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民间艺术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艺术民间艺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21世纪是不断突破的新时代,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作为新型艺术形式诞生并非偶然,强大的科技助推是主要原因。生长在如此相似的环境下,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的解答十分耐人寻味。从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艺术形式角度出发,对两者的纵横向度发展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追溯两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第一篇:艺术民间艺术论文

注重学校艺术教育,弘扬优秀民间艺术

摘 要: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当地优秀传统艺术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应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当地民间艺术,形成自身特色。

关键词: 学校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 渗透途径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和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是学校艺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校要加强艺术教育,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渗透优秀民间艺术,形成自身特色。

一、重视优秀民间艺术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语言到服饰,从节日到习俗,外来文化都在强烈冲击传统民族文化。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孩子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缺失显得尤为严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他们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渐渐淡忘传统文化。针对此,中小学校应在坚持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大胆引入优秀民间艺术,把传承民俗文化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点。

优秀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继承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将之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形成自身特色。

优秀的民间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其中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欣赏观摩、参与其中,普遍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有效贴近生活体验和感受,加强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因此,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培养一批爱好者和接班人,是广大艺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学校艺术教育渗透优秀民间艺术的途径

课堂上注重民间艺术教育的同时,学校教学大环境也应充满民间艺术文化气息,因为学校的整个环境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学校应利用教学楼墙壁及文化长廊展示各种民间艺人的作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感受民间艺术的美。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区,亲身体会优秀的民间艺术。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作用。

因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艺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同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行为密切相关。民间艺术的实践属性与课程的实践属性自然相契合,这使得民间艺术在艺术课堂中的渗透成为可能。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独特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大众的、生活的文化,不仅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而且代表着本地方群众的审美和生活习惯,是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艺术课堂中渗透民间艺术,是吸收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更使教学生活化、趣味性。艺术教师可结合专业优势,有侧重地选择本地民间艺术精华,灵活用于课堂。如美术类,可侧重挖掘农民画、社火脸谱、刺绣香包、编织、彩绘泥塑、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音乐类,可挖掘地方民歌、秦腔、小曲、民间舞蹈、皮影、民间传说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地运用于课堂,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校园环境创建中加强民间艺术的渗透。

在学校文化长廊的墙上,设计一个完整的本地优秀民间艺术的主题框架,它包括:主题名称——主题由来——主题网络图——主题资料(师生教学活动的照片、学生作品、本地民间艺术文化特色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主题总结。其次,也可以利用教学楼走廊墙壁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剪纸作品、编制作品、陶艺作品等,经过装饰、装裱后展示出来。注重营造教育性、丰富性、艺术性、参与性、操作性、探索性的校园环境氛围,以此充分激发学生探索、创造、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在自然、愉快的环境氛围下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获得自我认同,提高审美能力,发挥其创造性。

(三)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参与民间艺术,加强艺术教育。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庙会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地方性节日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艺术教师应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区,欣赏元宵节的舞龙、舞狮子、跑旱船、跑纸马、蜡花舞、踩高脚高台、打花鼓、耍灯笼等20多种优秀民间艺术汇演,并且动员学生参与其中扮演各种角色,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演艺方式进行表演;领略“五月十八”、“四月八”庙会时节唱地方戏曲的深意,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了解;带领同学们参观民间艺术家的木雕、泥塑、葫芦雕刻、面塑、草编、刺绣、剪纸、绳艺串珠、手编等20种民间手工艺作品,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美的热爱,使其体验到主动探索与合作的乐趣,使得当地优秀民间艺术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下去,从而使学校艺术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就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将其精华作为教学内容,更应该拓展学校展示优秀民间艺术的空间,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对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对某一艺术形式进行改进并作创新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美术研究,2003.

[4]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陈雅玲.怎样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曹亚玲

第二篇: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之艺术形式关系探究

【摘要】21世纪是不断突破的新时代,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作为新型艺术形式诞生并非偶然,强大的科技助推是主要原因。生长在如此相似的环境下,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的解答十分耐人寻味。从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艺术形式角度出发,对两者的纵横向度发展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追溯两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关键词】生物艺术;传媒艺术;艺术形式

一、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之纵向历时发展

众所周知,当代所呈现的成熟完备的各种艺术,其形式载体与特征绝非生来如此,而是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进而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而完备,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的过程。由此可见,一个艺术的“生成”要经历悠久的发展过程。

生物艺术作为一个前沿的年轻学科,是生物学和艺术最激烈的交叉碰撞,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结合,是艺术的进步,更是人类的进步。若要探究生物艺术的艺术形式,首先,需厘清生物艺术的概念。生物艺术在狭义上而言,就是活的,有生命的艺术。当然,这也并非是我随心所欲的定义,而是引用了路易·贝克的观点,“生物艺术也就是生命艺术”。就广义概念而言,生物艺术指的是艺术家将各个生物特征符号化后,通过艺术形式重构生物艺术作品,其表现特征包含无生命体和有生命体或者两种兼容的形式。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19世纪上半叶摄影的诞生,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再次分流,这次分流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艺术群体,这便是由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组成的艺术集体—传媒艺术。[1]从概念的两方面分析认识,广义上的传媒艺术范围甚广,涵盖一切艺术品类,所以不作为这篇文章的探究点;在狭义上而言,传媒艺术主要是借助科技的迅猛发展,并蕴涵着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的艺术形式。传媒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也促使传统艺术格局发生了新的扭变,这也是给我们提供从传统的艺术认知中脱离出来的机遇,用新的思维和方式重新诠释这一新型的艺术群体。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思维的一种挑战。

二、艺术形式的内在形式分析

艺术形式的研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研究,更是其内容的剖析。只有当我们把形式拿来同材料,以及由形式通过艺术作品的内容赋予它以新的生命的材料一起加以考察时,形式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示出来。

1、内容要素的联系分析

探究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艺术形式内形式关系时,考察了两者共有的要素及其内在的联系。由于艺术不同深度的融合发展于社会系统之中,避无可避的会与社会的各种组成因素产生着复杂而又耐人寻味的关系。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提出,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去呈现。而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的创作恰恰是艺术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把对于生活的思考融于艺术中,体现超越现实物象的艺术价值,使作品更具有了集中性、典型性与艺术性。

2、内容特征的对立分析

权衡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成就,不仅要注重内容的诠释,还应该分析艺术形式是否完满地呈现了内容。因此,我们以内容特征为依据,将其分为两部分,即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传媒艺术的内容特征多为摄影、电影、广播电视类等等,属于再现艺术;而生物艺术内容特征较为广泛,有声乐、绘画、影视类等等,既属于表现艺术,又属于再现艺术。虽然两者的内部构造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体系,但是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都是新时代背景下所诞生的艺术群体,并且都为人类艺术打开了新格局。

三、艺术形式的外在形式分析

1、科技性的联系分析

现如今,科技性无论对生物艺术还是传媒艺术都是极其重要的“灵魂”定位,从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发展史来看,很多创新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是因为科技的推动发展。艺术是一种情感诉求,科技则是一种便于诠释的工具;艺术传达精神世界,科技改变客观世界,那么,科学和技术的融合就是将精神世界通过“媒介”客观实在的展现给受众。

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指科学技术在传媒艺术的生产、创作、传播和接收过程中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具体来说,指的是科技在传媒艺术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深度拓展,是介入对传媒艺术本身形态、传播与接收方式和价值实现等方面所产生的非可取代性的影响。[2]生物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全新生物结构下的生命艺术。科技性的推进也对生物艺术本身的形态和传播的方式,以及重构生命价值等方面产生了深遠的影响。生物艺术的科技性更多表现的是科技智能与人类的融合,在接近或超越人类智慧的“奇点”状况下创作艺术。因此,“科技性”无疑占有两大艺术群体的“灵魂”地位。

只有在技术突破的不断冲击下,艺术才会保持新鲜感、绽放魅力、让人心旷神怡。

2、艺术形象的对立分析

探究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艺术形式外形式的对立关系时,分别从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审美方式和物化形式三维度加以分析。

首先,以存在方式作为依据,可以划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传媒艺术的内容特征多为摄影、电影、广播电视类等等,属于时空艺术;而生物艺术内容特征涵盖范围较广,同时包含三种艺术特征。

其次,以审美方式作为依据,对艺术进行分析,艺术是由审美创造与审美接受两部分构成。生物艺术的研究,目前主要限于视觉艺术领域的探究,另附加少量的声音和装置艺术。而传媒艺术的发展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高度融合发展。因此,传媒艺术独具视听艺术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而生物艺术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更加丰富,是具有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穿插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艺术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

最后,以物化形式作为依据,可以将艺术作品划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生物艺术是一种在传统艺术形式上加入新“媒介”的艺术,打破传统艺术作品“静”的本质,所以,生物艺术既是动态艺术又是静态艺术。传媒艺术则更多地追求技术性“质”的物化表现,属于动态艺术范围。

四、结语

总体上看,在纵横对比中,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联系统一,首先基于他们艺术形式的结构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使用的物质材料或是支撑主体都与科技性牢牢捆绑,同时他们都直接产生于人类生活,亦或是诉说人类生活等等。综上所述,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是在有限的时空中绽放出多样中建统一,共生中现差异的无限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胡志锋、刘俊:《何谓传媒艺术》,《现代传播》2014年第1期,第72~76页。

[2]刘俊:《论传媒艺术的科技性》,《现代传播》,2015年第1期,93~100页。

作者简介:

于春瑶(1995.10.08),女,汉族,籍贯:辽宁省瓦房店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综合艺术媒介材料与实验研究。

通讯作者:

任戬,大连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作者:于春瑶 任戬

第三篇:浅析地域民间艺术融入中学艺术课堂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地域民间艺术是具有一定地域特色,是一定范围内人们创造出来的艺术文化概括,通过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洗礼而逐渐被大众所熟知热爱。民间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地域文化,很多中学生接触比较少,因此逐渐远离,比如对于安溪的铁观音茶文化,藤铁工艺、闽南南音等等。国家大力提倡将民间艺术教学融入普通教学发展中,通过特色民间艺术丰富课堂内容。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中学艺术课堂更加注重民间艺术的学习。如何在中学艺术课堂中大力开展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弘扬并构建具有安溪特色的中学地域文化艺术课程体系,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地域民间艺术在中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见解。

关键词:地域;民间艺术;中学艺术;课堂

一、 引言

艺术教育是一项欣赏教育学科,可以为学生的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艺术是需要从小进行培养的,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有一定作用。在艺术的海洋里可以挖掘其潜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艺术的灵魂魅力。中学艺术课中,很多教师在展开艺术作品的教学时,内容比较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将优秀的地域民间艺术作品融入中学艺术课堂,不但传承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意义,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民间艺术作品的鉴赏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了解劳动人民的结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积极性。

二、 地域民间艺术对中学艺术的影响

(一) 什么是地域民间艺术

地域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福建主要的民间艺术主要包括,安溪铁观音文化(茶文化传说、包装、制茶、茶艺等)、安溪藤铁工艺、安溪蓝印画布、闽南南音、闽南高甲戏等,这些具有丰富地域民族色彩的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流传下来。此外,民间艺术的传扬得到众人的认可,其中有年画、茶艺、陶瓷、剪纸等等,众多的民间艺术作品反应当地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民间艺术中,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承,将民间艺术的特性挖掘,从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方式可以让中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发扬民族精神,因此民间艺术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影响,民间艺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窄,中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就需要将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课堂教学,传承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精神发扬光大。

(二) 中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主要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是在中学阶段,所以对于中学艺术教育而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是一个过渡阶段。因此不论以后走向高校还是踏入社会,中学阶段的发展对于个人的成长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在中学学习阶段,将地域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课堂,是对民间艺术的尊重,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让中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是艺术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中国的传统民间文化体现的是时代劳动者的热忱和智慧,是历史长河流淌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洗涤的保留,將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进行系统地介绍和科学地融入中学课堂,让中学生实际了解博大精深的地域民间艺术。

三、 地域民间艺术融入中学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 地域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特殊性

地域民间艺术反应本地区的艺术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构成形式比较多,一般是通过内容与具体素材的结合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精神传承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种作品极大地还原了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中学生更加容易领会。对于民间艺术的表达形式和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中学生进行艺术学习。激发中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民间艺术具有质朴的风格,创作的内容源于生活,更加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性,这使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通过民间艺术学习的过程,更加了解民间艺术作品的意义,通过实践的方式体会民间艺术带来的乐趣,有助于提高中学艺术教学质量。

(二) 将地域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课堂

艺术课堂是讲授艺术基础知识的地方,将地域民间艺术融入中学艺术课堂,需要对艺术课堂的教学目标进行规划,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中学生还处在好奇心比较重的阶段,课堂中理论知识学习相对枯燥,将地域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课堂,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的方式感知民间艺术的魅力。比如安溪藤铁工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藤铁的工艺造型,探究藤铁工艺的艺术价值,结合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整理,将地域民间艺术融入课堂,充分了解安溪藤铁的制作过程等。在艺术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艺术的方式了解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运用动手的能力充分表现自己对民间艺术的思想,将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三) 地域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地域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色彩,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感知本地域的民间艺术文化力量,启发学生领略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艺术的风格和价值。通过历史的传承和民族的发展,让学生理解家乡民间艺术的意义,更加热爱本地区的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将地域民间艺术融入中学艺术课堂的探究

(一) 普及地域民间艺术 激发学生兴趣

地域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本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理论,学会感知民间艺术的不同审美,通过质朴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迅速地接受。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参加展会,多方面地接触和了解民间艺术,还原艺术本身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习的课程,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了解当地的文化艺术,探究民间艺术的发源和流传,通过探索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民间艺术,将被动的理论学习变为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所和地点都可以感知民间艺术带来的感染力。

(二)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地域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典型的生活色彩,因此在民间艺术的素材中,生活元素是必不可少的。民间艺术的作品制作一般比较简单,实用性比较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将民间艺术的表达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挖掘在民间艺术中对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结论,提升自己专业水平,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五、 结语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地域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课堂进行探究,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通过动手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中学艺术课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对中学艺术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陈建勋,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

作者:陈建勋

上一篇:学前教育研究论文下一篇:实践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