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饮食旅游文化探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广州历史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广州逐渐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10年起广州开始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已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广州要打造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新岭南文化中心,各区域越来越重视当地自身历史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扬。我们学校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开发了历史文化调查的校本课程。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海南饮食旅游文化探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海南饮食旅游文化探究论文 篇1:

黎族文化旅游的智慧化路径及策略

摘 要:黎族文化旅游的智慧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信息终端设备、现代通讯工具等),将旅游服务推向智能化、便利化、个性化的一种实践,各类游客围绕旅游实质要素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文化旅游体验。具体包括旅游订制智慧服务、线上虚拟旅游体验、旅游文化网络传播、旅游电子商务等内容。需要高度重视黎族文化旅游智慧化信息工程建設,通过智慧化平台高度整合地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智慧化契机营造独特的黎族特色旅游文化等,来进一步激发黎族文化旅游的潜力与活力,使其积极发挥战略性支柱产业作用,促进黎族地区经济与社会长足发展。

关键词:黎族地区;黎族特色文化;文化旅游;智慧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高校科研项目“海南黎族居民分享旅游收入的利益诉求及对策研究”(HNKY2019-31)研究成果。

黎族文化旅游是海南旅游的一枝奇葩,已经成长为黎族地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黎族文化旅游是黎族特色文化与旅游经济活动交融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特色文化驱动、产业创新驱动有力地推动黎族地区新兴业态的形成,充分激发旅游经济活力,极大地促进黎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目前,旅游业的国际化、智慧化发展正在成为热点,面向全世界的开放性的智慧旅游在智能服务、精准对接、便捷高效等方面凸显极大的优势。如何有效地推进黎族文化旅游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难题。有关学者指出:在民族村寨旅游服务与管理提升方面需要尽快引入智慧旅游模式[1-2];需要用智慧旅游来改变原有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营销手段,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和升级[3-5];打造智慧化旅游产业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6-7]。本文联系海南黎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专门探讨黎族文化旅游的智慧化路径及其发展对策。

一、黎族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

从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吸引物角度,可以解析黎族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或依托形式。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主题公园与民族博物馆

主题公园与民族博物馆是黎族文化的集中荟萃,将黎族居民的精神、物质、行为及制度等方面的文化内容高度集中地展现出来。具体包括宗教信仰、服饰、民居、饮食、歌舞、工艺品、节庆活动、乡规民约、各种习惯、生产生活场景、历史事件等,并构成特定的文化旅游吸引物,让游客们能体验到民族风情、风俗及族群性格等文化特色,增长知识、乐在其中。

(二)黎族旅游村寨

黎族旅游村寨多以原风貌、原生态方式加以真实表现或再现。黎族旅游村寨与“美丽乡村”建设高度契合,在村寨基础设施(水、电、路、网等)进一步完善的同时,加上环境整治、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文明乡村工程打造,使黎族村寨极具旅游吸引力。一般来讲,黎族村寨是黎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是具有原汁原味的非常纯粹的文化旅游特定依托形式。

(三)黎族文化小镇

黎族文化小镇是黎族文化符号化在特定城镇中的一种集中展现,商业化气氛比较浓郁。该文化小镇把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等)进行系统整合,将黎族文化符号化并用于各种商品、铺面、酒店或旅社,可以复古(比如古城古街),也可以让现代元素与黎族文化元素实现融合(比如现代装饰装潢中融进黎族文化元素)。在整体空间布局上,黎族文化小镇是城镇化规划及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黎族文化艺术长廊

黎族文化艺术长廊是沿着旅游路线、交通要道或枢纽来布点并适当地集中,主要展现黎族歌舞、民画、建筑、茶艺、雕刻、工艺品制作等内容,方便各类游客参与、体验及订购等。

(五)乡村生态乐园+黎族民宿

乡村生态乐园与黎族民宿散点式分布在乡村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带,以城郊乡村结合地带比较多见,能集度假、休闲、娱乐、康养等为一体。相对而言,其可能比较偏僻、安静且独立化。

(六)专门的黎族饮食+黎族产品购物街区

专门的黎族饮食因产品购物街区主要分布在闹市区、商业区。其既是一种特定的商业经营活动,也是黎族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富有吸引力的接待服务形式(窗口行业)。

(七)其他形式

除了上述形式外,凡是在饮食节、欢乐节、商业会展、体育赛事等多种活动中强调黎族文化元素融入的场景,都是对黎族文化旅游的特定的外围宣传、形象彰显及依托形式。

二、黎族文化旅游的智慧化路径

黎族文化旅游的智慧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信息终端设备、现代通讯工具等),将旅游服务推向智能化、便利化、个性化的一种实践,各类游客围绕旅游实质要素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文化旅游体验。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旅游订制智慧服务

游客可通过互联网了解目的地旅游特色、路线、主要景区景点、民风民俗、消费价格、天气变化等信息,并完成远程在线智能化的旅行订票、酒店预订、旅游路线预订、私人个性化服务预订等。根据游客全程服务需要,还可以提供旅游代购代驾、当地自然及人文知识学习体验、旅游投诉等服务功能,帮助游客完成旅游目的地终极快乐体验。

(二)线上虚拟旅游体验

通过线上场景浏览、远程虚拟VR体验、旅游虚拟游戏、旅游虚拟社区参与等多种方式,预先浏览、感受部分旅游内容,将旅游亮点,最具吸引力的场景、活动或产品深刻地映射在游客心里。这既是一种引荐式的远程旅游初体验,也是一种能集中展现旅游目的地特色的线上营销活动。但是要注意,不能单独或任意夸大线上虚拟体验效果,而是要注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体验对接,不要形成两极反差。

(三)旅游文化网络传播

旅游文化是旅游目的地特定的消费模式、旅游产品风格和所依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性的总称。旅游文化是当地政府、居民、游客、旅游投资者、旅游企业等若干主体共同努力推动旅游经济活动的一种结果(文化呈现)。事实上,旅游本身是文化传播的特定场域,网络传播更是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的结果,其传播速度快,内容简洁,亮点突出,因而成为旅游智慧化的重要内容。

(四)旅游电子商务

这里强调的是旅游目的地电子商务,包括旅游宾馆酒店接待服务、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服务、旅游商品(特产)生产经营、旅行社推荐精品旅游路线、目的地特色饮食介绍、旅游项目招商等若干商务信息、产品信息。通过旅游电子商务活动极大地广开“财路”,最大可能地整合旅游目的地资源、要素、产品、资本投资、物流服务等,带动黎族地区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黎族文化旅游的智慧化策略

黎族文化旅游的智慧化并非一蹴而就的,即使已经完成部分智慧化内容,仍然需要进一步精细化、特色化与便捷化。为了提升智慧化发展质量、效率,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一)高度重视黎族文化旅游智慧化信息工程建设

政府部门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基础设施投资调控、旅游产业政策制定等方面要高度重视黎族文化旅游的智慧化,把它当作新的发展战略。通过旅游智慧化契机全面提升黎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积极推进旅游活动的信息化、现代化与国际化,以此为抓手打造新一轮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旅游经营企业要加大旅游活动信息化管理投入,构建智慧旅游与电子商务协同平台,营造高效、便捷、24小时不间断的线上智能服务模式。借助旅游智慧化,通过参与公平竞争与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质量,进一步激活企业发展潜力,拓展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当地居民要积极参与旅游智慧化进程,争取获得更多的就业及生计改善机会。

(二)通过智慧化平台高度整合地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

黎族文化旅游的智慧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完善,线上具有非常强大的宣传与营销能力,线下要有与线上高度匹配的真实旅游体验过程。一方面,通过黎族文化旅游的智慧化,运用智慧化平台实施目的地协同营销,将旅游精品路线、旅游商品生產经营、旅游投资项目、旅游行业管理等内容公示出来,极力吸引外来游客与投资者;另一方面,通过线下真实的旅游体验过程来印证旅游智慧化效果,持久地赢得游客口碑。借助旅游智慧化契机,需要设计旅游精品路线,高度整合地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业空间结构与集聚旅游要素等,来实现线下、线上的高度匹配,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质量。

(三)通过旅游智慧化契机营造独特的黎族特色旅游文化

文化内涵是黎族文化旅游的灵魂,特色旅游文化是由特定的消费模式、旅游产品风格和所依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性等综合影响的结果。黎族文化旅游的智慧化有利于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整合与提升,通过智慧化平台充分展现、凸显地区旅游文化的亮点及特色。一方面,通过智慧化平台展示、彰显与传播旅游文化,将黎族居民最优秀、最真挚、最淳朴的民族个性表现出来,激发黎族居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意、文化创新与文化再造,实现黎族特色文化与旅游业的高度融合发展,将特色文化转换为现实的文化资本、文化生产力,积极融入现代产业发展过程,促进黎族地区经济与社会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欣晗.智慧旅游视角下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策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2):171-174.

[2]吉根宝,黄震方,郭凌.我国智慧旅游城乡一体化体系构建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11):148-153.

[3]黄彩艳,田儒学,袁子骅.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智慧化发展必要性研究:以黔西南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为例[J].现代交际,2020(10):50-51.

[4]陈红霞.智慧旅游背景下景区危机决策机制转型研究:以黄山风景区火灾救援决策机制为例[J].中国西部,2018(2):60-68.

[5]刘喆,郭艳茹.智慧景区概念在旅游景区的应用模式探究[J].度假旅游,2018(3):82-84.

[6]王丽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研究[J].度假旅游,2019(4):40-41.

[7]林德荣,陈莹盈.智慧旅游乡村建设的困境与突破:从智慧潮流走向可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2019(8):3-5.

作者简介:

罗君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特区经济、公共经济、民族经济理论与政策。

作者:罗君名

海南饮食旅游文化探究论文 篇2:

创新,赋予历史文化调查生命力

【摘要】 广州历史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广州逐渐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10年起广州开始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已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广州要打造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新岭南文化中心,各区域越来越重视当地自身历史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扬。我们学校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开发了历史文化调查的校本课程。多年的社团活动组织工作,让笔者充分认识到,唯有创新,才能让我们历史文化调查社团活动拥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实现创新,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去探究问题,需要学生亲身实践获得一手的全面的资料,需要有不同的思维碰撞点燃学生独特的思考。

【关键词】 历史文化 调查 生命力

0

一、设置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是实现创新重要的前提

按照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设置的要求,我们学校开设的地方与学校课程有阅读、书法、趣味数学、心理健康、趣味物理、英语口语、时事政治等,这些课程因具有针对性、适切性、灵活性、探究性、开放性、建构性等特点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其中,我们的综合实践这门校本课程因授课老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目标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因而更能结合本地本校资源切合学生实际来开展活动。

七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我们老师就结合乡土历史教材《广州历史》来开展“岭南文化探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我们的“岭南文化探究”也是侧重广东文化的探究,课堂上我们以香港亚洲电视台的一个旅游文化节目《岭南寻根之旅》为线索,让学生全面认识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观看视频,主持人的实地考察与寻根溯源娓娓道来的解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接下来,我们按照岭南文化的构成如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等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学生通过主题生成课、问题讨论课、成果设计课、成果展示课等课堂交流、展示,以及课外单独或与同伴进行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等实践活动,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有了深入的探究。

二、社团活动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促进学生亲身实践,夯实了创新基础

学校历史文化调查社团招募一方面是学生的主动报名另一方面是老师的甄别筛选。历史文化调查要求学生不但有历史文化探究的兴趣,还要有调查实践的能力与善于发现问题的敏感。通过七年级综合实践课老师可观察挑选有兴趣有探究能力的学生加入历史文化调查社团。

“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经验,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发现等都得借助于他们的亲身体验。”社团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让社团充满活力。我们的历史文化调查社团一直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不断自主“生成”,重视学生实践的过程,也就是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丰富社团活动,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开展深入有效的实践探究,获得全面的第一手的资讯,我们的历史文化调查社团活动做到了如下几点:

1.结合科技创新大赛,选取可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明确社团活动具有创新性的选题

近年来,我们的历史文化调查活动有两个选题,一个是走访番禺古牌坊,一个是探访蚝壳墙,这两个选题切合我们初中学生调查能力,有地方特色也有历史文化价值可探究,可查阅历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查阅番禺牌坊与蚝壳墙的相关资料,了解历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相关调查后,我们再讨论这两个选题,就将番禺牌坊的调查集中在番禺古牌坊对村落文化的承载与保存现状上,对蚝壳墙的探究集中在蚝壳墙的存在价值上。

2.制定社团活动计划,自主灵活地开展社团活动

社团计划依据科技创新大赛的各个不同阶段来制定相关的活动。第一阶段,社团成员已定,老师与学生一起明确选题后,首先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比较充裕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的实践活动,做前期比较宽泛的调查探访,这一阶段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以电话或邮件的形式来进行。第二阶段,新学期学生回到学校,社团活动基本保持每周一次的集中学习讨论。第三阶段,临近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学生参赛。亲身实践获得最鲜活的一手资料,这是学生能在历史文化调查中有创新见解的来源。

3.加强社团自身建设,开展社团参观学习活动

学校每年会组织一次户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有对广东博物馆、中山纪念堂等地的参观学習,我们社团成员也将在活动中落实相关的历史文化调查。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期间会邀请不同的专家学者到校做专题讲座,涉及历史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我们社团都积极参加,如参与旗袍文化、祠堂文化、粤曲文化等学习。

三、合作探究、教师引导、专家启发,各种思维碰撞催生创新是实现创新的突破口

历史文化调查从选题的确立,实践调查的落实,到最后论文的撰写,可以说整个调查活动基本上就是学生在社团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实施合作探究的过程。我们以各级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通过参赛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专家学者,另外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与专业老师、业内人士交流,通过不同的思维碰撞,启发学生改进调查完善调查获得创新。

历史文化调查,探究者多如鲫鱼过江。游走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我们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让兴趣引领学生探究,让他们在扎实的实践调查中体验发现的快乐,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调查的深度。创新,赋予历史文化调查生命力。

[ 参 考 文 献 ]

[1]彭坤明.创新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邓学东,宽容.新课程观点下的育人理念[J].甘肃教育.2006.5.

[2]王立国,刘广霞.创新教育发展的支持点——理念、理论、实践与历史的创新.

作者:黄慧

海南饮食旅游文化探究论文 篇3:

全域视角下的辽宁滨海旅游开发与形象策划

摘要:辽宁省作为我国最北的临海省份,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猛。但是,由于在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导致各地景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景区规模较小、旅游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本文拟从全域旅游的视角下对辽宁滨海旅游资源进行梳理,提出转变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发展滨海旅游的思路,并对辽宁滨海旅游进行形象策划与推广,以提升旅游竞争力,实现辽宁滨海旅游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辽宁滨海旅游旅游形象

一、辽宁滨海旅游资源概况

辽宁省作为我国最北的临海省份,海岸线长2920公里,有各类岛礁506个,岛屿总面积187.7平方公里,滨海旅游景区近百处,天然海水浴场众多。目前,辽宁已经形成以大连金州区海滨喀斯特地貌景观、大连市南部的海蚀柱、海蚀洞,锦州的笔架山等为主“海蚀景观游”;以盘锦红海滩、丹东鸭绿江入海口为主的“滨海湿地自然景观游”;以大连大黑石海滨浴场、金沙滩海滨浴场,葫芦岛兴城海滨,营口鲅鱼圈海滨等为主的“天然海水浴场游”;以长山列岛、石城列岛和大、小鹿岛、长兴岛、菊花岛、凤鸣岛、西中岛等为主的“海岛游”。

2009年开通的西起葫芦岛绥中县,东至丹东境内的虎山长城,全长1443公里的辽宁滨海大道,连接了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大连、丹东六个沿海城市,旅游景点130多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修建的最长的公路,同时也是全国最长的一条沿海公路。

二、辽宁滨海旅游现状

(一)辽宁滨海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來,随着辽宁进入经济转型时期,辽宁旅游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率12.6%;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14.5%。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32950万人次;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3722亿元,是2010年的1.97倍。其中,锦州、盘锦、葫芦岛等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在全省经济普遍滑坡,下行风险持续加大的情况下,虽然经济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拉动全省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6年辽宁以“海洋旅游年”为契机,依托滨海大道,打造海洋旅游特色拳头产品。把海洋旅游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乡村生态、民俗风情相结合。规划开发高端海洋、海岛旅游产品和国际水准的旅游服务设施,全力打造辽宁“北方国家海岸”。

(二)辽宁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

辽宁滨海旅游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营模式、旅游服务质量、景区管理水平、旅游形象策划、旅游品牌推广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科学规划。辽宁作为中国最北的沿海省份,虽然海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很多地区在海滨资源开发中只注重自然资源的简单利用,忽视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开发层次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景区开发仅限于现有资源的最初级利用,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商业价值的挖掘不够;第二,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划,普遍是旅游景区单打独斗,各个景区间未进行统一规划开发与形象策划,旅游资源和客源无法实现共享;第三,虽然辽宁省各沿海城市签署了《辽宁滨海大道6城市旅游联合体丹东宣言》,但从实际运作看,并未取得具体效果。辽宁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各地市各自为政,过分强调本地资源的开发,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由于缺乏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导致辽宁滨海旅游资源盲目开发现象较为突出。

2.旅游经营模式不规范和景区管理水平不高。由于旅游资源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因此导致辽宁滨海旅游景区规模较小,很多景区仅仅对海滩、海岛等资源进行划地为界,景区经营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门票,以及少数的附加运营项目。很多景区仍处在家庭作坊式的管理层面上,缺少企业化运作,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旅游者的需求,经营观念落后,各景区景点经营项目同质化情况严重,项目设施陈旧,缺乏特色,因此,造成景区建设管理与旅游市场的需求脱节、景区盈利能力不高,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等现象。

3.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景区自身的管理水平不高和行政部门监管不到位,直接导致辽宁滨海旅游景区出现销售商品质量不高、拉客、欺客的事件屡有发生,不仅损坏了景区的声誉,更直接影响了整个辽宁省滨海旅游业的声誉。如今年网上曝光的东戴河景区游客骑快艇挨宰、商家强行拦路揽客等事件,虽然,事实并没有网上写的那么严重,但也暴露了东戴河景区经营主体小且散乱、拉客宰客已成潜规则、旅游业无规划,监管乏力等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还在于辽宁海滨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大多是依托海滨资源形成的传统观光旅游项目,旅游附加产品欠缺,导致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此外,各个景区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当地的村民,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旅游景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必然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之旅。

4.旅游配套实施不够完善。目前,辽宁滨海旅游仍处于旅游六大要素初步整合的阶段,旅游各要素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旅游经营项目简单雷同。各个景区都仍以旅游观光为主,娱乐项目匮乏,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较差,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景点建设缺少统一规划,餐饮、住宿配套建设严重滞后,大多以农家院的形式为主,虽然价格不高,但条件较差,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休闲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景区的建设即没有体现出地方特色,也没有体现现代化服务功能。

5.旅游形象不够鲜明和品牌推广力度不足。辽宁滨海旅游除大连具有鲜明的形象外,其他滨海城市还未形成自身的旅游品牌,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形象不鲜明。各地现有滨海旅游产品形态单一化、同质化严重,对新兴旅游理念接受不足、理解不深,缺乏针对目标市场设计旅游形象和开发旅游产品的意识。旅游景区建设对本地区文化和民俗的挖掘不足,缺少用文化底蕴来设计旅游形象和打造休闲旅游品牌的意识。辽宁滨海旅游仅仅依靠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靠自然资源吸引游客,缺少对区域旅游形象的凝练和设计、滨海旅游城市和景区特色不鲜明、对外营销推广力度不足,因此,没有形成鲜明区域特色品牌,没有形成独特的旅游竞争力。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辽宁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要求,景区建设要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要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优化整体环境;转变过去过度依靠门票收入的经营方式,推进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以旅游为导向,推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优化环境,实现城乡一体化,调动各部门、多方位、全民参与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中来,使景区建设既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又能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经济需求;以区域为单位,协调各县市、各景区,实行区域旅游发展的一体化,以旅游资源丰富、基础条件优越、知名度较高的景区为龙头,带动区域旅游业分发展,打破地方壁垒,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形成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大格局,探索区域旅游整体发展新途径;以区域为单位,塑造整体旅游形象,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以提高游客满意度、提升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为目标,实现旅游过程的全民参与,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二)辽宁滨海旅游资源的全域开发与管理

1.统一规划,统筹发展,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应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全面进行辽宁滨海旅游资源普查,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摆脱仅仅依靠海滨、温泉等自然资源为主的旅游开发观念,强调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和地方属性,实行文化与资源结合、民俗与景点结合,将辽宁地方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文化资源融入旅游资源开发之中,丰富旅游景点文化内涵,使辽宁滨海旅游有鲜明的辽宁文化色彩,打造文化旅游资源。

通过滨海大道、高速公路、省级公路等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交通,串联沿途旅游资源,打造滨海观光、避暑休闲、民宿体验、生态绿色、温泉养生等特色旅游经济带,形成以滨海风光、温泉养生、关东民俗为主要特色的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运行畅通,各景区和旅游点有机连接的辽宁滨海旅游经济带。

2.实现产业融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目前因资源而旅游的封闭模式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以全域旅游为契机,加大旅游产业与地方农、林、牧、渔相结合,发展工业旅游,加强与商业、金融业、文体、医疗保健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业为核心整合各方面资源,强化地方企业、社区参与旅游业的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

例如,将发展辽宁滨海全域旅游与现代化新型城镇建设战略结合,以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小镇、美丽乡村为突破口,构建全域旅游的支点;将发展全域旅游与区域生态建设战略结合,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将全域旅游与区域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民生建设结合,有效促进当地社会结构的优化、人们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等。

3.转变发展理念,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围绕“全域旅游”概念,不仅要开发打造观光、体验、休闲等特色旅游产品,更要打造生态、养生、会展等高层次、高附加值的旅游板块。以重点旅游区为依托,以精品线路为纽带,统筹整合辽宁滨海优质旅游资源,推进跨行业、跨地区合作,打破地域行政区划,破除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推动辽宁滨海全域旅游的建设。转变经营观念,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加大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实现旅游供求平衡,实现全域旅游依法治理。从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方位、多层次全域旅游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旅游业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四、辽宁滨海全域旅游形象策划与推广

全域旅游形象是对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旅游服务进行概括和凝练,挖掘辽宁滨海旅游的资源禀赋,突出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和品味,确定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并通过传播推广,使目标顾客了解本地区旅游业的特色和品味,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保证客源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一)辽宁滨海旅游形象策划

辽宁滨海旅游在进行全域旅游形象设计时要依靠本地区具有规模性、地域性、垄断性的旅游资源,立足于辽宁省整体旅游形象,借助辽宁省对外旅游形象宣传的契机,突出滨海旅游的优势与特色。旅游形象策划的基础是本地旅游资源,因此,在进行辽宁滨海旅游带的旅游形象策划时要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本文在进行辽宁滨海旅游形象策划时主要从首要印象资源、光环效应资源、地标效应资源、最后印象资源进行梳理。根据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进行总体形象策划,确立一个鲜明的旅游形象,强化辽宁滨海旅游带在旅游者心中的形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表1辽宁滨海旅游资源分类

首要印象

资源首要印象资源是指在游客心目中印象最深、最能体现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辽宁滨海旅游带在游客心目中的首要印象是海滨、沙滩、海岛。主要包括的旅游景区有:葫芦岛兴城海滨、营口鲅鱼圈、大连金石滩,及附近海岛。光环效应

资源光环效应资源是指对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够扩大区域旅游影响力,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辽宁滨海旅游带中的温泉旅游资源是本区域的光环效应资源。这其中包括:丹东五龙背、营口熊岳、大连步云山温泉区、大连安波温泉滑雪度假区等。地标效益

资源地标效应资源是指区域中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意义、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要进行精品化开发,使其能够代表当地的旅游形象,成为当地的旅游地标。包括:葫芦岛九门口水上长城、盘锦红海滩、锦州笔架山、大连老虎滩、金石滩、丹东鸭绿江、虎山长城等。最后印象

资源最后印象资源是指能够体现当地民俗风情、地理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和资源,这些资源能够让旅游者切实体会到当地旅游与众不同的氛围和特色。包括: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餐饮设施的建设、旅游商品开发等。从区域范围来看,辽宁滨海旅游带是辽宁省,乃至东三省唯一的滨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海滨、海岛旅游资源。从全国范围来看,辽宁滨海旅游带是体验关东风情的好地方,地理上具有离京津冀较近,交通便利的优势。从旅游资源上看,辽宁滨海旅游带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结合辽宁省大力发展温泉旅游,实现“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发展目标,统筹区域内的温泉旅游资源,实现温泉旅游的全域化发展,是辽宁滨海旅游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辽宁滨海旅游带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将辽宁滨海旅游带的旅游形象策划为:以休闲养生、生态度假为主导,以家庭、自驾旅游为主体,大力发展温泉养生旅游和滨海休闲旅游。基于此,辽宁滨海旅游带的旅游形象口号可设计为:“泡温泉、洗海澡,休闲养生关东情”。

(二)辽宁滨海旅游形象推广

辽宁滨海旅游形象经过策划后,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包括媒体广告、节假日及公关活动、网络营销等方式将形象定为传播推广。通过形象传播吸引更多旅游者的到来,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媒体广告。传统的媒体广告宣传可以选择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牌等作为媒介。辽宁滨海旅游可以通过拍摄旅游广告、旅游专题片、策划温泉养生类专题节目,在报纸、杂志上开办旅游专版、在高速公路、机场、车站树立广告牌,向各地酒店、旅行社、汽车站等免费发放《辽宁滨海旅游指南》、《辽宁滨海旅游画册》、《温泉养生知识》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向本地区、国内外推广滨海旅游带的旅游形象,激发人们潜在的旅游热情。

2.节假日及公关活动。旅游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能够塑造旅游地的良好形象,并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如锦州世界园艺博览会、大连服装节、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盘锦红海滩观赏会等。在借鉴以往节庆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今后辽宁滨海旅游带应加大投入力度,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如“亲近大海——家庭休闲度假月”、“温泉文化节”、关东风情文化节等,滨海旅游带各地市对各个节庆活动进行统一策划、统一行动,提高活动品位,组织水平,与省内外各种媒体广泛合作,使之能够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在活动中各地市旅游管理部门进行通力合作,各景区景点积极配合,加强管理和组织,注重活动内容,提升游客体验,达到对滨海旅游带的宣传和促销的目的。

3.网络营销。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进行宣传推广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活动。辽宁滨海旅游带应建立统一的旅游网页,成立相关组织专门负责网站的建设与开发,建立网上咨询、投诉的客服服务内容,完善网络销售服务,提供预定服务等内容。同时,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进行产品宣传和推广。

准确地形象策划定位,积极的宣传推广,有利于推动辽宁滨海各地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同时,对于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邱剑.区域旅游形象策划——以湖北恩施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24):127—128.

[2]李小芳.海南旅游形象策划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72—73.

[3]靳慧霞,魏宝祥.谈临夏市的旅游形象定位与推广[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9—42.

[5]李紅.全域旅游视阈下县域旅游发展探究——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53.

[6]张振兴.山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5):17—20.

(吕海龙,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作者:吕海龙

上一篇:垄断与规制下网络经济论文下一篇:继电保护系统电气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