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法难点研究论文

2022-07-03

2003年成都发展改革系统法制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紧紧围绕发展改革中心工作,严谨务实、开拓进取,较好地完成了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行政许可法难点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行政许可法难点研究论文 篇1:

中国行政审批改革十年反复

行政审批十年改革,审批项目已经取消调整了大约七成,表面上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剩下的才是“精华”。它涉及一些部门的核心利益,也是改革的难点所在。

10月21日,湖北省黄冈发布了一条消息:今后黄冈市民去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不必再办理边境通行证了。如果不是这条消息,很多人可能都记不起来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一条过时的规定。内地行政审批改革的滞后由此可见一斑。

边境通行证只是中国行政审批海洋中一朵小小的浪花。10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涉及314项行政审批项目,引发公众强烈反响。
行政审批迄今仍是中国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图为2012年2月8日,江苏省南通市政务中心,市民集中办理行政审批项目。

微博时代,这314项即将“被动刀”的审批项目被一一翻检审视:“外国人进入环境保护部门管理的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审批”、“为保证管线的安全使用需要修剪城市树木的审批”、“防盗锁生产登记批准”、“中小学教材编写核准”、“举办国际教育展览审批”……林林总总,名目繁多,无怪乎一位年轻网友调侃:“几乎就差放屁不用审批了。”

《行政许可法》被架空

此次国务院公布的《决定》中,有一个表述引来各方关注: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

一些媒体将其总结为“三个能够,两个凡是”。但实际上,2004年开始执行的《行政许可法》中,即已明确规定上述三种“能够”的情况下,“可以”不设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前,一些机关随意设置行政审批,任何行政机关只要发一个红头文件就可以设立行政审批,仅在国家部委这一级设置了几千项行政审批事项,地方设立的行政审批更是高达3万多项。

《行政许可法》试图解决行政审批的两个根本问题:谁能够设立行政审批;设立行政审批的范围和禁区。在审批权限方面,规定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地方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省级政府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其他国家机关一律无权设立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也被限定在六大方面,包括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等特定活动,以及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等,并且规定,设立新的行政许可需要召开听证会。

《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后,大到投资审批,小到报纸定价、学校招生,全国撤销和调整了数万个中央和地方行政审批项目。《行政许可法》取消了国务院部门设立行政审批的权力,这应当是一个控制行政审批的利器,但是它低估了既得利益集团对法律的规避能力。实施没多久,就出现了“非许可审批”、“备案制”、“核准制”等提法,游离于《行政许可法》之外。一些部门还以审批、核准、登记等概念架空《行政许可法》所规定的许可概念;为了规避《行政许可法》对听证会的严格规定,甚至将听证会改名为座谈会和论证会。一位参加了《行政许可法》起草的专家在其实施半年后即认为,这部法律遭到了虚置,关键因素就在于立法者低估了执法者规避法律的本领。

实际上,《行政许可法》对各级政府行政审批设立权的限制形同虚设。有些地方政府无视法律规定,非法设立行政审批,极端案例如2008年,河南省漯河市裴城镇政府要求农户在办理“砍伐证”、“准运证”后才能收割玉米,且每亩玉米缴费500元,否则将“给予严重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最近,甘肃省质监局叫停“暂行”14个月的《甘肃省生产加工食品小作坊加工许可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该办法,加工油条、卖馒头都需要办行政许可证。
2004年1月6日,全国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行政许可法》当年7月1日起施行。

十年反复

追根溯源,行政审批脱胎于计划经济,是行政审核和行政批准的合称。在计划体制下,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人力物力财力的支配权都集中于政府,政府通过行政审批来配置资源,行政审批几乎成了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经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表现为盖公章和发放许可证。

在今年9月举办的青年经济学家论坛上,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讲了这样一个趣闻:1956年,上海某企业要增添防暑设备,结果需通过11个部门的审批;兜兜转转把章盖齐后,夏天过去了。另一个极端案例是,1998年郑州市设立“馒头管理办公室”,对所有加工经营馒头的集体和个人一律采取许可审批制度。每个许可证要交纳1100元的办证费,否则可罚款3000元至2万元,而加工者每天还必须在馒头办指定的面粉经营部门购买不少于60袋面粉。

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政府的行政审批体制受到了WTO规则的全面挑战。WTO有关协定明确要求,行政审批许可程序应当公开透明简化,其实施也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不能对贸易构成不必要的限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遵守国际规则,进一步开放市场。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放松政府管制。

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废除、清理了大量不合理的行政审批项目;二是厘清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审批权限、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审批权限,防止滥设审批、重复审批;三是优化行政审批程序,提供便民、高效、透明的服务。

根据国务院提供的数据,中国分6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个行政审批项目,31个省(区、市)本级取消和调整了3.7万余项审批项目。但是目前仍有1.8万多项行政项目需要审批,其中中央1000多项,地方有1.7万多项。

从数字看,中央和地方取消的审批项目接近原有总数的七成,但中国企业和居民办事和办证的难度并没有明显下降。此次国务院出台第六批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相关负责人坦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审批项目被合并或调整为审核、事前备案等,虽然改变了形式,但没有改变审批的实质;一些部门和地区利用红头文件、规章等,以登记、备案、年检、监制、认定、审定以及准销证、准运证等形式,变相设置审批事项。”

有公务员指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很多时候是数字游戏,有些所谓的取消和调整的审批数目,实际上是把以前的好几项合并成一项,也就是说办事指南上看起来只有一步要做,但中间却有很多环节。

有些地方在行政审批项目清理过后,审批项目数量报复性反弹。比如2002至2004年新一轮清理期间,浙江省绍兴市行政审批项目反而增加了172项。

长期研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体改研究会会长黄挺发现,“前几年取消的一些审批项目,现在又出现了,甚至不到几个月就恢复了。有些则变着方式又复活,如母目录取消,子目录则保留,或者合并到其他项目中去等等。”

经济学家吴敬琏最近在出席一次公开活动时表示,十年前政府下定决心进行行政审批改革,但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层层推行下去变了味,其表现有三:一是把一项大审批拆分为多项小审批;二是把次要的审批砍掉,把重要的审批保留;三是对原有的审批改头换面,改叫核准制、备案制。

吴敬琏特别指出,到了后来中国治理投资过热的时候,就又恢复了大量的审批,现在的审批比起十年前要多多了。事实上,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10年,也是政府权力大规模扩张的10年。2001年,中国财政收入仅为1.63万亿元,2011年增加至10.37万亿元,加上各种社保土地出让以及非税收入,政府收入规模高达15万亿元;十年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高达35%左右。

先行先试,广东阻力重重

行政审批十年改革,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从中央到地方的审批项目已经取消调整了大约七成,表面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剩下的才是“精华”,它将触及一些部门的核心利益,也是改革的难点所在。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告诉记者,原有的行政审批项目经过几批清理,保留下来的数量越来越少,和部门利益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对公众利益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所以部门的抵制情绪也越来越大,改革会越来越难。

行政审批改革首先触动的是各级官员的利益,吴敬琏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行政审批权就是寻租,就是腐败的源头,行政审批改革牵扯到太多官员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行政审批同样是部门利益的重要来源。多数社会活动都被纳入到审批范围,而每一项审批权都捆绑着大大小小的利益。尤其是在地方法规和规章设立的行政审批中,部门利益的身影更是无处不在。今年6月,黑龙江省颁布《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规定企业探测开发风能及太阳能资源必须经过气象部门批准,而且探测出来的资源属国家所有。

要改掉这些事实上已经形成部门利益来源的行政审批,对于各级部门来说,无异于自我革命,必然会遭到极大的反弹和抵触。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代表团小组会议上表示,广东目前正在进行政府放权的改革,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部门利益法律化,使广东的放权改革举步维艰。汪洋坦言当前政府放权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会触及现有的法律法规。他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法规规定了部门有什么权力。各部门说,我们也愿意放,但规定认为这个权力是我的。”

2012年8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广东省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对于中央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设定的审批,如果觉得不合理,广东也有权突破甚至取消。

但即便如此,广东省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仍然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有些部门仍然以各种理由拒绝放权,理由基本上都是上面所说的法律规定。黄挺举例说,其中一项涉及成品油事项的审批,省发改委就为此反反复复交涉,来回了好几次,甚至以国家能源安全、关系民生为理由试图拖延;省教育厅的一项审批事项也是如此来回了好几次,“在进入决策咨询委员会之前,广东省编办已经为这些事情做了好几个月的工作,反反复复沟通协调。”

业内学者指出,行政审批改革出现反复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本质上都属于政府的自我限权,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缺乏外在约束力,其成败主要靠各级主政者“自我革命”的道德觉悟和勇气。

清华大学教授何海波认为,行政部门“自我革命”非常困难,中央决意发动这场“革命”,却不得不依赖一个习惯于旧体制运作的庞大官僚集团。不能指望行政审批改革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相反,清理行政审批非得改革行政体制不能成其功。

鉴于强大的部门利益的存在,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季卫东认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当从裁减行政机构、大力反腐、重视公益诉讼乃至加强人大监控等措施人手。中国制造业十几年来的高速发展为此种思路提供了一个例证。在1998年进行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一些部委被裁撤后行政审批自然大大削弱,这些部委所对应的制造业,从那时起,迄今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编辑 李明三 美编 虎妹

作者:熊剑锋

行政许可法难点研究论文 篇2:

发展改革系统法制建设进展情况及2005年工作思路

2003年成都发展改革系统法制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紧紧围绕发展改革中心工作,严谨务实、开拓进取,较好地完成了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

一、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继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法规司后,北京、吉林、江苏、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7个省区市发展改革委成立了专门的法规处;安徽、江西、重庆、四川、宁夏、新疆等省区发展改革委也充实了法制机构的力量。

二、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各项准备工作顺利完成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对发展改革系统的职能行使和具体工作方式都提出了全新挑战。按照国务院部署和要求,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将《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的准备工作作为2004年的工作重点,精心准备,周密安排,扎实工作,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是组织了对全系统干部的培训。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的形式,先后举办了两次《行政许可法》学习讲座。同时,在两个月内举办了9期培训班,对全委干部进行了分层次轮训。各地发展改革委也采取召开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举办培训班、编印学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强了《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和培训。

二是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和实施机关。共取消11项审批项目,下放4项审批项目。在保留的40项许可项目中,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的12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以国务院决定方式公布的17项,与其他部门联合实施的11项;清理出以司局名义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9个,一律改为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名义实施。各地发展改革委都对本委负责的行政许可项目和实施机关进行了清理,纠正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做法。

三是清理并完善了行政许可规定。经过清理,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了需要制定和修改的26件与行政许可有关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地发展改革委也对有关行政许可规定进行清理,提出了制定、修改或者废止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建议,并对本委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四是建立健全了实施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行政许可办公制度的暂行规定》以及相关格式文本,确定了行政许可项目相关材料的公示场所和方式,印发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研究起草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行政许可责任追究制暂行规定》。各地发展改革委结合本委实际,制定了行政许可受理、告知、公示、审查与决定、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

三、立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立法步伐加快,完成数量增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国务院2004年立法计划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已经颁布实施,《境外投资管理条例》、《规划编制条例》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修订)》已上报国务院审议。《电力法(修订)》和《政府投资条例》正在抓紧起草。部门规章立法计划完成率大大超过2003年,目前已完成11件。从地方立法看,有关法规性文件数量也明显增加,在以工代赈、项目稽察、项目代建制、创业投资、特许经营、规划编制、价格管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立法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二是政府投资立法取得进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投资司共同起草的《政府投资条例》是解决发展改革系统主要职能法律依据的一部重要行政法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我们又对《条例》作了重要修改。目前,已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三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有关立法的前期研究开始启动。我国经济已经连续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能否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如何用法律制度保障经济稳定增长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启动了对这项法律法规制度的研究。

四、《招标投标法》贯彻实施的指导和协调力度加大

一是起草并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针对招投标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加强招投标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改革部门在招投标行政监督中的职责和地位以及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国务院有关部门也积极研究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

二是全国招标投标协会的筹建工作基本完成。

三是招标投标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办法》。

四是招标投标规定清理取得阶段成效。在前一阶段清理的基础上,会同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国务院有关部门招标投标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目录。目录公布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废止的13件与上位法相抵触或不符合形势要求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地发展改革委也公布了清理结果。

五是加强了对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

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计划实施

按照国务院关于把贯彻落实《纲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一项重要任务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近几年的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了初步摸底,总结了5年来依法行政的实施情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工作的初步意见》,就做好《纲要》的学习贯彻工作进行了部署,目前正在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六、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增长较快。截至10月,已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4起,行政应诉案件1起,超过2003年全年办理的15件总量。针对行政复议工作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我们一是坚持依法办案。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过程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权限。二是加强沟通联系。对于发案率较高的信访、举报、咨询类复议案件,加强了与申请人的沟通,反复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服工作。三是做好分析总结。《行政许可法》颁布后,为积极应对行政复议和诉讼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及时分析《行政许可法》对我委工作的影响,找出容易引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重点领域和环节,提出了防范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七、“四五”普法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2004年,我们对“四五”普法以来系统普法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总体上看,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按照系统普法规划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途径和新路子,较好地完成了"四五"普法阶段性任务,有效地提高了全系统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促进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的转变。

八、法规协调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200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办理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有关部门送来征求意见的法律、法规、规章205件,办理委内征求意见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67件,办理人大建议、议案和政协提案7件。在工作中注意把握三条:一是准确把握征求意见范围。二是严格审核内容。主要从法律依据、法定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提出意见,涉及行政许可,还要从设定和实施许可的规定方面把关。三是加强沟通协调。对于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或改革发展方向的意见,及时沟通;对委内不同意见,积极组织协调。

九、法制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

一是立法工作制度。为了提高立法质量,根据《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有关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实施了《规章制定办法(试行)》,对规章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和送审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委内立法程序进一步规范,法规文件的审查力度明显加大。

二是复议和应诉工作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起草颁布了《行政复议规定(试行)》和《应诉工作暂行规定》,对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了详细规定,明确了法规司和有关司局在办案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加强了司局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常年法律顾问制度。为了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在各项工作中的参谋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聘请了两位知名专家作为常年法律顾问,为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重要文件起草以及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和咨询。为了使法律顾问制度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还专门起草了《法律顾问制度实施办法》,对法律顾问提供咨询意见的范围、方式、时限等作了规定。

十、系统交流进一步加强

《法制工作与建议》是全系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利用这份刊物,及时反映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立法、执法、普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各项法制工作的情况;编发了北京、江苏、云南等部分省市发展改革委法制工作中一些经验材料;刊登了地方有关同志的文章,使这份刊物成为国家和地方、各省市之间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桥梁。

2005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发展改革大局,认真做好各项法制工作,努力使发展改革系统的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再上新台阶。从具体工作层面而言,初步考虑概括为:贯穿一条主线,搞好五个结合,着力抓好六项工作。贯穿一条主线,就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法制建设步伐。搞好五个结合,就是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前后结合、左右结合、上下结合,统筹协调,全面做好系统法制工作。一要搞好虚实结合。既要围绕发展改革大局需要,开阔思路,拓展领域,从战略高度上研究思考如何把实践中成熟的作法和成功经验及时上升为法律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同时又要扎扎实实地抓住一些有利于我们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实事,使工作有“抓手”,有依托。二要搞好远近结合。既要集中力量解决发展改革系统依法行政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又要认识法制工作的规律,考虑法制工作的特点,从长计议,作好工作规划,完善工作制度,使发展改革系统依法行政的进程有序推进。三要搞好事前事后结合。既要推进立法,也要加强执法;既要抓好立法时的审核把关,又要搞好法律法规规章颁布后的备案审查;既要重视普法,通过学习和培训,增强发展改革系统干部的法制观念,熟悉法律法规和规章内容,为依法行政奠定基础,又要建立事后监督机制,执行好行政复议制度,以案说法,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四要搞好左右结合。既要立足本委,找准定位,加强与业务司局、处室之间的配合,将法规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增强法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要注重与各级人大法工委、政府法制办、其他部门和人民法院之间的联系沟通,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五要搞好上下结合。既要集中精力履行好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的工作职能,又要增强重视发挥全系统的积极性,集中全系统的智慧,提高全系统法制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创造条件,加强合作。

着力抓好六项工作:

一是组织好与发展改革职能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起草和修订。要本着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好2005年立法计划的拟定和落实。要利用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出台的有利时机,集中做好《政府投资条例》上报审议前的有关工作。二是继续就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有关立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调研。要重点研究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部门的定位,启用宏观调控的条件、手段等问题。三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的若干意见》。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的若干意见》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发展改革部门在招投标活动行政监督中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四是完善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水平。要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联系制度,改进工作方法,建立以复议促立法、执法和普法的良性互动机制。五是全面完成“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我们将根据全国普法办公室的要求,结合发展改革系统的实际,提出验收标准。六是加强系统建设。着重做好三件事。一是加强对系统从事法规工作的同志进行业务培训。二是加强经验交流。通过召开片会、专题会、刊物、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地方发展改革委之间、地方发展改革委之间的交流,沟通情况、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统一认识、协调行动,从整体上提高发展改革系统法制工作的水平。三是加强与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的联系。

作者:任 珑

行政许可法难点研究论文 篇3:

坚持问题导向实现政务服务管理创新

行政审批改革作为国家深化改革、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和当头炮,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区都将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作为突破口:广东以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为引领,实行电子签名、电子执照;南京、宁波等地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导向,建设大型综合政务服务中心,集行政许可、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于一体;江苏南通、宁夏银川等地在借鉴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经验的基础上,将需由多部门联合审批的事项权限如市监审批、规划审批都纳入审批局,其力度大,改革彻底;北京、浙江等地创新投资项目审批方式,探索多部门联合审批、并联审批,大幅压缩审批时限;山东新泰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制定了从服务场所、服务人员、服务内容到服务规范的全国标准……,各地创新招法不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作为天津自贸试验区的片区之一,在落实行政审批改革、打造投资贸易便利化的政务环境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一、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

2014年底,天津、福建、广东三地获批全国第二批自贸试验区。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要求,自贸试验区各片区都成立行政许可服务大厅,行使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天津自贸试验区中心商务片区行政许可服务大厅于2015年2月15日对外试运营,进驻有市监、国税、地税、海关、海事、检验检疫、外汇、安全等8家垂直管理部门。中心商务区管委会成立的内设机构——行政许可局,是对中心商务片区46.8平方公里自贸区域行使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的职能部门,负责管理服务大厅的日常事务,提供市政府下放给自贸区的219项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服务。2015年5月25日,经滨海新区编办批准成为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中心商务区分中心。

二、以《行政许可法》为根本,政务服务创新实践

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中心商务区分中心成立一年多来,以《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放、管、服的一系列要求为依据,围绕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两条主线开展工作,打造“受理标准化、审批效能化、服务精准化、管理规范化和政务信息化”五位一体的政务服务体系,以问题导向、客户至上为服务理念,开展各种微创新,推动政务服务再升级。

1.受理标准化。《行政许可法》第三十条指出,“行政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申请人要求行政机关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行政机关应当说明、解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从而明确了行政许可的施行必须伴随着标准的信息公开。

在现实中办事人仍觉得“事难办”的根本原因不再是原有的“门难进、臉难看”,而是受理与否、批与不批往往取决于审批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相同的事项、不同的审批人员会给出不同的说法,导致办事人多次往返跑路的情况屡见不鲜,标准化操作势在必行。在标准化方面滨海新区走在了前列,自2014年滨海新区审批局成立之初便创新研究制定了《行政审批标准化操作规程(SOP)》,将由审批局审批的事项,逐项梳理创建SOP,规范审批事项各要件和要件审查办法,并向社会公布,最大限度减少受理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不仅使行政许可的施行有了统一的标准,也向公众揭开了审批的“神秘面纱”。审批人员不再完全代表着绝对的专业性、权威性,审批不再是审批人员说了算,而是依法制定的标准说了算。

自贸区成立之后,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中心商务区分中心借鉴滨海新区审批局的经验,首先将自贸区特有的许可事项逐项制作办事指南,完善和细化审批标准流程(SOP)、材料要件及现场踏勘等内容。同时,针对办事人经常投诉的商事登记不同窗口登记人员说法不一,导致咨询时一个要求、受理时不同窗口又一种要求,让企业无所适从的问题,我中心将标准化概念引入商事登记中,在全市范围内首推商事登记接审分离和标准化操作。由我中心的联审专员负责窗口初审、录入,对市场主体登记业务一次性受理、统一办理,市场监管的审批人员全部在后台复审和批准。通过“业务问题每日汇总、专题培训每周一课”的机制,我中心编撰了《市场主体登记操作标准》,有效限制了窗口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2.审批效能化。《行政许可法》对于做出许可决定的期限均有明确的规定,要件齐全、符合法定形式予以受理之后,审批人员要在规定时限内进行实质审查并办结。在实践中,窗口受理时,须向办事人出具《受理通知书》,但对于不予受理的,没有凭证,只是口头告知理由。有鉴于此,我中心规定,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申请资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受理人员也须当场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按照前述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窗口须当场受理。也就是说无论受理与否,都须出具书面凭证“受理通知书”或“不予受理告知书”,并注明日期。此举一方面有利于确保办事人清楚程序和问题所在,方便补正材料,提高办事效率;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窗口工作人员,避免因没有做到一次性告知而引发的后续投诉和冲突。

我中心积极开展对要件简化和“以函代证”的探索;实行“留置后补、容缺受理”制度,在企业承诺规定时间内补齐相关材料的前提下,先行出具批复文件;率先实现“一次报件、综合受理、一证办结”的创新模式,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养老机构设立与民办非企业单位审批事项;多个文化类事项;多个市容环保事项;部分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备案与经营许可)多个存在前后置关系和同步办理情况的事项进行整合,削减重复要件,使审批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3.服务精准化。在公共服务方面,我中心针对区域目前招商引资的重点工作,围绕企业落地、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和痛点、难点,想办法出实招,真正做到精准化的服务,如:

针对招商企业来自五湖四海,办事人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咨詢、办事都不摸门儿的情况,中心借鉴物业管家的做法,建立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双创通”企业服务平台,实行“首问负责、专人对接、一管到底、全程代办”的服务管家机制,通过政府招投标引入专业服务机构,为申请人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内与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专业机构相关的全部咨询、指导、帮办和代办服务。同时,将双创通系统与微信号相结合,实现“7×24小时”服务,使办事人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随手下单,办理涉及审批和服务的全部事项。

针对因实际经营的需要暂时无法进入我区经营的企业,借鉴香港等地的做法,成立商务秘书公司,为异地经营企业提供公司注册、住所托管、商务行政等秘书服务。秘书公司负责对托管企业的日常联络工作,提供企业报税、年报、区域投资动态、政策咨询等日常信息,并定期将企业联络动态报告给监管部门,确保企业不失联。

4.管理规范化。我中心包括自有审批工作人员、进驻部门人员以及招投标采购的代办服务机构人员共计155人,分布在响螺湾、于家堡多点办公。为了规范人员管理,中心先后制定了《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双创通企业服务平台供应商准入与管理考核办法》《进驻平台供应商招商考核表》《供应商进驻双创企业平台承诺书》《供应商服务专员线上(线下)考核表》《窗口办理事项明细》《呼叫中心管理办法》《印章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办法,并编写服务中心员工手册、工作规范等行为标准。对包括本部门、进驻垂管部门、服务机构在内的全体工作人员实行绩效考核管理。此外,通过微信企业号进行“多点考勤,统一管理”,使分布在不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实现签到、签退、请假、线上会议、通知公告和党支部学习。

5.政务信息化。按照国务院关于“简化办事环节和手续,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全面公开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办事全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可核查”等要求,各地纷纷推行政务信息化和服务方式创新,构建实体大厅、网上办事、手機客户端、ATM自助终端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然而,“互联网+政务服务”并不是互联网和政务服务的简单叠加,而是要优化再造服务流程和服务平台,打通数据壁垒,促进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

我中心在商事登记网上办事方面积极探索,首先是借鉴“医指通”创建了“于家堡自贸区商事登记预约预审系统”,实现“在家网报、后台预审、线上预约、窗口优先”,办事人网上申报,工作人员在线预审,预审出现问题时办事人可以随时修改,预审通过后还可以在线预约现场办件时间,届时到窗口无需排队优先办理,可实现企业登记一次到场当场拿照;中心内还投用了多种自助终端设备:ARM机可网上办税、AGM可办理企业名称网上自主申报以及单一事项网上申报、征信自助终端可办理个人征信网上查询、企业查询机可自助查询企业电子档案。

三、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创新永远在路上

在实践中,真正有需求的企业,往往不是很在乎该不该审批,他们希望的是审批可预期;他们也不在乎要准备多少申请材料,他们期望的是当面一次性说清;他们还不太在乎审批时限长短,怕的是审批人员找各种理由拖延。只要相关部门倾听企业和群众呼声,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举措,往往都能赢得办事人的点赞。中心现有的每一项改革实践和小微创新,都始终坚持把企业办事人的满意与否作为改革创新的源动力,作为创新举措的出发点与终点,坚持问题导向,瞄准企业痛点、难点,发现和解决问题。行政审批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只是体制机制的改革,而是观念的变化,是在法律法规限定的范畴内不断寻求与民便利的一个过程,是迈小步、不停步,以微創新的方式去不断优化升级政府服务,提升企业和办事人的满意度、获得感的过程。这也是实现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中心商务区分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朱 健

作者:徐斐

上一篇:德育工作之初中德育论文下一篇: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