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转换

摘要:人的心理具有文化属性,心理健康的界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在多元文化共生共存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根基。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关系。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尺度作用、定向作用、塑造作用和传承作用。基于此,失去文化根基、忽视文化内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生命活力。多元文化框架下,不具有文化适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导致实效性不强。本文选取广义的多元文化视角,以高校为例,提出要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问题,就是解决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配性问题。当代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资源分配中的文化缺失、教育管理中的文化疏离、方法应用中的文化漠视、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中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困境,也就是说,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背后的文化根基,出现了文化缺失和文化错位。前者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中忽略了文化的意义、价值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成分,过度强调技术,后者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以西方文化为根基,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多元文化思潮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框架。多元文化思潮以宽容、谦逊、谨慎的态度,去甄别、判断、融合不同的文化,推动和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在这种框架下,每种文化的存在都得到尊重,允许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寻找适合特定文化的心理健康标准、价值观选择等。在当代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转换,将原有的来源于西方单一文化的心理健康观,调整转换为兼顾中国学生本土文化适配性,兼顾面向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生态适宜性的多元取向心理健康观。将原有的西方科学心理学中预设的研究对象,转换为来源于中国本土心理学思想的,新心性心理学说中的研究对象,即心理生活。将原有的来源于政策文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调整转换为,以体现“人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个体取向与社会取向协调一致”的心理成长。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放在人的整体生命成长范畴进行结构设计,将心理成长预设为以时间纵向成长为主轴维度目标,将积极心理品质预设为环绕不同人生成长阶段的环带维度目标,形成轴带立体总目标。改变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中立态度,调整为尊重不同文化价值的价值涉入。进一步厘清原本混沌不清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部因素,阐明心理健康教育双重主体的特殊性,重新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媒介和评价机制,并建构了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成长模式”。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与建构,文章还对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转换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与体证检验,对已经融入转换后观念、方法、对象、目标等教育对象、教育课程和教育效果进行检验,得出有效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结论,并总结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建议。多元文化框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将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方法、视角、思维方式、教育意识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有利于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改善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配性、生态适宜性和时代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多元文化;传统文化;大学生

学科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综述

1.1.1 国内研究

1.1.2 国外研究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多元文化

1.4.2 心理健康

1.4.3 心理健康教育

1.4.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第2章 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前提:文化适配性

2.1 文化适配性与文化契合性

2.2 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2.2.1 相互促进的关系

2.2.2 相互影响的关系

2.2.3 高度相关的关系

2.3 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3.1 尺度作用

2.3.2 定向作用

2.3.3 塑造作用

2.3.4 传承作用

第3章 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困境

3.1 文化困境的表现

3.1.1 资源分配中的文化缺失

3.1.2 教育管理中的文化疏离

3.1.3 方法应用中的文化漠视

3.1.4 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中立

3.2 文化困境的根源及对策

3.2.1 文化缺失

3.2.2 文化错位

3.2.3 文化迷茫

3.2.4 文化困境的对策

第4章 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转换

4.1 教育观念的转向:多元文化观

4.1.1 传统观念的文化基础

4.1.2 多元文化观的转换预设

4.2 研究对象的转向:心理生活

4.2.1 心理生活的文化渊源

4.2.2 心理生活的共生与共荣

4.3 教育目标的转向:心理成长

4.3.1 以往教育目标研究

4.3.2 多元教育目标设计

4.4 价值诉求的转向:价值涉入

4.4.1 价值中立与价值无涉的来源

4.4.2 价值涉入与价值导向的诉求

4.5 内部要素的分析调整

4.5.1 双重教育主体

4.5.2 教育客体

4.5.3 教育媒介

4.5.4 教育评价机制

第5章 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5.1 国内外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

5.1.1 国内外现状比较

5.1.2 比较结果评述

5.2 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5.2.1 教学观:树立积极的学生观

5.2.2 教育主体:具备文化反省能力

5.2.3 媒介安排:融入多元文化因素

5.2.4 成长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

第6章 转换建构后的实证与体证检验

6.1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自评问卷的编制

6.1.1 前言

6.1.2 研究方法

6.1.3 研究结果

6.1.4 讨论

6.1.5 研究结论

6.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人口学统计学变量的关系研究

6.2.1 前言

6.2.2 研究方法

6.2.3 结果分析

6.2.4 结论与建议

6.3 拔尖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实验研究

6.3.1 前言

6.3.2 研究方法

6.3.3 研究结果

6.3.4 讨论

第7章 总结

7.1 多元文化框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发

7.1.1 来源于传统文化的转换选择

7.1.2 来源于多元文化论的转换启发

7.1.3 来源于积极心理学的转换融合

7.2 理论转换需要注意的问题

7.2.1 传统与现代

7.2.2 东方与西方

7.2.3 跨文化与多元文化

7.3 实践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7.3.1 教育主体适格不适格

7.3.2 教育媒介安排合理不合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医学发展论文提纲下一篇:统计工作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