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饮食习俗礼仪

2024-04-23

海南的饮食习俗礼仪(精选8篇)

篇1:海南的饮食习俗礼仪

习俗

因为海南的气候比较热,所以海南的饮食习惯比较清淡。少盐少油所以人们的也就自然而然地很瘦。

一般早餐在海南大多数的人会选择海南粉,炒粉等。粉的热量很低,也很容易被消化。

由于海南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人们的饭桌上多了很多薯类的主食木薯、毛薯、红薯、紫薯、山药等等,这些薯类主食有助于人体的消化,热量也不是很高。

海南菜也都会做得比较清淡,海鲜的营养价值很高,对身体也很好,文昌鸡,白斩鸡的做法也都是以水煮,清蒸为主。也会有一些地瓜叶、秋葵等青菜。饮食习惯很好,有规律所以人们身体都很健康。

海南的生活节奏很慢,人们很会享受生活,午睡过后你会发现大街小巷的茶馆,里面和门口都会坐满了人,大家喝一杯茶,就是一下午,饭后喝一些茶可以刮一刮油。提起海南我们都知道椰子,椰子是天然饮料,热量很低,对身体很好,椰子浑身都是宝,做法也有很多,可以做椰子糕,椰子鸡等等。

饮食习俗

因为海南的气候比较热,所以海南的饮食习惯比较清淡。少盐少油所以人们的也就自然而然地很瘦。

一般早餐在海南大多数的人会选择海南粉,炒粉等。粉的热量很低,也很容易被消化。

由于海南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人们的饭桌上多了很多薯类的主食木薯、毛薯、红薯、紫薯、山药等等,这些薯类主食有助于人体的消化,热量也不是很高。

海南菜也都会做得比较清淡,海鲜的营养价值很高,对身体也很好,文昌鸡,白斩鸡的做法也都是以水煮,清蒸为主。也会有一些地瓜叶、秋葵等青菜。饮食习惯很好,有规律所以人们身体都很健康。

海南的生活节奏很慢,人们很会享受生活,午睡过后你会发现大街小巷的茶馆,里面和门口都会坐满了人,大家喝一杯茶,就是一下午,饭后喝一些茶可以刮一刮油。提起海南我们都知道椰子,椰子是天然饮料,热量很低,对身体很好,椰子浑身都是宝,做法也有很多,可以做椰子糕,椰子鸡等等。

黎族的饮食文化一样多资多彩。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食鼠也是黎族的风俗,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时,先把鼠投入火中烧一会,然后刮去毛,除去内脏,再烤或烧即可。

风味小吃

1.海南粉:米粉类小吃在海南非常普遍,海南各地有售,是特别有吸引力地方小吃。发源远溯福建省,近推海南澄迈县。传说是由明代一位姓陈的外来户传开。经过几百年变迁,福建粉早已具备地道的海南味。海南粉有汤粉、腌粉、炒粉等。吃法:腌粉淋以特殊佐料,配上葱花、香菜,味道首推澄迈;海口腌粉亦有名气。汤粉放在佐料汤中,以兼具清甜、淡酸、微辣的陵水县酸粉为最。炒粉以琼海市塔洋镇最为出色。 汤粉贵在汤好,汤用多种原料熬成,甜而不腻,甜中含酸,酸中藏辣。用这种汤冲调粉条。配上牛肉干、花生、竹笋、酸菜骨、辣椒等配料和佐料,“味道好极了”! 腌粉以腌技见长,一碗粉要用10余种佐料腌制,这些腌料往往是各店摊自制,据说配方密不告人。 炒粉妙在火候,炒时加猪肝、瘦肉、葱,并用生粉打芡,吃时再撒上胡椒,香味扑鼻。

2.海南鸡饭:鸡饭的主料是鸡和大米,最好的鸡饭选用“文昌鸡”。由于“文昌鸡”供不应求,一般鸡饭推档选用本地种杂色鸡,要求是刚成熟而尚未下蛋的鸡,以1至1.5公斤重为宜。大米选用上等新鲜的优质米,鸡是白切鸡,清汤中烫熟,皮色油黄,肉白且嫩,骨髓带血,吃来清甜爽口。 米饭的制法:一是猛火热锅中下鸡油、蒜茸爆香,随后倒进洗净滤干的大米翻炒,再加鸡汤调匀,加盖煮熟;一是将蒜茸或葱爆香的鸡油倒进普通方法煮熟的热饭中,加少许精盐和味摊,白切鸡佐酒,鸡饭随之,其味悠长。

3.海南粽:北方的粽为圆锥形,用粽叶包得小巧玲珑,内糯米,有花样的再在粽中加上赤豆、红枣。海南的粽则另有不同: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在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黄、叉烧、腊肉、红烧鸡翅等。热粽剥开,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浓香,香浓淡兼有,味荤素俱备,大开食者胃口。

4.海南火锅:俗称“打边炉”,在海南无论冬夏皆打边炉。这种火锅高档的以果子狸、蛇肉、龟肉配红枣、党参、淮山、枸杞煮汤,再加生鱼片海鲜、牛百页、鸡肉烫食,复有豆腐、粉条烫食,后有西洋菜、生菜、空心菜、小白菜等时蔬烫食,最后连汤带水吃完喝尽。吃得人人流汗(建省前打边炉,人们常吃得“三流”:流汗、流眼泪、流鼻涕,后“二流”皆因当时以炭头为燃料,烟熏火燎所致。建省后打边炉的燃料普遍改进,采用液化石油气或固体无烟燃料,后“二流”便没有了,但在偏僻乡镇或可体得到),气氛热烈。中低档的打边炉以羊肉、鸡肉、猪排骨代替山珍海味,人们照样吃得轰轰烈烈。

5.鸡屎藤稞仔:鸡屎藤稞仔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滋补品,以鸡屎叶和大米为原料精制而成。鸡屎藤具有滋阴壮阳、补气补血之功效,并且气味香淳,所以鸡屎藤稞仔汤一直是众喜爱的食物,特别是农历七月初一日,琼海市家家户户都要吃一碗鸡屎藤稞仔汤。

6.东山烙饼

那大狗肉:那大狗肉是与海南四大名菜齐名的美味,因为传统认为“狗肉不上席”,故“那大狗肉”没能挤进“名菜”之列。 那大狗肉产于儋州市那大镇,此处狗肉加工方法和佐料与众不同,所烹之狗,肉美骨香。狗肉吃法一般用火锅。其汤料有红枣、党参、枸杞、胡椒、熟芝麻等补药和南国独特调料10数种,将熟狗肉切块下到汤料中烫热即可食,香味浓烈,风味自出。 游客如不到儋州,则可在海口市东湖边循着狗肉香找到狗肉店,美美地吃一顿狗肉。据店主人称,此处狗采购于儋州,因而可视为“那大狗肉”。

篇2:海南的饮食习俗礼仪

一是饭前喝汤。且不管餐桌上的菜肴多么诱人,他先低头美美地喝几口汤,然后抬起头来,眼睛笑眯眯地看着美味菜肴,接着还一口口喝鲜汤。随后,他才吃饭吃菜,待吃饱饭,尝够菜,他还得再喝一碗汤,一餐饭这才算结束。

二是饭后喝汤。他先是尽情地享用可口饭菜,饱餐之后,才开始喝汤。这种人喝汤的时间和吃饭的时间差不多一样长。不喝汤,算没有吃饱、吃好。

海口人爱喝汤,自然对汤的制作方法也很讲究,一般分为三种方式,即滚汤、煲汤、炖汤,其用料、制作都有区别。

滚汤。简单快捷是制作滚汤的特点,工作繁忙的家庭多采用此法。滚汤的原料以时令蔬菜为主,配以鲜活鱼虾。海口人日常做的蛋花汤、青菜汤、豆腐汤等都是滚汤,现做、现煮、现用,具有现代快餐的味道。

煲汤。用瓦煲制作是煲汤的特色。由于煲汤所花时间较滚汤长,一般海口人家晚餐喝煲汤。煲汤原料离不开猪肉、羊肉、排骨等,即以肉汤为主。

炖汤。海口人讲究用炖盅隔水做炖汤。每当节假日或贵客临门之时,海口人常做炖汤以庆贺。炖汤原料最多采用的是鸡、鸭,再加一些中草药。

海口人喜欢喝汤的原因除了上述因炎热而需补充水分之外,还有一个滋养身体得需求。海口人认为,汤里面营养丰富,喝汤是滋补强身的好方法。特别是对家中体弱有病的人,海口人总是熬汤给他喝,期盼他早日康复。

饮食习俗

因为海南的气候比较热,所以海南的饮食习惯比较清淡。少盐少油所以人们的也就自然而然地很瘦。

一般早餐在海南大多数的人会选择海南粉,炒粉等。粉的热量很低,也很容易被消化。

由于海南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人们的饭桌上多了很多薯类的主食木薯、毛薯、红薯、紫薯、山药等等,这些薯类主食有助于人体的消化,热量也不是很高。

海南菜也都会做得比较清淡,海鲜的营养价值很高,对身体也很好,文昌鸡,白斩鸡的做法也都是以水煮,清蒸为主。也会有一些地瓜叶、秋葵等青菜。饮食习惯很好,有规律所以人们身体都很健康。

海南的生活节奏很慢,人们很会享受生活,午睡过后你会发现大街小巷的茶馆,里面和门口都会坐满了人,大家喝一杯茶,就是一下午,饭后喝一些茶可以刮一刮油。提起海南我们都知道椰子,椰子是天然饮料,热量很低,对身体很好,椰子浑身都是宝,做法也有很多,可以做椰子糕,椰子鸡等等。

饮食文化

黎族的饮食文化一样多资多彩。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篇3:海南传统节庆饮食文化研究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海南衍生了许多独特的传统节庆活动, 如正月春节、二月军坡、三月清明、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灶公、七月十五、八月中秋、九月重阳、十月捞新、十一月冬至、十二月做年等。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公期、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一) 春节

人们从腊月廿四日起筹备春节:腊月廿四当天备酒果送灶君, 蒸春糕供奉礼神, 制作年果互相馈送;年三十子夜, 在供桌摆上香饭、素菜、清果等, 斟红枣酒、清茶, 迎神接神福, 祈求吉庆;年初一吃鸡, 鱼, 芹菜、葱、蒜、春菜等;十五元宵节, 各家食元宵丸 (“以糯粉搓丸, 小者煮浸糖米, 大者裹以蔗糖, 名元宵丸”) 。

(二) 公期

每年农历二、三月, 海南民间举行规模庞大祭祀祖先、纪念历史人物 (主要为民族英雄冼夫人) 的传统民俗活动, 相传“公期”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海南的“公期”有两种不同倾向, 一种是重仪式型, 另一种是重吃喝型。现在除了少数地区重仪式外, 绝大多数地方都是重吃喝型的。重吃喝型地区准备最佳菜肴, 主要有鸡, 鱼, 猪肉, 海南粉以及各类时令蔬菜等来广邀亲戚、朋友、朋友的朋友乃至陌生人来到家中吃喝, 共度节日。

(三) 清明节

海南人民十分重视清明节祭奠祖先, 有的地方至今尚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人清明祭祖时, 常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 焚香化宝, 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祖坟上祭祀。海南清明祭祖有个程序:先为祭“己祖”, 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 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 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 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 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

(四) 端午节

海南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挂菖蒲、艾草, 洗龙水、草药。海南端午节吃的粽子和内地有所不同:粽子用芭蕉叶包裹, 一般呈方锥形, 重半公斤左右, 糯米中有蛋黄、叉烧、腊肉、红烧鸡翅等, 其味浓香、味透、馅多。食粽时, 包粽的麻绳不能用剪刀剪断, 而是要慢慢解开, 代表能解开一切烦恼, 若粽子太大吃不完, 需和他人分享, 不能随意扔掉。

(五) 中秋节

中秋之夜, 海南人常在海边拜月、赏月, 全家人围坐在摆满水果、月饼的圆桌旁, 共庆团圆。

二、海南传统节庆饮食的特色

海南节庆饮食习俗和内地的大体相同, 但又有其特色。

(一) 无鸡不成宴

“无鸡不成席”, 过年过节吃鸡是所有海南人民的根深蒂固的情结。每逢春节, 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 除了初一不杀鸡外, 几乎每天都杀鸡, 每顿饭则必有鸡。节庆时选用都是农家鸡, 并使用最能体现鸡鲜美嫩滑的原汁原味的传统作法——白斩。在过去年月里, 海南经济水平比较低, 人们生活贫苦, 只有过年才可以吃鸡, 吃鸡成为海南人生活幸福的一项重要指标。尽管今天海南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但传统依旧, 在除夕祭拜祖先时, 每家每户都会挑一个最大最肥的鸡摆在供桌上, 用以告诉先祖今年收成最好, 吃了又大又肥的鸡。“无鸡不成席”的传统节庆饮食习俗体现着海南人民浓厚的乡情。

(三) 钟爱水芹

水芹是一种生长在水田里的蔬菜, 茎细有节, 茎上无长枝, 根大而长, 叶细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芹菜有水芹、旱芹两种。水芹生长在沼泽的边土上, 旱芹则生长在陆地。”海南人民节庆吃的芹菜专指水芹。水芹文化意蕴丰富, 《诗经·鲁颂·泮水》曰:“思乐泮水, 薄采其芹。”人们在欢乐庆祝时, 得有水芹。古时, 泮水之畔是鲁国学宫, 相传, 学子如有幸高中, 须在泮池里采些水芹, 并插在帽上到孔庙祭拜, 才算是真正的秀才或士子。后人称考中秀才为“入泮”或“采芹”。水芹很香美, 《吕氏春秋·本味》曰:“菜之美者, 云梦之芹。”。海南人民节庆时节必吃清炒水芹, 一是因为“芹”字与勤劳的“勤”, 吃芹菜, 象征着新的一年里, 勤劳致富, 二是要人们牢记, 今日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是勤奋劳动所作, 要感谢劳动带来的成果。

(三) 自由自在的饮食方式

海南人民习惯、喜欢自由自在的饮食方式。他们不会在意菜品的做工, 也不会在意是否精雕细琢使菜品具有艺术审美性, 更不会在意菜品是否盛放在做工精良的瓷器中。这种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 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色, 是海南人民传统节庆饮食的突出特色。

三、海南传统节庆饮食中蕴含的文化

海南人民用平凡菜品演绎豁达人生, 节庆饮食蕴含着海南人民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反映了海南人民的理论意识、思维水平、心理状况和价值取向。

(一) 节庆中的养生文化

海南人民节庆选料天然丰富, 注意适时进食, 烹饪方法天然生态, 注重本味, 讲究鲜爽, 同时注重饮食的阴阳平衡。如端午节人们吃的粽子是肉粽, 油腻大, 加上糯米多吃不好消化, 因此海南人民吃粽子后都要喝鹧鸪茶解油腻, 帮助消化。海南人民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 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

(二) 饮食中乡情文化

海南人民有浓厚的故乡情结, 每逢重大节庆一定要回到祖屋, 共庆团聚。大多数海南人家的祖屋早无人定居, 然而每到逢年过节人气却格外旺盛, 特别是春节和清明, 来自四面八方的亲人汇聚一堂, 海外亲人回故乡访亲, 还一同带着子孙后代寻根问祖, 祭拜祖先。每栋祖屋都牵动一份浓浓乡情, 亲人们热热闹闹地忙着杀鸡拔毛, 摘菜蒸饭, 在祖屋里摆开三五桌, 男女老少欢聚一堂, 呈现着血肉相连无法割舍的感动。海南人、琼山进士陈繗的《清明有感》诗:“清明无客不思家, 我到清明思转加。嫩绿又开新柳眼, 娇红不是旧桃花。半生暗恨空流水, 三尺孤坟自落霞。欲寄凄凉眼前泪, 想应流不到天涯。”千百年来, 海南人民高度重视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形成了感人至深的乡情文化。

(三) 饮食中的祭祀文化

海南人民对先祖的尊敬和崇拜, 是内地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海南的每一个传统节日, 必有祭祀程序, 而且首先为祭祀, 而后才为满足自我食欲。《礼记·礼运》说, “夫礼之初, 始于饮食”, 海南人民视祭祀为饮食礼俗的开始, 体现着海南人民重视孝道的价值观念。海南祭祖之风炽热, 民间还有专门祭祀节庆活动——公期, 据《琼山县志》记载:千百年来, “数百里内祈祷者络绎不绝, 每逢诞节, 四方来集, 坡墟几无隙地”。“公期”时, 主人一定会用最丰盛、最可口的饭菜宴请八方来客。海南人民慎终追远, 纪念先人, 发扬优良传统, 凝聚宗亲情感, 寄托于祖宗的来普照后人的幸福, 用食物淳朴的演绎着对祖先、对领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四) 谐音文化

海南人民的“趋吉”心理表现尤为强烈, 节庆饮食常以食表意、以物传情, 不少年节和喜庆之日的食品都蕴含祈求平安幸福、向往进步光明之意。如吃茄子, 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 吃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 军破节时吃芋头、番薯、葱等, 寓意多子多福, 长命百岁。海南节庆饮食谐音文化打上了独具特色的海南文化烙印, 成为海南节庆中的闪光点, 使节庆活动韵味顿增、魅力平添、美学价值更大。

四、海南传统节庆饮食文化的成因

(一)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海南节庆饮食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是影响饮食文化的关键因素。

1. 自然环境影响人们节庆时节获取食物的种类。

海南湿润多雨, 土地肥沃, 阳光充足, 海域辽阔, 形成了海南菜品原料的独特性。海南盛产鸡、鹅、鸭、鱼及各类绿色蔬菜, 因此海南节庆饮食上有条件适时进食, 早在明末清初饮食文化研究开拓者聂凤乔教授曾赞叹, “吃在海南, 海南是烹饪的宝库”。

2. 自然环境影响人们食物结构及饮食习惯。

海南四季如夏, 气候条件特殊。年平均气温在24℃左右, 为全国之冠。海南气候比较炎热, 人们饮食必须避免高盐、高油、高酱的燥热类食品, 偏好于清淡、平和、鲜爽的食品。海南人民传统节庆活动中也是如此, 少食猪肉, 多食蔬菜、鸡鸭和海鲜, 作法则多倾向于白切、白灼、清炒、清蒸、清炖等。

(二) 历史移民

自公元111西汉武帝元鼎六年设都郡治以来, 汉族移民不断迁入海南, 苏东坡《伏波庙记》中说:“自汉末至五代, 中原避乱之人, 迁多家于此”。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 宋代迁入约10万人, 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在迁徙者中, 今福建人比例最大, 经研究海南的学者, 对海南112个姓氏205位迁琼先祖的调查, 表明海南各姓先祖来自于全国各地, 其中有65个姓氏123位先祖来自福建, 占60%。海南节庆饮食文化同内地, 特别是福建、广东饮食文化一脉相承。大量的中原移民带来了中原文化, 他们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烹饪技艺, 与海南本地民族文化互相融会贯通, 形成了海南特色的节庆饮食文化。

(三) 人文特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海南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岛屿文化。古时, 岛上人民一般是很少出岛的, 他们长期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加之海南的汉民多是移民, 对于移民来说, 陌生人相见甚至比亲戚朋友相见更为平常。岛屿文化和移民文化的融合使海南人民逐渐形成了心胸宽广、有容乃大, 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海南人民的性格特点还使他们习惯于简陋又优美的环境, 因而形成了重内在轻外表, 重味不重型的自由自在的饮食方式。

五、小结

海南传统节庆饮食文化是海南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 适应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并通过对天候、物候和气候周期性转换的观察与把握而逐渐形成的。深度开发、挖掘海南传统节庆饮食文化, 并努力发扬光大, 对海内外游客了解海南传统节庆饮食习俗, 领略传统节庆饮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饮食是传统节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海南传统节庆饮食的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文化, 并从自然环境、历史移民、人文性格等方面分析了海南传统节庆饮食文化的成因, 主旨在于让更多人了解和发扬海南传统节庆饮食文化。

关键词:海南,节庆,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陈耀.海南旅游概览[M].南海出版公司, 2002.

篇4:海南少数民族的习俗趣闻

傣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方式很多,傣族盛行一种叫“串卜少”的活动。即未婚的小伙子在节日或集会等场合,寻找未婚姑娘谈情说爱。这种活动一般都在泼水节、赛龙船、赶摆等时节进行,男女青年载歌载舞,从傍晚开始,直至深夜结束。

另外还有一种“卖鸡肉”的形式更为奇特,每逢节日到来的时候,西双版纳的傣族姑娘们便把自己家的肥鸡杀了清炖。如果来买鸡肉的小伙子是姑娘不如意的,姑娘会加倍要钱。要是姑娘看上了年轻的小伙子,姑娘就会含羞低下头,躲避小伙子的目光。如果小伙子有意,两人就端着鸡肉,搬起凳子,走进安静的树林里,互相倾吐爱慕之情。在云南德宏的傣族小伙子还有一种奇特的求偶方式,无论春夏秋冬,小伙子如果想找情侣,他就会一条宽大的毛毯把自己连头带身都裹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他们站在大路边,等待姑娘的到来,这也是未婚小伙子的临时标志。

而没有对象姑娘的标志是穿浅色大襟短衫、长裤,身束小围腰。小伙子只要看到这样打扮的姑娘经过,都可以上前说话求爱。如果姑娘看上了小伙子,他就会取下身上的毛毯,拉着姑娘的手离开大路去细谈。

篇5:海南的饮食习俗礼仪

阿曼,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东南部,全称阿曼苏丹国The Sultanate of Oman,它扼守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输出通道——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陕。东南临阿拉伯海,依山傍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波斯湾沿岸各产油国所输出的石油,占世界市场的60%,其中大部分经过这条海陕输出。阿曼全国面积30.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600公里。阿曼一词意为“宁静的土地”。

阿曼全国人口765万,居民几乎都是阿拉伯人。他们还保留着氏族部落关系的残余。在国内有100多个部落,每个部落由谢赫(长老)掌握宗教与世俗权力。外国人占居民总数的10%。其中有俾路支人、伊朗人、印度人、孟加拉和巴基斯坦人等。大部分外国人居住在马斯咯特等城市和港口。绝大多数(约占99%)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0%以上属伊巴德教派。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阿曼人大都会讲英语。首都马斯喀绔(Muscat),扼守印度洋通往波斯湾的门户,在1970年以前,城市街道狭窄,房屋简陋,现已建设成为海湾地区引人注目的一座现代化城市。是古代中国和阿曼贸易的重要港口。

17世纪中,推翻葡萄牙统治建立王朝,18世纪末,英国侵入成为阿曼的实际统治者。19,阿曼分为马斯喀特苏丹国和阿曼伊斯兰教长国两部分。1955年马斯喀特苏丹国攻陷阿曼伊斯兰教长国。1970年8月改国名为阿曼苏丹国。现政府为君主专制,由世袭之苏丹统治。无宪法、无政党。设有国民参政会。1951年与英国签订友好通商条约,结束英国的控制。1982年与南也门签订关系正常化协定。阿曼不课征所得税、食品税,主要财源依赖石油收入。1978年5月25日与我国建交。我国和阿曼自古就有交往。公元8世纪,阿曼航海家艾布·阿比达曾远航到我国广州,明朝郑和曾率船队,两度访问阿曼。

阿曼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考古学家认为,早在公元之前40,阿曼人民就已经掌握了炼铜技术。阿曼的铜器非常有名,畅销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公元7~15世纪,阿曼海上贸易十分发达,西到非洲,东到中国。

阿曼大约有70%的居民从事农业,最重要的作物是椰枣,种植面积约占全部耕地的一半左右。椰枣树用途很广,它的果实是阿拉伯人的主食。枣仁压碎以后,可以做家畜的饲料。阿曼的游牧居民和山区居民,喂养山羊、绵羊和骆驼,沿海水域的渔业资源相当丰富。阿拉伯纯种马与阿曼骆驼闻名于世。还出产红、白两色的棉花和玫瑰花、茉莉花等香科。在当前阿曼的经济收入中,新兴的石油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政府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石油,阿曼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在8亿吨以上。

阿曼多山与沙漠,生活条件十分艰若,因此,牛、马、羊、驴与骆驼便成了这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阿曼人爱牛如命。阿曼男子喜欢身佩饰刀,如果男子不佩刀,会被视为有失体面。按照阿曼的商务礼俗,冬天访问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拜会政府官员及大公司须先订约会。此地商界气氛和其他中东国家类似——彬彬有礼及耐心等待是秘诀,个人之间的情谊非常重要。销售姿态必须低。千万别派驻在沙特阿拉伯或其他邻国的商务代表到阿曼去淡生意,对方希望直接和你(制造商)谈判。

阿曼人的商业习惯,重要事项要写成书面材料,最好以电报、直通电话加以确认。做不到的事情要明白地表示“不”。然而,尽管事先没有约会就前去拜访,也可堂而皇之地请求面谈。握手时要城恳、有感情。此时可以勾腕搭肩以表热诚(只限于男性的场合)。谈话时目光不要左顾右盼。在当地讨价还价很盛行,他们的商情来源很多。一旦签了代理合约之后,就不要轻易地中止,这一点要注意,还须注意,代理合约若不到工商会议所、工商部去登记的话,有时就没效力。端出阿拉伯咖啡来请客时,一定要接受,用右手持杯一口一口慢慢地喝,不要的时候则左右摇手示意。若不了解这点的话,他们会一直站在那里一个劲地继续为你倒咖啡。

阿曼人的禁忌,用餐时不要用左手,在别人面前,不要用食指或中指比划。注意,和女性交谈、亲近女性、或拍摄女性照片都不行。在当地,砍伐树木也在禁止之列。在斋戒期间,不要在众人面前吃东西或袖嫡。不能在伊斯兰教寺院里照相。不要赞美女性或她们的装饰品。不能吃猪肉。不要持有以色列产品或赞扬以色列。他们对水的价值观念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不耍提及地下泉水的卫生问题。

到阿曼商务旅行注意,对所携带行李的检查相当严格。海关免税香烟100支,或雪茄50支,或烟草0.25膀,禁止携入任何酒类。不能携有任何淫秽杂志、黄色书刊入境。无任何货币管制。在吃及娱乐方面由于宗教的影响,都极其有限,对这些生活方面的东西事先心理上要有所准备。到内陆去旅行时,要准备车辆,充分准备食物、饮水。只能饮瓶装水,蔬菜、水果务必洗干净。须注射天花及霍乱预防针才能入境。

夏季时,强烈阳光直射,最好准备帽子。眼镜框最好不要用金属制的,容易传热。阿曼气候炎热、干旱,受热带气团的控制,大部分地区属于酷热干旱的沙漠气候。白天酷热,夜间相当凉爽,降水极少,是世界上少有的干旱国家之一,水贵如油,当地人不用鞋拨子,因为他们只穿便鞋,冬季有虐蚊,要准备一点药物,身体状况不佳时,最好暂且不要去那里。

篇6:海南春节习俗

年 市

从年前的腊月中旬起,文昌城镇的街上便普遍进入春节的节日欢庆状态,据风俗志记载:“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案几笔墨,人从作书,则卖画幅,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点缀渲染节日气氛的行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各画棚子售年画;对子摊写卖对联、横批、门心、抱柱、斗方;卖元宝的,卖烟花的,卖爆竹的,卖纸钱的,卖灯笼的、卖香烛的,卖京果的、卖糖贡的......一应俱全。

送灶君

年前的腊月廿三日,举行送灶君。灶君也成灶神灶公,民间传说是天上玉皇大帝派来凡间监察人们的善恶和家庭兴衰情况的,他要上天去朝见玉皇大帝,将各家各户的好坏情况禀奏玉皇,以便对人间善恶给予扶持或惩罚。在廿三日回天那日,人们备办祭品和“灶公马”,设香案于庭院来送行。到了廿四日,人们趁灶公不在家,百无禁忌地进行大扫除,对屋内外清洁,这叫做“褊”,以迎接新年新春的来临。等到次年春节的初五日,人们又设酒席迎接灶君的归来。因他是一位廉正的尊神,文昌人把他的神位立在家神的神龛上,与本家祖先并列,享受四时节期的祭祀。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扫出门。把灶王爷送走以后,就开始打扫房子,家里的男女老少齐动手,拿着新买的扫把将屋顶墙壁都要打扫一遍,并用水冲洗干净,力争一尘不染,这就叫做“扫尘”。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文昌话也叫“彩伦”,在文昌每一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城乡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年 糕

每年腊月的最后几天,文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年糕的习惯,年糕海南话也叫“甜粑”或者“薏粑”,用来表示新一年的日子会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大年还没到,大家就已经制作好京果和糖贡(文昌最重要的年糕),作为拜年互赠的礼品,大快朵颐的食品,祭祀祖先的.供品。

京果是用优质的糯米粉加上白糖和少量的水混合揉搓押平切成条状,油锅内炸熟即成。糖贡是用煮熟的大米晒干,在热锅爆成米花,在爆米花中加入白糖、椰子肉片、姜茸,煮成稠状,待从锅中捞出的米花温度适宜后,用手捏成圆球状或押平切成方块,其特色是香脆芳甜,可口诱人。

据记载:清朝时期作为进贡给皇族的地方果品叫“京果”,状如花生。“糖贡”的称谓,是集糖糕贡品之意而得名。

除 夕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十分忙碌。人们早早起床,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开始杀鸡、杀猪、做菜,为团圆年饭做准备。到了中午11点左右,人们便在八仙桌上摆放鸡、鱼、猪肉,开始祭祖(祖先)。

文昌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因为在文昌,无论多拮据的人家,借钱借米也要杀鸡,并将未切块的完整熟鸡摆在八仙桌上祭祖,文昌人无鸡不成年,一过中秋,家家户户就开始圈养文昌鸡,除夕的餐桌上少不了白斩鸡。

到了晚上,团圆年饭是每家每户在除夕的重头戏。“鸡肥肉香鱼鲜”是团圆年饭的一大特点。“文昌鸡”是团年饭必不可少的主菜。文昌人过年,祭祀祖先,鸡是不可少的供品,认为鸡爬土觅食,双脚总是向后爬,用鸡来祭祀祖先隐喻有益于后代人。人们还喜欢有紫菜煮鸡汤,意指“紫气东来”、“财源广进”。白斩鸡是团年饭的主菜,还有不少人用鸡汤、鸡油煮制文昌鸡饭,鸡饭配文昌鸡,味道更加清香爽口。

通常每户人家在这天都会杀上5、6只鸡,除满足当晚吃用,还为初一备用。在吃鱼之前,长辈都会叮嘱晚辈要用手中箸先戳下鱼头再戳鱼尾,然后夹鱼肉吃,意指希望晚辈做事能“有头有尾”。

吃完团圆年饭后,大家便开始忙活着在家里贴对联,贴福字,每家每户还会在鸡笼上、猪圈处、厨房内张贴“利是”,张灯结彩,还拿柚桔摆在神桌上,因海南话“柚”和“桔”与“又吉”谐音,表示新年“又”获大“吉”大利,

并按俗情在桌上陈列三盅茶五盅酒,俗称“三茶五酒”。“三茶”敬“天、地、人”三“才”,“五酒”求“福、禄、寿、财、丁”五“福”。并用红纸条写“童言无忌”四个字贴在中堂屏风上,又在过厅门楣上粘上“迎春大吉”之类的横额。然后,清扫香炉中的“香脚、烛脚”、陈旧扫帚、陈旧灯盏和陈旧竹器,远抛于门口的十字路上,放一串鞭炮,谓之“送穷”。凡事俱为初一做准备。

正月初一

丑时至卯时的时间里,依照通书所规定的吉时时辰上香祖先,告知新春的来临,然后又按照通书所指定的方位向天空迎接财神(喜神)登上神坛,与祖先并座。这时敬献茶、果,接着燃放又长又响的鞭炮,为祝颂财神在新年里赐予财运亨通,万事如意。过一个时辰,必须向财神“贡斋”即贡饭(意为初一首开伙)。

初一早晨,晚辈们须早早起床洗漱,然后穿上新衣给家里长辈拜年。长辈也给晚辈发“压岁钱”,希望子孙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长辈还会按人数将小红包放进一盒子里,让子孙们来“捡”,寓意子孙来年好运相伴。

之后,长辈将事先煮好并用红纸染过的红鸡蛋给晚辈“脱壳”。“脱壳”的步骤是:长辈拿着红鸡蛋顺着晚辈的头部、肩部下推滚脚部,嘴里念着“从头红到脚”的吉利话。然后晚辈将将鸡蛋剥壳吃完。

年初一也有较多禁忌:如不准打扫、不准杀生、不准出远门等。吃完早餐后,一家人品尝着糖贡、瓜子、香茗,围坐在一起聊家常,既温馨又热闹。

年初一拜年仅限于左邻右舍或同村兄弟叔侄,不出远门,不行市。在拜年时,彼此都恭敬地向对方说“恭喜发财”类的吉利话。

正月初二

这天早上在祖公厅前摆上米饭、鸡、猪肉、鱼等贡品“请财神”。当今,有些地方仅摆清茶、年糕和烧香放鞭炮。经商者和小业主则在自家店铺立“财神位”,从正月初二和年十六起,月月逢初二、十六都烧香敬财神。

大年初二也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家拜年的日子。在文昌,如果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则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一对新人给长辈叩首、礼拜,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宴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做“等路”。(海南话:礼品)

一些地方还有吓女婿的习俗。

年初二也是走亲访友的日子,亲朋好友拜年时,都要准备鞭炮,糖果、饼干等礼物,这天也是十分热闹的。

正月初三

初三一大早,各家各户在祖公厅供茶水和年糕,点上香烛,放鞭炮,接着拿起新扫帚,从祖公厅起,至正室住房、厨房、横屋房、庭院,依次扫地,绕后吃早饭。自此,禁忌的话可放开了,意即“开赤口”。

不知从何时起,正月初三成了文昌人的开“赤口”之日(俗称“漏赤口”),从初三开始,“口舌”可稍微放宽,但明显的不吉利话还是不能说。

正月初四

从初四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结束,甚至农历二月份,在文昌各个乡镇会有公期、婆期等传统民俗节日,同时也是走亲访友的日子。春节期间,走亲访友,长辈都会为晚辈准备红包,压岁钱等。

元宵节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俗称“小年”,这一天,人们也像过大年初一那样张灯结彩“贡饭”,不过规模比春节小得多。正月十五夜农村是很热闹的,有演大台戏、舞龙狮、送灯等各种娱乐活动,尤以送灯较普遍,流传较久。

篇7:海南春节习俗有哪些

关于过年,每个人都有独属的年俗记忆。或许您的年轮时光机播放的是穿新衣,贴春联,包饺子,收压岁钱的画面......

小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海南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找全了,让咱们看看真正的海南人是如何过年的!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音译为“哆咦”)。

传说“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这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夜间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祈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送完灶公后,至大年三十之前就要“采屋”,海南话为打扫房子。用青竹枝叶捆成的扫帚,将屋顶、屋檐、墙壁打扫干净,清洗蚊帐被褥,箩筐家具,再把破旧衣服放火烧掉“送穷”,迎新年。

同样是在大年三十之前,家家户户需要发市出街买年货,金银香烛、京果糖糕、碗筷陶盆、拜公祭品等, 备足年货“做”新年,当然,祭年桔子必不可少,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到了大年三十(或二十九),每家都要贴年画,包含着对来年的祝福与祈祷。海南贴年画的同时还贴“利是钱”,一种红纸制成的、满是小圆洞的纸。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更是一种期盼。在琼北地区,还将放入一元两元的红包,挂至桔子树上,预兆来年的财源广进。

海南人过年或各种聚会,餐桌上一定要有鸡,这是所有海南人根深蒂固的情结。白斩鸡,蘸上自制的蘸水,鲜香无比。年三十下午要杀鸡、蒸红鱼,然后回乡下老家拜祭祖先。

海南沿海城镇过年,当地人喜欢送红鱼或在家挂一条红鱼干,寓意“鸿运当头,年年有余”,延续到现在,基本全岛各地区都有这习俗。

海南本地民俗习惯在初上(即初一至初七内),拜祭地方庙宇,并奉上香油纸钱,祈求来年平安,阖家安康。部分地区,还会邀请地方戏班,如海南琼剧、木偶戏,来进行演出,全镇青年老少齐聚观看,热闹非凡。

初一至初七,每家每户都会提前准备好年糕、糖贡等海南本地特色小吃。一是每当有亲朋好友登门拜年,主人则欣喜的拿来进行招待。二是初一至初三,传统老爸茶店会放假过年,而此类小吃,则成了海南本地居民休憩、早餐的好美食。

篇8:海南黎族苗族社会文化习俗比较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黎族与苗族的传统社会形式已有大部分悄然淡出历史舞台。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传统社会形式对两个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依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都一直存在着。这是两个少数民族的族群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形式,即两个少数民族最大的共同点。但是,两个少数民族之间在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下面试作一些初步比较。

一、节庆文化比较

节庆民俗是一种既复杂又有趣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具有时间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的特点。这些特点存在于现实感知和历史记忆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特别是“三月三”节庆,都是两个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一)黎族节庆

第一,嬉水节。嬉水节由黎族民众独特的风俗演化而来,有牢固的群众基础。一年一度的中国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已经成为保亭节庆文化的知名品牌。

第二,“三月三”节日。又称爱情节,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黎族地区过三月三,是祭拜黎族的祖先,并祈祝他们的农作、狩猎丰收。

第三,春节。黎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黎语称“老涨”。

第四,小年(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

第五,牛节。黎族崇拜牛,爱养牛,把牛角挂在家屋的桩子上,家中还设立“牛魂宝盆”。习俗认为牛角是权衡宝的象征,观念上牛年牛是大王,禁止在牛日杀牛

第六,禾节。每年晚稻收割后在“亩头”家杀猪摆席,举行招禾魂仪式。

第七,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黎族过端午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有自己的特色。端午节这天,黎族村寨各家各户清早就杀猪宰鸡,忙着包糯米肉粽,这是黎族很爱吃的一种碱粽子,煮熟后可以待客,还相互送亲友。

(二)苗族节庆

苗族人一年中有许多传统节日。

第一,大年。也叫春节,是苗族人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第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旧称年仔,苗族人称“饭包糖”。

第三,清明节。苗族人称也称为祭祀之节,苗族人的清明节过的比较简单。

第四,“三月三”节日。苗族亦称“蒸黑米饭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对于苗族人来说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又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

第五,端午节。苗族人也称五月粽节,苗族传统的粽子有的一个有一二斤重。五月初五的清早,许多男、女、孩子们到河溪里洗澡,苗族人也称之“洗龙头”。

第六,禾斋节。禾斋节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苗族自古以来就有十分爱护稻谷的传统习惯,每年六月初六,当山兰稻长至快打包抽穗时,全村各家各户都要杀鸡、包粽子、煮糯米干饭,各家派人挑到田间或山兰园地走一圈祭祀。

第七,禾仔斋节。每年农历初七是苗族人民一个古老的节日之一。苗族人举行禾仔斋节,村民把禾神抬回到自村和自家,意在当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第八,七月半节。也称鬼神节。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各家各户购买香烛和“元宝”,以及制作祖宗的纸衣等,到了晚上,将备好的酒肉、饭菜等一同祭祀祖宗,焚烧元宝和纸衣等。

第九,新禾节。也称新禾饭节,每年农历八月山兰稻谷苞快抽穗时,选佳日举行。

第十,冬至节。也称粘粑节。到了冬至这一天的凌晨(三更),妇女先将糯米蒸熟,四更时,男女一起舂粘粑,全村杵声四起,直舂到清晨,粘粑舂好后,看谁家的粘粑舂得绵,谁家的好吃。

二、人生礼仪习俗比较

海南黎族、苗族地区的社会文化比较落后,其族群之间的人生礼仪习俗却为海南生态立省思路提供了许多重要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落后,体制性障碍和思想障碍会比较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容易转变,对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解决最后一公里”会带来一个快速度。

(一)生育礼仪

1.黎族生育习俗。黎族家庭把生男育女视为家里、寨里、族里的喜事。妇女怀孕,俗称“女子打包”,黎语称作“翁蒂”,黎族民间视为喜事临门。黎族妇女生小孩,在家门口挂树叶,禁止外人入内。

2.苗族生育习俗。苗族对生男生女一样重视,一般不存在重男轻女的不平等现象,不存在溺婴的恶习。喜欢收养他人子女,且视如亲生。

(二)黎族文身习俗

文身,黎语叫“打登”,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惯。在过去,文身是黎族少女必经的人生礼仪之一。苗族没有文身习俗。

黎族的绣面、文身多于十二岁左右起文,黎族人称为“开面”。文身后的少女,可视为步入成人阶段,具有恋爱、婚嫁和承担家庭义务等权利。保亭地区的黎族中,除赛方言没有文身习俗之外,哈方言和杞方言都有过文身的历史。如今,文身习俗已成为黎族族群一种渐行渐远的历史。

(三)婚嫁礼仪习俗

海南黎族与苗族的婚嫁礼仪都要大操特办,举办场面都非常隆重、喜庆。黎族与苗族社会中,寡妇没有受到社会歧视,离婚后都有自由再婚的权利,而且都禁忌近亲结婚。这是两个少数民族婚嫁礼仪习俗的共同点。

1.黎族婚嫁礼仪。男子结婚娶妻后,父母亲给其盖房子,选择吉日良辰立火灶,让他自食其力。女孩长大要出嫁。各地区的聘礼多寡不同,黎族地区婚事办理的程序多为先放槟榔订婚,后到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婚前男方家要做三件事:一要向女方家送聘礼,第二要筹备婚礼物品,第三要动员众亲为新郎盖新房。

2.苗族婚俗礼仪。海南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内部通婚有一定限制,同姓不婚,有直系血缘关系禁婚。苗族缔结婚姻有父母做主(但要征求子女的意见)和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自由恋爱等形式。

苗族婚姻一般有四种:一是男娶女嫁;二是招郎入赘;三是“做郎换”,即男方入赘女方家几年后,再带妻子回男方家居住;四是“做娘换”,即女方嫁到男方家几年后,再带丈夫回娘家居住。

(四)丧葬礼仪

1.黎族丧仪。黎族信仰祖先崇拜,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有灵魂,灵魂不灭,人死了灵魂还存在。因此,丧事办理严肃,程序规范不可简略。丧事程度有以下几方面:(1)报丧;(2)洁身;(3)殓仪;(4)停尸灵位;(5)守灵;(6)棺材;(7)出殡。黎族丧俗为土葬,棺有木棺、竹棺、树皮棺、露兜叶席棺、陶瓮棺等五种。黎区上午和下午不得埋葬死人,死者停尸或停棺满3天后,举行出殡仪式。

2.苗族丧仪。第一,报丧;第二,守灵;第三,入殓;第四,埋葬。

三、民间信仰比较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黎族、苗族的传统社会形式已有大部分悄然淡出历史舞台。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传统社会形式对两个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依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宗教方面,这种影响都一直存在着。这就是黎族、苗族两个少数民族的族群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存在形式的活态传承。

(一)黎族民间信仰及宗教活动

黎族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

1.占卜。黎族卜卦(占卜)种类有:鸡卜、石卜、蛋卜、筊杯卜和泥包卜等5种,其中鸡卜、蛋卜主要用于出猎前或行事定吉凶,筊杯卜、石卜多用于“查鬼”、“做鬼”的场合。前两者一般人都会做,后两种由道公主持。

2.祖先崇拜。黎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主,其次为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在靠近汉族和黎汉杂居的地方还传入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其中以信奉道教者居多。

(二)苗族民间信仰及宗教活动

海南苗族信奉原始宗教,主要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苗族的祖先崇拜除了迁琼祖先外,还有盘王(盘祖)、孔主大皇等;精灵崇拜有母祖仙公、母祖仙婆、海龙王、席母鬼、土地公、斗府三宫、三界祖爷、雷府、灶王等。海南苗族在祭拜驱鬼时,要请道公作法,卜卦问鬼,其中平安法事最隆重,祖先鬼和帝母次之,小鬼再次之。

基督教的传入使苗族宗教信仰发生了变化,现在保亭县有的乡镇苗族都形成了原始宗教和基督教并存的格局。

四、民间艺术比较

海南黎族与苗族均经历过异常难忘的洪荒时代,都拥有自己漫长的发展历程、自成系统的绚丽多彩的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一切,都凭籍他们的口耳相传保留下来,形成了以口头语言为主要传承方式的精神文化。而这种传承方式的精神文化,在海南黎族与苗族当中几乎是一样的。

(一)口头传说

1.神话。神话《大力神》(“袍隆扣”)在黎族中广为流传。黎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主要有《洪水的故事》、《葫芦瓜》、《姐弟俩》等。

2.传说。黎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是《七仙岭的传说》和《甘工鸟的传说》。

3.故事。黎族的民间故事:《兄弟星座》、《勇敢的打拖》等。

(二)民间乐曲

黎族主要以砍山调闻名,而且还因地域不同又有所区别。如保亭的砍山调可分为保城砍山调、什玲砍山调、八村砍山调、毛感砍山调、六弓砍山调、加茂砍山调、毛岸砍山调、南林砍山调等。

(三)民间舞蹈

1.黎族舞蹈。黎族人能歌善舞,逢年过节,人们酒过三巡后,男的缠头巾腰带,女的镶边长对襟衣和筒裙,跳起欢乐的集体舞蹈,黎族舞蹈从内容上,可分三类:一是反映祭祀祖先的,如《跳娘舞》、《跳鬼舞》等;二是反映勇敢斗争的舞蹈,如《钱铃双刀舞》、《打鹿舞》等;三是反映劳动和生活的,如《打柴舞》、《春米舞》。《打柴舞》是黎族舞蹈的代表作,打柴舞又叫竹竿舞是黎族民间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也是黎族人民最喜爱的娱乐项目之一。2006年5月,黎族打柴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9月,咚铃伽舞入选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上出现过的传统社会形式对两个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依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文化习俗和宗教方面,这种影响都一直存在着。这就是黎族、苗族两个少数民族的族群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存在形式的活态传承。海南黎族、苗族的社会形态规范着部落成员的社会角色和权利义务,确定部落在传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空间。所有这些,在海南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同时,也使黎、苗两个少数民族部落组织的运行权力合法化,社会秩序走向不断巩固和稳定。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黎族与苗族的传统社会形式已有大部分悄然淡出历史舞台。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族群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形式,即两个少数民族最大的共同点,但他们之间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笔者从两个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习俗以及精神文化状态等方面作了比较,以求对海南黎族、苗族社会的民族文化特色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海南,黎族,苗族,社会文化,特色比较

参考文献

[1]詹贤武,邢植朝.海南黎族和台湾少数民族民俗比较[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3.

[2]詹贤武,邢植朝.海南民间禁忌文化//海南历史文化大系[M].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

上一篇:银行暑期实习报告参考下一篇:自动化专升本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