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绿色经济论文

2022-04-16

摘要:通过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西部地区生态畜牧业是绿色经济的特色产业形式之一。青海从本地生态、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等实际出发,发展生态畜牧业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既是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也是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践证明,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在探索一条生态改善、农牧业转型、农牧民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草原生态绿色经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生态绿色经济论文 篇1:

促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融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摘 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是保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把产业经济活动纳入地球生态系统的大循环中,以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本文阐述了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概念、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探讨了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有机融合的方法及措施。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 有机融合

近几年来,面对世界性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已经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我国政府于1994年就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资源丰富的中国,全面提升经济质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两个:一是环境资本经营,实现其资本收益的回收,即生态经济化;二是产业经济部门的生态化经营,彻底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输出、大量废弃的低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环境资本收益流失或环境资本经营亏损问题,建立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资源—产品—资源化产品—环境加工—再生资源”的系统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生态经济增长方式,即产业生态化。

1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内涵

1.1 产业生态化

1.1.1 产业生态的概念

产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中,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实现产业生态化要求我们在生产中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倡导绿色环保消费。

1.1.2 产业生态化精髓

产业生态化的精髓是实现产业流程的生态化再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产业经济流的生态化再造,通过建立绿色可持续国民账户,科学评估反映生态经济效率、生态可持续能力、财政运行可持续性、代内平衡与代际平衡等质量经济指标,实现环境资本收益的回收。(2)产业代谢过程的生态化再造,通过投入产出的分析、生命周期分析等方法重建产业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以及资金流动的生态化网络系统,实现系统成本最小化、消费最小化、效率最大化的产业生态实体。(3)产业集群布局的生态化再造,通过资源循环、互补与共生的内在流动规律,实现关联关联产业的生态化集群,最大限度地利用该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创造价值,实现整个系统低成本高效率的经济产出。

1.1.3 产业生态化的作用与意义

产业生态化是为了经济走向质量与循环的优先发展道路,而不是狭隘的以保护生态来遏制经济发展,因此这要求以质量经济为最终目标的经济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相互协调。这就是说产业生态化并不是简单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而阻碍经济发展,而真正要强调的本质是实现以低耗、优化利用生态原料资源的产业经济系统,强调生态资本货币价值最大化的生态产业经济化系统、重新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这个系统在实现低耗优质的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同时,更能够实现生态资源经济化的资本化经营实践,这种发展系统正是与科学发展观要求是相一致的,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安全、社会发展的稳定、经济发展优质的循环经济发展系统。

1.2 生态经济化

1.2.1 生态经济化概念

生态经济化就是采用合理经营和适度利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环境资产的真实价值,合理回收环境资产的增值,建立健全绿色会计制度和国民账户体系,真正建立环境资产资本化经营机制,实现环境资产的有机生态循环以及环境资产持续考虑的价值供给和增值(亦即还原环境资产的资本性本质)。

1.2.2 生态经济化本质

生态经济化就是认为:环境是资产,是一种特殊资产。作为资产,它能够通过交易发生产权或使用权的转移,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拥有者(企业)带来利益。作为特殊资产,一则体现在它与人力资本并列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典型方式包括:一是通过有形物质转移实现价值或价值增值,如矿产、水、森林、土地以及各种生物等环境资源性资产;二是通过无形生态服务实现其价值或系统网络外部性价值的增值,如区域性生态环境的生态净化、生态舒适度、生态美度等环境功能性资产。尽管这些环境资产有诸多差异性,可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传统经济方式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强度的增强,环境资产愈加稀缺和有限,甚至形成环境悲剧。

2研究现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产业生态化”产业经济发展思想,正是因为它与人类生存安全和真正富裕的质量经济的需要相一致,随后,很快就由概念转化为指导产业设计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回顾其早期的研究与实践,“产业生态化”仅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产品和流程的产业设计中,目的是实现产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消费的优化,废弃物产出的最小化;随后发展到运用原理革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以此来指导产品和产业过程设计,指导生产和消费赖以存在的经济制度的设计,并指导人们深入分析经济系统中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规律。如同Cantlon的研究结论:将生态原理融入文化和制度革新,融入产业与政治经济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经济中,才是令人满意的、可持续的系统。

3存在问题

显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如何真正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对于生态环境资源价格的制定缺乏一定的标准、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职能部门。(2)没有形成良好的自然生产要素市场。(3)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化和价格扭曲。(4)传统的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方式存在弊端,没有将生态环境的贡献纳入其中。(5)对于如何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相互融合,仍然存在缺乏成熟完善的措施。

4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相互融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4.1 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融合,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前者是产业过程的变革,后者是生态系统的价值化与货币化。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态化和经济化,实现社会的真正富裕。

(1)产业生态化为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把产业活动纳入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大循环,以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2)生态经济化是扫除实现产业生态化的障碍的重要手段。当前许多公共资源产权不明,价格扭曲阻碍了产业生态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因产权不明而导致的资源无价、低价,因补贴而造成的某些生产资料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等。生态经济化就是通过制定规则,对污染量进行定價,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价格进行正确评估,从而有效地利用价格效应,进行市场交易。在市场价格效应下,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会激励厂商企业节省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以求利润最大化。

因此,要使我国强大的环境资本成为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稳定、高效率增长的循环动力,就一定要革新高耗、低效的滥用环境资源制度,必须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融合,以确保资源性资本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

4.2 实现有机融合的方法和措施

(1)制定环境价格。价格是引导行业行为的有力杠杆。我们要根据一定原则对生态环境资源实行定价,以便所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主体都因损害了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而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任何保护环境的产业都能因其恢复和增加了生态环境资源价值而得到丰厚的报偿。(2)完善产权制度,提出完整的产业体系政策指导,加强环境立法。产权界定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许多生态环境资源是可以事实产权界定的,如森林、山林、草原、流域、湖泊等,可将限定用途的使用权交与一定的主体加以产业化经营和管理,并且赋予其不受污染破坏的权利。有的环境要素如大气、海洋等不好进行产权界定,则需要采用立法的方式加以保护。(3)建立一个新的要素市场—— 自然生产要素市场。企业必须通过市場交易才能获取这些要素,它们可能造成的外部成本就事先被内部化了。这就势必使企业尽可能节约利用资源,推动产业向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损害。(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经济化与产业生态化的有机融合。从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生态经济化与产业生态化是一致的。我们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度上多下工夫,要在产业规模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化的进程,逐步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发展的同步。(5)转变观念,将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纳入政绩考核之中。我国在长期加强政府职能以来,认为环境产权公有,甚至认为生态环境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忽视了它们是人类生存之本的重要性,或者是由于为了政绩、为了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与破坏。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宣传教育,转变人们的观念,并且将环境保护与经济质量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加快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结合。(6)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和国民账户体系,利用绿色GDP来衡量社会的发展水平。绿色GDP=现行GD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充分体现生态环境资源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力量。

5结语

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融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加强宣传教育,强调协调发展,提高经济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从而达到产业生态化过程中的资源高效利用、产出经济化与最大化、排放最小化与生态化的循环经济,质量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志斌,王小华.产业生态化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4,14(3):7~8.

[2] 刘登义.生态安徽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41.

作者:张婷婷 汤金来

草原生态绿色经济论文 篇2:

西部地区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的产业模式创新

摘 要:通过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西部地区生态畜牧业是绿色经济的特色产业形式之一。青海从本地生态、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等实际出发,发展生态畜牧业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既是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也是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践证明,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在探索一条生态改善、农牧业转型、农牧民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西部地区;生态畜牧业;绿色经济;绿色发展;产业模式;经济发展方式

通过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这是应对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环境和发展难题困扰的客观需要。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理念,就是对中国发展大势的理性思考和必然结论。绿色经济一词源自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也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新的经济结构和新的发展方式。绿色经济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绿色服务业等;绿色发展之路即更加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农牧业与资源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战略依存关系,通过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也就成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成的重要内容。自2008年以来,青海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这种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新型产业形式,不仅使畜牧业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呈现出良性循环并协调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对我国西部地区传统畜牧业经济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青海根据本地的生态战略地位和地理状况,把握绿色发展大势,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和“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新模式,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努力使绿色经济、绿色发展逐步成为青海发展的新引擎。从本省畜牧业的实际出发,于2008年初开展了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2009年10月底,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建立了全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从2010年起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已在全省推行。

(一)发展生态畜牧业与我国绿色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看,早在2011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要积极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党中央从十六大以来反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发展绿色经济,而“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大报告,2015年5月初国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又提出,要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所以这些精神和要求都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这是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机遇。

(二)青海作为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和全球重要生态屏障,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生态功能及欠发达的省情决定了必须充分利用好当地特色资源,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绿色发展和科学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很重要的发展目标。

(三)青海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大面积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又是中国五大草地畜牧业发展基地之一。传统畜牧业载畜量和产出率低,草畜矛盾突出,草地生态系统呈现明显退化趋势。通过生态畜牧业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既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又具有紧迫性和典型意义,是符合生态立省要求的科学发展之路。

(四)发展生态畜牧业还是青海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畜牧业作为青海农牧区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进程。

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动力和实质

发展生态畜牧业就是要加快转变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初步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协调统一。因此,在建设实践当中,需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政策法律、农牧民科学文化教育、金融服务、配套建设等多方面的支撑力和推动力。

(一)科技创新为生态畜牧业建设提供持久的技术引领和动力支撑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服务。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力度,引导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科技养畜,提高畜牧业竞争力。青海省生态畜牧业重大科技专项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和技术突破;青海在全国牧区率先创新并实践了由科研院所承包州、县,由合作社组织牧民应用畜牧实用技术的牧业科技推广方式;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和省畜牧总站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平台进行技术研发,为提高藏母羊生产潜能、全面开展牦牛半舍饲养殖等提供了科学技术依据。

第二,重视优良品种繁育。针对藏羊、牦牛等退化比较严重的现实,近年来先后在祁连、天峻等地建立藏羊本品种选育区,开展藏羊选育提高工作;在海南州建立了高原型藏系羊繁育基地,优化畜群结构提高品种质量,确保实现畜牧业良性滚动发展;在牧区大力推广牦牛复壮工程,同时不断强化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近年青海大通成立的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进行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其综合配套技术的示范,可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青海肉牛业的竞争力。

第三,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农牧民是生态畜牧业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力量,所以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应用能力是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的基础性工作。以满足农牧民需求和促进产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针对不同对象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能力提升班、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培训班、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人员培训班、冷水鱼养殖培训班、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动物防疫检测技术等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培训,截至2012年底,已开展各类培训班470期,培训人数2.1万人。

(二)完善的政策及各项保障措施是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第一,依法推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青海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规范和引导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调动了农牧民参加合作组织的积极性;我国新世纪公布实施的《畜牧法》和《草原法》有利于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配套新《草原法》的《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草种管理办法》等规章相继修订出台,为依法建设草原奠定了法制基础,优化了法治环境。

第二,开展生态畜牧业配套建设。生态环境重建工程、草产业发展、游牧民定居、生态移民、现代畜牧业物流、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等配套项目,既改善和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也对生态畜牧业发挥支撑作用。

第三,建立和完善税收优惠、金融倾斜和财政补贴政策体系。随着退牧还草政策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开始试点、牧业机械也纳入了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三免三补”政策得以落实。“十一五”以来共投入资金6 300万元,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规模养殖发展当中,有效带动了整个农区规模养殖发展。

(三)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质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实现绿色发展

第一,以产业化、市场化为发展方向,实行农牧业科技实施计划,着眼于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通过积极推广牦牛和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及其创新,重视农牧民就业技术培训,努力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养殖效益、经营效益逐步显现。

第二,致力于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农牧民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探索出了“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多种发展模式,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优化重组牲畜、草场等资源要素,解决了分散经营的小农牧户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保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截至2014年上半年,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农牧户入社率和牲畜、草场整合率分别达到72.5%、67.8%和66.9%,初步建立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新格局。

第三,坚持产业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着眼于破解农牧民生产生活、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难题。生态畜牧业建设正在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游牧民定居工程、生态治理重点工程、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使农牧区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社会建设相互促进,这是着眼于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的协调。

三、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效益评价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效益体现在多方面:

(一)生态畜牧业迅速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

畜牧业产值和农牧民收入快速提升。生态畜牧业建设减轻了草场压力,恢复了草场生态功能,逐步实现了人、草、畜之间的平衡,畜牧业产值和群众收入大大增加。2013年,生态畜牧业示范村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291元,较同期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1 094.6元,平均增速保持在20.1%,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化程度和科技装备水平日益提高,有利于增加防灾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全省农牧业建设资金投入从1999年的0.7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8亿元,至2010年畜均标准化暖棚、草地围栏、储备饲草分别提高到0.17平方米、2.85亩和60公斤。

农牧业龙头企业迅速成长,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龙头企业连接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中介,与农牧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体系,通过健全和完善畜产品质量监测和认证等标准化体系,开展专业化、基地化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天露”、“可可西里”、“绿草源”等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在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企业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二)生态畜牧业迅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生态效益

青海农牧区尤其是占71%区域的藏区自然条件差,草畜矛盾、草地退化、环境破坏等问题一度比较突出,青海以生态畜牧业系统工程理念重新规划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坚持“以草定畜、以畜减人、草畜平衡”的原则,在全国牧区率先创新并实践了“培植产业—转移牧民—核减牲畜—保护草场”的草原生态保护新机制,建立起了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保护和发展并重的产业格局,许多群众自觉减畜或从退化草场上搬迁出来,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划区轮牧限牧休牧、舍饲半舍饲养殖、种草养畜和基地建设,通过围栏封育、补播改良、减畜禁牧等一系列措施,项目工程区草地植被和草地生产力明显提高,实现了草地保护和草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2014年全省局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草原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11.6个百分点,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0%增加到80%以上;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青海湖水位连续9年保持上升趋势,实现了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湿地水资源和物种多样性得以保护。

(三)生态畜牧业迅速发展,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效益

逐步培育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意识。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的成功实践,各地区不同类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大面积推进以及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增强人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发展绿色产业方面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人们认识到,草场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草地资源的退化,将严重阻碍生产生活的发展,危及群众的长远利益。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实现人与资源、经济和环境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许多农牧民的自觉认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绿色消费意识正在养成,天然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促进了农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农牧区社会事业的发展。由于开展了游牧民定居、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移民安置、生态工程建设等配套建设项目,既对生态畜牧业发挥了支撑作用,也促进了农牧民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质量提高和农牧区社会事业的进步。如日月山下共和县倒淌河镇纯牧业村——拉乙亥麻村341户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基础上,民生改善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发生显著变化,成为了协调发展的典范。

(四)生态畜牧业迅速发展将提供越来越多的生态产品

十八大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这一新提法反映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可以遏制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全省生态环境也得到治理,湿地水资源、物种多样性得以保护,森林覆盖度增长。如2009年封山育林164.7万亩,防治草原鼠害4 3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6平方公里,青海湖、扎陵湖和鄂陵湖的生态状况在国际重要湿地评价中被评为优等。

四、结语

青海立足于本地实际发展生态畜牧业,充分体现了对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的价值认同和实践追求。作为探索发展中的新型产业模式,青海高原生态畜牧业还面临着科技支持、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和创业能力、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市场化发展等方面的难题,需要继续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特色龙头企业,推广现代化生产方式,创新组织化经营模式,形成一体化保障机制,继续积极探索把产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致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的建设新思路,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农牧业现代化道路。

作者:汪丽萍

草原生态绿色经济论文 篇3:

论探索一条新路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思想的最新内容、最新阐述,为建设亮丽内蒙古指明前进方向,指引发展路子,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对总书记殷殷嘱托的丰富内涵,我们要从整体上去理解、从重点上来把握、从逻辑上贯通起来,在贯通中求深化、在落地上做文章,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九次全委会部署,努力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探索一条新路

总书记要求内蒙古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找对路子。路子对了才能高质量发展,路子偏了就会带来后患。总书记提出的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唯一正确的路子。

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相互支撑。草原是内蒙古生态的主体,草原生态是内蒙古发展的根基。没有美好完整的草原生态,就不是内蒙古。生态优先是发展方向,是重大原则,是绿色发展的根本遵循。生态优先,就是把草原生態环境保护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在草原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是内蒙古的美好形象,绿色是内蒙古发展的鲜亮底色。绿色发展是发展方式,是基本要求。绿色发展的要义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色发展是坚持生态优先的内在要求,是追求天更蓝、草更绿、山更青、水更净的发展,是为全区各族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创造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互为条件。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高效益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顾的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由之路。从总体上讲,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还没有真正破题,发展的重点还需要进一步突出出来,发展的短板需要尽快补齐,发展的弱项需要不断强化。加快高质量发展,要按照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要求,根据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立足于体现内蒙古特色,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要着力抓好绿色产业发展这个重点。切实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个体系”的思想,立足于发展生态农牧业,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融合性产业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引领性经营体系,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切实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的思想,立足于发展绿色工业,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振兴实体经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企业是主体、质量是生命、绿色是标准,必须压实企业责任,尽快实现不排放、不污染、不破坏、不浪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要着力补齐生态环境这个短板。内蒙古发展的最大优势是资源,最突出的短板是环境。本世纪头十年里,内蒙古通过粗放式、掠夺性资源开发换来了GDP增速连续8年全国第一。但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留下了许多后患,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环境严重污染,造成经济增长对资源型产业的路径依赖,甚至使政治生态恶化,一些干部的发展观、政绩观出现偏差。这种发展模式、增长路径、发展观和政绩观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格格不入。我们一定要从政治站位的高度,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坚决摒弃片面以速度论英雄、以总量论英雄的老思路、老套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经验教训,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底线是指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线。一旦量变突破底线,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坚守底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要以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牧业、生态空间和草原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立足内蒙古资源禀赋特点,体现内蒙古优势和特色。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要着力抓好创新驱动这个弱项。内蒙古发展的差距主要是创新资源较少、创新能力较低,创新动力较弱。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强化内蒙古弱项,特别要下好绿色技术创新这个“先手棋”。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坚持生态优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解决保护草原生态、构建现代农牧业“三个体系”、振兴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强化绿色引领,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创新人才为中心、产学研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备、资源配置高效、成果转化顺畅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人才引进、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产业发展贯通融合。

明确战略定位

总书记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要明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这是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的根本依据。把握事物的定位很重要,正确认识事物的定位是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决定了内蒙古必须努力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努力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内蒙古自觉担负起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大责任的必由之路。

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努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守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努力推动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来,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四个一”的规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位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其他四位统筹发展,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实实在在的,绝不能把它虚化,绝不能光说不做,或者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落实起来不要。

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于构建现代农牧业“三个体系”、振兴绿色工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方式转变力度、改革开放力度和创新驱动力度,对内蒙古传统农牧业、传统工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这不是修修补补的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统筹推进、整体推进,持续推进、久久为功的事。必须义无反顾地努力探索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优先位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保护好绿色大草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各族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明确目标、压实责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能否顺利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激励约束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者进行褒奖,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者,进行严肃追责。

保持战略定力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是指在错综复杂形势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所具有的战略自信、意志和毅力。我们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来自“四个自信”“四个意识”,来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自习近平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思想。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战略定力,是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有力支撑。这个定力不强,就会左摇右摆,走偏路子。

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战略定力,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提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行动自觉,不断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路,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路子,为全区各族人民增进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战略定力,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表面上看,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矛盾,但从根本上讲两者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如果固守经济增长对资源型产业的路径依赖,割舍不掉片面以速度、总量论英雄的思想观念,仍然坚持粗放式、掠夺性开发的老套路,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建设的老路子,那么,不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增长也难以为继、不可持续。必须强化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守住生态保护的红线、环境质量的底线,下功夫解决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科技创新、制度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强调,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否则不仅会前功尽弃,也会为今后发展埋下更大的后患。

内蒙古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战略定力,就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事情,或者抓一阵松一阵,上级督察得紧就抓一下,风头过去了又放到一边。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草原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内蒙古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加大保护力度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是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内在要求,是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长远之计,是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切实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发挥内蒙古草原生态优势的必由之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梳理清楚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这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前提。

内蒙古生态环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我国北方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的底子总体较好,草原生态不仅是内蒙古生态的主体,更是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内蒙古拥有13亿亩草原,占全区总面积的73.26%,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1.67%,其可利用面积居全国首位。另一方面又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生态环境基础非常脆弱。多年来,由于超载过牧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退化沙化面积在扩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2019年4月,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草原生态环境问题专项督查反馈意见指出,全区草原生态系统仍然脆弱,中部、东部地区草原面积呈现减少趋势,全区草原植被平均高度、草原牧草产草量持续下降。一些部门和地方对保护草原重视不够,重眼前、轻长远,向草原要地、要矿、要钱的现象多见。

这些年,内蒙古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推进重点区域污染防治,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减少”,成效喜人。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整体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局部生态退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水资源、矿产资源、草原等保护和开发利用矛盾凸显。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总书记指出,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这些年,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局部生态系统退化、恶化问题依然突出。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堅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保护草原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实行最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同时,坚持发展生态畜牧业,大力调整畜种结构、品种结构、畜群结构,推行标准化饲养、规模化经营,振兴传统工艺、家庭作坊、手工制作,多工艺加工畜产品,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实现保护美丽草原与创造美好生活双赢。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艰巨任务。坚定不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依法治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制度创新、效益提升。坚持发展绿色工业,立足于加快解决排放排污和浪费资源方面的突出问题,组织生产工艺关键环节技术攻关,促进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压实每个企业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把政府的“放管服”落实到每个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实现内蒙古工业转型升级。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善环境民生是紧迫任务。呼吸清新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安全食品,少一些沙尘、多一些花草,少一些坑道、多一些绿道,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对症下药,把功夫下在抓好落实上。继续推进重点区域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抓好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加快城镇、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为全区各族人民创造生态宜居的环境。

明确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是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思想的理论逻辑,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思想的实践逻辑。这个逻辑必将指引我们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亮丽。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张莉莉

作者:布和朝鲁

上一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论文下一篇:艺术设计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