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息管理中职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结合中高职衔接背景,阐述中高职衔接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中高职衔接学生资助存在学生资助政策自成体系、学生资助信息没有互通、中职院校对学生升学的认识有待提高等问题,进而提出强化中职院校对学生升学的思想认识、设立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资助措施、高职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前移、加强人员配备及共享资助信息等建议,促进中高职衔接学生资助工作的优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生信息管理中职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生信息管理中职教育论文 篇1:

中职教育管理中的“微管理”创新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其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达到了中职教育目标。主要探讨了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微管理”的创新,解决“微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管理水平。

[关 键 词] “微管理”;中职;教育管理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因此,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建立现代中职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中职教育管理水平。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设备对人们生活以及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微管理”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重要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中职教育管理的效果,因此,还应加强“微管理”在中职教育管理中的创新运用,进而促进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微管理”的概述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网络,并对网络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因此在中职教育管理过程中,应重视对“微管理”的运用,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科学、合理地运用移动终端、智能收集以及APP软件,为中职管理人员提供便利的条件,细化中职教育管理工作,协调好中职教育管理工作的相关因素,不断改善中职教育管理,提高中职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二、“微管理”在中职教育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一)引入微媒介技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在中职教育管理过程中,最根本的是管理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所以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旦出现歪风邪气,管理者应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干预,保证校园良好风气,避免群体性事件发展以及蔓延。因此在中职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引入现代社交软件,如微信、QQ空间以及微博等,班主任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如果发现存在思想不正确的问题,班主任可以与之进行谈话,疏导学生心中的苦闷,同时管理者还可以在社交软件中多传播一些正能量的东西,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稳定发展。

(二)引入微媒介技术,构建师生交流渠道

在中职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以及学生经常发生矛盾,这主要是因为管理者和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不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导致学生经常不服从管理,管理者不能理解学生的行为,给中职教育管理带来了许多阻碍。所以中职教育管理者还应引入微媒介,包括智能手机终端、平板电脑等,构建管理者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平台,管理者通过微媒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事情,还要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在学生犯错误时,不是一味地责骂学生,可以先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找出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发现管理者做得不正确的时候,学生往往不敢当面反映,因此学生通过微媒介向管理者反映问题,使管理者以及学生都可以接受。另外,微媒介的引入可以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的管理,这能够让学生感到管理者的重视。

(三)引入微媒介技术,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中职的教育发展还应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所以在中职教育管理过程中,还应建立学生信息管理应用系统,收集与学生有关的信息数据,并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水平、实践能力以及道德素养等,中职教育管理者應根据信息数据,对中职教育管理措施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实行个性化教育,解决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水平,进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四)引入微媒介技术,创建学生管理新体系

在中职教育管理过程中,还应通过微媒介技术的运用,创建学生管理新体系,利用微博以及微信创建管理平台,将教师作为平台的管理员,并选拔学生干部,作为平台的普通管理员,同时还应与学校网络进行监理,实现学生、班级以及校园三者之间的联动,学生可以向校长信箱投信,反馈信息,校长可以总结教学管理得失,不断调整校园方式,提高校园管理水平,使中职教育教学工作有秩序地进行,进而促进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总之,中职教育管理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因此在中职教育管理过程中,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建立现代中职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中职教育管理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运用和发展,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因此在中职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微管理”在中职教育管理中的创新运用,进而促进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瞿红.“微管理”在中职教育管理中的创新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5):48.

[2]王丽梅.中职班主任班风建设的“大”掌控和“微”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20-21.

[3]肖锦龙.基于移动互联的班级微管理系统[J].科技视界,2015(15):188-189.

作者:钱玲

学生信息管理中职教育论文 篇2: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现状及对策

[摘要]  结合中高职衔接背景,阐述中高职衔接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中高职衔接学生资助存在学生资助政策自成体系、学生资助信息没有互通、中职院校对学生升学的认识有待提高等问题,进而提出强化中职院校对学生升学的思想认识、设立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资助措施、高职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前移、加强人员配备及共享资助信息等建议,促进中高职衔接学生资助工作的优化。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学生资助;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背景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到,以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从广东省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情况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人数持续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升学渠道不断拓宽。2019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达到8.69万人,占毕业学生总数的32.94%,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3+证书”、对口单独招生、五年一贯制入学、三二分段、技能拔尖人才面试入学及高职自主招生等渠道升入高职院校[1]。中高职衔接不仅要解决中职学生的学历提升问题、劳动力市场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其根本的出发点应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目前,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集中在课程设置、教育资源共享等领域,对于中高职衔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研究和关注相对较少。因此,应做好中高职衔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激励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更好发挥学生资助在教育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二、中高职衔接及学生资助现状

(一)中职学生升学意愿逐渐提升

从中职院校的招生情况看,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等中高职对接专业报读情况比较热门,报读人数较多,生源质量也相对较好。在计划生育政策下,人们在家庭支出时更多倾向于孩子的教育投资;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如无法就读普通高中,更多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倾向选择升学机会更大的中高职衔接的专业。随着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特别是机械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基础性的技能岗位逐步被机械化取代,中职毕业生所掌握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中职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这也是更多中职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的重要因素。中高职对接及升学的人数逐年增加,中高职学生资助也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二)中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高

2019年广东中等职业教育获得资助学生约77.61万人,受助学生占中职在校学生的90.28%,资助项目包括新增设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及涉农专业等学生的学费补助、对本省户籍建档立卡贫困生给予生活费补助等。中职学生中有90%以上获得学生资助,一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资助的覆盖面较广,二是中职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较高。

(三)贫困学生缺乏家长学业指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来自贫困山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多外出打工就业,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许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从家庭和父母获得有效的学业指导,加上教育资源不均,贫困地区的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几率相对较小。在选择是否就读中职院校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不了解中高职的学生资助政策以及中职院校的升学途径等相关政策,很可能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选择辍学。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改善家庭的经济困难问题,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中职学生对高职学生资助政策了解较少

中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一般以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为主,没有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宣传对象主要是高职院校在校生,以入学报到后的资助宣传为主,基本没有深入中职院校进行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高职学院到中职学校开展对口招生宣传工作,主要关于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学生志愿填报等方面内容,也未涉及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虽然现代网络媒体发达,但是中职学生主动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的较少,学生及学生家长对高职学生资助政策的知晓度有待提高,如果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知晓学生资助政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们继续升学的意向。

三、中高職衔接及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学生资助政策自成体系

中职学生资助体系和高职学生资助体系各自分离,形成独立的学生资助体系,资助项目各不相同。从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层面上看,中高职学生资助政策没有相互对接的资助项目,都是以其各自教育阶段对应在校学生为资助对象,中、高职学生资助体系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有着各自的特点,相互之间层次分明,政策边界清晰,自成体系[2]。

(二)中高职学生资助信息没有互通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全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大部分省份在该系统建立了学生资助的子系统模块。中职和高职学生资助系统是相互独立的模块,系统上没有衔接和关联,分别由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管理的教师管理使用。中高职学校分别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信息录入、学生资助档案信息管理等工作,中高职学生资助信息没有共享,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不能有效利用中职学校学生资助的基础数据。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就读时,所有学生资助都需要重新申请及审核,高职院校也不能直接了解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受助情况。

(三)中职院校对学生升学的认识有待提高

许多中职学校还是将“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方向,认为就业率是评价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中职学校只需抓就业,升学是普通高中的职责,没有正确认识中职学生升学对学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据调查,中职学校没有对学生系统地开展升学途径、升学考核内容等的讲解和宣传,中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升学、中高职衔接没有形成全面的认识。另外,对有升学意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给予一定的升学教育和指导,也没有及时宣传和解读升学高职后的学生资助政策,排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

四、关于中高职衔接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中职院校对学生升学的思想認识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中职院校抓升学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从起点抓好职业教育的质量。中职院校要提高学生升学的思想认识,其升学教育要符合国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要求。另外,要针对有升学意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定升学教育,除了基本的升学途径、招生政策等,还应该宣传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鼓励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升学[3]。中职院校应该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升学的重要意义,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培养了技术技能,升学高职院校继续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

(二)设立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资助措施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中高职衔接和其发展需求,设计中高职对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措施。在现行的学生资助体系上,设立中高职衔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项资助项目,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大优秀中职毕业生升学高职院校的资助和激励力度,设立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专项奖助学金,结合高职院校招生政策,制定专门的评审标准和制度,让有升学意愿的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在入学前申请到专项资助资金,减轻其缴纳高职院校学费的压力,也激励更多的中职生选择继续升学。另外,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奖学金,面向获得省级、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奖项的优秀学生,既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改善社会各界对中职教育的看法。

(三)高职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前移

高职院校深入中职院校进行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时,应把握招生前及毕业前两个关键的宣传政策时间节点,及时宣传学生资助政策,消除因经济困难问题而导致放弃升学的现象。在招生考试生源发动过程中,通过线上网络媒体以及线下的专题班会、校园宣讲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资助主题宣传活动,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进行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高职院校可以将资助部门和招生部门统筹起来,资助部门积极协同招生部门利用招生简章、学校招生网等主动向考生宣传和解读学生资助政策,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学费和生活费等的担忧和顾虑。

(四)加强人员配备,共享资助信息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民生工程,加强人员配备,是做好中高职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保障。很多中职院校虽然成立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机构,但只配备一名专职人员;有些中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没有设置专职人员,由学生管理人员兼职管理。学生资助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也是影响学生资助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可以建立中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一体化平台,完善全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实现中高职资助系统互联互通,学生资助信息共享,用现代大数据融合共享取代了以往传统各学段资助信息系统各自封闭的管理模式[4]。学校在系统平台填报学生受助信息,记录学生资助落实情况,中高职院校协作,高职院校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受助情况、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在校表现等,提高了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及工作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019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R].广东省教育厅,2019.

[2]蒋百平,付安.对中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8):109-112.

[3]周凤华,杨广俊.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0):5-18.

[4]李迅.多样化学生资助实现“三个全覆盖”[N].中国教育报,2019-08-30(08).

作者:戴于敏

学生信息管理中职教育论文 篇3:

基于手机端的高职学生素质动态评价研究应用

摘要:在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素质动态评价系统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与个人发展等方面的评价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系统,每个学期末都会形成素质综合评价结果,该评价结果被视为学生奖学金颁发、荣誉称号评定的主要参考,公平、合理、有效的学生素质动态评价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该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特征,设计并实现了面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动态评价平台,让学生的评价工作更加真实、有效。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动态;测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品质可以通过其学生的动态素质表现出来。在高职人才培养任务中,学生素质动态评价是其重要内容。因此评价系统各项指标的设置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如此以来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1 概念界定

对“人的素质动态”、“高职学生素质动态评价系统”、“高职学生素质动态手机端评价”等理论的含义有着清晰、准确地认识,被视为成立高职学生素质动态评价系统的核心。

1.1人的素质动态定义

人的素质动态即人类基于先天的禀赋,借助于后期的教育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使自己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包括智力、情感等方面。一般情况下主要表现在思想道德水平、文化水平素养、能力素养、身心素养等。本研究主要从日常考勤、综合素质、寝室表现、学生个人日常表现四个维度来评定高职学生的素养动态。

1.2高职学生素质动态评价系统

高职学生素质动态评价系统即基于既定的组织模式,结合党和国家的教育理念,从日常考勤、综合素质、寝室表现、学生个人日常表现四个方面,设计出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特征与原则的定性和定量参数,从而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评价结果在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3个层面都能得以科学合理的应用, 促使高職学生的潜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推动高职学生综合评价系统的科学化发展。

1.3高职学生素质动态手机端评价

高职学生素质动态手机端评价系统是以AHP理论为基础,将高职学生素质动态构成的四维度(即日常考勤、综合素质、寝室表现、学生个人表现)以实际为基础进行分层,以此来对因素集与权重集进行确定,这是高职学生素质动态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按照这个框架去具体执行。

2 各个国家学生素质动态评价工作研究的一般状况

2.1中国学生素质动态评价一般状况研究

中国职业教育较发达国家来讲比较迟,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与改革开放,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在团中央、教育部与全国学联共同出台的《大学生素质扩展证书》这部文件中把大学生素质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同时在各个职业院校关于学生素质培养也得到了贯彻与实施。大部分院校积极探索高职学生素质的评价系统、建立教育评价的新制度等问题。然而这些研究依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着各种不足,依然无法走出传统模式上的学生评价,主要体现在下述几点:

1)评价与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想脱离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高等职业院校中,仍旧采用传统的“德智体”这种方式对学生素质进行评定,这一模式无法表现出职业院校对人才的特殊需要,在执行过程中无法让三者有效结合,评价结论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整个学生素质动态评价系统中,能够充分说明学生学习状况的实际操作水平只占到了很少的一部分,缺少导向性。往往过分注重学业分数,基于本专业课知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关于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联系性与实践性很少涉及,出现了重智力轻情感的现象,关于创新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技能也很少去评价。

2)评价方式存在很大程度的局限性

在评价结论中,老师评价占据了绝大部分,学生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很少涉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有关机构来确定评价指标,教师为评价主体,学生作为评价对象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结论,而自己表现突出的方面在体系中很难得到体现与认可,缺少激励作用,无法有效表现出学生全面的发展状况,学生擅长的领域也不能明显地进行说明,将阻碍其特长的长期发展。整体上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经历历程以及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具体体现要从多个方面去评价。除此之外,在整个评价系统中缺少社会评价这一内容,导致评价系统缺少完善性。

3)评价指标操作性不强

绝大多数学校从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人文与身心等几方面的素养来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此外基于这一内容成立具体的二级参数,然而缺少详细的落实流程,关于每个版块的意义、分值所占得比重说明、分配并不合理,关于学生素质动态的评价缺少科学性与公平性。

2.2其他国家学生素质动态评价一般状况分析

早在很久以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了职业教育,对于怎样评价学生品质,借助于发展性、整体性评定办法,评定的形成性作用与整体性作用得到高度统一;评定活动始终贯彻在教育活动的整个环节,根本目的是保证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除了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外,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习作为终生的一项活动。

在国际上,未来的职业教育把市场需求更多考虑进来,教育的重心放在了终生教育方面,以最广大群众为教育对象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向。以后的职业教育在传统的“找工作”基础上,更多地把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参考进来。在新时代,科技与信息不断发展的环境中,在职业教育及其课程设置方面对“关键能力”将给予更多的关注。德国应用型项目培训法创办对象Petra对于“关键能力”的表述为:职业性与跨学科的水平,并且补充了职业性资质。详细来说涵盖了5个方面的内容,即组织、沟通与协作、学习能力、积极性与责任感、承受能力。欧盟委员会在上个世纪末曾表示:为了社会发展、国际贸易、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我们要转变思想,培养基础扎实的技能型人才,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促进欧洲学徒制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从各个方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在上个世纪末期,欧盟委员会出台了《就业指导纲要》,在这部文件中规定职业学校要加强这三种技能的培养:就业技能、创业技能、适应技能,其中把就业技能放在了突出位置,从资金等各个方面大力支持学生自主创业活动。1999年,联合国相关机构组织的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在韩国汉城召开,这次大会中关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了具体说明:以人为本、对环境保护引起足够重视、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世界和平等等。其中还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即发展并应用新技能,培养创业水平与自立水平,保持继续与独立学习。把学会求知、做事、共处、生存与学习作为教育的5大核心目标。还表明,进入新世纪以后学会学习被视为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在职业教育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随着教育评价改革,形成了新型的评价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像美国学者加纳通过研究制定出的学徒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具体如下:1)动态的评价。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变化与成长给予高度关注,像近些年被广泛应用的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指的是从所有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建立个人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各个学期的状况,在记录的同时,及时对学生的成长状况给予评价,其目的在于为学生健康成长指明方向,着眼于未来而并非对过去给出结论。同时这种做法有利于老师及时、全面地掌握每个学生的成长状况。另外,借助于“学生素质动态评价表”中各个指标的设定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2)个人化评价。一切指标的设定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教学计划、学习计划的形成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基础。3)多元评价。积极调动一切资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力,同时关于情感、技能的培养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4)真实评价。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组织多种实验活动,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智能与品格。

3 高职学生素质动态评价体系建设的理念和原则

3.1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原则

在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对学生的评价专注于等级与排名次方面,过分注重选拔与淘汰,无法体现评价真正的意义,大多数把评价表现于形式。美国著名教育家卢布姆曾指出:评价是为了对学生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正确方向的引导下去实现自身的目標。以此关于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要遵循激励与引导原则,其特长的利弊也应包括在内,其宗旨并不是惩罚或者优劣划分,而是利用评价产生科学、合理的鼓励制度,加强学生自我发展,并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保证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动力与能动性。

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动态评定务必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素质服务思想,表现出对对学生整体的重视。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其不应该局限于当前或者是以后某一个时间段的需要,应该注重学生终身素质的培养。从功能上来说,不应局限于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方面,更多地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从对象上来说,不应局限于某一些学生的成功,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学生全体。总之,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动态评价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方面,把学生整体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评价的目标。

3.2基于手机端的高职学生动态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素质动态评定作为对学生在校期间各个方面表现的一种评定,需要精准地对其表现进行评定,其重点与核心是务必有一套有效的综合评价指标系统。该指标系统务必能体现出指引性、检查性、管理性与激励性等,然而其操作也要简单、容易上手,因此在构建指标系统的时候,需要遵循下述准则。

1)全面系统性原则

该指标系统应该具备完善性,对于推动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形成与培养有着积极作用,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因素都出现在评定范围之内,结合科学的方法,找出重点影响因素并展现出学生素质动态的发展作为关键指标系统。

2)指标创新性原则

评级指标系统应该基于我国传统的评定经验与国内实施的前提条件下,并符合新时代对大学生素质动态培养的标准。

3)简易性原则

所构建的评价系统要操作简单,化繁为简;不仅要表现出全面评价的理念,而且要符合经济性、方便操作的原则,确保系统一目了然、程序简单易用等。

4)动态性原则

素质评价作为一个动态持续发展变化的概念,人类对高职教育的理解也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因此构建的体系要深入考虑最终目的和目前情况,长远部署与分布执行的关系,确保系统结合现实情况,不断改进,与时俱进。

4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动态评价系统的搭建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是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的前提条件,结合素质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特征、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的基本思想,以及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需要,按照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现实情况,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动态评价系统可以有下述几点构成:

4.1寝室管理子系统

寝室管理子系统主要的功能和定义是录入、统计和查询学生寝室的卫生成

绩、住宿表现等,通过寝室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学生寝室信息进行管理,从而更加全面的考查学生素质。

4.2学生个人管理子系统

学生个人信息管理子系统关于学生的基本操作信息进行操控,比如日常行为、考试成绩等日常行为进行操控。

4.3考勤管理子系统

考勤管理子系统界定与所包含的主要功能为:对在校学生日常考勤进行登记、统计等管理,并提供录入、统计和查询,为对学生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4.4综合素质测评管理子系统

本系统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寝室表现、道德素养以及奖惩情况等信息利用起来自动完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并形成综合素质测评表,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信息进行处理。

图1为基于手机端的高职学生素质动态评价系统。

结合以上设计的评价系统,借助于模糊评价法构建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来完成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编制,从而达到综合素质动态评价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目的,达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与评价过程相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悦,赵永翼,刘燚. 基于MDX及MOLAP实现多维数据分析[J].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15(1).

[2] 李祎,胡建华,周枫. 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与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6).

[3] 方红萍,陈和平,顾晋广,李晓卉. 基于数据仓库的OLA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

[4] 楼伟进,孔繁胜,楼伟忠. 数据仓库与知识发现[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10).

作者:匡成宝 陈贻品

上一篇:团队建设的大学生创业论文下一篇:医学护理写作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