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的兴起与发展

2023-03-05

第一篇:唐代诗歌的兴起与发展

唐代乃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唐代乃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中州诗坛尤其群星璀璨。初唐沈期、宋之问的 “沈宋体”,对近体诗的形成贡献巨大。盛唐元结主张“救时劝俗”,为后世杜甫所推崇。岑参、高适是“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崔灏的一篇《黄鹤楼》,曾经使 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中唐倡导“不平则鸣”、“陈言务去”的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功勋卓著,在诗歌艺术上也成就非凡。白居易以平易流畅的诗风倡导“新乐 府运动”,其《白氏长庆集》收诗三千,独占唐代个人创作数量之鳌头。元稹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在风格、理论上互为接近。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以 唱和作品成就最高。李贺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语言绮丽,在唐诗中可谓别具一格。晚唐李商隐,作品意境朦胧瑰丽,比兴取象多彩多姿,尤其“无题诗”成为全 唐诗坛的绝响。诗坛巨擘杜甫,是我国诗歌

作为另一种文学形式的词,中唐以后开始发达,中州诗人也逐渐用之进行创作。如韩的《章 台柳》,王建的《调笑令》,刘禹锡的《忆江南》、《竹枝词》等,都是脍炙人口之作。被称为词中圣手的李煜,国破家亡被掳之后,在汴京写下了《浪淘沙》、 《乌夜啼》、《虞美人》、《破阵子》等名作,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到了北宋,中州再次成为中国诗词文化的中心。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曹组的“门外绿荫千顷”等 名诗名句,传颂一时。苏轼、秦观、王安石等词坛大家,也主要在河南创作出重要作品。岳飞的《满江红》,则将南宋词坛上的爱国主义旋律高奏入云。陈与义、韩 元吉、史达祖等人的作品,也为中州词坛增辉。

金元时期的元好问,诗学杜甫,词宗苏辛,一生中的主要活动都在河南,并且编辑有《中州 集》,对中州文坛作出了重要贡献。时至明清,李梦阳、何景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侯方域、李绿园也各自编有《四忆堂诗集》、《绿园诗抄》,但已经 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副业”--中州诗坛与全国诗坛一样,开始从鼎盛走向衰落。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主要就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先秦以下,中州诗坛 代有名作、名家。尤其唐宋,河南籍或主要生活在河南的诗人、词家更是层出不穷。所谓“逐鹿中原”,并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方面,在诗歌艺术领域也曾经创 造过无数的辉煌。

第二篇:豪放派词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代表词人和作品

【豪放派词的兴起发展,以及代表词人和作品】教学设计

2011级汉语言文学二班郭宽祥41102047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过的有关豪放词。

2、相关豪放词范仲淹《渔家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破阵子》等材料。

3、引导回忆5分钟;代表人物讲述20分钟;代表人物词讲解20分钟;他们之间的联系区别讲解10分钟;总结5分钟。

4、教学方法:教师理解式讲述,师生交流。

【课程说明】:

(一)课程目标

1、把握豪放词在写景、写人和抒情上的共同特征,逐步建立阅读豪放词的恰当期待。

2、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该词之特质——豪中见旷。

3、掌握词语替换比较、表情朗读、说文解字、互文联读等赏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教学设计针对高一学习者知识掌握不系统,理解深度不够,概念模糊,有利于学习者准确把握豪放词的发展、特点。

2、重点在于掌握豪放派词的发展历程,掌握代表人物的成就创新,感受豪放词的艺术特点。

【课程设计】:

【教师活动】讲述

第一部分:豪放词的产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后得到晏殊的推荐,任秘阁校理。康定元年至庆歴三年(1040-1043),范曾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亲临前线,抵御西夏的侵扰,其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卒谥文正。

范仲淹是怀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并不以词知名,流传的词也只寥寥几首,但大都即景抒怀,表现了开阔而深沉的意境。 《渔家傲》开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第二部分:豪放词的高度发展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省)人。苏轼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里,苏轼一生大致可分成四个时期。 第一期(1036-1101),读书成长与科举入仕。

第二期(1069-1085)、熙丰变法与黄州之贬。

第三期(1085-1093)元祐更化与重回朝廷。

第四期(1093-1101)哲宗亲政与再次遭贬。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一、生平经历与思想性格

苏轼的思想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家思想是苏轼入世的基本出发点。而老庄与佛教,则是苏轼立身处世的根本,在苏轼的作品中,既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一面,又明显地感到苏轼超然出世和宁静淡泊的一面。执著与洒脱构成了苏轼个性的两极。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又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

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

二、苏轼的词

苏诗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以诗为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的词学主张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从理论上来说,破除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认为诗词同源一体,主张词为“诗之苗裔”,词与诗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一致;主张词“自是一家”,追求壮美风格和阔大境界;词品与人品相一致,目的是使词能与诗并驾齐驱。

【学生活动】记述苏轼的词学成就

(一)对词境的开拓

苏轼革新词体的主要方向在于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男女相思、花间酒下的柔情伤别之词扩展为抒发磊落襟怀、人格个性的豪放之词、性情之词。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回归到自我,使词可和诗一样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展示自己的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怀古念旧、山川风光、游记悼亡等,从而扩大了词境,开创了一代词风。

(二)“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苏轼的“以诗为词”,或者说词的诗化,是在词境开拓基础上的个性展示。苏轼以词来反映广阔的生活,把词的题材从言情说爱、羁旅行役扩大到怀古咏史、说理谈禅、去国怀乡、悼亡送别、感时伤事、山水田园等各种诗歌题材中去,用以抒写自己的性情抱负,胸襟学问,使词同诗一样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程度。此外还采用标题和小序、大量用典使事等表现手法。

(三)形式、音律的突破

词原来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格律经常比律诗更严格。婉约派的词论总是强调合乐可歌,以李清照为代表,她就常批评苏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词论》)其实,这显示出词逐渐与音乐相分离的倾向。苏词“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打破词对音乐的依附关系,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

(四)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一、苏轼的人格魅力:苏轼的人生经历固然坎坷,但他的人格却具有彪炳千古的魅力,苏轼对后世的影响更在于它的文化人格。(参看李泽厚《美的历程》)宋朝的钱易在《南部新书》中称李白为天才,白居易为人才,李贺为鬼才。而宋神宗则称苏轼为奇才

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上(神宗)一日与近臣论人材,因问:“轼方古人孰比?”近臣曰:“唐李太白文才略同。”上曰:“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二、文学上的影响

第三部分:豪放词的继承开拓

【教师活动】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辛弃疾出生于北方,起义南归。既有词人气质,又有豪侠之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但由于历史的错位,使他英雄失路,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成为两宋词史上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的词人。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一、多方面地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他的词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三、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

辛词的艺术成就

一、辛词创造了一种雄奇阔大的意境。比之苏轼,辛词是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酣墨饱,气势飞舞,那是苏词里所没有的意境。

二、出色地运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

三、全新的意象: 相对而言,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至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四、以文为词: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辛词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五、多样化的风格

【教师活动】第四部分:豪放词的讲解赏识

一、范仲淹《渔家傲》

【学生活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苏轼《念奴娇》

【学生活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破阵子》辛弃疾

【学生活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第五部分:总结以上词人的共同与区别。

【教学设计反思】

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处,不仅要知人论世,还要深入理解感受其中的深刻内涵,但是这就是很多学生的弱点,很难把握作者的意图。本教学设计针对的就是这方面的难题的,从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创作经历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来把握词人的思想,然后再分析词人的作品,这样就更能全面地理解、把握词人的创作意图。

第三篇:唐代李白的诗歌有哪些

李白的诗歌共有1000多首,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代李白的诗歌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李白的诗歌:《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代李白的诗歌:《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代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代李白的诗歌:《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唐代李白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李白的诗歌:《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唐代李白的诗歌:《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代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代李白的诗歌:《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代李白的诗歌:《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唐代李白的诗歌有哪些,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第四篇: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作者 王开平

文学艺术都要塑造形象,诗歌也要塑造形象,但诗歌的形象不是完整的戏剧动作和人物性格,而是一种意境——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学形象。它是文学作品中由对文学意象(审美物象)的具体描写及其所暗示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和含蓄蕴籍的丰富情思所构成的艺术境界,是由特定的审美物象规范指引而形成的能够诱发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在艺术上已臻于完美成熟,充分显示出中国诗歌的艺术特征,具有广阔深邃的意境美。我国古代的诗歌美学思想,一向强调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应。《乐记》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钟荣《诗品》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刘勰《文心雕龙》说:“感物吟志,莫作自然。”凡此,都强调心物之间的感应。这里面,既注意到物,又注意到心,诗是心物交感的艺术结晶。唐人提出“境”或“意境”的命题,主张心物不仅感应,而且交互融合,渗透,成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唐诗的美就在于它们有了这种艺术境界,有了意境。文学意境作为艺术作品所具备的一种高标准的美,它不仅应该是情景交融,而且还有其特殊的本质,这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唐代诗歌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境生象外"和意境的空间美。

在阅读唐诗时,使我们感到在作品有形的具体的描写之外,会暗示、延伸出一个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它是在作品已经描绘出来的审美物象指引下产生的,但又远远超过了审美物象具体描写的范围。刘禹锡用“境生于象外”“片言可以明百意,坐役可以役万物”来概括意境这一突出特征。他的几首著名的七绝诗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事代谢,古今更迭。在千头万绪的感兴和千态万状的景物中,诗人突出了作为关键性景物的燕子。燕子飞来的时间是夕阳斜照,地点是野草生花的朱雀桥边,曾经是六朝时代以门阀著称的豪门甲第,而今却已是寻常百姓人家的住宅。尽管过去飞过王谢堂前的燕子,不同于飞入百姓家的燕子,但由于诗人通过想象而将其融成一体,她就成为了饱经沧桑的最好见证。尽管诗中没有一字一句点明题旨,但兴废之感,苍茫之思,却隐隐可见。 杜甫也是一位创造诗歌意境的大师。他在对现实生活进行心理体验时,获得了审美意识的自由运动,通过自己的心灵把众多的审美意象一一摄进诗章,物化在艺术的时空之中,这众多的审美意象无不打上诗人情感的印痕,流淌着诗人的汩汩情诗,这艺术时空显示出的高远深邃的境界,为人所难企得。杜甫的诗歌情景交融、意境浑穆,文与质、言与意,形与神,情感的时间机制与意象的空间存在都达到高度有机的融合。诗人为创造出美的意境,对现实时空进行了高度提炼和集中,舍弃那些与事物本质相对疏远的时空现象,而将那些能充分显示事物本质的时空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和浓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诗人“取一于万”“收万于一”的杰作,我们不仅可以从并列的画面中体验到艺术对比的魅力,而且能够与诗歌内蕴着的强烈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诗人通过这强烈的对比,深蓄着对不平社会“损不足”的异化现象的抗议,并从中蒸发出自己美丑判断的独特意蕴。他的《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写了杜甫与李龟年在两种不同的场合见面,前者是开元盛世时,在东都多次相会,后者是天宝后经过安史之乱在江南见面,东都是繁华的地方,江南有好风景,一般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老朋友见面应当是很高兴的,如果光说在李范和崔涤故居时常听他的音乐演奏,此时在江南又遇上他,这有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中间留一大段空白,有许多话没有说出。即今昔悬殊,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迁,而且这次见面又是在特定的“落花时节。”因此,“风景不残”世事全非,社会雕敞衰乱,身世飘零,尽隐含在不言之中,表面上看并无盛衰的描写,实则诗的真正意境却在言外。

李白诗歌也深得“无言”美之真髓。他的诗虽多通俗易懂,但却含蓄不尽,意味深长,如《独漉篇》中写的“罗惟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表面上是写一位闺中女子,最初被人猜疑,终于真象大白。其实这是诗人晚年从璘蒙冤,因借此以表白自己忠心报国的哀曲的。李白还有些诗,看起来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其实都是有感而发,寄兴深远的作品。李白的绝句,更是如此。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见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入神远,太白有焉。”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通篇只叙事、写景,无一句言情,可是读过之后,我们只觉得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别情,就象滚滚江水一样奔流不尽。舟影已经消失,只有长江在极目处奔流。天际的江水其实也不可能望见,但把友人带往异地的滔滔大浪却在诗人脑中翻涌。推而论之,天际滔滔而去的江面上必有扁舟一叶,舟中友人的音容笑貌历历如在目前,这里静穆无语,悄然无声,“孤帆”“远影”“碧空”“江水”——这雄深壮阔的画面,蕴含着奇特的意境,惆怅别情完全融合在这四面景物之中,造成浓烈的艺术氛围,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犹如电影中的空镜头,再现了琵琶女演奏琵琶和自诉身世后,船里船外,寂然无声,主人客人心头压抑,沉默无言的景况,我们仿佛能从中品味到诗人闻曲知情之后所产生的怜人、自怜、回忆、思索乃至朦胧的希望等等心绪回荡于秋月江涛之间。

由于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对意境的追求,所以他们能够恰到好处地选择组织了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审美意象,物化在艺术时空里,形成鲜明独特的“境生象外,”和具有空间美的诗歌意境,让读者从诗中提供的有限的具体的画面中,感受到形象之外的更深刻、更丰富的东西。

二、意境的动态美和传神美

唐代诗歌不管是写人还是写物,不管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咏物诗,自然山水诗,都注意了以动态来熔铸意境,使诗的境界中蕴含着运动不息的气机,能给人以想象联翩的心理感受。司空图《诗品》用“若纳”水辖,如转丸珠”来形容诗歌意境的这种动态特征。

读李白的诗我们会觉得李白的意境中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动态化的,诗人强烈的感情波澜,使诗的意境动态横生,变化多姿,使人感到力量的震撼和美的享受。18世纪美学家莱辛在《拉臭孔》中精辟指出:“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因而诗不宜象画那样表现物体的静态,必须着力于动,即使是静态的事物,也要化静为动,把静止状态的事物变成为动态。李白诗的创作充分体现了这一规律。如《上李邕》中的大鹏扶摇直上,《望庐山瀑布》中的瀑布飞流而下,《游秋浦白笱陂》中的明月由天而降,《公无渡河》中的黄河奔腾咆哮……。如此等等,都给人以直观的强烈的动感。在动态的境界中,使人得到一种激昴奋发,荡气回肠骨惊神悚的审美感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王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通过“连”“横”“拔”“掩”“倒”“倾”的连续动作。不但描绘了天姥山之高大雄伟的外形,而且更主要的是描写了它的神情风貌与气势,使得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上的巨人天姥面前相形见小,只好低头下拜。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此诗前二句写得极其幽静空寂,后二句则与之相反,写的却是一种动的画面。从全诗的描写来看,前写静、后写动,是矛盾的,但从诗的整个意境来看,却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因为整个春山的夜晚是宁静的,山鸟的鸣声正是更加好地表现其宁静。这种静中见动,寓动于静,故愈见其静。殷诱认为王维的诗“在泉为珠”即具有一种空灵剔透、流动不息的美。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红花本是静物,但由于诗人善于点化,结果把簇簇的鲜花变成团团的燃烧着的火焰,在青山的衬托下,显得分外的鲜艳耀眼。张志和的《渔父》:“秋山入簾翠滴滴“写的是秋山,秋山的色彩原是凝固的东西,可是在诗人笔下却是富有生气地,而且自然会流动起来。自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之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则不但注意描写人物的眼睛活动,而且也注意刻划体态仪容,风度和神情。这种通过动中传神来达到写貌的艺术特点,正是中国诗歌创造意境的优良传统。

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首诗的奇趣在于它不是实地摹写渔翁的捕鱼劳作,而是选取其汲清湘,燃楚竹具有特异情趣的晨炊图景,从而表现渔翁寄形碧山绿水之间的自由恬淡生涯。从那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有声有色包蕴深远的动态画面中,不仅能使人想到渔翁超脱尘世,逍遥自适的情怀,而且也可以使人意会到诗人自己在被贬谪的生涯中傲视宦官权臣,向往山水的逍遥淡泊心理。清新独特的情境中包含在深沉的生活思考。正是这种自然天成,不矫揉造作的传神描写,造就了具有奇趣的意境,此诗可以说是一曲声画交融,行云流水式的音乐小品、景物,思致尽在流动中。

可见,唐代诗人都在提倡一种动态美,要求在变态无穷之中,以意境构造的流动和飞腾唤起欣赏者想象的流动和飞腾,从而在心理上超越画面时空的局限,获得审美感受的时空扩展和延伸。正是在这种流动舒卷之中,表现情景的变化,体现了时空的递接和转换,构成了一种特定的具有巨大想象天地的境界。作者从中寄寓了深婉、多层次的情致,读者则可以从中得到了丰富的,多层次的象外之象,它使艺术境界由平面变成立体,由有限伸展至无限。

三、意境的高度真实和自然

真实自然这也是唐诗意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明代谢榛说:“诗贵乎真,”清代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则否谓之无境界。“真是意境的必要素质。可以说意境是诗歌艺术完美的体现,诗人创作的终点,同时也是评价或欣赏诗歌的门户,又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中介。意境是诗人把他感于外而又动于中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术形象中,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中国古代多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抒情,但情比较难于直接描写,而要通过景来反映,来衬托,来显示。这样如何处理好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美学问题了。唐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克服了物与我,客观与主观的矛盾,进一步达到了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传神入化,天衣无缝的地步,因而他们取得了诗歌艺术上的更高成就,创造了中国诗歌最高的意境美。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室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里,诗人把他所感受到的情与景,融合统一在一个月色竹林的天地里。这个天地确实小,小到只有诗人一人,然而它却是那样自足、和谐,那样有秩序,而又那样充满了生气和生机。因此,它又是那样丰富和充实。它是安静的,但却不是死寂的,在无人的月夜中却有人怀着深情,在弹琴,在长啸。正是这一切使人读着的时候,在抒情的想象中,进入了一个诗人创造的世界,我们陶醉在这个世界,感到美。王维的诗不追求词藻华美,只须淡淡数笔,就能勾出一个画面,表现出一个意境。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把人的视线引向上去,让人想到字句之外的苍天黄云。“圆”字把人的视线引向远方,让人觉得落日象卓轮似的滚入长江的尽头。这样就通过启发读者的联想,在有限的字句里创造了无限寥阔的景象。简单十个字就把沙漠上的景色描写得这样鲜明,可谓天然自成,出神入化。

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两首民歌式的小诗,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了船家男女青年初次相遇的情景。第一首为女子的设问,后一首为男子的回答。这两首诗用不加雕饰斧凿而淳朴的语言,富有戏剧性地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一瞬间所萌恋情的种种情态:试探、挑逗、默契和领悟……女的大胆、钟情:男的朴实,敏慧。两人的音容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爱情的确不是单向地靠一颗心去凑近另一颗心,而是要两颗心同时撞击,才能进发出爱的火花。正是这一点,才使这两首诗产生了不朽的、迷人的艺术魅力。这两首诗,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蕴藉无邪,诗味不尽,确为唐代五绝中之“神笛”。诗人匠心独运,纯属自然,符合当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标准,因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的《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所以能表达出情天恨海,刻骨相恋,使人读之荡气回畅,正是因为诗人善于捕捉外界事物的某些特征,注入强烈的切身感受。这种富有理趣的外界事物,特定的景和诚挚真实的心情,一但结合就产生了形象思维的飞跃,原来的情就脱离了一般状态,成为与特定景物结合在一起的具体景物了,显得非常和谐自然。

把真挚的感情,按照美的规律,在一定的画面上,把景写活,把情写真,把读者的哀乐之怀,离合之感引发出来,使之与诗人同欢笑,共悲戚,而不自知其感慨之无端,涕泪之无从,这正是唐诗能感人至深,引人入胜之所在,也充分说明了唐诗意境的高度真实和自然。

四、虚实结合是创造意境的基本方法。

意境蕴含着不尽之志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是由“实”的景象和想象的虚实构成的, “实”景幻出了“虚”景,虚实共同构成诗的意境。王夫之把意境构成的特点概括为“有形发无形,无形君有形”。

唐代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方式组合艺术空间时,并不受现实世界中客观物象的限制,并不追求物理世界的逼真,而较注重内心视野的创造。因此,反映在诗人笔下的审美空间不一定是对我们经验世界的再观,而可能是诗人自已的一种心胸,一种审美意识的写照,它也不一定是在现实世界中展开,而往往是在诗人的想象中展开。如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太乙之高,却去天甚远,太乙之遥也远远达不到海隅,所以这是诗人的虚拟,是诗人想象中的意象。然而,从长安遥望终南山,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就象连着海隅似的。因此,可以说又是诗人的一种真实观察,是实写,是对现实自然的再现。这两句诗,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此诗旨在表现终南山高大雄伟的气魄,但是诗人的视力所得极为有限,若仅从视力所得来摄取对象,做到处处实在真实,那就无法表现终南山的雄伟气魄了。又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在诗中实写的只是劝饮一杯送别酒的情景。但是,阳关是故土与边塞的分界,西出阳关象征着黄沙漠漠,举目无亲。朝雨与柳色象征故土的无比美好,二者的对比使入于荒凉火漠的境界中倍生离乡背井,孤寂无依,艰苦征战,生残难卜的感伤之情和深切感概。这里“实”的审美意象的对比造成了虚的审美空间:茫茫的大漠与绵绵不绝的感伤,从而形成比诗优美深邃的意境。

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靡靡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一首题咏图卷,藉以凭吊六朝故都抒发时易代迁,风物依旧的感慨情怀的诗作。诗中首句实写江雨江草,渲染凄黯氛围;二句用“六朝”切题“金陵”、下“鸟空啼”三个字,即抒感叹之意;三句再用“台城”切题金陵,并结合尾句,实写“烟柳笼堤”的微茫景色。

三、四句中“无情”、“依旧”四字,则是集中抒发诗人感慨的虚字。通览全诗,下字有虚有实,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制造了错综有致的情景。诗中“空”“无情”“依旧”等虚字,用得异常妥贴,构成了全诗感情的动脉,不仅使描写的实景在感情上有所依附,也使诗人的慨叹得到了反复的表现。

唐代诗人在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中,比较好地把“实”与“虚”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使之更丰富、更全面地表现自然、拓展审美空间。 由此而现之,唐代诗歌无论是初唐,中唐还是盛唐、晚唐的诗歌;无论是现实主义的诗人还是浪漫主义的诗人的诗歌,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即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和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真实实景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造成强烈的空间美、动态美、传神美,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和自然感。

第五篇:唐代诗歌分期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1 唐代诗歌专题

唐诗分期

知人论世

汉唐盛世:唐人街 唐装

汉族 汉字 唐诗分期: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知人论世 诗歌与时代烙印 世间最敏感的是诗人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孤独冷落 王朝之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踌躇满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衰世之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扬帆远行)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盛世高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朝落日)

一、初唐的风骨与情韵——四杰,陈子昂,张若虚

1、“风骨”的追求 ——走向振奋的大唐诗歌 1)四杰:王杨卢骆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复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引:此为——刚肠的送别

劝君更近一杯酒——深情体贴的送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浪漫诗意的送别千古丽句:烟花三月……

莫愁前路无知己——乐观豪迈的送别

3)卢照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5)陈子昂——六合 宇宙 伟大而孤傲的自我,生命短促的悲哀。

结:去除浮艳雕琢。激情与雄杰之气。风骨刚健,气势宏大,视野开阔。

2、“情韵”与兴象—— 浪漫气质的日益强化

初唐向盛唐的过渡诗人

1) 刘希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 重点讲的 《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精讲前半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

春、江、花、月、夜„„

明月随潮水涌生,何其壮观。月光照耀千里之遥,哪处不在明月之中!江水曲曲弯弯绕

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流泻在花树上,像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

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世上

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江畔„„宇宙永恒,个人的人生短暂呵——人类却是永恒„„

„„月光下,江水急流„„奔腾,把诗歌推向更高的诗境。江月有恨,流水无情, 结:诗情与画意,纯美的意境,浓烈的情思,无穷的韵味„„

看到盛唐气象 浪漫的气息 青春的旋律 澄澈透明的景观 奔涌而来。

二、浪漫的盛唐气象——李白与一些诗人群体

1、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对比观

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岑参 高适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王维 孟浩然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结: 田园诗歌:宁静优美秀丽清新和谐

边塞诗歌:慷慨 豪迈 刚健 悲壮 激昂

2、诗佛 盛世桃花源中的王维 A王维诗的静逸空灵之美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中独坐》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

结: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心境的澄澈,空静之美。

静谧,情韵悠远,

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B王维诗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结:空间感,色彩美,光的调和,比例与调和。 C补充

孟浩然名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前: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宠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李白赞美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山水田园诗与 谢灵运 陶渊明 寻找心灵的桃花源 大隐隐于市

3、七绝圣手 诗家天子 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鉴赏:为什么说这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千年以前,万里之外„„ 边塞 闺怨 送别

提一下:崔颢《黄鹤楼》

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4、慷慨奇伟的边塞诗歌

高适岑参

高官高适:沉雄与骨气 苦难与崇高——《燕歌行》 岑参好奇:意奇 语奇 调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

品一品高岑的细微差别。

5、诗仙李白与盛唐气象

李白的诗歌,最鲜明的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自由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神来,情来,气来。浪漫,壮美,明丽,清新俊逸,行云流水„„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富有朝气的歌唱! 自信,自由: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壮美,奔放: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扶摇直上九万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清新,优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千古丽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叫一回肠一段,三春三月忆三巴。(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流动、跳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丝暮如雪……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忧虑的中唐——杜甫与中唐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1、概括

这个时期,浓烈的理想色彩消退了,人世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忧虑送走了少年情怀。

这也是一个艺术高度成熟的时代:老杜诗篇与诗歌艺术多元化发展。

2、离乱时世的悲歌——杜甫

时间关系,杜甫我很希望能另开专题讲,今天略讲

A时代的悲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夜阑更秉烛,惊定还拭泪。

B一代诗史 三吏 三别 兵车行 自京„„

C沉郁顿挫与萧散自然

文选:

《登高》——杜甫七律第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杜第一快诗。

《蜀相》——杜甫讴歌自己的偶像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语言: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家跟随老杜一起认识一下律绝。 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

3、孤独冷落的大历诗歌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一个时代的特色

秋风的冷色调与夕阳返照的黄昏——一个王朝的秋天。诗味有的,气骨顿衰。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凄凉,冷落,惆怅,清冷„„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孤高峻洁,清幽空寂。寒冷而寂寥的色彩。

4、诗豪刘禹锡和他的好朋友柳宗元

一对好友,交情甚笃,才华相当,遭遇相近。 一代诗豪: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结: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扩张,柳诗内敛。

刘诗气雄,柳诗骨峭。柳诗明朗, 柳诗淡泊。

5、再一组对比: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怪奇之美 求新„„ 代表:韩愈,孟郊,李贺

6

元白诗派:通俗的民歌风味。代表:白居易 元稹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鬼李贺的鬼诗:

幽兰露,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

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赏:纤纤绿草,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是她的衣带飘飘,

流水叮咚,是她的环佩声响。凄风苦雨„„

元稹选讲一首

真性情——风流才子不风流

看元稹在妻子韦丛死后写的大量的悼亡诗

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四、无奈的晚唐——向后看,怀古;内向转,爱情

1、杜牧——暮气浓郁的怀古诗篇

王朝末世,伤悼的情调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是最敏感的。王朝的倾颓之势,末世的景象,衰飒的日薄西山的气氛,笼罩着这时的诗坛。 至于怀古名篇,我还想补讲一首刘禹锡的。

金陵故事,短命王朝们,频繁兴衰,金陵怀古的诗可真多也真有味呵。

2、李商隐——朦胧多义与对内心世界的开拓

一代情圣 情调幽美,爱情悲歌,凄艳浑融

象征,暗示,晦涩多义„„

大量无题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7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幽眇朦胧,不尽之意„„正是李商隐诗的无穷魅力„„

8

上一篇:停车场保洁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土地执法监察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