找年龄的差异,而是因为我觉得他更有生活的经历和内心真实的体会(恰好他也有一个女儿)。第三、设定剧情及舞台呈现方式,节目表达内容和中心思想。《父亲》讲述了一个父亲陪女儿慢慢长大的过程,从开始的儿时玩耍到青春期的任性,最后回到相互相依的情感寄托。表达了父爱如山这个主题,父亲宽阔的肩膀永远是女儿的依靠。第四、设计技巧动作和舞蹈动作,所设计的动作必须围绕“父女”这个关系来确定,当然杂技特有的动作必不可少,否则会变味儿(形成杂技、舞蹈两张皮)。比如我把“父亲和女儿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的肢体语言融入到杂技元素中,另外还把父亲为儿女遮风挡雨的生活场景也表现出来,还有抓蝴蝶、过独木桥等这些生活元素都通过杂技和舞蹈技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五、服装设计方面我尽量使用生活装,父亲的服装设计凸显沉稳,深色衬衣配灰色的背心;女儿的服装以红色为主,款式既显俏皮又表现出青春似火的冲劲。

经过两个多月的排练之后,终于搬上舞台,许多观众看完后纷纷表示非常有意思。这个节目很巧妙地把杂技和舞蹈融合起来,关键是它有了故事和内涵,使人看后心里有一种生活感悟。它虽然是在舞台上呈现的但是似乎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让人有被触动内心深处的感觉,同时也为杂技的魅力所惊叹,没想到杂技也能编出故事,编出老百姓的生活点滴,编出弘扬中国正能量的节目。

作者:李轶

杂技服装设计论文 篇3:

“复合型杂技节目”的创作之路

摘要:杂技是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的表演性节目。复合型杂技节目是杂技的创新,实现了从较单一的技巧表演到表演形式多样化的变化。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复合型杂技节目的创作原则,以期推动我国复合型杂技节目的发展。

关键词:复合型杂技节目;创作;原则

关于“复合型杂技节目”,笔者有自己的理解,不敢说是什么定义只是个人的一己之见。所谓“复合型杂技节目”,是指由两个(两种)及以上不同类型杂技节目的不同技巧,融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新作品的杂技节目形式,是杂技节目创新的一种手段。这其中起码有两层意思:第一,必须是两个(两种)或多个(多种)不同节目的不同技巧之间的重新组合;第二,这种组合后的节目必须是一种创新,这种新节目其实就是创新的一个平台。

复合型杂技节目来自单纯型杂技节目的重新组合,这在中国杂技界当然不是个例或新例。历史上已有许多成功的典范。如东汉时期的“跳丸”节目,即是把“跳鼓与抛丸”两种技巧结合成一体的成功之作。表演者脚踏若干盘鼓,手抛数枚泥丸(或木丸),动作跳跃,技艺精准,堪称一绝。又如民国时期的杂技“马术”,则是将蒙族那达幕当中的“马术竞跑”、“马上抢羊”等技巧改变为“马上大站”、“马上大顶”、“马上骗身”、“蹬里藏身”、“马上搁棒”等杂技技艺,实在令人赞叹。建国六十多年来,复合型杂技节目更是层出不穷,如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大球扛车”、“扛排椅”、“扛定车”、“钢丝杂耍”、“晃板弹碗”等等,都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杂技节目中的技巧组合而成的复合型新作。至于“东方的天鹅”、“灯上芭蕾”、“俏花旦”等著名作品,则是“跨界”而来的成果,与复合型节目无关,与芭蕾、戏剧等姊妹艺术倒脱不了干系,影响十分深远。此外,由新道具引出的杂技新作,新材料引发的杂技创作,都是杂技创新的另外一种形式,这里就不多谈了。

本文所探讨的复合型杂技节目的创作,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复合型

复合型杂技节目的提法,是相对于单纯型杂技节目而言的。所谓单纯型杂技节目,是指单纯的技巧型杂技节目。这类节目是杂技的根本和传统。如顶功类节目,不管是《椅子顶》、《板凳顶》、《拐子顶》、《木砖顶》等节目,也不管是双手顶、单手顶、直顶、塌腰顶等顶类技巧,都是在顶功类节目范畴之中。这类节目的表演就是各种倒立的技巧,没有其他节目技巧的掺杂,所以是单纯型节目。

复合型类的杂技节目,则要求在同一个节目中出现两种及以上不同类型的节目技巧,如前面谈到的《扛定车》。这个节目最早出现在七十年代中期的河南杂技中。节目将定车台安装在竿子的顶端,底座演员表演的是“扛竿”技巧,而尖子演员在空中平台上表演的则是“定车”技艺。两种完全不同的节目技巧融合到一个新节目之中,不仅赋予了古老传统杂技以新意,而且“定车”技巧的高空表演,更增加了节目的惊险刺激与震撼性,这就是复合型杂技节目的诱人之处,很受观众欢迎。另一个例子则是上海团八十年代创作的《跳板蹬人》。这个节目将杂技节目中“小跳板”和“蹬人”两个节目的精华巧妙完美地融合在一个新节目之中,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和精准独到的蹬接,使节目呈现出引人入胜的盛境,获得了第二届全国杂技大赛的最高奖。

从上述两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型杂技节目中,精美技巧的组合是创作的关键。这种组合,不是简单的技巧相加、技巧罗列,而是细致入微的技巧融合。单纯的组合不等于融合,只有恰如其分的设计,多种技巧贴切的杂揉到一起,不分你我,揉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融合,这种融合才是复合型杂技节目的根本。

二、融合性

在杂技节目创作的现实中,不是任何两个节目的不同技巧都能在一起融合的。比如《转碟》的技巧就与《跳板》无法融合,而《晃板》也与《车技》无法组合,这是节目的动静程度所决定的。《转碟》的技巧轻盈而柔美,而《跳板》的动作则刚劲而猛烈,爆发性的技艺是无法与恬静的表演相融合的。《晃板》的微动与《车技》满台飞舞的涌动是两个极端,是不可能复合到一个节目中的。其实在现实的创作中,杂技人都会避开这种不相容的状况,这是杂技行业中常识性的东西,人人都了解,都知道。

真正能融合到一起的不同技巧,起码有着相近的特点或互不相悖的格调。比如七十年代出现在中原杂技舞台上的《扛排椅》,就是较成功的一例。《扛排椅》的底座仍旧是扛,双肩上扛的架子上却是原来应在舞台上表演的《排椅》。虽然随着排椅人数和椅子的增加而份量增加,虽然随着表演的深入,重心就逐渐转移,但底座的晃动都是小幅度的,可控的,因此令人提心吊胆的表演得以完美成功。这其中,上下的表演都是在微动中进行的,没有剧烈的爆发性动作,也没有大幅度的摆动,所以上下的技巧并不相悖,因而可以复合为一个节目。

此外象《钢丝杂耍》这类的节目也是这样,不管是硬钢丝还是软钢丝,表演中钢丝的摆动幅度都不大,都在演员的控制中。因此,在钢丝上面表演“坐椅”、“脱衣”、“搁球”、“搁棒”、“骑车”、“上梯”等等技巧就会容易一些。因此这种节目的复合程度就会很高,可视性也会提高,所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钢丝杂耍》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种复合型杂技节目给人的感觉是“一体”,是“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组合,也不是毫不相干的技巧相加,它的出现就是一个复合型的新节目。再以《跳板蹬人》为例,表演中,尖子演员从跳板上弹起而落在底座演员的脚上,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恰如其分,毫无违和感。尖子演员在底座脚上的技巧表演自然也是顺畅无比,翻腾后再落到跳板的一端将另一端的演员弹起、落下,也是事所必然,没有任何的让人不适或强加于人的感觉,这给人就是一体的感觉,是真正的融合。因此,看一个复合型节目的创作是否成功,最关键地就是要看不同技巧在一起的融合度。给人以舒适感和美感的融合,就是成功的。让人感觉别扭或不适的,则是失败的,观众的眼睛就是一枰称。

谈起“融合”,倒让笔者想起另外一件事,这件事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中国杂技的主题晚会创作,始于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末期,短短二十几年时间就从主题晚会发展到大型剧目的创作,全国的大部分杂技团校几乎都在搞,单纯的节目表演、单纯的杂技晚会好像已经过时。这其中成功的主题晚会和著名的杂技剧作都有很多,展示出中国杂技创作的一个新高潮的到来,不搞杂技剧的团校、团队已经不多了。其实在这种风起云涌的剧目创作中,也往往泥沙俱下,一些生拉硬拽、生搬硬套的主题晚会和杂技剧也逐渐出现,给人的感觉只是十几个杂技节目在一个晚会和一个剧目中简单相加,冠上个名称就是主题,就是什么什么剧,毫无融合之感,看后令人不觉舒服,只感别扭。在这里,笔者不是反对主题晚会或杂技剧目的创作,但这种创作是要付出智力、财力、物力、人力,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拿上舞台见观众的。因此,没有融合就没有成功,生搬硬套的作品不会是成功之作。

说到这里,倒是想给中国杂技的主管部门提个建议:领导们是否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招开一个杂技主题晚会或杂技剧的创作座谈会,让一些成功的晚会和剧目传传经,让杂技专家们讲讲创作的手法,让大家发表一些对当代中国杂技创作的看法和建议,从理论上对杂技创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艺术性

复合型杂技节目的创作,同样离不开艺术的支撑。中国的杂技创作早已进入了综合艺术时代,不管是新老节目,新老晚会,没有艺术的支撑,没有综合艺术的介入,你的节目或晚会就只能是一个半成品或残次品。这与当代观众文艺欣赏水平的日渐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一种水涨船高的现象。以前的那种纯技巧表演的杂技已经过时,甚至艺术水平稍次的节目都过不了观众的眼。因此在复合型杂技节目的创作中,加强综合艺术的介入,就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就复合型节目创作而言,构思作品时,就应把艺术的表演考虑在内了。新节目新思路中,除了考虑不同技巧的融合外,还应加进对表演的构想,加入包括演员服装、道具、音乐、灯光、舞台设施、化妆等等的考量,这样构思出来的作品才丰满、才完美。如有可能的话,这些东西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作脚本,包括教练、演员、编导、服装设计、道具设计、音乐创作、灯光设计、舞台制作和化妆师等各类主创人员都应在统一的脚本下完成自己的创作。这样创作出的节目才是完整的、完美的,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

艺术性完整的节目会带来可视性,会提高观赏性,会增加观众的愉悦感,这是毋庸置疑的。相反,只考虑节目的复合性,只考虑技巧的融合度,而忽视综合艺术的完整和完美,或在节目基本练出来之后再去考虑穿什么样的服装,用什么样的道具,从网上下载什么样的曲子来剪接,化什么样的妆好看,要不要舞台设施等等,都属于“马后炮”的范畴,创作起来就受到了不少限制,发挥不出集体创作的优势,节目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或进步。这一点我们应特别注意。

一个复合型杂技节目的创作首先离不开两种甚至多种不同技巧的复合,也离不开这些不同技巧巧妙的融合,更离不开各类艺术包装的早期介入和大力渲染。复合、融合、艺术三者缺一不可,同期考量效果更佳。有准备才会有成功,细节决定成败。

笔者对复合型杂技节目的创作有点心得,但称不上经验丰富,上述的看法只是一己之见,如果浅见能引起同行们的关注,对今后的创作有些帮助,则目的达成。否则,只当是笔者的梦议之言罢了。

作者:宋仁忠

上一篇:晚报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刑法目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