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民族音乐论文

2022-04-18

12年4月28日,我国文化艺术类最高规格政府奖——“文华奖”的子项目“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在沈阳落下帷幕。此次比赛按乐器类别分为七个板块,即吹奏组、拉弦组、弹拨组、打击组、小型民乐组合、传统器乐合奏组以及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组。赛事分别在成都和沈阳两个分赛区展开。全国(内地)共有37所艺术院校的一千三百余名选手参与了博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艺术文化民族音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艺术文化民族音乐论文 篇1:

传承南音艺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摘要:南音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本土南音艺术走进课堂,让它与音乐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民族音乐,了解本土文化,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更是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弘扬、传承南音文化,让学生喜欢并接受,是我们音乐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南音文化融入音乐教学。

关键词:南音文化;音乐教学;传承文化

南音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福建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区,是我们闽南人的骄傲??但遗憾的是,当代学生懂南音会唱南音的却非常少,可以说南音文化在现代青少年中处于断层状态?..不少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非常薄弱,对民歌、民乐不感兴趣,对于传统戏曲更是不屑一听,更不要说把民族音乐继续发扬光大。《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民族音乐,了解本土文化,使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操。因此在教学中弘扬、传承南音文化,让学生喜欢并接受,是我们音乐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南音文化融入音乐教学,下面谈谈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了解南音历史,加深学生对南音艺术的感情

了解南音历史及相关知识是学好南音的基础,但在现有的音乐教科书里,没有南音及相关知识。为此,泉州市文化、教育局还组织专家编印了《泉州南音基础教程》供师生选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如何把字科学有序地穿插编排于其中,使课堂教学更丰富、生动、更富有地方特色,更富有活力。在教学中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介绍南音的发展史,或者利用社区资源邀请民间艺人介绍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南音,即弦管、锦曲、南管,是源远流长的古老乐种,人称为“中國音乐的活化石”。自五代至宋元700多年间,泉州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大商港。泉州经济富庶,人文鼎盛,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五代时,泉州千家罗绮,歌台舞榭。南宋偏安东南之际,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百余年间踵事歌舞,舞弦急管,欢乐成风,其子孙僮仆竞相传习。一批批请来的教坊、音乐艺术家、纷纷流散民间传艺。因此,在长期安定的环境中,流传下来的乐曲,得以继承和创新。总之我们可以多渠道多方向的让学生多多了解南音史料,加深学生对南音的感情。

二、学习南音乐理知识,提高学生对南音艺术的兴趣

掌握一定的南音乐理知识是学好南音的关键,然而对学生来说,南音乐理仍然是极其陌生的。因此在教学时,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把南音乐理基础知识手把手的传授给学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耐心和钻研精神。

那么如何由由浅入深,教学南音的基础乐理知识呢?

可简单制订教学计划,让教师教得有序,学生学得轻松。如在1- 2年级时,可结合艺术教材的简谱教学,同时,让学生接触了解南音乐谱(工义谱),让学生知道其由“工、六、士、一、义”五音组成,知道其与简谱(1234567)不相同,是中国“四大古谱”之一。(西安何家营鼓乐社机谱、五台山寺院传管子谱、北京智化寺传合乐谱、南音工义谱合称“四大古谱”)

3- 4年级时,可结合艺术教材内容,教学生懂得看“工义谱”,会唱简单的南音。

5- 6年级时,可教学生南音唱腔,知道南音唱腔的特殊在于有许多特殊的唱腔、唱法,如“引揭贯摺”,“抑扬顿挫”等,并懂得简单运用。并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南音乐理方面的知识,如让学生了解;南音是古典音乐,没有复杂的和弦,这是乐器所局限,但三弦的低音,琵琶的中音,二弦的高音也是构成和弦;特别是琵琶的甲线,就是八度和弦。

让学生会唱几首南音曲子,是学生学到南音的基本体现。如在四年级下册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教学时,同时教学生唱首南音曲子,如《本千两金》、《元宵十五》等,也可以组织南音兴趣小组,或鼓励学生收看泉州电视台的相关南音栏目。总之,要让学生在每一学年至少学会2首南音曲子,这样积少成多,就能把南音这“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下来了。

三、将南音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化

南音是泉州特有的文化之一,但是现在只有一些老年人会吟唱。据调查,有80%的学生不喜欢南音,更不了解泉州本土的民间音乐。要改变这种现况,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要先从教育着手,从少年一代抓起。将南音融入音乐课堂教学。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曾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音乐课应该是一堂让学生充满好奇和兴趣的课,也是学生最受欢迎的课。”“南音生南国,曲曲寄深情;海外寻故知,泉城有知音。”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独具魅力,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深为闽南侨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被誉为“南音之都”的泉州古城,以至整个闽南南侨乡,南音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是元宵、中秋等传统佳节,举行规模盛大的南音大会唱,邀集海内外弦友同台演奏,彻夜萧管不绝,万户空巷、围观如堵的热闹场面,恰似民间音乐艺术节,让人心醉神迷,叹为奇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先放映一段录像:泉州市庆国庆五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泉州老年大学的舞蹈队表演的舞蹈,舞蹈中有拍胸舞,火鼎婆,舞蹈的音乐背景为泉州民歌,学生们观赏了从未见过的舞蹈,好奇心由然而生,学生们各抒已见,心理感受各不相同。实践证明南音作为音乐课的补充教材,走进音乐课堂,对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尽管现有的音乐课本上没有南音,但做为闽南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让本土南音艺术走进课堂,让它与音乐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学生接触它,了解它,学习它进而喜欢它,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好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让闽南音乐活化石——“南音”活在音乐课堂上,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傅敏玲

艺术文化民族音乐论文 篇2: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创新民器演奏艺术

12年4月28日,我国文化艺术类最高规格政府奖——“文华奖”的子项目“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在沈阳落下帷幕。此次比赛按乐器类别分为七个板块,即吹奏组、拉弦组、弹拨组、打击组、小型民乐组合、传统器乐合奏组以及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组。赛事分别在成都和沈阳两个分赛区展开。全国(内地)共有37所艺术院校的一千三百余名选手参与了博弈。在录像选拔(即初赛)环节中,取得复赛资格的独奏选手有265名、组合有29个。通过复赛最终进入决赛的独奏选手有135名、组合有25个。由此看来,从复赛到决赛的晋级比例分别为2∶1和1.2∶1。

由于进入决赛即有奖,所以最终共计产生160个奖项。本届文华艺术院校奖在设奖规则上变“分级”为“分类”,取消了原“等次奖”中惯用的“金、银、铜(牌)”或“一、二、三(等奖)”,也取消了原“入围奖”或“优秀奖”。原“等次奖”现通称“演奏奖”,原“优秀奖”现通称“鼓励奖”。在笔者看来,这种新规则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三点:1.减少主观争议,尊重客观差距;2.削弱等级观念,鼓励积极参与;3.构建和谐竞赛,倡导“以赛促学”。这是多年来国家级赛事在评分制度方面的一个重大改革,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长期以来,“金、银、铜”评价机制所诱导出的等级意识以及由等级意识发酵产生的功利心,让多少选手在赛场诚惶诚恐,让多少家长、老师在场外焦虑不安。这不仅严重影响到选手的正常发挥,更严重的是使原本一个诣在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健康的竞技活动变质变味,成了某些人“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的追名逐利的跳板,也从根本上改变和违背了赛事的初衷。此外,“艺术院校奖”的参与对象是全国范围内的艺术类高校。在目前还无法彻底消除或缩小地域发展差距的情况下,如果再不适时调整评奖机制,再不适度调整平衡机制,地方院校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必定会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丧失殆尽,发展到极端就是干脆放弃。届时,舞台上可能只会留下少数几所优势院校的身影。此种“孤月独明”显然不是相关部门希望看到的局面!而现在取消了“金、银、铜”,并不是否定差距和掩饰差距,相反是最有效地抑制了偶然因素,最大限度地肯定优势、肯定成绩,最大范围地保护了选手参赛的积极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本届赛事评奖机制的改革显得更人性、更合理、更朴实。

在新的评奖规则下,今年共产生72项演奏奖和88项鼓励奖。其比例为1∶1.2,二者基本保持了平衡。

一、各学院的奖项数量及结构

1.奖项数量呈现出三个层次

在上述160个奖项中,九所音乐学院囊括116项,占总数的72.5%。其中演奏奖60项、鼓励奖56项。各学院具体的获奖数目及奖别见表1。

从表1反映的数据来看,九所音乐院校明显呈现出三个层次:

第一、以中央、中国、上海三所音乐学院为龙头的第一层次。它们共获得奖项77项(其中演奏奖48项、鼓励奖29项),占九大院校总额的66%。

第二、以沈阳和四川音乐学院为中间力量的第二层次。它们共获得奖项21项(其中演奏奖10项、鼓励奖11项),占九大院校总额的18%。

其他院校共同构成第三层次。

2.往届同类赛事的回顾

作为“文华奖”子项目的“文华艺术院校奖”设立于2005年,也就是第二届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的时候。那一年,中宣部对“全面开花”的各类冠以“全国性”名号的文艺评奖活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之后,便确立了此项政府奖。第二届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由沈阳音乐学院承办。当时设置的常规乐器赛项只有琵琶、古筝、二胡和竹笛的独奏比赛,另外还增加了小型民族乐器组合和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及组合的比赛项目。当时全国共有1500名专业选手报名参赛。经初评后,有397位独奏类选手进入复赛,最终96名选手获奖。其中,89名为九大音乐院校的选手(45名等次奖,44名优秀奖),其奖项分类见表2。

2008年8月底“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三届全国民族器乐比赛”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笔者当时也对九所专业音乐院校的比赛结果作了一个详细统计,见表3。

3.三届赛事的比较

迄今为止,距第一届“文华艺术院校奖”的设立已走过8个年头。8年来,三次同类赛事一次比一次精彩纷呈,一次比一次更加催人奋进。当然,如果单从奖牌来看,分界的特点也很明显。

第一,总体的“三六线”。这是一条硬线,中央、中国、上海等三所音乐学院在三次比赛中所获奖项数量分别为75项、72项和77项,分别占九所院校总量的83.7%、73.4%和66.3%,显示出绝对优势。尤其是中央音乐学院始终当仁不让地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

第二,局部的“一五线”。相对而言,这是一条软线。它横亘于赛事承办方与其他地方院校之间,使赛事结果在局部体现出些许的差异。如第二届的沈阳音乐学院和第三届的西安音乐学院,特别是本届的沈阳和四川两所音乐学院,和上次相比,奖牌涨幅高达550%到1000%,在排序上分别为向前跃进了5个位次。

二、本次赛事的两大突出特色

与以往相比,本次赛事的现场呈现出两大特色。

1.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令人振奋

本届赛事继续沿袭第二届同类赛事的特色项目,即在传统常规乐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组的比赛。在此项目中,新疆艺术学院、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等民族性艺术学院大放异彩,选手的才能以及某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少数民族乐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据统计,该组共展示出15种少数民族乐器。其中,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的伽倻琴、杖鼓,云南民族大学的小闷笛以及西南民族大学的四胡的确鲜为人知。此次文华奖设立该项目的比赛,为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器乐艺术普及发展,传承少数民族乐器、乐种,挖掘、选拔优秀民族乐器演奏人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曾几何时,在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流行唱法的出现刚开始也是招来责声一片。后来又合并专业组和业余组,直至推出原生态唱法。面对这些革故鼎新之举,大家似乎再没有万炮齐鸣,而是逐渐从宽容到接受,从接受到欣赏,最后从欣赏到赞赏。这说明什么呢?第一,主办方在不断思考如何才能适应电视观众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探索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滞。第二,事实证明,新品种的推出,满足观众日益发展的审美需求。本次赛事设立的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独奏,体现的正是百花齐放。

2.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审美

音乐表演是一种舞台艺术。舞台艺术则意味着表演者要借助特定的舞台语言全面展示艺术的本质。对选手而言,技术的重要性当然是首当其冲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都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变化的趋势是评委们开始从单一对技术的评估发展到愈来愈重视舞台礼仪。也就是说先“形”夺人的视觉审美也在润物细无声地考量着评委和选手。

首先,关于服饰美。在这方面,大家一致认为,准备比较充分的还是上海和中央、中国三所音乐学院。服饰本身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表演元素。音乐表演比赛都是未闻其声,先见其人。如何将良好的艺术修养全面呈现给评委,得体的服饰是重要一环。需要说明的是,服饰美绝对不是价格贵贱的比拼,更不是炫富,而是如何量体裁衣和量“曲”裁衣。尤其是量“曲”裁衣,里面包含着对乐曲风格的拿捏和音乐情绪的理解。综合来看,体现着选手及指导教师的艺术修养。

其次,关于动作美。舞台上的肢体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从选手走上舞台的第一步开始,其步态、手势以及一笑一颦均被评委尽收眼底。用“行内”的话来说就是“选手走上舞台,评委就开始在心里打分了”。在演奏过程中更是如此,要讲究动静适宜。太静,则不生动;太动又有哗众取宠之嫌。

总之,肢体语言虽然很重要,但无论如何都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应该服务于音乐内在的表现,是辅助性的表达。

三、比赛显示的三个平衡问题

比赛结果中的几组数据彰显九所音乐学院在办学中的诸多特点或现象。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平衡问题:

1.乐器品种设置中的平衡问题

本届赛事所设置的“吹、拉、弹、打”四个组别基本上包含了民乐中的所有常规乐器。中央、中国、上海等三所院校在比赛中之所以名列前茅,它们的选手本身基础好、实力强是一方面。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们注重各组别的乐器品种(除上海音乐学院的打击乐外)均衡发展,齐头并进,见表4。

上海音乐学院在这三所院校中为什么排第三位?很显然,最重要的因素是品种失衡——失利在打击乐!表4显示,这三所院校在打击乐组共产生20个奖项,其中12个为演奏奖、8个为鼓励奖。而所有演奏奖则完全被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包揽,上海音乐学院只在鼓励奖中占有1个奖项的份额。此现象所反映出的问题,无论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还是从专业(方向)设置的角度,上海音乐学院都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地方院校在乐器品种方面的不平衡更显突出,有些甚至有盲区。盲区主要集中在“吹”、“打”以及“组合”方面,见表5。

这既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田野。完全有理由预见,谁迅速调整结构,保持乐器组别的均衡发展,下一届比赛就有可能“突出重围”。

2.大学与附中发展中的平衡问题

对九所音乐院校参赛选手的年龄组别而言,青年组与少年组几乎就是大学部与附中的代名词。本次赛事中九所院校青年组与少年组的获奖数目见表6。

对于演奏类的比赛,获奖选手的年龄组别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差别。一般来说,中央、中国、上海等音乐学院的青年组和少年组差别不大,而地方院校往往多靠少年组(即附中)的选手取胜,这是俗称的所谓“童子功”。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长期积累而成且“愈演愈烈”的现象和趋势。个中原因十分简单,也非常质朴。因为人往高处走,“附中的孩子向‘中央’,‘中央’的孩子向国外”。多年来,许多地方院校衡量其附中办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是:今年有多少学生考取了北京和上海的音乐学院。而对于这个事实,这三所院校又似乎并不领情。但不论怎样,地方院校只要“闪”出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秀选手,而且在某个赛事中“一不小心被上面盯住了”,则谁也挽留不了,谁也阻挡不住。就这样,地方院校的专业老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优秀的生源一个个“远走高飞”。这既是残酷的现实,确实也是常理常道。好比“山里的孩子想着山外,城里的孩子想着国外”,谁能抵挡?

从表6来看,绝大多数院校所表现出来的大学与附中的比例超乎寻常的平衡。但沈阳音乐学院的情况有些特殊,居然大学部与附中的实力相差如此悬殊。此现象委实耐人寻味。

3.技术与艺术的平衡问题

客观地说,能够进入复赛,选手的技术肯定不会太差。而能从复赛中脱颖而出,继续保持领先,则绝对不仅仅是技术的优势,而是综合素质、是艺术层面的东西在发挥作用了。艺术讲究超乎其技,得乎其道。无论是一名选手,还是一名演员,技术的高超都不是全部,艺术的魅力才真正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前面提到过,全国从复赛进入决赛的独奏类选手平均比例为2∶1,但北京和上海的三所音乐学院平均为1.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仅如此,它们进入决赛后的选手最终冲刺演奏奖的比例也高达1.6∶1。这充分说明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对技术的训练,也重视对素质的培养。相比之下,其他从复赛中出局或与演奏奖失之交臂的选手,其实技术上的差别微乎其微。究其因,普遍认为是缺少“艺术”含量。表演学科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保持“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如何造就艺术家而不是培养技术员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课题!

“大赛承载的是希望,拼搏的是过程,收获的是经验;大赛继承的是传统,展示的是当下,开拓的是未来。”——这是沈阳音乐学院的感言,也是所有参赛选手的共识。评估一所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质量,比赛的奖牌当然不是全部、更不是惟一的参照,它只是我们多维度认识问题的一个支点。成绩比奖牌重要,进步比成绩重要!提升实力、持续发展永远是硬道理,调整结构、合理布局永远是实现学科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推进民族乐器演奏艺术的创新,加强学术交流,谋求共同发展永远是比赛的主题。我们愿意怀着美好的愿景拭目以待,因为真正的比拼永远在“下一次”。

陈明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责任编辑 荣英涛)

作者:陈明

艺术文化民族音乐论文 篇3:

城镇化影响下齐齐哈尔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生存发展途径研究

摘 要:新时代生活环境的变革对根植于传统生活环境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带来了巨大冲击。城镇化建设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产生冲击,传统音乐舞蹈同样面临窘境。研究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传统脉络,熟悉现代社会建设的步伐,让传统与现代协调统一和谐发展下去。在传统与现实中,找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途径,维护少数民族文化根植的土壤,让少数民族文化瑰宝世代传承。

关键词:城镇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瑰丽多姿,古朴生动,有着鲜活的艺术特色和根植于民间的顽强艺术生命力。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经历近千年的传承古朴悠远。在新社会环境的变革之下,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们在欣赏少数民族宝贵文化艺术的同时,感慨艺术传承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新时代生活环境的变革对根植于传统生活环境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带来了巨大冲击。城镇化建设让原始村镇消失,机械化大生产改变了传统劳作模式。研究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传统脉络,熟悉现代社会化建设的步伐,让传统与现代协调统一和谐发展下去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在传统与现实中,找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途径,维护少数民族文化根植的土壤,让少数民族文化瑰宝世代传承。

一、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传统

齐齐哈尔市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民族大家园,自古以来齐齐哈尔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区,随着清政府加强黑龙江地区管辖,齐齐哈尔市的边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逐渐显现,大量戍边军队,南方流士进入到齐齐哈尔,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合同一家的民族大家庭。据统计,齐齐哈尔地区共有3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26.9万人,其中齐齐哈尔市管辖下有梅里斯区达斡尔自治区、富裕县三家子和扎龙满族聚居区、克东县名山和讷河市全胜乡朝鲜族聚居区、讷河市鄂温克族聚居区、富裕县登科友谊民族乡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全市共十个民族乡镇,八十三个少数民族村。新中国建立以后,曾经生活贫苦的少数民族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他们用歌声舞蹈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方式来表达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整理下,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在各类大型民族文艺展演上,齐齐哈尔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舞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和观众的好评。

齐齐哈尔地区生活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这些民族的祖先大多过着游牧生活,有语言无文字,是典型的北部游牧民族后裔。在他们的生活中音乐和舞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节日中少数民族同胞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感受节日带来的喜悦,用最直接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表达内心幸福愉快的情感。家庭聚会中,人们同样用歌声舞蹈感恩亲情,美酒佳肴合着歌舞声声,家庭氛围热闹欢乐。北方民族热辣宽广的胸怀,也在这歌声舞蹈中,让人有真切的感受。

传承多年的生活方式,古老的庆祝方式流传至今,依靠的是强大的家庭力量,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二、城镇化的具体实施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国策,是缩小城镇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一项重要的国计民生工程。《2016-2020中国城镇化率增长预测报告》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将稳步推进,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五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曾经人们熟悉的乡村已经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化劳作的农田和集中生活区域的小型城镇。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力不断进步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这是历史的洪流在推进着城市建设的进步。人们为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欢欣鼓舞,但同时它的变化对传统产生了冲击。传统的生产方式所衍生出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是经过漫长历史积淀的,它根植于传统的生活环境,滋养于自然的生活状态,一代代流传下来。时代变迁,桑海桑田,当我们的生活方式发展改变,怎样保护历史传统文化,這是摆在少数民族同胞和学者面前的课题。

三、民族音乐舞蹈的发展途径

城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显而易见,文化传承应该怎样做?我们要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并且积极运用现代社会有力的各种契机,将优秀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统传承、发展下去。

1.充分發挥政府职能作用

齐齐哈尔市政府对本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工作高度重视,齐齐哈尔市是中国魅力城市之一。城市的魅力在于他得天独厚独特的自然资源,浓厚的文化氛围、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较高的市民文化素养,齐齐哈尔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具有独立立法权的十八个大型城市之一,这为城市文化建设,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保护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运用立法优势,可以积极有效地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保护工作。政府牵头,地方文化部门认真对待,对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事业展开积极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工作。齐齐哈尔有市级民资文化馆,组织齐齐哈尔各区县民间团体开展活动,梅里斯区达斡尔族区文化馆主抓达斡尔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活动,协作研究者与艺术传承人密切配合,展开有效艺术成果整理保护工作。乡镇级民族文化站有10个,文化站工作人员对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人进行记录管理,齐齐哈尔市共计32人,还有少数民族文艺骨干人员均登记在册,常规性组织相关文化交流活动。

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为了弘扬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促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活动成为一种常态。开展了达斡尔族“库木勒节”、“ 抹黑节”、回族“尔代节”以及朝鲜族“花甲礼”家庭庆祝活动等。多渠道地鼓励创作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精品。在文献研究上有《满语研究通论》、史诗舞蹈《达斡尔人》、文学作品《遥远的钟声》等。大力发掘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用传统的民族艺术文化为切入点,让更多的人了解齐齐哈尔地区传统民族文化,扩大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

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应该继续保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让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竖起来,走出去,成为齐齐哈尔城市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2.开展文化研究保护工作

齐齐哈尔地区特殊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并且存在一定发掘保护研究的困难。比如,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有语言无文字,这些少数民族艺术文化面临着失传的严重问题。能歌善舞的民族特性,多年了传承下来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失传不仅仅是艺术的损失,更是这个民族消亡的预兆。

1986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在齐齐哈尔召开第二屆学术年会,这是“学会”里程碑式的一届年会,形成“齐齐哈尔共识”定下“学会”研究体系与管理章程。从这届年会开始,对齐齐哈尔地区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研究逐渐走入学者的视野。

著名达斡尔族音乐家杨士清,对本民族音乐的整理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撰写的第一部达斡尔民歌集,发表了《达斡尔族民歌特点分析》等多篇研究性学术文章,让我们领略到达斡尔民歌的魅力。

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教授一直致力于达斡尔传统音乐研究,对达斡尔艺术进行了多次的田野调查,多次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艺术交流,研究成果展示,促进了不同地区达斡尔文化的相互交流学习。文化工作者与各地民间艺术家、歌曲和舞蹈传承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对各地区达斡尔族民间音乐舞蹈的变迁、发展、传承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朝鲜族的音乐舞蹈传统更加悠久丰富,齐齐哈尔甘南县文化馆对朝鲜族传统舞蹈“碟子舞”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并且申请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李顺花、车元梅是碟子舞的文化传承人,在他们的指导下,朝鲜传统舞蹈依然焕发着现代艺术魅力。

众多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艺术文化珍爱有加,他们自愿投身到本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给予他们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生活保障,保护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人,使他们能够专心从事自己热爱的民族艺术事业中。

3.学校教育传承工作

教育是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的传承方式是家庭传承,民族聚居区民间活动,而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活方式在逐渐改变,必须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注重运用好学校教育对艺术传承的重要作用。

齐齐哈尔地区具有悠久的少数民族传统,在学校教育上各级领导部门非常重视。齐齐哈尔市有齐齐哈尔民族中学、齐齐哈尔朝鲜族中学、梅里斯区达斡尔族中学等少数民族学校,开设民族语言艺术课程,保留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民族文化文化发展。其中齐齐哈尔民族中学有蒙汉双语班,教授蒙古语言文字、朝鲜族中学为朝汉双语教学、梅里斯达斡尔中学少数课程进行达语授课。在保留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各级少数民族学校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渗透本民族艺术课程,学习演唱本民族歌曲,表演民族传统舞蹈。运用好学校艺术教学阵地,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热爱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为成为艺术文化传承者做准备。

齐齐哈尔地区综合性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对所在地区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研究投入了大量精力。依靠地缘优势,齐齊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多名教师一直在从事达斡尔音乐舞蹈的研究整理工作。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学院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研究者,已故的达斡尔族音乐家何今生先生,在达斡尔音乐的研究和创作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学院设立了研究生层次“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二级学科方向,师生共同致力于达斡尔音乐舞蹈艺术的研究工作。在研究生教学和本科教学中,设置达斡尔音乐的相关课程,促进学生对达斡尔音乐文化的学习研究,并且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达斡尔音乐文化”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经过多年的努力,齐齐哈尔大学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音乐人才,这些具备少数民族音乐知识的教师,将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知识传播下去,将他们的研究精神延续下去,对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作用。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展演中齐齐哈尔大学与齐齐哈尔戏剧院合作的《达斡尔人》荣获表演金奖等十一项大奖。2014年齐齐哈尔大学组织创编的民族歌舞《阳光下的达斡尔人》专场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展示了教学研究、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的优秀成果。

4.民间文化活动新途径

齐齐哈尔地区民族特色鲜明,运用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开展民进文化活动。齐齐哈尔有少数民族常态化的一系列节日庆祝活动,达斡尔族“库木勒节”、“抹黑节”、回族“尔代节”和朝鲜族“花甲礼”家庭庆祝活动等。

齐齐哈尔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也应该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以展示的机会。特别是在各级学校中,组织展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各级赛事,调动年青一代学习展示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齐齐哈尔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每到旅游季节都会有大量游客来到齐齐哈尔一览北国风光。将旅游活动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相结合,是旅游业发展的有一个契机,达到了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双赢。经过多年的研究发掘整理,应该让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展示在人们面前,使少数民族彰显民族风格,让民族文化大放异彩,树立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性,构建民族文化信心。

5.社会力量征集,拓宽资金来源

少数民族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整理保护工作仅仅靠政府的支持,或许不能尽善尽美的全部承载下来。在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拓宽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保护的资金渠道十分必要,我们应重视民间力量对传统艺术文化保护的作用。

全国性的企业和地方性优质企业,可以借助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来扩大企业宣传,找到企业与艺术文化发展的双赢。积极开展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研究工作,开展各类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可以寻求企业的支持。

注重民间力量的支持。热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各类民间组织群体,也是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齐齐哈尔“菲燕舞蹈”学校创作的一些舞蹈,在舞蹈创作编排上,将本地区少数民族艺术元素融入其中,作品艺术感强,在各类展演中收到一致好评。

6.大力宣传传统民族音乐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根植于北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浓郁的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气息。这个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借助各类宣传手段,会更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摆脱城镇化带来的发展瓶颈,拓宽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的平台。

齐齐哈尔市拥有各级文化馆、文化站,这是展示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前沿阵地,利用好各类资源,对优质文化进行展示展出,让更多人了解北方特色民族艺术。

少数民族艺术中音乐和舞蹈占的比重非常大,是少数民族生活艺术的展现,面对城镇化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冲击,我们可以选择现代化科技手段,将经典作品完整保留下来,比如建立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影音库,使其得以永久的保存。

宝贵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遗产,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不但要深入挖掘研究,更要展示在世界面前。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网站,宣传传统艺术,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艺术,爱上纯真质朴的少数民族艺术。

城镇化建设是历史的洪流,是中国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标志。顺应时代的潮流,利用各类有利资源,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将会得到更有利的保护和发展。利用好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契机,让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继续扎根在这片肥沃的黑土。

〔参 考 文 献〕

〔1〕桑德诺瓦.横看成岭侧成峰〔J〕.中国音乐, 2009,(01):61-71.

〔2〕郑丽丽.论黑龙江省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01):

156-163.

〔3〕张天彤,李秀明.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复兴喝彩〔J〕.中国音乐,2013,(04):178-184.

〔4〕范晓峰.试论黑龙江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5,(04):130-134.

〔责任编辑:陈玉荣〕

作者:吴桂华 邹俊杰 王狄

上一篇:高职专业教学会计论文下一篇:戏剧影视造型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