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合作兴起论文

2022-04-16

[提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已成为促进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中要有所作为。通过辨析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概念。分析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政府推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及实现途径,这对促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区域经济合作兴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区域经济合作兴起论文 篇1:

西部地区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西部地区正面临大开发深入推进、多区域合作蓬勃兴起、对外开放加速的发展趋势。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将加速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使西部地区获得更大的发展能量,登上更高的发展平台,焕发更多的发展活力,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保持西部地区政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西部的安全、稳定、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西部地区拥有中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与13个国家接壤,全国整个陆上边境线82%都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跨境民族就有20多个。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我国国防、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民族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的现状来看,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凝聚力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当前,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只有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保持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社会环境。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必将为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的开放与发展步伐,为保持民族团结、边疆安定和社会稳定构建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西部地区落实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上谋求新的发展。西部与亚欧腹地沟通,双方合作、互补、共利、多赢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导下,西部地区的特色资源、科技人才、人力资源、工业加工能力以及钢铁、化工、棉花、医药等优势产品,与中亚国家的煤炭、石油、矿产、粮食、民族用品等资源和产品,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双向的产业互补和贸易互惠。在人文相亲的基础上,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桥梁纽带,西部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文化、卫生、旅游等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推动形成我国“陆上开放”与“海上开放”并重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促进并形成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济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丝绸之路”从线形的运输通道变成产业和人口聚集的“经济走廊”。从发展模式看,随着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区域发展战略支点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西部地区的内陆省份正逐步形成“承东启西”的态势,成为带动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西北轴”,实现“点轴式”的开发模式。这一模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战略构想共同构成拉动发展交互式覆盖网,通过发挥多元主导和中枢推动作用,实现多中心带动、多圈覆盖,最终连成一片、形成一体的发展模式,加快整个西部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二、西部地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基础

(一)整体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政策推动与地方自主发展的全力作用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连续逐年加快,部分省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全国前列。2013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为19.75%,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速度不断加快、总量逐步提升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也有所调整,主导产业快速成长,内生增长动力正渐进式强化。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已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像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些标志性的工程相继建成。截至2012年底,西部地区已建成铁路营业总里程2.7万公里,公路里程120.3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05万公里。2013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重点工程20项,投资总规模3265亿元。2014年,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着力解决西部地区交通和水利两块“短板”问题。

(三)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西部大开发实施期间,国家相继出台支持云南向西南开放,内蒙古向北开放,以广西为核心的东盟合作高地,云南向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等重点沿边地区的政策措施,批准设立了新疆喀什、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开发区,珲春经济合作示范区,内蒙古满州里、二连浩特等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允许这些地区先行先试,发挥释放带头作用,率先打开向西开放的新格局。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地区之间互动合作的关系向广度和深度进展,对内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目前,西部地区共有4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相当数量的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示范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迅速,成为招商引资、扩大出口的重要承载体。

(四)人文交流日益密切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同俄罗斯、中亚五国、蒙古国等邻国的少数民族均属同一跨境民族,他们语言相通、风俗习惯接近、宗教信仰相同,加上生活文化上的广泛联系,成为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民众基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遍布的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为彼此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招商引资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西部地区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建议

(一)打造西部各省区联动、互补合作大区域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合作对于缩小区域差距,避免恶性竞争、产业趋同、市场壁垒、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意义重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国家层面的大战略,西部地区各省区均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域,但各省区参与经济带建设的优势、职能、定位各有不同,加强各省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对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非常关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节点省市区在着力挖掘自身优势的同时,要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建立跨区域经济合作区;合力打造基础设施,整合城市布局,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中亚、西亚地区的商品需求,调整出口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西部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实现资源在各生产部门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完善符合西部特色的工业体系,利用能源优势,发展能源产业,延伸资源导向的产业链,开发深加工产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业,吸引国内外游商。全面拓宽开放领域,扩大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提升服务业的品质,促进西部地区加速迈入“服务经济时代”。

(三)积极创建合作平台体系

以国家级新区为引擎、以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前哨、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支撑,分工协作、相互协调、点面结合,积极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产业基地、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依托“中—亚博览会”“兰洽会”和“中—阿博览会”等重要会展平台,深化区域协作,推进向西开放,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和国际港务区,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提升国际化贸易水平。

(四)加强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

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及各类矿产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明显,但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资源的加工转化能力不足,限制了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为此,西部地区应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现有各类园区为基础,加强面向中亚的进口资源加工基地和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能提升附加值的加工型项目落户园区,提升西部资源的加工转化能力。与此同时,鉴于目前西部大中型企业数量和规模有限,应大力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提高西部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五)更好发挥内蒙古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作用

2013年1月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提出“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等重要指示。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也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放带。在新的起点上,内蒙古作为实施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点省区和向北开放桥头堡,地位和作用也被赋予更多的含义和任务。一是加快完善通道功能,完善沿线主要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通道经济。二是做好境外能源包括矿产等资源的引进,稳步建设能源大通道。三是依托已初步建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国际商贸物流体系,竭力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四是进一步推动内蒙古和蒙古国、俄罗斯之间的文化交流,能够为跨境旅游和经贸往来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作者:梅园

区域经济合作兴起论文 篇2:

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研究

[提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已成为促进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中要有所作为。通过辨析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概念。分析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政府推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及实现途径,这对促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政策支持;实现途径

一、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含义

在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有些地方也泛称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它是入社缴纳股金,属于经济实体;其性质是劳动者自愿联合的组织;实行一人一票制的民主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按交易额向社员返回盈利。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典型形式,可以认为是农民联合自助组织的目标模式。这类经济合作组织一般是经济实体性的,内部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

二、我国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内涵不清,发展不规范。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可概括为传统的和新型的两大类。人们对传统的合作经济组织类型在认识上相对统一,而对新型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上各不相同,在称谓上也多种多样,如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等。在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初期,由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内涵、性质不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在注册登记、管理部门归属的确定、争取支持政策等方面受到阻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快速健康发展。

2.内部松散,利益联结不紧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主要通过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签订合同、实行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联结起来。其中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建立利益关系的主要方式。这是因为,当前农产品供求渠道还不顺畅,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只要解决了产品的销路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民的头等大事,农民也不期望在卖出产品之后还能参与更多的盈余分配。即使一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实行了按交易额返还盈余,其返还比例也较低。

3.内力不足,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不能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带。二是目前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内容单一、水平较低,仅局限于提供一些资本较低的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三是存在着流于形式、合作关系不紧密的现象。由于许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存在“拉郎配”的现象,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社员与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许多合作经济组织硬件设施不全,有的甚至连起码的活动场所都没有。

4.带头人素质不高,信息手段落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较弱,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就更为缺乏了。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另外,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缺乏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信息反馈迟,影响了交易,造成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5.资金匮乏,稳定性差。我国农户规模狭小,在满足自身家庭经营支出后,很难拿出多余的资金进行合作,资金匮乏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由于农民组织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无法得到更多的信贷支持,大多数农民经济组织融资渠道单一,主要靠农民自筹和各种形式的混合出资。许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由于受资金的限制难以有效地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面临解体和散伙。

(二)影响我国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综合各学者观点,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经济组织发展主要受政府支持程度、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自身因素三方面影响。

1.政府支持程度。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中弱者的联合,为兼顾公平与效率,发挥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需要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教育、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目前由于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市场经济的经验及有关合作经济组织知识的缺乏,政府行为并不规范,如出现虚位、错位、越位的现象;有些地方政府对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过度推动,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有些地区无视当地的条件和市场需求,盲目追求高指标,急于求成,这些都制约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2.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程度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在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较快的地区,区域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程度也较高,签订、跟踪及履行合约的机会也增加了,与此同时交易风险的增加诱致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农业产业化对农产品也提出了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农业产业化基地的生产管理主要还是依靠农民,其昂贵的监督管理成本促成龙头企业不得不通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来代替直接管理农民,从而促进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呈现东部发达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较慢的特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有组织经营,可以为推广农业产业化奠定基础,推动产业化进程。

3.农民自身因素。由于受农村传统体制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制约,我国农村和农民一直缺乏合作的传统,虽然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各地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广泛兴起,农民的个体和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但现阶段农民仍夹杂着浓厚的个人主义倾向,在追求个人利益时缺乏必要的契约和合作意识。同时,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他们对合作制度的理解和创新,很多地方的农民还受五十年代集体化、合作化失误的影响,“恐合”心理降低了农民参与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热情度。

三、促进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推动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

1.完善相关立法。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我国关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第一部法律,它明确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概念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法人地位,提供了组建运行的原则。它的实施可促进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但是,一种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众多相关法规政策的指导和规范。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要继续在组织运行、组织监督、民主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加强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使组织的运

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产业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加快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经营水平。可以着力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是培植主导农业产业,搞好农业产业定向。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主导农业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前提。把生产要素聚集到优势项目上,因地制宜地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

二是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抓紧组建和壮大一批不同层次的具有较大规模、较高起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尽快形成覆盖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龙头群体。

三是开发农产品基地,扩张经营规模。根据我国的地理气候条件、种植养殖布局、区域特色及现有基础优势,初步规划重点商品生产基地,着力扩大基地的规模,提高专业化程度,努力实现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科学化。

四是拓展销售市场,促进区域流通。可以依托农产品基地兴办专业批发市场,依托县城和物流中心集镇兴办农贸市场,依托沿海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兴办“窗口”市场,依托外贸企业、自营出口企业等开辟国际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城乡集贸市场和分布合理的经营网点相互配套的统一、开放、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

3.资金政策支持。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政策可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贷资金扶持,政府应出面协调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农村其他金融组织,在农业信贷方面向合作经济组织倾斜,扶持合作经济且织的经营和发展;二是财政资金扶持,可以建立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基金,用于支持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贷款贴息、教育培训等,扶持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开发新产品、更新加工设备、改善服务设施。扶持应采用项目化管理,无偿、有偿结合的方式进行,无偿体现政府的关心、支持,有偿能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有压力,积极进取。

4.税收政策支持。财税部门应积极调整税收政策,逐步取消农产品流通、加工等领域的一切税费,同时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畅通宣传渠道,通过新闻媒体、电子网络等形式及时向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宣传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并做好咨询服务。二是加大税收政策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生产经营的扶持力度。制定对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的优惠政策,同时对研究开发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对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给予一定的税收政策支持。三是对农产品经纪人、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纳税人等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四是加强部门间协作与沟通。应加强与农业、工商等部门信息的交互和工作沟通,密切协作,确保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税收优惠及时执行到位。

(二)政府支持引导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现途径

1.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形成良好氛围。一是发挥市、县和乡镇中农村干部的作用,通过举办合作经济知识的短训班,使他们成为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领路人,通过他们的宣传、引导、协调、推动,加强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二是制定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奖励机制,对发展成效快、示范效应好、带动范围广、农民增收显著的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做大做强。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要广泛利用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发动,宣传开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好处和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

2.建全制度,完善机制,提高发展能力。一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监督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从事经营及社会活动。农林部门从业务的角度对其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指导他们强化内部监督,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接受全体成员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障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二是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必须制定并切实按照组织章程进行运作,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探索完善自我发展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三是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要建立合理的经营服务收入支出和利益分配制度,完善财务监督机制,既要增加社员收入,又要保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始终保持发展的活力。

3.理顺体制,引导促进,加大扶持力度。首先,各级政府应对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必要的扶持。应当在建章立制、规范内部运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增强内部凝聚力、向心力等方面起到有效的帮助、指导和服务作用。其次,政府应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与合作经济组织在相关领域的权利和义务,而不应过多具体干预其内部事务。政府应主要以间接的方式、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行业管理,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最后,政府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之间应形成两个有效机制:一是合作机制,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活动要在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进行,同时又要成为政府对农业实行行业管理的依靠力量。二是谈判机制,合作经济组织的决定与政府意志发生矛盾或者分歧时,也应有一个解决的途径和方式,搭建起两者沟通的平台。

4.培养带头人,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政府可通过正规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及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提高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头人和相关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可与高校联合办学,组织有潜质的经营能手,以培训班的方式进行系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与科研单位或高等院校签订人才联合培养的协议,选送素质较好的人员接受正规的、以培养专业技能为目的的高等教育,作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储备人才。此外,政府也应出台吸引专业人才的的激励政策,鼓励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的专业研究人员积极投身到农村去,经过系统专业学习的人员介入,势必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上官涛]

作者:曾南权

区域经济合作兴起论文 篇3:

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选择

摘要: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在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世界各地的区域经济合作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滞后将影响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因此,首先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态势以及中国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存在的差距,然后从基础研究、地理策略和层次策略等三个视角探讨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区域主义;区域经济合作;策略选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GATT/WTO框架下多边贸易谈判的行动迟缓(表现为前一轮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缓慢推进和正在进行的多哈回合谈判的有限进展),以及因之产生的成员国对通过降低贸易壁垒来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WTO机制的不信任,以签署区域贸易协定(RTA)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掀起了区域主义(Regionalism)的第三次浪潮。

近些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对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相比,与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和深度进行的区域经济合作相比,还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与其说是中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主动选择的产物,不如说是在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双重压力下被动应变的结果。”[1]事实表明,我们对区域经济合作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深刻,政治考量较多,“进程体现为结果”[2],目的性不强,盲目性较大,前期准备不足,这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事实上,游离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外不仅使中国不能获得区域经济合作的巨大利益,还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滞后从长远来看将影响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成功实施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

因此,要用开放和战略的眼光来看待当前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把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新时期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机遇。

一、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研究

可以设想,一个可以预期和可控的区域经济合作计划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前期基础性研究工作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然而,目前我国为参与区域合作决策服务的前期基础研究严重缺乏,这方面的举动往往是政治决策在前,可行性论证在后,科学依据不足。基础性研究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及其背后的深层动因;(2)研究世界上已有的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协议)的历史渊源、发展进程及其整体效果;(3)研究区域经济合作中各个参与主体的客观条件、基本立场和主要策略;(4)研究当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可能的区域经济合作方案和决策空间等。

事实上,由于区域经济合作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研究并用以辅助决策。如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都有专门机构负责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期研究工作,并对潜在合作对象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而且,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建有区域经济合作数据库,专门收集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各国关于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贸易障碍报告、国际组织的规范、重要问题的争端及解决办法等等。

因而,应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基础研究,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和实际需要,制定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规划。应密切注意可能与我缔约经济体的政经动态,对双方经贸往来的现状和前景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预判,对可能的合作方式提出预案,对合作的可能影响进行预估,并对区域经济合作协定进行前期研究,在我国拟议洽签经济合作协定时,提出合理建议,供相关政府机构决策参考。这对提高区域经济合作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大有助益。

二、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地理策略

地理结构合理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是中国自贸区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础。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来看,尽管跨洲际的双边经济合作成为当前区域合作的新趋势,但周边地区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改变。参照国际经验,具体到中国实际,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地理维度上,应遵循“先国内后国外,先周边后洲际,周边是基础”的原则。

首先,血脉相连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之间及时构建和深度开展机制性经济合作,是在严峻国际经济环境及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形势下,两岸四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外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当前的策略应该是切实深化与港澳的经济合作,积极拓展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空间。

其次,通过与周边国家积极开展经济合作,把中国周边地区培育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增强本地区整体竞争能力,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利用集体的力量保障本地区发展机会,降低发展风险,这应成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定位。不仅如此,在当前世界经济版图中,中国周边地区是新兴经济体聚集区,与其进行合作可以充分分享经济成长的机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再次,制定对外经济合作的战略规划要有全球性战略眼光,要在洲际的意义上选择若干节点型国家开展窗口性经济合作,构筑我国全球性跨洲际的双边经济合作网络,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体系,为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奠定基础。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层次策略

在经济合作层次的抉择上,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合作的目标诉求,二是能够而且愿意为此付出什么对价。这个问题应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竞争力等基础条件一起考虑。

我国在低端制造品上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能力,而在农产品、中高端制造品和服务业上的竞争力相对落后,这一事实决定了在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时必须要在充分研究合作空间的基础上慎重考虑合作层次的选择。在合作空间的约束下,保险的做法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南-南”型自由贸易区层次的合作,这应成为近期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取向。而且,由于双方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在照顾彼此关切方面相对容易达成一致。不仅如此,在“南-南”合作中,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的“极化效应”也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为中国国内改革提供有效外部压力的意义上,我国又需要在可控的条件下与发达国家开展有限经济合作。因为发达国家在合作中对诸如农产品、制造业的中高端产品、服务业以及涉及投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政府采购以及环境政策等问题的关注将为中国经济提供适度超前开放的环境。而适度超前开放将使社会经济基础逐渐发生有利和可控的改变,促使政府修正其经济治理观念,改变其与市场经济相悖的管理体制和措施,真正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这无疑将为中国改革深化提供新的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而且,如果科学安排、审慎行事,与发达国家在有限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应可以在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达成。不仅如此,Venables(1999)的经验分析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南-北”型合作方式将使成员国收入水平趋于收敛[3],这对于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将大有助益。因而,与发达国家开展有限范围和适度的综合性经济合作应成为我国近期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肖长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进程及战略深化[J].特区经济,2007,(3).

[2] 张蕴岭.如何认识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J].当代亚太,2005,(8).

[3] Vanables.A.(1999)Regional Integration Agreements:a Force for Convergence Divergence?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The World Bank,No 2260.

Discussion about the strategy choice of participating in regional economy cooperation of China

LIU Yu-gui

(Finance college,Anhui fianace and economy university,Bengbu 233030,China)

Key words:regionalism ;regional economy cooperation; strategy choice

作者:刘玉贵

上一篇:小学教学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我国高职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