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分析论文

2022-04-16

一、引言面向“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我国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面面临的一个最大的课题就是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将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型升级为“教育强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育创新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创新分析论文 篇1:

新媒体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媒体平台凭借其大容量、交互性和实时性强等优势,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共青团中央推出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结合H5等新形式,展现了独特优势,掀起了广大青年团员的学习热潮。本文对“青年大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了其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促进思政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青年大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国家、民族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人才的培养,而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3月5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印发《关于在全团实施“青年大学习”行动的方案》的通知,决定在全团实施“青年大学习”行动,旨在组织、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2019年3月16日,《求是》杂志刊发《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一文,文章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1]。因此,高校必须切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当今新媒体的优势,开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征程,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2]。

一、当前大学生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爱国热情稳居主流,但仍存在异化趋势

目前,各大主流社交平台数据显示,当下以青年群体为代表的大众爱国热情高涨,以“爱国”“爱党”等为主题的新闻事件、文艺作品都赢得了大量关注。不论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微博全网高达15.33亿的互动量,还是电影《长津湖》取得了57亿票房的傲然成绩,都彰显了青年们的爱国热情。同时,诸如电视、电影、短视频等中的大量娱乐性内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对当今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价值观念总体正向,但仍须良性引导

相关数据显示,当下大多数青年团员都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能够做到以社会效益为价值尺度,以民族复兴为伟大目标,积极贡献自身力量,但是面对赴西北等艰苦地区干事创业等号召,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不解与抵触情绪。同时,“佛系青年”“躺平”“内卷”等新名词不断涌现。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需要在价值观引导上加大力度,促進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养成优良习惯,实现全面发展。

(三)学习效能总体较高,但仍须加以督促

大部分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后,目标明确,能迅速适应大学生活,能够以提升自我为主要任务,保持优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自主地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但是部分学生仍然无法适应大学生活,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者未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出现跟不上课程进度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少量大学生存在“空心病”问题,找不到努力学习和前进的意义和方向,在学习生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障碍。

针对上述现象,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线上线下等多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青团中央推出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其用新方法、新形式、新手段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使大学生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深入化。

二、“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文本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次研究以“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第一季第一期到第十一季第二十期为研究对象,对每一期的学习内容主题、时长、拍摄地点、主持人、学习参与情况等进行统计,并分析其中体现的趋势以及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

(二)数据分析

1.内容与时长

从内容来看,“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主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核心,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及重大时间节点推出相关网络主题团课,保持每周一期的更新频率。其中,“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分别推出了系列展、特辑等。大部分网上主题团课由主持人前往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馆和历史遗址,结合馆内展览品和历史遗迹对相关历史事件、政策进行讲解。

从时长来看,初期“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时长大多较短,大部分主题团课时长为2—3分钟,少数主题团课时长接近5分钟。在前八季只有一期主题团课时长超过了5分钟,即第二季第一期,时长为6分40秒,主题为“新时代”,其中介绍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以及在新时代取得的成就。从这一期开始,关于新时代的方针、政策重要思想的一系列网上主题团课不断推出,包括“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等内容。从主题团课第九季开始,课程时长增加为10分钟左右,这一改变一直延续到第十一季,目前主题团课时长大部分介于8—11分钟。主题团课时长的改变往往意味内容的增加和阐释的深入。起初“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以较短的时长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激发了广大青年团员的学习热情,方便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随着“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逐步成为青年团员的学习习惯,其则增加了团课时长,更加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深度。

2.主持人情况

每一期“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都会邀请一位与本期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主持人。除了专家学者,更多的主持人是高校青年团员,他们更加贴近青年团员的学习生活。近几年涌现的热点人物如理塘的丁真、B站的up主何同学、央视记者王冰冰等也都出现在“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中,在这些热点人物的知名度和话题感的带动下,主题团课往往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

3.学习参与情况

自“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推出以来,整体的参与度逐步提高并渐趋于稳定,单期团课净学习人数超过1000万。这表明大家对主题团课学习的自主性在不断增强,现在各级团组织参与率超过90%,有的地区和高校甚至超过95%,这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年团员愿意参与团课学习。但也有部分地区以及高校的团组织参与率为50%—6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地区和高校对青年团员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视和宣传力度还不够。

三、“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作用与影响

(一)新媒体技术的优越性

1.覆盖面更广

“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依托互联网平台,由各大高校和共青团官方公众号向全社会青年推送优质内容,宣传红色思想。相比传统媒介以及线下传播模式,“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传播更精确、更广泛,使受众能够迅速接收到推送内容并进行学习。

2.传播速度提高,学习效率增强

从传播速度来看,“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凭借其超时空的特性,能够快速传播信息,同时能够实现更高频次的内容更新,及时推送相关热点内容。互联网平台不仅使青年团员能够更快、更方便地接触学习内容,同时让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从而让青年团员更好地学理论、强信念。此外,网络平台的强大算法可以实现用户数据的回收与统计,便于学校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

3.便捷的存储和检索功能

与传统媒体相比,“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每期内容都能够保存,并可以通过目录高效定位与检索往期内容,不但便于大学生查阅和重温往期内容,而且有利于制作方对往期内容的质量进行评估与反思。

(二)媒介融合的优越性

首先,“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采用新媒体形式,全方位地实现了画面、声音和文字的融合,每期学习内容均采用视频并配以旁白和文字,实现了听觉、视觉的多重浸染,使大学生获得立体化、全景化的学习体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互动答题的新型模式促使传受双方获得即时的互动体验,打破了传播中的互动性壁垒。

其次,数据化的传播模式契合了当今网络学习的新风潮。根植于社交平台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建立了青年团员学习的新渠道,有利于当代青年形成互联网学习思维。

最后,当代青年团员对社会热点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但是其政治敏感度及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相对薄弱。“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精准的受众定位,实现了有效的圈层传播,并且其对热点的追踪和符合年轻人的传播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大学生对抗式解读的行为。

四、“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完善建议

(一)建立深度学习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年团员的学习效率,但是无法有效解决大学生“浅学习”的困境。同时,学习平台应当完善每期学习内容的拓展阅读,为青年团员的深入学习提供更加丰富且便捷的渠道。此外,学习平台还应建立相关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助、融合。一方面,学习平台应及时发布学习提醒及相关预告,而线下则可以借助实地特性,对积极性较低或自控能力较弱的青年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劝导;另一方面,学习平台可以利用技术优势打造多样的激励反馈体系。例如,“百问出真知”“黨史答题对战”等形式都是对激励机制的有效探索,其精准地把握了青年学生高分享性及自我展示的心理特点,通过青年团员内部的比拼与竞争,实现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并兼顾学习的深度性与趣味性,进一步培养用户黏性,从而在青年群体内部形成良性竞争。

(二)加强引流工作与拓宽反馈渠道

目前的学习情况显示,“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在与其他主流媒体平台的交流上较为薄弱,引流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其可以尝试与“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等党媒进行更为密切的交流与宣传,通过其他党媒对“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情况的评价或是教育价值的剖析等报道,使当代青年对“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这一学习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在多方报道以及部分节目主持人、嘉宾自身流量的带动下,“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影响力还能进一步提升。因此,“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与主流媒体合作,巩固其自身的主流地位,进一步提升自身影响力,健全引流工作与平台协作机制是必由之路。

目前,各大平台与论坛的评论情况显示,反馈渠道匮乏是“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当下的主要痛点与症结所在。由于“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尚未建立内部特有的反馈渠道,使得受众的反馈与讨论只能转移到豆瓣、微博、知乎等公共平台上。一方面,这不利于收集受众意见与反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与内容的改进;另一方面,将用户意见转移至不同平台,可能会导致相关学习平台失去对相关舆论的引导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宣传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学习平台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反馈机制,收集有效建议与意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不仅需要一套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还需要有与之匹配的高效的后台客服团队,在信息反馈与问题处理上具备一流水准。同时,每期节目可以开设评论区,为学生建立更为迅速、有效的交互模式,使其能够在评论区进行意见反馈,并且平台也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这仅有利于“青年大学习”平台的宣传,还能够为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提供充足的空间。

五、结语

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关于在全团实施“青年大学习”行动的方案》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级团委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紧密围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团、教育青年,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核心业务,在全团部署实施‘青年大学习’行动,突出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通过构建‘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六位一体的学习体系,着力提升学习的制度化和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引导广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作为当前青年团员喜闻乐见的新型团课,高校利用好网上主题团课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其重要性不应被忽视[3]。

新时代下,新媒体凭借自身优势成为当今传播的主流趋势。“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作为新兴融媒体课程,借助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培养青年团员“爱国家、学党史”提供了助力。它不仅有利于青年团员提高学习主动性与学习质量,还有利于高校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改革,对加强青年团员“四个自信”和“四史”的学习,引导青年团员增强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剑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奋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新闻前哨,2019(07):4-7.

[2]张金伟,李沛莉,赵延安.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大学,2021(35):1-5.

[3]叶婷.基于“学习强国”APP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43-45.

作者:黄澄澄 陈雄 顾皆怡 李俊凯

教育创新分析论文 篇2:

基于核心素养理论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教育创新分析

一、引言

面向“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我国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面面临的一个最大的课题就是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将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型升级为“教育强国”。高职教育在“十四五”时期将面临空前的转型与改革机遇,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通过)所提到的那样,我们的高职教育在“十四五”时期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

高职旅游专业作为一门融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跨学科知识于一体的高级应用型专业,其教学创新必须以更好培养和造就现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己任,而核心素养理论为此提供了较为全面、丰富、体系化的理论基础。核心素养理论主张教育应当聚焦于有助于学生均衡获得现实社交能力,同时又能自主提升其思想独立性。基于核心素养理论的教育创新的主要观点为:“以学养人”的目的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的方法论;“教导型组织”的组织论。

当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教育创新主要面临着文旅产业融合、旅游业与乡村振兴融合、旅游业与房地产业融合等的变革与挑战。作为一种教学创新建议,高职院校可以实施基于“旅游业+X”的项目式教学策略、“1+X”旅游定制师微专业证书教学、“产教融合”教学策略、发掘民俗旅游精品课程等。

二、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或被称为核心能力,最早源于20世纪中后期西方教育界,近些年来传入我国教育界,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体系。一般来说,核心素养代表的是具有普世主义性质的一些基础但又核心、全面但又关键的一些知识能力的集合,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学生的关键素养,区别于较为低层级的基础性素养,又低于更高级的职业素养。2002年欧盟的核心素养概念推广小组认为,一个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代表的是“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这种素养是每个人融入社会、自我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虽然不是职业化、专业化的,但是却是现实性、迫切性的,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我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首次在官方政策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并将核心素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育人目标。从国内外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关注、研究、实践等情况总起来看,核心素养理论主张教育应当聚焦于有助于学生均衡获得现实社交能力,同时又能自主提升其思想独立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理论的教育创新的主要观点

(一)目的论:以学养人

核心素养理论尽管发源于国外,但是在培养人的目的论层面上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一脉相承,以培养和塑造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为教育目的。我国核心素养理论研究领域知名学者常生龙认为,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是一个以学生需求为核心导向的转变。

例如,在对待基础教育这种教育范畴方面,高职教育一个核心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说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规划等,以此从知识、精神、实践等维度实施人的改造,其终极目在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方法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

核心素养理论在教学方法层面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引导和尊重学生的主动体验、教学参与。它认为,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学习是一个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将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与外界的互相作用,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

高职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在具体的认知活动中有一定的主动性。因此,核心素养理论对待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动性、体验性,将整个学习的过程看作是学习者对外在的信息进行自主生成的意义理解过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导下,探究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合理的教学策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以及所收集来的资料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结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掌握核心素养的过程。

(三)组织论:教导型组织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培训或者人力资源开发来讲,采取何种教学组织形式,既关系到职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成本,也关系到职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的绩效产出。因此,对于当前我国正在倡导和积极塑造的现代工匠、现代学徒来讲,其培训、在塑造的组织化进程必须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在此,核心素养理论提到的教导型组织,即是一种符合国情的组织尝试。

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其针对核心素养培养所涉及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属于教导型组织。以德国农业领域职业人才培养为例,德国的职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带有明显的“西欧模式”特点,是一种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结合,并且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开发组织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组织化形式实际上是以诸如农业职业学校、农业专业学校、高级农业专业学校、高等农业大学等组织形式实现的,导师借助于特定方面的专业农业知识或技能向农民群体实施相关的教导,借此实现农民群体的核心素养集成,从而为开发相关的农业生产力提供了知识支持、组织化支持。

四、当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教育创新面临的主要产业变革与挑战

从核心素养理论出发审视和创新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需要探讨现实的旅游产业变革与挑战,产业需要什么知识,核心素养就应当定向供应什么知识技能。

(一)文旅产业融合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是我们开展核心素养教育的主要着眼点,而厘清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旅游业+文化及文化创意产业”这一重要趋向。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与文化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速度在加快,从早期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品伴生,到目前最新层次的“文化旅游”形态,以及“互联网+旅游”等趋势的迅速发展,都深刻改变了传统旅游业的运营方式。与此相适应的,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形态也应有根本的变革。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養,就是要将“文旅融合”相关的理念、策划、规划、营销、文化等核心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更自主地应对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

(二)旅游业与乡村振兴融合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当前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来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角度上进一步重申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愿景。“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振兴将进入到一个深水期发展阶段,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旅游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以都市生态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小镇、特色新型农村社区等为代表的旅游新形态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

在这种融合背景下,未来我国乡村振兴的主要策略和着力点则包括“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十分广阔的就业、创业机遇。

(三)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融合

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注重体验式产业,当前已经从观光旅游发展到了休闲度假游的阶段,我国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等涌现出来了大量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度假综合体,带动了旅游地产、酒店、餐饮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地产项目带来了成功,地产项目的多功能化反过来又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谁能更好掌握这种跨产业的知识,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壮大起来。核心素养的理念就是要帮助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掌握这些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在旅游业与现代商业运营中创造性地运用。

五、基于核心素养理论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教育创新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理论倡导的“人学”理念,对当前我国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基于“旅游业+X”的项目式教学策略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特定项目为出发点而不是从课本出发、从理论出发开展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教导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达到掌握特定知识的目的。由于该学习模式对学生协作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该模式在我国也被称为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

上文提到我国旅游业当前呈现出与农业、房地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深度融合的趋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本身就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己任,因此可以以就业或创业为导向,通过校企、校村等合作,直接将教学课堂置于特定的文旅项目当中。例如当地的乡村振兴文旅项目、工业旅游项目等,可让学生直接参与部分项目如活动设计、主题布置、导游词撰写、导游等,主动进行学习体验、感悟和探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己成为自己核心素养培养的导师。

(二)实施“1+X”旅游定制师微专业证书策略

2019年初,我国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20个重点方面提出了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创新的主要策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也就是学历+特定资质证书的新型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我们讲的核心素养在方法哲学层面上的内涵就体现为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综合调度能力,一种整合知识资源、解决生活世界复杂性问题的综合能力。

当前,我国旅游业呈现出的深度旅游、个性化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型业态将旅游业带入到了一个私人定制化时代,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满足这种私人订制,就能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因此,针对不同产业方向、不同社会需求的订制化旅游,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于产学研协同,与外部企业、人才咨询机构、高校、产业协会等搭建“1+X”旅游定制师微专业证书教学机制,解决学生“学历+资质”不足的问题,定向为社会输送精细化、专业化的旅游服务人才。

(三)产教融合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理论指导高职旅游专业教学的最核心着眼点就是提高学生核心职业素养。随着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不断融合,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也应不断适应这种需求。因此,需要从教学内容与方式上与产业特色相融合,培养产业相关的素养。

例如,茶文化是一个源于中国、兴盛于世界的特有素养,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也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开发相关的茶旅融合教学课程,如在高职选修课中增设茶文化选修课,将传统茶文化中的茶道、茶戏、茶曲、茶舞、茶礼仪等茶文化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可以与特定的茶文化旅游基地开展“1+X”旅游定制师等孵化教学,或为特定地区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定向输送高职人才。借助于“茶文化+旅游”这样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策略,形成稳定的茶旅融合人才供应。通过这种产教融合的教学策略,将丰富学生的各种职业素养,真正培养复合型、多能化的人才,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将大大拓宽。

(四)发掘民俗旅游精品课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俗文化旅游在我国开始兴起,整体上与我国改革开放、消费升级等的节奏相一致,同时与近几年我国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契合。这种形态的旅游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表现内容的民族化、注重消费者的参与而不仅仅是客观的体验、民俗的专业化趋于强化。对于民俗旅游的强势崛起,整体上是全球化背景下集团性权力资本、流动性经济资本与地方性文化资本共谋的结果。

民俗旅游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民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例如,西塘古镇近几年利用的汉服文化周系列活动其实就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性表达,本质上也是一种旅游创新,是权力资本、经济資本与文化资本的综合性产物。

现代旅游创新理论认为,提高一个地方旅游吸引力的着力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培育游客的友好性;二是寻求新的旅游生力点生命周期,也就是开发新的商业机遇。基于核心素养理论,高职院校在创新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民俗文化。例如,粤西地区院校可充分发掘年例习俗、木偶戏、八音锣鼓、飘色等非遗文化,增设类似于“乡土地理”“地域民俗”等课程或文化传承基地。提高学生对特定地区、特定地域民俗文化的掌握水平,更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结语

在现代旅游创新理论看来,旅游创新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我国旅游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是尽可能地使旅游服务能够“创造更高层次的娱乐”“实现高层次的认知”“展开高层次的交流”“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层次的和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创新本质上就是一个顺应旅游创新、顺应旅游业转型升级、顺应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过程。核心素养理论作为一种有益的教学理论,可以为高职院校教学创新提供积极的借鉴。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作者:黄寿佳

教育创新分析论文 篇3:

基于“互联网+”的党员教育创新分析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迅速融入社会各行各业,跨界融合展现出“互联网+”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基于“互联网+”的党员教育将多元化的内容呈现在党员面前,有助于实现党员教育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确保党员更加高效地接受教育,实现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党员教育;创新

“互联网+”在2015年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也曾多次提到“互联网+”,并对“互联网+”的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互联网+”标志着互联网正在从简单的网络工具向全面化的生产生活要素转变,互联网开始成为各项活动的主要依托载体,为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互联网+”的出现能够为党员教育开辟全新路径,结合时代特点与党员特征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且具有吸引力的教育活动,创新思路并构建全新教育模式,有效满足党员教育及党员成长需求。

一、基于“互联网+”的党员教育价值概述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已经开始全面进入生活、生产、学习等方方面面。“互联网+”使得人们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开放,思想的传播更加迅猛,一些年轻党员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很容易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地利用互联网工具既能够为党员提供更加多元的教育內容,又能够帮助党员清醒认识并合理利用互联网,自动摒弃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推动党员教育创新,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为党员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这也是复杂多变形势下党员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当前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员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各地基层党组织采用的党员教育形式依然简单而单一,集中学习、观看视频、聆听报告、交流讨论等方式是党员教育的主要模式,学习活动缺乏实质性内容,很多时候与党员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现状存在显著差别,党员在学习活动中较少主动参与,教育效果缺乏保障。不同年龄和不同背景的党员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针对党员不同的特征开展教育就会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性不足

党员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作,当今社会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较大,人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很少有时间主动接受党员教育。当前党员教育主要依托基层党支部开展,但是很多党员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未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党的教育。而各地党支部也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工作局面,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不足,仍有党员较少参与理论学习、组织教育,以及党组织的各项活动,这不仅严重影响到党员教育的有效性,也使得党员意识受到了显著影响。

(三)“互联网+”未能与党员教育结合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助力。目前网络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络上完成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从目前来看,党员教育工作与“互联网+”并未建立起有效联系,虽然部分党支部尝试建立了公众号,利用微信向基层党员推送文章和视频,引导党员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但是从更宽广层面而言,“互联网+”与党员教育的联系并不紧密,基于“互联网+”的党员教育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未能形成成熟而系统的教育体系。

三、基于“互联网+”的党员教育创新探索

(一)创新教育模式,形成多样化教育状态

党员教育模式必须打破单一化的局面,形成丰富多样的教育局面,持续改革党员教育现状,将更多符合党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容引入教育环境之中,从而有效实现科学化与具体化目标。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引入更多实践内容,确保党员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感受党的教育,增强广大党员的实践体验。社会的发展促使党员教育工作必须做出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转变,坚持主旋律与基层服务相结合,深入关注党员们的生活实际和工作实际,结合其生活状态展开教学,密切关注党员的思想动态,采取有效手段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党的教育工作的说服力与有效性。

(二)丰富教育形式,构建党员教育新体系

传统党员教育往往以面对面的集体授课模式为主,教育内容与教学形式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基于“互联网+”的党员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党组织可以利用QQ或微信平台建立网上党支部,组织党员生活活动,对于一些无法正常参与线下活动的党员可以组织线上活动,突破空间和时间制约,而网络的宽松环境使得组织活动更富有吸引力,气氛更加活跃,党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更加高效。党校学习是党员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党校教育同样要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将党章党规、最新政策、党的文件等内容通过视频、图画、动画等方式上传至网络,党员可以独立完成学习活动,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可以推动全新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助于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持续提升党校教育效果。

(三)线上线下互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将线上与线下工作有效融合,发挥线上线下工作合力,能够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提升党员政治理论素养,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比如微信与微博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信息的交互变得更加快捷高效,新媒体交互形式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更加自由开放,人们的信息获取更加自由,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从新媒体获取需要的内容。线上发布通知公告、上传学习资料、进行理论宣传、开展讨论交流,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大力开展正面宣传教育,努力弘扬正能量;线下积极开展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等活动,确保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徐云.“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基于江西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学生实习数据[J].智库时代,2020(03):113-114.

[2]薛新白,王祥薇,郝红梅,等.电网企业“互联网+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为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4(02):30-34.

[3]王鑫.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探赜——以蓝墨云班课APP运用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2019,36(02):67-69+76.

[4]宋嵩.“互联网+”趋势下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基于传播学视野下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5(23):226-227.

[5]武艳辉.“互联网+”模式下党员思想教育的创新实践[J].管理观察,2020(20):64-65.

[6]严智凤.如何运用“互联网+”推进党员教育管理——浅谈如何更好运用社交平台开展党员教育管理[J].现代国企研究,2019(08):251.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作者:吴安戚

上一篇:书院教育研究论文下一篇:高考作文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