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科研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文章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通过总结疫情期间相关经验,提出加强应急状态下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管理建议。要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临床科研一体化,必须建立快启模式、加强顶层设计、满足一线需求,改善组成架构、搭建信息平台、创新评价方法和反馈改进提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临床科研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临床科研管理论文 篇1:

“临床科研会诊制”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目的:探索临床科研会诊制,建立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沟通机制,促进临床和科研融汇发展,优化科研生态,加快成果产出。方法:文章拟调查医院临床科研工作者,了解并分析科研现状和具体需求;探索构建“临床科研会诊制”创新模式,推进医院临床科研学术循环。结果:通过调查发现临床医生碰到的问题不能有效转化为科学问题,临床科研会诊制较好地串联了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催生了研究课题的产生和深入发展。结论:构建“临床科研会诊制”创新模式得到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认可,能较好地提升医院临床科研水平。

[关键词] 临床科研会诊制;科研管理

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优秀的科研管理工作可以凝聚、规范、引领医院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目前,三级医院的临床任务普遍繁重,作为主力军的临床医师们反映根本无暇再兼顾科研工作,大部分医院科研量值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专职科研人员。如何将医院的臨床任务和科研工作做到融会贯通,促使科研产出质量提升,是摆在每个科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通过调查临床科研人员基本情况和科研需求,探索构建“临床科研会诊制”创新模式促进医院临床科研学术循环,优化科研生态。

一、临床科研人员基本情况和需求调查

(一)背景

由于现今社区分级诊疗制度还不够完善,老百姓大病小病都愿意直接往大医院跑,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承担起社会绝大部分居民的医疗工作,临床任务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留给临床医务人员的休息和照顾家庭的时间已然变得很少,再去要求他们用这些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去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多数医务人员就演变成了为晋升职称而产生一种“应付”的心态[1]。而医院引进的科研专职人才或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总体资源匮乏,人员的配置协作上也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主要以“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模式进行,学科交叉和信息共享的力度明显贫瘠,临床参与率极低,缺乏临床最新知识和研究热点的支撑,容易制约自身的科研实力发展,导致医院整体综合科技力量难以快速提升[2]。通过调查表可以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和无法快速突破的原因。

(二)根据德菲尔专家调查法制订调查表

在全院范围对科研工作实施情况、反馈意见和存在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医院中青年临床科研人员,调查问题为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主要内容为:对科研工作的了解程度,对医院和科室科研氛围和支持力度的评价,自己科研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哪些科研能力需要提高,促进科研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哪些等。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表36份,收回30份,回收率83%。

调查结果显示,每一个被调查者对开展科研工作感兴趣,但73%的人觉得需要有人带领;87%的人对各种基金、奖项等申报不是很熟悉,但知道这方面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在科室科研氛围和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度方面60%的人觉得一般,科室里就一两个人做科研,而且基本都是单打独斗,靠自己解决;53%的被调查者认为临床工作任务程序性很强,有时很难协调,想尝试科研活动会很累,临床任务重、时间和精力不够是制约自己科研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被调查者都希望在科研思路方面、论文书写技巧、实验设计、绘图、统计学等科研技能方面取得突破。

在医院科研工作遇到的问题方面,93%的人认为是临床任务太重,人手紧缺,无暇顾及科研工作;87%的人认为是科研专职人员太少,医院专属科研公共平台不理想;73%的人认为是科研思路太狭窄,与外院外省市沟通借鉴较少;67%的人认为是科研专职人员与临床医师沟通不够,院内学术交流活动太少;47%的人认为是科研激励奖励力度不够;27%的人认为是科里或院里对科研工作政策支持不够。

在医院现阶段能使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方面,93%的人认为是协调好日常工作,科里或院里能够给予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一定政策支持;80%的人认为是招聘科研人员,引进人才,提升重点专学科的科技实力与学术地位,鼓励多学科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合作,重点鼓励青年医师参与科研活动;73%的人认为是创造机会,增加院内院外学术交流活动;67%的人认为是增加科研平台建设投入。

二、探索建立“临床科研会诊制”

(一)重点专学科增设科研主管岗位

科研主管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承担科研管理方面的工作内容,包括传达科教科下发的各项通知及科研任务。通过对科研项目的解读,需要科研主管带头并提携相关的医务人员进行项目申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项目的负责人做开题报告、中期汇报情况及结项工作的验收等等。而且在科技档案的管理方面,科研主管也要定期的整理归纳,以便科室负责人能够及时了解科室的科研工作进展,增加工作效率,有效完成科研绩效的相关指标等。出台科室详尽的“临床科研会诊制”方案,制订“临床科研会诊单”,规定科室人员及时记录临床工作中的特殊病例、特殊标本、特殊状况,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请求临床科研会诊,以便给日后报课题写论文提供素材和案例。临床科研会诊情况将列入科室年度考核。

(二)增强科研专职人员临床信息动态捕捉力

科研专职人才实行分片管理制,辐射性管理3-4个科室,主要以医学创新团队的形式呈现,医学创新团队项目在我院已经初步进入实施状态,科研专职人员要定期每周参加一次辐射专科的例会,对临床科研会诊单上提出的科研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阐述,并将自己在科研工作思考得出的思路和想法陈述给临床医技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给辐射科室或其他相关科室进行学术讲座培训,积极主动与科室的科研主管、科主任沟通,提出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和主要技术路线。有具体在研课题的,可以通过科研主管给临床医师安排具体任务来配合科研课题的进展,促进课题早出成果,出大成果。

三、完善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考核激励制度

(一)强化政策保障,简化制度流程

以往的一些管理制度在规定上会比较严苛,实施时对科学研究的动态性考虑不够周全,例如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往往对科研活动项目的具体要求过于界定,以至于灵活性不够[3]。对原有政策制度提出改进,简化申报签字流程,经费报批流程等,给予科研专职人员和临床科研复合人才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钻研科研思路与技术。

(二)强化经济保障,给予科研人员安全感。

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承担同样多的医疗任务的同时还要再多付出额外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的确工作强度较大,比如他们在经过大量的科研工作后如果没有看到明显收益,则会考虑付出的精力是否与收益产生正比,而当付出与收益的心里预期相差较大时,也会影响他们的科研动力。应对科研专职人员和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均制定更适宜的人才使用机制、考核机制、激励保障机制与管理机制,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当下临床医学界愈发认识到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从来不是对立的,而应是一体两面,临床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临床的提高,都是为疾病防治寻求更佳的方案,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当下广大医务工作人员的困扰是如何做到兼顾临床与科研,两者皆不误。但又有大量调查数据表明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時间、资金不足,条件不够是当前科研工作的主要矛盾点,但同时临床研究的效率低下更加加剧临床和科研的割裂。尽管大部分医院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医疗信息化体系,无论是电子处方、医嘱,还是临床路径、电子病历,在提高临床效率服务上下足了功夫,但却未能利用好临床信息系统已存在的大量临床数据为科研服务。在医院科研管理中探索建立“临床科研会诊制”,加强临床和科研的协同发展,既能解决临床医师们临床任务重,抽不出整段时间做科学研究的问题,也能解决医院科研专职人才在科研工作中脱离临床缺乏创新性和突破口的问题,既而推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加快医院科研成果产出。

参考文献:

[1]李爱民,周立萍,励莉.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医院科研能力建设[J].现代医院,2017,17(10):1426-1429.

[2]季新华.专科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6):419-421.

[3]张全.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策略与思考[J].国外医学2016,33(3):116-118,122.

作者:王建中 朱婕

临床科研管理论文 篇2:

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临床科研一体化管理

摘 要:文章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通过总结疫情期间相关经验,提出加强应急状态下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管理建议。要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临床科研一体化,必须建立快启模式、加强顶层设计、满足一线需求,改善组成架构、搭建信息平台、创新评价方法和反馈改进提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只有实施临床科研一体化管理,才能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科研攻关的启动时效性、顶层引领性、临床需求性、研究系统性、信息共享性和成果实用性。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临床科研 一体化管理  新冠肺炎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在党中央带领下,全体科研人员完成了一场现代化的科技抗疫战争。在这场科技抗疫战争中,各科研院所、高校、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协同攻关,打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状态下临床科研一体化管理模式。

一、建立快启模式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党中央快速组建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指南》,宣布启动新型肺炎研究专项项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应对》作为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也随之迅速启动。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上报疫情的第一家医院和定点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作为此次新冠肺炎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来武汉后,即刻赴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参与指导一线临床诊治工作。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课题,1月30日获批成为国家科技部第一批新冠肺炎应急攻关项目,项目经费也在第一时间全额拨款到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此立项是国家科技部第一个在疫区启动的重点项目,项目打破常规,不仅是高校与医院的联合,更是科研攻关支撑和服务前方一线救治的融合,充分体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临床科研一体化攻关的启动时效性。

二、加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水平决定了科研攻关的质量。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新型肺炎疫情科研攻关组,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挑选国内最优秀的科研团队,重点聚焦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病原学、关键机制、检测诊断、临床药物、疫苗研制、生物安全”7个方向,开展相对独立又交叉联合的应急攻关研究,对新冠肺炎科学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并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的布局,随后部、省联动也开展了相关研究。优秀的顶层设计安排,既能满足疫情对临床科研的迫切需求,又避免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的浪费,充分體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临床科研一体化攻关的顶层引领性。

三、满足一线需求

为确保武汉的10余家方舱医院安全,湖北省科技厅通过征集方舱医院具体需求形成订单,上海市科委迅速组织并启动研发工作,很快方舱医院的实用科技设备送达武汉。此次疫情战斗中,张伯礼院士说“中医具有早期参与、承包战区、深度介入、全程治疗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的特点”。张伯礼院士2月12日率领中医顶级专家团队209名专家,独立成建制接管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收治564例轻症和普通型患者全部用中医中药。如何在短时间内满足临床一线医生开具的中药方剂要求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研发出“全自动中药煎煮系统”,为无锡抗疫一线和武汉方舱医院提供大量中药汤剂,其自动化生产线日产量可达3000张药方。该系统不仅短时间内自动完成制作成药,且对每个方子可以实现个性化煎药并能实现药剂二煎(汤剂或膏方),充分体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临床科研一体化攻关的临床需求性。

四、改善组成架构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国家快速成立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负责全局统筹,避免了既往科研立项的多头领导、各自为政、职责不清、资源分散等问题,达到“集智攻关、协同创新”目的,体现如下:一是纵向组织架构上,科技部的3批16个应急攻关项目,每个项目均确保由不同的科研院所、高校、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与企业参加;二是横向组织架构上,科研项目负责人为确保临床科研一体化,对新冠肺炎开展从临床—基础—转化的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系统研究工作。例如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带领团队成立“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课题组,组织5省市8个单位的科研骨干参与,由6个子课题组成,涵盖流行病学症候研究、轻症和普通型临床研究、重症和危重症临床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方舱临床研究和社区康复研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闭环系统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研究体系,充分体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临床科研一体化攻关的研究系统性。

五、搭建信息平台

新冠肺炎列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防控管理,针对2003年SARS期间传染区域临床科研资料传输困难问题,张伯礼院士在项目启动时,所有定点病区相关人员通过科研专用手机上的课题APP采集信息,传输到课题负责人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张俊华研究员负责的平台进行数据处理。极大减轻了临床一线医生的压力,保证了科研资料的完整性。张俊华研究员带领团队进行基于大数据的真实世界研究(RWS),建立了“新冠肺炎临床研究的核心指标集(COS-COVID)”,COS-COVID涵盖了新冠肺炎的整个分期,不仅可以用于评价不同干预措施(药物或非药物)疗效的临床试验,还可用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临床实践指南和其他关于COVID-19证据评价和临床决策的研究,充分体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临床科研一体化攻关的信息共享性。

六、创新评价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有科研攻关项目的考核指标,都集中反映出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发表多少SCI论文,这与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联合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完全一致,与科技部“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要求完全一致。无论是西湖大学周强研究团队报道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还是钟南山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冠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无论是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报道瑞德西韦及磷酸氯喹的作用机制与中日友好医院报道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疗效分析,还是在疫苗研发上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所有科研成果均服务战疫第一线,充分体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临床科研一体化攻关的成果的实用性。

七、反饋改进提高

虽然新冠肺炎从全面爆发到好转控制约3月余时间,但是2003年的SARS经验告知我们,疫情可以停止但是科研攻关不能停止。应该从此次疫情暴露的临床科研一体化问题中予以改进提高。一是硬件建设。要建立更多高安全等级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实验室,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因实验室配置不足而制约科技攻关的应变能力。二是学科建设。建议每个医学院校增设临床应急医学专业—培养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的,具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急诊医学与应急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床和急诊与应急医学专业人才。三是人才培养。医学院校增设临床应急医学专业培养周期至少5年,所以建议全面启动“国家临床应急医学复合型骨干人才培养专项”,从各个医院选派优秀医、技、护人员,分期分批、分类分层、集中培训,快速培养出一批具有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应急医学能力的复合型骨干人才,培训结束通过执业考试发放证书,对获得证书此类人才予以绩效发放、职称晋升、行政晋升等全方位政策倾斜。四是成果发布。应出台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成果管理办法”,其中尤其应该明确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科研人员发布个人研究成果的舆情规定,避免出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任何人均可以向多媒体公布个人研究结果,多媒体是求新求异,但是疫情期间科研结果许多都是小样本、不完全成熟的个人研究结果,可是一旦多媒体公布尤其与官方不一致时,造成民众个人极大恐慌和对政府的不信任,建议制定标准个人舆情科研成果多媒体发布流程。

八、小结

此次新冠肺炎战役中,临床医疗和科研攻关均与疫情赛跑。全国医务人员和科技人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临床科研的一体化为疫情防控的决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专项“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0YFC0841600。]

参考文献:

[1] 杜君,李霓,刘芝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加强科技支撑作用策略探讨——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为例.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20,33:网络预发表.DOI:10.3760/cma.j.cn113565-20200214-00001.

[2] 向湖北集结,科技聚力战疫魔——全国科技界众志成城驰援抗疫一线.http://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3/20/content_904709.shtml.

[3] 迸发在战“疫”一线的智慧力量.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3/05/nw.D110000gmrb_20200305_2-08.htm.

[4] 无锡造!这个“神器”为武汉方舱医院供应中药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pKvN.

[5] 张伯礼.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学习时报,3月18日http://www.satcm.gov.cn/hudongjiaoliu/guanfangweixin/2020-03-19/14061.html.

[6] 张俊华.助推基于大数据的真实世界研究,为中医药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有证据.http://www.sjzyyzz.com/sjzyy/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200227204706001.

[7] 金鑫瑶,庞博,张俊华,等.Core Outcome Set for Clinical Trials on CoronavirusDisease2019(COS-COVID).Engineering,2020.https://doi.org/10.1016/j.eng.2020.03.002.

[8] YanRH,ZhangYY,Guo YY,et al.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the2019-nCoVbyhumanACE2.doi:?https://doi.org/10.1101/2020.02.19.956946.

[9] Wang ML,Cao LY,Zhang LK,et al.Remdesivir and Chloroquine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recently emerged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vitro.CellResearch.2020.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0-0282-0

[10] Cao B,Wang Y,Wen D,et al.A Trial of Lopinavir–Ritonavir in AdultsHospitalizedwithSevereCovid-19.NEJM.2020.DOI:10.1056/NEJMoa2001282.

[11] 丁蕾,蔡伟,丁健青,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0(03):247-257.

(作者单位:1.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湖北武汉 430015;2.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5)

[作者简介:黄敏,女,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教改革研究。]

(责编:纪毅)

作者:黄敏 王旭晨 吴欢 张拯

临床科研管理论文 篇3:

飞利浦开启心血管IT发展新时代智能数据管理助力临床科研

当前,心血管疾病被公认为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于2015年8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约有2.9亿人,发病人数仍在持续增加。令人痛心的是,该报告还指出,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患者获救时间越早,获益也越大。

当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与时间赛跑时,医生如果能够在心血管IT系统的助力下实现对其生命体征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共享,就能够拯救他们于毫秒之间。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将他们的临床数据有效存储在IT系统内,以便为下一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成为当前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这一切的实现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心血管IT系统的互联互通。

然而,一个必须直面的现实是,虽然目前国内医院心血管中心几乎100%地拥有了HIS系统及电子病历系统,但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一项针对医院心血管中心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显示,目前超过50%以上的中心没有导管室信息管理系统,超过75%的中心没有实现介入手术报告数据结构化,超过90%的中心没有科室级动态介入影像管理系统,超过85%的中心没有专业的心血管临床数据库。这一现状严重妨碍了心血管疾病患者信息的有效存储、快速获取与实时共享。

作为全球心血管诊疗领域的领先者,飞利浦致力于提供创新性的心血管IT解决方案。针对我国心血管专科的特定需求,飞利浦将心血管影像设备与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两方面专家的经验结合起来,为综合医院的导管室和心内科,以及心血管专科医院定制化开发出功能强大的IntelliSpace心血管IT解决方案,分别从导管室信息影像管理、心超科信息影像管理和心血管临床数据库这三个方面为心血管领域提供专业服务,开启了心血管IT发展的新时代:智能数据管理助力临床科研。

据悉,飞利浦IntelliSpace心血管IT解决方案已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成功应用。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北大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在谈到这套解决方案时指出:“飞利浦IntelliSpace心血管IT解决方案帮助北大医院心内科实现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式,通过结构化数据的改造和心血管临床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了科室的科研业务水平。”

引导导管室IT革命

根据导管室的工作特点,飞利浦IntelliSpace心血管信息影像系统从手术排程、手术记录实现结构化、报告自动生成、耗材的管理和统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优化,帮助导管室实现一站式管理,引领导管室的IT革命。

该系统通过手术排程电子白板,不仅可让医护人员很清晰地查阅自己的工作安排,也能使患者家属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患者的手术情况。点选方式完全实现了手术记录的结构化数据录入,是信息管理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还保证了手术数据的科研意义。开放的报告模板,简洁的操作方式,允许医生根据需要自己新建和调整报告模板,系统可自动生成90%以上的报告数据。手术中使用的耗材在系统中使用扫描条码或手工点选的方式记录下来,实现了手术耗材的实时记录和报表统计。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自带符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MOH)网络直报的标准PCI注册,并有自定义功能实现医院不同术种的特殊需求,结构化数据的架构可一键化完成手术注册。

传承了飞利浦传统的影像技术优势,飞利浦IntelliSpace心血管信息影像系统拥有行业领先的动态影像技术和高级定量分析工具。它可全方位支持所有导管室所需影像,包括ECG、DSA、EP、IVUS、OCT、FFR、US、CT、MR等,所具有的在线、近线和离线的三类存储方式实现影像的长期保存,高级查询功能实现了按照病灶、术种、装置等手术信息查找患者调阅影像。

提升心脏超声科研水平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医生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外,还承担着艰巨的科研任务,以应对当前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持续增多的现状。飞利浦IntelliSpace心血管信息影像系统以其所具有的集成性、高级定量分析能力等特性成为医生科研的得力助手。

其中,心超工作站可接受飞利浦、GE医疗、西门子等不同医疗设备厂商的超声设备采集的2D、Live 3D、4DDICOM影像,一站式获取心超影像、测量值和临床报告,缩短录入时间和减少人为出错。同时,它可以实现定制化报告模板及结构化数据架构,为科研分析提供数据存储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它可提供QLAB和Tomtec的高级定量分析,大大提升了心血管领域科研实力以及开展进一步的数据挖掘。

引领心血管临床迈入大数据时代

当前,我国拥有非常庞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群体,如何将他们的临床数据有效存储,借助医疗IT手段充分释放这些数据的力量,改变心血管临床格局已成为业内领导和专家日益关注的话题。飞利浦一直视中国为其“本土市场”,并长期专注于把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最佳实践经验引入中国,和中国的本土需求结合,形成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飞利浦心血管临床数据库 (IntelliSpace Cardiovascular Data Repository,以下简称“CDR”) 。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心血管临床数据平台,它整合了全方位的心血管临床数据,包括患者门诊、住院和随访的基本信息,实验室化验值,心电图检查信息,心超检查信息和影像,心血管介入手术注册,报告和影像等。

飞利浦CDR自带的飞利浦专业集成平台,可与医院内的HIS、电子病历、LIS、RIS/PACS等系统相互集成,自动获取相关临床数据,减少人工录入数据流程,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针对当前医院缺少心血管患者专业随访系统的现状,飞利浦还特别在系统中研发了随访模块,它可提供患者随访预约、随访计划管理和随访注册数据录入等功能。

心血管疾病医生在为患者诊断时,非常需要及时查询到相关数据。飞利浦CDR的仪表盘功能可从数据指征、冠脉分析和患者管理等不同方面为医生提供日常工作所需要的数据分析和图形报表。关联性分析是飞利浦所独有的数据分析功能,它以大数据分析思维来检索各项字段间的关联,从而以数据模型为基础,为心血管临床应用提供多角度的思维线索。

秉承“全程关护支持,临床深度,惠及全民”的核心理念,飞利浦的IntelliSpace心血管IT解决方案开启了智能影像助力心血管临床科研的新时代,旨在帮助中国的心血管医生和心血管诊疗机构用最有效、最快速的办法提升诊疗水平以及科研水平,使医生更加有效率地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方案。

上一篇:自主管理毕业论文下一篇:函数概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