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音乐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改善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基于此,文章对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革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重视学生主体、优化教学评价、营造学习氛围、健全教学目标几方面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助力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生学习音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学习音乐艺术论文 篇1:

从《音乐鉴赏》公共艺术限选课看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之探究

【摘要】《音乐鉴赏》课程是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艺术公共限选课,作为教授该课程的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对授课内容兴趣不够浓厚、排斥古典、民族音乐等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音乐鉴赏》课程为切入点,探寻适合非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公选课;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一、《音乐鉴赏》公共艺术限选课课程概述

(一)课程设计思路

1.音乐理论为学生个人人文素质培养搭建基础。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部分是按照历史的发展和地域特点来介绍音乐特点、风格、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为学生输送基础音乐知识;(2).音乐实践为学院综合人才培养搭建平台。音乐实践的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基本识谱、歌唱、表演能力、锻炼更加自信的心态与仪态。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为学院校园文化的开展储备更多艺术修养良好的综合人才;(3).音樂非遗为社会非遗文化传承搭建桥梁。特色理论部分主要介绍浙江省内音乐类非遗项目,意在增加学生对家乡音乐非遗知识的深入了解,令非遗文化切实地传承下去。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西方古典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沿革、浙江省内音乐类非遗项目的教授,搭建起基本的音乐知识的理念,并对这些知识熟悉与了解;(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认谱、唱谱、表演训练、发声技巧等实践训练,至少能完成简单谱例的识读、掌握基本发声方法、运用表演技巧自信而独立地演唱一首完整声乐作品;(3).情感目标。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通过音乐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享受音乐、喜爱音乐,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课程学时与分配

(四)成绩评定标准

二、《音乐鉴赏》公共艺术限选课对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的启示

(一)丰富教学模式,盘活音乐课堂

(1).理论教学部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授基本乐理或涉及到中西方音乐史内容的时候,学生会走神或者干脆不听课。因此,在理论教学部分应融入“翻转课堂”教学,课前让学生自主探究,课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音乐体验,课后和学生互动,及时答疑,以便形成完整而系统的教学。

(2).特色理论部分。特色理论教学是《音乐鉴赏》课程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共设置“特色理论水乡音乐(非遗)”和“实践之嘉兴本土音乐发展”两个章节。这两个章节极具嘉兴特色,外省和外地的学生不太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在这两个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先让学生大致了解江南水乡音乐特色和风格流派,结合“嘉善田歌”视频教学,还原江南水乡的秀美和柔情,让学生身临其境,随之慢慢,加深学生的认同感。

(3).实践教学部分。《音乐鉴赏》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主要围绕“识谱”和“歌唱”两个环节展开。在“识谱”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授课内容的趣味性和姊妹学科的交叉性,譬如用数学小游戏(找朋友),让学生快速掌握音符时值关系,用动画演示的方式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多示范,并创设实践舞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大大增强课堂互动性。

(二)注重第二课堂,延续音乐热情

第二课堂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参加一些社会音乐活动或指导他们看一些歌唱类的综艺,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灵活他们的音乐触觉。另外,我们还可以依托校团委举办的活动,将课堂教学成果在社团文化节、元旦晚会上进行展示,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多元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纵观高校鉴赏类艺术课程考核方式,大多采用闭卷理论知识考核的模式,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丧失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一线教师应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学生特点,多元考核方式,注重学生音乐情感体验,例如,可以让他们针对某一音乐作品写一篇赏析。同时,还要注重学生音乐技能能力的提升,从“识谱”、“歌唱”、“舞台表演能力”等方面,培养既有理论武装又能唱能跳能演的全方面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冯紫萱.浅谈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视唱练耳的兴趣训练[J].北方音乐,2018(12).

作者:徐天硕

学生学习音乐艺术论文 篇2:

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策略研究

摘 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改善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基于此,文章对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革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重视学生主体、优化教学评价、营造学习氛围、健全教学目标几方面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助力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学习兴趣;激发培养

一、 引言

激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化解小学生在学习时所产生的倦怠情绪,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弱化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因此,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应进行深入探讨,探索出更科学、合理的趣味性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此提升音乐学科教育水平。

二、 激发和培养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中,部分教师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认识不足,教学模式单一,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而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新课改背景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课堂中,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不仅对学生学习起着促进作用,提升学生学习专注度,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学生向全方位发展。另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态度的影响也具有显著的作用,小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学习动机不强烈,自控能力较弱,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通过采取趣味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热情,改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保证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质量,进一步推动音乐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发展。

三、 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构建,实现全方位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认识不足,在教学模式方面认知比较片面,依旧采取简单模板套用的方式或优秀作品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单调的知识灌输方式,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时间的学习下,还会出现烦躁、厌学等问题,无法保证教学水平达到应有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缺乏趣味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下,教学内容大多以书面内容为主,对于教学任务主要为教材歌曲的教唱,只重视教学的外在体现,而忽视其内在建设,导致教学只浮于表面化,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没有进行深度挖掘,使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出现偏差,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目标确定不全面,重视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导致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影响教学工作的落实。

(三)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发展没有过多重视,只是在知识层面进行灌输,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成为接受知识的工具,无法发挥其自身效应,影响学生的发展。另外,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主要的学习特点是基于兴趣基础上的学习,而教师过于重视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情感,不利于学生进行更好的感悟,也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四、 小学音乐教育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开阔学生学习视野

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成功落实的关键。为避免过度依赖教材的局面出现,必须优化、重构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中的趣味性提到最高,以此提高学生的吸引力,保证培养工作的有效落实。首先,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本质,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内在资源,并从中提炼出核心的教学重点、难点,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根据教学任务,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和知识框架,保证教学内容的完善性。其次,对于音乐中的各个节点要进行严格控制,对新的教学资源与原有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紧密连接,保证各个节点之间的连续性,并建立出一个课程知识体系,保证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完善性,确保培养工作的有效落实,保证教学质量。最后,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将生活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结合,打破教材书面的局限,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探索音乐的奇妙,正确认识音乐的益处,并从中获得自豪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需将其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中主要的活动对象,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以此带动学生深入探索学习方法和知识框架,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艺术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建立教学目标时,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合理划分,保证目标的完善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外,针对传统音乐教育观念进行转变,提高对音乐教育的关注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落实教育部的教育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保证音乐教学质量,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建立完善的音乐考核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表现差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循序渐进地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革新音乐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也是影响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的问题,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为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主动探索音乐知识的能力,必须使课堂形式更具有吸引力,营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展开趣味性教学,以此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保证趣味性教学的实效性。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逐渐应用在教学中,教师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利用学生喜欢新鲜感的特点,打破单一教学模式为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有效避免学生兴趣流失,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对所学曲目进行探讨,保持学生在课堂教学全程的积极状态,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音乐的魅力与价值,进一步提高学习音乐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我和我的祖国》时,教师可以采用视频的形式,将《我和我的祖国》这部影视作品进行提前播放,在学生看完视频后,会对该音乐的创造背景有详细的了解,更深入地了解所传递的民族精神,再学习这首曲目,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这种双重作用的引导,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内在情感

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保证学生思维发散、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基于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习氛围,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音乐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技巧是保证音乐演奏的基础,而情感是音乐的第二生命,将情感与音乐技巧相融合,不仅为作品重新注入了活力,还让音乐变得更动人心弦,浸润心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的同时,要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使情感得到升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还存在较大的偏差,在进行教学时,如只是单纯地进行讲述,对于学生的学习是较困难的,教师若将音乐知识与情感进行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到音乐独有的魅力,在此情况下,学生会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欢快的音乐作为导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调动学生内在情感后,再引入所要学的曲目,以此达到教学目标的目的,同时在良好的氛围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灵感,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不同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优化音乐教学评价,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客观、科学的评价环节所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在音乐学习中的不足,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供重要的保障。因此,针对当前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必须对其进行优化和改善,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为教学水平的发展奠定基础。首先,从音乐作品的角度出发,因音乐作品内涉及的内容较多,对于曲目的节奏、音律有许多要求,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掌握曲目的熟练度进行检验,快速了解每位学生的唱歌水平,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其次,对于教学评价工作,要从多方面的角度去展开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音乐成绩,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最后,考虑到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学生的情绪,所运用的语言必须在深思熟虑后方可进行评价,可采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在不触碰学生自尊底线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赞扬,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协助学生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以此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六)健全音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音乐技能

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可以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过程、情感意识几方面进行培养,使培养工作不再只局限在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上,而是要将其上升到学生的兴趣培养、综合能力培养中,以此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中的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确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结合趣味性教学的方式,去探索更多的潜在资源,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确定过程与方法层面的目标,以此达到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核心素养要求。最后,因小学生受年龄因素的限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學的过程中要将价值引导、情感熏陶等融入教学中,协助学生正确认识音乐,从更多角度去了解音乐,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认知,降低对音乐学习的抗拒,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音乐的价值观。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不仅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水平,必须高度重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革新音乐教学模式,转变音乐教学观念,健全音乐教学目标,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更好地满足音乐教育学科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徐颖慧.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分析[J].北方音乐,2020(24):161-163.

[2]陈健.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38):145-146.

[3]张晓芳.边玩边学在游戏中玩味音乐——浅析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1(18):187-188.

作者简介:

李寒凝,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

作者:李寒凝

学生学习音乐艺术论文 篇3:

如何提高技校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效果

摘 要:本文根据当前玉林市技工学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探析了技校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技校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分析,从创造学习条件、创新教学方法、转换教学理念、改革考核手段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技校生 计算机应用基础 学习效果 提高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工作及生活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技校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对每一个技校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技校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是技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社会责任。

一、技工学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技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状

玉林市的技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平时较少有接触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的机会。即使来自城镇,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也很少接收新的信息,多数学生对于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都持排斥的态度。不少学生由于初中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在课堂上,学生们对学习计算机原理、维护和应用技术不感兴趣,上网聊天和玩游戏却津津有味,学习效果当然就不理想了,考试成绩达良好以上的学生往往不超过四分之一。在部分学生眼里,计算机课就是上网、游戏、聊天、听音乐。即使教师布置了课堂操作练习,学生也只是敷衍了事,全然不当一回事,教学效果甚微。

2.技校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理想信念模糊,学习目的不明确。当前,技工学校的主要生源仍然是初中怕影响升学率不让参加中考的学生和中考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还有个别是高中没有上完的学生。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是学习上、品德上、行为上的差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一般都在16至19岁左右,正是思维比较活跃、自制力较差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形成的年纪,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路究竟怎么走,缺乏明确的目标,“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因此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目的和方向都不够明确。

(2)学风差、厌学情绪严重。绝大多数来技校读书的学生,是想学到一门技能,将来能自食其力。但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底子薄,跟不上教学进度,就丧失了学习兴趣,出现了厌学情绪。他们有的虽有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意愿,但没有学习能力,更不懂得学习方法;有的只对聊天、看视频、玩游戏有兴趣,对学习命令操作、数据库使用等相对枯燥一点的内容就厌倦;有的是父母强迫来校读书,学习只是一个“幌子”,纯属“混日子”,因此,不愿学、不想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他们在行为上的表现是上课无精打采或睡大觉,不专心听课,不做笔记,作业不能按质按量完成,实训时不想动手,课余时间不愿温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提升技校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效果的方法

圣贤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学生有了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积极地参与这门课的学习,才有助于教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毋庸置疑,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积极性、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最重要手段,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样不可或缺。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对技校生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时,要开展必要的理想信念和形势教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接触信息、接收新知识的态度。在应用计算机这把“双刃剑”之前,必须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判别信息、运用高科技的意义。因此,在学生开始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时,就应该结合课堂特色,对他们进行学习上的制度教育,包括机房的管理要求、设备的维护规定、网络的使用要求等,并且要有细则、具体化,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注重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具体来说,就是要利用一切手段,将教学内容和形式生动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不是枯燥的,进而有信心有兴趣继续探究下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最终掌握应有的理论及实践知识。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认真备好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单理论课需要备课,上机课也是必须要备课的,因为上机课更容易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尤其是操作练习,教师更应准备好教案。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很多学生也能看懂、看会,实际动手操作时却无从下手,而教师也很容易站在自身角度,认为操作太简单,忽略了学生在实际操作时的困难。此外,计算机课的素材准备很重要。有的教师想让学生自行准备,却往往忽视了提前布置;有的教师想给学生充分的素材,却在操作时让学生无法找到该文件。如此一来,学习效果就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教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要一环。

(2)采用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兴趣特长、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制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有层次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它从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性,照顾到了学生的心理,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形成特殊的竞争机制,使得学生在分层学习中,挖掘出学习潜力,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板报制作时,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要求除掌握基本内容外,还要发挥他们的潜力,引导他们深入研究;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要求做到集图像、文字、艺术字于一体,合理利用超链接,界面美观,并有良好的交互性;对学习一般的学生要求能够基本完成一张简单的小报制作,不需提出过高层次的要求,但教师对他们的探索尝试精神也应予以鼓励;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的文字输入和简单的图片、艺术字插入即可,其他内容可自行探索或参与小组讨论学习。这样既抓住了绝大部分学生,同时又兼顾了少数基础差的学生,使班级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3)采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的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目标。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充当指导者、引路人,让学生在引导过程中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幻灯片的制作为例,首先教师展示出制作精美的幻灯片,片子集娱乐、趣味、搞怪、夸张的文字、图片、动作等多种元素为一体,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问:试想这么多张的幻灯片是如何连接成一个整体的?为什么每一张幻灯片的歌曲可以不相同,甚至可以适时地停止播放?电影片段是怎么插入到幻灯片中的?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教师适时地由易到难逐个解决这些问题,并耐心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障碍,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教师既完成了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也轻松地掌握了新的知识,还能从中体会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无穷乐趣,这样环环相扣的引导深入,学生就不会对枯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专业名词、术语产生排斥,反而会觉得有意思,乐于接受,自觉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4)采用学以致用法,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信息时代的技校生必须要掌握过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但是实际教学中不可能要求学生样样精通,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引导他们往某一方面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布置一些需要学生亲手参与的作业,而不能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在作业设置上,可以综合多门课程,让学生多参与一些需要借助其他课程知识及其他应用软件进行处理才能完成的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种技术的能力。

(5)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运用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上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必然。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元素的集合,将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了解多媒体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研究。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影视片中一些武打、自然景象等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特技、仿真画面和现代战争中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战例等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神奇力量,激起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领域探索的愿望。

3.转变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信息时代的技校教师要想做到轻松自如地驾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逐步发展为技校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也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不需像过去那样不厌其烦地讲解、提问和板书,需要的是多与学生互动,不断地巡视,经常地与不同的学生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或通过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给予指导,给学生创造出更多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机会。另外,教师还需要担当起课件制作员、课程辅导员、网络领航员、技术服务员、设备管理员等角色,引导学生系统、正确、有效地学习,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

4.改革考核手段,优化学生学习评估手段

由于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改革考核的手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过程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1)布置个性化的作业,考查学生知识整合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同时,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教师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

(2)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不能仅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需采取多种评价途径。首先,可将平时的上机训练等同于考核,将其视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将学生训练情况进行成绩登记,在期末成绩统计中占适当的比例。其次,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可作为考核的一个因素,使学生在认真完成作业的同时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此外,对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诸如学习兴趣、动机、自信心、意志力、合作精神等也可列入评价内容中,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与同学的评价也列入参考范围。这样的综合评价更具全面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

总之,技校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过程,就是我们教师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过程。教师需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最终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丁俊.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6(5).

[2]李东霞.浅谈初中计算机教学[J].都市家教创新教育,2009(9).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高级技工学校)

作者:黄罗宾

上一篇:网络销售企业营销论文下一篇:探索理论社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