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9-10

本文采用临床路径管理方法对我院脑梗死患者实施管理, 观察其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脑梗死患者83例, 以上患者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以上患者均经头颅CT或者MRI检查证实。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3例, 男23例, 女20例, 患者年龄:<50对4例, 50~60岁5例, 60~70岁22例, >70岁12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1.3±5.8) 分。对照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患者年龄:<50对3例, 50~60岁5例, 60~70岁21例, >70岁1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1.6±4.9) 分。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脑梗死管理办法, 患者在治疗、护理、检测项目、住院时间等方面不统一按规定进行, 采用随机方式。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管理方法:建立临床路径制订小组, 小组成员有专科医师、专科护理人员等组成, 制定出临床路径管理内容, 如治疗、护理项目、检查和化验、饮食、运动、康复锻炼、健康教育、出院计划, 以上项目均采用表格化的路线图表示, 并以严格的时间来执行。在实施过程要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定时讨论和修正。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14d后对2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90d后对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NIHSS评分标准, 0~1分为神经功能轻度缺损, 2~6分为中度缺损, ≥7分为重度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al Index评分标准, 100分为Ⅰ级, 75~95分为Ⅱ级, 50~70分为Ⅲ级, 25~45分为Ⅳ级, 0~20分为Ⅴ级。

注: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级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2组患者所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或者秩和检验, 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16.3±8.1) d, 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 (21.4±8.3) d, 2组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2组患者治疗14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治疗90d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见表1。

3 讨论

临床路径管理是一种包容了医院管理学、循征医学、整体护理、持续质量改进的诊疗标准化方法, 它在国外医院管理中对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的控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是实施临床路径的主要目标之一。脑梗死实施了临床路径管理后, 患者的住院时间均缩短[2]。在本文中,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 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由原来 (21.4±8.3) d, 缩短为为 (16.3±8.1) d,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推行临床路径之后, 对住院时间的控制是成功的。究其原因与下列有关:实施临床路径后, 制订了详细的治疗和出院计划, 在患者入院早期通过同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出院计划, 估计出院时间, 避免了由于患者要求或医生的随意而增加了不必要的住院时间;再者, 根据患者情况, 必要的检查会按照临床路径的要求及早安排实施检查, 避免了因申请检查而延长了等待时间[3]。

在本研究结果中, 实施临床路径前后, 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后14d并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脑梗死的神经功能恢复和重建需要一定时间, 在短期内不可能神经功能出现大幅度的改善。而治疗90d后, 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说明了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在短期内能并不能显示出明显益处, 在长期随访中才体现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方法 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脑梗死患者83例, 随机将上述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脑梗死临床管理方法 。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方法 。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14d后对2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90d后对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结果 (1) 2组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临床路径管理方法 能够显著缩短脑梗死患者住院时间, 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临床路径,脑梗死

参考文献

[1] 张正华, 高居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和方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 18 (9) :514.

[2] 陈素玲.脑梗死患者应用临床路径的效果分析[].临床军医杂志, 2006, 34 (3) :360~361.

[3] 郭建文, 杨时鸿, 黄燕.脑梗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7, 32 (12) :1280~1281.

上一篇:论海南星级酒店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现下一篇:以苏教版为例探讨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预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