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养成教育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农村中学生的养成教育面临着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不利因素的挑战。改进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必须净化校园内外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健全家校合作机制,落实日常行为规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1:

中学生养成教育内容与模式初探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句话对我的启示很大。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上课没预习啦,乱丢垃圾啦,见到老师不会打招呼啦……甚至很多老师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以前自己关爱有加的那些“好学生”在街上遇到都不会和自己打招呼,令人心酸不已。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校门口值班时主动向不认识的学生打招呼:“同学们,早上好!”结果大多数学生表情诧异,有的匆忙慌乱回应,有的一走了之。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会问,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呢?缺少知识的传授?不是;缺少道理的说教?也不是……而叶圣陶老先生这句话能给我们答案——我们的学生缺少的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那么,作为一所初级中学,我们应当帮助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孩子们培养哪些行为习惯呢?为此,这些年,我组织全校的老师开展了《中学生养成教育实验研究》课题实验,从习惯内容、养成模式两方面入手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养成教育的内容

养成教育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生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围绕这“四会”,我们在实验之初确立了五个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讲文明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讲究的卫生、勤俭的节约和爱护公物的习惯。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根据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逐步完善,确立以下五个培养内容。

(一)培养学生文明礼仪和诚信习惯

以“说文明话、行文明举、做文明人、展黄中风采”为活动宗旨,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旨在进一步加强全校师生的尊师守纪意识和文明礼仪习惯,加强学生日常礼仪常规教育,创设校园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师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校风。开展“做诚信学生、建诚信班级、创诚信校园”主题教育活动,营造“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良好氛围,提高青少年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青少年诚实待人、诚实做事、守时、守信和责任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培养学生感恩习惯

开展“怀感恩心,说感恩话,行感恩事,做感恩人”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感恩父母、感恩师生、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自然,情系社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升学生高尚情操,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积极探究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练后反思的习惯,积极应考的习惯,课外阅读、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记日记的习惯,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奠定基础。

(四)培养学生讲究卫生和环保习惯

以创建卫生校园为主线,通过矫正学生不良的衛生习惯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落实美境行动,倡导学生绿色消费、低碳生活,为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做贡献。

(五)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和爱护公物习惯

引导学生爱护学校桌椅、门窗、花草等公物,倡导学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培养学生“以校为家”的主人翁意识和勤俭节约意识和爱护公物的意识。

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以现行的德育大纲为指南,涵盖了学生行为的主要方面,能充分体现“学会做人,学生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的总体目标,实践证明,从这五方面开展中学生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较强的可行性。

二、养成教育的模式

这些年,我们课题组根据确立的养成教育内容,就落实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多种尝试,最后确立了“以主题教育月活动为主线,以部门负责制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具体如下。

(一)以主题教育月活动为主线

将每学期5个月分别确立为“文明礼仪和诚信习惯主题教育月”“感恩习惯主题教育月”“良好学习习惯主题教育月”“讲究卫生和环保主题教育月”“勤俭节约和爱护公物主题教育月”,一个学期为一个阶段,周而复始。每个主题活动月分为宣传发动、具体落实和总结表彰三个阶段。宣传发动阶段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黑板报、挂横幅等形式营造活动氛围;具体落实阶段根据养成教育目标开展演讲、征文比赛,召开学习经验介绍会等活动,将养成教育活动推向高潮。总结表彰阶段则总结活动成绩,提出改进要求,评选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如评选卫生环保之星、学习之星、礼仪之星等,利用榜样的力量推动养成教育的开展。

(二)以部门负责制为基础

按部分分管的工作,将五个主题活动月安排由相关的部门负责(示例见图表1)。

实行部分负责制,各部门对相关工作比较熟悉,特别是经过了一两轮活动后,各部门对如何开展养成教育轻车熟路,教育效果越来越好。

将养成教育的内容分为五个方面,实行“以主题教育月活动为主线,以部门负责制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每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可以经过五项六轮完整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贯穿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不断强化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证明,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十分有帮助,学生整体素质稳步提升。2012年,我校被评为惠州市德育示范学校。

习惯决定命运!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帮助他们成功;坏习惯使他们走向失败。因此,重视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高素质建设型人才,每一位教师都应义无反顾,竭尽全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无止境!

以上是我对中学养成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一点实践感悟。

作者:林潭清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2:

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不利因素与对策

摘 要: 养成教育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农村中学生的养成教育面临着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不利因素的挑战。改进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必须净化校园内外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健全家校合作机制,落实日常行为规范。

关键词: 养成教育 农村教育 不利因素 改进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行为习惯更多地体现出人的素养。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地区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一直不容乐观。笔者在此对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希望对养成教育有所启示。

一、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

关于养成教育的定义或含义,学界持各种不同的看法。从学校角度看,我们认同养成教育是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素质,最终使人形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养成教育其实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它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学校教育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育的基础部分,更是教育的质的指标。其内涵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道德品质的养成;二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它是人的道德品质这一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一外在表象的统一。

农村中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养成看似小事,却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和一个民族的素养。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会影响人的一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真正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道德高尚的公民,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需要。要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重要基础。

二、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面临的不利因素

1.家庭因素

独生子女因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褊狭,难于与人交往,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留守儿童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者愈来愈多,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不断壮大。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部分是其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他们或疏于对留守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或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当,或宠爱溺爱,教育失当。

家庭教育缺位与失当也是养成教育面临的一个不利因素。家庭应该是养成教育的第一场所和首要场所,然而农村许多家庭不重视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有些父母自身带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赌博等,给孩子不良示范;或者有些父母向子女灌输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思想,与学校教育相违背冲突,造成孩子行为举止的偏差。

2.社会因素

农村地区的一些不良风气、社会陋习的不利影响。一些农村山区吸烟酗酒、打牌赌博、说脏话、乱扔垃圾习等现象司空见惯,人们也习以为常了。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善于模仿、接受能力强,长期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易受其影响,被感染同化,一些社会陋习被学生带进了校园。

社会拜金主义、不正之风的诱发。当前社会中,拜金主义盛行,一些人一切向“钱”看,从而使青少年认为金钱是第一位的,而不注重心灵的净化,许多学生在校比钱多、比吃穿,胡乱花钱。自己的钱用完了,就去找同学借甚至是偷盗,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乱花钱和偷窃的不良习气。此外,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正之风,如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盗窃等,也易诱发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

“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泛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大众化,但农村学生考上本科以上学校的比例还比较小,高昂的学杂费与大学生就业不理想使得“读书无用论”时常沉渣泛起。此种思想的存在,无形中导致学生不思进取、惰学、厌学甚至辍学,给养成教育带来极大挑战。

网络、影视剧、黄色书刊的诱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吧在农村乡镇开始出现,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网络。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对一切充满好奇心,同时判断力、自控力有限,容易受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误入歧途。

社会黑恶势力的诱逼。当前社会也存在一些黑恶势力及社会滓子,他们除危害社会外,还将魔爪伸到了学校。他们利用各种卑劣的手段,怂恿、勾引、诱骗年幼无知的学生犯罪。同时,个别学生倚仗这些势力在学校也是称王称霸,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3.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学校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升学考试压力和各种评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工作重点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部分教师没有树立榜样,做好表率,认为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个别教师的不良言行削弱了养成教育的实效。

其次,农村学校养成教育的体系和机制不完善。受制于农村地区各种不利客观条件,加上主观努力程度不够,农村学校的养成教育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养成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性差。

另外,农村学校管理存在问题。农村学校的管理缺乏人性化,管理手段不道德,许多手段带有强制性,不仅不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反而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再加上部分农村学校条件简陋,生活设施不健全,客观上阻碍了对养成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4.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是养成教育能否有效的内在重要条件。部分农村中学生从小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已经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一时改正起来还比较困难。由于不良行为习惯客观存在的示范效应,再加上部分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够,使得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步履维艰。

随着社会开放度和宽容度的提高,部分学生存在错误思想认识,把不良行为习惯当做追求个性自由。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部分学生思想行为比较叛逆,教育方法不当的话,养成教育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此外,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力量缺乏协调整合,没有形成合力。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力量齐抓共管,协调合作,避免教育冲突造成的教育实效的消解。部分农村中学没能整合三方面的力量,主导起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三、改进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

1.净化校园内外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激发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人的不良行为。养成教育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具体要做到:

整治校外环境,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学校应要求政府相关机构依法加强对校园附近的饭店、旅馆和网吧、游戏厅、棋牌室等娱乐场所管理,彻底清理那些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顾客且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加强与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机构的联系,共同构建一个文明有序、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对那些有违公德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和行为给予道德谴责,树立文明向上之风。

净化校内环境。校园环境的改良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改进硬件,主要是健全学生学习生活相关配套设施;改进软件——即学校管理要人性化,管理手段要具有教育性,避免不道德的手段和方法。另外建设好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对学校、班级、寝室等各校园角落有认同感、归属感,让学生、学生家长信任学校、信任老师。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养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和精神,处在被动的地位,教育就将成为一种强制性行为,其实效性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行为习惯培养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他们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利用校会,晨会、班会等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唤醒学生对养成教育的需要;开展演讲活动、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如筛选一些诗歌、散文及《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经典中的有益养成教育方面的片段,进行全校或年级或班级诵读,启迪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行为规范变成习惯必须通过实践活动这一中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体验规范的重要性,当这种规范变成内在需要,学生在类似情境中就会主动践行某一规范,最终变成自己的习惯。比如要培养学生遵守秩序有先有后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下课时一起跑向教室门口,你抢、我挤,大家挤来挤去,结果谁也出不去,这就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无秩序、无纪律就是没有自由。每个学生在这种实际情境的经历过程中就能产生感受,再把感受上升到理念,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也能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反复多次的行为逐渐就能内化为内在需要,从而养成行为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中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迅速发展的时期,养成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追求独立的需要得到满足,但学校、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忽视。

3.健全家校合作机制

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效整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具体有如下做法:

建立家、校教育互动平台和保障机制。首先,创办和完善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家庭教育组织形式。其次,开辟家庭教育指导渠道,如通过编辑家长学习材料,推动学习型家庭建设;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对家长的家庭教育的心理咨询。最后,确立家长接待日,开放日等形式。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实现了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互动。

同时,在社会上要加强宣传,增强学校周边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及教育责任感,让社会民众监督学校和学生;与街道办事处或村委会等机构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在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予以及时制止纠正。

4.落实日常行为规范

养成教育的重点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落实并践行各项行为规范,最终成为行为习惯。落实日常行为规范,首先要细化各方面的规范,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其次,通过多种途径践行这些规范,如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主动参与的体验教育,目标明确的训练教育,教育实践的强化教育;最后,对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进行监督评价,监督和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方面的力量,既有同伴之间,又有家长和社会人士。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养成教育需要各方面的社会力量达成共识,共同发力,只有当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每个人的内在需要并自觉践行,我们的养成教育才算成功了。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张梅玲主编.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孙宏艳主编.中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叶圣陶.叶圣陶集(卷1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4]赫克明,汪明.独生子女群体与教育改革——我国独生子女状况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9(2).

[5]培育良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关鸿羽教授访谈录[J].家教指南,2005(10).

[6]闫立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成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本文是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项目编号:JG09059)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江善跃 操其周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3:

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着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中学时代是人生十分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是中学生许多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更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打基础阶段。因此,抓好初中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依据。从遵守公德、孝敬父母、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等方面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从仪表形象、行为要求、日常纪律等内容上,对学生一天学习生活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使学生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时时刻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养成教育在内容规划上呈现阶段化、层次化,学校有规划,年级有重点,班级有特色,为强化养成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养成教育要讲明道理

首先,让学生知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班会课和思想品德课,让学生收集有关良好行为习惯的名人名言,并让他们交流讨论,选择其中的一条或几条作为自己习惯养成的座右铭,同时让学生了解成功人士获得成功的秘诀有哪些,特别要关注是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起了促进作用。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规范的潜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热情,引导学生将规范要求变成自觉要求,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自觉律己做人。在明理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影响。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结合情感体验晓之以理,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

三、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收到实效、落到实处。

第一步,宣传动员,营造氛围。比如在教学楼醒目处制作以校训、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贴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使学生从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

第二步,强化训练,自我养成。如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都一样。

第三步,检查反馈,走向自律。通过教师考核监督,学生互评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四、养成教育要因材施教

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因材施教。

一是对行为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明白落伍后进的原因,体验不良行为给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坏处,矫正与塑造同步进行。

二是针对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言”中训练和“行”中训练的方法,能使学生的不规范行为明显减少。

三是对道德行为好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启迪更深层次的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落实道德行为。

五、引导实践,养成习惯

在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强化学生家长的示范作用。形成家庭和学校教育合力,协调一致,互相配合,互相支持。要加强行为实践引导,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养成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注重实践做起,从学会做人做起,在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行为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

作者:贾莲萍

上一篇:统计学物业管理论文下一篇:概论课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