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文化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人们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炙热的话题。而大学生作为肩负着学习、就业、经济和人际交往等压力的一种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问题将更为突出,他们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们关注的焦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文化论文 篇1:

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具备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高校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加强人文文化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其中长期熏陶,形成终身体育观,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主要通过身心健康的交互作用实现。从生理学角度来讲,身体的运动有利于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斗志,而拥有健康的体魄,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

要对高校体育文化加以界定,首先要确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体育文化就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并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是指学校师生员工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2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作用

2.1 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价自我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即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的客观评价,不会提出苛刻、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内在潜力。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能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通过参加各种体育社团的校园体育比赛,参与球类、棋类以及野营等形式的户外活动,来维持和增进大学生的正常情绪状态和生理状况,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刺激,形成健康心理,全面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使大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体验健康的愉悦和自豪。

2.2 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与他人互相沟通,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是一种互动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又要互相配合协助,共同体会体育的真正内涵;既要征服自我,又要征服对手,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这种精神可感染在场的参观者、服务者,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友谊,使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可见,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能提供一个自我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围,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能客观地对待人生和社会生活。

2.3 高校体育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健康愉快情绪

大学生在紧张文化课学习之余,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比赛,有利于心理调适并恢复到最佳心理状态。体育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心理宣泄的机会,在动作完成过程中能得到心理满足感,产生愉快情绪,体会到修身养性、谦虚忠诚的内涵,实现精神的升华;能使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心理、情绪失衡时能够有效地调节不良情绪,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

2.4 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自信、自强、宽容、大度、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心理品质和行为素质。体育比赛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活动形式,大学生利用公平合理竞争来表现自己,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无畏困难、敢于拼搏,有利于大学生摆脱猜疑和不信任,促进个体社会化。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改造自我,适应社会的过渡阶段,自身对外界的心理承受压力的可控性显得尤为重要。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对文化层次较高、年龄结构较轻、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 如何加强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面对的是特殊群体,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现代教育所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整个社会能否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现就如何利用高校体育文化的优势,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认为:

3.1制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规划

高校体育文化规划是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家要有较明确的指导性政策,各高校也应制定出具体的方案。规划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拼搏进取、竞争、敬业精神等;规划应把体育文化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制定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认识到强身健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体育的爱好、加强与终身体育的衔接,使大家更好的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3.2增加高校体育文化的心理亲和力

体育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上。由于体育具有的实践性特质,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继承,都与活动和练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或制约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高校其它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所以,增加校園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通过良好的体育设施及环境激励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动机,用优美的体育建筑、良好的体育设施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完善的体育设施是促进和改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3.3 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色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能够延续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为自觉的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高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和师生结构等不同,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思路不同。因此,在建设高校体育文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建国.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J].体育文化导刊,2014年10期

[2]黄建平.CUBA带来的校园体育文化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3]汪谭红.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及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作者:刘赣军 李祖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文化论文 篇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人们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炙热的话题。而大学生作为肩负着学习、就业、经济和人际交往等压力的一种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问题将更为突出,他们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备受大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它的建设可以很好的缓解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如何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一、现阶段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和建设现状

1、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开展体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和,它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分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书籍、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等这些表象的内容,还包括体育观念、体育知识、体育精神和体育制度等更为内在的涵义。

它的功能主要包括:(1)校园体育文化延伸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体育课堂上,还包括业余的体育活动、体育知识讲座和校园体育竞赛等等。(2)健身与娱悦身心功能,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使学生们自觉的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使学生获得各种愉快的心情和收获。(3)激励教化功能,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它的建设需要每位师生的共同参与,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可以很好的激励大学生拼搏求胜的欲望,同时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2、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现状

素质教育是我国体育教育和教学思想的主旋律,“健康第一”是体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检验标准,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推动下,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获得了质的变化,各个高校的管理者们都逐渐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發展。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首先,人们对体育的传统观念是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首要因素,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所产生的偏见使他们认为体育只是运动员和教练的事,跟自己没多大关系,这种思想观念是很狭隘的,真实的体育是所有人共同参与的。

其次,体育教师数量的不足也是限制校园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教育部最新统计表明,我国现有大中小学体育教师41万多人,按照国家开齐开足体育课的需求,还需要30万左右的体育教师。从这项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缺乏是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客观因素,由于体育教师的不足那么对学生课堂的设置和指导也必然不足,这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最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是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长期以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西部地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明显低于东部地区,长期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得许多高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环境得不到改善,学生缺乏锻炼的场所和条件,由此造成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巨大差异。

二、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发展现状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这却也是当今社会炙热的话题。那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客观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高效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人的身心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今由于社会的各种压力而引发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已经使人们已经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然而,什么样的人才算心理健康呢,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是认识不够,要是不理解心理健康标准这些基本理论的话,那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变得有名无实了,同时,探讨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问题。

通过查阅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各项文献资料,发现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八种:(1)了解自我,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2)有适度的安全感和一定的存在感;(3)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并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4)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接纳他人;(5)热爱生活,有生活目标,追求人生理想;(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并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智力正常,有良好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8)人格完整,不偏激,有正确的价值观。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和临床症是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方式,通过调查所得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s),从而发现大学生出现哪方面的心理问题。目前,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许多调查论证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在各种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出强迫、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这4个因素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有所提高,其余因素并无太大变化,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反映在强迫、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这4个方面,通过这项调查我们就能够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干预。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取的分类标准A类≧25、B类 20-25、C类0-19。UPI的测试分数越高,说明其心理问题就越严重,国内高校普遍采取的分类标准中属于A类的说明学生可能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属于B类的说明其可能存在一般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属于C类的说明其心理处于健康水平。

大学生人格主要功能是通过对学生的测试来提前发现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能够针对这些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数据,发现新生中有近30%的人从进校开始便存在心理问题,目前大多数的大一新生的心理状态都处于健康状态,但处于A类和B类的学生也大约占了总数的30%,这说明大一新生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加强对他们的干预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以上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和临床症状这两种方式对比和综合,我们可以很直观的得出目前高校大学生大约30%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而主要表现又集中于强迫、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这四个方面。大学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社会,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它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三、体育教学开发心理潜能的可行性

1、提高感知灵敏程度,改善观察力。实践证明,体育运动能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如:体操运动员用力感觉的灵敏程度与非运动员相比可提高25%~30%,短跑运动员的时间知觉的精确度,他们能以0.3秒之差正确判断跑400m所经过的时间。

2、锻炼记忆力,丰富想象力。体育运动中有许多形象化的术语,如瑜伽运动中的“下犬式”“眼镜蛇式”等都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同时,通过想象还创造出新的瑜伽动作这对丰富和发展学生及运动员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能力。

3、提高思维能力。体育教学中动作概念和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思维。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对学生思维的训练都很有帮助。如在篮球比赛中需要运用各种战略战术,人们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分析判断,采取灵活的,最恰当的甚至是出其不意的战略战术,这对学生或运动员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以及直觉思维、创造思维等都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提高过程。

4、培养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他们可以尽情的游戏、运动和竞赛。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能量,可以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育教学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大多在室外进行,要冒严寒,顶烈日,要无数次重复某些基本动作,这就需要学生克服惰性和贪图安逸的思想。

四、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注意的稳定性

1、体育课内容的安排要丰富、紧凑、富有变化性

理论课不能照本宣科,将的空洞抽象,要旁征博引,密切联系实际,使体育知识的讲解丰富而不显庞杂,新颖而不落俗套。室外课,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安排活动内容,让所有学生都有事干,都投入到紧张有序的活动中去。这样就可以减少分散注意的机会。

2、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以为注意的稳定性与人的主观状态有关,如果学生对活动目的很明确,对任务理解深刻,具有浓厚的兴趣,活动能满足他们的生理的、交往的和求知的需要,尤其能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成就需要,学生就会抱以积极的态度,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状态。

3、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抗干扰能力

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外部环境比室内要复杂的多。在室外操场上,头上可能有飞机划破天空的巨响,场外有施工工地传来的机器轰鸣,操场边马路上有人来车往的喧嚣,体育教师要随时留心学生注意的警戒水平。

五、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校园体育文化能很好的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形式也多种多样,从学校方面来说,体育教师通过体育教学课堂可以给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使他们更多的了解体育项目,并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加上现在大学的体育选修课都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那么这在很大程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由于缺乏体育技能和兴趣而对体育活动“望尘莫及”的状况。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体育技能,那么其对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就更多,积极性也就越高,从事体育锻炼的频率就会更多,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长期如此,学生的身体素质将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心情的愉悦和机体负荷的刺激,那么这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2、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评价和认识自己

高校的校园体育活动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校园体育文化更是大学生展示自己的重要载体。目前,各个高校都有着丰富的各种体育社团、体育文化节、体育竞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多样性可以很好的满足大学生展示自我的精神需要,同时,学生在参加这些体育活动中能够很好的释放自己,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能够清楚自己在体育活动的角色,并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对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有着很大帮助。可见,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强化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这对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也是有着很大的作用。

3、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社会、家庭和个人因素,从小就获得丰富资源和便利的他们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为薄弱,加上如今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的溺爱以及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的依赖性很强,缺乏意志力和克服苦难的经历,上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的怀抱使得他们需要自己处理日常事务和安排业余时间,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锻炼他们自主性的机会。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学生在校园里所锻炼的各种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在社会上体现出来,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而经常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多一种与人交往的媒介,使他们更能充分的锻炼自己,提高他们处理事情和环境适应方面的能力。

4、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大学生在每天文化课学习之后,大多数的人都是选择宅在宿舍或者陪着各种电子产品度过,这就使得学生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为减少,学生的心理变得更为孤僻,由此引发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面对这样的状况,校园体育文化便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且體育活动的方式多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如参加一些体育比赛可以很好的使学生宣泄自己的心理障碍,体验比赛过程中带来的紧张和刺激,使自己的机体得到一定负荷的刺激,这样有助于学生心理状态的调节。同时大部分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跑步,尤其是在考试期间,跑步能够很好的缓解学生心理的紧张和忧虑。或者直接观看一些体育比赛,使自己的目光转移到运动场上去,在观看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理抛开忧虑的情绪,平静下来,慢慢的心里中许多烦恼就会淡化,从而达到学生排除心理障碍的目的。

六、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调查结果表明,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提高他们心理健康的水平,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能够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从而带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2)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多样,体育社团和体育比赛的丰富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宣泄,经常参加这些活动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它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团队的重要性,增加与他人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更快的融入到集体中去,提高他们的交际和环境适应能力。

(3)当今大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他们的心理健康“岌岌可危”,紧张的学习压力和长期体育锻炼的缺乏不仅使他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而且伴随这种趋势许多学生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引发了一些暴力事件。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使更多的人关注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节大学生心理的忧虑和不良情绪,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目标,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2、建议

(1)建立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受到一个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正确的意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不断的发现和改正,这样全方位的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学校不仅要组织各项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还要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使他们能通过体育活动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3)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高校各种项目的体育课都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的,那么老师就应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一些心理健康的内容,使学生明白通过这项体育活动可以达到一种什么状态和目的,让他们能够自发的去锻炼。同时老师也要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观念,让他们对体育有个感性的认识,多采用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趣味教学方式,并有效的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的指导学生的体育活动,让他们融入到这些集体活动中,不断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

【參考文献】

[1] 宋迎秋, 姜 峰, 林 媛. 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8,18(3).

[2] 李军喜. 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工程建设[J]. 价值工程, 2012,31(22): 36-38.

[3] 李太行. 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科技信息, 2013(22).

作者:吴萱提

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文化论文 篇3:

北京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摘 要:采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六所高校80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有关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1)北京市大学生体育人口较低,锻炼次数偏少,男生好于女生,女大学生的锻炼现状不容乐观。(2)北京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比较积极,目的明确,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业余生活为主,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知识的了解明显不足。(3)经常参加的锻炼项目男生主要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等;女生是羽毛球、跑步、跳绳、乒乓球、篮球等;锻炼形式以“和同学或朋友一起”为主。(4)没有时间、学习任务重和锻炼设施不足等是影响大学生参加锻炼的客观原因,而主观上“懒惰”和“没有恒心”成为大学生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

关键词: 北京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在大学阶段形成对体育锻炼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维持身体健康乃至坚持终身体育锻炼都有积极的影响。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上百所大学、几十万在校大学生。2008年,北京将迎来举世瞩目国际体育盛会——奥运会。现阶段了解和掌握北京市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为特点,对于有的放矢地落实高校各项体育改革措施,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并借助北京奥运会的影响确实加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改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外交学院共6所高校1~4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50份,其中有效问卷805份,有效率为94.7%。

1.2 问卷调查法

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根据选题的目的和社会心理学关于行为的定义及研究方法,设计了《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并请五位学校体育学方面的专家对问卷进行了修订。采用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了检验,在测试两周后进行了“再测”,结果符合信度要求,最终确定调查所用问卷。于2005年11月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1.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

表1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0%学生每周至少参加1次体育锻炼,其中每周3次以上的占总人数的 28.2%,每周2次的为24.7%,每周1次的为27.9%,还有20%的大学生没有参加锻炼。在持续锻炼时间上,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上的为57.5%,另有大约20%的大学生锻炼时间在20分钟以下。根据1997年规定的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北京大学生体育人口占其总人数的20.3%(见表2),这一结果略高于2000年全国18.3%的体育人口[1],但是低于全国16~25岁年龄段的体育人口比例(33.4%)[1],远远低于北京市2000年体育人口41.83%[2]。男、女大学生相比,在大学生体育人口中男生占65%,女生占35%;男生体育人口占男生总人数的27.8%,女生体育人口占女生总人数的13.1%(见表2),男生体育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女生。此外,没有参加锻炼的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分别为28.2%和11.5%。以上结果说明,多数大学生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至少一次以上),每周2次以上的占大约一半,北京市大学生体育人口比例偏低,参加锻炼次数偏少;男大学生参加锻炼情况明显好于女生,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根据大学生的身体生理条件以及体育锻炼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建议高校积极倡导和鼓励全体大学生每周至少进行2次课外体育锻炼,这一目标就当前高校的硬件设施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来说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同时,北京高校在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应高度重视和改善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

2.2 体育锻炼的态度和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73.3%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在生活和学习中占有“重要”或“比较重要”地位,这一比例略低于每周至少一次的体育锻炼比例(80%),说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具体行为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大学生中对锻炼价值和相关运动知识“很了解”或“了解一些”的占73.8%,其中“很了解”的仅占11.8%。进一步了解发现,“喜欢或比较喜欢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为70.3%,“想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的为69.7%。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锻炼态度比较积极,有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但是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相关知识的了解很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对锻炼目的的了解发现,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人数比例高达80.5%。这一结果与刘一民等(2001)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以健身为目的人数89.6%[3]”接近。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是“娱乐休闲、丰富生活”和“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分别为59.4%和49.3%;以“提高个人身体形象”和“促进人际交往”为目的的分别为32%和22.3% 。看来,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这也正是体育运动的主要价值和功能所在。值得一提的是,体育锻炼在缓解压力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逐渐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同时,在体育对身体自我形象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提升作用也有一定的了解,体育锻炼功能的多元性正在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认可。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大学生参加锻炼的目的比较明确,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业余生活;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比较客观、全面。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学生这种积极的锻炼态度和动机,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可通过体育教学课或其他各种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大学生对运动锻炼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引导他们进行客观地自我评价、自我指导,促进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2.3 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和组织形式

对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调查发现(见表4),男生以运动量较大、对抗性较强的球类运动为主,超过一半的男生经常打篮球,39.7%男生经常踢足球,其他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乒乓球、羽毛球、跑步、排球、器械健美、太极拳、游泳以及武术。女生则选择轻巧灵活、对抗性较弱的项目进行锻炼,最受女生欢迎的是羽毛球,排在前十位还有:跑步、跳绳、乒乓球、篮球、游泳、形体健美操、排球、太极拳以及网球。北京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运动喜好改进体育课程设置,并积极开展各种相关的课外体育活动,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进一步促使其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体育课中的计时跑一贯受到学生们的排斥,而在课外锻炼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经常跑步锻炼。可见,慢速、轻松的健身跑在课外锻炼中还是比较受欢迎,应该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和推广健身跑。这一方面是由于健身跑的锻炼效果非常明显,另外还可以大大弥补高校因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不足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组织形式方面,如图1所示,选择和“同学”或“朋友”一起锻炼的共81.2%,其他形式分别为“自己”占10.9%、“俱乐部或团体”占5.0%、“和家人一起”占2.8%。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的主要锻炼形式是和同学或朋友一起参与,参加有组织的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团体的人数很少。分析原因可能是,在集体活动中不但可以充分体验运动的游戏性、趣味性和竞争性,另外,这种方式还可以促进同伴间的相互交往,加深感情。而参加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团体的人很少,可能与北京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开展不够完善和普遍有关。因此,北京高校应继续加强有组织的体育俱乐部建设,或者采取一定的方法鼓励和帮助大学生成立自发锻炼团体,以此来满足大学生在锻炼形式上的需求,从而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2.4 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客观上“没有时间”和“学习任务重” 分别占69.0%和57.1%,成为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另外,“锻炼设施不足”占26.4%,“没有合适的锻炼团体或同伴”占25.1%,“缺少专人辅导”占21.1%,“身体素质或运动能力较差”占11.6%,“没有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运动项目”占11.3%(见表5)。可见,北京市高校在体育设施方面的配备相对比较充分,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但仍然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锻炼需求;没有合适的团体或同伴、锻炼时缺少专人辅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参与。此外,部分学生由于自己的身体素质或运动能力较差,以及没有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运动项目而影响了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综上所述,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在课余锻炼时间适当安排专门人员进行辅导。同时,还应继续深化高校体育选修课改革,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使大学生能够掌握一至两项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这将有利于他们以后继续参与并坚持进行体育锻炼。

主观上影响大学生参加锻炼的原因,“懒惰”占44.5%,“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占39.5 %,成为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不可忽视的因素。综合来看,在影响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没有时间”是一个比较有弹性的因素,而“学习任务重”是当代大学生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那么,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生活、学习和运动锻炼的关系,使其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主要就是大学生自身主观心理问题了。任何事物的发展,外因总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各种方法和措施来克服大学生参加锻炼的惰性,激发其内在锻炼动机,调动其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不断加强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决心,将成为各高校和教育界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点课题。

3 结论与建议

1)北京市大学生体育人口较低;多数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但锻炼次数偏少;男生参加锻炼的情况好于女生,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建议北京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方面的工作,高度重视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

2)北京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比较积极,对锻炼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比较客观、全面;大学生参加锻炼的目的明确,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业余生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知识的掌握明显不足。因此,北京高校应在体育教学中加大体育知识的传授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宣传介绍,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锻炼常识的了解和运用。

3)男大学生经常参加的锻炼项目依次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排球、器械健美、太极拳、游泳以及武术;女生是羽毛球、跑步、跳绳、乒乓球、篮球、游泳、形体健美操、排球、太极拳以及网球。大学生主要采取“和同学或朋友一起”这一形式进行锻炼。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体育选修课改革,积极开展各种相关的课外体育活动,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团体,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发组织锻炼团体。

4)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学习任务重、锻炼设施不足和没有合适的锻炼团体或同伴等,而主观上“懒惰”和“没有恒心”成为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主要障碍。高校应指导大学生处理好生活、学习和运动锻炼的关系,帮助他们不断加强坚持锻炼的决心,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杜晓红 陈永发 赫忠慧

上一篇:人工智能应用于电气工程论文下一篇:物业小区的保安管理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