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2022-04-24

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中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推行医疗改革。从2005年开始,到2009年国家公布新医改方案,新医改到现在已经做了好几年。而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医药分离成为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看病贵在中国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药价虚高、药费偏高,导致中国人吃了很多没有必要吃的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篇1:

1600张门诊中药处方用药点评和分析

关键词:中药处方;分析;临床药学;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5.045

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以及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学水平的重要手段。药师有义务和责任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对存在或潜在的问题,提出干预和改进建议,促进临床药物的合理应用。笔者现通过对某医院1600张门诊中药处方的用药点评和分析,为中药临床药学开展的可行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12月,每月随机抽取某医院门诊中药房100张处方,结合门诊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分别对相应处方的门诊病历进行调查和用药分析。根据每张处方的前记、正文内容、后记,患者年龄、诊断、处方剂数和药味数、中西药配伍使用等,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SP3)程序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1600张门诊中药处方,其中儿童处方(≤16岁)353张(22.06%),成人处方(>16~59岁)1015张(63.44%),老人处方(≥60岁)232张(14.50%)。

饮片类处方1160张(72.50%),颗粒剂处方440张(27.50%)。内服处方1565张(97.81%),外用处方35张(2.19%)。外用处方中,饮片类处方平均总剂量为(283.22±25.47)g,颗粒剂平均为(21.25±1.56)包,平均剂数为(4.89±3.85)剂。内服单张处方平均金额为(60.42±7.85)元,外用单张处方平均金额为(94.23±21.60)元。处方诊断缺证型的有832张(52.00%),饮片脚注缺项185张(11.56%)。医师为患者开具中成药的有287张(17.91%),同时开具中成药和西药的共242张(15.15%),只开具西药的有71张(4.41%)。

单张处方的饮片药味数,5味以下24张(1.50%),6~10味122张(7.62%),11味312张(19.50%),12味971张(60.69%),12味以上171张(10.69%)。其中儿童单张处方的药味数平均为(11.65±0.37)味,剂量平均为(2.39±0.29)剂;成人单张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2.02±0.60)味,剂量为(4.07±0.68)剂;老人单张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2.05±0.34)味,剂量为(3.51±0.97)剂。

在本次调查的处方中,儿童处方使用的年龄最小为4个月,最大为12岁,平均年龄为(4.25±5.96)岁。其饮片类单张处方总剂量最少为58 g,最多为185 g,平均为(83.98±38.73)g;颗粒剂单张处方平均为(7.42±4.26)包。

成人处方的使用平均年龄为(38.18±10.88)岁,饮片类单张处方总剂量为120 ~490 g,平均总剂量为(182.19±35.92)g;颗粒剂的单张处方平均为(11.60±1.42)包。

老人处方的年龄段为60~95岁,平均年龄为(68.78±7.47)岁,饮片类单张处方总剂量最少为150 g,最多为200 g,平均为(199.00±60.40)g;单张颗粒剂处方平均为(11.50±1.30)包。

1600张处方诊断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排在前5位的疾病诊断情况见表1。

3 讨论

自2006年开始,该医院已实行门诊电子处方,对患者信息有明确的门诊记录,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基本要素。饮片和炮制品的名称一律按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的正名录入,不存在饮片名称、字迹不清晰、重开等问题,这是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改变。由表1可知,门诊中药处方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居多,以外感发热、风热上攻、湿阻等中医证型为主,表现为痰湿蕴肺、胃气壅滞、肠胃积热等临床证候,这与该院所处南方湿热地理环境有关,符合孙思邈强调“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皮肤薄脆,用药轻省”,以及朱丹溪“江南土地卑弱,湿热相火为病者最多”的观点,体现了中医治疗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3.1 处方规范性点评

3.1.1 中医证型缺项 2010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第八条第二项“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病名不明确的可以不写,但必须有证型”。本次抽查的处方中,有52.00%处方缺中医证型,其诊断多是常见的西医病名,如急性上呼吸道炎、冠心病、脑梗死后遗症、乳腺炎、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等。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处方证型的书写是中药师判断医生用药是否正确的关键,也是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的根本。建议参考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规范中医诊断,便于中药师审方和提出合理用药的建议。

3.1.2 中药煎法缺项 本次抽查处方中共有185张处方缺项,如辛夷、旋覆花等缺“包煎”,生龙骨、生牡蛎缺“先煎”,薄荷、沉香缺“后下”等,该类问题存在较多。按照《中国药典》规定,对需要特殊煎煮的中药饮片,处方中应有明确的提示。含黏液质较多的饮片如车前子、葶苈子,富含绒毛的饮片如旋覆花、辛夷,花粉等微小饮片如蒲黄、海金沙、蛤粉等建议用布包煎,以减少饮片可能刺激咽喉造成服药时的不适;生龙骨、生龙齿、象牙丝建议先煎,以提高药物溶解度;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如薄荷、砂仁、豆蔻、降香、沉香、鱼腥草,含久煎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如钩藤、苦杏仁、徐长卿、大黄等建议后下。中医古籍早有强调煎煮方法的记载,如《炮炙大法》“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火候失度,则药力无功”、《苏沈良方》“药有可以久煎,有不可以久煎”,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也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效之不效,全在乎此”。冯氏[2]研究表明,砂仁的破碎程度和煎煮时间对煎液中挥发油含量有显著影响,砂仁煎煮至20 min,其挥发油含量并未增加,而打碎后下煎煮10 min是最适宜的汤剂煎法。金氏等[3]研究也验证了大黄不宜久煎的传统理论。可见,煎煮方法是否得当对药效的发挥有直接影响。

3.2 处方合理性点评

3.2.1 处方剂量偏大 在本次抽查的处方中,单张处方中饮片以12味居多,其中儿童单张处方的药味数平均为(11.65±0.37)味,接近成人(12.02±0.60)味和老人(12.05±0.34)味。味数的增加不可避免带来总剂量的增加,也增强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有文献报道100~150 g的总剂量较为合理[4]。而本次抽查的结果发现,成人的总剂量为(182.19±35.92)g,老年人为(199.00±60.40)g,均高于上述文献的参考值。因此笔者建议,医生在临床辨证用药的基础上,要切实控制处方的药味数和总剂量,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尤其要考虑儿童和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以保证用药安全。

3.2.2 药物搭配不当 如某病历记录“睡眠不安,多梦”的29岁女性患者,诊断为“湿阻”,医生开具“十一味参芪片、补肾益脑片”,其中十一味参芪片含有人参、黄芪、天麻、当归、熟地黄和泽泻等,主要功效补益气血,而补肾益脑片含有鹿茸、红参、茯苓、山药、熟地黄、当归、川芎、补骨脂、牛膝、枸杞子、玄参、麦冬、五味子、酸枣仁、远志和朱砂,有补益肝肾、充盈气血、改善机体不寐等功效。两种中成药均含鹿茸、红参、当归、熟地黄等,鉴于患者表现为夜不能寐,睡眠障碍,建议服用含五味子、酸枣仁、远志和朱砂的补肾益脑片更适合。又如某18岁男性患者,诊断为“咳嗽,支气管炎”,医师同时开具“盐酸氨溴索片剂、竹沥胶囊、镇咳灵胶囊”。其中氨溴索为痰液稀释剂,竹沥胶囊的主要成分为鲜竹沥、鱼腥草、枇杷叶、桔梗、生半夏、生姜、薄荷油,有清热化痰的功效,用于肺热咳嗽痰多,两种药品均有化痰的作用,建议选择其中一种即可。再如某患儿,女,11岁,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咳嗽,风热”,处方开具“肺力咳合剂、竹沥胶囊、二丁颗粒”。其中,肺力咳合剂成分有黄芩、前胡、百部、白花蛇舌草等,有清热解毒、镇咳祛痰功效;竹沥胶囊有清热化痰功效;二丁颗粒主要成分为紫花地丁、半边莲、蒲公英、板蓝根,有清热解毒功效。该3种药物均有化痰功效,虽然所选药材并没有重复,但由于功效相似,都是以清热解毒和止咳平喘的药材构成,所涉及的药材种数较多,同时服用容易增加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且患者年龄尚小,发育不完善,故不宜过多使用寒凉的药物。根据《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用手册》[5],对于功效相近的中成药或西药应选择其中一种,以减少药品资源和费用的浪费。

3.2.3 适应症不适宜 如患者,女,70岁,诊断为“头痛,气血亏虚”,处方开具柴胡、葛根、香薷、蔓荆子、荆芥、防风、茯神块、首乌藤、党参、钩藤、蒺藜。该方以祛风通络改善患者头痛症状为主,对气血亏虚的根本治疗显得药力不足,建议加强补益气血之品,改善血海亏虚的状态,达到标本兼治。又一患儿,男,4岁6个月,诊断为“感冒,凉燥症”,开具“前胡、法夏、白前、桔梗、百部、橘红、蜜麻黄各5 g,雪梨干、芒果核、杏仁、紫菀各10 g,肺力咳合剂”,其中肺力咳合剂含有黄芩、前胡、百部、红花、龙胆、白花蛇舌草等,有清热解毒、镇咳祛痰的功效。中医治疗凉燥证多以补气为先,取“气能生津”之意,以补气健脾、疏理脾土之法,使肝气生,乃春风解冻之法;温阳补肾,乃地温上升之法,温阳化气,行气利水,以疏导为主。该处方所用药物多为温润化痰、清热解毒之品,而清热解毒类中药有加重燥症之嫌,故建议酌加益气生津、疏肝健脾之品。

4 小结

中药处方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是医师诊治患者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药师审核和调配处方的依据,对于处方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医师和药师有责任和义务共同维护。在实践中,中药处方点评工作有其难点,对中医证型的判断是否准确,药师仅靠病历的描述很难判断,且中医的治疗与西医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使证型相同,各家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也是中药处方点评工作开展的难点,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切实维护。作为药师,探索和开展中药处方点评工作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关乎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师也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学会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认真向临床学习,提出有用的建议,全面提高处方点评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冯艳.不同煎煮条件对煎剂中砂仁挥发油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6):600-601.

[3] 金波.李薇.蔡伟.大黄总蒽醌提取与纯化工艺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8):756-758.

[4] 潘家炘,高婷,郭燕.我院3425张中药处方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3):239-240.

[5] 刘新春,张瑞华.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用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13-01-12,编辑:梅智胜)

作者:吴剑宏 李铭 陈幸谊 冯富肩

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篇2:

PIS助推医药分离

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中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推行医疗改革。从2005年开始,到2009年国家公布新医改方案,新医改到现在已经做了好几年。而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医药分离成为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看病贵在中国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药价虚高、药费偏高,导致中国人吃了很多没有必要吃的药。

在“十二五”规划中,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医药分业已被明文宣布,提高现代药品物流效率也有明确要求,药品供应链改革在药品制造企业、分销企业和医院这条药品供应链主线条上快速而深入地开展起来。在此大背景下,运用信息化方式解决医院的药房管理问题,成为医改的重要细节内容之一,也被很多医疗信息化业界人士关注,北京儿童医院就在实施药房信息管理系统(PIS)方面走出了成功的一步。

解决药品物流难题

“我们医院是去年初开始引进PIS系统的。”北京儿童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孙宏国是项目实施的负责人之一,他表示,部署PIS系统首先是顺应医疗改革大环境的要求。卫生部新《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要求医院加强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对临床用药全过程进行有效组织实施与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保障用药安全和药品的可追溯是卫生部对药品供应链中监管的重点。而对儿童医院本身来说,医疗资源日渐稀缺、患者需求逐年增多是摆在眼前的难题,必须考虑把有限的空间资源用于更有效的医疗健康服务,把药师从简单的药库、药房事物中释放出来,让有限的专业药师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而且要实现药剂师对处方的审核,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这些都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持。

儿童医院首先借鉴了杜克大学药品供应链模式等先进的医药物流模式,引进了药品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创新方式。“我们与SAP合作,通过部署PIS系统,可以提升采购、请领、库存、发药的管理。”孙宏国说,过去,北京儿童医院的物流管理较弱,给用药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尤其是儿童用药要操心的地方更多,但医院工作人员几乎都是超负荷运转,很可能出现纰漏。”而引入PIS系统,就是在药品物流这个问题上用信息化方式推行精细化的管理,可以堵住因人为失误造成的安全用药漏洞。

针对药品物流管理问题,儿童医院最终形成的是跨组织供应链协同的总体解决方案,院内药房管理和外置库管理通过统一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实现药品从计划、采购到使用、财务管理的闭环流程。其中,项目的主数据管理内容包括药品主数据、供应商(生产厂家)主数据、科室主数据、采购信息记录、货源清单MRP数据等,若要采购药品,可通过运行MRP、手工创建等多种方式灵活创建针对经销商的请购订单,并通过接口发布至HIEP平台。其他各相关环节也都能实现便捷操作。

上线运行后,儿童医院的药房管理,包括药品价格管理、库存盘点等工作都比过去轻松多了。同时,相对于医院已有的HIS系统,孙宏国感到PIS系统在药品物流管理方面更加方便灵活。“比如这个系统平台上可以随意添加新的库,有新的药房可以立刻纳入系统中进行数字化管理,非常灵活,而原来的HIS系统做不到这一点。”这样的话,就为医院扩建打下了信息化管理随时跟进的基础。“总的来说,以前的HIS在物流方面做得没有这么细,PIS系统非常契合儿童医院的需求,也是对HIS很大的弥补。”孙宏国说。

此外,在配套环节上,儿童医院还建立了B2B平台,以实现医院采购信息与供应商信息的网上交互,确保药品信息的一致性和实时性。同时还运行了专业化的物流配送,可根据药房库房的请领需求,直接配送到病房和药房,并采用现代化物流设备和信息手段提高收货效率和准确率。而由于HIS系统助力院内物流信息化实现提升,基于消耗和预测模型,可自动生成采购请求和采购订单,这样就能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基础上减少库存,进而在一级药库顺利托管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门诊药房的托管。

实施是个系统工程

目前,北京儿童医院的PIS系统实施一期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孙宏国介绍,PIS系统顺利上线运行实现了北京儿童医院药品流通的全过程管理,这个过程包括药品需求预测、采购、收货、付款、库存内部转移等环节;也实现了管理范围的全覆盖,即覆盖了药品/试剂和药库/药房;更有价值之处在于实现了药品管理前所未有的精细化:涵盖了药品管理各个环节,且能实时监控每一步业务操作,能根据消耗、库存和缺断货等历史信息自动生成采购计划,简化采购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另外,通过实现供应商电子发票,也减少了药剂科的工作量,并因为能与供应链其他生态系统进行无缝集成,而减少了IT系统建设的重复投资。

而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发现虽是针对药品的精细化管理系统,实施起来也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项目医院非常重视,院长亲自挂帅,信息、药剂和财务科都直接参与其中。”孙宏国说,信息中心几乎要与各个业务部门交流沟通,刚开始时,每人脑中都没有完整的东西,对于系统流程的规划都做不到完整设置,而此时,ASAP方法论起到了非常实用的帮助作用。ASAP有五大步骤,包括项目准备、业务蓝图、系统实现、最后准备和上线及支持,后续还有持续变革阶段,而其中的每个步骤都有更详细的细分步骤,指导团队有序开展项目实施。孙宏国表示:“这是个很好的方法论,首先在纸面上就能把业务流程勾画得特别清楚,一步一步说得很细,让我们对信息化实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依托ASAP的指引,PIS团队与医院相关科室紧密合作,最终发现原以为不能做的事实际上都可以做到,这也证明了PIS系统架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孙宏国还提到,事实上想实现完全的医药分离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把药房分出去至少还需经过几年奋斗”,但医院准备上PIS系统时,曾经引起药房工作人员的震动,有人担心自己对医院的归属问题是否会受到影响,这都需要进行耐心的沟通交流,也说明医院的信息化工程的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然而无论如何,医疗信息化的大趋势不可阻挡,而只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坚定的决心,让医院建设更上一层楼、医药管理更加现代都将不难实现,这也是患者和社会大众的福音。

作者:徐昊

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篇3:

2015年9月—2016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骨伤科门诊中药饮片处方药物剂量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统计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以下简称“本院”)骨伤科门诊中药超量使用情况,为骨伤科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骨伤科门诊处方1200张,以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新世纪第二版教材《中药学》为参考依据,对使用量排名前30位中药饮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0位品种100%超量使用,其中超量50%以上的品种有11个;95.93%的处方均在18味以内。结论 本院骨伤科门诊中药处方超量使用现象普遍,造成中药资源浪费,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关键词:骨伤科;中药饮片;临床药学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01.028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CM Decoction Pieces and Prescription Drugs Dosage in Affiliated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CM During Sep. 2015 - Sep. 2016

YUAN De-jun, CHEN Shi-min, ZHOU Ying-min

The Affiliated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240, China

藥物组成和剂量是处方药物发挥疗效的基础,中药饮片用量是否恰当,不仅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还与药物经济学、中药不良反应息息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是我国颁布的药物使用法典,《中药学》[2]是临床医生及药师学习的教材,但两者间有不少中药用量存在差异,且临床处方中某些中药用量与其相比严重超量,骨伤科处方亦如此。因此,笔者对本院骨伤科中药饮片处方用量进行调查分析,为促进临床中药饮片的合理使用,以及今后用量标准的修改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从本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提取骨伤科门诊中药饮片处方2015年9月-2016年9月使用频次排名前30位的中药饮片。以《中国药典》《中药学》为依据进行对照分析,两者未收录的品种参考《广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3]。

方法: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收集当月所有骨伤科门诊处方并统计总处方张数,总处方张数÷100=抽样间隔数,每隔1个抽样间隔数抽取1张作为调研样本,以此类推,直至抽足所需样本数100张为止。

处方数据剔除标准:①诊断为非骨伤科疾病;②非内服汤剂;③患者年龄<18岁。

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超量用药情况

随机抽取的1200张处方中排除不合格处方数后纳入统计有效处方数共983张,其中使用量排名前30位品种及其超量用药情况见表1。

2.2 处方用药味数及剂量

此次抽查的983张处方中:用药味数在5味以下有21张,超过18味40张,两者占抽查总处方的4.07%;有93.79%的处方味数集中在6~18味;最多處方有26味;平均12.59味。本次调查中,处方用药剂量偏大,平均181.94 g/剂,最高463 g/剂。每剂处方用量在250 g以上的处方有127张,占12.92%。

3 分析

3.1 用药分类

使用频率前30位中药饮片主要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祛风湿药。超《中国药典》用量比例达80%以上的品种有3个品种,即制川乌、莪术、威灵仙;超《中药学》用量比例达80%以上的品种有7个,即制川乌、防风、独活、威灵仙、柴胡、桂枝、川芎。由于《中国药典》《中药学》标准的差异,导致超量品种及比例的差异较大,其中防风、独活、柴胡、桂枝、川芎超量比例差异较大的原因主要是《中国药典》规定最大量为10 g,而《中药学》为9 g,虽然只有1 g之差,却导致超量比例差异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本院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而生产企业提供的多为5、10、15 g规格。故建议生产企业增加9 g规格包装。

另外,《中国药典》与《中药学》用量标准应协调一致。《中药学》是临床医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教材,走向临床后也主要以所学教材及临床经验为依据;而《中国药典》是国家颁布的法定标准,具有权威性,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易引起临床用药的混乱。

3.2 有毒品种

在使用频率前30位品种中,制川乌含有毒性成分乌头碱。在本次调查中,其超量比例高达100%,抽查最大用量为20 g。研究表明,川乌超剂量使用会引起心率异常,致心脏抑制;乌头碱可引起心率不齐和血压升高[4]。虽然制川乌经炮制使其毒性大大降低,但炮制工艺有差异,患者个体有差异,潜在危险因素较多。统计发现,100张含制川乌的处方中5 g、15 g、20 g各1张,其余均为10 g,超标准量3倍以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中药学》教材[5]中制川乌的用量为3~9 g,且可作散剂或酒剂。而《中国药典》与《中药学》[2]规定最大量为3 g,且《中药学》[2]提示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表明制川乌严重超量使用与教材改变及《中国药典》的不一致有较大关系。

3.3 使用频率高的中药超量用药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部分品种临床使用与《中国药典》规定量相差较远,如制川乌、杜仲、泽泻等。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是骨伤科疾病常用品种。《中国药典》最大使用量为10 g,统计处方中超量比例为72.5%;《中药学》剂量范围为10~15 g,超量比例为24.7%,最大用量为50 g。《中药学》剂量范围更接近临床实际。泽泻的2种标准最大量都是10 g,超量比例均为64.4%。前30位使用频率最高的品种超药典用量在10%以下的只有6个品种,即甘草、黄芪、党参、薏苡仁、山药、红花。表明超药典用药情况非常严重。

3.4 每剂用药味数和用药剂量

根据《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57号)要求,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方剂,每剂用药一般控制在18味以内。在本次调查中,95.93%的处方均在每剂18味以内。且每剂用药味数和用药剂量均低于上海地区8家医院的平均数[6]。

4 讨论

我国自古以来即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最初的中药剂量主要是个体数目或估量,如个、枚、撮等。随着临床需要及时间的推移,逐渐开始使用法定度量衡作为标准。在临床使用中,大多数中药都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甚至量-效-毒的关系,因此,剂量的把握至关重要。《中国药典》是我国颁布的法定标准,对临床使用药物具有指导意义。而在本次调查中,临床用量与《中国药典》相去甚远,使其失去指导意义。因此,《中国药典》用量标准是否需要根据临床进一步完善,值得进一步探讨。

古籍记载的用量与适合现代人的体质有差异,慢性病患者长期使用西药,体质可能发生改变。过去中草药多为野生植物,而需求量逐渐增大,野生药材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导致市场上多数药材为栽培品。二者生长环境不同,性状特征有差异;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市场上存在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情况。这些因素也是医生在临床使用时加大用量的原因。

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应当重视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培养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并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中医临床医生要加强对古典医籍的学习,积累临床经验,通过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增强疗效,同时还要学习现代中药研究成果。另外,中药药师要严格审核处方,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医生反馈,同时还要与临床医生多沟通,指导医生合理用药,使中药处方更加合理、有效、安全、经济。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 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232-234.

[4] 张硕峰,吴金英,贾占红,等.附子中乌头碱对大鼠心功能效_毒剂量关系测定[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9):222-225.

[5] 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0-111.

[6] 姜翠敏,王洪泉,蔡玉凤.上海市部分医院中医处方用药剂量调查[J].中成药,2001,23(12):907-909.

(收稿日期:2016-12-12)

(修回日期:2017-02-07;编辑:梅智胜)

作者:袁德俊 陈诗敏 周英敏

上一篇:地方资源建设综合管理论文下一篇:新时期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