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2022-09-10

1 网络政治的兴起

1.1 网络政治的内涵与特点

网络政治文化这一新生的概念, 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 从“网络政治”“政治文化”“网络文化”等角度形成了四种认识, 即现实政治的延伸、网络政治孕育的社会意识形态、网络文化的政治性组成部分等等。网络政治文化是网民虚拟政治实践的结果, 认知对象包括网络政治信息和虚拟政治实践本身, 目前网络政治研究的主要集中在网络政治主体、权力、行为、文化及民主等几个方面。简单来讲, 网络政治是政治型网民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虚拟政治实践。

目前, 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网民规模最大和增长幅度最快的国家。网络政治已经表现出鲜明的特点。首先, 网络政治具有平等性, 这不仅表现在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还体现为言论表达的平等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平等的渠道, 在网络空间内, 畅所欲言, 对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管理等事件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其次, 网络政治具有多元性, 一方面表现在参与主体、参与话题、表达方式和利益群体的多元性, 在网络平台上参与政治的主体是各行各业的网民, 他们探讨的问题领域广泛, 表达方式多样, 并且带有明显的利益倾向。另外, 网络政治还具有虚拟性和直接性, 参与主体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信息交流, 但是交流对象可以选择隐匿自己身份信息, 直接把自己看法观点反馈给其他网民而不受第三方主体的干涉。

1.2 中国网络政治兴起的表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空间的扩大, 阳光政府建设与政府信息公开意识的增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 我国网络政治的参与度迅速提升, 形成了一种与传统政治参与方式截然不同的途径。目前, 中国网络政治兴起主要表现在:第一, 网络政治参与程度大大提高, 通过网络政治参与, 公民可以对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社会热点事件深入探讨并发表意见, 另外还可以参加各种投票或选举活动。另外, 网络政治参与程度的提高无疑降低了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干扰因素, 有效保证参与者按照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判断。第二, 网络虚拟社团兴起。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我国公民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结社方式, 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公民为了自身共同的利益诉求在互联网上沟通联系, 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的群体。他们通过在线平台, 如论坛、贴吧、聊天室、公告栏、电子邮件等形成各种网络虚拟社团。社团内的成员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性别与职业, 只是运用互联网这一方便快捷的平台得到了更宽广的交往空间。第三, 网络政务成为政府监管的有效手段。网络政务监督以方便快捷、透明度高、安全性强、参与度高等明显的优点, 成为政府监管的有效途径。它增强了监督力度, 丰富了监督表达方式, 扩大了监督主体, 从而可以在政府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2 网络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关联

2.1 网络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价值内核与内容指向相同

前网络时代在现实政治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文化, 借助网络工具加以传播, 即“现实政治文化”的网络化发展, 由此看, 网络的出现非但没有隔断政治文化的延续, 反而使之前的政治文化获得了延续的新形式。 (1) 此种意义上, “网络政治文化”和“现实政治文化”在价值内核与真实内容指向等方面并无本质差别, 仅仅是现实政治文化在传播介质与渠道等方面“网络化”转型的新形态, (2) 突出了网络的工具性作用与该文化存在形式的转变, 但内容指向依旧是“网下”的政治文化, 即网络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在网络空间的映射”。 (3) 如果政治文化是“一国人口对政治主体 (政府机构、官员、政党组织、政策决定等) 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的特有模式……是作为被内化与该系统居民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之中的政治系统。” (4) 那么, 网络政治文化应该是网民对“网络政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的总和, 是内化于网民内心地对“网络政治体系”的映射。由此可见, 网络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价值内核与内容指向是相同的。

2.2 网络政治参与者是塑造政治文化的重要主体

网络政治之所以兴起, 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提升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即使网络政治是一种虚拟的政治实践, 但是也必须借助“社会人”“政治人”这一生物试题才能存在。严格地讲, 网络政治文化的承载者只是那些关注政治生活的政治型网民。这种政治型网民上网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及关注政事;而且拥有一定的政治知识、经验、技能以及独立的分析、判断等能力;他们还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这种具体的政治行为, 通过物质的“外化”的行动表达其内心的政治态度, 此外, 这些政治型网民还具备一定的规模。具备这些特点的政治参与者显然是影响政治文化塑造的重要因素, 他们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关注政治生活, 也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 因此, 作为网络政治的重要载体, 这些政治型网民虽然具有虚拟的身份, 但他们仍然是现实的人, 他们政治行为、政治心理也会在现实生活中“外化”, 成为塑造政治文化的重要主体。

2.3 网络政治信息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客体

网络政治信息作为网民认知政治的中介物, 对网络政治文化形成发挥重要作用。网络政治兴起之前, 政治信息由政府单方面主导发布, 公民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 互联网迅速发展使政治信息趋向于多元化, 特别是进入自媒体时代后, 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 政府、网络媒体与网民都是政治信息的供给渠道。目前的网络政治信息主要包括趋向于新闻性、知识性、社会性和意见性等四大类, 并且来源于现实与虚拟政治的实践。新闻性政治信息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关于政府、政治的各种新闻, 比如政治会议、政治事件、改革进程与外交事务等, 并且还通过各大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渠道进行传播。知识性政治信息主要是以反映政治意识形态 (如政治体制、政治目标、政治思想等) 和政策法规、制度安排的常识性信息。意见型政治信息主要由专家、评论员和网民群体, 通过各种平台, 如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方式发表的关于特定新闻的政治态度和意见。社会性政治信息就是反映社会问题的网络政治信息, 多指向与政府、政治密切相关社会问题, 如生态环境、贫富差距等问题。政治文化的客体主要包含政治信息和政治实践两大部分, 网络政治信息 (时政新闻、政治意见及政治舆论等) 是政治文化形成的强大的刺激源, 一般网络政治信息因时效性强、关注多、传播广、刺激大等特点, 成为政治文化的重要客体。

3 网络政治的兴起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

3.1 推动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

网络政治的兴起对传统专制的政治文化可以说是是极大的冲击, 它有助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型。今天, 公民政治参与的成本大大降低, 只要拥有可以连接互联网的通信设备, 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轻松快捷的参加政治活动。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公民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政治信息、了解事实、交换意见、表达观点时, 并不知道对方是谁, 这样一来, 公民参与政治的自由度也得到提高, 参与政治的风险也降低了。另外, 公民在网络平台上参与政治可以迅速得到其他网民的回应, 或是支持发声或是辩驳探讨, 都使得网民参与者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 也就是说, 网民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感增强, 参与兴趣提升, 参与深度和广度都达到更高层次。

另外, 随着网络政务的开展, 公民甚至可以在网络上与领导人直接沟通, 网民在收到领导人的回复后, 参与热情变会空前提高, 同时也鼓励其他网民积极参与政事讨论。网络政治的兴促使政治参与的主体由精英主导转向平民参与, 这势必会推动我国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

3.2 促进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形成

现实中的政治参与可能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沟通障碍, 对参与主体的政治技能和经验要求很高, 但是网络政治却能消除现实政治过程中的大多数困难, 促进政治主体参与者更加平等。网络政治参与者在探讨政事、参与政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权利义务意识、民主自由观念和法制思维等等, 将会有利于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

网络政治参与促使政治参与趋向于更深、更广、效率更高的层面。这是因为一方面, 中国公民的知情权得到了更多保证, 自由表达的权利也不断拓展, 政府监督机制更加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以其开放性和去中心性, 打破层级与区域的限制, 使每一个人都成了独立的主体, 他们平等地选择信息资源、自由的交流表达, 这必然会使其不断摒弃臣民意识, 养成民主意识和作风, 促进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3.3 推动我国政治文化趋向于理性与客观

自由、平等、民主的网络环境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良好中介, 在这样的环境中, 我国的政治文化将趋向于理性和客观。现阶段, 我国网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对网络舆情和自身行为的影响的认识并不充分, 可能会导致一些网民群体在处理敏感问题时表现的冲动而幼稚, 有时会发生偏激、不理性的行为, 这是我国网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然而, 公民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对某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析, 结合多元主体网民反馈的看法, 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使其更加符合客观事实;另一方面, 网民还可以通过利用各种信息服务系统, 根据自身目的采集、储存、加工、处理各种政治信息, 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而非盲目地判断, 由此政治参与者在积累一定的政治经验后, 政治技能和本领也会得到提高。网络政治参与者对政事的认识和理解就会趋向于理性与客观, 促使我国向理性客观的政治文化转型。

3.4 推动我国政治文化趋向于民主与公平

网络政治使参与者切实体验到当代民主的政治生活, 公民民主意识增强, 从而拓展了民主的外延。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表达维护自身的权益, 加上党与政府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网民议政、网络民主、网络信息发布来集思广智, 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另外, 政府对网络舆论采取适当宽容的态度, 允许网民通过温和的途径揭露社会中的不良现象, 一方面维护了现有政治秩序, 另一方面促进了公民的民主意识, 也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养成养好的民主作风。

在网络政治中, 政治活动和政治过程往往表现得更加平等和公开。网络政治的平等性、互动性特征它使得网络政治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过程, 而是网民积极参与和互动的过程。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虚拟性、和多中心化等诸多特点, 网络不太可能被政治权力控制和渗透。获取信息资源时, 网民的角色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信息寻求者。自媒体时代, 每一个网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 更是信息的发布者。这种双重角色大大激发网民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再加上网民多样化的获取信息方式, 这些无疑会促进政治活动向更加公平与透明的方向发展, 公民和政治组织总是趋向于形成公平与透明的政治行为方式, 我国政治文化也将更加倾向于民主、公平。

摘要:我国互联网在20世纪末得到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 加之政府信息公开意识增强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升, 网络政治获得了迅速发展。目前, 网络政治的兴起主要体现为网络结社、网络政务、网络政治参与等。网络政治与政治文化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政治文化与的内容指向与价值内核相同;网络政治参与者是塑造政治文化的重要主体;网络政治信息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客体。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推进我国政治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 使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更加理性客观与公平民主。

关键词:网络政治,政治文化,政治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盛.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与治道变革[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4 (9) .

[2] 王树亮, 钟婧.网络政治文化内涵探析[J].理论与改革, 2013 (5) .

[3] 白毅.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机理[J].学术论坛, 2013 (6) .

[4] 沈逸, 刘建军.网络政治:特性、挑战及其限度[J].国际观察, 2012 (2) .

[5] 陈潭, 罗晓俊.中国网络政治研究:进程与争鸣[J].政治学研究, 2011 (4) .[5][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 徐湘林等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急性肠梗阻209例手术治疗体会下一篇:智能电表及集抄技术在线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