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

2022-04-19

摘要:河南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文化发展的特征。如何有效的对河南民间舞蹈进行创新与发展,需要不断的吸收地域文化,才能有效的提高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在中国梦的背景下,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创新途径进行分析,为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指导,以促进河南民间舞蹈更好的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 篇1:

初探云南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

摘要:彝族撒尼民间舞蹈在云南石林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泛的社会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不断重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中越发得到认可,因此关于石林彝族撒尼民间舞蹈的研究也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与资料搜集的方式,对云南石林彝族撒尼支系的民族概况与舞蹈类型进行初步说明,通过上述内容对云南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的民族精神与价值所在进行论述,进而对今后石林彝族撒尼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推进作用。

关键词:撒尼大三弦;民族精神;功能价值;传承与发展

一、石林彝族撒尼民间舞蹈

(一)石林简要概况

云南地区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原名叫做“路南彝族自治县”,后于1998年由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彝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早在古时就长居石林。同时,随着历史的变迁派生出了诸如黑彝、撒梅、啊细等多个彝族支系。其中,石林地区就是彝族撒尼支系民族最大的聚居区域。从古至今,历代撒尼族人民定居于石林区域,在这里开垦农田进行人口繁衍,通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在石林地区孕育属于彝族撒尼人民的灿烂文明与辉煌历史。

(二)撒尼族舞蹈概述

彝族撒尼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并以其独特的舞蹈文化著称世界,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一块瑰丽的碧玉。撒尼人民的舞蹈多爱用道具来进行生产劳作类的情感表达,比如在舞蹈中手持大小三弦舞、霸王鞭等道具;从此等舞蹈中我们足以窥探到该民族的部分舞蹈均是撒尼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生产劳动意义。其次,撒尼族舞蹈大多以群众自娱类居多,如大鼓舞、月琴舞等,此类舞蹈主要在传统节庆中进行展示表演,多呈现出一种热烈奔放、刚健有力、团结一致的性格特征,由此我们便可得知,撒尼人民将团结友爱的意识印刻在本民族的舞蹈文化中,以便后人世代相传。最后,撒尼人民主要崇拜自然、祖先与图腾,通过以上信仰繁生出来的舞蹈类型我们称之为宗教祭祀类舞蹈,如狮虎舞、筮玛舞等。通过上述可知,撒尼民间舞蹈承载着撒尼人民的智慧传承与历史积淀,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洗礼后留下了人类最为珍贵的舞蹈印记,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各具特色的撒尼舞蹈風格。这些舞蹈不仅是彝族撒尼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灿烂璀星。

二、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

撒尼大三弦是彝族撒尼民间舞蹈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娱乐性舞蹈,大多在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以群舞的形式进行表演。大三弦因其热烈的舞蹈节奏与粗狂的动作动律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因此青年男女跳之居多,我们也可将其称之为青年舞。

关于撒尼大三弦舞的由来在民间有众多说法,最为普遍的一种传说便是在古时,撒尼人民居住在树木浓郁的山区里,生存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使得撒尼人民不得不依靠上山打猎与刀耕火种的方式进行民族繁衍;因此撒尼人民常在每年的开春之际进行“火种”来完成庄稼收割。每当春天来临,撒尼人民就在耕种的土地上烧草放火,烧光树木和无用的杂草,通过这种方式开辟播种的土壤,以便后人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为了敢抢最佳的种植时期,撒尼人民通常在烧土还没完全熄灭的情况下进行播种,因此大家只好被迫烫着双脚进行农耕。聪明的撒尼人民为了使双脚少忍受些火烫之痛,他们只得走三步就把脚抬起来跳两下,两只脚轮换着跳跃以此来缓解疼痛之感。久而久之,大家将这种播种的步伐跳到生活中来,配上清脆的大三弦加以融合,便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撒尼大三弦舞。

大三弦舞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三弦乐器进行伴奏。首先,撒尼大三弦舞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即兴性质。因为在撒尼大三弦的演出过程中,舞者们进行舞蹈时并不会有固定的程式性音乐,因此三弦的音乐伴奏通常呈现出即兴风格。其次,三弦舞的节奏采用相对来说较为简单的dol、mi、sol为主音,从而进行较有规律的旋律弹奏并配合五拍进行舞蹈。再次,三弦乐器由于体积较大因此多数由男性进行持之而舞,女性则根据队形配合拍手、转圈、下蹲、跳跃等动作以示回应。同时,在大三弦舞蹈进行表演时人员数量一般不做限制,由男女进行双人配合,时而对跳时而齐舞。其基本步伐为三步一踢脚与跳步,动律大多呈现出三步两跳的发展规律。最后,撒尼大三弦舞可以根据主要动作进行变换,通过各种队形与不同方向进行前进、后退、转圈、自成一列、围圈而舞的多种表演方式,其蹈动作较为简单,会不断地进行重复表演,规律性极强。

三、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的民族精神

(一)崇尚自然的朴素情怀

撒尼民族的精神文化大多体现在对舞蹈原始信仰的追求上。撒尼人们崇尚万物有灵的自然生态,其舞蹈观念也总是透露出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念。撒尼人民在进行大三弦舞时,不需要特定的动作程式,不需要华丽的舞蹈设置,只需要亲近自然,在最宽广的大地上进行随心的舞蹈即可。同时,从撒尼大三弦舞中的道具“大三弦”来看,撒尼人民多喜爱用道具来进行情感的表达。由此可知,代表着生产劳作的道具类舞蹈在撒尼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好比撒尼人民通过舞动大三弦来表达对天地的敬仰与对丰收的崇拜。另一方面,从大三弦舞蹈具有农业生产的历史源远来看,撒尼人们对大三弦舞的传承正是表达了撒尼民族热爱自然与万物的情操,通过在节庆或休闲时跳大三弦来表达对生产劳作的情感抒发以及对本族人民朴素情感的赞扬。因此撒尼族人民通过大三弦这种民族性舞蹈与原生态信仰来保留着对舞蹈美的朴素追求,并将这种追求融入民族血液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撒尼人民。

(二)豪迈刚毅的强悍性格

撒尼人民从古至今一直保留着勤劳、豪迈、奔放的强悍性格,直到现在撒尼民间舞蹈还是以这种刚劲舞风为主,进行民族精神的深刻表达。通过大三弦舞我们可以对撒尼先民在多年前的生产劳作生活进行了解,感受撒尼民族为了民族生存不怕吃苦甘于耐劳的英勇气概。其次,撒尼大三弦使我们看到其舞蹈动作刚劲有力、敏捷豪迈的气势,让我们体会到撒尼人庆祝丰收的热情喜悦之心。最后,从撒尼大三弦舞中,我们能体会到撒尼人民无畏艰难的乐观态度,明白了生活在恶劣条件下的撒尼民族无论遇到何种困苦,都会秉持迎难而上的精神去面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从三弦舞中感受撒尼人们强悍的性格特征。通过上述撒尼大三弦使我们明白了撒尼人民的剽悍性格,其矫健的精神追求造就了该民族豪迈刚毅的强悍性格,形成了撒尼人民追崇勇猛粗狂的民族文化,并将此等性格特征融入舞蹈,从而进行最深刻的民族性格表达。

(三)热情团结的豪放情怀

撒尼舞蹈很多都是以集体性的群众舞蹈进行表演,这充分说明了撒尼人们强烈的集体意识,说明该民族是一个齐心同心,处处和谐的民族。首先,通过撒尼人民围火而舞的习俗就能知道撒尼人民有火一样的热情,他们时常手手相接,踏着整齐如一的步伐围圈作舞,表达着热情和谐的民族精神。其次,从热情奔放的乐器类舞蹈,即大三弦舞蹈中,足以让我们看出撒尼人民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人们在跳手持乐器的大三弦舞时,舞者们同常结伴而舞,通过对跳的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何种民族都可以参与到此类舞蹈当中。大家配合着乐器伴奏进行舞蹈,充分体现了撒尼人民热情好客的豪放的情怀。最后从大三弦舞的欢乐气氛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撒尼人民遍舞遍弹、遍舞遍唱的愉悦,体会撒尼舞蹈的潇洒自如,感悟撒尼人民的豪情满怀。以舞蹈的方式了解到撒尼人民热情团结的豪放情怀。

四、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的价值所在

(一)娱乐价值

石林县依托著名的石林风景区成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著名的县区,因此撒尼大三弦舞也成为各类游客们最喜爱参与的舞蹈活动之一。在以前,大三弦舞是撒尼族青年男女以婚恋为内核所进行的一项情感交流活动。后因外界环境的不断更变,其婚恋功能逐渐变弱,从而转变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娱乐功能。随着后期石林景区在国内外知名度愈加广泛,撒尼大三弦舞便成为石林地区在进行重大节日和民俗节庆活动中必跳的娱乐性舞蹈,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愈发成为我国文艺爱好者研究少数民族舞蹈的着眼点。由此关于撒尼大三弦舞不断被开发并将其进行整理归纳,成为一套具有娱乐性质的群众性舞蹈,也成为旅游节庆等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演出形式。因此撒尼大三弦舞具有很强烈的娱乐价值功能。

(二)教学价值

艺术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在实际践行中不仅要眼望未来还必须要回顾历史,因此石林撒尼大三弦舞也越发成为高校艺术教育方式的有重要路径之一。近年来随着文艺工作者不断对彝族文化的深入挖掘,许多学者也发现彝族撒尼大三弦的教学价值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性。通过对撒尼大三弦舞的学习,可以将其归纳整理进行系统的教学教案,并将撒尼大三弦舞搬入高校教学体系,通过课堂进行具体实践。此等做法不仅能够使我国舞蹈教学实践内容更具多元化,同时也能突显出彝族撒尼舞蹈的教育功能。以此等方式加大撒尼舞蹈的传承力度,不仅有利于撒尼舞蹈的创新发展,也更能突显其教学功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三)文化价值

从撒尼大三弦舞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撒尼大三弦的舞蹈来源还是舞蹈过程中的内在精神,都包含了彝族撒尼人民对舞蹈的真情实感。这种舞蹈情感不仅代表着撒尼大三弦关乎生产劳动舞蹈的丰收表达,更能体现撒尼文化的深厚所在。通过撒尼大三弦舞蹈来了解撒尼人民豪迈刚毅的强悍性格、崇尚自然的朴素信仰以及豪迈刚毅的性情特点,进而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关于撒尼人民的民族文化。由此我们便可得知,撒尼大三弦轻快欢乐的舞步中传递出的不仅是舞蹈这种单一的文化价值,更多的则是表达了撒尼人民在历经岁月沉淀后传递出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不仅体现在大三弦舞蹈中,更多的则是显示在撒尼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是撒尼人民热爱生活的一种文化表达。

五、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政治给予支持且加大宣传保护力度

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石林地区的民族舞蹈特色,通过文化部门将大三弦舞的开发与挖掘提升到石林县旅游城市规划的重要议程之中。在传承人还有能力亲自授课的同时,政府动员传承人建立文化馆并对其大三弦舞蹈文化展开资料搜集与青年培训活动,学习传承人制作大三弦的手艺,领悟传承人跳大三弦的精髓。另一方面,乡镇村落等基层组织也要积极加入撒尼大三弦的保护与传承中,动员年轻人多参与多学习,进而使大三弦从石林地区走向更宽广的舞台。使撒尼大三弦在如今信息化的社会中依旧能够留下民族印记,保障大三弦舞今后的发展。

(二)文艺工作者整合资料且进行探讨考究

撒尼大三弦体现的不是单一的民族文化,更多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因此对于撒尼大三弦舞蹈资料的整合与研讨会的建立对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地文艺工作者对撒尼大三弦进行艺术研讨,应该及时记录大三弦在石林地区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征,成立资料较为完整的文化馆与工作室,为撒尼大三弦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深入挖掘撒尼民族文化,来提高大三弦舞蹈在艺术领域中的知名度,此等做法不仅有利于大三弦在舞蹈界内的广泛推广,还可以对其民族艺术展开文化交流,更能满足少数民族研究者的研究范围。

(三)树立群众荣誉感且鼓励传承人进行传授

树立民族荣誉感对于撒尼大三弦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精神,而石林地区的民族精神就是撒尼大三弦的舞蹈精神。通过著称于世界的撒尼大三弦舞蹈可以使该地区的民族获得文化认同感,通过石林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促进撒尼民族凝聚力的加强,以此使得每位族人们拥有撒尼大三弦的文化荣誉感。同时通过这份民族荣誉感激发族人们对撒尼大三弦的热爱之情,以此推动传承人继续传承大三弦的动力,从而使学习撒尼大三弦的人越来越多,以此进一步推广撒尼大三弦。

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云南石林撒尼大三弦舞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与洗礼,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形态,并以其鲜明的舞蹈风格来表达着撒尼民族的特有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彰显着属于本民族文化价值的所在,表达着撒尼族舞蹈所蕴含的真挚情感与独特魅力。本文正是基于撒尼大三弦舞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来进行论述,通过其舞蹈来阐述大三弦舞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进而对撒尼大三弦舞的价值展开说明,最后针对撒尼大三弦的传承与保护进行论述,以此更好的了解云南石林彝族撒尼民间舞蹈。

参考文献:

[1] 陈兴贵. 彝族民间舞蹈的特征与社会文化功能[J]. 民族艺术研2009-10-28

[2] 徐梅. 云南彝族舞蹈教学体系实践研究[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4-04-30

[3] 袁婷婷. 彝族舞蹈风格探究[J]. 音樂时空. 2015-07-16

作者:赵天宇

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 篇2:

中国梦背景下河南民间舞蹈的创新研究

摘要:河南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文化发展的特征。如何有效的对河南民间舞蹈进行创新与发展,需要不断的吸收地域文化,才能有效的提高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在中国梦的背景下,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创新途径进行分析,为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指导,以促进河南民间舞蹈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梦 河南民间舞蹈 创新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执着追求,在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准确的把握“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有机的融入到河南民间舞蹈的作品创作中,实现河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是河南民间舞蹈创作人员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在对河南民间舞蹈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以舞蹈创作塑造中国梦既是河南文化界一个学习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在民间舞蹈实践中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

一、“中国梦”融入河南民间舞蹈的必要性

从中国梦的实现途径来看,在各行各业中要能够将实现人们的民主、富强、幸福的生活作为主要目标,在河南民间舞蹈文化中,就要将“中国梦”融入舞蹈文化创作中,通过创新河南民间舞蹈,丰富河南人们的生活,提高河南民间舞蹈的魅力,加强河南人民对“中国梦”的认同,引导河南人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从河南民间文化的发展来看,要使河南民间舞蹈能够创新发展,做好民间舞蹈的传承,就需要将“中国梦”融入河南民间舞蹈的创作中,引导河南人们正确理解“中国梦”,并在实际的文化创作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让河南人们在奋斗过程中不断成长。从河南民间舞蹈的传承来看,河南民间舞蹈的创新只有不断的结合当前中国主流文化进行发展,才能够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变革中发展下去。当前,我们正面临中原文化事业发展最好的时代,在文化的发展中承接着全国各地的文化融合。在河南民间舞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清晰准确的去编创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创作出群众满意的,既有传承又有发展的优秀现代舞蹈作品,这不仅是河南民间舞蹈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梦背景下,河南民间舞蹈创新发展的唯一途径。河南民间舞蹈文化同全世界其他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一样,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河南民间舞蹈是对河南地方文化的体现。

二、中国梦背景下河南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的方向

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是河南民间文化发展的精髓,集中的代表传统舞蹈艺术,在与地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河南民间舞蹈与地域的相融合就可以演绎出新的舞蹈形式,实现舞蹈的创新,在中国梦的背景下,它能够融合南方和北方舞蹈的文化以及汉族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实现河南民间舞蹈的创新与发展。

(一)通过非语言文化手段继承创新和发展河南民间舞蹈

舞蹈需要在大量的舞蹈细节的基础上进行组合而形成的,面对丰富多彩的河南民间文化,在中国梦的背景下,需要结合现代元素,采用非语言文化手段来发展民间舞蹈,将现代文化元素有机的融合到河南民间舞蹈中。非语言文化手段主要就是指对河南民间舞蹈的推广和学习,以艺术的形式实现对河南民间舞蹈的支持。在舞蹈教学与训练中可以加入更多与河南民间舞蹈相关的学习和训练,重点结合现代舞蹈知识,让每一位舞者都对河南民间舞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通过以现代舞蹈的韵律、节奏来实现河南民间舞蹈的创新与发展。在排练舞曲或表演舞蹈节目时,通过对民间舞蹈动作的分解,可以有意识地选取具有鲜明特色的河南民间舞蹈,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他们对河南民间舞蹈的认识,进而培养他们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兴趣,拓宽河南民间舞蹈的受众面。其次,灵活运用河南民间舞蹈的动律或动作等元素,在中国梦的背景下,把河南地方民族特色文化有机的融入到河南民间舞蹈中,创新和传承河南民间舞蹈。将地方的先进文化特色与现代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民间舞蹈的创新与传承,提升河南民间舞蹈的文化魅力,吸引人们对民间舞蹈的热爱。此外,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河南民间舞蹈文化节等相关的活动,邀请地方的民众参与到河南民间舞蹈的表演中,提高人们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关注度,拓展河南民间舞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可以有效的促进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因此,采用非语言文化的方式促进河南民间舞蹈的创新与发展,是发展河南民间舞蹈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然,我们还应鼓励、支持并协助河南民间组织进行河南民间舞蹈的表演与创作,他们的创作代表着河南民间原生态的舞蹈,也最能够体现出地方人民对现实生活的渴求,也能体现出当前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河南民间舞蹈与现代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南民间舞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河南地区推广和发展河南民间舞蹈,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河南民间舞蹈,还应让河南民间舞蹈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积极的推进河南民间舞蹈走向世界,努力扩大河南民间舞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河南民间舞蹈的创新与发展。

(二)通过语言文化手段继承创新和发展河南民间舞蹈

在河南民间舞蹈发展的过程中,采用语言文化的手段加强对河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结合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相关的研究文献等相关资料结合在一起,对河南民间舞蹈进行创新研究,结合现代的文化知识对河南民间舞蹈进行创作与编排。中原地区的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是多种音乐、舞蹈文化的发源地,将这些文化与现代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进行河南民间舞蹈的创编,河南民间舞蹈也是中原地区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很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可以在现代舞蹈的编排中运用历史知识,提升河南民间舞蹈的可欣赏性。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历史文献对河南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文化、用途等进行考察研究,分析河南民间舞蹈在创新的过程可以采取的有效手段。河南的很多民间舞蹈还会带有一些辅助性的乐器或道具,将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例如花鼓、花篮、花灯、扇子、手绢、彩带等都是河南民间舞蹈采用的器具,对这些乐器或道具进行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河南民间舞蹈的理解,这也是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方式之一。

河南的民间舞蹈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当地的民俗、民风结合在一起的,还有一些民族民间舞蹈主要凸显的是技艺性、动作性、音乐性与文化性,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即从武术、文化、音乐和杂技等方面吸收了一定的元素,实现了民间舞蹈的多样化发展,还有狮舞、龙舞等舞蹈与当地的风俗民情关系密切,这在河南地区是很常见的,对河南民间舞蹈的民情风尚进行研究也有助于对河南舞蹈本身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创新研究。其次,河南文化部门应该组织和动员河南的民间力量来发展河南民间舞蹈,开展对河南的民间舞蹈艺术进行普查、搜集、整理和编写工作,对相关的民间舞蹈进行分类,并保存下来,将河南民间舞蹈的动作、服饰、音乐、区域进行详细的记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促进不同区域人们进行交流,在河南的历史演变、相关传说或文史记载、相应的风俗习惯或宗教仪式中也能够有效的找寻到河南民间舞蹈的足迹,也能够探究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与起源,有利于分析河南民间舞蹈的形成过程,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探寻,能够有效地促进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此外,通过扩大对舞蹈文化的宣传,加强河南民间舞蹈的文化保护力度,扩大河南民间舞蹈演出范围与演出时间,通过各种宣传、推介等语言方式促进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也可以积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河南民间舞蹈的品牌影响力。

(三)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继承创新和发展河南民间舞蹈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采用网络技术、自媒体、新闻媒体等媒体对河南民间舞蹈进行宣传,是发展河南民间舞蹈的重要途径之一,河南民间舞蹈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等新型信息技术进行传播,积极的对河南民间舞蹈节目进行录制与传递,通过大范围的宣传河南民间舞蹈,可以有利于人们对河南民间舞蹈的认识,进而突破了河南民间舞蹈界限,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河南民间舞蹈的创新与发展,能够实现河南民间舞蹈的表演或传承。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充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的文化元素有机的融入到河南民间舞蹈的创作与编排中,采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河南民间舞蹈的背景、动作进行虚拟化设计等,这样十分有利于河南民间舞蹈的创新,为河南民间舞蹈增添新的生命力,实现了科技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河南民间舞蹈的创新与发展,为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增加更多的方式。河南民间舞蹈的根是伴随着河南地域文化的发展而日益精深与不断升华的,在中国梦的背景下,中原区域文化的发展也是与民间舞蹈的发展经济的结合在一起的,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与地方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此外,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也能够实现河南民间舞蹈的跨地域传播,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大河南民间舞蹈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河南民间舞蹈艺术进行相关的宣传,将河南民间舞蹈节目在网络上传播,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更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提高人们对河南民间舞蹈的认知,有利于促进河南民间舞蹈的创新与发展。

三、结语

任何舞蹈的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突破常规的思考,也需要进行舞蹈创新,才能有效的发展下去,中国梦的实现是河南民间舞蹈创新发展的基础,只有人民对民间舞蹈接受与认可之后,河南民间舞蹈才有发展意义。传统的河南民间舞蹈中提取可供参考的艺术素材,结合现代文化发展的背景,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进行创作,是实现河南民间舞蹈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对河南民间舞蹈进行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采用语言与非语言的方式实现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宣传,是促进河南民间舞蹈的重要途径。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度许昌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中国梦背景下的群众舞蹈发展新思路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063。

参考文献:

[1]陈鸿,周云飞.音乐课堂文化样本——当代舞蹈文化生存启示[J].舞蹈,2012,(11).

[2]侯宝燕.民族舞蹈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分析[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3,(11).

[3]李斌.浅析彝族传统舞蹈《顶灯跳弦》的继承与发展[J].文山学院学报,2013,(02).

[4]岳成瑶.浅论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2,(36).

[5]沈惹晓贞,赵明.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作者:张纯承

彝族民间舞蹈生存论文 篇3:

论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川地区民间舞蹈元素的研究,旨在探讨民间舞蹈的元素提炼、再创造及它所起到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为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及传承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民间舞蹈;保护;传承

引言

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是指流传在民间的人民群众的舞蹈,对于民间舞蹈的概念,有多种理解。有人认为,民间舞是指那些用作宗教迷信的舞蹈;还有人则认为,民间舞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传统舞蹈。民间舞蹈家们则认为,各个特定民族的艺术舞蹈,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在各自传统的舞蹈中得以升华发展起来的。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认为,中国的民间舞蹈就是农民舞蹈,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队伍广大的农民艺术,是一种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形态。

尽管人们对民间舞蹈概念的理解众说纷云,但不外乎是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观念。我国的民间舞蹈是从进入阶级社会后,与宫廷舞蹈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现在仍然流传着的绝大部分民间舞蹈,从内容到形式都明显的表现着广大农村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及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在这些民间舞蹈中,也还有着许多古代图腾舞蹈的遗存,以及祭祀舞蹈、宗教舞蹈的烙印。这都是舞蹈艺术的延续性与继承性使然。作为当代的舞蹈编导,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民间舞蹈的概念,才能提高对弘扬民间舞蹈文化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肩负起弘扬民间舞蹈文化的历史使命。

一、我国民间舞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发扬、创新民间舞蹈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用劳动和智慧,战胜并改造了自然,在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舞蹈艺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更是源远流长。

距今已有五千余年的远古时期。就有反应人类历史的舞蹈真实图画,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连臂起舞的造型与场面,也有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我国已有的文字中,远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商、周到春秋时期出现的甲骨文中就有“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记载。在《诗经》中描写民间爱情生活的舞蹈就有很多。

随着广大庶民阶层的出现和农业、工业及商业经济的发展,民间歌舞活动也日渐繁荣起来。秦、汉、三国的五百年间,民间杂舞在各地蓬勃发展,唐代的宫廷舞蹈也可以说大部分都来自于民间。宋代的民间“舞队”,很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歌舞,富有浓厚的生活信息,而且形式新颖,并且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同时期,随着民间舞蹈高度发展,奠定了农村广场艺术坚实的基础,深得人民喜爱。鸦片战争后,我国产生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太平天国时期的“麻雀蹦”、“矛子舞”等都是民间舞蹈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新的发展,反映了人民民主革命的思想。从“五四”运动到社会主义的现代,“红军灯”、“翻身秧歌”、“胜利腰鼓”等,又是这一革命时期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从我国民间舞蹈长期延续和发展的历史来看,这种艺术不是处于静止的形态,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着,重现能反映出我国数千年的文化面貌,又能反映出我们炎黄子孙共同的审美特征。所以,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作为炎黄的子孙,保护、继承、发展、创新民族民间舞蹈是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二、 把握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创作特色民族舞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民间舞蹈可以说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统计,民族民间舞蹈形式有千余种,节目近万个。按照专家学者对民间舞蹈的分类法,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划分。由于篇幅有限,恕不举例。从内容上看,可以归纳为四种,即:娱乐舞蹈(包括生活、生产、军事三个方面),祭祀舞蹈(包括祭神的、祭人的、祭物的),宗教舞蹈(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舞蹈(包括喜庆的、婚丧的、驱疫消灾的、传统历史教育的)。从形式上分,民间舞蹈也可分为四种:模拟舞蹈(包括动物类、植物类、鬼神类及其它),道俱舞蹈(包括小道俱舞蹈、大道俱舞蹈),面具舞蹈(包括半面的、全面的),歌舞小戏(分北方的、南方的)。这些形式多样的民间舞蹈,犹如一个聚宝盆摆在我们舞蹈编导面前,令人眼花缭乱。如何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确是值得我们探讨。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在全面了解民间舞蹈的传统形式之后把握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舞蹈。

民間舞蹈是与少数上层社会中的宫廷舞蹈相对存在的一种广大下层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广场艺术。它在艺术表现上不同于古典舞,有时对舞蹈的动作不是那样精雕细磨,显得有些粗糙、简单,而且程式也不是那样严谨、规范。但是,从表演上看,它却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味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它能彰显劳动人民的聪颖才华和卓越智慧,而且,特别具有广泛的人民性、群众性和民族性。笔者认为,中国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动作夸张,丑中见美

在许多民间舞蹈人物中,大部分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形象,如:反映人民生活情趣的《采莲船》《车幺妹》,舞蹈中的艄翁和逗幺妹的小丑,都是丑角扮妆,这些“丑角”并不都是反面人物,而是人们喜爱的正面人物,他们的动作都有一定的夸张性。人们就是从这些朴实、风趣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的心灵美。

(二)感情质朴,韵律独特

民间舞蹈中的各种人物,在表达自己的感情上,常常是纯朴真挚的,而且在表演中的动律与节奏,又常常是和民间音乐的锣鼓点分不开的。比如:流传于川东北一带的《翻山铰子》,老艺人的表演能达到肩动、眼动、胯动、颈动、膝动……浑身都能动,再伴以舞动的铰子,其韵律确很独特,高潮处,令人如醉如痴。在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民间舞蹈中,有不少是男扮女装的角色,比如《采莲船》和《车幺妹》里的女角就往往是男扮的。这样的扮妆与表演更能增强质朴、诙谐、风趣的效果。

(三)手法虚拟,构图丰富

我国许多民间舞蹈都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能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起到“以虚带实,虚中有实”的作用。如:“龙灯”“鱼灯”“对花灯”都是采用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而且构图变化丰富,思想立志很高,又如:《划旱船》、《跑竹马》、《老背少》、《云牌舞》等,也都运用虚拟手法,高度概括了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能把人带入一个艺术美感的境地之中。

(四)道具多样,使用巧妙

借物抒情是我国民间舞蹈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特色。各种大小不同的舞蹈道具的巧妙使用,使我国民间舞蹈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姿态。如各地不同风格的“舞龙”“舞狮”很能表现出我国人民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又如扇子、手绢等生活中的用具,也成为舞蹈道俱,在不同艺人的手中,能出现不同的绝招,发挥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五)歌舞交融,艺技参半

歌中有舞,舞中有歌,歌舞结合是我国民间舞蹈的艺术传统,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南充地区的《川北灯戏》等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艺中有技,技中有艺,这些都是我国民间舞蹈的传统表现形式。我国民间舞蹈就外部形式看,歌舞多于纯舞,自娱性舞蹈也多于表演性舞蹈。把握民间舞蹈艺术特征,并巧妙地用于艺术舞蹈创作,会收到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笔者在创作舞蹈《桑园滴翠》时,把川北大木偶舞蹈溶于真人舞蹈表演中,就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其艺术魅力令观众陶醉,在创作《川北灯戏》专场的《开门灯》时,把民间传统的“跳灯”舞蹈基本动作溶入艺术舞蹈的语汇,融歌舞戏一体,使开场气氛欢快热情,风格独特,彰显了地方文化的特色。

三、正确认识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促进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建设

民间舞蹈作为民间农耕、牧文化的产物,它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必定有它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间舞蹈自诞生后,就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延续流传于广大农村,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呈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精神。因为植根于人民,能够反映人民的美好理想,爱憎感情和生活情趣,所以在民间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与创新。所以,笔者认为,民间舞蹈不仅具有实用性、教育性和审美性的社会功能,而且还具有娱乐健身功能、情绪的宣泄功能、民间知识文化的传播功能和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整合功能等等,这也是民间舞蹈得以代代传承和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

(一)娱乐健身功能

民间舞蹈以它不同的舞蹈形式,已经在民间流行了千百年,早已经被世人所认知。与其说它是一种舞蹈形式,还不如说它更是一种风情,因为,许多的民間舞蹈是在人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男女间互生爱慕情意时,常会情不自禁地舞起来,用“肢体语言”传递爱的信息。这些情感中是对河流山川的礼赞,对甜蜜爱情的追求,更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此同时,民间舞蹈还具有强身健体、增强了肌体的生命功能,提高肌体抵抗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如:藏族的“锅庄”;彝族的“哒踢”;摩梭人的“甲搓”等,增强身体体质的功能却是有增无减,近些年,在四川的许多地区就有中老年锅庄队,用藏族的锅庄舞来达到娱悦身心和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宣泄功能

民间舞蹈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同样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生活的缩影,也是千百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它是人类生命的张扬与情怀,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记录着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文化发展历史。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曾说:“舞蹈起源于性的冲动,起源于恋爱” ③,这一言论开创了舞蹈“性爱说”的论断。在人类初期,原始人则以出众的舞技来营造喧闹而炽烈的场面,以此求得异性的注意,由此看来,人类在初始时期就知道应用舞蹈本体来使情感得到酣畅淋漓的宣泄和抒发。而民间舞蹈多是以群体表现为主,这是因为,民间舞蹈在群体传播过程中,表现个体获得了激情的释放,拥有了归宿感,从而获得了赖以生存的保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舞蹈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强大的心灵宣泄和释放压力的作用。

(三)传播功能

在人类初期,人民便利用舞蹈的方式,传播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舞蹈的内容和形态极其丰富,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和形态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如:《采莲船》、《车幺妹》、《划旱船》、《跑竹马》、《老背少》、《云牌舞》等这些流传于民间的舞蹈形式,都积淀着先辈们的心理意识,融和了先辈们所创造的原始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保留了极其丰富的原始文化内涵。在没有记载和保存知识手段的蛮荒年代,想要获得最简单的生产、生活知识;劳动技能知识是极不可能的,需要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认知才能达到。祖辈们要想获得一些人类生存最简单原始的物质生产、生活知识,必须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在当时,人们只有通过舞蹈的方式,把这些生活、生产、技能等知识,形象而生动地存留下来,并在适当的时间传授给子孙后代。传统的民间舞蹈总是喜欢在劳作中边唱边跳,因此,民间舞蹈语汇中有大量反映生产与生活的舞蹈,通过这些歌舞形式,很大程度上在广大的民众中起到了传承民间生产、生活知识的作用。

(四)整合功能

人类历史发展史上,在人类早期,人与人之间把围着圆圈绕臂而舞作为一种交流的途径。因为通过这种友好的肢体语言让原始人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和团体的感召力。在人类力量薄弱的旧石器时代,脱离群体和部族,就将意味着死亡不幸。群居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方式。群居生活让人们有安全感和归宿感。人与人之间连接成一个整体,个人的特征在整体中消失,群体的感觉替代了个体的意识,形成了强大的集体力量,使得社会群体极具感召力,这种群体感召力,是人类社会高级文化中社会秩序化、和谐化的基础,也是民间舞蹈最初的社会功能,它激励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今天我们能见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是我国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成果,民间舞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确实起到了娱乐、美育、教育、锻炼的作用;防治疫病强身健体的作用;传授生产技能和保存传统文化的作用。所有从事舞蹈工作的艺术家也都应该努力向民间舞蹈学习,从中吸取营养,从而丰富和提高自己。一方面让民间舞蹈成为职工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把民间舞蹈艺术应用到艺术舞蹈的创作中,把保护继承、发展创新民间舞蹈艺术,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辱使命,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M].中国ISBN中心.1997.

作者:刘佳蔚

上一篇:高职课程专业建设论文下一篇:舞蹈专业传统戏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