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兴起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结合在一起,并且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政治层面的体现即为政治哲学。这一深有影响力的学科兴起,回应了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政治哲学兴起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政治哲学兴起研究论文 篇1:

探讨我国思想政治哲学的兴起

摘 要 思想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物质反映,而政治哲学则是认识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政治哲学的兴起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思想政治哲学的兴起与社会现实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付诸实践。在我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之中,形成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种较为鲜明的政治哲学,他们也揭示了我国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研究我国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哲学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及社会主义价值观、政治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思想 政治哲学 兴起 原因

哲学是一种精神世界内的现实,客观环境在发展过程中會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投影”,如社会客观物质的自我反映与认知,社会意识总是反映社会物质现实,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思想哲学就是时代的精神,而人们对于现实的理解与认知则是哲学发展的根基与动力。在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过程中,人们每天都会面对对自身命运以及生活现实处境的探索,从具体来说,人们需要考虑如何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以及对社会生产资料如何分配等问题,而对于这种思想的具体论述便是政治哲学。不同的时代的政治哲学所研究的侧重点都不同,但是,其都表达了人们要求改变社会现实的愿望以及对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观的批评与反思。自古至今,我国思想政治哲学都在探索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研究我国不同历史时代的思想政治哲学对于现代人们处理政治关系来说具有不同忽视的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套与现实社会结构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不断地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与正义,从而实现人们长期以来所追求的政治理想。

1 思想政治哲学解构

思想政治哲学是运用哲学解决具体问题的典范,政治哲学的兴起不仅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体现了政治哲学发展的内在思想逻辑。自群体活动产生以来,人们对于相互之间关系的处理认知就不断地发生变化,逐渐加深,在阶级社会之中所论及的政治哲学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或者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获取支配地位,本身而论,其是属于一种“小我”思想,带有一定的自私性。长期以来,世界大半历史都处于这种“小我”的政治哲学探讨过程之中,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们在言及政治哲学时,都必定站在自我阶级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并完善统治阶级的政权,同时使之正常运转、长期存在。这种群体性的支配思想在理论上逐渐深化,并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即为政治哲学,它属于社会理论,社会理论必须经过社会坚实的实践基础才能成为一种主流的社会价值观,而这也是社会物质对于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的历史长河之中,思想政治哲学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古代希腊社会中,形而上学是社会政治哲学的基础,大多数哲学家都使用“理念论”来演绎“理想国”,以单纯的理想来描绘超越自我阶级的政治理想,如柏拉图。而在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则逐渐成为了社会政治哲学的基础,它属于唯心论的范畴,其所描绘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虚幻的,其政治思想完全属于思想意识作用于思想意识的范围,对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理想的实现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宗教神学思想曾在欧洲较长历史阶段中主导着欧洲各国的政治变迁,“君权神授”思想长期占据政治哲学的主要地位,例如,奥古斯丁皇帝利用“上帝之城”来指导世俗政治。当然,在中国也同样存在片面的、唯心的政治哲学思想,我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始终信奉“儒、佛、道”三派思想,其中尤以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刻,在政治思想上强调君权神授,在社会统治上以“仁、义、礼、信、智”等作为道德规范基础。政治哲学所包含的范畴也较西方更深、更远、更广,古代政治哲学几乎都为统治阶级服务,为了维持统治秩序而不断发展与完善。而到了近代以来,存在于理论上、思想中的形而上学的政治哲学也逐渐被“社会认识论”所取代而成为社会政治哲学的基础,在政治哲学讨论焦点中,已不再以强权统治作为政治的基本观点,取而代之的则是人类的理性。认识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意识的逐渐累积,人们的社会意识自觉性越来越强烈,对于形而上学、唯心等政治哲学的认知程度逐渐加深,“唯理主义”以及“经验主义”就成为了社会意识发展的主要表现,这时的政治哲学开始从理性、全局的角度上追求社会的平等、公平和正义,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追求独立自主与民族自由。现代政治哲学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哲学思想,它从理论地位上来说就有一定的独立性,现代政治哲学不依赖于形而上学以及认识论的基础,同时也不依赖于社会道德哲学的支持,它完全按照科学主义来理解、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政治哲学家在处理政治关系、设定政治理想时也不再局限于道德哲学的思维框架和眼光,它是一种独立的哲学思想,具体表现在人类社会中便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而进行政治思考与研究,是以公共理性为基础的自我反思。

2 我国思想政治哲学的兴起

思想政治哲学从人类群体意识产生时便已形成,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之中,思想政治哲学也大致历经了三个阶段,即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古代思想政治哲学几乎都以维护少数人的统治为主要目的,其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实践手段都是为了建立和完善集中权力的统治制度,它所针对的社会主要矛盾也主要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而近代以来,我国社会遭遇巨大变迁,传统的政治制度逐步瓦解,一系列的社会现实也导致新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产生,尤其是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它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积累和深化,以认识论为基础开始追求人的理性和社会的理性;在我国现代的思想政治哲学上来看,科学的唯物主义已成为政治思想的主流,这也得益于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社会规律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在政治哲学中已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上升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三个阶段的政治哲学思想在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较大的差异,但唯一相同的便是都属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物质现实的范畴。

2.1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哲学

由于人文环境和文明形态的差异,我国传统的政治哲学与西方的政治哲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不仅兴起时间早,并且其关注的社会意识重点也有所不同。我国自西周时期开始便产生了调整社会关系的思想政治哲学,并对后世产生了长期且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道德、对人生、对宗教、对现实的关注,在处理社会关系中表现为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可以说,中国古代一切的哲学与思想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频繁,社会政权变迁剧烈,社会长期处于战争、混乱以及动荡不安的局面,社会思想家、政治家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任务便是如何构建一个统一而有序的国家的问题。因而,从政治哲学形成的起初,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政治稳定,其他一切问题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不同学派的政治哲学家、思想家围绕着这个中心而不断地创造和修正自己的理论,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

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哲学中,德治、法治以及民本等思想观念都是政治哲学的基本观点。“德治”是古代政治哲学家们所一致推崇的重要政治思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以德治国不仅是对统治阶级自身施政方式的阐述,也是对社会和谐关系的期盼,这种德治需要统治者以自身的道德素质来感化社会大众,反之,社会被统治者才会推崇、拥护施政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而“法治”思想则是始终便随着政治统治而执行的,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法治虽然并未占据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但是,其在政治哲学领域却具有长期且深刻的影响。无论是社会法律还是政权组织形式,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来制定,在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但是受阶級的局限性,我国古代的法治却也只能作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而难以达到“公平”、“公正”。除此之外,在古代政治哲学中,“民本”思想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以民为本”要求统治者在施政过程中要尽量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德治理念的具象化。

这些政治哲学思想始终贯穿着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施政之中,它们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之中,农业始终占据社会政治与经济的主要地位,而农本思想的特点也直接决定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为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统治者必定以缓和的政治思想来作为执政的基础,这也是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政治制度得以延续的主要原因。

2.2 我国近代思想政治哲学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罗尔斯《正义论》的发表,西方社会掀起了政治哲学的研究热潮,而受此影响,我国学者也开始注重对近代的思想政治哲学的研究,并将其当作一门显学进行论证。在近代思想政治哲学兴起的时代,世界正经历一系列的残酷演变,人类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化社会转变,而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资本主义开始迅猛发展,自由、民主、解放思想也开始大范围传播。社会思想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思想的提出也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

在近代,我国社会遭遇了巨大的危机,同样也伴随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则能迅速摆脱危机成为时代的新兴强国。然而,封建政府仍然沿用传统的政治治国套路,致使国家败亡,饱经凌辱,而这一时期政治哲学也开始发生明显的转变,由社会稳定逐步向独立、自主转向。这时期,政治救亡以及民主独立自由已成为政治哲学思想的主流,其中有三大最为著名的政治哲学思想:其一为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其二为资产阶级建国思想;其三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着这三种政治哲学思想,我国近代社会也不断经历着剧烈的政治变化,最终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才能适应中国的社会现实,才能让中国摆脱殖民、亡国的危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是以科学唯物论为基础的,它以社会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几个独立且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近代政治哲学的主要观点,它注重社会实践,希冀建立一个由最广大阶级所统治的社会,最终逐步消除阶级矛盾,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包括政权组织形式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等问题,它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政治奇迹,也是中国社会历史的转折。

2.3 我国现代思想政治哲学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观看来,立足时代和现实才是解决社会政治问题的正确途径,现代社会对于政治哲学的认知早已摆脱了传统的认知论和唯心论,同样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所考虑的便是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生活以及政治事物进行思想哲学层面上的反思。

在当前时代中,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面临一系列的全球化问题,经济的发展与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在解决这个矛盾中又产生了新的矛盾,许多重大社会问题越发突出,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政治腐败、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政治哲学界也纷纷转向对现代政治以及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与反思,从而导致我国现代思想政治哲学的兴起。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敏感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致使社会政治局面更加复杂多变,国家经济建设处在时代的关键节点,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必须依靠政府来主导执行,简而言之,当代中国出现的主要问题几乎都与政治领域息息相关,而政治领域的问题,又大多涉及权力分配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因此,平衡中国的权力结构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所要研究的主要观点。

我国现代政治哲学思想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从一开始我们就必须明确,中国的政治哲学不是要去跟随西方研究者的脚步,而是要形成解决中国实际政治问题的独立思想和判断意识,对于学术界而言,坚持自己的学术自由性、联系社会实际已成为全球化时代最重要的政治哲学研究思想。在新世纪的开端,中国政治哲学家们应该主动地进行政治反思,以科学的方法不断地调查、积累、研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政治问题,现代思想政治哲学的兴起也必将推动中国政治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参考文献

[1] 陈晏清.政治哲学的兴起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2] 杨永庚.当代国家哲学若干问题研究述评[J].唐都学刊,2009(6).

作者:白西乔

政治哲学兴起研究论文 篇2: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研究历程与当代思路研究实践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结合在一起,并且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政治层面的体现即为政治哲学。这一深有影响力的学科兴起,回应了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研究历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当代思路研究实践,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研究历程;当代思路

从学术概念层面来讲,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范畴界定,在学术界存在着广泛的争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并非只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事实上它与政治哲学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该种研究是基于政治哲学特有的视角展开的,不同于唯物史观框架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而言,虽然其所强调的是以科学方式对世界进行探究,但是聚焦点在于广大的市民社会、人民主权以及国家与所有制关系,其中很多涉及经济学领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一种特殊领域的哲学,其研究维度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比如专业概念、研究范畴系统等。通过思辨方式及其他类型的政治哲学形式来开展对话,以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所谓自由主义政治哲学面前丧失了话语权。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研究历程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而言,其中国化历程中先后经历了三次飞跃。早在19世纪20年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刚刚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第一次在中国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杆革命大旗。然而,在刚刚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来指导行动时,很多领导人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认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内涵和真谛;具体工作中甚至还照搬照抄欧洲、前苏联的实践模式,最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领导人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直到毛泽东同志领导开展中国革命时,立足实际,结合中国的特色,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前苏联成功经验的不断探索过程中,终于提出了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原则,对党内脱离实际,照搬照抄成功经验的本本主义者进行了批评和严厉打击;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化与当时的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革命生死攸关之际,才挽救了党和全国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化历程的第二次飞跃,关键人物是提出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同志。经过十年的“文革”动乱,当时的中国经济满目苍夷,而且国民的思想观念非常保守。在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领导我党粉碎了四人帮,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要求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当时中国一穷二白,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差距巨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和借鉴西方成功经验。从整体来看,邓小平同志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史观的唯物论作为出发点,面对实际情况,正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从而寻求和制定更适合中国国情以及发展的有效方针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打破传统的顽固思想观念束缚,才能将中国带向富强民主的发展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党举起了改革开放这面大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观为指导思想,辩证地看到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此也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研究历程中的第三次飞跃,应当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继往开来、批判性地继承前任领导人提出的理论,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八大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人本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历程说明,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大胆探索的结果。这个结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能不能实现这个结合,结合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能不能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里程碑!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思路研究实践

1.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兴起的主要原因。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时代都有其主流指导思想,并在发现社会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每个时代的特征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社会问题即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及其现实的具体体现,基于对时代、现实问题的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即是对政治生活以及相关政治事物,从政治哲学层面上进行反思。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其社会现代化发展起步较早,在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政治方面的问题最为显著。在该种情况下,西方的大量学者开始致力于政治层面的分析和思考,力求找到能够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兴起和发展。从国内现代化发展历程来看,其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上世纪90年代的发展水平才与西方国家上世纪50年代的国情相近,只是该种国情比西方国家所遇到的情况更为复杂。以中国封建时期为例,政治、文化都打上了封建烙印;西方国家则多起源于民主思想和相应的制度,而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直到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进入,才使得我们开始认识民主、建设民主社会。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该种文化思想影响的消除不是一蹴而就的,转型期必然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在该种情况下,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而且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出现,归根结底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旦遇到了问题,就要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成为研究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理论指导思想。

2.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构建。从历史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一直是近代中国制度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在国内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随着政治哲学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来有效解决当前实践中的社会发展最新问题,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有效转变。然而,任何学术研究,都是由研究对象和方式构成的,即研究应当选择怎样的切入点,应当从现实问题着手还是从理论建构层面切入。

对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一定要立足实际,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成为一种单纯的思想观念。从本质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包含着社会哲学的内容,即在整个社会中研究问题的哲学,其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思想,表达的是时代之声,而且这种思想能够反映当前时代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是决定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特性。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个时代中的问题、任何内容形式上的所谓正当合理问题,其实命运都是共同的,关键不在于答案是什么,而在于问题是什么。基于此,实践中真正需要批判、分析的要点不是答案,恰恰是出现的问题。在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代其实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具有时代性,或者是不可避免的,或者是与生俱来的;这些问题均是时代对新政治哲学的研究方式、对内容的呼唤,如同每个事件都有时代烙印一样,你将永远无法抛开时代去纯粹地研究问题。对于政治哲学的研究,如果脱离社会实践,则必然会面临死亡,具体的研究内容也就无法转化为实践指导思想,对广大群众没有实质意义。对于政治哲学的研究而言,另一个重点是通过对社会观察提出问题,认识、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研究历程与当代思路研究实践,批判性地对人类生活的时代意义进行反思,理论性地表征人类生活的困惑、理想与选择,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塑造和引导新时代精神,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所在。

结语:总而言之,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过程中,应当结合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政治社会问题,以政治生活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该种环境条件的政治哲学理论。随着现代化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方向也应当有所倾斜,首要任务是从政治社会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入手,逐渐建构能够适应于现实生活、能够有效引导时代思潮的政治哲学理论,这是未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俞建兴,李丽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团队[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11).

[2]孔令兵.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新进展——读孙民《政治哲学视阈中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从葛兰西到拉克劳、墨菲》[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

[3]邹卫中.承续与建构: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综述[J].攀登,2011,(03).

[4]朱哲恒,章仁彪.时代使命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J].求实,2011,(02).

作者:毛静

政治哲学兴起研究论文 篇3:

政治哲学与政治学辨析

摘要:从理论上弄清政治哲学和政治学的区别和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治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应当对其研究对象采取一种不含有研究者任何主观偏好的客观态度,因此它没有阶级性。然而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则是政治的合理性或合法性问题,因而它对政治问题的研究必然包含价值判断。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区别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关键词:政治哲学:政治学;合理性

20世纪70年代,以罗尔斯《正义论》(1971)的发表为标志,欧美政治哲学走出了传统契约论框架,也走出了长期低迷的状态,迅速兴起新的浪潮。由此也引发了关于政治哲学与政治学在学科划分的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的讨论,这一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意味着我们面对政治生活或政治问题的理论思索必须厘清自己的思路、方法和原则。

一、政治哲学与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区别

一般说来,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和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在欧洲古代和近代社会中,有关政治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哲学的领域内进行,那些著名的哲学家也都是著名的政治学家,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西塞罗、奥古斯丁,近代哲学家洛克、斯宾诺莎、霍布斯、康德、黑格尔等等,他们是从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变革的角度来探讨政治问题的,并为以后政治学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哲学产生较之政治学要早得多。政治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大致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之后。其标志是1880年10月,在美国学者J·w·柏吉斯(John w,Burgess)的倡导下,美国成立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开始培养政治学博士和进行具有学科意义的政治学研究。此后,国外政治学界为了便于对政治学的研究,多次对政治学的内容进行学科内部的分类,但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公认、权威性的学科内部分类。

然而,政治学即政治科学(science of polities)一经产生,就表现出与传统政治哲学十分不同的研究思路。如美国政治学界的杰出人物、政治学的发起人柏吉斯确信自然科学的经验、实证方法可以用于政治领域的研究。他认为政治体制的演变及其运行如同自然过程一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而可以用一套精细的分析方法揭示出这种规律性,从而建立起政治科学。他把这套分析方法称之为历史一比较方法,强调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评论。柏吉斯试图用这种实证的分析方法取代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思辨的和演绎的方法。此后不久,柏吉斯这种注重历史文献、局限于历史纪录而忽视政治现实的历史一比较方法受到不少政治学家的怀疑和批评。20世纪后,美国政治学界著名思想家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弗兰克·J·古德诺(Frank J.Goodrow)和阿瑟·本特利(ArthurBently)等人倡导用“现实主义”取代历史一比较方法,认为政治学必须研究现实政治生活。威尔逊主张政治学研究应当走向社会,深入民众,从大街上、办公室里和议会大厦中汲取政治学研究的原始资料;古德诺强调政治学应研究“整个现实国家有关的领域”;本特利则认为,政治学应研究政治集团及其活动。但是,很明显,这种现实主义的研究倾向,并没有改变而是强化了政治学作为实证性、经验性科学的地位和特征。

从政治学的诞生和发展情况来看,政治学研究主要是客观地研究比较具体的政治现象、政治过程和政治问题,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经验性,应当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但目前政治学界,特别是我国的政治学界,普遍认为政治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具有很强的阶级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按照这种看法,政治学就不可能是一种科学。因为任何能够被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必须对自身的研究对象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即采取一种不包含研究者自身的主观偏好的客观态度。本文认为,强调政治学具有阶级性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混淆了“政治思想”与“政治学”的区别。作为意识形态核心的“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在政治实践或国家生活中所贯彻的政治理论主张,是一定的政治制度的理论根据,因而可能会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例如,我们主张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就是一种政治思想,这种政治思想与美国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主张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但是,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为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加以研究,这就是政治学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学同样会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为政治学问题来加以研究。所以政治学如果想成为一种科学,就不能具有阶级性。强调政治学具有阶级性,就会使政治学研究难以对研究对象采取客观的、科学的态度,从而妨害政治学理论本身的发展。

同政治学相比,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或范围似乎更加难以确定。首先,就具体的政治现象、政治过程来说,没有哪一类现象或哪一种过程不属于政治学而仅仅属于政治哲学。也就是说,尽管政治学研究哪些政治现象和具体的政治过程并不是很容易确定的,但对于任何一种政治现象或任何一种具体的政治过程的研究必定属于政治学,而非属于政治哲学。其次,有关政治学理论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如阶级、阶层、民族、国家、政党、政体、政府、法律、行政、政治体系等等,虽然可以说是政治哲学所关注的内容,但这些概念或范畴的研究大致属于政治学原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政治哲学完全不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过程以及政治理论的基本范畴,而是说政治哲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与政治学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政治哲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立足点,那么政治哲学存在的必要性,就大可受到怀疑。

了解政治哲学的性质,最重要的是要弄清在政治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何以遇到了哲学问题。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谈到法哲学的性质时指出:“在法中人必然会碰到他的理性,所以它也必然要考察法的合理性。这就是我们这门科学的事业,它与仅仅处理矛盾的实定法学殊属不同。”我们知道,黑格尔的法哲学就是他的国家学说,从而也就是他的政治哲学理论。因而他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哲学的性质是很有启发性的。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关系、政治活动无疑是人类理性活动的领域,因此在政治中我们也必然会遇到我们的理性,从而也必然要考察政治的合理性问题。也就是说,研究构成政治现实的那些东西是否符合政治理念,从而具有“合理性”。这个问题,应当说,也恰恰是当代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最为重要的问题。“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的政治形态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原先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入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从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制度转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或

者以改革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中国、越南等),或者干脆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走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俄罗斯、东欧等),但不管怎样说,政治制度的变革本身必然面临“怎样一种政治制度才是合理的”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从非市场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这不仅意味着国家的制度体系必然发生根本性改变,而且意味着支撑这个制度体系的“合理性”政治观念也必然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就使政治合理性问题被重新探讨或被重新评价。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被“合理性”问题所困扰。哈贝马斯在《合法化危机》一书中对此做出描述:“由于一直具有私人目的的生产日益社会化,这就给国家机器带来了无法满足的矛盾要求。一方面,国家必须发挥集体资本家的功能,另一方面,只要不消灭投资自由,相互竞争的个别资本家就不能形成或贯彻集体意志。这样就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命令,一方面要求扩大国家的计划能力,旨在推行一种集体资本主义的规划,另一方面却又要求阻止这种能力的扩大,因为这会危及资本主义的继续存在。于是,国家机器就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一方面是人们期待的干预,另一方面则是被迫放弃干预;一方面是独立于自己的服务对象,但这样会危及系统,另一方面则是屈从于服务对象的特殊利益。”口在当前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合理性问题更是十分突出。“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了步伐,国际贸易在不同区域市场上的地理扩展、金融市场的全球网络化、跨国公司在规模和数量上的日益扩大等几乎完全打破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界限,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不断强化各国国民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与此相应,各种跨国机构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合组织等在协调、控制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不断深化和扩展了各国之间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互动。从这个方面看,放弃战争,谋求永久和平日益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价值准则。然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以古典国际法为依据的全球秩序建构也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尽管早在二战以后,和平主义的意识就已经得到世界公众的普遍认同,但这并没有能够有效地阻止大量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国内战争。有关民主与专制、领土与主权问题的传统争端与种族冲突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交织在一起,从而有了非同以往的形式和内容;在世界经济或国际性交换体系中,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相互竞争加强了各种扩张势力之间的相互角逐,使谋求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世界和平的努力屡屡受挫。带有明显政治意图的、大规模的恐怖主义活动以前所未有的、打破一切常规的方式对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了新的威胁,这不仅使人们感到世界的不安宁,而且感到这种不安宁的根源和方式是如此的不确定和难以控制。从这方面看,当今国际社会中不同民族国家、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抗性依然十分强烈,以至我们至今看不到彻底遏制国际矛盾与冲突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怎样的国际秩序才是合理的?”“合理的国际秩序如何才能建立起来?”等就成为当前国际政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政治哲学与政治学的内在相关性

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理念、考察政治的合理性问题,这就使政治哲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学。当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认为,政治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寻求根源、广泛而系统的方式探讨人类政治生活的问题。施特劳斯指出,对于政治领域中的事物,我们不可能不持赞成或反对、选择或排斥、赞美或谴责的态度,所有这些态度都涉及到好与坏、善与恶、正义与不正义的判断,而这样的判断是以一定的判断标准为前提的,政治哲学研究就是要探讨这些标准,以期获得关于这些标准的真正知识。因此,政治哲学本身不可能是中立的,它的目的既在于认识政治事物的本性,也在于认识公正的或好的社会制度。为此,施特劳斯在《何谓政治哲学?》一文中,给政治哲学下了一个定义:“政治哲学是一种想要真正了解政治事物的本质,以及正确的或良善的政治秩序之企图。”由此可见,政治哲学所研究的政治理念,既是政治事物的本质:也是人们评价政治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良善的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标准,因而它不可能是纯粹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对象。

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区别可以说是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前者是用实证的方式或经验科学的方式研究政治的性质、历史演变过程及其规律,后者则基于正义与不正义、是与非、善与恶、平等与不平等、自由与奴役等政治理念对政治是否具有合理性做出价值评判,并探讨这种价值判断的终极性判据。当然,指出政治学作为一种实证性的社会科学不具有阶级性,并不是说政治学家是没有阶级性的,更不意味着政治学家就不能对政治问题进行价值判断。但必须指出的是,一旦政治学家对政治问题作出价值层面的思考,这个思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学的思考,而是一种政治哲学的思考。政治学家完全有权利对政治问题进行政治哲学的研究。同样的道理,政治哲学家固然要对政治问题作出价值判断,但这种价值判断也必须是建立在对政治生活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因而政治哲学家同样有必要对政治问题作出政治学意义上的研究,否则很难保证价值判断符合政治生活的客观实际。即便是政治学家也很难在对政治的科学研究中完全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因此在政治问题的研究领域,政治学和政治哲学必然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近代以来,受“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政治学界一度对政治哲学采取漠视的态度,认为政治哲学所关注的价值判断,没有严格的确定性,只能各执己见,莫衷一是,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因而不值得重视。说政治哲学不是科学,这是对的。但因此否认政治哲学的重要性,则是十分错误的。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事实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社会政治体系是复杂的有机系统,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上,这个有机系统的演变趋势,都不是唯一的,而是具有多种可能性。哪一种可能性可以变成现实,则取决于人类在政治活动中所做出的价值选择。没有对政治的基本的价值判断,或者这种判断本身是错误的,那就有可能导致社会的政治建构背离人类的价值理性,导致大规模的社会灾难。无论怎样说,政治总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有责任使社会的政治建构更适合于人类的本性,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这也是政治哲学存在的必要性之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杨,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

[2]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4—85.,

[3]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译者前言)[M],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2.

责任编辑:王之刚

作者:张红妹

上一篇:医学哲学医学文学论文下一篇:渔业资源利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