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饮食文化论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民族旅游饮食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民族旅游的研究愈多,其中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影响问题是民族旅游研究的重点。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进行实地观察、访谈,来探析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第一篇:民族旅游饮食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摘 要:在当前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旅游发展将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立足西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调查基础上,主要对西藏山南桑耶镇文化创意旅游进行分析,为西藏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提供发展方向,结合西藏现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模式,提出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旅游;文化;宗教;旅游模式

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是推动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标志符号化必然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标志符号足够的出名或是有影响力,必然成为该地旅游兴盛的重要条件。构建西藏国际旅游目的地势必离不开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与挖掘,结合当地民族宗教文化是西藏旅游发展的根本。

一、西藏山南地区桑耶镇旅游发展问题

(一)桑耶镇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活动单一

桑耶镇的旅游项目相对较少。来到桑耶镇的主要目的是看桑耶寺,其他的一些项目也是与桑耶寺有关的宗教文化景点,像青朴莲花生大师修炼场所、敏珠林寺、古建筑等。桑耶镇往往作为一条旅游线上的一个景点出现,游客只需要短暂停留就会匆匆到下一个景点。对于西藏的旅游存在时间段、消费大的特点,这样的安排是比较经济的,但对于桑耶镇景区的发展是不利的。

桑耶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宗教文化遗迹吸引的还是藏族同胞,对于第一次或是很少接触藏文化的内地游客不是很有吸引力。本次调查也看到桑耶镇进行的整体规划,桑耶镇的建筑风格都是进行统一规划的,都带有藏族风格。一楼经营商店,二楼居住或是后院居住,这种规划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建筑结构几乎一致,除了带有的藏族装饰和藏族特有的建筑风格。桑耶镇的建筑规划和它未来想要发展的桑耶古镇还是有好处的。

(二)桑耶镇旅游基础设施短缺,旅游服务较低

桑耶镇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这也成为旅游发展的拦路虎。对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景区发展的重点,西藏整体旅游景区,特别是一些处于偏远的旅游景区会出现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举个桑耶镇的例子,桑耶古镇的公共厕所特别少,整个桑耶镇中心只有桑耶寺宾馆一个公共厕所,就连桑耶寺内部的公共厕所也只有一个,还在桑耶寺的门口。这对于在桑耶寺游览的游客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头疼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还只是一个小的方面,但就从游客体验角度来说,会对景点的开发造成负面影响。公共厕所的问题不仅仅在桑耶寺存在,山南的大部分景区都存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桑耶寺旅游开发的重要方面,这仅仅是一个小的方面。桑耶寺的宾馆、饭店、商店等也是应该随着景点整体规划以后必须考虑的。

桑耶镇的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必然造成桑耶镇的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桑耶寺宾馆作为桑耶镇最好的宾馆,还是缺少很多必备服务,那里只提供住宿没有餐饮服务。可想而知周边的家庭旅馆的服务,缺少必备的服务标准,从而造成游客匆匆浏览匆匆离开。

(三)桑耶镇旅游经济模式特殊,旅游活力不强

就像我的访谈对象谈到的,桑耶寺宾馆的经营模式还是寺庙管理。连周边的商店的房屋也属于桑耶寺管理,桑耶镇有很大一部分财产属于桑耶寺所有,这个特有的管理模式也是桑耶镇的特点。造成这种管理模式是有历史原因的,自古以来桑耶寺的周边经济收入就是为了供养寺庙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特有的经济模式也成为现在桑耶寺的经营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方式目的单纯,但是会造成桑耶镇经营模式过于单一,经济发展缺少活力。桑耶镇的旅游发展一直都是围绕桑耶寺的发展展开的,周围的百姓也是为寺庙服务,这种方式对寺庙的发展会有强大的作用,但是对于建设乡村小镇的旅游景区可能会造成限制条件。举个例子,桑耶寺的前台,一个月的工资不高,但是她还是依然在前台工作,甚至身兼多职,多部门服务。在我们看来这样她的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她却认为是在为寺庙做贡献。这种观念不在少数,这也为我们开发桑耶镇的旅游出了新的难题,如何处理好寺庙与景区的关系,如何兼顾当地百姓与寺庙关系,如何为游客提供高标准的服务,都将成为桑耶镇旅游开发的思考角度。

二、西藏山南地区桑耶镇旅游模式构建

(一)旅游文化创新基本理念——丰富旅游项目

旅游是一种享受过程,主要体现在食住行游购娱的过程当中。文化旅游更多的应该是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渗入,使得游客或是旅游的主体可以在过程当中体会到与旅游客源地不一样的文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就使得传统文化得到升华和凝练,也就是我们一直研究的文化传承创新。文化资源禀赋加上旅游目的地的比较优势形成的旅游吸引力,成为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调查的旅游目的地多是拥有这样的旅游资源,如山南地区的桑耶寺、山南的雅拉香布雪山等自然景观。这些都是区别于它地的旅游资源,旅游文化传承创新就是这样将这些旅游文化延伸,使得这些旅游景区留住客人,并且将当地现存民俗文化注入旅游活动当中,使得单一景点与文化结合提升自身文化创新力。

将当地文化特色产品变为旅游产品,深挖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山南地区的雍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等主要是以宗教文化为主的旅游项目,结合当地民俗特色,利用当地现有藏家乐的资源,将传统文化内容注入旅游体验项目。山南地区主要是人文风光为主,当地有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深挖林芝传统工艺、饮食成为下一步发展目标,同时注重地方特色民俗体验场的建设,使得民俗文化产品成为旅游产品。

(二)旅游文化创新内涵表现——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旅游文化传承创新的内涵主要体现表现在形式和体验形式上。文化的表现无处不在,西藏少数民族最喜欢的锅庄舞、藏服、藏餐、建筑、节日、生活方式等都体现自身文化的内在表现形式。锅庄舞适合西藏独特的高原气候,人们在举手投足之间就起到健身养生的作用。藏服的独特的造型,既可适应早上严寒又可适应中午的炎热。藏餐的制作工艺也体现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气压低沸点低的问题,会使用传统的石锅来起到保温的作用。我们也可以看到藏族的建筑也是有其独特性,墙体厚实,窗口窄小都是为了保暖御寒。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反映了西藏文化的独特性,也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主要动力。

旅游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旅游文化体验形式上,我们目前看到的西藏旅游分为团队游、自驾游、骑行等。团队游的游客大多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自己在浏览过程当中也会有不舒适感,但是花了很多钱以后会有物超所值的感觉。自驾游的相对来说会时间充足,但是旅游流程会比较松散,体验效果也会美中不足。骑行的大多追求的是身体和心灵的锻炼,对于旅游资源不是太感兴趣。所以就目前的体验形式和我们调查的地点来看,主要值得改善和建设的应该是体验项目的建设,同时针对体验的类型进行分类,分为长期体验、中期体验、短期体验类型,主要针对体验项目的时间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体验形式建立体验场域。可以按照体验类型建设,例如,宗教体验场域、民俗体验场域、自然体验场域、探险体验场域、科研体验场域等。体验场域,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目前所开发的旅游项目,在其周边或是内部建设,大量注入当地文化传统特色,同时针对各个地区的自身特色建设,形成不同于西藏其他地区的文化场域。这个体验场域在韩国非常流行,目前流行的韩国综艺节目,大量出现文化体验场,小朋友可以在里面学习韩国传统文化,大人可以在体验场里体验各种文化体验,使得游客可以体验到不同旅游文化的特殊性,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可以有效地延长旅游时间,提升旅游项目体验度。

(三)旅游文化创新外在创造——打造国际旅游乡镇

目前,无论是西藏当地人还是有关学者都在注重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对于一个传统地方的文化我们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打造国际旅游乡镇的目标会使得桑耶镇以旅游项目为主的情况下提升自身要求。目前西藏的文化创意园就是相似模式,但是文化创意园过于集中,且规模宏大,前期投资大,从充分利用西藏旅游资源角度会使得西藏每个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受到影响。但是上边提到的韩国文化保护方式,形成的文化体验场,大多数位于历史文化旅游场所附近,在旅游的同时可以享受韩国传统文化。同时将最热门综艺活动加入文化体验场,使得创意文化产业得到双重宣传的效果,这样的旅游方式设计也可以同样运用到桑耶镇的旅游开发当中。

在山南地区的克松村,也是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这里特殊手工艺品的销售就是用到了新的技术。据村子里在西藏民族大学上学的一位同学介绍,她的爸爸和妈妈擅长西藏传统手工艺品,氆氇和藏式染色的技术。她的妈妈又在外边学会了用传统氆氇制作现代手包的方法,她的爸爸就主要负责染色的工艺,她就帮妈妈进行销售。她用的就是微信朋友圈来进行销售,同时下一步会开创淘宝店等新的销售手段。这就是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适应,新的技术帮助她们家的手工艺品有很好的销量。新媒体、新销售、新平台会使得未来经营理念发生改变,而且传统的销售模式也会发生改变,由线下转变为线上销售和交流。这可以说是西藏传统手工艺品新的发展方向,她正是到内地学习和接触这些新的传播方式,才会将这些东西运用到自己的销售。唯一可惜的是这种销售方式在西藏还是规模很小,但是随着网络和新理念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保护与这些新的技术和方式相互适应,定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藏民族的服饰有多种类型,但最基本的藏袍却极为普遍,藏袍的结构宽大肥长,穿时用带子系于腰间,在腹部形成一个较大的空囊,可装物品,在牧区藏袍多用优质羊皮制作,在农区则采用黑色氆氇制作,用彩色布条镶边[1]。就目前调查来看,山南地区藏服的文化流失很严重。民众不穿说明已经不适应生产生活需要,但是可以在建立国际乡村的时候,将藏装作为品牌来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普选.西藏旅游资源的地域特色及其开发评价[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2(1):28-31+44.

[2]索晓霞.并非两难的选择——云贵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10.

[3]季玉群.旅游业经济-文化协同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4]马林,孙丽坤.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作者:李鹏鹏 王聪

第二篇: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探析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民族旅游的研究愈多,其中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影响问题是民族旅游研究的重点。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进行实地观察、访谈,来探析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旅游;民族文化影响;裕固族

一、民族旅游影响研究概述

民族旅游影响的研究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最早有关民族旅游的研究就是了解民族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马晓京,2000)。研究内容集中在主客之间的文化冲突、碰撞而引起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及文化的商品化、居民文化心理变化、传统生活的衰退等负面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Smith1977年出版的《东道主与游客》。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也是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杨昇,2008)。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效应这三方面,特别是村寨民族旅游影响研究较多(钟洁,2005 ;茆长荣,2006)。国内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已经起步,但民族旅游的民族文化影响研究比较欠缺(吴必虎,2000)。

总体来看,民族旅游影响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但缺乏个案的详实探析,以肃南裕固族为例,分析民族旅游对裕固族文化的影响,为民族旅游影响研究提供案例依据。

二、肃南裕固族旅游发展现状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裕固族自治县。县域有汉、裕固、蒙古、藏等13个民族,总人口3.7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12万,占56.5%。裕固族人口1.02万,占27%。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凭借祁连风光、石窟艺术、丹霞地貌、民族风情,现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裕固民族风情,2007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民俗风情旅游大县”。2011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73.6万人次,旅游收入1.51亿元,2013年上半年就有71.4万人次,收入1.81亿元,①旅游业发展迅速。

三、研究方法

1.访谈法和观察法:访谈内容主要包含游客对当地民俗风情的认知、如何看待旅游开发对裕固族文化的影响、游客感知到的裕固族文化保留程度;居民对民族旅游开发的态度、在旅游业中的参与度、居民行为的变化等。访谈在2013.10.3—2013.10.7进行,地点选择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景区、公园、广场,被访谈人员针对不同年龄、民族、性别和职业群的游客和居民。此次访谈共选择70名被访者,其中女性有40人、男性有30人,年龄层次集中在18~35岁之间,被访者职业以学生、公务员以及个体经营户为主,受教育程度较高,说明访谈具有较高的说服力。

2.文献法:查阅大量相关学术文献和地方资料,结合文化涵化理论,②进行逻辑推理。

四、民族旅游对肃南裕固族文化的影响

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访谈和走访观察,结合相关理论,得出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有生活方式的变化、语言和观念的变化以及娱乐与消费变化三个方面(刘海洋,2010)。就民族旅游对肃南裕固族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

1.裕固族语言和观念变化。(1)语言使用率下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裕固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加强,本民族语言的使用率下降。绝大多数游客认为旅游开发对裕固族文化有影响,有过半的游客认为旅游开发对裕固族语言有负面影响。访谈发现,居民对这种没有文字做载体的民族语言感到担忧,当地年幼的孩子很多不会本族的语言,从小接触的是汉语,民族语言的使用率逐渐在消失。(2)居民自我发展意识增强。思想意识是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心理的复杂关系中长期形成的。过去的裕固族接触最多的是自然,与自然相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多,进而自我感悟能力受到影响。访谈发现,自从旅游开发后,随着游客外来文化的传播,居民自我发展意识增强,他们逐渐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去生活、去发展,有了生存危机感。大多游客认为当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较高,特别是居民自觉思考如何使裕固族文化更有吸引力,意识到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更重要。

2.生活方式文化变化。(1)生产方式迅速转型。裕固族传统的生活方式是游牧生产基础上的游牧生活,牧民常年居住在牛毛帐篷里。随着旅游业的涉入,生产方式迅速转型,更多的裕固族居民从事了旅游业;牧民们的帐篷逐渐退出了生活的舞台,开始修筑砖房,风格也逐渐向城市转变。(2)传统手工艺传承受到挑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老年人和孩子都集中搬迁到了交通方便的集镇生活,完全生活在牧场的人口急剧减少,从事商业、旅游服务业的人口在逐年增加,访谈中发现一些传统的民族手工业已经逐渐失传,民族传统手艺文化受到了挑战。(3)传统服饰成为民族旅游的符号。传统裕固族服饰独具特色、艳丽多彩,已有千年历史。随着时代文化的变迁,裕固族人在日常中的穿着跟汉族人几乎没有区别,传统服饰演变成一种节庆日礼服。自当地民族旅游兴起后,各式各样艳丽的民族服饰加演艺表演出现在许多旅游风景点,成为了民族旅游的符号。访谈发现,绝大多数游客对裕固族服饰文化尤为感兴趣,认为旅游开发对裕固族服饰的变化有积极影响。虽然目前服饰文化商业化内涵不足,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吸引了更多游客,激发了居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很多居民已经意识到本民族服饰的商业开发价值,又穿回了民族服饰,特别是在旅游节庆期间,穿着打扮极具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 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5).

[2] [美]瓦伦·L.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张晓萍,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3] 钟洁,陈飙,杨桂华.中国民族村寨旅游效应研究概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5,(5).

[4] 茆长荣.旅游开发对传统村寨的文化影响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4).

[5] 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4).

[6] 杨昇,王晓云,冯学钢.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综述[J].人文社会科学,2008,(6).

[7] 刘海洋.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刘小阳

第三篇: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东西部差距,作为内陆地区,西部地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及自然条件的约束,在经济发展方面,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更为落后。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同时发掘其内在的发展潜力,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民族地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有效途径。

一、民族文化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 这一旅游活动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 又可以展示、宣传多彩的民族文化, 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经济的良性互动。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地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一)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旅游业是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相互渗透的、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基础的现代经济产业,文化内涵越深厚,产业发展前景越广阔。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数千年来众多民族和睦相处,各自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和民族性情,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民族史以及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近几年,我国的旅游地从东部向西部转移,民族文化资源逐渐成为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统计表明,到民族地区旅游的旅游人数近年来在不断增长,为民族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见表1。内蒙古自治区在“十五” 时期,全区共接待入境旅游者305.4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到10.30亿美元;国内旅游者662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8.43亿元。云南省2005年仅一年旅游收入达到了430.14亿元,其中国外旅游外汇收入达到了5.28亿美元。广西、新疆两个自治区旅游业规模不断壮大,同时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5年,西藏全年旅游收入为19.35亿元,比上年增长26.3%。随着青藏铁路的正式开通,有着浓厚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西藏自治区文化旅游也会更快发展。

显然,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民族文化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基础, 围绕着“吃、住、行、游、购、娱”发展其产业链, 与此相关的食品加工、建筑业、交通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的生产及相关服务产业也被促进和带动起来, 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二)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民族地区发展资金积累

民族文化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文化风俗为依托, 人们劳动与生活为背景, 保持着朴实自然、原汁原味生活气息的风韵, 以此来满足游人猎奇心理和文化的消费。 一切都是现成的, 取之即来, 来之即用,因此, 不需要大量资本注入进行建设, 稍加包装就可以推向市场。其资本投入主要用于营销宣传、开拓市场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就基本节约下来,且投资效益见效快,这将对当地整体旅游业,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

(三)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吸纳就业的功能突出, 能够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其他地区一样, 也存在着劳动力供给过剩问题。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可增加旅游就业机会, 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这一特殊产业中却是地道的乡土知识人才,对传统的歌舞艺术及特色技能可以做到手到擒来, 使之立即变为现实生产力, 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开辟新天地。

二、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文化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同时,也会受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约束,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目前,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于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交通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区位原因, 远离国内沿海地区主要旅游客源地, 加上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设施不发达, 交通十分不便。要使旅游业成为民族地区的主导产业, 旅游交通状况就必须有重大突破和改善。其次就是卫生设施还很简陋。游客出游不仅关心景点的可观赏性,也非常在意旅游期间的衣、食、住、行等便利与卫生,公共卫生是旅游目的地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二)过渡强调经济效益使民族文化变迁趋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也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一些民族地区由于缺乏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低格调猎奇使民族文化庸俗化,以此来迎合一些旅游者的低级趣味,使得一些民族文化变味,被某些景点用来展示和吸引游客。这种现象长期下去势必影响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另一现象是重开发、轻保护,采取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手段。民族地区尤其是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本来就比较脆弱,一些地区却在开发过程中不注意对其进行保护,致使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长期以往,不仅发展不了经济,反而会起到消极阻碍作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前提,在开发过程中保护好民族文化资源,不仅是保护各民族自己的母体文化,从全球化角度来说,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三)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供给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 旅游人才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培养机制不健全, 人才匮乏, 导致经营管理效率低, 服务质量不到位等。另外, 受经济利益影响, 民族地区一些优秀的民俗人才流失到东部沿海或其它地区, 使本地民族文化旅游的文化含量下降, 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

(四) 各种文化节的宣传形式单一,内容趋同

民族地区大多通过召开文化节的形式吸引文化旅游者,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对外宣传的总体形象立意不高, 定位不准, 主题不明, 缺乏文化内涵, 宣传的吸引力不强, 激发游客出行旅游的冲动不大, 宣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佳。

三、民族文化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确定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规划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品位和档次、什么样的特色和个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必须在旅游规划指导下进行。规划也是重要的资源配置手段, 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 各地方政府很可能为了本地区利益, 乱上项目, 乱铺摊子, 旅游资源的这种无序开发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 降低了整个产业的效益。因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 应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研究, 深入探讨如何将特有民族文化应用到旅游项目中等问题。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防止盲目建设开发。要走高标准规划、大手笔运作、市场化经营的道路。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民族地区许多高品位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是由于道路崎岖, 就是因为观摩体验的时间太短而无法让游人领悟其迷人的魅力。因此, 缩短东、中、西部以及省内各地的时空距离,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和瓶颈工程。只有以加强各旅游地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为主, 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食、住、行、游这些基础环节和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旅游者可进入程度,才能让良好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吐露尊容, 拨雾见日,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和谐统一

民族地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多在于丰富多样、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不仅是保护旅游资源, 同时也是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为此, 应有相应的措施和对策。首先,要加强教育, 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 通过各种渠道, 强化旅游区群众正确的旅游意识, 包括旅游区的成员以本民族独特文化为荣的意识以及对旅游产业的参与意识和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等。其次, 应把各地、各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文字、音像、实物等进行分类整理保存, 对即将消失的更需加以保护。再次,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族文化,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不是非要将它放进博物馆中藏起来, 而是开发和利用。通过多种形式把民族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 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弘扬民族文化, 实现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极好方法。

(四)加快少数民族旅游人才培养

人才是现代旅游业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在旅游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业人员的素质高低, 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要注意培养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人才, 既包括专业表演人才, 又包括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员。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旅游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向,在民族地区现有的大中专教育基础上发展旅游职业人才, 开设导游、经营、初级外语等专业, 大力培养旅游人才, 尤其是能歌善舞、会说民族语的人才。对现有服务人员采用强化训练、短期培训等方法进行旅游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以提高礼仪、接待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对一些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可采取从发达地区引进的办法, 以满足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需求, 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威廉·瑟厄德波. 全球旅游新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国家旅游局公布2005 年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EB].中国旅游网.

[3]张建萍. 生态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作者:付·吉力根

上一篇:华农创新创业实践论文下一篇:会计诚信问题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