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饮食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日本人姓氏的种类,约30多万种。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日本人名却多种多样,无论是姓氏还是名字都多得数不清。这些人名中是否包含着某种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很大的研究意义。本文将通过对日本人名的研究,深刻的理解日本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今后日语的学习。

第一篇: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

【摘要】饮食文化自古以来是各民族国家既博大精深又神奇奥妙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却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饮食文化。本文主要阐述了日本饮食文化的起源,从食物取材、饮食习惯和餐具、茶文化、酒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日本文化 饮食文化

日本由于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其饮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之间有很多相似性,但也存在着很多差异,这些差异背后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内涵。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的距离逐步缩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相互之间的文化冲击也日渐凸显。由于社会背景及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从日本饮食文化的根源而言,除了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1.日本饮食观的形成和体现

任何民族的饮食观都是由生存环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或者其他因素而导致的。日本人对于饮食的重视程度不及我国,但是也形成了日本特色的男尊女卑的“女体盛”饮食文化,至今在京都、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高级会所仍然会出现,所以日本人从根深蒂固的文化中认为过多的关注饮食是不洁的。而在统治阶级时期,日本人有一种禁欲思想让他们对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日本的武士,有一种“即使没吃饭也要装作已经吃过的样子”表现出一副对吃无所谓或者不在意的态度。这与日本自然环境、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以及民俗有关。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开始重视饮食,才从营养健康长寿等多个角度去考虑饮食。

日本在奈良时代就逐渐开始形成了,在平安时代出现了料理及事物定式的出现,这都是日本饮食文化的初步形成。到了镰仓时代,日本的很多饮食习惯逐漸减少了之前的繁琐程序,形成了一套质朴简洁的饮食习俗。日本饮食文化的真正形成是在室町时代,将平安时期和镰仓时期的饮食文化进行了有机的融合,饮食习惯既不像后来的那么简单,也不像之前的那么繁杂。到了江户时代,日本饮食受到之前各个时代的影响,社会各个阶层的逐渐交流使得日本的饮食文化逐渐趋于成熟。

2.日本饮食食材及习惯

饮食文化和国家所在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由有关系,因此而形成饮食食材和习惯及餐具上的习俗。

2.1 日本食材取材

日本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是临海的一个小岛国,面积狭窄,陆地也多以山川为主,平原较少,土壤比较稀薄,难以种植各类谷物农作物,因此日本的农耕文化并不发达,就是因为受到地形的限制。日本由于临海区域较多,因此,水稻的种植较为普遍,日本人以稻米为主食。虽然日本国土面积小,但是渔业资源丰厚,使得日本人民在获取渔业资源时较为便利。总体来说日本的饮食结构就是稻米和鱼类为主,和中国的饮食取材来源相比较,日本的饮食取材显得比较单一。

2.2 日本饮食习惯

从饮食习惯来看,日本的饮食中鱼类的吃法方法较多,可以熟食,也可以生食。日本饮食生食鱼片的饮食习惯首先是因为日本靠海,能够捕捞到新鲜的海鲜鱼类,而本质上来讲这种饮食习惯却是在唐朝时期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带传入日本的,我国东南沿海区域的人们早就形成了配着各种调味品蘸生鱼片的吃法。日本当地渔业的发达,使得这一吃法逐渐成为了日本饮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饮食特色之一。日本饮食的料理文化中所谓的五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生”吃鱼类或其他海产品,米饭为主食,搭配着生鱼片已经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性菜式了。

2.3 日本饮食的造型及搭配

日本的饮食非常讲究造型和颜色的搭配,因此有人说日本的菜式不仅仅满足了美味,而且眼睛也得到了极大的享受,由此可见,日本料理追求的是菜式的精美,包括餐具的精美细致。很多日本人甚至觉得“美食不如美器”,因此,在日本的饮食中,精美细致的各种形状的餐具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特色。日本餐具使用了各种材质来制作,包括陶瓷,木质,漆器等制作的器具都被用于日本饮食的器皿。另外,日本饮食习惯不像中国饮食的共食制,而主要是定食制为主,也就是说,日本人在吃饭时每位饮食者都是定食,用精美的器皿以一定的造型摆放在各自的面前,吃饭着不仅仅是饱腹,而且还要享受饮食带来的美好感觉。

2.4 日本饮食器具

日本饮食文化中也是以使用筷子为主,大约起源于奈良时代,那时候主要是被宫廷贵族所使用,到了平安时代,就逐渐普及到了普通人家。餐具中的筷子就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但是使用的方式有所不同,日本的筷子比中国的短,而且以两端粗细不一,以粗端夹菜。日本人喝汤习惯于盛放在漆碗里,日本的汤勺使用吸取了西方文化中的金属制勺子,这和日本的咖啡红茶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日本文化同样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习惯于和红茶和咖啡,使得金属制汤勺也就逐渐被演变为汤勺类型。但是日本人总体喜欢端碗直接喝汤,因此汤勺的习惯也不甚流行。

2.5 日本的茶文化和酒文化

日本的茶文化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仪式,称之为日本茶道,是为客人奉茶的礼仪之道。日本茶道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仪式有相似之处,是由品茶而衍生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习俗。日本的茶文化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日本茶道的基础是日常茶饭事,因此,茶道中蕴含着和宗教、哲学及美学为一体的文化渊源,是成为了一种艺术文化活动,用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和性情,培养人们审美观和道德观的一种文化积淀。日本茶道主要包括主人为客人们准备茶、点心及水果,主人和客人按照固定的茶道意识和规矩一步步完成饮茶过程。茶道不仅仅是品茶,关键在于品茶的同时进行的书画欣赏、园艺及茶具展示等活动,其外延已经大大地扩展了。

日本的酒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日本人最喜欢的酒是清酒,这种酒度数较低,之所以称之为清酒,主要是用和中国酒及洋酒区别开来。日本文化中酒文化可以说是最主要的文化元素之一,在他们看来酒是充满民族智慧的饮品,是创造和谐氛围的佳品,也是品尝美食必不可少的,日本生食或者新鲜的蔬菜,配以清酒,会让人对美食美酒产生无限的享受感。

3.结束语

日本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受到了各个国家饮食文化的影响,凡是日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日本饮食文化,从食物取材、饮食习惯和餐具、茶文化、酒文化及烹饪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饮食特点。

参考文献:

[1]金炳镐.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3).

[2]玄松南,游修龄.稻米与日本饮食文化[J].中国稻米,2001,(3).

[3]高宝兴.日本的建国纪念日;日本天皇的称谓[J].日语知识,2003,(3).

[4]王宝田.日本料理的礼仪.2日语知识[J].2001,(4).

[5]房士林.浅谈国人饮食文化的两面性[J].四川烹饪,2001,(8).

作者:赵宏涛

第二篇:日本人名中体现的日本文化

摘 要:日本人姓氏的种类,约30多万种。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日本人名却多种多样,无论是姓氏还是名字都多得数不清。这些人名中是否包含着某种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很大的研究意义。本文将通过对日本人名的研究,深刻的理解日本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今后日语的学习。

关键词:日本人名;文化特征;男尊女卑;儒家思想

作者简介:杨亚(1993-),女,汉族,重庆万州人,吉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日语。

一、日本人名的特征

日本是世界上名字类别最多的国家之一。名字的长度也各不同,最长的由5个汉字组成,最短为1个汉字。现在日本的名字共有15万,但1997年出版的《日本姓氏大辞典》中,却有29万1129种。其原因是该辞典中,即便是同一个汉字,读法不同的汉字,和读法相同但字体不同的汉字都分开计算。现实中,7000种姓氏就覆盖了96%日本人。其中“佐藤”是最多的,大约有190万人,第二位是“铃木”,约170万人。而且,各个地区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例如东京及其近郊的神奈川、千叶、埼玉等地,“铃木”这个名字最多。北海道和东北各县“佐藤”分布最多。此外,关西和九州一部分布最多的则是“田中”和“山本”。

二、人名中体现的文化特征

(一)严格的社会制度

关于日本姓氏的起源,语言领域的专家们认为与天皇、宗教、地方特征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在古代的氏族社会中,存在着体现地区和职业特色的“氏”,后来统一了日本的大和王朝采用了氏姓制度,成立了由“氏”构成的统治阶级。到了平安时代,贵族和武士为了区别于平民阶级,而自称家名或者名字,这一现象也逐渐被社会所普及。在日本古代最有名的四个姓氏就是:“平”、“藤原”、“源”、“橘”,其中除了“橘”之外都是天皇赏赐的。另一方面,日本天皇中不存在姓氏。因为天皇象征着神,被认为是不属于任何氏族的天上人。在封建时代,只允许豪族和武士、商人自称姓氏。

(二)男尊女卑的观念

在那个没有幕府法令,仅依赖于习俗法的时代。武士的世界就变成了男人的世界。近代之前,日本实行夫妇别姓制度。但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要随父亲的姓。妻子是通过婚姻进入夫家,与丈夫血统不同, 因而婚后要继续用本姓。1876年, 明治政府颁布了“继续沿袭传统的夫妇别姓制度”的指令, 主张继续坚持夫妇别姓的制度。但此时大多数人才刚刚拥有姓,国民大多数觉得如果婚后夫妻还使用不同的姓,没有家人的感觉,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与团结。所以,1878年明治政府发布“民法草案”的188条规定:“妻子更改为丈夫的姓”。这是关于夫妇姓氏规定最初的法律条文。1898年,《明治民法》进一步确认了妻子改随丈夫姓氏的夫妇同姓制度。

(三)传统的儒家思想

日本的思想文化,包含了以下三个。一是日本固有的宗教“神道”。以及在日本很早就廣泛扎根的“佛教”。最后是《论语》带来的“儒学”。日本人曾在训读中国文字方面下功夫,发明了假名。明治时期引进了大量对应外语的词语。 于是形成了现在日本独特的日语。可以说日本人是以优秀的包容力和陶铸力来接受和演化外国的异质东西的。儒学也是以中国为源流经朝鲜传入的思想,以其优良的包容力和陶铸力来接受和吸收,可以说是根植于日本的历史风土而进化的。 因此,日本儒学和中国、韩国的儒学,比如在中韩的冠婚葬祭上经常出现的宗教性和礼学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日本人的名字也受到儒学的一定影响。例如,“仁”字有两个人。肩并肩的两个人表现出对等平等、人类之间的交流。另外,它是种子中发芽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东西。“仁”的意思是真心和体贴,再加上孝。人类爱人道主义的思想本身。毕竟,儒学的“仁”和基督教的“爱”、佛教的“悲”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而日本历代天皇、皇太子的名字都有“仁”字。

三、结论

和日本相比,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变得亲近了就不再用姓氏称呼对方,而是亲切的用名字互相称呼。其理由是,中国与日本相比姓氏种类较少,所以他人和自己姓氏相同的情况非常多,通过用名字互相称呼能表现得更熟悉。也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森岡 浩.『なんでもわかる日本人の名字』[M].日本:朝日新聞 出版,2012.

[2]森岡 浩.『日本の名字』[M].日本:エイ出版社,2015.

[3]刘元满.日本人名用汉字数量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2007.(4):140-146

[5]徐玉明.浅谈日本人的姓名[J].日语知识,1999.(12):46-47

[6]张小琴.日本人的姓[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4-67

[7]张敏,王娟.小议“日本夫妇姓氏”问题[J].黑河学刊,2010.(3):40-41

[8]邢运芳.中日姓氏与姓名的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2009.(2):259-262

作者:杨亚

第三篇:日本现代设计与日本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现代与传统,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范畴,而日本的现代设计却以其独特的民族特-征跻身世界设计强国之列。这完全是得益于传统文化的留存及应用。本文尝试从艺术分析和文化内因思考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日本传统文化精神加以简要分析并指出其在日本现代设计中的体现及其认识意义。

关键词:日本;现代设计;传统文化

在日本的文化发展历史上,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可以说,日本的文化发展是基于大量地吸收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上的,他们把这些精华加以消化,加上日本本身的文明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融会贯通,使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都与众不同。日本的设计,也是基于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

日本的现代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此时的日本设计家试图将反映西方生活方式的观念照搬到自己的设计当中,却显得笨拙、生硬和肤浅。随着现代设计走向成熟,他们发现融合了日本民族艺术传统的作品反而能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现代的设计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设计界取得一席之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品大都带有鲜明的日本身份。在现代高科技工业冲击中传统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作为精神支柱植根于日本现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成为别国无法取代的重大特征,是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制胜法宝。

一、日本现代设计中的传统精神

总的来说,日本的美学传统,重视细节,重视自然,讲究简单、朴素,讲究美学精神含义,构成了日本设计中的精神支柱。

永井一正把日本设计家分为四代人:其中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为龟仑雄策、早川良雄、伊藤光治等人;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则为田中一光、福田繁雄、五十岚威畅等;第三、四代的代表人物有石岗瑛子、浅叶克己、伊藤晃一和上条乔支等。

第一、二代的设计家尽管各自风格相差很远,但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永井一正用几何框架勾画出一种特定的画面空间气氛,又着重具象的装饰性图形的研究和应用;早川良雄则用水彩、色粉等材料以透明且柔和的手法绘制招贴形象。他的作品带有一种梦幻般的韵味,各种隐喻的图像间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郁和诗意;田中一光对平面设计语言的运用有着独到之处,他对日本的字体和符号有着很深的研究,试图通过现代的方式将他们在招贴上重新加以诠释和表现,他强调设计的平面型和空间型,作品具有高度的秩序感和工整性,在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平面符号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有典型的国际风格;中村诚则主要以摄影的手法进行设计,在为资生堂化妆品公司设计的系列招贴中,他以日本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去揭示日本女性的美,选取最具日本风格的细节,以点带面,戏剧性地夸张处理,对肌肤、睫毛等细节的细枝表现,对画面朦胧气氛和色调的把握,使招贴画面充满着一种东方的审美意蕴。

在第一、二代设计家中,最为突出的是龟仑雄策和福田繁雄。

龟仑雄策是日本被称为国际设计大师的第一人。他的画面具有强烈而又稳重的色调对比,对每一细节一丝不苟地精细刻画,表现出日本传统工艺美术所具有的典雅而细腻的审美情趣。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使以龟仑雄策有机会在全世界展示才华。事实上也正是以此为契机,日本设计家开始确定他们的国际地位。

福田繁雄可能是最为其他国家所熟知的平面设计师。他的作品被欧美设计家誉为“经济简洁又复杂多变”。他的设计风格幽默生动,设计思维既继承了日本传统中追求典雅的风格又反映了追求间接新奇的日本现代设计新潮流。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力图以各种图形矛盾性的复合,引导观众产生设定的联想,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福田繁雄既深谙传统,又掌握现代感之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同时又极其简洁,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

第三、四代设计家则从摄影、电脑等方面获得了更多表现上的自由,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他们的作品中同样渗透着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元素。

佐藤晃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色彩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分离感和张力,把装饰色彩、变形形体和折中了的印象派的光表现与色渐变手法融为一体。他不但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风格,还将这种风格更进一步推向完美和充实。提炼日本文化中最精要的精神内涵。以日本传统的空灵虚无的思想为精神根底,带有日本自古以来清愁的色调,追求其中浮现的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

设计评论家厄尔(J.V.Earle)认为日本设计可以总结为两大类,即:

1、色彩丰富的,装饰的,华贵的,创造性的;

2、单色的,直线的,修饰的,单纯与俭朴的。

这在表面上指出了日本设计的形式风格特征,也不无巧合地印证了日本人审美的两重性。

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绪和美学观念,自始至终渗透着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

美国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对日本民族精神作过较恰切的表述:“菊花与刀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这同样体现在日本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创造中:日本的审美观念中充满优雅和谐的情趣又不乏阴郁和深沉的审美趣味;热衷于事物优雅的姿态和幽玄的意境又崇尚激越和狂热的情绪;敬仰崇高对象和悲剧精神,同时又爱好滑稽和幽默。日本的艺术可能简朴自然也可能繁复华丽,既平常又怪诞,既有抽象的浪漫精神又有现实主义精神。

从地理环境上看,这种文化精神的两重性与日本人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邱紫华在《东方美学史》中提到:“日本地理环境中有三个基本因素对于形成日本文化模式有重要的影响,这就是森林、海洋和农耕。”日本多森林,植被覆盖面广,森林在日本人的生活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森林文明使日本人崇尚生命之美。森林在不同季节变换的缤纷色彩和自然物千姿百态不仅有助于日本人对寂静、闲适之美的感受,而且还促进了对事物色彩和姿态的审美敏感和对瞬间状态的留恋,日本美学中关于优美、和谐的审美观念,同森林环境密不可分。日本列岛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日本人对大海的冒险和征服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人勇猛好斗的征服性格和追求壮美的崇高精神。森林与海洋共存于日本人的生活中,日本人自然把森林文化的优雅精神与海洋文化的狂暴精神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日本文化的主体内容。此外,日本还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农耕生产的生活方式激发了古代日本人对季节时令变化的敏感,也促成他们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思想。

日本人的传统神道信仰使日本的传统艺术在崇尚自然外还带有特别干净、整洁的特点;而日本人对佛教禅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俭朴、单纯并且喜爱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精神上则推崇内敛,自我控制,自我修养。

日本17世纪到19世纪经历了高度商业化的江户时期,商业文化高度发展,形成日本人重视和喜爱奢华平面装饰的特性、喜欢商业修饰和大众化的文化特征。

二、传统带动现代设计

日本设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跻身世界设计大国。“日本制造”甚至作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非西方国家,它的民族传统、设计风格、文化根源与西方大相径庭。日本的传统精神,无论在深层民族特性层面还是在表面的技术层面都决定着日本设计的命运。

1.民族特性层面

日本的历史是吸收外国文化精华,使之成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日本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也是最能够把作别国的经验和本土国情结合,发展自己独特文化体系的国家。日本美术也不外如此:“但凡触及外来文化时,日本美术总是以柔和的立场受其影响。……这种随遇而安、广泛吸收的情况,显示了日本美术的广泛适应性,或称反预见性”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方法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优良而非国货的时候,中国禁用,日本仿造,这是两国截然不同的地方。”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但这种学习和模仿只是在植根于本土文化传统及其所急迫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日本人没有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无原则性,兼收并蓄,并且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抛弃不实用的东西,进而达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融会。“将原产于外国的东西加以吸收,改良和应用,从而大力发展并超出原有水平,这就是日本人的专擅和特性。”

日本的设计正是基于这种无原则地彻底吸收而又有选择地为己所用的方式下经历了模仿、折衷转化进而发展为成熟的“日本制造”。

另外,日本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日本的传统文化的单一种族基础,使得他们非常重视集团和团体,因此文化可兼具活跃和稳定两重因素。日本社会重视集体和团体,轻视个人,因此无论是在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问题上,还是像每个具体设计这样的小问题上,都能兼有大而稳定的方向,小而活跃的因素这双重特征。

2.技术层面

日本传统中有几个因素是它的设计与现代迅速接轨的重要原因。

第一,日本传统审美思想中受禅宗的影响推崇少而简约的风格,并且因为崇尚天然的神道信仰而重视材料的本身特色,喜好不经掩饰的裸露的材料,装饰性地使用结构部件,完全暴露并体现结构,这种特性与现代设计的要求不谋而合。

第二,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从建筑到用品,日本人形成了长期对基本单元为设计中心的习惯,这使他们很快接受了从德国引进的模数概念。这也正是现代设计所需要的要素。

第三,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长期以来狭小拥挤的居住环境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多功能化的产品,重视细节并喜爱装饰功能部件。而现代的国际市场趋势恰恰是倾向袖珍化、微型化、便携式、多功能化。这些传统的观念非常顺利地融入现代设计中,成为别国所难以具备的特点。

另外,日本现代设计强调集团式工作方式,完全不追逐个人出名,以集体的成就而骄傲。企业内部力量比较容易得以集中。这也使得日本的设计可以飞速地发展。

3.体制层面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发展设计以来,它的传统设计基本没有因为现代化被破坏。这与政府对传统设计的重视与扶持不无关系。

日本战后的设计发展与其战后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历程是分不开的。日本政府、企业通力合作,建立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国内市场,从而促进日本设计的成熟。政府对设计的大力扶持,企业对于设计的高度重视,是促成日本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因。1918年创建的松下电器公司的老板松下幸之助1951年访问美国后便积极推动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率先在公司成立工业设计部。之后各产业界均在自己公司内部相继设置设计部门,积极改善产品设计,使产品打开世界市场。

日本在50年代建立一系列的机构以帮助设计进步。这种特别为促进设计而成立的机构和机制,使日本设计能够稳健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例如1951年日本成立的隶属日本通产省的日本出口贸易研究组织和1928年成立的日本工业艺术院。日本政府的这种完全利用国家力量来促进私人企业产品竞争的行为,在西方国家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日本政府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好的设计和好的质量是使日本产品赢得国际商业竞争的唯一途径,这已不在局限于文化这一层面上,而是商业、经济甚至日本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设计是日本民族的发展生命线,是政府的发展重点之一。

但是,日本的这一系列政府保护产品设计的手段,基本上都是单向的,即保护日本的出口产品设计专利。而对于外国产品,日本则几乎是肆无忌惮地仿造和学习。甚至一度出现大量抄袭和剽窃欧美设计的现象,但这只是设计发展道路上的插曲,并没有影响日本走传统文化与高技术向结合的道路。日本政府再三强调“和魂洋材”,坚决拒绝这种物质层面的模仿发展到精神领域。

另外,重视教育事业也是日本设计界成功的重要因素。日本在明治时期就设立了美术及工艺学校,为二战后的日本工业的崛起打消了坚实的基础。50年代日本的设计教育开始大规模发展。设计学院纷纷成立,这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和传承起了积极的作用。日本的设计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与企业复杂结构中的一个难以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启示与反思

一切科学技术的发明都有赖于设计的物化,从而使之成为方便实用的产品或商品。在现代社会,随着先进设计理念及高科技设计手段的应用,使得设计与科技结合更趋紧密,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之一,设计自身的“先进生产力”性质也日益明显。因此,设计行业受到空前重视势所必然。同时,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与更新。因此,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面对外国文化和现代理念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

中国的设计起步比较晚,就设计理论上来讲还相对薄弱,设计作品也还停留在对外国设计在物质层面的模仿上。我们应该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质和精神。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设计中带有的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只有潜心研究、挖掘、融合传统文化,才能使设计脱颖而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其意象特征和抽象性广为现代艺术及设计所利用。把华人文化作为一个积极的设计因子进行利用、推广和发展,对于保护民族艺术、保留华人文化特色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在文化深层上实际上是大异小同,但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问题上,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系统。日本政府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与传统文化,重视设计的传承和教育,日本的设计师对待传统文化,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功能上来考虑,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些不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吴文佳

上一篇:中日文化交流论文下一篇:汽车配件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