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论文

2022-04-30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一般有三个角度。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心理素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心理素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论文 篇1:

新时期博物馆的讲解与文化教育功能探析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知识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因而博物馆也成了人们出行的重要目的地。在新时期,人们对于博物馆的讲解要求在日益提升,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因此,我们要将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与文化教育功能进行有机融合,进而在社会和博物馆之间建立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文章就如何做好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以及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工作;文化教育功能

0 引言

每个城市的博物馆都是当地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变迁的缩影,每件藏品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和价值。在现阶段,博物馆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期,民众对于博物馆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斷地提高,其文化教育功能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与此同时,大众不再满足于像以往一样参观浏览博物馆,而是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知识、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因此,只有对博物馆的讲解与文化教育功能进行升级改造,才能够满足大众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

1 博物馆讲解及文化教育的特点

博物馆文化教育不同于学校的教育,它具有知识传播范围广、内容趣味性强、教育方式丰富多样的特点,属于社会知识性教育,是广大群众了解历史、感知未来的重要途径。①现阶段的博物馆文化教育主要以展品的陈列为主,可以直接对游客进行文化教育,这也体现出博物馆文化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本质区别,明确了博物馆文化教育发展的方向。

与学校教育相比,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但博物馆仅仅通过展览这一种方式向大众进行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博物馆教育拥有着更大的平台和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更加灵活多样。与家庭教育相比,博物馆文化教育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家庭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氛围、行为语言以及心理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将博物馆文化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但可以为家庭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能够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学习,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实现家庭教育与博物馆文化教育的双赢。

2 新时期博物馆讲解与文化教育工作的现状

在博物馆的工作体系中,讲解服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博物馆与民众沟通交流的纽带。②讲解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以及历史价值,并将博物馆的精神内涵传递给广大的民众。因此,只有做好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向群众普及文化知识,促进博物馆自身的良好发展。

2.1 访客群体结构日益多元化

当前阶段,由于我国博物馆实行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政策,这加速了博物馆融入社会生活中的速度,并与社会各阶层的群体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因此,博物馆讲解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时常会面对着不同学历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领域囊括各民族男女老少的人员,且参观博物馆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讲解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在面对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方式不同的观众时,如第一次进入博物馆的游客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观众,讲解员的工作开展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2 讲解服务质量不高

在现阶段,我国的博物馆讲解服务存在着讲解内容千篇一律、讲解方式缺乏创新以及讲解服务质量不高等情况。讲解员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常常都是在复读讲解词,只是为了讲解而讲解,导致观众参观时的感受比较被动,不能从讲解员的讲解中了解和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观众的多样化需求也得不到满足①。

此外,在面对国外游客时,同行的翻译人员通常不具备博物馆相关专业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将文物信息转换翻译成外语,讲解人员也由于对专业外语掌握程度有限,不能生动、详细地向外国游客介绍他们感兴趣的文物,从而导致讲解服务质量不高。因此,讲解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过硬的语言组织和讲解能力,才能够提升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3 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当前一些博物馆缺少公益意识,没有认识到博物馆所具有的深层次功能,只重视博物馆本身的收藏和展览功能,从而忽略了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导致文化教育功能开展受限。再加上其本身的定位相对模糊,无法看清文化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只是按部就班套用传统的模式,导致其没有鲜明的特色,无法吸引到游客的目光。

2.4 缺少文化教育的专业人才

近年来,由于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在不断地增加,社会大众对于博物馆文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多,造成了博物馆出现人员紧张的情况。同时,还有一些岗位工作是由编外人员担任的,他们的状态不稳定且流动性强,无法保证时刻在岗工作,从而影响博物馆正常工作的有序进行。此外,还存在着一些博物馆人员专业程度不够的情况,在面对游客的提问时,他们的表现得不到广大群众的认可,进而影响了游客对博物馆的整体印象。

2.5 文化教育手段陈旧、落后

当前社会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阶段,信息技术在各个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博物馆也需要利用好信息技术来不断地发展自己,才能做到与时俱进。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博物馆内展览、陈列的内容和方式依旧传统老套,体现不出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之处,缺少创新意识,这严重阻碍了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此外,还有个别博物馆资源封闭性很强,实现不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传播,其文化教育范围和功能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3 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质量的策略

在人们物质生活越发优越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是逐渐增加。博物馆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而想要不断地提升博物馆讲解的服务质量,就要坚持将人本理念贯穿于讲解服务之中,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3.1 提高讲解员的综合素养

博物馆讲解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文化知识,还要从多个角度对文物进行深度的讲解,才能达到提高讲解服务质量的目的。首先,要做到讲解工作的专业性,博物馆中的每件文物都具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以及独特内容,讲解员只有从了解文物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发生在文物背后的故事等方面入手,才能确保讲解服务的质量。其次,讲解员应主动提升自身的认知范畴,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以满足游客对于文物的各种需求。另外,讲解员还应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不同的游客,出现不同的情况时,要做到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以及平和心去处理问题。最后,讲解员还应具备创新的理念和意识,提高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掌握和游客进行沟通交流的技巧也是讲解员所必备的一项技能,提升自己的洞察力,不断地对讲解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3.2 贯穿落实人本理念

在当前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而博物馆的讲解服务恰好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讲解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人本理念,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讲解服务。在进行讲解工作时,应依据实际情况,结合游客的年龄、文化背景以及学历层次等,采取合适的方式来进行文物的讲解。讲解员要对游客展现出自己的亲和力以及耐心,让游客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专业性和高质量的服务,从而提升他们的参观體验。尤其要注意的是,讲解员不能用敷衍的态度来应付游客的提问,或者对于游客所提问的问题答非所问、不懂装懂,而要时刻保持用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讲解工作,认真回答游客的问题。

3.3 增加讲解员的服务内容

讲解员讲解服务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社会大众对于博物馆的整体评价。讲解员要转变传统的讲解思维、创新讲解的方法,建立起游客与文物之间的桥梁,深入了解文物的内涵,并为文物撰写别有新意的讲解词。对于所要讲解的内容,讲解员不仅要做到具有专业性,还要兼顾到通俗易懂,把文物具有的深刻内涵用浅显的词语表达出来,使得文化知识能够被游客所接受和理解。与此同时,讲解员还要将解说工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准确、快速地将文物知识传递给游客,与游客进行高效的沟通交流,把参观游览转变为主动对历史文化的学习。讲解员还应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引导游客对文物进行思考,加深游客对文物的感受,以提升讲解服务的质量。①

4 实现新时期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的策略

4.1 创新文化教育理念

在当今社会,博物馆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教育职能,就必须要做到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改革。首先,就要对社会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再和本地的文化传承工作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借此来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素养。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博物馆要合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在线下积极组织开展文物展览和文化教育活动;在线上,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线上文化教育活动,以此来创新博物馆的服务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文化教育活动。②与此同时,应把博物馆的讲解与文化教育活动进行有机的融合,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途径。例如,博物馆可以利用媒体平台来进行宣传,提升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博物馆特有的文化品牌;和当地的资深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合作,借助它们的影响力来吸引民众的目光,激发他们参观学习的愿望,使其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到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价值,不断增强博物馆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文化作用。

4.2 打造特色文化产品

现阶段大多数博物馆在展览宣传和文化教育方面缺少实际的创新。因此利用文化产品建立起联系公众和博物馆的桥梁,进行博物馆的文化教育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在对创意产品进行打造时,首先博物馆要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围绕核心竞争力把特色化的内容和先进的经营理念融入文化产品的设计之中。③这就需要博物馆在当前阶段筛选出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藏品,并对其进行包装和升级,重点突出其文化教育的作用,能够使民众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到它“历史提炼和浓缩精华”的魅力。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瓷器和名人字画,依据文物藏品的价值,进行不同的设计和包装。例如,根据汉代的玉器藏品仿制出具有同样大小和样貌,但更具收藏价值的镇纸;将文人字画植入到画报和宣传片中,让博物馆的文物走入民众的生活中去,统一民众对于博物馆的文化认知。

4.3 丰富文化教育的手段,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在博物馆展品的陈列展览过程中,要学着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增加展示的方式和手段,以此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可以更好地进行文化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将展品进行智能化、立体化的展示;利用红外触摸技术实现全面的人机交互,采用一体化的红外触摸系统,将人机交互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和直接;又如故宫中所展览的钟表,利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将其录制成影像片,让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既能亲眼看到钟表的运行状态,还能听到钟表报时的声音,最大程度激发民众的兴趣,让其在参观的过程中对藏品有更深刻的认知,还可以了解到藏品背后的文化知识和作用机理。

4.4 培养专业的文化教育人才

当前博物馆工作人员综合素养还不足以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因而,想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就要从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入手。首先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为他们量身增设合适的工作岗位,并提高他们的待遇。其次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活动,转变他们的工作理念,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采取长期与短期培训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长期培训来提升工作人员的技能,利用短期培训攻克他们工作中所遇到的难点,打造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优秀队伍。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21世纪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的发展建设既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因此,只有做好博物馆的文物讲解服务和文化教育功能,才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获得广大民众对于博物馆的认可和支持。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优化的工作,在充分了解文物讲解和文化教育工作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创新,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使博物馆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作者简介】陈伟宏,男,福建厦门人,本科,初级职称。

①单士鵾.新时期博物馆的讲解与文化教育功能探析[J].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3):271-272.

②潘宇鹏.博物馆转型升级与文化教育实现策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150-152.

①张楠.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质量的思考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9):144-145.

①张楠.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质量的思考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9):144-145.

②陈庆荣.探究如何提升博物馆讲解的服务质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0):136-137.

③冯婕.论当代公共博物馆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的拓展[J].时代报告,2018(6):68.

作者:陈伟宏

心理素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论文 篇2:

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概念辨析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一般有三个角度。

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二、从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以上诸角度对通识教育的界定,其实都比较宽泛,都可以涵盖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类似之处。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种解释属于狭义素质概念。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包括德、智、审美等层面,是一个人的综合心理素质。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的体质、行为等表现于外的东西。

文化教育的实质取决于文化教育的目标。文化教育就是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活动,属于内在素质的教育。

对文化素养的定位又取决于对于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大英百科全书》(1974年版)给文化下的一般性定义是: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广义的文化指人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文化教育尽管涉及到广义文化的内容,但显然不能涵盖广义文化,只能以狭义文化为主要内容。狭义文化专指人的精神状态、思想创造及其成果,包括思想动机、社会认知、人生态度追求、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在内的诸多要素。人们在使用狭义文化概念时,往往在于强调文化的个性,比如,中国文化,即对应于中国以外的文化而言;上层文化即对应于底层文化而成立,等等。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狭义文化决定了文化模式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各民族或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即文化模式的不同。狭义文化在概念使用上,往往具有比较文化的含义。

文化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多元视野和意识,塑造人生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可见,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化的特殊性,即文化的个性化特点决定了文化教育的方法有独特之处。文化教育除了遵循一般教育规律之外,应特别注意比较的方法,尤其是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而具体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哲学和智慧学的高度把握其精髓。中国传统思想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集中体现在“和谐”的理念之中。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道法自然”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和谐理念最终落实于修身的价值追求。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中应置于重要位置。

作者:曹晓虎

心理素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论文 篇3:

高校校史馆在廉洁文化教育中的价值重估

摘要:高校校史馆是大学文化的精神阵地。廉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校园腐败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更加彰显其价值。然而廉洁文化教育在各高校的实践中存在着流于形式、流于表面的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校史馆的教育功能、文化功能能够使这一困境得到解决。以高校校史馆为宣传阵地,并围绕校史馆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有利于廉洁文化教育入微入细。

关键词:校史馆;廉洁文化教育;价值重估

一、高校廉洁文化的时代内涵及困境

廉洁文化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表述,是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课题,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它涵盖了日常生活当中由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升华而来的廉洁理念、体制机制以及典型形象背后的廉洁精神;更包括了人们在政治生活当中逐步形成的以廉洁为核心的政治规范、认知感受和心理素质,反映着公民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精神面貌,约束着公权力的分配、行使及监督等全过程。

校园廉洁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培育学生树立廉洁理念并自觉约束自己行为起到方向标的作用。大力弘扬高校廉洁文化、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廉洁文化制度体系,逐步形成清正廉洁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更为全社会的廉洁实践贡献力量和智慧。

近年来,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并初见成效,逐渐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基调。广大师生对于校园廉洁文化的认可度、接受度和满意度逐步上升,但是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

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廉洁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校对于校园廉洁文化以及校园腐败问题的认识不足,在廉洁文化建设的工作制度及领导机制上的漏洞,导致廉洁文化建设的组织力丧失,从而限制了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纵深发展。按照教育部要求,廉洁文化建设应当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校园廉洁文化教育纳入到党领导的范围内。然而由于各个高校领导班子对于廉洁文化建设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不同使得高校廉洁文化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差异,更有甚者,廉洁文化教育成了短期的、突击的面子工程,并未落到实处,从而沦为了空谈。

(二)缺乏校园廉洁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

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应当是多层次、宽领域的,必须使得文化理念、文化制度以及文化行为等三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目前,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并未形成整体的思路,或是相对系统完整的科学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区域特色的文化优势以及整体性优势,大大贬低了校园廉洁文化的社会价值。

(三)廉洁教育宣传缺乏长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园廉洁文化教育容易浮于表面,根本上还是对于校园腐败问题的认识不深、嗅觉不敏锐。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尤其是公共课体系,但廉洁文化并未开设专门性课程或是纳入到教科书体系中,而是作为正课的补充,因此并不是作为常态化教育而存在。

同时,在进行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容易忽视教育主体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廉洁文化教育的对象不仅仅包括了高校的党员和行政干部,更包括了广大的师生群体,以及一般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然而部分高校并不能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并不能充分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近年來学术腐败问题频频进入大众视野,更加彰显了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四)廉洁宣传手段、方式方法固化单一

宣传方式方法的单一固化是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痛点。对于不同教育主体,廉洁文化教育的侧重点理应不同。但是目前高校的廉洁文化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单薄,与各类群体的教育需求脱节,更与社会要求不符,亟待转型升级。

二、高校校史馆的定义及瓶颈

校史馆作为高校内部设置的部门单位,是彰显高校办学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力的特殊场所。通过设置专门性的承载高校办学历史的图片与实物,校史馆以综合展览的形式弘扬大学精神、传承高校历史。

校史研究与成果展示是提升校园文化成色、重构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高校校史馆建设不断面临着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发挥不足

校史馆具有对内教育和对外宣传的双重使命,然而部分高校对于校史馆的教育功能存在忽视与误读。校史馆与课堂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是以强制的形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向学生传递和弘扬爱国荣校精神。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高校学生受到多重文化冲击,更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诱导。这就需要高校立足于校史文化资源、从校史文化资源中汲取灵感与养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二)对校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活力缺失

校史文化资源是校园文化教育的精神源泉和发展根基。部分高校对于校史文化资源静态的考察,使得校史馆的传承与创新能力逐步丧失。校史文化资源中历史经验和精神价值,以及高校发展史中不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榜样模范,应当不断激励着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艰苦奋斗、奉献青春。

缺乏对史料的不断挖掘与更新,对校史文化的宣传传统而单一,使得校史文化资源缺乏生命力与创新性,大大局限了校史馆的发展。

三、校史馆在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一)拓展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理论谱系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高地,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普及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保持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使清风正气得到弘扬。”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高地,必须致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廉洁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学者对于廉洁文化入校园的研究偏向学理化,缺乏廉洁文化教育普及的实践性。在这一维度下,选择校史馆作为廉洁文化教育的承担主体,将会对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理论进行补充与完善,创造性地拓展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理论谱系。

(二)丰富校史馆文化资源的功能定位

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中小学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校史馆兼具对外宣传和对内教育的双重功能属性,具有成为校园廉洁文化教育的组织核心的条件。通过在校史文化教育中嵌入“廉洁文化”的议题,使其从单纯的陈列展示变为互动式的动态教育,能够丰富校史馆的文化功能定位,探索其在新时代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廉洁文化教育的普及增添富有时代意义的一笔。

(三)借力校史馆价值重估,提升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质效

校史馆不仅是高校发展历程和精神价值的集中展示,更是校园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校史馆在校园廉洁文化教育中作为宣传阵地,能够合理地使廉洁文化教育这一普遍性议题完成嵌入,从而实现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普及。通过以渗透校史文化为基础、实现廉洁文化意识培育为目的,开展以校史馆为组织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使得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实现情感凝聚和价值认同,从而将廉洁文化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理想信念。

四、校史馆在校园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优势

(一)为廉洁文化教育提供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

校史馆作为高校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通过图片展陈辅以文字阐释,显高校文脉之底蕴,展教育文化之辉煌。通过组织学生经常性地、集中性地参观校史馆,充分利用校史馆的文化宣传和价值导向功能,能够使学生从校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涵养优良品性,对高校文化更有认同感、归属感。由此,将校史馆作为廉洁文化教育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一方面是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校史出发,能够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具亲切感;另一方面,能够让廉洁文化依托校史馆所展陈的实物、讲述的轶事落地生根,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具象地了解和体认廉洁文化的内涵,从而提升廉洁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为廉洁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校史馆中存在大量的文献材料和图片资源,为廉洁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高校发展的历史展陈,更是高校进行廉洁文化教育的富矿。充分挖掘校史文化中的廉洁文化素材,不仅能够使得静态的校史文化在新时代展现互动式教育的动态美,增强校史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能够大力弘扬廉洁文化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教育、示范、熏陶和导向作用,在高校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清正廉洁做表率”的时代新人。

(三)发挥校史馆的“第二课堂”作用

校史馆作为学生德育的“第二课堂”,其对内教育功能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德育主渠道的重要补充。校史馆的教育功能不是以强制的形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向学生传递和弘扬爱国荣校精神。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高校学生受到多重文化冲击,更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诱导。这就需要高校立足于校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强化廉洁文化意识的培养。

(四)为反腐倡廉实践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平台

校史馆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高校特色校史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更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力组织主体。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接受度高等特点,是廉洁文化教育在高校普及中强有力的抓手。所以,在高校中形成廉洁文化的良好氛围,一方面需要借助校史馆作为组织主体,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悟廉洁文化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以校史馆为主导,丰富廉洁文化的创作形式,为廉洁文化教育提供新的着力视角和展示方式。

(五)借助新媒体平台

当今“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校史馆的对外宣传和对内教育功能并不仅仅依赖实体的馆藏和展板内容,而是变换“赛道”,运用智媒体平台,以校史档案资料为“智库”,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智能”,同时发挥校史馆专门人员的“智慧”,实现围绕“智库+ 智能+ 智慧”而实现的校史文化与学生学习生活的更深层次融合。通过校史馆新媒体来拓展廉洁文化教育的平台,重视舆论宣传阵地建设,结合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形式,做好宣传工作和思想引导,使线上与线下互联、虚拟与现实互通,达到廉洁文化教育多样化和立体化的效果。

(六)专题讲解员

校史馆和校史专题讲解员作为学校对外宣传和对内教育的“高校名片”,是校史馆文化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媒介。借助校史馆所进行的廉洁文化专题展览也需要培养一批深入了解廉洁文化相关内容的专题讲解员。只有通过讲解員对校史中廉洁文化教育的生动讲述和深刻剖析,才能够使高校学生更加具象和深刻地了解廉洁精神,培养“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王玉玲.高校档案机构职能延伸的困境与出路[J].档案学通讯,2013(02):81-84.

[2] 朱之平,张淑锵.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展示:一个校史研究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04):196-199.

[3] 张海蛟,金忠山.高校校史馆的文化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66-67.

[4] 李昌祖,郑苏法.高校校史校情的德育资源及其开发[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86-89.

[5] 郝峰,殷雄飞.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江苏高教,2010(01):112-114.

[6] 高建林,何玉叶.从廉洁文化的功能特性看高校廉洁教育的架构及应把握的环节[J].思想教育研究,2009(08):49-52.

[7] 高国金,唐金凤.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分析及对策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01):139-141.

[8] 王明生.从校史文化汲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营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24-26.

[9] 柳礼泉,唐珍名.高校德育视野下的校史校情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1(03):52-55.

作者简介:

在读作者:武雪妮(200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专业本科生

在读作者:杨颖怡(2000——),女(汉族),江苏苏州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专业本科生

作者:武雪妮 杨颖怡

上一篇: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应用数理统计教学方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