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22

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必备条件,它们对于中职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实证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品德水平与心理健康间存在一定关系,品德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心理健康的状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小学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了,现代社会的竞争已经从学历的竞争慢慢的转变成了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了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目的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由单一的知识教育转变为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知识教育相结合,而且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品德教育;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整合

现代社会,对于学生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着学生要学好文化知识,也要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这就要求了学校在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之外,也要开展一些德育教育。小学时期的学生还处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萌芽阶段,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这一特殊时期,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思想和品质进行良好的教育。学校的教学中,要把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结合好,在课程内容上多多的引入德育教育,在少先队活动中多多的引入德育教育。

一、德育与心理结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正处于学习的萌芽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在这一阶段要注意对学生性格、品质、心理和文化知识的统一培养,帮助同学们可以协调统一发展。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更好的培养,而不能是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中国的大多数地区都有着自己传统的风俗习惯和历史名人,其中不乏包括孝子、忠臣、良将、科学家等等任务和实际,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或者当地的英雄人物,来设置一些品德教育的活动,比如让学生们自己去调查这些人物的事迹、发生背景、时间背景,并制作成相关的资料,让同学们进行分享和交流,并引导同学们思考、讨论通过这些人物和事迹自己学到了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帮助。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学生们或许会遇到一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他们自己解决,也或许在完成任务的时候需要学生主动的去交流、去查阅文献资料,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去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面对压力的时候培养抗压能力、在交流的时候培养沟通能力、在查阅的时候培养动手能力。在对小学生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只有在拥有较好的品德之后,才能更好的培养心理健康。只有拥有更好的心理素质之后,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学习,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解决。

二、生活与教育结合

就目前的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成果来看,还是获得了挺好的教育成绩的,目前的德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板报、宣传语、广播、电视等内容的教育形式,但是,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德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话,就要在原有的教育形式上,进一步的进行改革和发展,把日常生活和教育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在生活中,小学生大多都很喜欢画画,我们可以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一些绘画的主题活动,比如可以开展以“我心中的家庭”或“我最爱的活动”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利用画笔去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家庭、自己喜欢的游戏、自己喜欢的活动等等内容,老师通过学生们的画作来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老师来协助,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观察,在观察到学生的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时候,及时的对学生提供帮助。除了绘画之外,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在查阅日记之后对学生的日记进行批注,鼓励学生多多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心思,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

三、学校与家庭配合

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老师和家长要多多的去观察学生的一些特点,比如在生活上、学习上、行为上等等,如果观察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出现了一些问题,老师要帮助学生去疏导、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和家长要做到完美的配合,在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帮助。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和家长相互配合,经常进行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的沟通,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

老师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要多多的了解一下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和父母及亲人之间的关系,了解并分析学生和家人之间的亲子关系,并通过这些了解到的情况对家长和学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并大为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在家庭中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同时,家长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不要只是一味的了解成绩,更要去多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比如处事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了解。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也要了解孩子的品质和心理素质,在发现孩子在这些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的时候,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时候,也可以设立一些亲子活动来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提升他们的亲自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这些孩子的心智不成熟,但还总想着要表现自己,所以他们在观察到老师和家长的一些行动和表现之后,再不进行理解和判断之后,就想着要表现出来,这就要求着老师和家长在生活和学习中做出更好的榜样,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锻炼自己。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还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和困难,而且更多的专业人士和老师、家长也在不断地关注这些问题,所以要想更好的发展这一教育手段,就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不断地去努力,从而帮助学生可以真正的提升自己的素质,成为一名有文化、有素养、有品德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耿树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20(02):34+51.

[2]张翠翠.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问题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2):103-104.

[3]黄明军.试论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01):77.

作者:刘柯莹

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对中职学校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思考

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必备条件,它们对于中职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实证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品德水平与心理健康间存在一定关系,品德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心理健康的状况。只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它们的关系,并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才能促进中职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两者间的共性是结合的基础

1.两者的基本职能和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

职业学校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可塑性极强的中职生,二者属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都是通过教育来影响中职学生的意识,从而改变其行为,可以说两者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是为了实现“成人”和“成才”两大基本目标。因此两者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现代技术型劳动人才。

2.两者在学生问题及教育方法上具有互融性

品德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环境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以及青春期特有的心理问题等。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品德行为的缺失表现出来,而很多思想品德问题的根源在于心理问题,在教育实践中也发现很多学生问题不单单是心理问题或是品德问题,而是心理和品德共同的问题。所以说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很多问题都具有互融性,正因为如此,两者在教育方法上可以互相借鉴。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学生的某些品德问题,如在德育的理论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可以加强个体的道德内化,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疏导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如以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行为,并借助“灌、渗、导、管、评”德育手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3.教育内容、原则要求和师资队伍具有交叉性

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虽然有很大区别,但它们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人生价值等教育问题上有着共同的话题。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加上之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致使我国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薄弱,具有相应心理健康资质的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师总体水平不够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很多学校迫于无奈,只好让班主任、德育课教师等教育管理经验相对丰富的老师充当心理健康教师,这就导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交叉现象。同时,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树立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注重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展,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等方面有共同的教育原则和要求。

4.教育渠道、途径具有相同性

虽然两种教育在操作具体要求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品德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几乎都是通过课程开设、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团队活动、宣传橱窗、广播、黑板报、网络、多媒体、专题讲座、专题教育活动、家校共育、校本管理的优化、相关隐性课程的建设等方式开展实施的。

二、两者结合可以发挥互补优势

1.共享设施条件,节省经费开支

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档案室等教育专业设施不能共用外,在教育教学场地、宣传阵地、活动场所、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都有共用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使用,比如宣传窗、黑板报、广播、音响设备、投影仪器、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和设备都可以共享,也可以共用校外实践基地,共争校内的经费扶持。这样不仅有利于达到教育效果,还可以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节省学校经费,毕竟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问题。

2.整合师资队伍,利于相互配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师资上存在着重合与交叉,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两支队伍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做法:第一,对专职政工干部、年段长、班主任和德育任课教师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给予帮助。第二,鼓励部分德育工作者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师资质等级证考试,以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第三,通过组织专家讲座、教学观摩、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两支队伍的交流、沟通,共同分析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并找出共性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实效。

3.互补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1)学会倾听。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交谈。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往往以“说”为主,强调摆事实,讲道理,注重灌输。但这种模式有时给学生的感受是教师只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致使他们很难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不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首先是以“听”为主,教师会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诉说,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想法,对下一步教师的教育起到有的放矢的效果,同时通过诉说还能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宣泄。

(2)学会理解。在品德教育中,教师有时不太理解学生的想法,甚至对其行为、想法深恶痛绝,继而对其严肃批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这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设身处地了解并理解自己,让学生产生一种温暖、被接纳的感受,这种感受有利于彼此的进一步沟通,也可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使学生愿意袒露自己的心扉,并能欣然接受教育者的意见和建议。

(3)学会包容。在学生问题上心理健康教育比品德教育更注重包容、接纳,这种包容和接纳不仅包括学生的优点,而且也包括他们的缺点。当然这种包容并不代表必须赞同学生的不良行为,而是要将人和事分开考虑。

(4)学会尊重。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一般情况下教师是坐着,而学生是面对面地站着,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师生不平等。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学生与教师一般是面对面坐着的,这容易让学生有受人尊重的感觉。并且在对品德优良的学生和品德不良的学生的教育口气、态度上,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让人产生一种尊重感和满足感,从而促使自己努力去克服不足。

4.互通教育途径,拓宽教育渠道

(1)课堂教学。教学是有效实施各种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品德教育主要以“思想品德”课程的形式组织教学,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以“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两者的课堂教学虽然存在不同之处,但可以融合和贯通。一方面教材可以融合,学生品德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从深层次上心理上也存在障碍,因此通过融合对学生问题可以从心理、品德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更有助于收到教育的效果。二是教学活动可以融合,两者都可开展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内容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问题,借助辩论、游戏、角色扮演、情景应对等模式进行教学活动,这样可让学生主动体验,积极领悟,从而实现两种教育的双赢。不过在融合贯通的过程中要谨防出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化”的倾向。

(2)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改变,是实现教育成效的有效载体。两种教育的实践活动融合的具体想法:第一,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纳入到第二课堂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目标。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组织周六技艺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社团、青春期教育等活动,事后发现效果很明显。第二,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像笔者所在学校就派学生参加由县委县府、团县委、疾控中心、林业局等单位组织的“青年创业设计大赛”“预防艾滋病宣传”“千校万人同栽一棵树”等重大集会活动。此举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又能在活动中内化德育要求,提高道德素养。

(3)学科教学。目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达成共识,并被普遍使用。它指的是课任教师在本学科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有机地渗透德育思想和内容。但却很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实际上只要我们去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心理健康理念,联系学生的实际需要,把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心理素质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能的。

(4)班、团活动。班、团活动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当然也可成为学生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其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最佳机会。可是,现在大部分学校、老师只把它当成普通的活动课或者是德育课,很少会利用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实班、团活动反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理想的时机,因为班、团活动相对而言处在自由、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这种气氛很适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且成效也会比较好。但要注意的是,在操作前要精心准备程序、内容,操作中要有效创设教育情景,适时调节气氛,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我们还有根据每个时间段学生出现问题的规律,将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穿插起来确定教育主题,如关爱生命远离毒品,满怀理想坚持信念,听从教诲感受师恩等。

(5)宣传阵地。像黑板报、校园网、宣传橱窗、广播等宣传阵地也是学校开展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理想的途径。但是要强调一点,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保密原则,而学校的宣传阵地具有开放性,因此对于不能公开进行教育的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

(作者单位:松阳职业中专)

作者:刘伟军

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让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频共振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新课标的需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思想品德教学用心理相容的管理模式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相容,则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接纳学生是师生心理相容的切入点。分享学生的感受,能有效地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形成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这是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心理相容的管理模式能营造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人的个性才能得到积极的发展,并伴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通过新型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有助于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积极的心理养分,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

二、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有专家指出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在于教师,那么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将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若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又怎会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呢?教师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应通过培训建立一支培养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使这支队伍把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工作做好。所谓教无定法,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方法,要以实现不同目标为导向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师应结合思想品德教学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类型,有针对性地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把渗透在思想品德教材字里行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进行适当转接

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例如:认识自我、交往与合作、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努力把握住思想品德教学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进行适当的转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渗透,以此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渗透工作才有效果

思想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过去,比较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工作的方式上偏重于说教和强制性的接纳。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平等、尊重的原则,它不能用强制手段去逼迫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必须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把握好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度

思想品德教学,最主要的是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而不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难度,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渗透的度。1.寻找合理渗透切入点。根据教学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所拥有的契合点进行渗透。2.应考虑合理渗透的时长,不能舍本逐末丢了主目标。3.应考虑合理渗透的有效性,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根据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设定渗透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亮点——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整合作用。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学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同样经历着知、情、意、行的过程,在总目标上两者是一致的,都是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则早已在思想品德教育实践中运用并且收到了明显的实效。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两者相辅相成、同频共振,真正实现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作者:詹秋瑶

上一篇:理工科院校教学公共艺术论文下一篇:项目导向教学的营销策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