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2022-07-09

第一篇: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豪放派词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代表词人和作品

【豪放派词的兴起发展,以及代表词人和作品】教学设计

2011级汉语言文学二班郭宽祥41102047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过的有关豪放词。

2、相关豪放词范仲淹《渔家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破阵子》等材料。

3、引导回忆5分钟;代表人物讲述20分钟;代表人物词讲解20分钟;他们之间的联系区别讲解10分钟;总结5分钟。

4、教学方法:教师理解式讲述,师生交流。

【课程说明】:

(一)课程目标

1、把握豪放词在写景、写人和抒情上的共同特征,逐步建立阅读豪放词的恰当期待。

2、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该词之特质——豪中见旷。

3、掌握词语替换比较、表情朗读、说文解字、互文联读等赏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教学设计针对高一学习者知识掌握不系统,理解深度不够,概念模糊,有利于学习者准确把握豪放词的发展、特点。

2、重点在于掌握豪放派词的发展历程,掌握代表人物的成就创新,感受豪放词的艺术特点。

【课程设计】:

【教师活动】讲述

第一部分:豪放词的产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后得到晏殊的推荐,任秘阁校理。康定元年至庆歴三年(1040-1043),范曾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亲临前线,抵御西夏的侵扰,其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卒谥文正。

范仲淹是怀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并不以词知名,流传的词也只寥寥几首,但大都即景抒怀,表现了开阔而深沉的意境。 《渔家傲》开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第二部分:豪放词的高度发展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省)人。苏轼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里,苏轼一生大致可分成四个时期。 第一期(1036-1101),读书成长与科举入仕。

第二期(1069-1085)、熙丰变法与黄州之贬。

第三期(1085-1093)元祐更化与重回朝廷。

第四期(1093-1101)哲宗亲政与再次遭贬。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一、生平经历与思想性格

苏轼的思想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家思想是苏轼入世的基本出发点。而老庄与佛教,则是苏轼立身处世的根本,在苏轼的作品中,既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一面,又明显地感到苏轼超然出世和宁静淡泊的一面。执著与洒脱构成了苏轼个性的两极。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又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

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

二、苏轼的词

苏诗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以诗为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的词学主张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从理论上来说,破除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认为诗词同源一体,主张词为“诗之苗裔”,词与诗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一致;主张词“自是一家”,追求壮美风格和阔大境界;词品与人品相一致,目的是使词能与诗并驾齐驱。

【学生活动】记述苏轼的词学成就

(一)对词境的开拓

苏轼革新词体的主要方向在于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男女相思、花间酒下的柔情伤别之词扩展为抒发磊落襟怀、人格个性的豪放之词、性情之词。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回归到自我,使词可和诗一样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展示自己的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怀古念旧、山川风光、游记悼亡等,从而扩大了词境,开创了一代词风。

(二)“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苏轼的“以诗为词”,或者说词的诗化,是在词境开拓基础上的个性展示。苏轼以词来反映广阔的生活,把词的题材从言情说爱、羁旅行役扩大到怀古咏史、说理谈禅、去国怀乡、悼亡送别、感时伤事、山水田园等各种诗歌题材中去,用以抒写自己的性情抱负,胸襟学问,使词同诗一样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程度。此外还采用标题和小序、大量用典使事等表现手法。

(三)形式、音律的突破

词原来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格律经常比律诗更严格。婉约派的词论总是强调合乐可歌,以李清照为代表,她就常批评苏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词论》)其实,这显示出词逐渐与音乐相分离的倾向。苏词“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打破词对音乐的依附关系,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

(四)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一、苏轼的人格魅力:苏轼的人生经历固然坎坷,但他的人格却具有彪炳千古的魅力,苏轼对后世的影响更在于它的文化人格。(参看李泽厚《美的历程》)宋朝的钱易在《南部新书》中称李白为天才,白居易为人才,李贺为鬼才。而宋神宗则称苏轼为奇才

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上(神宗)一日与近臣论人材,因问:“轼方古人孰比?”近臣曰:“唐李太白文才略同。”上曰:“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二、文学上的影响

第三部分:豪放词的继承开拓

【教师活动】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辛弃疾出生于北方,起义南归。既有词人气质,又有豪侠之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但由于历史的错位,使他英雄失路,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成为两宋词史上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的词人。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一、多方面地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他的词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三、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

辛词的艺术成就

一、辛词创造了一种雄奇阔大的意境。比之苏轼,辛词是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酣墨饱,气势飞舞,那是苏词里所没有的意境。

二、出色地运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

三、全新的意象: 相对而言,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至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四、以文为词: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辛词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五、多样化的风格

【教师活动】第四部分:豪放词的讲解赏识

一、范仲淹《渔家傲》

【学生活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苏轼《念奴娇》

【学生活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破阵子》辛弃疾

【学生活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第五部分:总结以上词人的共同与区别。

【教学设计反思】

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处,不仅要知人论世,还要深入理解感受其中的深刻内涵,但是这就是很多学生的弱点,很难把握作者的意图。本教学设计针对的就是这方面的难题的,从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创作经历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来把握词人的思想,然后再分析词人的作品,这样就更能全面地理解、把握词人的创作意图。

第二篇: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章 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周敦颐

一、周敦颐生平与著作

周敦颐,字茂叔,生于1017年,卒于1073年。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少而孤,养于其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家。景祐三年(1036年),二十岁,以其舅父郑向“序例应荫子,乃奏补,康定元年(1040年)母丧除服,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后长期任州县小吏,善断狱,作风精细严谨。《宋史·道学传》:

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道经庐山,爱其山水之胜。“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 (《宋史·道学传》)于溪上建濂溪书堂。故学者习称他为濂溪先生,其学称之为濂溪之学或濂学。

《宋史·道学传》称周敦颐: 博学行力,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二、濂溪先生之人格风貌与思想地位

(1)寻孔颜乐处

《宋史·道学传》曰:

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之言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之所爱者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亡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者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言子亚圣。

(2)窗前草不除——生生之德与自然情怀

《宋元学案·卷十二》:

周茂书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 《佛法金汤编》:

佛印住鸾溪,敦颐谒见,相与讲道。问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心是道?”师曰:“疑则别参。”公曰:“参则不无,毕竟以何为道?”师曰:“满目青山一任看。”公有省,一日忽见窗前草生,乃曰:“与自家意思一般。”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3)思想地位

1

《宋史·道学传》

文王、周公既没,孔子有德无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渐被斯世,退而与其徒定礼乐,明宪章,删《诗》,修《春秋》,赞《易象》,讨论《坟》、《典》,期使五三圣人之道昭明于无穷。故曰:“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

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朱熹《像赞》曰:

道丧千载,圣远言湮,不有生觉,孰开后人。书不尽言,图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交翠。

二、《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

(1)《太极图》之渊源

朱震曾说:“濮上陈抟以《先天图》授种放,放传穆修,„„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穿程颢、程颐。” (《宋史·儒林传·朱震》)

一般认为,《太极图》源于道教系统的《无极图》或《太极先天图》。

(2)《太极图说》的内容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 至矣。

2

(3)周敦颐的宇宙发展图示:无极而太极——阴阳——五行——人与万物

“无极”是其宇宙论的出发点,它自身寂然不动,独一无二,但它派生“太极”,“太极”生阴阳,由阴阳而生五行,由五行而生人与万物。

(4)太极动静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首先,太极之运动是阴阳产生的根源。

其次,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互为其根,动静之间对立统一,循环往复。 再次,动而不失其静, 用而不离乎体也。

(5)主静立人极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所谓“人极“,即道德的极致,即中正仁义。主静:无欲故静。

无欲主静,乃濂溪之学的功夫论。

三、《通书》论诚体

朱熹:“盖先生之学,其妙悬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乃其纲领也。 《通书》共二十九章。

《诚上·第一章》: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这是以《中庸》之“诚”合释《易传》之《乾彖》。

《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之道以诚为体,人之道以诚为本,为工夫。

周敦颐认为, 乾道变化及宇宙的变化流行不过是一诚体之流行。

(1)“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诚之源也。

万物的创生,乃诚体之发用,为其开始。

(2)“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

万物成始成终的过程,为诚体之实现。

(3)“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

由“元亨”说诚之通达万物,由“利贞”说诚之成就万物,诚体贯彻始终, 无间朗现。

周敦颐以“诚”为本的理论,将“诚”作为“天道”本体,将儒家伦理天道化、本体化,开宋明理学的先河。

第三篇:精准医学与临床病理学的发展

摘要:通过病因,发病的形态变化,功能的损害进行对疾病的发生过程和发展规律而进行研究的学科叫做病理学。而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通常考虑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环境导致的差异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差异所影响的是属于精准医学,目前精准医学主要是在某些癌症方面发挥重要,并未将其应用到大部分疾病的诊断中。 关键词:精准医学;临床病理学

美国的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正式宣布在国策中增加“精准医学计划”,一个美国学者在2月通过杂志发表了关于精准医学新计划文章,提出精准医学目前短期目标是为了使得癌症的治疗能有更好的新手段,而长期目标是为了让其他医疗疾病能有更好的资料,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来促进医疗事业发展。 1.精准医学

(一)精准医学的含义是以当今医疗为主要的基础,然后随着各种基因组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大数据等新型应用的进步而交叉进行的新型医学。精准医学是通过蛋白质,基因等各种医学技术,把人的数据和疾病的各种数据类型进行有标志性的分析和鉴定,并对它们进行应用,从而寻找正确的疾病产生原因和治疗的关键点,并对每一种疾病的不同种状态和过程进行分类和判断,从而进行有限管理,实现对每种疾病的精准判断,提高疾病治愈率和对[1]治疗的效益。

(二)我国现如今在进行小康社会,更加注重全民健康的标准,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健康保障的工程,针对全民健康需要,提出了要加快对国内医药品安全的监督,以国产代替进口,从而降低医疗的成本;要发展精准医学的技术,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加强规范基层医院管理;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水平。

(三)精准医学总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贴心,精准,高效,便民的健康服务,建立起符合国际水准的精准医学的研究体系,要把握住相关的核心价值技术,研发国产新型的设备,提高对重大医疗的防治水平,加快推进健康产业的发展,推动医药卫生健康的改革,为全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安全健康的社会。 2.临床病理学

2.1临床病理学的含义

临床病理学是用精准的判断在临床上实现对疾病的治疗,常见的是对肿瘤细胞的增值进行遏制,从中促进癌症细胞的分化和死亡。这便要求对疾病的判断要有准确细致的分类,还要根据临床的检查,病理的变化,分子的诊断等一系列专业经验来进行判断。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不仅仅要求病理医生学会关于对病理的诊断和解剖,还要对分子病理的结果进行有效的判断。

2.2临床病理学的作用

(一)病理学是以组织学的诊断作为基础作用,组织学作为传统的组织使用,是一种重要的发挥诊断作用的学科。只有在病理医生正确判断出各种不同疾病的生长级别,才能对疾病标识物进行有效的判断,并做出准确的病理技术诊断。而病理医生在组织学的基础下进行分析,应用各种相应的技术和检测方法对疾病做出更加准确的分析。在当今的医疗时代,临床对病理学的诊断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和更加严谨的态度,未来的病理报告是运用传统的组织学和创新的病理学相结合,从而对临床病理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和高效的病理报告。

(二)分子病理学在疾病分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根据对疾病的判断,分子病理的诊断技术是对传统诊断的补充和完善。在面对疾病的隐藏性基因表达时,需要分子病理学对疾病进行更加深入和更加完善全面的表达。因此分子病理学在疾病的分析中占有核心地位,使得更加深入准确的,全面而又规范的对疾病进行有效的分析,提高对疾病的准确性判断,以达到对疾病的更好控制。

(三)病理学的应用有利于揭示疾病的病理特征,早日发现疾病的问题,并为疾病的治疗进行有效的治疗。如对肿瘤患者进行检测高危因素等预后分子指标,从分子水平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的结果,能够有效的提高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水平和提高对肿瘤疾病的判断准确性。由于疾病的变化不稳定性,所以依靠病理学对疾病的诊断,能够有效的对疾病发生病变时进行预防和判断,提高病人治愈率和对治疗的信心。 2.3临床病理诊断的发展

临床病理诊断不仅仅要求病理医生对肿瘤进行诊断,而且还要求提供给每一位患者直接相关的信息必须是详尽、精准、具个性化。在精确的医学时代,要依靠医生专业的技术和实践经验,还要对病理的设备进行升级,提高医生的对病理的准确判断,形成一个高要求,高标准的体系。在未来的病理报告中,不仅要做到提供准确的组织病理诊断,还要对分子病理精准诊断,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判断。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准医学时代的出现,对医疗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新的生机,也为病理科带来了挑战和发展。著名的钟南山院士曾说过“临床病理水平是衡量国家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病理医生在精准医疗的时代中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病理医生不仅仅是医学的希望,更多的是改善患者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总而言之,精准医学是转变医学研究的一大重点目标,是推动中国精准医学计划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健康社会的又一新起点。即使现在精准医学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但是通过医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推动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精准医学计划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詹启敏.中国精准医学发展的战略需求和重点任务[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5,01(5):1-3. [2]罗莉.精准医学与临床病理学的发展[J].武警医学,2016,27(2):109-112. [2]

第四篇:第二讲思辨哲学的没落与科学哲学的兴起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中,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思辨哲学——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清算”,德国哲学家H.赖欣巴哈的《科学哲学的兴起》一书,具有一定代表性。如果说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是以语言的逻辑分析为武器向传统形而上学开战的话,那么,赖欣巴哈的科学哲学则是从知识论的角度分析批判形而上学的误区及其产生的根源,具有“揭老底”的作用。

一、思辨哲学追求普遍性及其错误

赖欣巴哈明确指出,对普遍性寻求是思辨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他说:“思辨哲学努力想获致一种关于普遍的、关于支配宇宙的最普遍原则的知识。”[《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34页]这一论断的确切中了传统哲学的要害,从古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概莫能外。他们寻求一种适用于各种事物的普遍概念、普遍本质和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寻求一种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普遍原则、普遍规律以及普遍的道德规范。从一定意义上说,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就是寻求普遍性,认普遍性为真理的哲学。

赖欣巴哈从“寻求普遍性”这一特征出发,进一步详细揭示了传统的思辨哲学的错误根源。他指出,求知是人类的共同本性,人们同外界打交道过程中发生各种关系,“把有关系的因素从无关系的因素中分离出来,即是知识的开始。”[《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页]这就是说,知识是从许多个别的经验观察中加以概括而获得的。在这种意义上说,概括是知识的本质,是科学的起源。可见,概括对于科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没有概括就没有知识,没有科学。而概括就是普遍性。在英语中的“普遍性”(generality)和“概括”(generalization)是由同一个词根而来的。当我们进一步理解“概括”时,又会发现“概括”同“解释”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概括就是解释我们观察的各种事实,把它归结到一种普遍原则、普遍规律里去,所以解释也就是概括。但是我们也会看到这种情况,当人们进行解释和概括时,并不一定都是我们观察的事实,也可以由假设某种不能观察到的事实来完成。例如:我们听到狗吠叫,可以用一个陌生人走近房屋这一假设来解释。我们说这座山有海洋化石,可以用这座山曾为海洋所淹没这一假设来解释。由于人们对自然各种现象的成功解释,促使人们的思想产生一种要求更大的普遍性的“冲动”;可是即使有大量观察到的事实也往往不能满足人们这种欲望,于是人们便超越观察去寻求普遍性,这样一来,想象代替了概括,用一种“朴素类比法”的解释满足人们要求普遍性的冲动,从而“普遍性的寻求就被假解释所满足了。”

[同上书,第11页]思辨哲学由此产生了。企图用一种类比法来说明知识、作出假解释,是以往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通病”。

“假解释”是指什么?赖欣巴哈作了分析,例如:把世界看成是上帝的创造物,这是从一种拟人类比产生的:上帝创造世界,就像人建造房子、园田一样。所以“创世说”的故事就是一个假解释。再如:古希腊米利都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描绘了世界是从“无限实体”演化而来的,他关于世界起源的幻想图景,也是以类比当解释。从哲学史上形而上学家的情况看,这种假解释所犯的逻辑错误就在于把抽象物实体化,例如把“理性”的抽象名词当作某种特质的实体,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内容。的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他认为,形式与内容(质料)是一切存在物的最终原因,宇宙的天与地,人类的灵魂与肉体,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作类比加以解释,这就是“把许多不同的现象都归集在一个标签之下的那种假解释”。[《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5页]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影响了两千年人类的思想,这是思辨哲学——形而上学根深蒂固的原因所在。

二、思辨哲学寻求知识的绝对确定性及其逻辑上的误区

赖欣巴哈指出,追求知识的绝对确定性,是思辨哲学的又一个特征。他说:“思辨哲学要的是绝对的确定性。”[同上书,第235页]实际上,形而上学这一特征和上面说的寻求“普遍性”;特征是密切相联的,只不过是赖氏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论述罢了。在形而上学家看来,理性是宇宙的立法者,它既是人的认识规律的立法者,又是道德规律的立法者。支配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都可以从理性中推导出来,这是哲学史上唯理论关于知识的见解。知识就是要排除怀疑,有其确定性。许多事实证明,感觉经验无法获得可靠的知识,“哲学家老是因为感官知觉的不可靠性而烦恼”。[同上书,第27页]因而许多哲学家拒绝经验材料,坚决相信关于自然知识只要通过理性就可获得。例如,柏拉图认为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是绝对确定的知识,它只能通过人的理性思维获得,观察和感觉经验是骗人的。“知识全部数学化的理想,与几何和算术同型的知识、物理学的全部数学化的理想,是从想找到绝对确定的自然规律这一愿望而产生的。”[《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9页]但是,把感觉经验的观察从知识源泉中抛弃,这种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只有一步之遥了。柏拉图主张“回忆说”;毕达哥拉斯宣扬数学的神秘主义,宣扬灵魂转世说,以及他的追随者奉行一种宗教崇拜仪式,就是很好的说明。

试图用逻辑证明来建立一种绝对确定性的知识,是近代理性主义者采用的方法,这应首推笛卡尔,他为寻求一种绝对确定的东西,从怀疑着手,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哪怕是信以为真的东西都要加以怀疑,但只有一件事实,即“我在怀疑”是不能怀疑;我怀疑,即我思维;我思维,必定存在着思维的我,从而得出:“我思故我在”这条绝对可靠、绝对确定的原理。赖欣巴哈认为,笛卡尔这种证明虽然是逻辑证明,但只是一种“逻辑魔术”。“我并不是说笛卡尔存心要欺骗读者;我是说,笛卡尔自己被这种魔术式的推理形式所骗。”[同上书,

因此从逻辑来说,笛卡尔这一推论的完成,从怀疑到我存在,是类似一套戏法。从怀疑开始,他就把怀疑视为一个自我的行动,因此这个推论的前提(我怀疑)就包含了一个不能被第31页]怀疑的事实(自我)。笛卡尔还用“自我”推出“上帝”和“物质”两个东西的确定性。因为有自我,故必有上帝存在,否则每个自我就不会有一个无限完满存在的观念;因为有自我,物质世界必定存在,否则上帝就是一个骗子。这里,绝对确定性的证明同样是一种“逻辑魔术”构成的。问题是笛卡尔为何会陷入这种混乱的逻辑里面去?赖欣巴哈回答说,这是由于他追求知识的绝对确定性造成的。

逻辑证明即所谓演绎,其结论只是揭示其前提已经蕴含的东西。就是说,结论不能陈述多于前提中所说的东西,这是一种逻辑分析判断,这种判断只不过是一种“同语反复”,没有任何新的东西。“演绎的价值就立足在它的空虚上。”[《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3页]例如:从“一切人都有死”、 “苏格拉底是人”这两个前提出发,得出“苏格拉底有死”的结论。判断的前提是观察得到的经验真理,其结论也只是经验真理。并不比前提有更多的确定性;因为判断的结论的可靠性、确定性,要依赖判断前提的可靠性、确定性。这里蕴含着一种危险,一旦判断前提不可靠,那么其结论必定失效。上面列举的笛卡尔的例子:“我思”、“我怀疑”这个前提里,受到种种诘难,因此结论“我存在”不能提供绝对确定性。

这告诉我们,通过逻辑分析判断所提供的绝对确定性的知识,必须建立在其前提可靠性上面。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安瑟伦著名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就是这个企图。这个证明最初先把上帝定义为无限完满的存在物;由于这样的存在物必定具有一切存在的性质,从而得出结论:上帝是存在的。很显然,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分析的,因为凡是定义必是分析的,但其结论“上帝是存在的”却是综合的。从一个分析前提得出一个综合结论,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可以从定义中推出存在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先定义有三条尾巴并存的动物为猫,从而证明三条尾巴的猫的存在。从逻辑上讲,“这个谬误在于混淆了普遍与特殊”。

我们只能从定义推出一个普遍的陈述:如有物是三条尾巴的猫,那么它存在,这是真的陈述;但不能得出有三条尾巴的猫这一特殊的陈述。

与分析命题(陈述)相反,综合命题(陈述)能够给我们新的知识,因此它的结论不是从前[同上书,第35页]

提中分析出来的,而是通过经验加上去的。但是因为由经验提供的一切综合陈述都是可以怀疑的所以综合命题(陈述)同样不能给我们以绝对确定性的知识。

那么在追求知识的确定性问题时怎样才能摆脱这个困境?赖欣巴哈认为,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先天练合判断(陈述)企图突破难关,走出困境,他自称从数学、物理学中找到先天综合判断命题,认为通过先天综合判断,既可以获得普遍必然性知识,又使知识增加了新的内容。获得确定性、可靠性的科学知识是以先天综合判断为前提的,这是康德哲学体系的基础。“他的寻求确定性,并不是属于那种诉诸于对理念世界的领悟的神秘型式也不是采取逻辑魔术,从空洞的假定前提中推出确定性来,一如魔术师从空的帽子里变出兔子来那样的型式。康德动用了他当时的科学的力量来证明确定性是可以获致的;他还宣称,哲学家的确定性的梦想已为科学成果所证实了。康德从乞援于科学家的权威而获得了他的力量。”[《科学忻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7页]但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是以当时牛顿物理学原理为依据的,康德哲学体系可视为建立在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绝对自然的决定论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理论,而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后,他的理论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随着科学的发展,物理学已进入了—个新的阶段。“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公理因果性原则,以及实体,已不再为我们今天的物理学所承认。我们知道,数学是分析的,数学在物理实在中的—-切应用,包括物理几何学,都是只具有经验有效性,而须受到日后的经验所修正的;换言之,综合先天原理是没有的。”[同上书,第42页]因此,康德以先天综合判断来求得科学知识的确定性,随着其哲学体系的崩溃而消失了。

三、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没落

赖欣巴哈认为:“如果说康德的体系标志着唯理论历史发展的顶峰,那么黑格尔的体系就是属于作为19世纪特色的思辨哲学没落时期的。”[《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1页]这是赖氏对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总的评价,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赖欣巴哈对黑格尔哲学贬得一文不值!他嘲笑黑格尔,用刻薄字眼攻击、诋毁黑格尔体系及其辩证法。赖欣巴哈说,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是历史而不是科学。这当然是对的,但他由此引申出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并加以攻击。他指出,在黑格尔哲学中历史的发展像钟摆似的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然后达到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正题,第二阶段为反题,第三阶段为合题,他称为辩证法规律,并认为此规律对一切事物都普遍适用和有效,于是他以此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在赖欣巴哈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主观杜撰的,并用“古怪的语言来吸引人”。“如果是一个科学家,那他也就会看到他的三步规律的局限性,许多不能适用他的规律的例子,他就会去寻找应用它的特殊条件了。但他是一个哲学家,因而当了普遍性和确定性的寻求的牺牲者。”[同上书,第7页]引起赖欣巴哈更为反感的,是黑格尔对理性所赋予的神秘色彩,赖欣巴哈的这部著作一开头引出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绪论中的一段话:“理性是实体,也是无限的力,作为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基础的它自己的无限物质;它同样也是使物质运动的无限形式。理性是一切事物从中获得存在的实体。”[同上书,第7页]赖欣巴哈认为,这是理性主义走向神秘主义最典型的事例,;宇宙所发生的一切都被安排为服务于一个合理的目的;把理性比拟为实体,是通过不严密的语言创造假观念的一个极好的例证,以类比作假解释导致严重逻辑错误。他指出,要建立科学哲学,使哲学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就必须清除黑格尔理性哲学。“黑格尔的体系比任何其他哲学体系更甚地促使了科学家与哲学家的分道扬镳。它使哲学变成为一个嘲笑的对象,而科学家则愿意从他的道路上清除掉这种东西。” [《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1页]

从上面的简单论述中,清楚表明赖欣巴哈是现代“叛变”黑格尔哲学中走得很远的一位人物,他全盘否定黑格尔。我们知道,黑格尔死后不久,德国掀起了一场批判和否定黑格尔的思潮,把黑格尔当作一条“死狗”加以指责,看来赖欣巴哈的观点是这种思潮的继续和发展,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的。

四、科学哲学的兴起及其功能性的知识观

赖欣巴哈指出:科学哲学的历史,。是问题发展的历史。问题解决不是通过笼统的一般性论述,或对人与世界间的关系进行图象描述,而是通过专门工作。”[同上书,第94页]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为新哲学——科学哲学的产生准备好了条件。到了今天,由于超音速运输和原子能的开始使用面达到顶峰的这个时代,它不仅说明了人对自然王国的胜利进军,而且也标志着人的科学抽象思维能力迅速进步。达尔文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把人们的思维训练到能够理解以往无法理解的逻辑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哲学是这种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产物。赖欣巴哈认为,以前的哲学体系,到康德时达到了顶峰,康德以后应视为一种假体系,而新哲学——科学哲学才是康德哲学体系的继续。

建立新哲学——科学哲学的人,不是专业意义上的哲学家,他们都是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或心理学家,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里碰到一些问题,使用技术手段无济于事,要求知识的基础和最后目的加以重新考察,这样他们试图从哲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集中精力进行逻辑分析澄清问题。新哲学——科学哲学这一特点决定了“这些人的哲学总是潜藏在他们的著作的序文或引言之中。潜藏在插入在本来是纯粹专门性论著之中的偶然的议论之中。” [《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8页]

由此赖欣巴哈对新哲学的知识观同思辨哲学的知识观作了比较分析。他认为,思辨哲学是一种超越论的知识观,新哲学则是功能性的知识观。超越论的知识观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得到最好的说明。柏拉图通过洞穴的比喻,说明人类关于物理世界的知识和可感知的世界,只不过是真实世界、实在事物的影子,人们无法从经验观察中获得实在事物的知识。这种超越论的知识观发展到顶峰,就是现象的事物与自在之物完全割裂开来,建立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二分法”。赖欣巴哈认为,这种主客二分的观点,的确促进了人们对物质文明的胜利进军,但它却是一种错误的知识观。

与这种“二分法”相对立的是新经验论。赖欣巴哈认为,经验论从古代原子论和怀疑论就开始了,但只有到了上世纪和本世纪产生的新经验论,才具备了克服超越论和“二分法”的手段,即它运用了符号逻辑方法来分析知识,因此又可以把新经验论称为逻辑经验论。“与超验论的知识见解相对比,新经验论的哲学也可以称作为功能论的知识见解。在这种解释中,知识并不涉及另一个世界,而只描述这个世界里的事物,因而执行着一种为一个目的服务,即为预言未来的目的而服务的功能。” [《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97页]可见,新哲学主要是通过符号逻辑实现其知识的功能。对此,赖欣巴哈作了阐释。

我们知道,词是表示事物的一种符号,若干词以—定方式组织起来称为句子,句子与事物是对应的,称为真的,否则称为假的。但无论句子证明为真或证明为假,都是有意义的。意义可证实性理论是科学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哲学——科学哲学以现代符号逻辑为工具表达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所以科学知识的功能观,也就是把意义归纳为可证实性。“意义的可证实性理论是经验论用来克服把世界分为现象事物和自在之物的两分法的逻辑工具。它之所以消除了自在之物,因为它使谈论原则上不可知的东西这件事成为无意义的。经验论者不说不可知的东西,而只说不可观察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是知识所能及的,并可以采取有意义的方式加以谈论的。” [《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00页]这样,新哲学这种功能性的知识观,清除了二千年来思辨哲学超越论知识观中的一切神秘的东西。赖欣巴哈认为,科学哲学比思辨哲学有无比的优越性:“哲学不再是企图用图象语言和冗长的伪逻辑形式来‘说不可说的东西’而一无所成的人们的历史了。哲学是人类思想—切形式的逻辑分析;它应说的话都能用明白的用语来陈述,再没有什么‘不可说的东西’是它不得不对之举手认输的了。” [《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38页]

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一书,详细分析批判了理性思辨哲学追求普遍性、绝对

确定性、以及超越论的知识观,这确实抓住了思辨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比如,我们可以把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概括为三个特征:(1)普遍性。就是说,视普遍性为真理,以普遍性为其哲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就是这种普遍性;(2)超验性。就是说,主张有一个超感性的、超经验的本体世界;(3)二元性。就是说,以主客分立作为基础或出发点。但赖氏全盘否定黑格尔哲学,是片面的。他关于科学治学的主张,是现代西方哲学中有带边性和影响的观点,但不正确,其实质就是企图以科学取代哲学,‘消解’哲学。

第五篇: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亚洲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七十七国集团”。新加坡独立后的经济发展;韩国经济的发展;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经济的发展。

通过引导学生对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和影响的认识、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新加坡与韩国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这一运动的兴起,标志第三世界的形成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这一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通过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抓住机遇,吸收外资和技术,依据国情,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是东亚、东南亚经济起飞的重要经验。

教学设计示例

难点: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复习提问】

运用多媒体展示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千里马等汽车的图片。提问:这些汽车是我国与哪国合资制造的汽车。(韩国)

【导入新课】教师指出汽车工业是韩国的支柱产业。它的形成是在60、70年代。这一时期韩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其中的经验有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讲授新课】

一、第三世界的兴起 1.亚非会议

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主要是因为与会国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使会议难以顺利进行。“求同”的基础是反对殖民压迫,争取独立发展。“存异”是指与会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周恩来的讲话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和原则,使与会各国更了解中国、更相信中国,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因而,使中国在亚非国家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它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代表团的努力下,会议取得了成功。

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它标志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主宰亚非各国人民命运的终结,标志着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独立地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亚非会议高举民族独立的旗帜。它的圆满成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大大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民族民主运动是巨大的鼓舞,加快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亚非会议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阂、增加团结的共同基础。它所反映的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这种精神对亚非各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61年

不结盟运动是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结果。民族解放运动中大量亚非拉国家的诞生,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基础;50年代在亚非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反对集团政治的中立主义为不结盟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团结起来,反殖反帝的共同要求与斗争是不结盟运动形成的动力;而殖民主义的衰弱和美苏的对抗则为不结盟运动提供了客观条件。不结盟运动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逐渐成为国际事物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随着以后的不断发展,至今已经发展到100多个成员国。 第三世界崛起后,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反映在联合国的变化,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不断提高,当然由于历史的和自身的原因,他们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困难 1.原因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 (2)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束缚 2.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第三世界国家随着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进而提出改变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要求。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初级产品价格,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恶化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条件。为改变这种状况,为了发展民族经济,第三世界开始了为建立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就是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举措。

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利用联合国讲坛,利用石油等原料为武器,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做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发展落后,与发达国家抗衡的能力不够强,这一斗争任重而道远。

三、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亚洲各国中,战后起飞时间最早的是日本。请同学们回忆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原因。

教师总结:日本发展原因要点:1.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2.大力发展科技;3.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4.抓机遇及美国援助。 在60~70年代兴起的是新加坡和韩国。

1.60-70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经济的发展

到70年代,它们的经济出现了高速度增长,特别是新加坡和韩国增长率超过了10%,被称为“70年代经济发展的奇迹。”请同学们看地图,找到新加坡地理位置。新加坡面积很小,只有618平方公里,资源匮乏,连淡水都要从马来西亚进口。60年代以前,它只是从事转口贸易的港口城市。但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成为一个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国家。这无疑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和鼓舞。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过:我们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了解人才是成功最重要的关键。因此,它们特别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今天的新加坡已是一个发达而美丽的花园国家。新加坡令人神往,与它同时起步的韩国经济发展情况又怎样呢?

韩国自然条件也不好,资源除钨和石墨外,极其匾乏。60年代以前,尽管有美国援助,但经济发展仍很困难。从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根据国情,制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终于取得了突出成就。国家大部分投资集中在钢铁、汽车、电力等工业部门。今天的韩国已成为世界上生产中、低档汽车的主要国家,韩国步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被人们誉为“亚洲的又一个日本”。新加坡、韩国的发展无疑会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由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通过查找资料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台湾和香港的发展状况。

提问: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是什么?

a.据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国策,发展高科技;

b.抓住机遇,吸引外资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与世界联系。 2.泰国、马来西亚的发展

去新、马、泰旅游如今成为国人旅游时尚。咱们班也有同学去过,请大家稍加交流,联系所见所闻介绍泰国、马来西亚的发展及原因。

泰国、马来西亚注重与邻国合作,吸引外资;在保持传统农业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多样化;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以上介绍的国家,从国土面积上来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小。南亚有一个国家与我国较相似,地大人多,它就是印度。 3.南亚的印度

印度独立后,采取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混合”发展的政策,开展绿色革命,实现粮食自给有余,还大力发展了科技,它们发射了自己研制的人造卫星,建造了自己的核电站。80年代末,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12位,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名列发展中国家第四位,农业总产值居世界第四位。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今天的印度,还只能被称为发展中国家。90年代印度的经济和科技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联系本节所学的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二战后,亚洲各国经济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发展的原因中,各国有相同或不同的举措。

上一篇:劳务工程分包合同下一篇:临时征用林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