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探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在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对未成年的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上网的利与弊两个方面来深入分析网络对于中学生的影响,从而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和中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堵疏”齐下的防范措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络道德探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网络道德探究论文 篇1:

新型网络道德探究

摘 要:新型网络道德应继承现实道德的内在精神,做到遵守法律维护网络的真实性和网络秩序,寻求一种网络普世伦理道德模式来解决网络道德危机。

关键词:网络社会 网络道德 原则 危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信息,截至2009年12月28日,CNNIC核实不良域名3015个。网络“黄毒”中的图片、视频、文字等内容大都淫秽下流,极易对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形、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毒害。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经达到2.1亿,其中青少年网民数已达到5800万人。研究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

如果说基本原则好像是人体的骨骼和框架,那么其主要内容则好像是人体的肌肉,充实着网络道德的肌体,使之变得丰富,完美起来。网络道德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继承现实社会道德的内在精神

虚拟社会是以遵循和超然现实社会规范的方式产生的,它并非天外来客。它脱胎于现实社会,又存在和发展于现实社会之中。严格地说,虚拟社会不过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子集,一个功能结构单位而已,因此网络道德应当继承现实道德的内在精神。现实的道德离不开具体的国家、民族和地域等背景。但在千百年的实践、提炼中人类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变的共性的道德。如儒家提出的尚志、自讼、笃学、内省、克己、慎独、力行等一系列道德修养方法。再如英国哲学家罗斯在其《正当和善》(The right and the good)中提出7条基本道德义务:守信、赔偿、正义、仁慈、自修、感恩、无害等。这些共性的道德不分地域、不分肤色,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有序运转。这些不变的共性也就成为网络时代人们应遵从的一般原则和基本的运行机制。通过吸收已有道德精神核质,利用道德现成的生成和运行机制,在人们网络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合理可行的网络道德规范,形成统一又不乏多样性的信息社会道德体系。

二、遵守相关法律

遵守法律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个道德底线,同样在网络社会中遵守法律以及一些专门的网络法规,也是网络道德的底线。“法律的存在能帮助预防不道德和破坏行为,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在此道德范围内进行他们的活动。没有界限就很难确保没有影响和侵犯别人的情况。”互联网联通世界各地的信息,实现最大的资源共享。在这里,没有最高管理机构,没有等级、特权,也没有国界,但是信息的影响是有国界,有民族的。因此,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本国的法律。当涉及信息的跨国传播时,我们还应当遵守别国的法律法规。每一个“网民”都应遵守有关法律。严格自律,自觉抵制任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行为,与不道德的行为作坚决的抗争,推动网络健康文化的发展。遵守相关法律也意味着网络行为主体应接受公安机关的安全监督、检查和指导,必要时协助公安机关查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三、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

在现实生活,人们都知道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真正基础。“人,每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责任得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但在网络中行为主体的年龄,性别、身份等等都被隐去,处于“无标示状态”。不少人在网上编造谎言,传播流言蜚语,对自己的言行十分放纵。然而,信息的真实性是信息的生命,虚假的信息只会使网络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因此,在网络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实地发布信息,使网上的人际关系与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趋于一致,是网络道德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四、明确道德责任主体

所谓网络道德责任主体就是“建设、管理与使用互联网,并具有相应道德需要和能力、道德义务和权利的人或组织”。这里的主体包括实际上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用户、站点、网络产品制造商、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在前面的网络道德原则中提到平等原则,既然每个行为主体都是平等的,那么每个行为主体也就是道德责任的主体,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影响负责任。每个人、组织、经济实体都应该以维护互联网的正常运行,建立健全网络道德为己任。

五、世界性网络道德

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互联网是一个全球联通的信息传播系统。其全球联通性决定了互联网上任何一个民族的道德都存在一定的局限。网络道德应具有全球视野,全球观念特征,能达成某种全球共识的普世道德范式才能成为网络社会的主导道德模式。新形势下的全球道德也就是“以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的价值秩序为基础。整合各种伦理资源,通过对人类普通拥有的若干理念(人权、正义、自由、平等、宽容)所蕴含的伦理意义之阐释来确定人类的道德共识和相融互通的伦理理念”。网络普世伦理包括各主权国与民族文化平等、自由、互惠的基础上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内涵,体现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共同利益,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综合现有道德的合理部分,能妥善解决网络冲击所带来的严峻社会问题的道德主导模式。

网络时代的道德问题是由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提出的。很多人以为道德研究应当起这样一种作用:道德不良者学了它,读了它会变好。实际不尽然。一个人要有道德责任感;既要有道德反思,也需要道德实践。道德学可以引导人们进行反思,却无力改变人性和设计人的实际行为。正如最突出的道德两难案例往往都是由处于文化冲突中的人们提出的一样,关键的网络道德问题也都是由践行者在行为规范的冲突中提出来的。因此,对于网络问题加以道德反思,不应是书斋中的学问家的专利,网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所有网民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英.尼尔·巴雷特.数字化犯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3页.

[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第292页.

[4]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港职业教育中心校

作者:张志政

网络道德探究论文 篇2:

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探究及防范措施

摘 要: 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在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对未成年的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上网的利与弊两个方面来深入分析网络对于中学生的影响,从而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和中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堵疏”齐下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道德 防范措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的触角已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毋庸置疑,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它给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飞跃。“网络”已成为当今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窗户。然而,互联网又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方便地获得网上资源,享受网络美好生活的同时,一些暴力、色情、反动等不良信息和游戏也混入其中,对网民特别是那些还不能准确分辨是非丑恶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毒害。中学生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网络情有独钟。“网络”在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同时,也设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对身心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可谓“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

一、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

(一)中学生上网存在的问题

1.沉迷网络,无心学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娱乐化应用偏高,而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相对较低。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打游戏、聊天、听歌看电影等,还有一些学生浏览不良网页。这些娱乐方式和不良信息对尚处于青春期、缺乏自控力的中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导致长期沉溺于网络之中而难以自拔,严重影响学业。有的学生上网成瘾,通宵达旦,不能好好休息,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有的学生为了上网甚至旷课、逃学。有的学生即使在上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魂不守舍,无心学习,成绩一路下滑。

2.持续上网,摧残身体。

学生上网成瘾之后,尤其是玩上网络游戏后,为了升级、赚钱、打装備,只要一坐到电脑前就舍不得离开,往往一坐就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真是“惜时如命”。有的学生刚下晚自习就钻进网吧,一上就是一个通宵。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时间面对电脑,眼睛久视屏幕,不仅伤眼,也容易造成背部损伤和腰部损伤,且长期久坐影响心脑血管健康,而电脑屏幕荧光及辐射对身体的伤害更是不可等闲视之。如果再加上网吧里烟雾缭绕、空气混浊,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的危害就更大了,简直就是透支生命。

3.色情暴力,诱发犯罪。

网络上信息泛滥、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充满暴力、色情内容的垃圾信息严重腐蚀着缺乏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搜索请求中25%是与色情有关的,35%的网络下载是色情内容,12%的网站是色情网络,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充满对“性”的好奇、幻想和冲动,这些色情信息对他们来说无异于黄色炸弹,极具诱惑力和破坏力。同时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也成为滋生中学生网络犯罪的温床。网络游戏的内容大多血腥暴力,学生们在虚拟游戏中动刀动枪,打打杀杀,肆无忌惮。如果中学生长期沉迷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诱使他们将自己定位为攻击者的角色,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扭曲和变态,增强攻击性,从而误导他们,诱发他们的犯罪倾向,埋下了犯罪的种子。

4.道德弱化,观念扭曲。

在网络游戏和聊天等虚拟世界里,每个人的形象、身份等都被虚拟化、数字化,使一切好像进入了无序的世界。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这样,人的网络行为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缺乏外界约束的行为,而且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从而导致其在网络上无拘无束,可能做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难以想象或难以做出的行为。比如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96%以上的中学生认为“在网络上需要讲道德讲文明”,但在实际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在聊天时说粗话。此外,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分不清真伪、善恶,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充斥着暴力、凶杀、色情、谎言的网络世界容易使学生们道德观念弱化甚至麻木,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严重扭曲。这样的中学生走入社会后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对社会构成什么样的危害就可想而知了。

5.网上交友,危机四伏。

网上交友聊天是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网上交友都是在不明情况下“背靠背”进行的,容易使学生养成说谎的习惯,而与网友见面则潜伏着极大的危险性。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与网友见面遭遇危险的事件。因此网上交友不慎,极易使青少年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后果不堪设想。

(二)中学生上网的好处

1.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全面的百科全书,信息量大并且全球共享,信息检索速度,中学生在网上可以方便获得自己想要的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是对在校学习的补充和扩展。通过网络,中学生可以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事件,科技动态等,只要鼠标一点,大千世界便尽收眼底,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可以加强对外交流沟通,提高社会交际能力。网络是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都没有时空制约,也没有身份、地位制约,可以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探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为那些缺乏信心、羞于言谈,不敢与外界交流、对话的中学生提供了社交的方便之门,也避免了人们面对面交流时的尴尬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扩展中学生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锻炼了社会交际能力。

3.可以促进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潜能。网络上的知识浩瀚无垠、应有尽有,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无限发展机会和丰富的信息宝库。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动力。他们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无限长足的发展。

二、中学生上网危害的防范措施

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正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深入思考,正确、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健康上网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该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中学生主体自我教育的合力作用,“堵疏”齐下,有机协调,共同促进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健康成长。

(一)“堵”的方法

1.切断不良网源。

(1)加强行政管理,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网络绝对不应成为一个社会的“真空地带”,同样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政府要健全网络法律体系和网络道德规范,对网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规定和约束,同时也要社会各方的认真贯彻执行和大众舆论的有力监督。

(2)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制定限制措施和技术法规,以规范网络行为。如:在网吧和学校网络终端设备上使用“防火墙”技术,推广色情、暴力内容过滤卡和安全检测软件等,以防不良信息和犯罪活动的入侵,使网络空间更加明净。

2.治理整顿网吧。

根据调查发现,网吧是青少年最主要的上网阵地,一定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网吧进行大清理、大整顿、规范网吧,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3.学校加强管理。

学校可以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学生凭出入证出入校门。在外餐宿的学生,有家长陪护;校内餐宿的学生禁止外出,有特殊情况者,须班主任出示证明方可外出办事、看病等。学生就寝后公寓大门有管理人员看守;不定期巡查网吧,对查获的违纪学生,应通知家长来校配合学校共同教育,确保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二)“疏”的方法

1.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普及网络法律法规知识。

中国有句俗语:“既要治标,又是治本。”如果没有从根本上找到症结,没有使自身获得抵抗力和免疫力,那么一味地禁止,就只能获得表面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因此,要把德育落到实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通过网络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名人伟人传记等电影、电视,树立优秀网络青年学习典型,适时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熏陶,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促进中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在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之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2.提高教师自身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

教师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在了解网络的同时,也必须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3.加强学生上网引导。

学生最初上网是带有盲目性的,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很有可能就会偏离正常轨道,所以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选择上网内容,向他们推荐一些优秀青少年网站,如k12教育网、中青网、青少年思想道德网、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专题网等。通过这些宣传正面信息的网站,以学习、交友、就业、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中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鉴别和选择,为他们设一道思想上的“防火墙”。学校要在校园网上提供健康的游戏和学习软件,并且不断更新健康向上的内容,为中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教育、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4.舉办丰富多彩的与电脑网络有关的比赛活动。

与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开展感兴趣的班级主页制作、动漫设计、电子板报制作等评比活动。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电脑、网络的兴趣,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电脑技术的强大功能和网络技术的真正价值,从而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视线从网络游戏和不良信息上转移开来,增加学生上网时学习所占的时间比例。

5.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丰富中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课外活动,针对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爱好,长期举行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各种特色培训,积极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社会要多兴建一些适合中学生娱乐活动的文化室、少年宫等活动场所,多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有益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远离网络的毒害。

6.家庭教育,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和学校要进行积极合作,经常沟通,建立起有效的监控教育系统的同时,也要讲究教育的方法。家长要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不然遇到网络问题就束手无策;多和子女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多带孩子到心理专家处进行“心理按摩”,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让孩子科学上网、健康上网,有效利用网络,使孩子在享受上网乐趣的同时也享受到亲情的温暖。

综上所述,学生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任何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无法回避。要发挥学生上网存在的有利因素、抑制不良因素,因势利导非常关键。在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堵疏”并进,真正防止网络对中学生的危害性,使网络能够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叶超英.关于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及思考.

[2]赵石林.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

[3]网络风筝.中学生上网的危害.

[4]王鸿国.青少年上网的利与弊.

[5]王腾.网络社会道德规范功能弱化成因探究.

[6]关于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调查与研究.

[7]党斌.信息时代的思考——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

[8]部分统计数字来自Good Magazine 对互联网色情信息统计分析.

作者:马红平

网络道德探究论文 篇3: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究

[摘 要]当前,互联网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大学生是网络应用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因此,它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大影响。本文主要论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存在问题和对策,期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不断提高,它为人们提供各种便利,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新时代下的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比较高,是网络使用率最高的群体,网络信息丰富,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影响着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对大学生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优秀的人才。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网络为大学生发展带来了有益之处,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网络发展也有一些不良信息、腐朽文化掺杂其中,由于大学生意志薄弱,这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们价值理念形成,因此,利用网络对他们加强道德教育势在必行。网络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挑战,这要求他们要采取有效、最新的教育手段,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信息丰富多彩,体现不同文化特色,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产生巨大影响,这要求高校德育教育者要充分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展开针对性教育。在网络上有些大学生发表不当言论、诋毁信息等网络行为,这就要求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增强他们网络道德。校园文化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在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传播很快,因此,通过网络传递校园文化要富有教育意义,使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文化道德意识得到提高。有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具有不当行为,如发表诋毁言论、侵犯别人隐私等,通过网络道德教育能使这些大学生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不明确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追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更应目标明确。

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新时代新环境下的要求,这更加要求网络道德教育要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当前对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味地在强调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但这个任务想通过网络来实现,最终达到什么目的,没有明确,这样将影响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意识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大多注重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以此来衡量网络行为,这恰恰忽视了能否网络道德的形成,反而造就具有高技术、低思维意识的大学生。大多高校都在强调利用网络教育大学生的重要性,而没有注意到利用网络教育大学生的消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大学生的负面性,这样会使大学生没有正确认知网络道德的现实性,影响着他们正确道德意识的形成。

2.家庭、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家庭对进行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现在,很多父母注重个人利益、经济追求,这在无形中影响着子女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很多家长已认识到,但确认为这是网络行为,对道德意识形成没有影响。有些家长为孩子提供网络,只是为了孩子开心,对他们在网络上的任何行为不予关注,没有切实引领他们实施正确、有益的网络行为。高校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很多高校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忽视德育教育队伍建设;学校网络教学欠监管、制度不完善等也影响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形成。文化是形成良好道德的重要因素,因此网络文化有益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好与坏,当今网络上的不良文化,如色情小说,不雅图片等,这深深地影响着他们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网络具有虚拟性,有些人经常发表不良信息、反动言论,这些网络舆论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良好网络道德的形成。现在关于网络方面的法规并不多,缺乏对网络行为的监管,这样也不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网络道德。

3.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效果甚微

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视,然而效果甚微。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式没有与网络相结合,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较多,因为现代大学生思维比较超前,他们对陈旧的教学方式,难以接受。很多学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仅仅是形式上利用。这样,弱化了大学生通过网络加强道德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很多大学生更加无所约束、顾忌的投入网络,这对他们思维意识、价值观念造成极大影响。各个高校都有校园网,应该利用校园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校园网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多。任何事情需要监督,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无局限性,因此更加需要监督,我国对网络也在進行监管,然而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使一些腐朽、反动信息在网络传播,这样使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三、高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

1.高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者的施教能力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适合网络发展新型的教育工作者。现在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传统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很好地应用网络,致使教育没有实效性。传统教学方式达不到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教育者不仅理论知识深厚,还要熟练利用网络,成为网络环境下具有新型职业素养的教育人员。为了提高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效果,一方面,高校积极引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道德理论双方面都突出的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教育工作者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作为德育教育者,自身要提高道德修养和网络应用能力,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感化大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单一地应用一种教育方式,将会被学生厌弃、反感,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者应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接受、受到教育。总之,高校应采取措施使道德施教者成为网络环境下高素养、高能力的教育者。

2.利用有益网络文化和提升大学生自律能力,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新兴、富有引力的文化,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意识形成。一方面网络文化促进了大学生修养提高,另一方面也有些网络文化阻碍大学生修养的提高,如利用网络侵犯别人的隐私权、专利权等,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要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同时积极发挥有益网络文化的引领功能。网络文化建设需要相应法律制度予以保障,我国先后颁布了关于网络方面的法规,这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网络飞速发展需要网络方面的法律修改和完善,因此应制定和修改相关网络法律,以使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在网络上传播。积极有益的网络文化需要网络氛围和谐有序,因此应采取措施鼓励网络服务者营造积极有益的网络氛围。通过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可知,自身因素对本人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因此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自己,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应提升网络自律能力,积极抵制有害网络文化、提高网络素养。

3.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目标明确,学校、家庭、社会齐力并进展开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教道德育要明确,为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指明方向。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高应是网络道德教育的追求。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是对网络行为外在表现,这要求大学生通过网络受到教育,使网络的有益行为用于实际。高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上面所说提高德育教育者的施教能力外,还要加强硬件建设,积极改进校园网,丰富校园网内容,加强校园网建设。大学生网络道德高尚与否与家庭环境直接相关,因此,家庭应承担起网络环境下培养高品质大学生的责任。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规范子女的网络行为;以身作则,实施有益的网络行为。社会各个方面应采取措施、相互融通,共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这要求相关机制予以保障,因此应制定相关制度,以媒体为导向进行宣传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形成高尚网络道德的重要性,使他们通过网络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应各有侧重,應用不同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参 考 文 献〕

〔1〕王晨艳.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网络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9).

〔2〕李奎刚.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李奎刚 韦珂

上一篇:商标法制研究论文下一篇:音乐文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