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为实现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我们借助课题研究,横向与纵向传播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美术创作题材、形式、材料的综合探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艺术文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艺术文化研究论文 篇1:

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摘要:民间艺术是一种以手工艺术制作为主要形式的美学设计,指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及各国家地区人民在未受过专业艺术训练的情况下,沿袭历史传统和文化风格制作出的艺术作品。民间艺术发展具有历史悠久、形式多元化等特征,具有较强的民族特性,反映了不同民族对于美的感悟,同时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下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形态与文化追求,对于研究历史发展、探究世界发展渊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研究视野,探讨基于当下民间艺术的发展趋势下学者应如何进行民间艺术研究工作。

关键词:民间艺术研究  新视野  方法策略

民间艺术是对历史发展中各地区人民创作艺术的总称,学者在研究民间艺术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采用差异性手段探究其中内涵。首先,从广义上讲,民间艺术就是劳动者在生活中满足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基于自身审美情趣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分为歌曲、工艺、音乐等;从狭义上讲,民间艺术是对民间造型技艺的统称,即劳动者通过赋予事物造型和生命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

一、民间艺术研究的现状

目前,我国学者在研究民间艺术时往往以造型艺术或纯粹审美为主,或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具体的实物与成果,而对理论层面的研究较为忽视,因而相关领域一直未形成成熟的理论系统。在艺术研究领域中,实际的作品固然重要,但缺乏理论指导的研究将会是一盘散沙,难以得到深层次的结果,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才是民间艺术走向良性发展道路的前提。

(一)缺乏对研究重要性的认知

民间艺术发展源远流长,上到秦汉时期,下到现代社会,民间社会总能见到艺术的踪影,然而,艺术领域中许多学者和艺术家在研究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科学认知,即认识不到民间艺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无法完善研究理论和方法。首先,很多学者认为民间艺术属于不入主流的艺术类型,具有一定小众意识和民间思想,所以在研究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存在不屑于研究民间艺术的消极态度。其次,艺术研究学者多在艺术造诣上有着一定的见解和知名度,基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来说,很多人习惯将研究课题放在某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或艺术上,而对于繁琐复杂的民间艺术尽量“避而远之”。然而,其他国家的民间艺术研究其实已经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思路,比如19世界后半叶,有“日不落帝国”称号的英国就已经开始了“艺术与手工艺劳动”运动,相关学者对工业社会背景下的民间艺术品进行了详细的收集与整理。

(二)缺乏研究理论和科学方法

民间艺术发展史可以说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对其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教育意义,但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同时涉猎过多的类目,关于民间艺术的种类本就十分繁杂,因而研究难度较大。实际上,学者若想将民间艺术整理为一项单独内容,并以专业的方法加以研究,就需要提前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首先,学者需要对相关的研究理论加以完善,从民间艺术的发展特点和发展史入手,将其分类甄别,做好理论依据的铺垫和完善,引导研究者遵循理论依据进行探究,而不是盲目研究。其次,学者需要对相关的研究方法加以调整,有条理地总结民间艺术发展的背后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并使用科学的方法完善总结规律,推动民间艺术的不断发展。

(三)缺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相结合

民间艺术是基于民间技艺和审美形成的产物,在当下社会发展中仍可见民间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学者在民间艺术的研究上应本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相结合的策略展开。目前相关民间艺术的研究组织及机构对于研究民间艺术更多的是注重对民间艺术形式和理论的研究,即对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种类与内容细节等方面展开研究,缺乏对现代社会中正在发展的民间艺术关注。在研究策略方面,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没有相结合,这一方面不利于民间艺术研究新视野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导致民间艺术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不利于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导致民间优秀艺术文化的流失。

(四)缺乏橫纵向深度研究结合的方法

民间艺术研究内容较广,因此在研究策略上学者要从横纵两个维度进行切入,横向研究艺术的种类和不同类别内容之间的发展史、差异性、共性等,纵向研究民间艺术的大发展趋势、共同体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等。结合目前民间艺术的研究来看,学者很难将民间艺术研究从横纵两个维度切入进行研究。一方面,局部研究大于对整体艺术的研究。很多学者在民间艺术的研究上,更多的是选择局部艺术品类进行研究,而缺乏对民间艺术整体性的探究;另一方面,横纵维度研究难以平衡。在国际民间艺术的研究领域中,经常出现不同的理论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横向上进行研究切入,而某些学者则另辟蹊径,认为从纵向上切入更合理。至于到底应从哪个角度进行研究,没有一致的观点。

二、民间艺术研究的新视野

(一)看到艺术背后的价值性

民间艺术在不断发展中彰显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瑰宝,因此学者在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要加强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在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科学方法完善的基础上,同时要看到艺术背后的价值性。随着各国贸易经济的不断来往,多元文化态势已成为当下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基于多元文化的背景,学者既要对民间艺术进行深入探究,通过研究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汲取世界各地文化的优点,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还应在不断的研究中看到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性,展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艺术探究。

(二)全面深入进行艺术研究

民间艺术研究时大家往往受到艺术品类的影响而在研究上难以做到全面深入,而这也是现阶段民间艺术研究的不足之处,对此,学者在新视野下应积极进行研究方法创新,从多个维度、多个点进行研究切入,全面深入展开对民间艺术的研究。首先,建立民间艺术的研究主题,即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掌握哪些情况等;其次,以品类为线索,做好各细节研究的相互关联,力争研究广、研究细;最后,平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把握好研究个体和研究整体之间的关系。

(三)带有发展眼光进行艺术研究

民间艺术研究的目标不是单纯的去追溯艺术发展的源头和发展历程,而是要求学者在研究的基础上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推动艺术发展,创新出具有现代气息的“新艺术”。基于上述艺术研究宗旨,学者在对民间艺术展开研究时应健全自我的研究观,带有发展眼光去研究,在研究中对于艺术中的优点进行传承和发扬,而对于不良的内容要自觉摒除和抵制,引导传承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富有现代气息和正能量的民间艺术。

(四)客观认识现阶段的研究不足

民间艺术研究是基于客观认知角度和科学方法基础上展开的文化探究与创新结合,在研究的视野拓展上学者应客观认识到现阶段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从问题总结和创新发展两个基本点出发,扎实研究、总结研究、创新研究,不断推进民间艺术研究的现代化、科学化。首先,学者应树立客观公正的艺术研究观,对于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问题进行反思总结,认识到艺术研究的重要性。其次,在问题总结的基础上,实现“实际问题,实际解决”,不搞形式研究,真正将民间艺术研究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一项工作来进行。

三、民间艺术的研究方法策略

(一)完善理论和方法

理论基础是展开民间艺术研究的根本点,科学研究方法是民间艺术研究行为的指导纲要,综合现阶段的民间艺术研究状况来看,首先学者应加强研究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的完善。在不断的民间艺术研究中,学者需要结合研究主题思想和成果,加强完善研究理论,如开设民间艺术学专业等。如历史研究学,由于历史相关的研究不具备系统性,因而我国高校应开设历史学专业,从而加强专业人士的培育,完善历史研究理论。与此同时,由于民间艺术研究未受到普遍重视且研究体系不够完善,学者要加强对研究理论知识的丰富和拓展,建立科学的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按照正确的思路和程序进行研究,挖掘艺术背后的真正价值。

1.使用“主题学”研究民间艺术

主题学本是一种用于文学作品研究的方法,可分析对比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学对某些问题的不同表现方式,从中找出拥有不同背景的作者对于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在使用主题学时,学者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做平行研究。在研究民间艺术时,使用主题学的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逻辑更加清晰。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民间艺术的主题研究,同样需要分清主题与母题间的关系,如此才能围绕母题的原型,从而探索其在时空发展中的演变脉络。

例如,在《麒麟送子考索》一书中,作者张道一将“麒麟”这一要素的母题加以分析,寻找到“麒麟”意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象征,更好地解释了相应主题。经过张道一的分析,读者明白了“麒麟送子”的母题来源于中国传统中“多子多福”的主题,并按照时间线索展示了“麒麟”的母题发展过程。如此一来,“麒麟”的意向便有了完整的解释,其在民间艺术中的表现意义得到准确定义,这对民间艺术理论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2.横向对比不同种类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在艺术史体系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值得学者投身其中,从而发掘出更加丰厚的艺术内涵。在古代中国时期,不同种类的民间艺术之间交往十分密切,部分民间艺术种类具备共通的创作主题,在创作要素与意象的理解上持有相同意见。因此,在研究民间艺术时,学者的眼光需要向外打开,以横向对比的方式比较文学作品、手工艺品与建筑等类别的艺术形式,寻找其中的异同。在对比研究中,学者仍然可以使用上述的主题学方法,按照主题的不同寻找作品,然后加以分析。

(二)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研究是为民间艺术研究提供一定的思维导图和方法策略,而实践探究则是推动民间艺术不断稳健发展的前提基础。首先,学者在开展民间艺术的研究时应以专业规模化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不能盲目研究和切入,导致研究的形式化。其次,要在研究基础上加强实践探究,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丰富民间艺术的形式,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如学者在某一品类的民间艺术研究上,在对其发展、艺术形式等展开研究的同时,可以组织人员适当进行本艺术的表演,再现艺术的魅力,增强研究人员对艺术的研究印象。同样在实践中,学者还要围绕“研究推动发展”的中心思想,进行现代文明特色民间艺术的打造,如中国的戏曲文化,在研究各地戏曲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表现形式中,学者可以鼓励研究人员发扬传承该项文化,在实践中融入当下社会特色,推陈出新,创造当今时代大家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

(三)局部研究和整体相结合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审美需求和生活所需的产物,是各地民俗文化的象征,在展开研究的同时,学者不仅要遵循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同时还要做到局部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从横纵两个维度进行研究。首先,学者应做好局部研究,然后再结合整体研究主题进行总结和展望。如以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为主题案例,学者可以以历史朝代为线索进行研究,也可以以中国地域划分为线索进行研究等,但无论以什么线索进行研究,学者都应做好研究的记录、分析、总结等,从理论到实践,做到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局部研究基础上,结合主题和线索进行整体研究,从横纵向维度上进行切入,对艺术的基本内容和背后价值进行关联,全面研究。

(四)建立艺术研究信息库

民间艺术作为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和艺术瑰宝,在研究中除了要对不同品类的艺术进行详细的记录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将其整理和完善保存,为子孙后代留下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随着科技的不断完善,在民间艺术研究的范畴中可适当借用信息技术来展开,还原艺术的发展历程,建立艺术研究信息库,通过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推动艺术的交流和共享。首先,在艺术研究中对于艺术的发展历史、母题中心思想、子题表现形式等,都应详细记录,力求真实和全面;其次,建立艺术研究信息庫,为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好铺垫,推动各地区民间优秀艺术的交流和共享,为新时代民间艺术发展创新提供空间平台。

四、结语

民间艺术研究对历史文化的发展研究等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其不仅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对文化审美和创造的见证,同时也是创新文化、推动时代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现阶段的民间艺术研究策略上,仍缺乏一定的视角和空间,对此首先应看到民间艺术的背后价值性,完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其次,采取实践和理论知识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先局部、再整体的研究策略,做好艺术研究和文化创新发展的紧密衔接;最后,借助科技力量,建立艺术研究信息库,推动世界各地优秀民间艺术的交流共享。

参考文献:

[1]李兵.民间艺术研究的视野与方法[J].美术,2018(07):148-149.

[2]刘淳.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方法论之我见[J].社会科学家,2011(10):43-46.

[3]徐燕琳.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早期探索和实践品格[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8(03):84-87.

作者:张小伟

艺术文化研究论文 篇2:

基于灯芯草艺术文化研究的校本课程进行美术创作的综合探索

摘 要:为实现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我们借助课题研究,横向与纵向传播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美术创作题材、形式、材料的综合探索。笔者认为可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探索本土灯芯草历史文化,开展题材方向研究;根据选择灯芯草的题材方向,确定艺术表达形式;以灯芯草为创作材料,进行创意创作;将灯芯草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校本课程。以期能够达到美术教学促进文化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人格素养。

关键词:灯芯草艺术文化;校本课程;美术创作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学科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强调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一幅美术作品的诞生,除了作者精湛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表现以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人文修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材料、美术与科技……美术与很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美术创作的创新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材料巧妙运用、来源于科技创新、来源于传承文化……基于对本土传承文化,创新美术创作的探索,我们以“灯芯草艺术文化研究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为课题,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民俗风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以灯芯草文化为题材、选择不同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以灯芯草实物为材料,进行创意创作,开展一系列的美术专项研究,横向与纵向传播美术知识与技能,再将研究成果分类整理成校本课程。下面具体阐述研究成果实践过程:

一、探索本土灯芯草历史文化,开展题材方向研究

为了开展题材研究,我们梳理了有关灯芯草的文献,发现文献资料非常匮乏。于是我们从身边的人和一些组织入手调查,知道早前我们生活的地方(番禺大石)就有很多人种植灯芯草或从事灯芯草的工作。灯芯草是我们本地的三宝之一,由于经济的发展,土地被征收建房,灯芯草慢慢退出大众的视野。但在我们地方历史发展中,灯芯草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它的传统工艺,是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灯芯草传统工艺的传承人熟知大石灯芯草的发展历史、传统工艺技术,经常活跃在媒体和传承灯芯草工艺的一些活动中。我们请了区代表性灯芯草工艺传承人梁强先生,到学校进行了“大石非遗项目:灯芯草工艺进校园”的讲座。通过讲座,学生认识了灯芯草生长的样子;人们是怎样收割灯芯草、晾晒灯芯草的;现场展示了挑灯芯,传统卷灯芯花的技艺;学生还动手学卷灯芯花。这个过程下来,我们总结了几个美术表现的题材方向:灯芯草的样子;割晒灯芯草;挑灯芯草;卷灯芯花;灯芯草传承人;灯芯草节等。

二、根据选择灯芯草的题材方向,确定艺术表达形式

围绕着这几个题材方向,课题组成员首先从横向研究,选择运用合适的形式来表现这些题材。既能让学生把握,又有创意。最后我们初步确定,从简单到复杂,整理出题材的相关图片信息,启发学生对题材进行想象创作。

(一)想象画的形式创作

这是小学生常用的方法。我们让学生通过视频、讲座、图片认识了解灯芯草相关的题材内容,然后进行灯芯草的自命题想象创作,学生以自己的视觉感受去发现和表现灯芯草的趣味美。

(二)儿童剪纸的形式创作

这是传统且现代的方法,以比较自由又有趣味性的方式创作。学生表现的灯芯草节场面,选择用黑白红三色搭配剪刻,画面生动有趣,表现出灯芯草节热闹的场景,充满着儿童气息和故事的趣味性,明快而富有艺术感。

(三)小版画的形式创作

运用纸版、树脂版凹凸制版,用黑白版画形式,表现出灯芯草的历史感和艺术性,起到宣扬、传承文化,追求艺术美的目的。同时,设想将部分优秀版画作品,通过现代技术直接印到一些生活用品中,比如:抱枕、文化衫、书包等物品中。让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这创作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收获满满,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灯芯草的相关文化,达到以美术教学深入到文化教育的目的。

三、以灯芯草为创作材料,进行创意创作

灯芯草最大的传统价值是药用价值,我们研究的目的是用美术形式,宣扬、传承我们的本土文化和对灯芯草艺术文化的开发和利用,除了以上题材方面的创作,我们进行纵向研究,计划用灯芯草作为原材料来进行艺术创新创作。

首先我们选择合适的灯芯草或灯芯,进行有效处理之后,比如染色、剪切、选段等等,再进行平面的粘贴创作。作品形式多样,比如风景画、人物画等等,粘贴时比较难把握,但效果容易显现,富有手工创意感,深得学生的喜爱。

灯芯草是一种柔韧塑形非常好,可以长时间干收藏的草,适合进行草编设计。我们设计编织一些立体的艺术作品,比如动物形象,马或一些抽象的立体形象作品,作品拙味感强、朴素,很有艺术性。草编不同于一般的创作手法,平时学生接触比较少,操作起来难度也比较大,在制作时,我们从单个肢体再连接成型的方式进行,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趣味性。

在用灯芯草作为材料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创意无限,感受到遇见材料、遇到创意的创作快感。

四、将灯芯草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校本课程

我们把整个研究过程的成果,经过分类,题材认识、题材创作、创意创作,进行整理和编辑,形成有过程、有实例、图文并茂的有质量,可持续使用的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

通過这次课题研究的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本土灯芯草的文化发展,在探讨过程中提炼题材、在题材表现上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利用灯芯草作为材料,深入的进行美术知识的纵横探索和美术的创意表现探索。

学生学会在广泛的生活文化情境中,运用美术知识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实现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实现了美术课标中的以美术教学达到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

基于灯芯草艺术文化研究的校本课程,横向与纵向传播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美术创作题材、形式、材料的综合探索。让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更好地联系起来,达到美术教学促进文化教育的目的,进一步实现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能力,进一步实现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人格素养。

作者:刘志茹

艺术文化研究论文 篇3: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马鞍的艺术文化研究

游牧民族以水草为生,极其崇尚自然,并且把对自然地美好憧憬与愿望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过着迁徙的生活。因此马鞍具是蒙古族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对马鞍具的制作和装饰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历史悠久。而马鞍作为卫拉特蒙古族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也是骑马者显示身份的重要装饰物。“人靠衣装,马靠鞍”,卫拉特蒙古族人对马鞍的质量的优劣、品质的好坏非常注重,对于卫拉特蒙古族来说马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卫拉特蒙古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鞍马文化。卫拉特蒙古族爱马、饰马的美好传统,使其族人的鞍马制造工艺得到了高度发展。

新疆卫拉特马鞍具的发展历程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从小把马当作自己的生活和生产伙伴。马鞍具的制造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春秋战国时期,西部草原也出现了匈奴人使用的马面饰和马鞍具,较东胡更进一步,已具防护和装饰双重功效。匈奴马鞍鞍体简单低矮,前后鞍鞒尚未出现,类似座垫。鲜卑族属东胡部落,其鞍马文化有了长足发展,其鞍座为前后鞍鞒凸起,鞍体扁宽。继鲜卑之后,“突厥鞍”在一段历史时间内曾经非常著名,“突厥鞍”的前鞍鞒较前代鞍鞒做了一些加高,后鞍鞒则仍保持的相对较平缓些,这方面的改进是为了防备骑士驾驭马匹向坡下俯冲奔跑时栽下马来。而且,马鞍上也开始出现了纹饰,只是纹饰表现显得有些古拙。继突厥之后统治草原的契丹族,创造了不同于前人的具有独特草原韵味的辽文化,辽鞍在整体构架上比前代的“突厥鞍”要宽,前鞍鞒在“突厥鞍”的基础上再次加高,后鞍鞒设计上略低与前鞍鞒;鞍饰也由之前的质地普遍单一发展为金、银质及玉石镶嵌等多种多样;马鞍的大部分纹饰也由简单古朴发展到了繁复华贵,马鞍制作工艺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更加完备装饰全马的鞍马饰具。

裸鞍的制作工艺

自成吉思汗统治草原以来,蒙古民族便以马背上的民族而驰名于世,成吉思汗的铁骑曾驰骋欧亚大地,震撼世界各国。卫拉特蒙古族马鞍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在马鞍的选材讲究,坚固耐用,造型美观,乘坐舒适。而卫拉特蒙古族马鞍的制作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一副马鞍是由两块凸形的左鞍板、右鞍板和两块凹形的前鞍鞒和后鞍鞒组成。前后鞍鞒是用两个树杈子,坚固结实,节点作用,用桦树原木作俩块鞍板,大部分都是桦木,桦木木质坚硬,细腻。表面比较光滑。桦木砍倒以后,一般要干燥三四个月才能使用。

裸鞍上面坐包要用牛皮等包起来,下面要衬上鞍屉,左右加大韂小韂,前后穿上捎绳,才能成为一付完整的马鞍。大韂是香牛皮做的,上面有轧出来的各种民族图案,呈现一个大凹形。捎绳的作用主要是人骑马的时候,还可能在褡裢里多少装一点东西,同时驮在马身上,为了防止褡裢掉下去,就要用捎绳把它们捆上。一副马鞍上,必须配备两条捆肚,前捆肚从马的胸部下面、后捆肚在马肚子下面揪紧。马镫由镫绳和镫盘组成,镫绳穿在前鞍鞒后面、鞍板前面的孔里,样子很像人们的裤带,一端有带卡子,一端有窟窿眼,可以根据骑者的腿长腿短,随时加以调整。为了防止镫绳磨着人腿,提高骑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要用一小片香牛皮或者栽绒把它盖上,在汉语中把它称作小韂或者夹垫。要用两到三个银泡钉将小韂固定在底座上的栽绒下面,小韂上也会有一定的装饰图案,一般上都是刺绣或压成。

马鞍的样式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样式也有许多变化,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一、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马鞍样式也有其不同。就算是在同一个部族内,马鞍方面也有细小的不同;二、马的种类不同,也会对其马鞍的样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新疆马在体型上要比蒙古马大,所以马鞍的样式上也是有一定差距的;三、根据其使用中功能性的异同,如赛马用马、狩猎用马、战争用马的不同马鞍,他们的样式就会又有不同;四、最后一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喜好,马鞍也会有不同的样式。马鞍具的造型注重流线型、饱满、简洁。

卫拉特蒙古族马鞍的装饰特征

卫拉特蒙古族转场、放牧、出外办事和参加竞技活动都离不开马,因而对马鞍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卫拉特蒙古族生活的环境长期就是美丽多姿的草原,蓝天白云草地的美景造就了他们崇尚色彩的习俗。对红、白、蓝、绿尤其喜爱。因此在其器具上不可缺失的点缀有珊瑚、宝石、银器等。在卫拉特蒙古族人民刚刚驯服马之后,只是制作了简易的马鞍,即一种制作简单的马鞍具。清朝以来,卫拉特蒙古族马鞍具的装饰艺术和材料选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卫拉特蒙古族马鞍的装饰多在前后鞍鞒和鞍翅上,并且用金、银、珐琅等材料,錾、刻、镶、嵌、镂、雕等工艺,装饰制作出各种各样卫拉特蒙古族人民喜爱的图案。用鎏金压条装饰马鞍的边缘。前后鞍鞒、左右鞍翅的均金饰件的造型是属于蒙元时期的马鞍风格,并且用纯金锤鍱的技艺制成,前鞍鞒正中錾刻一栩栩如生的动物,如卧鹿、羊角,周边装饰以云纹花草。纹样布局大方合理,錾刻技法娴熟流畅,具有极其鲜明的卫拉特民族风格。有皮质和毛织品两种在鞍韂边,有团寿、团福、团龙等多种图案装饰作为中心图案。鞍韂边装饰有回纹、卷云纹等。装饰技法用绣、补、贴、缝、纳等。鞍座、软垫、鞍桥、鞍翰、鞍花上。其中软垫、鞍韂多用刺绣加以装饰,都具有突出的草原

风格。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许亭(1989-)男,汉,籍贯:山东广饶,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作者:许亭

上一篇:林业宣传探讨论文下一篇:中医药药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