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研究论文

2022-04-24

[摘要]本文通过对外汇衍生产品进行归类,选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远期结售汇及其外汇远期派生产品进行分析,并尝试给出一种远期业务评价体系模型。为更多外汇衍生工具的研究者、使用者提供一种分析、理解、评价相关外汇远期业务的思路,更好地规避外汇风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研究论文 篇1:

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外贸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虽然当前处于发展初期,但已经对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于企业规避外汇风险这一点来说,出口信用保险无疑充当了主力军,本文在提出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贸企业风险控制的作用的基础上,研究了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规避风险的现状,提出了目前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外贸企业;风险管理

一、引言

1.出口信用保险概念

出口信用保险是一种非盈利性的保险,各国政府设立官方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承保,承保范围包括企业收汇风险、收汇损失等内容,增加了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灵活性,是政府的间接经济调控手段。出口信用保险以国家财力为后盾,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出口商的收汇风险和银行的信贷风险,为企业在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等经济活动中提供了风险保障,促进了各国的对外贸易。我国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

2.出口信用保险对控制我国外贸风险的作用

(1)资信调查和评估作用

企业进行对外贸易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外贸企业对购买者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外贸企业如果仅仅只是侥幸的采用赊销的方式出售商品,那么一旦资信情况不好的购买方申请破产,损失将会非常巨大。中国的一些企业采用信用证的方式规避风险,但信用证并不向客户提供资信评估,仍然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在交易进行前企业对客户有充分的了解,保证本国企业的收益,中国信保就不断调查国外企业的资信条件,形成庞大的数据库,并及时进行跟踪和更新,外贸企业如果购买了出口信用保险就可以享有中国信保公司的数据库,并可以上交材料由信保公司进行评估,信保公司分析客户所在国家的经济状况、客户本身的财务和信用状况,以及存在的其他潜在风险,根据分析报告,向企业提出最优的出口量和支付方式供企业参考。

(2)经济补偿作用

外贸企业出口后,应收账款的额度会大大增加,当进口方申请破产或外汇风险发生时,外贸企业就发生了坏账损失。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承保的就是外贸企业的应收账款。如果进口方没有按期付款,信保公司就会组织进行调查,如果确认坏账已经发生,则信保公司按合同的比例支付保金给外贸企业,并相应的将外贸企业的应收账款转移到信保公司名下,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外贸企业的损失。2008年11月10日,美国第二大电器产品零售连锁店——电路城向美国法庭申请了破产。这个公司的供货商在全球15个国家分布了约7000多家,其宣告破产导致了很多企业损失巨大,然而中国的某公司由于向信保公司购买了出口信用保险,因此得以安全脱身,一个月后顺利得到补偿523万美元。

二、我国外贸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规避风险的现状及问题

1.外贸企业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我国的外贸企业发展时间不长,对危机管理的经验非常不足,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长远的眼光,无暇顾及整个经济环境的变迁,通常不采取任何方式就进行交易,导致在经济危机发生后损失惨重,过于相信某个客户或者过于相信某种结算方式都是我国目前外贸企业风险控制的误区。

2.投保费率过高

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投保费率非常高,据资料显示,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平均保费率近1%,对东欧、南美、非洲等急需投保的国家和地区,平均保费率高达2%。再加上损失发生时信保公司只承担80%-90%,剩下的10%-20%需要企业自己承担,这种程度的投保费率使很多外贸企业,尤其是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商品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本来就不高,出口信用保险过高的费率加大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中小外贸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很多外贸企业往往走节约成本的路线,放弃投保。

3.承保方式单一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中国信保推出了十余个品种来保障出口企业的权益,然而相比起其他贸易大国,我国的承保方式仍然过于单一,尤其是针对一些小型的外贸企业,目前基本没有适合其购买的险种。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应该更灵活的根据企业的规模和外贸的方式来设计承保的方式,以此来促进贸易,规避风险。

三、促进外贸企业更好的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的措施

1.从外贸企业的角度合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

(1)提高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认识,转变传统观念

我国的外贸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危机观念和保险意识都非常薄弱,许多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认识很少,甚至不知道有这种保险的存在。然而出口信用保险能一定程度控制企业出口的风险,因此提高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提高外贸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认知度。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要强化风险意识,大额的应收账款发生时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保障安全收汇。

(2)规范条款内容,避免纠纷

外贸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的购买出口信用保险的产品,只有当合理的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才能规避自身风险,减少损失。近年来,购买出口信用保险理赔的纠纷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贸企业没有合理分清楚不同的出口信用保险的产品,并且没有按合同规定的方式进行出口,违背了合同的内容,导致了纠纷的发生。例如,某物资公司于2007年8月向信保公司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综合险,并就其韩国买方鲜宇通商公司向保险人申请信用限额。保险人于2007年8月10日批复信用限额后,某物资公司组织货物向韩国出口并向保险人进行申报。2007年12月,上述已申报货款发生逾期,某物资公司向保险公司提交《可能损失通知书》。信保公司经调查后发现,实际签署贸易合同、收取货物并拖欠货款的合同买方是韩国公司新乌木材商社,而非此前批复信用限额的韩国买方鲜宇通商公司,信保公司于是以限额买家与合同买家不一致为由告知某物资公司无法承担保险赔偿责任。外贸企业和信保公司在签订合同时严格审核合同的条款,对内容核实后才进行签约,只有这样才能使出口信用保险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将外贸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

2.加大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扶持力度

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还不够长,因此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政策性的保险,是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承保的。因此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参保率,就需要财政资金不断进行支持。国家财政应该定期评估信保公司的经营能力,实时增补风险基金,可在外汇储备稳定的情况下,提取一部分资金进行支持,以此鼓励我国的出口。也可通过财政手段进行调节,通过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进行税收的减免,支持其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外贸企业而言,由于保费费率太高导致其成本大幅提升,政府可以加大对企业购买信用保险的补贴来降低其购买出口信用保险的成本,如2010年投保宁波信保公司的企业,宁波市政府补贴一半保费的政策,大大增加了保险的覆盖面,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扶持政策,增加了企业的出口,同时降低了信保公司的负担,使外贸企业和信保公司得到双赢。

3.从信保公司的角度完善出口信用保险

(1)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

投保费率过高的问题一直以来也是抑制我国外贸企业购买出口信用保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近年来对降低费率做了很多的努力,但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仍然显示出高费率的问题。2009年为了鼓励企业出口,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平均下调了30%,平均值从0.65%降低到0.45%,同期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0.1%。高的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增加了外贸企业出口经营的成本,尤其对于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而言,经营情况原本就处于微利状态,高费率引起的成本的增加又大大降低了其盈利程度。因此,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在总体下调的基础上,更应该针对不同的企业实行差别待遇,信用评级高的企业享有更低的费率,以此鼓励企业规范生产,促进出口。

(2)推出多样化的信用保险种类

随着出口的增加,外贸企业的经营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企业规避风险的实际需要也越来越个性化,这就要求信保公司推出更为个性化的保险种类来适应企业的需求。我国信保公司过去推出的一些产品已经无法适应处于不同生命周期和不同规模的外贸企业的需求。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一票一保、单客户或地区投保。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市场,保障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国明臻:出口信用保险的比较与现状研究[M].北京大学学术论文文库,2004.

[2]危险的外贸:出口信用保险浙江调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3—24.

[3]董志勇:论出口信用保险对贸易的护航作用和模式选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8-71.

作者:唐冬念

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研究论文 篇2:

企业常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分析及评价体系建立

[摘要]本文通过对外汇衍生产品进行归类,选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远期结售汇及其外汇远期派生产品进行分析,并尝试给出一种远期业务评价体系模型。为更多外汇衍生工具的研究者、使用者提供一种分析、理解、评价相关外汇远期业务的思路,更好地规避外汇风险。

[关键词]汇率风险;远期结售汇;加盖远期业务;评价模型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涉外企业与境外经济贸易联系日渐密切,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总量不断上升。汇率风险管理在外汇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一、外汇风险

众所周知,收益与风险是相生相伴的,风险往往伴随着收益而发生。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线主体,往往是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在众多风险中,外汇风险对于大多数外贸或外贸相关企业来说更显突出。外汇风险的两个维度:广义外汇风险和狭义外汇风险。

(一)广义外汇风险

广义的外汇风险包括因交易对象而导致的风险,或因价格因素变化而导致的风险,亦或是因交易者本身而产生的风险。根据目前主流学术界的分类方式,广义的外汇风险可分为三类: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交易风险,指在对外贸易时,因未来结算日所采用的汇率无法在交易日确定而产生的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折算风险,指涉外主体在特定会计期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折算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经济风险,指因汇率波动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定价、销售经营等受到影响,进而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经营状况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三种风险中,交易风险是直接对企业现行贸易活动的短期现金流造成影响的风险。折算风险会直接影响涉外企业的报表账面价值的损益。而经济风险则反映了涉外企业对汇率的敏感性,属于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重大风险。

(二)狭义外汇风险

狭义的外汇风险指因汇率波动而产生的风险。企业面对的最主要外汇风险是狭义层面上的汇率波动风险,通常是指经济主体持有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经营活动中的外汇收支,以及未来可能存在的以外币计价的现金流的现值,因汇率变动而产生损益的可能性。狭义的外汇风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相关汇率的波动性、外汇敞口的暴露程度。本文主要就企业所面临的狭义汇率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二、外汇风险管理

外汇风险管理是指各涉外主体针对面临的汇率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包括: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类型,评估相关风险类型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对规避何种风险、如何规避风险等问题进行决策,并在外汇风险管理过程中对风险结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目前在外汇风险管理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贸易融资类方式

指企业通过与交易对手谈判签订预收、预付、延期收款、延期付款合同以应对在特定汇率趋势条件下的汇率风险。当企业无法通过谈判达成上述规避条件时,企业可以借助銀行等金融机构使用包括进口、出口押汇、打包放款、福费廷、进口代付等方式,以达到通过延期收付款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二)财务类方式

主要指企业通过借助银行融资、多渠道投资或其他整合方式对外汇汇率风险进行管理的方式。例如,涉外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可通过向银行拆借外汇资金进行先行支付,在外币贷款到期前使用收回的回笼资金对银行借款进行偿还,以支付固定利息方式规避因汇率波动产生的外汇风险。又如,外贸企业可以在签订贸易合同后,按合同中的币种、金额,将一定数量货币转换为标的外汇,同时使用该笔外汇进行诸如:银行短期理财、购买海外债券等方式进行投资,待到期日赎回进行对外支付以规避汇率风险。财务类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投融资的方式对外汇风险中的时间要素进行管理,从而消除或降低外汇汇率风险。

(三)借助外汇金融衍生品的方式

主要是指涉外企业在使用上述方式仍无法有效管控外汇汇率风险时,借助银行或银行间市场中所发行的外汇金融衍生品类工具而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方式。目前主要的外汇金融衍生品主要包括四大类:远期结售汇(又称: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外汇期权、外汇期货。目前现阶段境内涉外企业主要应用的外汇汇率管理衍生工具以远期结售汇为主。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针对涉外企业主要应用的远期结售汇和一些外汇远期的变种产品进行说明,并尝试给出一个企业可以参考应用的业务评价体系。

三、远期结售汇案例分析

远期结售汇业务是指客户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协议,约定未来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期限与汇率,到期时按照该协议订明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的结售汇业务。在具体业务操作中,涉外出口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为强烈时,可以通过与银行签订远期结汇合约锁定未来收益;对于涉外进口企业而言,在人民币贬值预期强烈的时期,可以通过与银行签订远期购汇合约提前锁定未来付汇时的成本。涉外进出口企业通过上述方式利用远期结售汇工具达到对冲汇率风险的目的。现以进口企业远期购汇为例予以分析,本文按远期结售汇产品是否叠加其他外汇衍生品工具将其分为两类:1.基本远期结售汇案例,即案例选取单一远期结售汇产品而不叠加其他衍生品工具;2.派生类远期结售汇案例,即案例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衍生品工具进行叠加,从而得到新的远期结售汇产品。

(一)基本远期结售汇案例

2016年5月中旬A公司签订一份货物销售合同,金额为1000万美元,合同约定双方于2016年8月15日交付货物单据并结清货款。该企业为规避收汇时可能发生汇率风险,于2016年5月25日与银行签订了约3个月的远期购汇合约。合约约定到期日2016年8月15日A企业与银行将进行一笔远期汇率为6.6082,金额为1000万美元的远期购汇。2016年5月25日当日参考的即期汇率为6.5538。

约三个月后,2016年8月15日贸易合同到期付款,远期合约同时履约执行。因为远期结售汇合约的签订,企业须执行远期合约所约定的汇率而非即期汇率,即:企业在当日用人民币以6.6082的购汇价格购得1 000万美元用以支付进口货款。而当天的即期购汇汇率约为6.6481。该案例以财务核算的角度来看,企业通过使用远期结售汇的方式节约了大约(6.6481-6.6082)×l000万美元-39.9万元人民币的成本。

(二)派生类远期结售汇案例

为便于比较,仍选取上述案例进行说明。当2016年5月中旬该A企业签订购货合同后,企业为规避3个月后的汇率风险而进行汇率衍生工具的选择时,获知某银行可提供一种“加盖远期业务”(Cap forward)。银行对该产品的描述为:在原有远期购汇业务的基础上,加一个收益上限的盖子,加盖后的远期产品较原远期购汇业务的执行价格更低,约为6.5878,加盖位置为6.800。收益性表述为:若定价日即期汇率高于产品的盖6.800,则签约企业收取最大收益人民币2 122 000元;若到期定价日即期汇率位于6.5878至6.800区间,则收取差额收益部分(即期汇率-6.5878)×1000万;若到期定价曰即期汇率位于6.5878以下,则须对差额损失部分进行支付,即(6.5878-即期汇率)×1000万。根据该收益性表述,可以得出如下损益图(图1):

图1折线代表该产品到期日当天的损益情况,图1可以看到产品损益情况基本分为两段:第一段6.800右侧,此段收益曲线平行于横轴,收益恒定为产品可实现的最大收益212.2万元人民币(2122000 -(6.800 -6.5878)×1000万);第二段6.800左侧,此区间收益性类似于普通远期结售汇,在收益性折线与横轴交点6. 5878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发生(即期汇率一交点汇率)×标的金额的损失或收益。

除上述“加盖远期产品(Cap forward)”外,不同的银行还会根据市场需求,利用不同的衍生产品叠加创造出多种类型的派生类衍生远期产品,如“购汇盈”、“结汇盈”、“红利远期”等。而这些衍生类外汇远期工具大多都是由基础的外汇远期派生叠加而来。涉外企业可尝试将此类产品拆分理解。如何拆分尤为关键。

通过银行获知,上述“加盖远期产品(Cap forward)”是由一个普通远期和一个卖出美元看涨期权组合而来。根据银行表述尝试绘制到期日产品损益图,可得下图(图2):

图2的图形构成不难发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终组合与横轴的交点,即整体组合的盈亏平衡点,是由普通远期与横轴的交点和卖出看跌期权的收益点位所共同决定的。即C点位置由B点位置与期权收益费率共同决定。二是最终组合的顶部位置,即:加盖远期产品的“盖”的位置,由卖出期权的执行价格点位所决定。即:A点位既是基础期权业务的执行价格,同时又是加盖远期产品的“执行价格”,或者说“盖”(cap)。

企业在选取产品时可以对某些方面进行“自主”调整、优化,以适应自身企业对冲外汇汇率风险的需求。如:当企业认为汇率波动会在较低区间内时,可适当降低“盖”(cap)的位置,也就是将A点位向左移动,从而获得更高卖出期权收益,将组合产品的盈亏平衡点(C点位)向左平移。反之,通过提高A點位的位置,将组合的盈亏平衡点(C点位)向右侧移动,从而获得更高的安全边际。

四、汇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涉外企业应用外汇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的主要目的是对汇率风险进行管理。风险管理过程中,对于产品的收益性和账务处理都会存在一定的要求。产品收益性方面,使用外汇衍生品对冲因汇率波动而发生的损失是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原始初衷;账务处理方面,在现行会计制度,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的要求下,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后业务可以顺利入账核算也显得较为关键。因此上述两个因素在评价模型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由此建立一个基础的外汇远期业务评价模型:

远期类衍生品业务评价分值=套保有效性分值(40%)+业务损益性分值(60%)

括号内比例为两项指标在总评分中所占比例。因企业的盈利性属性,故将业务损益性部分定为60%,套保有效性部分定为40%,两者加总构成业务总体评价。

对于套期有效性方面,会计制度要求套期保值业务须满足“高度有效性”。《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是:“套期有效性”是指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能够抵销被套期风险引起的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程度。当套期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企业应当认定其为“高度有效”: (1)在套期开始及以后期间,该套期预期会高度有效地抵销套期指定期间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2)该套期的实际抵销结果在80%~125%的范围内。即:套期保值工具的波动范围应符合在被套期保值项目公允价值的±20%的范围内。由此,套保有效性分值部分设计如下评价模型

套保有效性分值=衍生品业务交割损益/基础业务实际损益×40分

比率部分小于等于lOO%时取原值,比率大于100%时取倒数。即125%时等于l/125%=80。通过评分方式约束套保业务在会计准则的高度有效性之内。

对于业务损益性部分,以上述“加盖远期业务”为例。由图3不难发现,该产品效用最大部分为汇率处于A至C之间,此时衍生产品可以完全覆盖汇率波动而产生的损失,且收益为正。C点左侧,衍生产品虽仍与被套保项目lOO%对冲,但产品收益为负。而A点右侧,虽然产品收益为正,但随着汇率波动程度偏离A点,衍生产品越来越无法覆盖被套保项目汇率损失。

因此,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尽量约束被评价项目,使其发挥最大效用,落在A至C段之间。故依照前述,业务损益性层面建立如下评价模型:

业务损益性分值=[(套期产品损益/未套期时的业务成本+5%)×10]×60分

套期产品损益与未套期时业务成本相比得出套保业务的效用比率,便于与不同类型的衍生品横向比较。转化数值,5%和10的选取,取决于评价者对于套期业务效果评分高低的控制。不同的转化数值适用于对套保效果有不同要求的企业。

至此,外汇远期类衍生品的基本评价模型搭建完成,合并模型为:

远期类衍生品业务评价分值=衍生品业务交割损益/基础业务实际损益×40分+[(套期产品损益/未套期时的业务成本+5%)×10]×60分

合并模型为分段的指数函数模型。在不同的汇率阶段评分的变化不尽相同。对上述模型进行函数图形绘制可得如图4总函数图像。

由函数图像可见,评价模型在汇率为6.8时可取得最大分值88.72分。此时,套期保值业务最大程度的将汇率风险降低在6.5878位置,套期保值效率達到lOO%,即衍生品完全覆盖被套保业务汇率损失。函数图形左侧因套保的盈亏性评价部分分值较高(占60分)故降低较快。而右侧函数形式表现的比较明显,呈缓慢递减样式,即使汇率偏差过大,衍生品业务不足以覆盖被套保业务全部损失,但因为衍生品业务本身已带来部分收益,故评分模型给予业务一个近似保底分值,此案例约为50分。因模型通过评分体系去除了绝对数值的影响,所以模型可用于对相似类型但不同时点操作的派生类外汇衍生产品的套保情况进行横向比较。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外汇衍生产品进行归类,选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远期结售汇及其外汇远期派生产品进行分析,同时在有较少可供参考文献的情况下,尝试给出一种远期业务评价体系模型。通过分析远期结售汇业务和涉外企业常用的简单派生类外汇远期业务,由小见大,为外汇衍生工具的分析者、使用者提供一种分析、理解、评价相关外汇远期业务的思路。由此指导相关涉外企业的日常外汇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滕晓峰,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研究山东财经大学,2016(8).

[2]邹宏元,金融风险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2 3 3.

[3]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6

[4] Ito T,Koibuchi S,Sato K,et al, Exchange Rate Exposure and Exchange Rate Risk Management:The Case of Japanese Exporting Firms [J]. Exchange, 2013.

[5]Miller K D.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2, 23 (2):

311-331.

[6]仰炬,叶昕,我国外贸企业应对汇率风险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 25 (10):151-153.

[7]陈伟,王伟,我国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的计量与实证分析[J].征信,2006,24 (3): 70-74

作者:丁熙 秦建功 齐宏

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研究论文 篇3:

新汇制下我国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之方略

摘 要:新汇制将我国涉外市商推到了汇率风险的风头浪尖之上,但我国涉外市商(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仍然存在外汇风险较为淡薄的观念,尤其是对汇率避险工具了解不透,使用规模较小等问题,为提高避险能力,应根据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和现有的金融衍生工具,制定出企业在交易合同签定前和签定后规避汇率风险之方略。

关键词:人民币新汇率机制;规避外汇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汇率弹性

收稿日期:2006-10-23

作者简介:曹垂龙(1966-),男,广西灌阳人,梧州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和国际经贸。

基金项目:广西哲社规划课题,项目编号:06FJY033;广西梧州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7B002。

一、人民币新汇率机制掀起了汇率风险的浪花

(一)新汇制的表现:汇率弹性逐步显现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改公告,新汇制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汇制一年多的表现显示(见图1):(1)人民币对美元维持缓慢盘升之势,汇改周年后升值加快。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维持"大涨小跌"的缓慢盘升之势,截止到2007年2月28日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交易中间价已升至7.7409,人民币对美元与汇改初始值8.11相比升4.77%,与汇改前的8.2765相比已累计升6.92%。(2)实现了双向浮动,汇率弹性逐步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的交易中间价,与上一个交易日对比,人民币在2005年7月22日-2007年2月28日的392个交易日中,有234个交易日上浮,156个交易日下浮,2个交易日平;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中间价的日均波幅,从2005年7月22日至2005年底的17个基点,已分别扩大到2006年上半年、下半年的35和45个基点,再到2007年2月的61个基点;汇改以来的单日最大升幅为0.21%(2007年2月1日升161个基点),单日最大跌幅为0.25%(2006年8月14日跌203个基点)。(3)人民币对日元、欧元、英镑等非美元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比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幅要大得多(见图1)。

(二)新汇制下我国涉外企业可能遭遇的汇率风险

如上所述,汇改后人民币的汇率弹性已逐步显现,进而使汇率风险也逐步凸露出来,尤其是人民币的升值,已给出口比重较大的行业带来较大的汇率风险。仇高擎指出:“总体上看,因人民币升值而明显受益的行业相对较少。”[1]根据有关资料,截止到2006年4月底,共有936家在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披露了2005年产生的汇兑损益,其中有近七成企业(614家)出现汇兑净损失 [2]。涉外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有三种:

1.交易风险。就涉外企业而言,所谓交易风险是指在以外币计价的进出口贸易、投融资等交易中,因未预料的汇率变动使交易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如:以外币计价的出口、放贷(投资)会因计价货币的汇率下降而遭受损失,同样以外币计价的进口或借款,需承受计价货币汇率上升的风险。从新汇制的表现(见图1)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正在逐步增加,对国际主要货币均实现了双向浮动,使企业的交易风险增加。就近期而言,在人民币总体升值的情形下,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和放贷(投资)或以欧元计价的进口和借款遭受汇率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图1 汇改后人民币汇率走势图(2005年7月21日-2007年2月28日)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人民币汇率交易中间价(2005年为收盘价),并整理绘制。

2.折算风险。所谓折算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如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将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折算成人民币计账,因不同时期汇率的不一致,而可能出现的会计账面上的损益。折算风险对跨国公司的威胁较大,就近期而言,在人民币存在总体升值预期的情形下,使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存量和外汇多头面临按人民币计价价值存在直接“缩水”的风险,人民币升值越快,企业面临的外汇折算风险越大。

3.经营风险。所谓经营风险是指由于未预料的汇率变化造成企业现金流量和利润变化的可能性,包括汇率变动和汇率变动所引起的利率、价格、进出口、总需求等的变化,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和间接地对企业总的经营效果影响的可能性。

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仍然较小,因此短期内折算风险对我国企业的影响面还不会太大;就经营风险而言,虽然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体上的经营效果,但涉及的因素太多。笔者所阐述的主要是在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和已有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框架内,企业如何规避交易风险的方法和策略。

(三)我国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之现状

1.汇改后企业的避险意思和避险能力有所增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司对10省市323家外向型企业的调查报告[3]显示:汇改后,企业对汇率变动的避险意识有所增强,避险方法向多样化发展,企业普遍使用的汇率避险方式包括:贸易融资、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等等。其中贸易融资仍然是企业最主要的避险方式,占企业总数的31%;其次是远期外汇交易,占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的91%;另外,采用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方式的企业比2004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达8.7%,说明企业议价能力和避险能力有所提高。

2.企业避险意思和避险能力仍然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央行的调查报告[3]也同时指出,企业的避险意识和避险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少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观念仍然较为淡薄,缺乏专业知识和人才,对汇率避险工具了解不透,企业使用避险工具的规模与我国进出口总体规模极不相称。2005年全国银行远期结、售汇签约额分别只占银行结、售汇总量的2%和4%左右。今后,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化、市场化改革将会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和涉外交易主体所面临的外汇风险也都将逐步增加。因此,让涉外企业全面掌握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之方略

近期给企业造成汇率风险(仅指交易风险,下同)的因素,一是人民币的升值(美元的贬值)和汇率的双向浮动,即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风险。就近期来而言,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刚性仍然较强,而汇率波动的区间却又较小,因此,相对而言,人民币的升值对企业的威胁比汇率的双向浮动要大。二是美元、日元、欧元等货币间的汇率变动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等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汇率的波动,即外币与外币、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间的汇率风险。企业在规避汇率风险时,应该主要围绕这些因素进行考虑和操作。

(一) 交易前之方略:先见之明与防范措施

如果能够事先预见,并在谈判和签定合同的过程中就想办法化解或最大限度地削弱汇率风险,那才是上上策:

1.选好计价货币。企业未来的受险资产或负债通常是由目前签定的进出口合同(或国际借贷合同)引起的,因此,合同货币的选择基本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受险情况。从防范外汇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业可按如下方法选择合同货币:(1)人民币计价法。选择本币计价,等于将外汇风险完全转嫁给了交易对方,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不少进出口贸易已经能够实现用人民币计价,今后还应进一步扩大使用人民币计价的成果。(2)“收硬付软” 原则,即出口选择硬币,进口选择软币的原则。由于进出口贸易从签定协议到交货,再到收付汇,需要一段时间,短则一个星期,长则几个月。因此,如果出口能用汇率呈上升趋势的货币(硬币),进口用汇率呈下降趋势的货币(软币)计价,汇率风险就可大大降低。因此,这要求业务员要不断观察和分析当今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走势,以便在谈判和签定协议时争取对我方有利的计价货币。如就近期而言,美元、港元属于软币,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适当扩大非美元货币(如欧元)在出口计价中的比重。(3)软硬币搭配法。如果在大宗交易(合同金额较大)中一味强调出口用硬币,进口选择软币的原则,可能会让交易对方难以采纳,可采用一半用硬币(如欧元等),另一半则用软币计价(如美元、港元、英镑等);特大金额的交易合同,甚至可以用四种货币计价,即软、硬币各两种,如此体现出公平互利的原则,双方都能接受。

2.价格(利率)调整法。随机应变是一个业务员最基本的素质。在进出口业务中,如果能够做到出口用硬币,进口用软币那是最理想的,但是也不能一味强调这个原则,非这样不可。如:在出口业务中,外商坚持要用软币,或在进口业务中,外商坚持要用硬币,这时也可以与外商协商在价格上适当作些调整,即出口用软币时可适当加价,进口用硬币时则适当减价,通过价格的调整带来的收益弥补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估计人民币对美元仍然是缓慢盘升之势,因此,可以预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幅度,在出口报价时(合同货币为美元)适当加价。如果是国际借贷业务,就可以在货币币种和利率间权衡及调整。

3.易货贸易。由于易货贸易不涉及货币间的兑换,因此也就完全没有了外汇风险。但是,易货贸易却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是货物和交易金额都很难配对,即往往会出现自己有的货物而对方却不一定需要,反过来,对方有的货物我方也不一定需要,或者说自己需要的货物对方却不一定能提供,另外即使交易双方在货物的种类上能够相互满足,但是货物的总值也难以取得一致;二是换回来的物品是否卖得出去,能否卖个好价钱等均带有不确定性。

4.选择好结算方式。“安全及时”是对外贸易出口收汇应贯彻的一个基本原则[4]。 所谓“不安全”包括了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而“及时”收汇是降低企业遭受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重要保证。选择好结算方式是保证“安全及时”收汇的重要手段,从“安全及时”的角度考虑,按从优至劣次序的结算方式是:即期信用证(L/C)→远期信用证→托收中的付款交单(D/P)→托收中的承兑交单(D/A)等,出口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最大可能地争取较优的结算方式。

5.事前配对。就是企业在签定进出口或借贷协议时,充分考虑已有的外币资产和负债,以及将来的外币应收和应付款项的期限、币种和金额,想方设法做到:将来的外币应收款的币种、期限和金额能够与企业现有的外币负债或未来应付款的币种、期限和金额相一致(至于币种也可以是汇率变化趋势相同的货币,如美元与港元),或者说将来的外币应付款的币种、期限和金额能够与企业现有的外币资产或未来应收款的币种、期限和金额相一致,届时用外币应收款或资产直接支付外币负债或应付款,避免货币间的兑换,化解汇率风险。如:A公司将于2007年5月20日有一笔10万美元的货款收入,而A公司又计划在5月份进口一批大约10万美元的原材料,为了规避汇率风险,A公司可以想办法与外商达成协议,进口的10万美元原材料,付款时间为2007年5月20日,这样就可以做到用收入的10万美元直接支付原材料的货款,完全化解了汇率风险。

6.签定保值条款。涉外企业在某些涉及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交易中,担心汇率的过大变化对企业造成过大的损失,在签定贸易协议时,可与外商协商签定保值条款,如规定:到付款时,如果汇率变动在协议幅度范围内(假设是2%),双方仍按原价结算;如果汇率变动超过了协议幅度范围(假设大到了5%),则按保值条款的约定方法重新计算合同价款。

(二) 交易后之方略:事后补救与套期保值

1.即期外汇交易。所谓即期外汇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成交后,在未来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的外汇业务。企业可利用即期外汇交易中,“成交”与“交割”间可以有两个营业日的时间差来规避汇率风险,如:在目前人民币仍然存在较强的升值预期且汇率波动的幅度仍然较小的情形下,如果进口(或向外借款)计价使用的是美元,一般情况下交易主体是不采取利用远期外汇交易等措施来规避汇率风险的,但假设未来两个营业日内,某一企业需要支付进口货款(或还贷),而这时正好碰到人民币汇率回调时期(美元对人民币升值),此时利用即期外汇交易将两天后购买外汇的价格锁定,就可以使企业减少损失,起到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又如在出口业务中,由于我国没有外币期货、外币期权和择期交易,而远期外汇的期限只有一周到一年等十几个档次,因此用远期外汇交易来规避汇率风险,远期外汇交易的期限与出口结汇的时间常常不匹配,只好选择在出口结汇日之前最近的远期交易,但是当远期到期时,而出口的结汇时间却又没有到,汇率风险仍然存在,这时也可以利用即期外汇交易来规避汇率风险。

2.远期外汇交易。所谓远期外汇交易就是指客户与银行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日期,用双方约定的汇率买卖一定数量的外汇。在当前我国外汇市场还比较落后,避险工具仍然较为匮乏的条件下,远期外汇交易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可用于规避汇率风险的衍生工具。具体操作是:涉外企业在签定出口(或进口)合同时,同时与银行签定远期结汇(或远期售汇)合同,以消除汇率风险。如:某日我国某公司签定了一笔50万美元(软币)的出口合同,结汇时间为3个月,为防止美元汇率下跌,该公司同时又与银行签定卖出3个月期汇50万美元,锁定3个月后卖出美元的汇率以规避汇率风险;如果是为了规避进口合同(硬币计价,如欧元)的汇率风险,则企业在签定进口合同的同时,又向银行买进与付款的时间及金额相匹配的期汇则可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3.贸易融资。目前,贸易融资仍然是企业采用最多的汇率避险手段,大约占企业总数的30%左右的比重[3]。通常的做法是:(1)在出口交易中,根据交易主体未来的外汇收入(如美元)的时间和金额,从银行借入相同金额、相同币种的外汇贷款,还款时间与未来收汇的时间相同,然后立即将借来的外币卖给银行,换成人民币,等贷款到期时再用所收入的外汇直接还贷,以规避计价货币汇率下跌的风险。这种以出口押汇为主的贸易融资是一种较为初级的汇率避险手段,在目前人民币处于单向升值为主且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有较大的效果,但受银行外汇头寸的影响,有时银行不能及时、充足地为企业提供外汇资金,进而使企业的汇率避险受到影响,而且避险成本还受利息高低的制约。(2)外币票据贴现。具体的做法是,出口商在取得经进口商或进口地银行承兑的远期汇票(或本票)后,在没有到期之前,将其卖给银行,获得银行扣除贴现息后的现金。在目前美元对人民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如果远期票据的面值货币是美元(或港元),贴现对规避汇率风险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3)承购应收账款和“福费廷”业务。承购应收账款业务(也称为国际保理)是指出口企业在出口贸易中以商业信用出口商品,在货物装船后立即将发票、汇票(短期)、提单等有关单据卖断给承购应收账款的财务公司,收回全部或部分货款以取得资金融通的业务。“福费廷”(forfeiting)业务可称之为是一种没有追索权的贴现业务,指出口商在以延期付款方式出口商品时,进出口商事先商定使用“福费廷”, 出口商在出口货物后,开列以进口商为付款人的中长期汇票(通常是相隔时间相同但期限不同的一组远期汇票,如:6个月、1年、1年半、两年等),经进口商承兑和一流的银行担保后,卖断给出口地银行,取得扣除贴息和其他费用后的金额。承购应收账款和“福费廷”业务,都具备同时转嫁了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的条件,是较理想的风险规避方法,其缺陷就是目前在国内愿意办理的财务公司或银行不多,而且,出口商除了要支付利息外,还得支付其他费用,规避风险的成本较高,如果将其转嫁到货价中,国外进口商又常常难以接受。

4.人民币/外币掉期交易。所谓掉期交易就是将货币相同、金额相同,但方向相反、交割期限不同的两笔或两笔以上的外汇交易结合起来进行。我国企业可以利用汇改或才推出的人民币/外币掉期交易来化解汇率风险,例如:我国B公司收到从美国汇来的200万美元货款,需兑换成人民币使用,同时该公司又将于2个月后需向美国支付200万美元的原材料进口款。此时,B公司可以叙做一笔2个月美元对人民币的掉期交易:即期卖出200万美元,买入人民币,同时2个月远期买入美元,卖出人民币。既满足了资金使用的需要,又规避了汇率风险。

5.提前(延迟)收、付汇法。在国际贸易交易中,如果交易主体对汇率变化有较大把握,就可以通过更改外汇资金的收付日期来规避汇率风险:(1)如果使用软币计价(如美元),出口业务则提前收汇,即出口企业可以与外商协商,在给国外进口商一定折扣(相当于利息)的情形下,争取提前收回外汇;进口业务则可以争取延迟付汇。(2)如果使用硬币计价(如欧元),进口业务则提前付汇,即进口企业可以与外商协商争取提前付汇;出口业务则可以争取延迟收汇(不过要考虑信用风险),以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6.事后配对。其原理与上述的事前配对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在于“事前配对”是交易主体在签定某一交易合同时,根据其已有的资产和负债,或以前的协议所确定的交易币种、金额和结算时间,来确定这一协议的交易币种、金额和结算时间来配对,即在签定协议时就“配对”;而“事后配对”则是某一交易合同签定后,需要在其以后的交易中为其配对。

7.境外人民币NDF、外币期权、外币期货交易。一些外资企业和在国外有分支机构或合作伙伴的中资企业可使用境外人民币NDF工具或者根据“实需”原则利用国外的外币期权、外币期货交易进行汇率避险。

三、 结语

随着人民币汇改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涉外企业将会处于更大的汇率风险的风头浪尖之上。因此,企业应该牢固树立汇率风险的防范意识,并不断提高避险能力。在一笔对外经济交易中,不可能把所有的防范方法和手段都用上,因此对交易主体来说,只需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防范方法即可。另外,有时选择一种防范方法还不能完全化解汇率风险,还需其他方法的配合才能完全消除风险。在选择防范方法时,一方面要考虑我国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和可供选择的规避汇率风险的途径及工具;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避险的成本与收益。选择最优防范汇率风险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在收益相等时,成本最低的为最优;在成本相等时,收益最高的为最优[2]。企业还应该时时关注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外汇市场的发展,以及各种避险工具的创新,不断增加和调整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以不断降低避险成本,提高避险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仇高擎.人民币汇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J].新金融,2005(11).

[2] 王元龙. 警惕人民币汇率改革后的风险[J].现代商业银行, 2006(10).

[3]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情况调查[EB/OL].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4] 刘舒年.国际金融[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1997:145.

(责任编辑:吕洪英)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曹垂龙

上一篇:信息化背景下工业设计论文下一篇:化学课堂教学磁化研究论文