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共享经济的兴起对政府监管创新效果研究

2022-11-07

共享经济是信息技术时代中崭新的经济形式, 它最大的优点和长处就是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实现信息数据的快速流通和分享, 大大增加了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效率,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许多的创新产业, 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减少产能过剩, 增加创业机会和企业创新能力,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意义。现如今, 共享经济已经渗透进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共享单车, 打通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 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捷。未来, 共享模式还将不断深入和完善对公共资源的配给, 对社会的基础设施进行合理供给。不断加强“互联网+”思想在共享经济中的运用, 运用大数据和网络把商业资源相互连接, 建构全新的产业环境生态链。

一、共享经济的涵义

要想做好共享经济模式并进行高效的管理, 第一步是要了解共享经济的涵义, 对共享经济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和了解。现实中对共享经济的定义有各种各样, 每一个人的角度不一样, 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但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我们只需要把握住“共享”和经济, 了解经济与共享的相互联通的关系, 了解共享经济的实施也是经济, 共享是在现代社会中孕育而生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是一种特殊的时代产物。共享经济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是一种绿色的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资源的浪费。企业通过把资源合理分配的过程中, 来赚取适当的利润, 通过闲置资源的再利用来产生价值。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应用。

虽然, 共享经济的模式和涵义多种多样, 这个还要以后的学者不断研究。但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共享”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因它产生的各种新词和新事物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表明共享经济的内涵是丰富的、富有活力的、充满朝气的。共享经济倡导万众参与, 这是共享经济模式最显著的特点。

充分利用闲置资源, 明确界定事物的所有权, 是维持市场秩序的根本保障, 个人物品的所有权导致他人无法使用该物品, 物品在个人手上又无法等到充分合理的使用, 这就造成资源浪费, 出现闲置资源。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 极大程度上明确所有权与使用权二者之间的界限, 在个人同意的情况下, 出售使用权, 达到共享, 使双方受益。基于此, 大量的闲置资源被重新发现和利用, 从而产生新的价值, 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且不断有人加入到“共享”的行列里, 这种趋势也在不断加快, 大量的物品的使用权被开放。汽车、房屋、家政等各种资源都被充分使用。共享经济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和深化。一个人的闲置资源被使用, 并从中获取利益, 由此推广, 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闲置资源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益。而且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加庞大, 对我们社会和生活生产影响也更加深远和重要。

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的基础上, 企业通过服务器和网络搭建起来的虚拟平台来进行实时的信息传输和交换, 形成共享平台。总体来说, 共享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网络还没有普及的时候, 电脑是少数人的玩具, 只有少量人可以参与共享;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 共享的程度和数量开始加深;现在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 商业开发和全民通讯的出现, 信息的高速流通, 使得共享经济真正的形成。并拥有许多传统商业模式没有的优点。第一, 节约土地资源, 交易方面, 空间广阔;第二, 快速便捷, 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第三, 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匹配, 能快速找到你所需要的商品;第四, 参与人数多、规模大、收益高。

二、共享经济的影响与监管的必要性

共享经济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 也最大程度的增加了消费及资源的利用率, 但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既要看清利, 也要看清弊。共享经济是具有两面性的。共享经济的出现对传统的商业经济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破坏, 是一种改革性的创造, 对经济结构是一种改革和创新, 在破坏和新建中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模式下, 共享经济的双面性突出体现在:雇佣关系、经济结构和行业状态。

雇佣关系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产生了新型的状态, 被雇佣者不在像传统商业一样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 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 自己决定工作时间和自己的收益。以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被解除, 他们成为自由职业者, 双方不存在合同的约束。特别是在交通出行领域, 他们在自由的同时, 原来雇佣者提供的保障也相应消失, 使他们处于风险之中。

经济结构容易形成垄断行业, 在前期依靠雄厚的资本完成流量积累以后, 形成聚集效应, 开始显露平台优势。但是只有大企业才能度过积累时期, 那些小公司就在积累过程被大公司吞并, 最后市场被剩下的企业瓜分, 并依靠绝对的优势来控制市场, 以此来谋取巨额利润。最让人担心的是, 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例如滴滴出行。

行业结构会被一次次的创新不断建立新的技术及生产结构, 造成新老势力之间的剧烈争斗, 给社会和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对共享经济模式产生破坏性, 对传统企业的发展和存在产生危害。

社会生活中, 共享经济也存在新的安全隐患, 在交易平台与陌生人交易的同时, 会由于信息的没有及时分享和误差对消费者产生威胁, 而且共享平台的监管和管理方案还不够完善, 存在漏洞。比如女士乘坐滴滴车时遭到杀害的事件。所以, 共享平台虽然作为一个新型的经济模式, 但不能以此为借口,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就至人身安全于不顾之地, 这是任何理由都说不通的。所以共享平台必须加强监管力度, 必须尽快完善保障制度, 严格遵守隐私条例, 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杜绝犯罪的发生。另外, 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对失信之人处于终身禁止使用共享平台, 这也保障了双方的利益。虽然共享平台的相关企业也制定了很多的保信条例, 但此方面的问题依然很严重。最后, 我国的诚信体系的不够完善也增加了企业的难度, 对其发展产生制约。

共享平台企业无法解决问题的同时, 也说明了政府监管的重要性。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来规范相关行为。但由于共享经济的快速兴起, 造成前期相应的法规的不及时不完善, 但随着政府开始加强重视和管理, 问题也会得到解决的。在新时期中, 政府要深切认识和了解到共享经济的涵义, 及时调整思路和创新方法, 探索出最适合、最合理的监管方案。

三、政府监管的思路和方法

在新型的共享经济模式下, 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被极大的激发, 这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就是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应对这股浪潮时, 要大力加强创新活力和监管力度。做到大众福利和企业利润协同发展, 市场高效有序, 监管有力的合作。说到底, 共享经济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虽对原有的传统的经济制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利大于弊, 它提高了市场活力和社会福利, 让市场财富和资源充分的涌动起来。但下一步, 继续发挥市场在共享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政府在一旁引导和辅助, 加强监管和审查力度, 市场和政府互相监督, 不断提高市场活力和政府管理水平。首先, 政府要把握住共享经济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 处理好共享经济进入时的问题, 降低负面影响;其次, 做到合作开放的政府管理结构, 共享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合作体系, 充分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 共同治理好;然后, 建立健全现代化、科学化的政府监管体系, 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市场及社会检查能力;最后, 设立政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 打造新型基础条件, 为市场建立优良的氛围, 强调信用的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共享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共享经济的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府要不断创新监管体系, 才能保证共享经济有序、高质量的不断向前发展, 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摘要: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商业化的不断深入, 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开始成为一种潮流。共享经济拥有巨大的商业前景和长久的活力, 它为我国社会空闲资源找到了合理的处理方法, 提高了利用率, 同时增加老百姓的生活福祉。但是, 共享经济作为市场经济自动产生的经济模式, 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弊端, 缺少了市场和部门的监管, 缺乏纪律性, 严重阻滞自身发展, 而且还破坏了社会秩序, 对经济造成影响。为了共享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市场秩序的稳定, 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监管制度。本文描述了共享经济的涵义和特点, 分析其对社会和市场各个层面的影响, 试图找出更加高效和合理的监管制度, 通过市场与政府双重管理, 实现共享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关键词:共享经济,政府监管,创新,金融

参考文献

[1] 刘志杰.共享经济背景下政府监管模式的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 2017 (29) :33-33.

[2] 缑林昊, 王超, 曹瑞丰.对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监管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8 (04) :126.

[3] 王阳.共享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7 (7) :103-104.

[4] 盖宏伟, 郭诚诚, 佟林杰.共享经济发展中政府监管困境与策略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8, 38 (2) :126-129.

[5] 郭蕴玫, 高红.刍议共享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及其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 2018, 26 (10) :225.

[6] 韩梦竹.共享经济助力中国“新经济”发展分析[J].当代经济, 2017 (15) :4-5.

上一篇: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旅游演艺活动游客形象感知研究——以杭州宋城千古情为例下一篇:历史知识概念外延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