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2022-08-08

第一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创新与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

民族中学王成轩

2011年4月28日—30日,我有幸聆听了心理教育专家冯世忠老师为我们作的生动精彩的讲座 在这次学习中有收获与体会,但更有顾虑与思考,简单总结如下:

培训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通过这次讲座,让我对自己这几年老师们用他来陆续学习的心理学知识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及时地巩固,同时这些讲座的们工作中的实例弥补了我自学的缺陷,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了更丰富的背景知识。对辅导员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和政府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不断更新观念、不断突破、与时俱进的学术品质。

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开始总结反思自己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转化上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我在民院已经工作了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感受很多,当中有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并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以求实现工作上的与时俱进。“学然后知不足”。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培训、不断地学习来更新我们的观念、提高我们的认识、创新我们的工作,让我们学院的管理理念、制度、

精神、思想能够通过学生接受、喜欢的途径与方法更好地贯彻与落实。今后,我将用心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这一良心、民心工作坚持下去,为我们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创建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培训过程中的顾虑与思考:

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专业、并特别注重科学实验的学科,很多结论地产生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感觉与判断,而依赖于科学的测量与实验。心理学的知识也是非常庞杂、系统的,它需要学习者长期的学习和积累,需要丰富的临床工作经

验,需要丰富的学科知识,忌讳武断与急于求成。而相当多的辅导员老师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知识,如果仅凭培训几天所了解的知识与技巧在实践工作中生搬硬套,将在平时表现特殊的学生都装入心理问题学生群体,以医生对待病人的心态与视角去对待我们的学生,是非常危险,也是非常摧毁人性的。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学生辅导员,我们首先是一名教育者,我们需要以教育者的心态与眼光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将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正常的个体,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用我们纯真无私博大的爱去关心、引导、教育他们,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人性的氛围中愉快地成长。如果确实碰到异常的个体,作为辅导员我们需要给予他们同普通同学一样的关怀与爱,但在关怀中注意观察、注重信息的收集,准确辨别,及时反馈、寻求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对情况严重的及时上报,及时寻求支持,及时转介,从科学实效上关注我们学生的健康,避免将学生心理有问题作为我们逃避工作困难的借口。这样不仅会使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异化,更是对

我们学生人性的摧残。我们辅导员老师在做学生心理辅导时需要:“一个前提(准确的角色定位)、一个宗旨(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材与人格完善)、两种意识(服务意识和学习意识)、三种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四种能力(管理能力,辨别、决断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期盼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以教育者的心态,并借助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来实现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与创新,将我们这一民心、良心工程做实、做好。

经验可以参照、但决不能照搬。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借鉴经验、勇于创新是我们需要的工作态度。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届学生也都具有新的时代特点,我们必须能沉进去,也能跳出来,不能为过去的经验所累,不能为过去的思想所束缚。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则需要我们将每一批学生都当作第一批学生,用最初最真最深的爱与热情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并在工作中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让我们的学生能在民院这一沃土上健康愉快地成长成材。

21世纪的政治辅导员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需要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需要足够的爱心与智慧;需要广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成熟的思想、淡泊的心境;需要我们这一批一线工作者忠于本职、甘于寂寞、勇于奉献,把握时代的脉搏,贴近学生的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011.05.10.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

“青少年自我调节学习发展模式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子课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 —— 海口海港学校

德育一直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社会发展变化,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且突出的问题,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双向借鉴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将为学生提供更贴合其心理需要更有效的教育服务。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涵 (1)中学生德育

中学生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中学生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中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重要性

(1)中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为当前学校德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新途径、新载体和好方法,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这种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如果由心理健康教育来承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补充。

(2)中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将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导引与推动的作用。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开展较早,已经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才逐渐被重视,因此目前基础薄弱。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各种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利用自然实验法、案例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

(1)在教学常态下进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研究,获取教学实践中的真实资料;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课程的设计、班会的开展、活动的举行等方式,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整合。 (2)采用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系统、科学地尝试应用新方法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3)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定期举行德育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以论文、案例等形式呈现。

四、研究过程

我校围绕课题,有针对性的、全面而系统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4.1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1年3月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为:

(1)选择课题,组建研究队伍,确定实验对象,制订研究方案。( 2)向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提交方案,组织课题主要参与者讨论落实各层面具体工作。

(3)对课题组人员实施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查找有关文献资料。

4.2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3年12月中旬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开展具体实践研究,课题组老师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收集并分析当前中学生在心理和品德两方面常存在的问题,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从理论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再经由实践检验并完善。在长期的理论学习探讨和实践应用中,总结中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经验。

4.2.1班主任工作 (1)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为主导,改变传统说教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活动中体验、交流、分享,促使学生优良心理素质与品德行为的形成,这是实现学校心育与德育目标的新方法。

我校班主任根据学生面临的困惑与问题设计主题,例如有的班级侧重于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的重建,而有的班级因为学习动力不足,班主任设计“人生之旅”的辅导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目标。根据不同的主题,由班主任带领全班同学开展游戏、讨论等方式来分享经验,,发挥朋辈教育的功效。

下面是我校一位班主任设计主题班会后的感想:活动一: 主题班会:“规则、责任、生命”

现实中有各种的规章制度,有的同学不喜欢受到规则的约束,更有个别同学随意破坏规则而且不愿意承担责任,这对于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是非常不利的。

通过“火车应往哪边开”这样一个道德两难的故事讨论,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这个讨论看起来比较残忍,有的学生会逃避选择,因此我提前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总的来说,我班学生都反应这次活动印象深刻,理解了我最后对于本次活动的总结“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生命理所当然非常重要,但对于社会而言,规则比生命更为重要,只有规则的坚守,才能保护人们的生命与权益,所以遵守规则,才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大尊重与珍惜”。 接着是我校高二年级和初一年级的班主任主持主题班会的图片初一(7)班的主题班会——爱因为在心中 高二(1)班的主题班会——让心灵充满阳光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日常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加强班级管理,则是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班级形成具有正确的集体舆论、自觉的纪律和优秀的传统,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若能有效地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和谐、愉快地共同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渗入日常班级管理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加强心理沟通,使班级群体对管理目标在心理上的认同。

二、共同制定班规、口号,参与班级的文化布置,从而加强同学们的凝聚力。

三、注意心理换位,以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

四、从个性特点出发,注意到班级中学生个性的相似和相容,并引导学生学会心理相容。

五、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渲泄,例如改变注意的焦点、改变环境、参加运动等等。

下面的图片展示了我校某个班级设计的“班级公约”和“成长见证”墙。

(3)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要认识到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道理。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

通过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教科研工作是教师自我提高,对专业知识深度认识的过程,也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理论的过程。

我校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认真学习心理学相关内容,及时了解中学生心理研究的动向,同时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加强教学反思,从而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 (4)班主任培训与研讨

2011年3月至今,我校顺利开展了三届德育研讨会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交流会,我校中层以上领导、科组长、备课组长、年级长、班主任和心理教师都参加了会议,这是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当前中学生问题的重点所跨出的重要一步。初一至高三年级的班主任代表都紧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究和实践经验等方面作了经验交流。

我们还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咨询师刘义林教授、海口市研训院夏竞文主任等各位专家,以风趣生动的语言,真实贴切的案例为我校教师进行辅导和培训,从而使我校教师更好地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培养他们受挫折和调控情绪的能力。

我校还编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论文集,并从中挑选出优秀论文进行颁奖鼓励。经统计,收录教师论文90篇,评选出一等奖11篇,二等奖29篇,三等奖50篇。

下面是德育研讨会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研究”交流会和论文集的相关图片。

总的来说,德育研讨会的举行对提高我校教师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推动我校德育工作迈向新台阶。

4.2.2 心理健康教育

从2011年9月开始,在市教育局的支持和领导下,我校聘用了2位心理专职教师,主要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为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全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校领导的指导下,针对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学校德育要求,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1)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

我校在丽晶路临时校区就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虽然当时咨询室的条件简单艰苦,但由于学校领导和德育处的重视,已配有空调、桌椅、资料柜和电脑等必需设备。

我校心理教师积极制作并张贴宣传海报,做好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她们坚持每周一至周四15:00——18:00按时值班,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并由刘义林教授来心理咨询室指导工作,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理论上和操作上的指导。

回到原校区之后,我们更加积极地建设设备先进的心理咨询室,经过半年努力,“心灵港湾”正式开放使用,包括宽敞明亮的团体活动室和温馨安全的心晴小屋各一间,并添置了专业的心理沙盘用具,为全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心理辅导,下面是我校在临时校区时所做的心理咨询室宣传海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愉悦地接纳心理辅导。 接着是我校回到海港路后做的心理健康宣传栏。

下面是心灵港湾的图片,通过图片可以看到,团体活动室宽敞明亮、心晴小屋温馨安全。

(2)建立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通过心理测评手段,从个人资料、学业表现、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因素、思想品德和价值观、职业能力倾向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描述和评价,以此作为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教育改革及教育研究的主要参考依据。

我校在心理顾问刘义林教授的协助下为全校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采用SCL-90和16PF两个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系统了解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取及时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下面是我校心理档案的图片。 (3)“创新运用网络平台,搭建学生心灵港湾”

2011年7月,由海口文明网、海口网开设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心灵在线”栏目顺利举行。我校积极与栏目组合作,从我校初一到高一,六个年级选送上来的大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中挑选、整理出具有典型意义的12则案例,发送给栏目组,同时邀请各年级班主任、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准时做客栏目活动,参与在线交流。

此次在线访谈特邀海南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岳筱雯教授、副秘书长张莉两位嘉宾,两位专家对青少年中存在的厌学、自卑、自制力差、缺乏毅力、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困难、亲子关系僵化等常见的学习、生活问题耐心地答疑解惑,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排解心里的烦恼。这样的活动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帮助都非常大,此栏目不仅有专家的专业理论做支撑,更有网络交流手段方便、快捷、安全的优点做保证,极大地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我校作为海口市青少年心理教育德实践基地,一直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创新手段和方法,让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常抓常新,稳步发展。 (4)开展有特色的心理健康辅导课

心理健康课是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校已在初

一、初二年级、高一年级开设心理辅导课,系统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能力的辅导。根据学校工作目标,结合各年级学生特点,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我校心理辅导课主题包括人际关系、青春期、学习风格、亲子关系等。通过这些教学主题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挖掘自身潜能,克服自卑,提升自信,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我们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下面是我校心理老师上课的图片。 (5)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竞争的激烈,青春期的躁动以及一系列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迫切的需要心理辅导以摆脱不良的情绪困扰。

我校心理咨询室2011年10月起即向全体学生开放,心理辅导老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接待来访的每一位同学,帮助同学们解决在中学生活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生涯规划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帮助同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每次咨询的情况都记录在《心理咨询记录表》上,并严格遵循保密原则。经统计,我校心理咨询室共接待180余人次。

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三类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学生情绪问题;二是学生学习方法问题;三是人际关系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和班主任老师携手,尽量给予该学生更多的关心与辅导,另一方面在心理健康辅导课时也适当倾斜。来访学生经过个别心理辅导后,自信心提升,学会积极主动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自我调适的能力得到增强。一例初中生青春期抑郁心理咨询案例 一般资料: 符某,女,14岁,初三年级学生,家中有一弟,体态正常,有胃酸疾病,父亲经商,收入较高、母亲在家照家庭,父母家族均无精神疾病历史。基本情况:

符某小学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自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八岁那年,弟弟的出生,让她感觉父母不爱自己,自己仿佛在家里就是一个多余的人,有没有自己都是一样的,有时候真想死了算了父亲对符某的要求较严。基本上不与同学来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之间感情也越来越淡漠,孤独感和自卑感时时刻刻笼罩着自己,情绪很不稳定,时而抑郁,时而焦虑,痛苦至极。2011年11月中旬符某与本班的蔡某因为口角引发打架事件,随身携带剪刀报复对方。由于情绪很不稳定使得学习精力很难集中,效果非常差,成绩也急剧的下降。

心理测验:SCL—90测验结果: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指数超过正常范围。

诊 断:2011年2月23日,符某的爸爸带着她去省人民医院心理咨询科进行咨询,医生诊断为青春发 育期抑郁障碍。 咨询方法:

通过七次会谈,结合合理情绪治疗法、系统脱敏法以及一定的自信放松练习,帮助来访者寻找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1、 生物学原因,青春期的女孩子,相貌问题,自卑感较重。

2、 社会原因,亲子关系不佳,家人的关爱不够。尤其是弟弟的出生。

3、 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认知因素,①错误观念:认为女孩子只有有出色的外表才能受欢迎,才能改变

生活条件;②对现实的误解或错误评价:认为父母及家人都不爱自己,自己是多余的。

4、 个性原因: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且过于敏感。

最后对其思考及领悟上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咨询效果:

1、来访者自己的评价:和家人的关系有所改善;对自己的认识更客观准确,比以前有自信了;会有意识的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不熟的人甚至陌生人相处;要有自己的主见,与朋友相处要更主动。

2、符某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上课学习基本正常;和周围的同学有更多来往;精神面貌比较好;与父母有更多的沟通。

3、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调查,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变了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和思维模式,缓解了其抑郁和焦虑情绪,自卑心理逐渐改善,自我认知得到加强,逐渐接纳自我,建立了对生活的信心。 一例高考焦虑心理咨询案例 一般资料:

吴同学,女,18岁,高三年级学生,马上面临高考 基本情况:

随着高考日益逼近,该来访者感到压力较大,并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同时还伴有一定的生理反应,导致该来访者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动力不足,社会功能轻微受损。 心理测验:症状自评量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

SCL-90:焦虑因子分2.5,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1 SAS :58(标准分) SDS: 53(标准分) 结果显示求助者轻度焦虑和抑郁诊 断:一般心理问题——考试焦虑。 咨询方法:

通过测验法,会谈法,合理情绪治疗法以及一定的放松练习,帮助来访者寻找其紧张焦虑的真正原因——不合理信念,最终通过与来访者不合理信念的辩论,使来访者放弃关于高考的错误认知,树立正确认知,进而使来访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其对于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咨询效果(截取吴同学的“自我评估”): 经过咨询后,我基本掌握了自我放松的方法,在近期的模拟考试中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最近我也没有失眠的状况,学习的精力和动力也更充足,学习效率逐步获得了提高。我明白考试本身只是一种检验和淘汰的手段,真正学到的知识才是今后立足的根本。高考并不能决定自己的一生,它只是人生中众多考验中的一个,而对于每次考验的态度才对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6)开展“毕业班”团体心理辅导

针对高三和初三学生学业压力大、考试焦虑等情况,我校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课,通过丰富、有趣又具有心理疏导意义的活动,陪伴学生体验轻松快乐的感觉,引导学生激发自己的心理潜能。

毕业班的团体辅导深受欢迎与支持。它的开展,也促使更多的毕业班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就个人的问题与心理老师进行探讨,主要涉及考试焦虑、未来发展和人际交往等内容。

下面是我校心理老师给初三和高三年级学生做团体心理辅导的纪实图片。 (7)举行心理健康节,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012年5月举行海口海港学校首届“5·25”心理健康节,在活动期间中,我们通过海报、标语的宣传唤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通过“我爱我——关注你我,从心开始”的主题班会、黑板报评比以及签名活动,让学生们自发的去了解心理保健知识,这些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和欢迎,也帮助同学们更加关注自我、了解自我。 下面是我校心理健康节的宣传海报和横幅。

接着是我校班级开展“我爱我——关注你我,从心开始”的主题班会的纪实图片。最后是我校班级心理健康主题黑板报的展示。 (6)心理教师专业化成长培训

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外出参加省市各种心理会议和活动,如海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海口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包含沙盘治疗、音乐治疗和艺术治疗等多种技术的应用。

积极参加海口海港学校教坛新秀比赛、 海口市2011年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海南省2011年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两位心理教师均获得了好成绩。我校心理教师还积极参与海口市“同课异构”的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课教学水平。下面是我校心理教师参加专业化成长系列培训的纪实图片。 通过这些专业化的成长培训,让我们以新的理念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我校心理教师的实践能力。 4.3总结阶段:2013年12月中旬—2014年1月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为: (1)组织课题组教师整理有关材料和案例,分析并总结经验。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进而总结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我校聘请心理顾问刘义林教授为心理老师进行指导,探讨学生案例,并观摩咨询工作。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研究摘 要]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有机整合,才能体现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共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以帮助和启发的过程,是一种技术性服务,根本指向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其理论依据、包含内容及其实施方法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理论基础有区别

德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教育学等为理论指导。

(二)目标侧重点有区别

德育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以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

(三)内容有区别

德育内容始终充满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感,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等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阶级性,主要包括心理卫生、智力发展、人格评定、行为适应等内容。

(四)学生观有区别

德育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在师生关系上重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强调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当作帮助、服务的对象,在师生关系上重视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强调人性。

(五)教育原则有区别

德育的主要原则是政治方向性原则,有明确的是非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培养心理能力。

(六)工作方法有区别

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说服、评价、模仿、规范等,要求个体必须接受教育者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肯定,“不符合”就予以公开否定、批评惩处等,具有集体性、公开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方法是测量、矫正、咨询等,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的参照标准,但这是一个学生主动构建、改造其心理世界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本着尊重、理解、信任、保密的原则,没有对学生的心理予以否定的权利,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特点。

(七)教育后果有区别

德育工作失误或失败,会导致受教育者思想更加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心理健康教育失误或失败,会导致受教育者心理问题加重,严重者可能轻生、自杀、精神分裂[1]。

(八)教育者的要求和角色有区别

德育工作要求人人做,德育工作者要居主导地位,其任务是进行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具备一定心理专业技能的人员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处于辅导地位,主要扮演参谋、顾问、朋友的角色,其任务是询问、帮助、指导对方[2]。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主要表现在:

(一)有共同的教育目的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有相互交叉的内容

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心理层面的东西,德育解决诸如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文明行为等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

(三)有互相衔接的职能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德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他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有密不可分的工作方式

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配合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排除。

(五)有类似的教育途径

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社团工作、校园宣传阵地、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家校配合、谈话谈心等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可采取的途径。

(六)有一些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正面教育为主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展,都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遵循的规律。

(七)有融为一体的实际操作过程

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与道德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作用、共同进行来加以解决。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要懂得德育原理,会做德育工作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从机理上能够相互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而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等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东西。没有健全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就不可能建构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必须首先学会适应社会、应付挫折、调整情绪、人际交往、设计生活目标等。另外,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顺利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建立在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之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地悦纳自己。他们一般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恰当的人生目标,并且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及时调整自我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而确立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德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掌握心理学知识,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在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达到心理相容;要善于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3]。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具有调节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较好地协调道德教育与学生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的关系,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心理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这使德育在学生眼里高高在上,与现实脱离;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更使学生觉得内容空洞,难以接受,从而采取消极应付方式,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又坚持自愿、平等的教育原则,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

(五)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向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在道德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丰富健康情感,提高心理素质[4]。

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整合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提高德育实效;结合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因德育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从思想上解决一些因德育失误造成的心理偏差,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才有助于提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在德育理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除了坚持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二)在德育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个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实现个体的自我教育与调试,改变过去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给他们自己选择、判断的机会,教给他们判断的方法,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三)在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和调适,使学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这样“说服”才能真正转变成学生的“心服”,变成他们稳定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四)在德育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不仅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要把现代人的观念和素质、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内容纳入德育内容中来,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知道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人生[5]。

(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切入点” 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整合基础。人格健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也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通过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能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完整、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6]。

(六)教育实施者相结合

学校由同一个组织或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统一计划、统一研究、统一实施,防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德育工作者要能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能够从事德育工作,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既做德育工作,又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10-211. [2] 赵美艳.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5):81-84. [3] 路 琴.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效应[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1):18-21. [4] 张继文.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J].焦作大学学报,2003,(4):89-90. [5] 陈顺仁.高校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3):93-95. [6] 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6):14

第三篇: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 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彭崇桓

(锦屏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贵州 黔东南)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即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两者的结合完全必要也是可能的,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结合

在长期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德育教育经常失效或效果不好。为什么我们以往的德育会不见效呢?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把学生的所有问题都当成是思想问题,因而就只注重道德知识、道德原则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心理负荷、情感误区等心理问题和心理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导致德育脱离学生的实际,缺乏针对性,德育效果当然就不会见效或收效甚微。因此,分清学生存在问题的实质,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排除心理障碍,让学生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将德育内化为自己的素质,是每位德育课教师面临的问题。因此,从学校教育实际情况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必然趋势和有效措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并把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列为目标之一,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作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从而使中学生的品德结构更为完善。在中职德育中,政治教育解决

1 学生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问题,培养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教育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问题、培养的是思想品质;道德教育是解决道德修养问题,培养的是道德品质;而心理教育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的是心理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核心,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教育又是德育的保证。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德育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人们的个体行为来体现,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是人们行为的心理动力,是中职生良好习惯形成和品德能力提高的重要条件。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巨变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也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大好时机,是塑造健康心灵的最佳阶段。如果放松了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可能使中职生的心理障碍演变为心理疾病,也会使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付诸东流。无数事实说明,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德育中去,把养成教育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中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性,把外部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因素”,形成一种动力调节机制,产生积极的效果。可见,中职德育的整体成效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中职生完整的品德结构应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中职德育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的教育;德育则是以科学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又同属于“大德育”的范畴,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在教育实践中把 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校的德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和情感,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应付挫折、职业选择、不良习惯的消除等方面达到健康标准,能自我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许多心理障碍,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完整的人格。两者在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虽不相同,但在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这一总目标上是一致的。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主体目标也是一致的,都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对一个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都在于通过教育塑造学生,使其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由于两者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要求教育过程中都必须充分尊重 受教育的主体,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素质的提高来反映,都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现在的德育课课堂教学中,就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感性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己感悟生活体验。而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能的培养、心理的发展,大部分在这一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这一时间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间。

2、德育课教材本身也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第四章“职业兴趣”,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稳定的兴趣,可使人奋发向上,终身受益;反之不良而持久的兴趣,终将害人害己,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兴趣,择求自己的专业。

3、在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课堂上营造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

4、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完整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德育注重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和个人利益。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抵制,导致传统的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个人的心理需要,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有利于教育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一个人在心理上存在问题总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强迫症状会导致一些反常规或违纪行为生成;人际关系过于敏感或敌意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和集体观念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可使教育者懂得学生是人,更是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大多属于心理问题。这样,教育者就不会把学生的违纪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思想道德问题。

6、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可丰富学校德育方法,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提高德育效果。传统德育一般采用知识传输型的教育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教导和灌输,方法简单,学生被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地位不对等,学生容易产生抵触甚至逆反心理。针对此,教育者可把心理辅导的方法引入德育。如宣泄法、疏导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等,改变过去简单粗暴的方式,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这样,教育者不再高高在上,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交流,排解他们的忧虑和困难,使他们放下包袱;学生也比较乐意接受老师的辅导和建议,会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使德育工作的实效得以提高。

3 综上所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是相通的。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的学习、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德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结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找准最佳切入点,使两者围绕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

(一)更新德育观念,建立积极的德育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是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给人以势压人之感。偏重道德说教和自身的社会工作性价值,忽视直接为人发展服务的人文价值和平等观念,普遍存在空洞说教、知行脱节的问题。因此,德育在人们的印象中已形成一种定势:枯燥的说教,教师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这种说教、灌输和压服的态度与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而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学生内在心理需求,强调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发展的辅导者。德育工作者应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这样,学生就减少了许多的思想顾虑,敢于敞开心扉,为接受德育教育准备了充分的内在条件。如果我们具备了一系列内在条件后再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必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份,丰富传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德育的内容上,要汲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方方面面,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的,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当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的前提下,选择和充实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的德育内容实施教育时,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学生在接受这些德育内容时也就有了一定的认同度和主动性,不再觉得德育是死板的理论、空洞的说教,从而增强了德育的实效。

在德育的方法上,要汲取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益方法。德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会谈、心理咨询、角色扮演、沟通分析、行为矫正等方法,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从而使学生主动求发展。而不是像传统德育那样强调理论的灌输和外在强化社会的要求。德育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汲取一些方法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如借助沟通分析和心理档案来了解学生的个 4 性状况、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也可采用会谈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以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从而为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的支持。例如:同样是人生观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比较、交流不断内省,了解他人的人生观,以澄清自己的人生观。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生观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和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存在。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同时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德育的效果。

(三)提高德育教师的教育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以情动情,形成积极、和谐的教学情境,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的真情实感会引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感受,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中职校学生,他们自卑又自尊,也会因为学习不好而焦虑。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和鼓励,掌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让学生展示才华,体验成功;适时地肯定和赞许,使学生获得满足和喜悦的心理感受,带学生走出一个个成长中的误区,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相反,过多地指责和批评,只会使学生感到沮丧无助,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心理,远离群体和同伴,所以,教师心理健康对营造学生健康心理至关重要。同时,德育教师可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工具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发展趋势等,在德育工作中容纳并重视个体的差异性,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做到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改变以往德育工作中不顾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状态和思想信息接受特点的“大一统”的做法。

2、要注重自身人格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相互模仿和重复别人的趋向。尤其是人们在人格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立,对事物不能作出正确判断和评价时,他人的影响更为显著。德育教师不仅是政治观念的指导者、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他们的品质人格、道德情操通过言行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其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更是体现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中,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德育老师应充分地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充分发挥人格感召和熏陶作用。

3、要切实提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对教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有些教师对学生中的某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不能明确是思想问题、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德育教师要从理论 5 知识上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通过案例分析、观摩交流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技巧。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只有德育老师提高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才能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区别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与心理障碍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要善于做学生家长的教育工作。要善于用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渴求,普职学校办学条件、功能的对比,成功中职生的典型来引导中职学生家长改变观念,正确看待中职校,看到中职生的希望和前途,弃除不平衡的心态;要教育家长学会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客观、冷静、正确地认识孩子,善于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学会调整情绪,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

(四)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或相互替代,而是两者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中的联系融通、相互渗透。因此,在教育的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心育问题德育化”或“德育问题心育化”的倾向。既不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错当思想问题,全部由德育工作来解决;也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万能钥匙,过度强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甚至淡化德育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将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误区。

总之,在德育工作日益受到严重挑战的今天,急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在德育工作中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的营养,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显德育的地位与功能,促进中职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2]、[3]

[1] 叶一舵.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 广西 广西社会科学 2002年第2期.:201-211

(2) 赵美艳. 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J]系 辽宁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81-84

(3)洪敏. 心理辅导在教学中的渗透 北京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2002年第3期

(4)张丽华 . 徐素芬.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整合 上海 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1期

(5)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1月出版. 6 (6)温丽娜.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培养中职生健康人格.科教文汇.2007年10月

(7)罗立红.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双向”整合教学策略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3期

第四篇:全国中小学德育班主任创新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保定市)高级研修班邀请函

中 国 教 师 发 展 研 究 院 关于举办“全国中小学(含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

(保定市)高级研修班”邀请函

各有关教育局培训部门:

班主任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关于“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院研究决定2014年5月23日—25日在河北(保定市) 举办“全国中小学(含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高级研修班。本次培训将邀请全国优秀班主任与各知名专家帮助参加研讨会的学员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提升校长、班主任实际管理能力。

一、参加对象:各地教育行政主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及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德育处、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及骨干教师。

二、研修内容:

1、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新科学、新智慧、新魅力;

2、走近心灵一如何进行民主教育;

3、追求富有人性的教育,真正用爱关注孩子;

4、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技巧与师生沟通艺术;

5、新视野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创新;

6、班主任治班方略与新课程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

7、主题班会课的设计、组织与实施;

8、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与家、校沟通的有效途径;

9、新时期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0、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次解析与应对;

11、学校领导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角色意识;

12、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灵导师;

13、德育工作的育人能力和水平提升;

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课程开展的任务迫切性、针对性、实效性的阐释与解读;

115、加强学校信息环境建设、网络自律与道德、网络心理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三、特别提示:

本次讲学特别开展优秀班主任论文评选活动。参会代表可提交班级管理方面的论文,文章要求突出观点性和案例研究,切忌空洞。论文文本正文请以“4号宋体、单倍行距、四边距均为2.5㎝”格式排版,标题用2号黑体,作者单位和姓名排在标题下,用A4纸打印,一式两份。组委会将评出特等奖和

一、

二、三等奖。优秀论文将由本单位颁发《全国中小学教师教研成果奖证书》,评审费另付。请将评选材料直接带到现场交会务组。

四、主讲专家:

迟希新: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教育学博士,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教育部“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班主任学科培训专家,北京各高校特聘教育专家。

刘晓明: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培心理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

陈宇:国内最知名的班主任之一,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班主任沙龙”主持人,电视栏目《万家灯火》主持人。班主任远程培训特聘专家,国内最知名教育博客《老板老班的博客》被媒体誉为“网络明星教师”。

田丽霞:全国著名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德育科研先进教师,教研成果“阶梯学习法”被各地广泛用于教学。她探索总结完善的管理方法—“田丽霞班主任工作法”被推广教育教学中,得到教育专家的肯定。

杨敏毅:全国著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上海七宝中学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十佳教师,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模式的创始人和应用、推广的领军人物,特别擅长团体心理辅导与培训,被誉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临床专家。

段惠民: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省最具智慧力班主任、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全国十佳班主任,《优秀的人生导师——著名班主任是这样练成的》一书所载22位全国著名班主任之一。

郑丹娜: 全国优秀班主任、北京魅力女教师,北京垂杨柳中心小学教师。

全 艺: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教师,北京市班主任学科带头人,获首届全国十佳优秀班主任、北京市优秀班主任等多项区、市、国家级荣誉。

五、时间、报到地点:

1、时间:2014年5月23-25日(23日全天报到);

2、报到地点:保定市(会前一周按照报名先后顺序发详细报到通知);

3、发证:学习结束,全程参加的学员,由主办单位签发培训学时证书。

六、报名说明:会议费:380元∕每人(含资料费、专家费、场租费、证书工本费);各老师凭入场卷进入会场;食宿可协助安排,费用由各单位报销。

七、报名方法:请认真填写报名回执表并将回执发送到电子邮箱:ZGJSFZYJY@163.COM

为了便于安排参会教师座位和掌握会议规模,使会议能够按时有序的召开,凡参会单位

务必将中小学(含中职)的参会人数于2014年5月16日前报组委会秘书处;参会会务费于报到当日在报到处缴付,并领取入场券。

八、联系方式:

组委会秘书处 :电话/传真:010—52981339邮箱:zgjsfzyjy@163.com

联系老师: 张老师:18701278858/18701607897

中国教师发展研究院

2014年4月16日

附件:全国中小学(含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高级研修班报名回执表(可复制)

联系电话:18701278858/18701607897联系人:张老师

第五篇:德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一年级(2)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让我们的心灵洒满阳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静闭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让我们的心灵洒满阳光,拥抱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来探讨研究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同学之间如何交往。先来看情境表演:

(二)、情境表演《跳皮筋》

1.李雪、李雯、刘卫丹和郭显君跳皮筋,怎么玩呢?郭显君说:我不和李雯一组,她那么胖,笨死了!”听到郭显君说自己笨,李雯顿时火了,她指着郭显君的鼻子:“你才笨呢!你又胖又蠢,活像一个小母猪!”郭显君听到李雯骂她,伤心地跑到一边,哭了起来。

- 1 -

师:李雯她们为什么玩不到一块?郭显君又为什么会哭呢?谁来说说?(生充分说)

生:郭显君不合群,说别人。因为李雯说她,嘲笑她,她受不了。 师:面对这种情形,应该怎样解决呢?

生:郭显君不应该说别人的缺点,同学之间应该和和气气。(生充分说)

师小结:这几个同学说得很对,同学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不要嘲笑同学的缺点。要学会尊重别人,不侮辱他人,这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原则。接下来请大家继续看情境表演《上课铃响了》。

2.情境表演: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进教室!刘盈和同学们从外面拥挤着走进教室,这时一位同学不小踩到她的脚后跟,刘小宇大叫一声:“哎呀!踩我的脚干什么,你的眼睛长哪去了?”同时跺着双脚,大发脾气,用双手捂住眼睛哭泣,那个同学再三向她说对不起,其他同学都劝何小宇别哭了,刘小宇不予理睬,继续发脾气,直到教师从外面走进来,刘小宇才停止哭泣,回到座位上,还在生气。

师:孩子们看完了表演,大家来说说,刘小宇做得对不对?为什么?(生充分说)

生:他爱生气不好,对身体有害。

生:那个女同学已经说对不起了,她还生气,谁愿意和这样的同学玩呢!

师小结:是,我们应该有宽容之心。同学之间遇到了矛盾,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宽容之心原谅他人,即使别人有做得不当的地方,在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你到了歉,我们就应该原谅他,更何况,常生气对身心健康没有好处,只有与同学和谐相处,你才能拥有更多的快乐。下面(出示)我们一起来看以下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的正确做法,老师给大家的建议是:(

1、师读、

2、生齐读、

3、男女生读) 同学之间

学会友好,不嘲笑缺点。

学会尊重,不欺小凌弱。

学会宽容,不斤斤计较。

学会理解,不撒娇任性。

师:同学们每天生活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有了上面的原则,遇到下列情况,你又该怎样做?相信你会正确处理。

(三).说句心里话

(1)你的同桌要在桌子中间画一条“三八线”。

(2)考试时,你的同桌没带橡皮,可是昨天你跟他借笔,他没有借给你。

(3)选班长时,你的好朋友当选,你却落选了。

生: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这样做:

生: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这样做:

师小结:是呀!同学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你对别人友好关爱,别人也会还你一份友好关爱,奉献一份,收获十份,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奉献着,相信你也会快乐着!

上一篇:党员座谈会会议议程下一篇:第一周教学反思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