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学科。本文以教育心理学视角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提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文化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微专业;慕课;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务

一、问题提出

慕课是新一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潮流,是我国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之后一流课程建设的重点领域。截至2020年底,慕课学习者已经超过1.8亿人,慕课的总课程门数达到11亿门以上,参与慕课建设的高等院校超过950所。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已有的网络教育资源,如何让慕课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了广大慕课实践者和研究者一直重点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微专业开始进入慕课建设领域。

微专业指由慕课平台向学习者提供针对某一主题的序列化课程,常常由3~10门与该主题相关的慕课组成,从学习进程来看,类似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精简版。当学习者完成所有在线课程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后,学习者就会获得微专业认证。目前,微专业在不同的在线平台上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微学位(Micro-degrees)、专项课程(Specializations)、项目课程(Programs)等。edX在2013年最早开展微专业认证,建设了“物流管理”和“计算机技能入门”两个微专业项目。国内网易云课堂率先开展微专业的建设,联合知名企业的一线资深工程师、设计师,以及行业知名专家,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用性,精心打造针对职业岗位的体系化培训课程。现在,Coursera、edX、Udacity、FutureLeam以及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慕课平台都已经开展微专业的建设。截至2020年,全球已经开设67个基于慕课的微专业。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依托MOOC慕课建设微专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慕课资源,将在线课程的建设重心逐渐由“建设”转向“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展现课程的“含金量”。同时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结合。二是通过用户的使用,促进慕课的可持续发展。在线开放课程需要资金、人员的持续投入。袁松鹤等人认为,除了需要教育政策的激励之外,中国的开放教育只有依靠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才能支撑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三是微专业的建设有助于现有慕课形成集群效应,促进学习者知识结构的优化。微专业突破现有单一慕课的局限,将几门课程形成集群,围绕着行业的最新趋势和需求,聚焦关键问题,在优化课程内容,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前沿性的同时,促进学习者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四是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的发展。微专业有限的学分、有限的知识量促使课程建设者突出职业和能力导向,以学员需求为中心,将知识精细化,进一步聚焦重点和难点,更加突出实践操作,提升求业者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在职人员的职业发展。五是为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提供了资源,助力高校人才的培养。微专业建设的慕课资源,一方面可以作为课程的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眼界,补充课程的知识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课任教师结合课程的需求,开展MOOC+SPOC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这推动了高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力量、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及经济建设的要求,心理健康服务行业人才的供给明显不足。在一些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社会对心理服务的需求就更为突出。比如,在应对此次突发的新冠疫情,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难以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实际上,即便在常态化的状态下,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也一样强烈。比如,张斌等人在北京地区的调查显示,北京城市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烈,但满意度不高。更重要的是,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王琰等人的調查结果显示,上海地区实施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急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孙婷等人调查发现,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教师的专业性较差。这些都需要加强心理服务行业的培育,培养出理论扎实、实操能力强的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增强突发事件后心理疏导的能力以及常态化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关于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心理健康的宣传方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十九大报告进一步突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借助微专业进一步优化供给侧的心理服务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心理服务提质增效,提升民众心理健康意识,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的建设

铁路行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心理服务。比如,疏导铁路建设人员克服其对施工地区的恐慌心理、关注司乘人员的心理健康对旅客运输及其服务质量的影响、对从业人员实施人才测评以促进人岗匹配。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特色鲜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亮点突出,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微专业对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聚焦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行业的发展,按照“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四维一体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要求,培养健全人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服务MOOC的学习,让学习者既能掌握心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能满足教育教学、心育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心理服务需求,同时,还能胜任在轨道交通领域内的心理服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

为了使微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扣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发展趋向,增强学习者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胜任力,需要建设好微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心理服务形成了两种发展脉络:一是延续和扩展原有个体心理健康服务概念,从病理学和医学角度解决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作为社会治理的内容和方式,侧重解决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问题,如社会心态建设、社会心理疏导、社会预期管理等。但无论指向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建设,还是指向社会群体层面的心态建设,最关键的还是要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素养,增强个人的幸福感。只有在个体层面解决好心理建设问题,才能在群体、社会层面培育好社会心态。也就是说,健全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关键在于增强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素养。

西南交大应用心理学专业一直致力于培养能够开展教育培训、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使其胜任轨道交通行业的心理健康服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西南交通大学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2006年率先在全国设置集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2008年招收应用心理学本科学生;2016年获得心理学一级硕士学位点。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的主要职能就是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学科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南交通大学逐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办学特色,获建国家级和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以及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四川省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等科研和服务平台。这些平台立足西南交通大学,示范、辐射、引领全国(尤其是西南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

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战略,更好地支撑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微专业主要做好以下三种服务:一是补充完善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方案。以慕课为抓手,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最紧迫的行业需求,培养学生在轨道交通行业从事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检测与评估、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应急心理与危机干预等方面)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胜任能力和比较性就业优势。二是拓展应用心理学辅修专业学生的视野,促进跨学科融合。在新工科背景下,依托微专业系列课程,促进工科学生与心理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工程人文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助力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促进提升轨道交通行业的继续学习人员、社会学员的心理健康素养,以及积极心态的建设。截至2019年末,我国铁路营运里程13.9万公里,其中高速运营里程达到3.5万公里;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36.60亿人。铁路的建设与运营、巨大的客运量对铁路建设者、司乘人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铁路从业人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增强疏导自身压力的能力,培育积极的健康心态,促进其职业发展。

三、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的课程体系

实现“交通强国”“健康中国”战略,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关键在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心理健康服务(mental health services)是指使用心理健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解决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困扰,维持和增进其积极心理健康状态的活动。心理健康服务至少要达成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丰富个体的心理健康知识,疏导、消除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困扰,减少各类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二是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仅维持心理健康状态,而且培育积极健康的心态;三是健全人格,激发积极心理品质和潜能,增进积极心理健康状态。要达成这三个目标,需要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素养,熟悉并掌握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和技术。

在设置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首先需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相关课程,对接国家专业建设需求。根据国家专业建设标准,围绕增强心理健康素质,设置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课程以及心理健康服务的疏导技术、方法课程。通过微专业的学习,促进学习者够胜任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工作。同时,根据《关于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意见》的精神,满足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心理需求。着力构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体系、心理健康检测与评估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体系、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等,以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专业的系列课程应该促进学习者掌握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检测与评估心理健康、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让学习者快速、系统、精细化地掌握相关心理健康服务知识、方法、手段和技能。

在进行微专业课程设计的时候,要着力在“精”“深”“用”上下功夫,实现三者的融合。“精”是强调精炼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健康类课程,保留专业及其方向的基础主干、核心关键课程,突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关键技能。“深”是突出微专业课程的深度,聚焦心理健康服务,以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需求为导向,精心打造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测量与评估、心理健康培训项目开发与讲授技能、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心理危机干预技能等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所需的职业方法、技能,精细化编撰相关课程的内容。突出“用”,即实用性,瞄准社会需求,微专业课程聚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突出实操技能的训练。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组、专业方向课程组,共10门课程,具体安排见图1。

在上述设置的微专业课程中,有不少课程是在心理健康服务实践中急需的,也属于全国首创,比如心理学工作伦理与督导课程。不少学者提出,在开展心理服务工作中需要加强政策教育和专业伦理规范教育,但遗憾的是,在全国仅有个别开设心理学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校设置。又比如,关于心理健康传播与普及课程,此前黄希庭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最大的是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面向民众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这门课程融合传播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的知识,重点讲授微信公众号、微博、科普书籍、心理教育课程等主要宣传普及形式的设计要点与技巧,要契合现实的需求。此外,进行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健康设备的辅助,为了增强学习者这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在常规心理服务训练室开展相关服务活动的能力,学校还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含技术)课程。这些课程充分体现了多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建设成果。

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所有微专业课程都设置在线学习、单元测验、师生互评、师生讨论、期末考核、证书申请等环节(详见图2)。学生按照要求学完相应的课程,考核合格之后就可以申请微专业认证证书。

四、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建设总结

近年来,党和政府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并将其作为增进民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方面,突出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将心理健康服务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转换为社会建设,从心理疏导扩展到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个体增进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升到国家治理的社会层面。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社会需求。

在建设期间,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部分上线课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抗疫期间,近2万人次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选修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心理健康传播与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等课程,传播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民眾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防护技能。同时,充分发挥这些线上教学的优势,弥补了现有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需求,结合“心理抗疫”的需求,快速地提升了学习者的职业发展能力。在这次抗疫中,初步发挥了心理健康服务微专业的优势。此外,这10门微专业慕课作为部分专业课程的在线资源,实施了慕课+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有力地支撑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雷鸣 陈华

文化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学科。本文以教育心理学视角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提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聚焦于教育环境,探究教与学心理现场与基本规律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现阶段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大学新生心理现状

基于心理发展周期来分析,高校大学新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上处于过渡状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热情激进、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挑战,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稳定,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其科学引导。

1.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步入大学后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增强;第二,渴望自我能力与人格被认可;第三,自我意识较强。

2.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对大学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第二,情感与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多元文化进入校园的速度超乎想象。在国内综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设心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课程,解决部分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其自身存在的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提高这类群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长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构建社会、高校与家庭三者联动的沟通网络,解决大学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的成效,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到兼顾,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从本质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应結合一定的案例分析,讲解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共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相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强化大学新生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由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展开。部分辅导员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背景,高校应当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等兼职教师为辅助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像某些理论性强的课程那样单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反思,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推动自身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桂梅,杨红,李英.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5(36):59-61.

[2]包春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0.

[3]屠鸣,李晓彧,魏春燕,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9-63.

作者简介:李黎(1984— ),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学。

作者:李黎

文化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促进中国心理学应用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摘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内心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学科。而中国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发展衍生,在现代心理学的推动下,中国心理学也迎来了发展契机,尽二十年间,中国心理学逐渐开拓了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其基础与应用皆取得了不错成绩。虽然近些年中国心理学研究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果,但由于中国心理学应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中国心理学应用还有待完善。本次研究主要围绕中国心理学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探索心理学应用在中国发展存在问题,端正态度分析心理学应用的起源、其发展历史,提出中国心理学应用思考,为中国心理学应用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国心理学 心理应用 解决问题

心理学应用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从宏观角度分析心理学应用,实际上是一种研究人文心理取向的心理学系统,从微观角度分析,心理学应用是完善心理学研究知识理论、简介心理学分支知识中的科学实验成果的学科。心理学应用的研究更加注重心理学对对象应用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在理论知识的指引下,解析和剖视心理学各分支知识适用状况。心理学研究领域涉及到哲学、实验应用等各方面的内容,在心理学应用中体现是一种真实的追求科学的精神。在1879年冯特莱比锡大学心理实验室的诞生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而后随后在心理学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传入中国,中国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在发展中逐渐本土化的一门科学,其发展以哲学等科学为指导,细化心理学各分支,如教育心理学等,当前心理学学科,教育心理学学科在中国已经成为师范院校必修课程之一,并成为师范院校学生成为教师路程中所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一、中国心理学应用起源

中国心理学是以西方心理学发展为基础的,在上世纪之初引入中国,而引入媒介则是中国早期留学生翻译,这种引入方式也被称之为“输入型”引入。由于中西方文化,经济体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心理学输入过程中,心理学学科也逐渐发展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即本土化过程。心理学的引入当时引起的众多国人的关注,众多学者甚至投入一生心血推动中国心理学发展,如最初的心理学家张耀翔为中国心理学发展奠定基础,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也就是当今的和总管心理学会。为了更好的宣扬心理学,为心理学在中国扎根,张耀翔更是想到借助媒介传播方式,向国人宣扬心理学知识,直至1922年,中国第一部心理学期刊《心理》杂志问世。当时在《心理》杂志成立时中华心理学会各成员就发表称“中国心理学应用路径”,即首先整理当前中国心理学发展相关资料,其次借鉴与吸收西方心理学发展情况,跟随西方心理学发展大方向,最后,结合以上发展内容积极探索中国心理学本土化正确路径。

中国心理学科学发展不仅吸引了众多心理学专家,更是使得相关学者也纷纷投入到研究之中,如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其曾在德国莱比锡接受过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在回国后, 蔡元培心念心理学发展,并大力弘扬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传播与应用,这一举动也为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学在中国的应用于发展[1]。

二、中国心理学应用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

心理学自被引入中国后,就相应引起了众多关注,但关于中国心理学研究则多倾向于理论性研究,主要兼顾其他学科,如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教育心理学时需将心理学与教学学相互融合,最终得出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性知识。探讨中国心理学应用需从心理学分支着手,如教育心理学,当前虽然教育心理学在中国备受瞩目,其也相应成为现代师范院校学生必修课程,但在中国心理学应用过程中,知识过于倾向学生心理素培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但这些理论上知识孰轻孰重,到现在学术界仍然为成为定数。这一现象也表达出了教育心理学在中国应用方发展仍然处于零散状态。中国心理学的应用缺乏一定的整体性。

(二)研究方法与手段缺乏创新

心理学研究方法有两种发展趋向,首先为实证主义方法论,另一种为自然科学客观方法,自然科学客观方法研究学者如桑代克等,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研究代表人物如皮亚杰等。研究方法的创新无疑将会进一步推动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但从中国心理学研究方法来看,中国始终无法开创新形式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仍然倾向于数据统计分析[2]。

(三)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对于中国心理学应用研究学者,从其倾向性研究了来讲,众多学者倾向于心理学为一种应用性的科学,即将心理学应用于各领域之中,总结各学者研究成果,从中不难发现,中国心理学应用研究,仍然过于注重理论,而无法应用于实践之中,虽然曾开设了实验心理这一项目,但更多的还是凭靠经验摸索。

三、中国心理学应用发展思考

心理学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心理学是一门专门观察与研究人的心理的科学研究心理学需结合相关哲学思想,如实验心理学的哲学思辨思想,心理学问题的研究在18世纪时多为哲学研究范围,在研究实验心理学时多数学者采用辩证思维进行研究,在当时并不接受以实验的方式研究心理学现象,当时研究是以洛克开创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在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其《算术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研究》一书中研究了心理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胡塞尔并杂技今后的研究中进行了对主流实验心理学的批判研究,胡塞尔用批判的角度,从哲学角度出发,并提出了自然主义的基础及其悖谬,从其提出的研究方向中不难看出胡塞尔以批判心理学角度,对自然主义的实验心理学研究辩证研究。因此从哲学角度探讨心理学研究,将会促使心理学与哲学发展之间更加契合,并以哲学思想中整体性角度来观察心理学表现,将中国学者研究的反映的心理现象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抓住研究的重点,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方法时可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相互综合,以这两方面发展为目标,进行中国心理学应用探索,探索出心理学在中国的地域性发展,赋予学者更多的假设,并在研究中,将这以假设放置于实践之中,通过大量实践证明,不断的提升研究效率,借鉴与吸收新的研究方式,如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时,可将研究假设放置于实际课堂研究之中,以实践论证该研究的准确性[3]。

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心理学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也被世人称之为中国心理学应该过程,关于心理学本土化讨论,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启讨论。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发表文章《把应用心理学应用于中国》,这篇文章的发表引起轩然大波,中国心理学应用受到了多方关注。随后为保证中国心理学应用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潘菽在其他文章中也指出了中国心理学九条纲要建议。但中国心理学发展之初至现今,其面对的社会发展环境不同,因此选择的道路也将不同。本文认为,弘扬中国心理学是推动世界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术界不以国界发展心理学科学,虽然地域不同,心理学应用的路径也将存在一定差异,但各地心理学皆是心理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推动分支发展,也是为推动心理学学科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正视我国教育心理学与国外的发展差距,并充分认识研究对象的表象特征,针对中国心理学发展,组建一支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团队,不断的丰富中国心理学体系。

心理学自成立至今的不断发展完善,即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自身独特魅力,以及其对社会影响的作用。心理学传入中国,并随中国的应用与发展,逐渐壮大,虽然中国心理学发展良好,但中国心理学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故仍然还有较长一段时间要走,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心理学应用发展,应以哲学整体性角度看待心理学,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之中,运用实践来检验心理学研究成果,以期不断推进研究中国心理学应用研究发展,使得心理学应用于我国现实生活中,指导人们切实的解决实际问题,丰富人们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罗清旭.促进中国心理学应用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2:58-61+65.

[2]汪凤炎. 当前中国心理学发展中值得反省的四个问题[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42-47.

[3]心理学如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怎样处理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2,04:337-354.

作者简介:

边卫军(1972.2.17-),男,汉族,陕西陇县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管理。

作者:边卫军

上一篇:贯彻落实规程及岗位责任制论文下一篇:企业信息人力资源管理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